Ⅰ 有關弱智的電影
1,《阿甘正傳》
《阿甘正傳》是由羅伯特·澤米吉斯執導的電影,由湯姆·漢克斯、羅賓·懷特等人主演,於1994年7月6日在美國上映。電影改編自美國作家溫斯頓·格盧姆於1986年出版的同名小說,描繪了先天智障的小鎮男孩福瑞斯特·甘自強不息,最終「傻人有傻福」地得到上天眷顧,在多個領域創造奇跡的勵志故事。
2,《我是山姆(I am Sam)》
《我是山姆(I am Sam)》是由傑茜·尼爾森執導的劇情片,由西恩·潘、達科塔·法寧、米歇爾·菲佛等主演,講述了一個智商只有相當於七歲孩童的父親,與有關當局爭奪女兒撫養權期間發生的故事。
3,《海洋天堂》
《海洋天堂》是由薛曉路執導,主演李連傑、文章、桂綸鎂、高圓圓、董勇、朱媛媛等主演親情電影。該片講述了一個父親傾盡所有,守護孤獨症兒子的感人故事。該片於2010年6月18日在中國內地上映。
4,《第八日》
《第八日》主要講的是唐氏綜合症患者喬治在母親死後,被胞妹和妹夫遺棄在一家療養院里。他一生中最愛的人是他的母親,常常在恍惚間與母親相會。
一個偶然的機會,喬治遇到了銀行職員哈里——一個終日生活在乏味機械世界裡的銷售講師,不想兩人竟成為好友,哈里從喬治的身上重新認識了生活,並漸漸改變了自己的人生態度。
5,《雨人》
《雨人》是巴瑞·萊文森執導的一部劇情電影,由達斯汀·霍夫曼、湯姆·克魯斯、瓦萊莉·高利諾、邁克爾·D·羅伯茨、邦尼·亨特、貝絲·格蘭特主演。
Ⅱ 舟舟觀後感怎麼寫
觀後感,就是看了一部電影或電視劇後,把具體感受和得到的啟示寫成的文章。所謂「感」,可以是從作品中領悟出來的道理或精湛的思想,可以是受作品中的內容啟發而引起的思考與聯想,可以是因觀看而激發的決心和理想,也可以是因觀看而引起的對社會上某些丑惡現象的抨擊。觀後感的表達方式靈活多樣,基本屬於議論范疇,但寫法不同於一般議論文,因為它必須是在觀看後的基礎上發感想。要寫好有體驗、有見解、有感情、有新意的觀後感,必須注意以下幾點:
一、要將重點放在一個「感」字上
不少同學開始寫觀後感,往往將「觀」的內容寫得很長,總愛把故事情節從頭到尾加以介紹,生怕讀者不知其內容,而發表「感」的文字卻很少,如一個同學在寫《一個獨生女的故事》觀後感時,先將整個故事從頭到尾講述了一遍,先寫張鳴鳴如何品學兼優,再寫張鳴鳴的父親突然去世,母親因承受不了這一打擊而重病纏身;接著寫張鳴鳴從自己學梳頭開始,怎樣擔負起繁重的家務,接受一個個嚴酷的考驗,然後寫她在社會的幫助下一天天長大。最後結尾時才寫到:我要向張鳴鳴學習,不被困難所屈服,從小要學做自己能做的事。針對這樣一篇結構的觀後感,我首先肯定他看得很認真,記住了影片的情節,但從觀後感的文體要求上看,是不合格的。因全文只有最後一句「感」,雖然這句「感」的內容貼切,但文章沒抓住「感」這個重點,寫偏了,好像一篇電影內容簡介。我強調學生應以「感」為主,從文字上看,「感」的內容大約占影片主要內容的四、五倍。文中適當引用影片內容,是為「感」服務的。因此,引用電影內容只要三言兩語,不要具體敘述,更不要什麼細致的描寫。觀看了《偉人愛迪生》後,我要求學生:誰能用最簡單的語言概括故事內容?有個同學說:本片主要講述愛迪生從一個身無分文的打掃地下室的清潔工成長為一個舉世聞名的大科學家的過程;還有個學生補充說:主要講了他發明電燈的事,他給全世界帶來了光明。我將兩位同學的發言進行比較:前者准確些,後者只是無數發明中最突出的一項,並肯定他們能用簡短的語言概括故事內容,然後讓學生抓住一點談自己的感受。如愛迪生刻苦鑽研的精神,不怕失敗的精神,敢於創新的精神等,這樣寫出來的文章就克服以敘述故事為主的毛病了,不僅突出「感」字,而且讀後能感人。
二、「感」是重點,不等於離開「觀」
有的同學寫觀後感,只是在開頭提一下「觀了某部影片後,大有啟發」等字樣,以後就脫離了原片,說上一通自己的感想,牛頭不對馬嘴,無實際意義。要讓「觀」和「感」相吻合。如觀了《火燒圓明園》,我進行指導後讓學生先打草稿,然後收了部分習作,發現有的同學「感」與「觀」內在聯系不緊,有的根本無聯系,他們寫了一下影片內容後,就寫到日本帝國主義侵略中國,如何在中國燒、殺、搶。抓不住影片的主題思想。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我從中找了幾篇寫的好點兒的進行評講、引路。有個叫王天波的同學在題為《落後就要挨打》一文的結尾時這樣寫到:影片中那幾根石柱至今還挺立在圓明園的廢墟上,彷彿在警示人們「落後就要挨打」,我們作為新中國的接班人,一定要學好本領,把祖國建設得更加強大,不讓歷史悲劇重演。在這段結尾中,習作者再次將「觀」到的「幾根石柱」抓住,發表「落後就要挨打」的「感」,使文章全文一體,使「感」發於「觀」、「觀」服務於「感」。
三、要聯系實際而「感」
要寫好「感」就該聯系實際,深入發揮,把自己的「感」寫深、寫透。
這里的實際,不是單指自我實際,還包括他人實際,社會實際。
如觀了《四個小夥伴》,我讓學生說說丁小東等四個小夥伴他們開始錯在哪裡?你們也有過他們的想法嗎?學生討論很熱烈,認為四個小夥伴錯在認為只做一件好事就會成功。有個同學說,他自己原來就有類似的想法,每年三月五日,他都做一件好事,他認為自己就是雷鋒似的好少年了。還有個同學說,他為班級主動打掃過兩次清潔,有的一次也沒主動打掃,卻還被評為「紅花少年」。認為老師、同學們偏心。看了《四個小夥伴》後,他和四個小夥伴一樣,都認識到只有踏踏實實,一步一個腳印去做,才能實現自己的理想。
看了《林則徐》後,學生認為無法聯系實際,我就這樣啟發學生:你看後印象最深的是哪個鏡頭?有的說林則徐帶領官兵虎門銷煙的鏡頭,大展中國人的志氣;有的說,當時的清朝政府的腐敗無能給我教育最深;有的說我印象最深的是那些受鴉片毒害,痿糜不振的、瘦骨嶙峋的人們。然後我再要求學生用比較法,針對現今社會,看是否有類似於林則徐這樣有民族氣節或與此相反的人。什麼東西給現今人們帶來精神和身體摧殘?我們應該如何對待?這樣,學生馬上想到了電視上披露有的海關把關不嚴,讓一些走私物品進入中國,有的想到了社會上的吸毒現象和不健康的游樂場所,同學們暢所欲語,彷彿一下子有話可寫了,一個同學在《觀林則徐有感》一文中這樣寫到:「……在18世紀,鴉片使我們國敗家亡,但可悲的是在二十世紀的今天,吸毒的現象又有抬頭,有的因吸毒走向犯罪,家破人亡.我們青少年一定要認識它的危害,如發現吸毒、販毒現象要立即向公安機關報告,同時希望我們的海關把住家門,不讓毒品再次蔓延。
觀後感範文
要做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觀《長江七號》有感
不久前,我觀看了電影《長江7號》。這部電影講述一個名叫周小狄的單親孩子,他的爸爸窮困潦倒。但為了讓小狄長大成為對社會有用的人,爸爸舉債把小狄送進了貴族學校讀書。一天,小狄的爸爸在工地發生意外去世了。小狄聽到消息後十分傷心,也十分後悔沒有聽爸爸的話。但這時奇跡發生了,小狄爸爸送給小狄的玩具——「長江七號」發揮了它身上的特異功能,用自己的生命換回了小狄爸爸的生命。
整部影片所描述的故事雖然簡單,但發人深思。讓我感觸最深的是小狄爸爸經常對小狄說的一句話:「我們不去偷,不去搶,要努力讀書,長大了做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它使我想起了以前聽過的一個故事。從前有兩家人,一家比較富,另一家比較窮。他們各自都生有一個小女孩。富家的小女孩自以為家庭環境好,從小就不愛讀書,還看不起窮家的女孩。而窮家的女孩卻很爭氣,讀書非常刻苦,學習成績經常名列前茅。後來那位富家小女孩,由於從小不好好學習,最終一事無成。而那位窮家的小女孩,由於從小就用功學習,終於成就一番大事業,成為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
那天晚上我想了好多好多,久久不能入睡。對比小狄,我們是多麼幸福啊,有吃,有穿,還有玩。個個都是家裡的「小皇帝」,是爺爺、奶奶、爸爸、媽媽的「掌上明珠」,他們對我們多疼愛啊。但我們又是怎麼做的呢?我們中有好多同學身在福中不知福,沒有珍惜現在的美好時光。有的成天看電視,玩游戲,沒有認真寫作業;有的上課不認真聽講,腦子總在東想西想,老師提問時答非所問;有的搞衛生時經常偷懶,不幹活,在家裡也是飯來張口衣來伸手;有的只想著自己,一點都不考慮別人,一味任性妄為,甚至在外面干壞事。如果這樣的話,長大後還能成為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嗎?
我們都是祖國的未來,祖國的希望寄託在我們的身上。在此,我呼籲廣大學生,從現在起我們就要努力學習,培養良好的道德修養,長大後才能做個對社會有用的人。同時我也希望廣大家長都能像小狄的爸爸一樣重視教育孩子,讓孩子將來成為一個對社會有貢獻的人。
老師評語:作者在概括電影情節的基礎上,圍繞「長大了做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這句話展開論述。作者列舉典型例子進行論證,並呼籲青少年要珍惜幸福生活,努力學習,培養良好的道德情操,長大做一個有益於社會的人。
《見龍卸甲》觀後感
人生就象一個圈,一個老天爺畫好的圈,從起點繞一個圈後又會回到起點,這是趙子龍最後一戰也是第二次被困鳳鳴山時悟出的人生哲理。第一次被困鳳鳴山子龍披上了甲,一戰成名,從此成了常勝將軍,第二次被困時身心俱疲的子龍卸去了甲,人生就在這一披一卸之中畫了個圈。
時勢造英雄,英雄只是老天爺手中的棋子。從趙子龍與羅平安最後一次對話中可以看到了他內心的疲憊,這疲憊是因為有甲在身,主公的信任是甲、常勝將軍之名是甲、建功立業之念是甲,子龍雖早有卸甲之念,連年征戰的時局卻容不得他卸甲,也不知道該如何去卸。最後在鳳鳴山與後一輩的曹嬰一戰中,子龍終於悟到了自己只是諸葛亮手中的一枚棋子,一枚已經老得可以棄去的棋子,而這一切都是人生定數。明白了這一點後,他終於可以不僅卸下身上的甲,更重要的是可以卸去心中的甲了,這甲雖卸得晚了一點、悲壯了一點,但可以讓子龍在人生最後時刻很從容,無所負擔。上馬提槍,單人單騎,沖向的不僅僅是敵陣,也是奔向長久失去真我的精神家園。
不知道羅平安在給子龍卸甲後有沒有領悟到這一些,我想他在敲響最後一次戰鼓時應該是明白了。而年輕的曹嬰此戰之後一定也會與初時的子龍一樣給自己披上了一件難以卸去的甲,不知以後能否象子龍一樣領悟到,不光是她,就算是她的爺爺曹操以及諸葛亮等人都只是滾滾歷史車輪上鑲嵌的一枚棋子。
甲可以帶來尊嚴,可以吸引人的眼球,世人只知披甲之後的威風凜凜,卻又有多少人知道披甲容易卸甲難呢。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
用心靈贏得心靈---《放牛班的春天》觀後感
《放牛班的春天》所講述的是著名的指揮家因為母親的葬禮,回到了闊別多年的故鄉,遇到了童年的同學,一本馬修老師的特別日記,打開了一段塵封了50年的記憶。這位優雅老人的童年記憶和一座名叫「池塘之底」的少年教養院聯系在了一起,音樂家原來曾經是一位問題少年,故事就從這里開始。其貌不揚,人過中年的失業音樂家,在「池塘之底」少年教養院成了代課的馬修老師,人生的不得意似乎在這個陰森如同監牢的地方更加沒了希望,暴戾的校長,冷漠的老師,調皮得無可救葯如同魔鬼的少年……似乎永遠不斷的犯錯與懲罰。工作的第一天馬修老師感到了害怕,善良的「神父」因為學生的惡作劇而頭破血流,前任老師因為忍無可忍而匆忙離去,馬修的第一堂課就因為學生的哄鬧,招來了校長的「咆哮」,但也就在馬修老師的第一堂課上,這群從來不知道理解與同情的學生,第一次沒有因為犯錯而被關禁閉,第一次知道了做錯了事可以用負責任的方式彌補。就這樣在磕磕絆絆的一天又一天中,馬修老師用它的善良,用它的音樂,一點一滴的改變了這個地獄般的「池塘之底」,這群幾乎被人們放棄的壞孩子,居然唱出了天籟的歌聲,重新拾回了童年的歡樂與希望。馬修老師雖然最終被可惡、勢力的校長辭退,可孩子們用馬修了老師教給他們的歌,用寫著祝福與感謝的紙飛機送別了這個拯救過他們靈魂的人……這是一部美好的電影,當滿天飛舞的紙飛機,在暖陽中飛翔,當可愛的小佩比諾拎著行李奔過來和老師一起走時,我禁不住眼眶濕潤了,雖然這只是一部普通的文藝電影,但它卻引發了我對我所從事的教育工作的思考:
要尊重、關愛每一位學生。正如母親不會因為孩子的美醜存在偏袒和私心一樣,做為老師,雖然一個班級幾十個孩子,他們的家庭環境、先天素質與自身努力程度都不同,但一定要做到一視同仁,尊重,信任,理解,熱愛每一個學生。老師的愛應該是一種博愛,愛你的每一位學生,關心他們的身體,關心他們的生活,關心他們的學習,關心他們的思想。誰都知道,老師在學生心目中的地位是不可比擬的,一句鼓勵,可以讓學生感到無比的激動和自豪,天下的母親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快樂,那麼老師也應該讓學生看到自己點滴的進步,體驗進步成長的快樂,增強繼續進步的信心。要像母親一樣容忍孩子一次次地「舊病復發」,要像母親一樣善於發現孩子們的長處,充分肯定他的點滴進步,對他們的長處要「小題大做、無限誇張」,永遠不說「你不行」,而是毫不吝嗇地說:「嗨,你真棒。」讓孩子在充滿鼓勵與期待的沃土中成長,決不能因為一點過失而讓孩子在指責聲中自卑地抬不起頭來。對於所謂的「差生」,更要給一點偏愛,傾注愛心、熱情和期望,對他們取得的點滴成績,及時給予表揚和鼓勵。讓每個學生都能自豪地說出「我能行」。
親其師,信其道。有一句名言叫"蹲下來看孩子",教育者要蹲下來和孩子保持一樣的高度,以孩子的眼光看問題、看世界,這樣才能真正尊重孩子、理解孩子,也就只有在這樣的前提下,教育者才更有心去主動地創造更充裕的時間和空間去了解、剖析、關愛孩子,為孩子提供最適合的教育。教育的平等不只是孩子之間的平等,更應是教育者和孩子間的平等,教育者和孩子之間的平等是平等教育、民主化教育的基礎。在教育學生時,要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導之以行。在融洽的師生情感中,學生才會把老師的批評看作是對自己的愛護,把表揚看作是對自己的鼓勵。從而引起情感的共鳴,自覺把道德要求和行為規范轉化為自己的心理定勢和良好的習慣,收到「親其師,信其道,受其術」的效果。不要老是擺著一副道貌岸然的面孔來威懾學生,以維護自己「神聖」的地位,用真誠的情感去熱愛學生、關心學生、愛護學生,富於同情心,就會受到學生的愛戴,就能溝通師生之間的心靈,學生就會親近教師,從而在師生之間架起一座信任的橋梁。
學高為師,身正為范。前蘇聯教育家馬卡連柯說過:「不要以為只有你們在同孩子談話、教訓他、命令他的時候才是教育,你們在生活的每時、每刻,甚至你們不在場的時候,也在教育兒童他們怎樣穿戴,怎樣對待朋友和敵人,怎樣笑,……這一切對兒童有重要意義。」可見,教師的一舉一動,都會對學生產生較大的影響。要求學生做到的自己首先必須做到。身教重於言教,教師對學生講十次道理所產生的正面影響也抵不上一次反面行為對學生產生的負面影響來的大。如果要求學生不亂插嘴,那老師就不應粗暴地打斷學生的話;要求學生隨手撿起地上的廢紙,難道老師就不能也彎彎腰嗎?
要懂得教育的藝術。教師正確的評價,恰當地動用表揚與批評,是激勵學生進步的重要手段之一。正確的運用表揚與批評,可以提高學生的認識水平,激發其上進心、自尊心、榮辱感和集體主義精神等。然而,不正確的表揚與批評,則會使學生或是盲目驕傲,或是灰心失望、喪失信心。馬克?吐溫曾經說過:「只憑一句贊美的話,我就可以活上兩個月」。成人尚且如此,何況是孩子呢。後進生是教師教育教學工作中的大難題,他們要想得到表揚是難上加難。對於他們來說,更容易的是自暴自棄。對待他們,教師更應以全身心的愛去感染他們,激發他們的進取心。一位大作家說過:「人人都是天才。」每個人身上都有閃光點,後進生也不例外。做為教師則應努力發現後進生的閃光點,樹立他們的自信心。
我們面對的是幾十顆純真、無瑕的心靈,面對的是幾十個復雜多變的內心世界,只有深切的關愛,真心的尊重,身正為范,才能使孩子的心靈與教師的心靈相融。
Ⅲ 文章演的智障兒童電影作品
海洋天堂
開始,大海上飄盪著一隻孤舟,一位躊躇的父親帶著有天生缺陷的兒子,孤獨地坐在船上,無望地看著遼闊的大海,然後牽起兒子的手,兩人一齊躍身跳入大海……
這位47歲的父親,名叫王心誠,他21歲的兒子大福(文章飾)從小患有孤獨症,完全活在自己封閉的世界裡,無法獨立生活。大福的媽媽在大福年幼的時候,因為承受不了兒子患病的消息,在一次意外中喪生,王心誠獨自一人把大福撫養長大,與兒子相依為命。
然而此時,王心誠被確診患肝癌晚期,生命只剩3~4個月的時間,如何安置好大福的生活,成了王心誠日夜焦灼的心頭大事,他甚至想到要帶著大福一起離開這個世界。
Ⅳ 關愛殘障兒童的電影的電影有哪些
中國國際微電影節開幕影片《我想有個家》,這部由新銳導演陳友康執導、實力演員蔣一銘和劉玥心主演的公益短片,改編自真實故事,用真誠的視角講述了一個殘疾孤兒尋愛的動人故事。影片在56網播出後感動了很多網友,再次喚起了公眾對殘障兒童的關注。
Ⅳ 觀電影《有一天》有感250字作文
走進華誼兄弟公益基金負責人孫阿美的辦公室,滿眼五彩斑斕,可愛得像幼兒園。牆上掛滿了貧困地區孩子們笑臉盈盈的合影,以及他們以電影為靈感,創作的一幅幅稚嫩的畫作:龍貓,神筆馬良,天空之城……基金會的日常任務是給孩子們免費放電影,而在最近的這900天,基金會獨立募資,完成了一部叫做《有一天》的電影拍攝與製作。
《有一天》成本只有不到300萬,包含9個故事,關注9種特殊兒童群體,其中有7個故事根據真實事件改編。韓庚、周迅、馮紹峰等12位明星出演,全部都是零片酬。它將於9月10日在全國上映,統一票價僅為5塊錢。
從這些數字可以猜到,這部電影從頭到尾都是以愛心為推力完成的,少了任何一個環節的接力,都無法實現。而完成這整個過程,花了足足900天時間。這大大超出了發起者阿美的預料,不過她很欣慰,這個具有首創意義的公益電影項目終於開花結果。「我把這輩子、上輩子的感謝都說完了」,阿美講,從投資、導演、演員到宣傳、發行、放映,都是她一個人一個人磨破嘴皮去動員的。現在她一打開話匣子可以滔滔不絕講上一個多小時,因為這些故事和理念她已經對每一位參與者講過一遍又一遍。
阿美決定,無論這次票房怎樣,她都要將《有一天》做成一個公益品牌、電影品牌,今後一直做下去。她覺得,或許現在大多數人還沒有對精神世界援助的認識,不過可以試著慢慢改變。
精神世界的援助同樣重要 公益電影與「冰桶」異曲同工
最早,華誼兄弟公益基金的主要任務是推廣「零錢電影院」,免費給孩子們放電影。這是國內第一個關注兒童精神世界的公益活動。「很多公益活動過於悲情化了。確實有很多令人悲傷的事情,但也應該讓人看到美好的一面。」阿美還舉出最近爆紅的「挑戰冰桶」例子:「冰桶一方面很時尚,不那麼悲情,另一方面也讓公眾了解了一種罕見病。其實它跟我們的電影有點異曲同工,城市人看一場5塊錢的電影很輕松,同時又能得到一份愛的教育。」
「比如聾啞兒童,一般認為主要的捐贈方式就是捐助聽器等物品,但其實他們的心靈同樣需要幫助。盲童也一樣,因為我做這個所以我知道,他們不是看不到,而是有他們獨特的『看』和表達的方式。土耳其有個先天性失明的老爺子,現在60多歲了,從來沒看見過這個世界。但是他通過觸摸和想像,他可以知道你的樣子。他畫過很多偉人肖像,還有汽車找他做廣告,他摸完一輛車以後就可以畫下來,特別震撼。盲人也可以看電影,需要做的就是加一條簡練描述的音軌,他就可以明白了。智障兒童,是可以從事簡單而有趣的工作的,比如台灣就開了一家智障人員服務的麵包店。我們要給他們色彩,要讓人們對不如我們幸運的孩子的認識有個質的轉變,這是《有一天》想要傳達的。」
「有的機構對我說,阿美你把錢捐給我們,我們能解決一冬天的問題。我說捐錢只能解決一個季度,但是拍電影可以讓全國人關注到這些群體。越是這樣我就越堅定了要拍這個電影,因為人們的觀念還停留在捐錢就可以解決一切問題上。」阿美說。
12位明星零片酬演出 周迅為公益「捐出」自己的婚禮
《有一天》最開始的幕後人員其實只有阿美一個。僅僅秉持著一份熱愛公益、熱愛電影的心,她開始找到明星、導演、投資人,一個一個磨破嘴皮去「化緣」。「我把我這輩子、上輩子的感謝都說完了」,阿美說。
對演員,她到處游說,請求他們捐給自己「一天的時間」。「當然到了拍攝的時候其實不止一天,但一天聽起來比較容易實現。現在演員檔期都很忙,你讓她捐十萬塊錢可能不算什麼,但是讓她捐出三五天時間,太難了,只能軟磨硬泡。拒絕我的人也有很多,我也可以理解。」 韓庚是第一個同意加盟的演員,後來還有周迅、袁珊珊、馮紹峰、徐帆、張涵予、斯琴高娃、詠梅、安以軒、熊乃瑾、王千源、馮嘉怡。
最讓阿美感動的是周迅。周迅在聽說這個項目後,思考了幾天時間,然後決定出演片中最後一個故事,並把自己的婚禮放在關愛特殊兒童公益演唱會的末尾,作為一個大大的「彩蛋」。「小周把她人生中最重要的一天獻給了公益,我很感激。盡管很多人更關注婚禮,而忽略了她是為了公益的初衷。」阿美說。
對於導演,阿美找到了幾個名不見經傳的年輕導演,給他們挨個講述各個特殊群體的故事,然後讓他們「認領」九個故事中的一個,去到各個機構腳踏實地地考察,並打包基本經費,讓他們自己去組建拍攝團隊。其中有一個故事是動畫片,因為認領者是一位動畫導演。該導演第一次認識到讀寫障礙這種症狀,然後赫然發現,原來自己一直學習吃力的兒子正是這類患者。
對於投資,盡管基金會屬於華誼兄弟這么大的公司,但它們卻是獨立核算的。電影前期無法依仗華誼的經費支持,必須得到外面去一個一個拉。這種公益電影的籌資方式恐怕是國外也未曾實踐過的。國外的基金會通常只投資一部分,不會籌得一部電影的全部資金,明星也不可能沒有片酬。
華誼零分賬教師節公映 票價只要5塊錢
「電影需要一種愛心的接力。剛開始就我一個人,導演演員一個一個去找;後來華誼開始幫助我做宣傳發行,是一個接力棒;我們再去影響院線,又是一個接力棒;你今天來采訪,媒體宣傳也是一個接力。」阿美說。
電影很快要在9月10號在全國上映了。院線這一塊,連阿美自己也覺得會很困難:「想說服人家放一部零分賬的公益電影,簡直是天方夜譚。現在每張票5塊錢在三線城市可能才勉強夠成本。」
票價真的只有5塊錢?會給影院補貼嗎?阿美搖搖頭說,「華誼作為上市公司,不能隨便給出這樣的補償,作為基金會也沒這樣的權利。基金會可以給打工子弟學校做包場,但是院線只能一個一個去說服,讓他們明白做這件事情的意義,沒有捷徑。現在有些愛心人士也站出來了,說要包場。這部電影包場很便宜,又能獻愛心,一舉兩得。」
「我現在已經不去考慮上映後的問題了。這部電影有種獨特的生命力,我覺得哪怕只在電影院上映一天,也有它獨特的命數在裡面。這就是我拍攝的這900天的心態,沒有任何雜念。就像周迅看完電影說的,『它是如此純粹,令人感動。』」
Ⅵ 《我是山姆》這個電影中哪句話或哪個場景最觸動人心
這部影片講述了智障人山姆的故事。山姆已到而立之年,可他的智商只相當於7歲的兒童。一次,他收養了一個流浪女,這個流浪女生了一個女兒,山姆給她取名露西,生下女兒後這個女子就走了,只留下山姆和露西相依為命。
記得有個片段是露西說他的爸爸不一樣,山姆意識到之後一直說對不起,露西說:「沒關系,別人的爸爸不會陪她們去公園。」當時想到某次一位家長與我聊天,她不想孩子寄宿,哪怕再也要來接孩子,理由是不想放棄每天跟孩子交流的機會。她說:「每次來接她,路上總是興奮的講老師,同學之間或有趣或煩惱的事兒。如果她寄宿的話,誰來聽她分享她的開心與憂愁啊」就記錄這幾點吧,其實孩子所需要的,遠沒有那麼復雜。最後,我的爸爸很平凡,但是他無可替代。
Ⅶ 求一部關於智障孩子的電影名稱
陪著你走(1998)
片 名: The Mighty
譯 名: 陪著你走
導 演: ( 彼得·切爾森 Peter Chelsom )
主 演: (哈利·戴恩·斯坦通 Harry Dean Stanton) (吉娜·羅蘭茲 Gena Rowlands) (埃爾登·漢森 Elden Henson) ( Douglas Bisset) ( Joseph Perrino) ( Dov Tiefenbach)
上 映: 1998年06月02日 美國 更多地區
地 區: 美國 更多詳細拍攝地
對 白: 英語
評 分: 本站評分..投票少於1人
IMDb評分7.1/10 ( 3717票 ) 詳細
顏 色: 彩色
聲 音: 杜比數碼環繞聲(Dolby Digital) SDDS
時 長: 100
類 型: 喜劇 劇情
分 級: 葡萄牙:M/6 冰島:L 阿根廷:Atp 澳大利亞:M 巴西:Livre 智利:TE 芬蘭:K-12/9 法國:U 德國:6 香港:IIA 挪威:11 秘魯:PT 西班牙:T 瑞士:7 瑞士:7 英國:PG 新加坡:PG 美國:PG-13
加入站內收藏夾 查看評論及點評 對本電影評分·陪著你走劇情介紹:
凱文和他的母親成為麥克斯的鄰居後,使得麥克斯的生活起了重大的變化。原本長的高頭大馬的麥克斯是個自閉孤僻又有學習障礙的小孩,他永遠是同學欺負的對象,而瘦弱又患有小兒麻痹的凱文卻聰明過人,這兩個男孩一件如故,立刻成為莫逆好友。在凱文和麥克斯的幻想世界中,他們就像中古世紀的英勇武士,以他們小小力量來行俠仗義。但是在現實生活里,凱文卻因骨骼猥瑣造成器官之嚴重受損,讓他深受病痛之苦,而凱文的母親更是身心倍受煎熬;而麥克斯的殺人犯父親剛從監獄假釋出來,這讓麥克斯和他相依為命的外公外婆飽受驚嚇。結果麥克斯在一天夜裡竟被他父親擄走,凱文決定利用自己的力量救回他的好友……
Ⅷ 有關智障題材的電視劇、電影 有哪些
《海洋天堂》,李連傑和文章主演的,講的是一個父親如何養育一個智障兒的,很感人的電影,李連傑之所以會參與拍這一部電影,主要就是因為劇本很感人。
《馬拉松》,是一部韓國電影,講的是一個自閉症的少年,他的母親不懈努力終於使他能夠更好的融入這個社會,也很感人。
《阿甘正傳》,這部已經算是很經典的電影了。
Ⅸ 文章演的自閉症兒子電影名叫什麼
【海洋天堂】李連傑.文章.桂綸鎂.朱媛媛.董勇.高圓圓。
汪洋大海之上飄盪著一隻孤舟,一位躊躇的父親帶著有天生缺陷的兒子,孤獨地坐在船上,無望地看著遼闊的大海,然後牽起兒子的手,兩人一齊躍身跳入大海……
這位47歲的父親,名叫王心誠(李連傑飾),他22歲的兒子大福(文章飾)從小患有孤獨症,完全活在自己封閉的世界裡,無法獨立生活。大福的媽媽在大福年幼的時候,因為承受不了兒子患病的打擊自殺離世,王心誠獨自一人把大福撫養長大,與兒子相依為命。然而此時,王心誠被確診患晚期癌症,生命只剩幾個月的時間...
Ⅹ 很久以前有一部講述啟明星智障兒童的電影。求片名
海洋天堂?
導演: 薛曉路
編劇: 薛曉路
主演: 李連傑 / 文章 / 桂綸鎂 / 朱媛媛 / 董勇
類型: 劇情
語言: 漢語普通話
上映日期: 2010-06-18
片長: 106分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