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搞笑電影 » 電影我是不是你的孩子
擴展閱讀
兒童關進監獄學校的電影 2025-10-20 08:58:22
阿德里安布勞迪最新電影 2025-10-20 08:52:59

電影我是不是你的孩子

發布時間: 2025-09-30 18:38:38

『壹』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對不起,我的孩子

昨晚和孩子一起看動畫電影《恐龍當家》,五歲半的小朋友看得一陣嚎啕大哭,上氣不接下氣,我問他怎麼了,在哭什麼呢?孩子邊哭邊抽抽搭搭地回答道:小恐龍阿洛回不去家該怎麼辦,他跟他的朋友分開了,還能再見嗎?

我抱起他輕聲安慰,告訴他阿洛會找到家的,他想朋友的時候還可以再去找他玩啊。

回想起來,其實這並不是第一次孩子因為電影或者書中的故事情節而動情落淚的,以前經常頭痛他的粗枝大葉和調皮搗蛋,卻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漸漸發現,原來哪怕是一個每天恨不得「上房揭瓦」的搗蛋鬼,他的心思也是極其細膩的,他會擔心小王子離開他的星球之後,小玫瑰會不會很孤單;他會掛念小美出國之後,小男孩冬冬一定會很想念;他會為小恐龍阿洛找不到回家的路而哭得臉紅紅。

曾幾何時,我和先生還曾「取笑」他說,原來這樣一個淘氣的小男孩,也會如此感性呢,其實,每個孩子都是一個與眾不同的個體,他們有著自己獨立思考的能力和方式,他們,只屬於他們自己。

家庭教師吳曉樂經過八年的觀察,將九個家庭的故事寫進了一本書中,取名為《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其實這句話本是源自於紀伯倫的一首詩歌——《致孩子》:

吳曉樂想通過這些家庭故事反應出在很多父母身上的一種非常普遍的「為你好」的心理和現象,這個紀伯倫在詩歌中表達的中心思想不謀而合。可是現實生活中,我們更多的時候是將自己的想法和意識強加於孩子的身上,總是會以一種「我不要你覺得,我要我覺得」的口吻和態度來發號施令,在大多數父母的心裡,我們有著豐富的生活經驗,我們都是為了自己的孩子好,希望這棵小樹苗不會長出歪斜的枝杈,用那句老話來說就是,「我吃過的鹽比你吃過的米都多」。

其實我也並沒有逃避開這個魔咒,甚至於在讀完這本書之後,一度陷入沉思和反省之中,我強加於他身上的,是不是太多了。從小被「放養」長大的我,其實在生活和學習當中是有著高度自由的,或許讀書時期的我,是很多家長眼中的那個不需要怎麼費心的「別人家的小孩」,這也使得我在長大後的很多方面都相對獨立且有著平和的心態。

可是為什麼,我卻總是以自己的「經驗之談」,一而再再而三地把各種要求和任務加諸於孩子的身上呢?我真的是為他好嗎?又或者說,在這個過程中,其實我也在任由著那些非常隱蔽、且有著冠冕堂皇理由的自私心理去作祟,用「為你好」來將他變成那個我心中所定義的「聽話的好孩子」。

坦白講,《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中的九個故事都非常沉重,沒有一個是讓人讀完會心中覺得輕松的,我本不願在這些故事中找到共鳴,因為越是有共鳴,就越代表著我正在做著、或者曾經經歷過這樣的「傷害」,但好在為時不晚,這些傷害越早被剖析開來,就越有治癒的可能,對於孩子、對於家庭如此,對於我們自己其實更是如此。

最需要被治癒的不僅僅是這些正在經歷著「為你好」的孩子們,還有施加給他們那些「為你好」的我們。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第一個家庭故事中,那個從小就背負著父母殷切希望的小小少年——眼鏡仔,最是讓我心生憐憫,他像一隻幼貓般弱小可憐,卻並不如幼貓一般,得到過那麼多的溫柔與呵護。

父母們都想望子成龍,望女成鳳,但是當這些期望如大山一般壓下來的時候,壓倒的是孩子,也是我們自己,甚至還有可能是兩敗俱傷。

眼鏡仔的爸爸給媽媽以沉重的壓力,而媽媽又再次把這些壓力轉嫁於孩子的身上,甚至會直接告訴家教老師:我兒子如果不乖,或者題目寫錯,你就用力給打下去,孩子有錯,就是要教育。

是的,孩子有錯當然要教育,但是教育的方式和程度卻是個非常關鍵且微妙的存在,口沫橫飛的說教,重重打下的巴掌,換來的並不是一個積極向上、學習成績飛速提升的好孩子,而是一隻嚇壞了的小貓咪。

這讓我想起和兒子一起看的《恐龍當家》中,那個長得最瘦弱、膽子也是最小的恐龍阿洛,當他強壯而勇敢的兄弟姐妹們,完成了一項又一項工作,可以把自己的標記像勛章一樣印下來的時候,他卻連喂雞這樣最簡單的任務都完不成。

阿洛的爸爸媽媽雖然沒有用暴力對待他,但是加諸於他身上的壓力也像一座無形的大山一般,他們想盡各種辦法讓他勇敢起來,在暴風雨中強迫他去追趕偷玉米的小野人,卻不幸讓他的爸爸命喪山洪之中,這給阿洛和整個家庭帶來的都是沉重的打擊。

其實有時候,孩子需要的只是一些時間和耐心,每個人的成長都需要一段過程,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成長軌跡,眼鏡仔的媽媽可以那樣溫柔的對待一窩小奶貓,卻難以對自己的孩子付出足夠的耐心,我們不能責備她不愛孩子,她的確很愛她的孩子,但是她的愛更多的是來自於單方面的「為你好」,然後把她的孩子嚇得像一隻弱小的幼貓。

當拳打腳踢成為家庭便飯,當聲嘶力竭代替語重心長,我們和孩子之間的距離也會越來越遠,空間的距離可以改變,心靈的縫隙卻再難填滿。

看到小乖的故事,我有種想打自己一個耳光的沖動,因為就在兩天前,我氣急敗壞、聲嘶力竭地指著我的兒子罵道:我怎麼生了你這么個孩子!

其實不過是一個五歲半的男孩子過於調皮和「不聽話」,一而再再而三地犯錯,讓我一時崩潰,出離憤怒。早上去學校要遲到了,他卻用了10分鍾來穿襪子;白天在幼兒園和老師頂撞不服管教,跟小朋友打鬧,被老師找了家長談話;晚上學跆拳道不聽話,被教練懲罰做100個深蹲……當一天中的各種大小問題加在一起,我失控了。

對孩子說出那樣的話,說不後悔是假的,說被憤怒沖昏了頭腦其實也不過是給自己找的一個借口罷了,我不想為自己犯下的這個嚴重錯誤做任何無謂的解釋,尤其是在看到書中《他沒有家了》這個故事中,當男孩小乖說:「這世界上最傷人的話是『其實當初生下你不是我的意思』」這句話的時候,我真的心如刀割。

小乖的家庭條件優渥,不愁吃穿,對於花錢的問題也從來不用多加考慮,卻似乎對什麼事情都不那麼關心,對人情冷暖也都無所謂的樣子,重要的東西不過金錢而已,至少,那對他來說是最實在,最觸手可得的,於是,他過著像所有紈絝子弟一樣的生活。

可是他真的什麼都不關心嗎?

他可以平淡地說出:我的父母很忙,我會給你薪水,你不用擔心,我會跟我的父母「請款」,卻無法平靜地面對媽媽說的那句「其實當初生下你不是我的意思」。

小乖說,這對他來說,是這世界上最傷人的話了。

其實小乖的家庭並不完整,他身處一個「多元化」的家,他的父母因為得不到長輩的同意,並沒有獲得合法的婚姻關系,當爸爸在外面有了「另外一個家」,媽媽和另一個叔叔、還有叔叔帶來的兩個孩子組成了新的家,他無法融入其中,在新的家庭和小乖之間,媽媽選擇了新的家,然後甩給小乖那句傷人的話。

家庭對於一個孩子的影響是最為深刻的,哪怕他看起來再怎麼若無其事,卻從來放不下那份重視和在乎,再多的限量款,再貴的奢侈品,都抵不過家人的關切和溫暖,在一個家庭中,被需要和被重視的感覺其實最重要。

《親愛的小孩》中,五歲小女孩南希的爸爸媽媽要分開的時候,南希不肯再開口說話了,她會趴在媽媽脖子旁邊輕輕顫抖,對家庭的將要面臨的境況充滿了抗拒。

永遠不要以為孩子還小、孩子不懂、一兩句「狠話」沒關系,我們所認為的「沒關系」,很有可能會對他們造成難以彌補的傷害。

心理學家阿德勒曾說,幸運的人一生都在被童年治癒,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癒童年。

我們習以為常的那句「為你好」,其實不過是一種無形的枷鎖,當它一再禁錮住你的孩子,禁錮住我們和孩子之間的感情,那麼它將變成最為沉重的傷害,這種傷害甚至伴隨孩子的一生,並且是不可逆的。

作者吳曉樂說,「我花了八年時間,打開一扇又一扇門,目睹一個又一個家中發生的故事」,這一扇又一扇門里發生的故事是一種默不作聲的觸目驚心,像一把鈍刀子,在心上慢慢割出一個個的傷口。

給孩子更多的時間和空間,給他們更多的耐心和傾聽,他們是獨立的,並不是我們的附屬品,正如紀伯倫所說,「你可以給予他們的是你的愛,卻不是你的想法」,「你可以拼盡全力,變得像他們一樣,卻不要讓他們變得和你一樣」,父母的存在不應該是一種「權威」。

當寫下這些文字的時候,我也在心中暗暗下了一個決定,對我的孩子說一句:對不起。

『貳』 電影里有哪些讓你覺得驚艷的經典台詞

以下是一些經典電影台詞,它們不僅讓觀眾印象深刻,還具有一定的文化和藝術價值:1.《教父》(The Godfather): "I'm gonna make him an offer he can't refuse."(我將給他一個他無法拒絕的提案。)2.《V字仇殺隊》(V for Vendetta): "Remember, remember the 5th of November."(請記住,記住11月5日。)3.《星球大戰》(Star Wars)系列: "May the Force be with you."(願原力與你同在。)4.《哈利·波特》(Harry Potter)系列: "I solemnly swear that I am up to no good."(我鄭重宣誓,我沒有惡意。)5.《肖申克的救贖》(The Shawshank Redemption): "Get busy living, or get busy dying."(忙著生活,不然就忙著等死。)6.《阿甘正傳》(Forrest Gump): "Life is like a box of chocolates, you never know what you're gonna get."(人生就像一盒巧克力,你永遠不知道會得到什麼。)7.《星際穿越》(Interstellar): "Love is the one thing that transcends time and space."(愛是唯一超越時間和空間的東西。)8.《肖像畫師的女兒》(The Portrait of a Lady on Fire): "Do all lovers feel like they're inventing something?"(所有的戀人都覺得他們在創造一種新東西嗎?)這些經典台詞不僅表達了影片中的核心思想和情感,也成為觀眾引用和領悟的對象。它們在電影中的精彩演繹和深刻意義給人留下了難以忘懷的印象。

『叄』 原來,養了十多年的孩子竟然並不完全是我的...


前幾天團仔看完了《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這個電視劇,內心頗有感觸。

總想著應該寫些什麼,但卻有點不知道該如何著筆,經過幾天的構思,終於寫下了我的感想。

在寫感想之前,我們先看看這首詩。

《你的孩子其實不是你的孩子》

――紀伯倫

你的孩子,其實不是你的孩子,

他們是生命對於自身渴望而誕生的孩子。

他們通過你來到這世界,

卻非因你而來,

他們在你身邊,卻並不屬於你。


你可以給予他們的是你的愛,

卻不是你的想法,

因為他們自己有自己的思想。


你可以庇護的是他們的身體,

卻不是他們的靈魂,

因為他們的靈魂屬於明天,

屬於你做夢也無法達到的明天。


你可以拼盡全力,變得像他們一樣,

卻不要讓他們變得和你一樣,

因為生命不會後退,也不在過去停留。


你是弓,兒女是從你那裡射出的箭,

弓箭手望著未來之路上的箭靶,

他用盡力氣將你拉開,

使他的箭射得又快又遠。


懷著快樂的心情,

在弓箭手的手裡彎曲吧,

因為他愛一路飛翔的箭,

也愛無比穩定的弓。


01


你的孩子其實不是你的孩子,他只是你的影子,你的縮影,你的渴望與期望。

你希望他變得如你一般,成為一個你想成為的人,他的聲音不再重要了,他的聲音只能為你而歌。

在電視劇《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中,因過分追求考試分數而扭曲了親子關系。

在她們眼裡分數就是一切, 但是也因此忽視了孩子心聲。



02


現在的絕大部分家長都不希望讓自己的孩子 「輸在起跑線上」。

這句話讓很多家長背負了很大的壓力和付出,於是就開始了給孩子報各種興趣班以及培訓班。

但是現在的孩子已經慢慢的開始失去了快樂的童年,失去了那份天真的笑容。

因為很多父母為了讓孩子多學一些東西,給孩子們強行加了很多的學習班。

讓孩子沒有了周末,沒有了童趣 ,有的只是成績和各種學習的比賽等。



家長給了孩子們報各種興趣班的初衷是好的,但是孩子失去童真,失去了快樂才是最可怕的事情。

在本應該快樂玩耍的時候給自己添加了不喜歡的各種枷鎖,對孩子的心靈是痛苦的。

有的父母在孩子才幾歲時,就給他報了各種興趣班,以為孩子可以學得很好,對孩子的將來也會大有幫助。

03


其實,作為父母你做錯了。

父母煞費苦心,加班掙錢就是為了讓自己的孩子多學點東西,不是不可以,只是方式方法不合適的。

孩子們想的時候放學了要去玩耍,要去放鬆,但是現在的很多孩子也是不願意放學或者周末 的。

因為很多父母孩子剛剛放學或者過個周末就被拉去進入另一個的學習空間。

他們的真的很累,真的想多玩耍玩耍。



團仔倡議各位父母多去了解孩子的意願和想法 ,和他們多多去溝通交流。

不要一味地去為孩子做主學這個學那個,你有問過孩子是真的喜歡學那些嗎?

其實孩子們大多數情況是被迫學習的,所以學習的成果也不是太明顯。


04


劇中有一段是講述在家庭聚會中,孩子的成績成為了茶餘飯後的談資。

孩子成績好也顯的家長教導有方。而成績不好的孩子自然就是被「安慰」的對象了。

團仔在小時候經常遇到這種情況,逢年過節總有親戚詢問自己的成績,然後再與自家小孩比較。

團仔成績不算好,所以每每問到自己時,心裡都有點難過,父母偶爾也還要數落我一番。

其實家長並不需要把成績看的太重,孩子的快樂才是難能可貴的。

今年大火的電影《你好,李煥英》中,有一句話令團仔印象深刻,「我的女兒,我就要她 健康 快樂就行」。



05


作為父母,我們更應該去培養的是孩子的品格,讓孩子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

教孩子去辨別人世間的真善美,給孩子提供一個良好的教育環境,

與孩子多交流溝通,聽聽孩子的聲音,了解孩子內心的想法。



父母更應該以身作則,因為從孩子出生到現在,父母都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師,孩子首先耳濡目染的就是父母。

你是怎麼樣的,你的孩子身上折射的影子就是怎麼樣的。

如果孩子在父母成天吵架的環境下成長,孩子的性格會是暴躁、沒有耐心的。

所以不要一味的讓孩子去學習,而要先教會孩子如何做人。

# 育兒 事務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