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搞笑電影 » 伊朗兒童電影感受
擴展閱讀
兒童關進監獄學校的電影 2025-10-20 08:58:22
阿德里安布勞迪最新電影 2025-10-20 08:52:59

伊朗兒童電影感受

發布時間: 2025-09-29 18:01:22

Ⅰ 電影《小鞋子》觀後感

《小鞋子》令人感動,雖然這里貧困落後,但更多的感受還是溫暖和真誠、力量和希望。貧困會讓人陷入困境,但也是一種激勵,為生活打拚的激勵。而這種堅韌和倔強表現在一個純真樂觀的孩子身上,更讓人感慨和震撼。這部電影是感人的,但不是令人因同情憐憫而流淚的。他們不需這些,他們的精神飽滿富足的讓每一位觀眾汗顏。以前對伊朗知道它更多的是戰爭、石油、沙漠、宗教等,給人災難令人困苦的事情,覺得它是冰冷的灰暗的一角。看完《小鞋子》,對伊朗的印象大為改觀,它讓我感受到一個民族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和樂觀向上的生活態度以及面臨貧困的堅韌和力量。希望,是的,它給人的是希望。看到一個民族不屈抗掙的現在和朝氣蓬勃的未來。
《小鞋子》的故事很簡單:小阿里取回為妹妹修理的小鞋子時,不慎把這雙妹妹僅有的鞋子丟失了,為了免除父母的懲罰,他央求妹妹與他達成協議:每天妹妹上學時穿他的鞋子,然後下學後再換給他去上學。於是兄妹僅有的這雙鞋子每天就在兩個人的腳上交換著,能夠找回丟失的鞋子或者再擁有一雙鞋子的渴望在兩個稚嫩的心中與日俱增地堆積著,因為他們既要逃避父母以及遲到可能帶來的懲罰,又要承受換鞋帶來的種種不便,還要躲避對於他人鞋子的羨慕所帶來的折磨。阿里試圖和父親去城裡打工掙錢,父親卻意外受傷,花去了本來答應給妹妹買鞋的錢治病。後來,阿里看到全市長跑比賽的通知時,終於哀求老師批准他參加比賽,因為比賽季軍的獎品中有一雙鞋子。在比賽中,阿里奔跑著,他的眼前晃動著妹妹放學後奔回來與他換鞋以及他換好鞋後奔向學校的腳步,他要取勝,他要獲得那雙鞋子,他在奔跑,在極度疲勞中奔跑,後來他跌倒了,為了勝利,他又不顧一切地爬起跑向終點並在混亂中率先撞線。當人們向小冠軍表示祝賀時,阿里抬起的卻是一雙充滿失望的淚眼。回到家中,妹妹難過地走開了,阿里脫下了自己的鞋子——它已經徹底地磨了,阿里把打滿水皰的腳泡在院內的池中,一群魚向他游來。而此時,他的父親正在回家的途中,在他的自行車上,放著買給哈里和妹妹的新鞋子……
這部電影在講述窮人的故事,但決不是窮困的展覽。而是表現孩子們是怎樣用自己的智慧和毅力來走出困境,如何獨自度過難關而不願給操勞的父母增添一絲的負荷。阿里和莎拉的做法或許是幼稚的,但他們的純真和懂事不得不讓人心動。一雙鞋子,對大人來說或許很容易得到,但對於孩子,卻是要付出許多才能實現夢想。阿里與莎拉每天奔跑著換唯一的一雙球鞋。莎拉承諾哥哥

Ⅱ 豆瓣評分第一的兒童片:《小鞋子》

​孩子,是純真的,可愛的,美好的,值得已經長大的人們無限懷念的。許多電影人都喜歡回到自己的故鄉來拍攝他們的孩童時代。在豆瓣電影排名第一的兒童電影是一部伊朗的影片《小鞋子》(導演:馬基德·馬基迪,1997年),豆瓣評分9.2,好於99%的兒童片,好於98%的劇情片。

哥哥從修鞋鋪取回鞋子回家的路上,不小心把妹妹僅有的一雙鞋子弄丟了。為了讓妹妹幫他保守秘密免於爸爸的責罰,也為了妹妹能夠在上學的時候有鞋穿,哥哥與妹妹共享唯一一雙鞋子。於是,兄妹倆每天輪換著穿同一雙鞋子去上學。妹妹放了學穿著不合腳的鞋子跑回家讓哥哥換上鞋子去上學(在電影里男校女校上課的時間不同)。哥哥最大的願望就是幫妹妹買雙鞋子,不必再因為等著鞋穿而總是上學遲到。

哥哥本打算跟爸爸一起去幫富人家的庭院修剪樹木賺錢之後幫妹妹買一雙鞋子,不料爸爸在騎車回家的時候發生意外摔骨折了,這對本就拮據的家庭來說更是雪上加霜。故事因為一次長跑比賽出現轉機,作為獎品,比賽的第三名將獲得一雙運動鞋。為了兌現對妹妹的承諾,哥哥決定參加比賽。在比賽快要到終點的時候,哥哥不小心跌倒了。因為害怕得不到第三名,他爬起身拼盡了全力卻意外地率先撞線。哥哥的老師把他舉起來,向他祝賀,他問老師是不是得了第三名,老師說他傻孩子,你是冠軍呀!大人物們給他頒獎,與他合影,哥哥卻因為得不到運動鞋滿臉失落。在電影的最後,面對妹妹熱烈期盼的目光,哥哥窘迫地搓著手一句話也沒有說,妹妹讀懂了哥哥的歉疚轉身走開了。哥哥脫下鞋底已經磨穿了的鞋子,將滿是水泡的腳丫子放進了水池裡,小金魚們遊了過來親吻他的小腳丫。

哥哥和妹妹不知道的是掙到了錢的爸爸已經給他倆都買了嶄新的小鞋子。爸爸媽媽通過辛勤勞動為孩子們創造更好的生活條件,哥哥妹妹一起為了一雙鞋子想盡一切辦法。在這個過程中哥哥對妹妹愛護有加,即使遲到了被教導主任訓斥誤解,也不願坦露兩人共享一雙鞋子的窘境。妹妹沒有向撿到她的鞋子,比她的家庭條件更不濟的同學提出歸還鞋子的要求。同學失明的父親撿到那雙鞋子後當作禮物送給了自己的女兒,女兒才把自己更加破舊的鞋子扔掉。同情與憐憫在這樣天真無邪的孩子面前是廉價的,無力的,孩子們甚至不會理解大人們如此泛濫的情感。

我的小時候沒有經歷過像電影中表現的如此困頓的境況,但我們也有自己的小小願望。小時候穿的鞋基本上都是手工鞋,鞋底是千層底,鞋幫是用漿糊糊起來的幾層棉布之後進行晾曬,最後像硬革質地的鞋幫。每次剛穿新鞋的時候都有些擠腳,但是等新鞋穿軟了之後就會越穿越舒服。一開始我最期待穿新布鞋的時刻,即使穿起來特別費勁又擠腳,需要一個人提著鞋幫,一個人使勁蹬,但畢竟穿的是新鞋,走路都開始小心翼翼起來。後來有小夥伴們開始穿那種白的亮眼的運動鞋,我又開始期待擁有一雙不是手工製作而是商店售賣的膠質鞋底白色鞋幫的運動鞋。小孩子的要求總是明確清晰,我要這個,我不要那個,但也總是特別容易滿足。當我們習慣了社會發展帶來的舒適與便捷,開始追求更高層次的某種東西時,也許有一刻也會恍惚,做個孩子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