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電影《最初的夢想》敲響警鍾:我們欠孩子一堂「失敗教育課」
愛冪家庭教育:分享 育兒 妙招,助力孩子成長。
註:本文由愛冪Amy老師原創。歡迎家長朋友閱讀、點評和轉發。同時歡迎平台轉載,轉載自由,但請註明來源。
《避免》
——顧城
你不願意種花
你說:
「我不願意看見它
一點點凋落」
是的
為了避免結束
你避免了一切開始
前些天,有位家長跟我講,她家孩子特別害怕失敗,一碰到稍微難點兒的題,立馬愁眉苦臉咬筆桿,經常還會被自己氣哭,一邊捶自己,一邊罵自己:「你個沒用的東西!」
在家玩拼圖也是,拼不出來就眼淚汪汪,或者惱羞成怒。還有啊,一件事情,要是沒有百分百把握搞定,索性不去嘗試......
類似的情形並不少見。生活中,很多孩子害怕失敗,尤其害怕考試失敗。
圖源 | pixabay
在愛冪老師看來,孩子害怕失敗的原因有很多:
第一,自身能力不足。
比如,孩子學游泳,一開始玩水還好,可沒有掌握要領,不小心被水嗆到,就不願意再學;比如,如果孩子學習能力沒有提上去,或者考試前沒有復習好,那他當然害怕考試。比如,孩子才兩三歲,握筆都不太利索,還想畫出栩栩如生的小貓小狗,這也不太現實。再比如,孩子做事遇到挫折,不知道怎麼應對,只會用哭鬧來發泄等等......這些都是缺乏相應能力導致的害怕心理。
第二,外界因素刺激。
有些孩子,在學校里受到過某些老師的粗暴對待,比如:打手心、罰站、當眾羞辱......導致孩子自尊心受挫,害怕嘗試,更害怕被老師和同學笑話,容易自暴自棄;還有些孩子,參加的比賽競爭激烈,獲獎名額有限,失敗是絕大多數孩子都將面臨的局面。
第三,父母表現偏激。
有些父母對孩子期望過高,讓孩子壓力過大,平時太關注輸贏成敗,喜歡拿「別人家的孩子」刺激自家娃;有些父母打著愛的名義,凡事包辦代替,剝奪孩子嘗試、受挫和復原的機會;有些父母平時給孩子不恰當的表揚方式,導致孩子有種「唯有獨尊」、「天底下我最棒」的錯覺;還有些父母,在孩子失敗後,不但沒有採用正確的方法引導孩子走出心理困境,甚至還嘲笑、指責、打罵孩子,使孩子的體驗有如「雪上加霜」。
如果你家孩子害怕失敗,你就要仔細觀察和分析,看看究竟是什麼樣的原因。此文重點探討,作為父母,我們可以從哪些方面努力。
「望子成龍、望女成鳳」,這本是為人父母的心願,但有些父母要求有點過分,希望孩子無時無刻都是最耀眼的那一個......這份迫切的心情,直接轉化為口頭禪:「你要爭取考班級/年級第一名!」「你有考滿分的實力!」「你要上重點大學!」......
想起很久之前看過一個真實案例。
2013年1月,才14歲的強強背著書包從11樓縱身跳下。書包里裝著剛剛從學校領回的排名單。成績單顯示,他期末考試排名掉了300名。強強是某市重點中學初一某「火箭班」的學生,雖然成績下滑不少,但依然還是處在該校中等偏上的水平。
圖源 | 湖北經視新媒體微博
為什麼考試一遇到挫折,就痛不欲生?在強強的日記里,揭示了他輕生背後的原因:
「來了重點中學以後,我再也不能像小學一樣考前三名了,每次老師在講台上念大家的考試分數,我就害怕得手心發抖。 如果我沒考到好成績,所有人都會對我失望,我不想看到爸爸媽媽那失望的眼神。」
強強這樣的做法未免極端,但的確有很多孩子,他們正處在水深火熱的境地——不僅被考試折磨,同時也被父母折磨。身為父母,也要捫心自問: 我的話語、態度和行為,是孩子害怕失敗的誘因嗎?
眾所周知,面對同一件事,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舉個例子:一隻蜘蛛在結網,但努力了很久,還是沒有結好,好不容易有點小成果,一陣風過來搗蛋,又前功盡棄,蜘蛛只得從頭開始,一直堅持結。
有的人心想:「這只蜘蛛太勵志了!」於是被蜘蛛這種屢敗屢戰的精神感動了,更元氣滿滿;有的人心想:「這只蜘蛛太愚蠢了!」於是聯想到人這一輩子,怎麼努力也無濟於事,就更消極了。
圖源 | 愛冪Amy 攝於崇明東灘濕地
心理學上有個「自證預言」,大意是說,當我們渴望一件事情發生的時候,會傾向於尋找更多符合該期望的的訊息,會不知不覺地做出一些行為舉動,最終哪件事情真的發生了——如你所願,你也就成了自己的「預言家」。
那些害怕失敗的人,會從生活的各個線索中搜尋能夠佐證「自己會失敗」的內容,越發焦慮不安、消極做事,越容易出現不好的結果。就算偶爾做成了一些事情,他也只會覺得那是僥幸,還會選擇性忘記這些成功之事,繼續認定「自己會失敗」,繼續搜尋驗證這種自我論斷,一步步把自己逼到反復失敗者的境地,最終形成一種「我就是個Loser」的心理定勢。
近日,愛冪老師回看俞敏洪《相信奮斗的力量》,被演講內容深深打動:
「我高考第一年出來以後,英語分數只考了33分,盡管當年這個錄取的英語分數線也不高,最低大專錄取分數線就是我們江蘇有一個地區師范學院,只有40分,但是我只考了33分,差了7分,那麼我就想,如果我再努力一年,我也許就超過40分了,也許我就進這個大專去了,所以我就邊干農活邊復習。當時農村連電燈都還沒有,在煤油燈底下復習,我就是在高考復習的第二年眼睛近視了,所以第二年去高考的時候考出來,考了55分,我拿到這個分數就特別高興,為什麼呢,我想錄取分數線是40分,我是55分,那麼我無論如何能夠進那個師范學院了。
結果分數線下來以後,師范學院的分數線提到了60分,結果又差了5分。高考兩次失敗以後反而讓我增加了信心,我就覺得我非要考第三年不可......所以我第三年就拚命了,每天早上六點起來,晚上十二點睡覺,到第三年參加高考的時候,成績一出來我就發現我的成績超過了北京大學的錄取分數線,所以後來就有幸跟撒貝南這樣的名人成了校友。其實北京大學這四個字在我腦袋中連閃都沒閃過,所以這個例子給同學們又一個啟示。
什麼啟示呢?人是要有夢想的,但是你夢想再大,你不去努力是不管用的,就像你爬山的時候,就算你不看那個山頭,你只要知道自己在向上爬,只要你爬的路是對的,你到達山頭只是一個時間問題。所以, 回想我自己的生命,我覺得往往是我生活中帶來的一些失敗,最後促使我反彈起來,又夠著了一個新的目標。」
正是這種「一旦認定,死磕到底」的精神,讓失敗成為他的墊腳石,一步步成長蛻變成一個成功的企業家。
提到失敗的好處,我想起李嘉誠曾經說過一段話:「世界上最浪費時間的事就是給年輕人講經驗,講一萬句不如你自己摔一跤,眼淚教你做人,後悔幫你成長,疼痛才是最好的老師。人生該走的彎路,其實一米都少不了。」
真正摔跤以後,才會產生深刻的反思和頓悟,才會擁有嶄新的方向和未來。
愛冪老師在TED上聽過《哈利·波特》作者J·K·羅琳2008年在哈佛大學畢業典禮的演講。她在演講中反復提到失敗對於她的好處,乃真知灼見:
「為什麼我要談論失敗的好處呢?因為失敗意味著剝離掉那些不必要的東西。我因此不再偽裝自己、遠離自我,而重新開始把所有精力放在對我最重要的事情上。」
「從挫折中獲得智慧、變得堅強,意味著你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有能力生存。」
圖源 | TED演講,愛冪Amy整理
「人間清醒」J·K·羅琳還認為:真正的幸福在於明白生活不是一張獲取成就的清單。你的資質和簡歷,那些都不是生活。 生活是艱難的,復雜的,不完全受個人控制的。知道這一點會讓你度過人生的那些起伏和波折。
1. 給孩子充沛的愛與支持。
來自父母的愛與支持,就是孩子人生最寶貴的財富。特蕾莎修女說:「我們以為貧窮就是飢餓、衣不蔽體和沒有房屋,然而最大的貧窮卻是不被需要、沒有愛和不被信任。」
當孩子遭遇失敗時,作為父母,一定要及時告訴他:
「不管怎麼樣,我們都很愛你。」
「不管成績如何,你都是爸媽的寶兒。」
「別擔心,我會跟你在一起。」
在這一點上,李鎮西校長的做法可圈可點。他的女兒中學時,數學成績較差,李校長對此也非常擔心,但他並沒有表露出來,而是悄悄地找到女兒的數學老師,希望他能多多鼓勵和關照女兒。終於有一天,女兒的數學成績考到了全班第四名。這個時候,很多家長可能會說:「太棒了!繼續努力,下次考更好的成績!」但是李校長卻對女兒說: 「恭喜你!不過爸爸允許你下次考試失敗。」
相比而言,《小捨得》里,田雨嵐的做法很不恰當。
除了上班,她空餘時間全用在雞娃上,對兒子子悠逼得太緊,只准埋頭學習,不許孩子有些小愛好。她總盯著架子上的杯賽榮譽,時常叮囑兒子——「你以後要加倍努力,你學習好,就是對媽媽最大的回報」,這給子悠造成莫大的精神壓力。
圖源 | 《小捨得》
靠著緊鑼密鼓的學習節奏和超乎尋常的努力,子悠倒是成了班裡的尖子生,但經常悶悶不樂,精神卻出現嚴重問題。一次,在班級組織的「暢所欲言」班會課上,顏子悠鼓起勇氣走上台,吐露心聲:
「我覺得我媽媽不愛我,我媽媽愛的是考滿分的我。」
圖源 | 《小捨得》
如果孩子已經面臨失敗,父母首先要處理孩子的負面情緒。這也是家庭教育的一條基本法則「先處理情緒,後處理問題。」理解孩子內心的情緒波瀾,教會孩子合理排解情緒的小竅門。比如:注意力轉移法、自我激勵法等。待孩子情緒平穩,還要啟發孩子思考解決問題的辦法。
2. 引導孩子形成正確的「失敗觀」。
在《教出樂觀的孩子》一書中,積極心理學之父馬丁.塞利格曼這么寫道:「對失敗的悲觀解釋會使孩子害怕去嘗試,在面對失敗時,會造成他們無助及消極;而樂觀的解釋是將失敗視為挑戰,用行動來反映與製造希望。」
為什麼優秀的孩子會選擇自殺?美國著名教育大師保羅·斯托茨提出這類孩子輕生的元兇是 抗壓力差,缺乏失敗教育。
有部電影叫《最初的夢想》,直擊印度高考現實,給我們敲響警鍾:我們應該給孩子補上一堂「失敗教育課」。
影片中的拉格海姆是名成績優異的高中生。他生活在典型的學霸家庭,父母都畢業於印度理工大學(印度最好的大學,這也是拉格海姆的夢想)。但想拿到頂尖大學的入場券並非易事,他只能拼盡全力。
在父親安里看來,成功在望,其他人也都對拉格海姆充滿信心,畢竟孩子聰明又勤奮。於是早早准備慶功儀式,買了一瓶酒,打算放榜那天,和兒子一起暢飲。然而,拉格海姆竟然落榜了——對於錄取率不足3%的印度理工大學而言,競爭是相當激烈,落榜也算是常態。
但讓拉格海姆難以接受的是,有些平時成績比不過他,且也沒他努力的同學成功了,而他卻失敗了。他徹底絕望,沖動之下,竟然在父母面前從陽台一躍而下......
圖源 | 影片《最初的夢想》
影片中拉格海姆的父親,默認成功志在必得,總在計劃「成功以後怎麼慶祝」,卻「從來沒有為他提供戰勝失意的武裝」,這缺失的教育,差點奪去孩子的生命。
圖源 | 影片《最初的夢想》
如何面對失敗、如何看待失敗,如何扭轉失敗......若無師長教導,孩子會不知道該怎麼辦。
著名心理學博士卡羅爾·德韋克在《終身成長》一書中,集中闡述了「成長型思維模式」(growth mindset),相信智力(intelligence)可以靠後天努力而改變,鼓勵孩子積極評估及發展自己的潛能。
在追求目標的過程中,培養成長型思維尤其重要。就拿失敗而言,固定型思維的人會覺得「失敗是終身恥辱」,而擁有成長型思維的人會認為「失敗是一次成長機會」。
因此,父母一方面要允許和接納孩子的失敗,要把失敗和孩子分開來看,不要因為孩子失敗,就打擊孩子的自尊心;另一方面,還要引導孩子具備成長型思維,用一種積極樂觀的心態來面對失敗,把失敗看成一次寶貴的學習機會。
3. 鼓勵孩子分析失敗的主客觀原因。
「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沒有一蹴而就的成功,在站上頂峰之前,那些被我們津津樂道、羨慕不已的名人,他們也曾不斷品嘗失敗的滋味兒。
正如邁克爾·喬丹所言:「我職業生涯中有九千多次投籃不中。我輸過將近三百場比賽。有二十六次我被期待投出決勝球,但是我沒有投進。我人生中一次又一次的失敗是我成功的原因。」
告訴孩子,不要把成敗看得太過重要,重要的是確定目標以後,全力以赴去拼搏;失敗以後,正確歸因,然後重整旗鼓。
比如,讓孩子參加比賽和考級,能夠培養孩子競爭意識、審美能力、自覺性等。但假如孩子在鋼琴比賽中遭受挫折。事後,一定要引導孩子分析原因:是准備不充分嗎?是臨場緊張嗎?是粗心大意嗎?是演出設施出現小故障嗎......總之要全面分析失敗原因,然後有針對性地努力。
4. 肯定孩子的努力和進步,增強自信心。
洛克菲勒在寫給兒子的信中說:「害怕失敗就不敢冒險,不敢冒險就會錯失眼前的機會。」為了讓孩子不怕失敗,父母平時一定要多肯定孩子的努力和進步。即便面對失敗,只要你去思考,你也總能找到孩子在整件事中體現出的幾個閃光點。你准確捕捉到這些珍貴的閃光點,並告訴你的孩子,就有助於恢復他的自信心,增強他面對失敗的勇氣。
如果你是一個有心人,你還可以跟孩子一起製作「每日記錄本」。你可以教孩子在記錄本上這么寫:
今天是(年/月/日)
今天心情怎麼樣?
今天我完成了哪些事情?
今天發生了哪些美好的事情?
今天自己值得肯定的事情有哪些?
今天遇到的最大挑戰是什麼(註:最好只寫一件)?
我計劃怎樣迎接這次挑戰?
......
以上,可根據你家孩子情況做些調整。
當孩子遇到失敗,心情低落時,你可以跟他共同討論:「我可以從這次失敗中學到什麼」,你還可以提醒孩子:「打開你的《每日記錄本》看看,你一定會有所啟發。」孩子會從「每日記錄本」中看到自己每天的進步,會更有自信心,會覺得對他的生活和學習更有掌控感,也會變得更有動力。
5. 提升自尊水平,增強「回彈力」。
哈佛大學心理學家泰勒·本·沙哈爾將人的自尊成長分成三個階段,分別是:
第一階段:依賴型自尊,主要依賴他人肯定、表揚和比較產生自尊,又稱條件自尊。
第二階段:獨立型自尊。不依賴他人看法,是基於自我比較產生的自尊。
第三階段:無條件自尊。不需要任何內部和外部條件,就能維持自尊。
由此可見,那些害怕失敗的孩子,其自尊發展水平還停留在第一階段,還非常依賴他人的評價。孩子究竟害怕什麼呢,很多時候其實就是害怕跟人比較、害怕被人超越,更害怕父母逼問「你為什麼就不能像xxx一樣?」(因為這句話的潛台詞是「你比不過xxx、你沒有xxx聰明......」)
盡管在泰勒看來,第三階段的「無條件自尊」是一種高水平的人生境界,實現比例很低。但作為父母,我們不妨多跟孩子說些啟發式問題:「你怎麼看?」「你怎麼做到的?」這樣的問題,會讓孩子覺得自己是個有能力的人,還會激發孩子的內驅力。
此外,還可以增強孩子的「回彈力」,即提升孩子在面對困難、挫敗和威脅時所表現出來的生存能力。你要讓孩子樹立這樣的信念:人生是一個動態發展的過程,不要害怕行動,因為只有不斷地去行動、去實踐、去質疑、去反思、再次行動,你才能知道,原來自己這么厲害!
關於孩子害怕失敗的話題,暫且擱筆。最後,愛冪想說,在這個雞娃成風、內卷嚴重的當下,各位父母真的很不容易,尤其是對孩子超級上心的父母,你們辛苦了!
養娃是一個漫長而瑣碎的過程,難免會有糾結、心酸、失望......但請多給孩子一些耐心,多教孩子一些方法,讓孩子自信起來,才能不懼失敗,勇敢邁向前方!
註:部分資料來源於網路,侵刪。
今天的分享就到這里,我們下期見!
父母好好學習,孩子天天向上!
和愛冪老師一起,讀懂孩子,教好孩子!
往期精彩回顧
拋妻棄子「隱形」10年,妻子病死仍不現身:沒有擔當的男人,有多可怕?
13歲男孩疑似猥褻多名幼童,兒童性教育太有必要!
16歲女孩遭親媽「逼迫」捐獻骨髓、......吸血鬼家庭里長大的女兒們,該如何自我拯救?
愛冪原創:如何面對分離焦慮,這7個小妙招真管用!
B. good good study, day day up!! 出自是哪個電影里說的
出自中國電影《美麗的大腳》,是片中張美麗老師說的:「good good study,day day up(好好學習,天天向上)」。初學英語的張老師,卻把她心中最真實的想法說出。
《美麗的大腳》講述了西部農村少婦張美麗的丈夫因無知犯罪,被斃了,孩子因病,夭折了。面臨人生的苦難,張美麗悟出了一些道理,她把所有感情都寄在孩子們身上,請求村長,當上了「孩子王」。
張美麗熱情達觀、自然真誠、俠骨柔腸、視學生為已出,在土房子里教著一幫子「泥孩子」。她用她那濃厚的地方話教他們識字、造句。
張美麗帶著一群孩子們連走連唱,跳著飛揚的黃土迎來了北京的志願者年輕漂亮的女老師夏雨。黃土地上的生活潛移默化地改變了夏雨的人生軌跡,同時也逐步地改變了「美麗的大腳」的足跡。
(2)能夠促使孩子好好學習的電影擴展閱讀
《美麗的大腳》演員表
1、倪萍飾演張美麗
1959年2月16日出生於中國山東省威海市榮成,主持人、演員和作家,畢業於山東藝術學院。1988年起,倪萍任中央電視台業余節目主持人,工作二年,同時參與了電視劇《雪域》和《那五》的拍攝,在《雪域》中飾演「姚玉慧」,在《那五》中飾演「風魁」。
2、袁泉飾演夏雨
1977年10月16日出生於湖北省荊州市,中國內地影視女演員、歌手,畢業於中央戲劇學院1996級表演系,1999年參演首部電影《春天的狂想》,憑借飾演的周小玫一角獲得第19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女配角獎。
C. 7部高分紀錄片告訴你,家庭環境對孩子成長的影響有多大
文 | 涼生 編輯 | 金雀兒
來源 | 布穀學習(ID:iBookgood)
布穀老師
孩子是家庭的一面鏡子,而家庭更是 社會 的一面鏡子。
對孩子而言,家庭是其最好的港灣,父母是其最好的引路人。
一個孩子,能否贏在起跑線上、能否充分開發自身的天賦,將來變得有出息,家庭環境起著關鍵性的作用。
身為父母,最大的期望,就是培養出優秀的孩子。
那麼,如何培養出優秀、有出息的龍和鳳呢?可能很多家長都會說:
那當然是讓孩子好好學習,考入重點中學、入讀實驗班,接受最優質的教育啊!
但是,你有沒有想過,最好的教育,實際上是來自父母的家庭教育以及家庭關系也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今天為大家推薦7部關於家庭教育的影片,希望通過學習影片中的父母的生活方式、思維方式、教育方式和處世方式,來對孩子的性格、心理和行為產生作用。
一起來看看吧。
1
人生七年
三歲看大,七歲看老
推薦指數: ★★★★★
豆瓣評分:9.6
影片簡介 :
邁克爾·艾普特從1964年開始拍攝紀錄片系列的第一部,采訪來自英國不同階層的十四個七歲的小孩子,他們有的來自孤兒院,有的是上層 社會 的小孩。
此後每隔七年,艾普特都會重新采訪當年的這些孩子,傾聽他們的夢想,暢談他們的生活。四十九歲知天命,看盡歲月流逝,看穿滄海桑田。
關 鍵 詞 : 家庭 成長
推薦理由:
人無法確定能留給下一代什麼財富,但是至少可以確定,一旦給了他們好的教育,他們終生都可以受用。
影響人們選擇的或許不是金錢,而是觀念,就好像他的家庭會把更多資金投入在教育上。
你可以和孩子聊聊這些:
1. 問問孩子,你的夢想是什麼?
2. 你長大後想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
三張圖感受一下這部片:
2
鏡子
孩子是家庭的一面鏡子,而家庭更是 社會 的一面鏡子。
推薦指數: ★★★★★
豆瓣評分:7.2
影片簡介 :
這是一個關於心靈回家的故事。三個家庭因孩子輟學而陷入困境,父母們無奈將孩子送入一所特殊學校接受「改造」,卻意外地讓自己接受了一次觸及靈魂的啟蒙教育。
父母對孩子滿滿的愛有時卻造成了滿滿的傷害,這究竟是為什麼?「問題孩子」的背後往往有一個問題家庭教育模式的存在。
影片以代際 情感 問題為切入點,通過客觀冷靜地真實紀錄,呈現三個家庭的 社會 學樣本,以 情感 教育缺失這一新視角,重新審視當今時代中國家庭面臨的親子關系、親密關系等 情感 問題。
孩子是家庭的一面鏡子,而家庭更是 社會 的一面鏡子。
關 鍵 詞 :家庭 父母 教育
推薦理由:
很多父母在教育孩子的問題上,似乎從來沒有意識到自己的過錯。
這部紀錄片給了我們一個機會,讓我們所有人都可以反思自己。
當然,世上沒有完美的父母,每一個人的成長主要在於自己,作為孩子,應把成長動力回歸自身,為自己的成長負責,才能成為自己想成為的人。
你可以和孩子聊聊這些:
1. 如果你的孩子早戀了,你會 怎麼做呢?
2. 如果孩子很叛逆,你還愛他嗎?
三張圖感受一下這部片:
3
王朝
殘酷之下,記錄生存美學。
推薦指數: ★★★★★
豆瓣評分:9.5
影片簡介 :
西非撒哈拉沙漠邊境,統治族群長達三年之久的黑猩猩戴維面臨其他雄性的挑戰,為了守住王權,他開始選擇結盟。而當遭到圍攻後,這位不死的王者又毅然決然踏上奪回王位的復仇之路。
南極大陸,數千隻帝企鵝爸爸團聚一起,與極其寒冷的永夜作抗爭。他們等待新生命的出生,等待愛人的歸來。
肯亞草原,雄獅查姆竭盡全力守護族群,在巨大的災難面前,他必須面臨生死存亡的考驗。辛巴威國家公園,垂老的三色狼泰特漸感力不從心,她對家族的控制力逐漸減弱,而她的女兒正在崛起,覬覦著母親的皇位。
印度,雌虎拉傑貝拉靠一己之力捕捉獵物,養育四個孩子,但是大自然從不因此對她慈悲半分。
關 鍵 詞 :家族關系 倔強生存
推薦理由:
動物世界中的家庭關系,通過單元劇的形式,製作方為觀眾展現了五種動物族群中絲毫不亞於人類的驚心動魄之大戲。
帶我們走進部分世界上最具標志性的動物生活中, 揭開鮮少被注意到的、隱藏在動物家庭中的生活細節。
你可以和孩子聊聊這些:
1. 動物世界與人類的家庭關系有什麼不同?
2. 你如何看待動物世界的家族關系?
三張圖感受一下這部片:
4
母女情深
我和我媽,相愛相殺。
推薦指數: ★★★★★
豆瓣評分:8.0
影片簡介 :
女兒艾瑪是媽媽奧羅拉的心肝寶貝,自小開始,奧羅拉就幫艾瑪安排好一切,艾瑪的言談舉止、修飾打扮、學習、玩耍、交朋友等等都必須經過奧羅拉同意。
在丈夫早逝後,奧羅拉操持起家裡的一切,對艾瑪更加「專制」。艾瑪雖然表明很溫柔、軟弱,但是內心卻十分倔強。兩母女也因此多次吵架。
長大後的艾瑪開始極力擺脫母親的「專制」:她不顧母親的反對,嫁給了一個工作不穩定的研究生……她花了三十年去擺脫母親的「專制」,到頭來卻發現自己對母親的始終不忘的依依親情。
關 鍵 詞 :母女關系 成長
推薦理由:
作為奧斯卡最佳影片,《母女情深》展現了一個中產階級的單親母親,與女兒之間的深厚 情感 。
這部影片重塑了家庭的溫暖。
《母女情深》中所塑造的這位母親,有些神經質,控制欲也很強,卻十分疼愛自己的女兒。
亦母亦友,或許是最令人期待的母女關系。
你可以和孩子聊聊這些:
1. 你願意把自己的父母當成自己的朋友嗎?
2. 成長過程中,最不喜歡媽媽對你做的事是什麼?
三張圖感受一下這部片:
5
溫馨家族
父母應該怎麼滿足孩子不同階段的需求?
推薦指數: ★★★★
豆瓣評分:7.5
影片簡介 :
吉爾最小的兒子凱文因為性格極度內向而被學校老師勸退回到了家中,這可急壞了吉爾。為了幫助凱文重拾自信,吉爾天天陪著凱文玩耍 游戲 ,但似乎沒有什麼效果。
吉爾的妹夫內森的教育理念和吉爾完全相反,他希望能夠將女兒培養成為一名有用之才,可在他的填鴨式教育的壓迫之下,不僅女兒失去了快樂的生活,就連妻子也最終離開了他。
巴克曼是一名單親母親,獨自撫養著一雙兒女,生活本就不易的她還遭遇了兩個孩子的叛逆期,女兒早早結婚成家,兒子則日益沉默寡言。
關 鍵 詞 :家教 成長
推薦理由:
影片中有出現了3個家庭關系,而且還有父輩的家庭。每個家庭對待孩子的教育方式都不一樣,3個家庭都有哪些缺點?
孩子的很多行為方式都是受到父母的養育行為影響而造成的,有的因為家庭的不滿希望以後能改變這種現狀所以對現有小孩的態度完全是父母相反的。
通過這部影片,思考你對孩子的教育有哪些是受到你父母的影響的?
你可以和孩子聊聊這些:
1. 如何幫助孩子建立自信心?
2. 和孩子討論一下,喜歡的生活方式。
三張圖感受下這部片:
6
父子關系
友情挽留下生命最後一絲暖意。
推薦指數: ★★★★
豆瓣評分:8.1
影片簡介 :
由於生意失敗,陳義昌的公司倒閉。看著債主紛紛上門討債,妻子不堪忍受提出離婚。除了7歲的兒子強強,陳義昌幾乎一無所有。失落的陳義昌整日借酒消愁,幼小的強強彷彿從爸爸的身上感覺到家中的變故,曾經養尊處優的他不得不開始面對生活的殘酷和艱辛。
但強強是個懂事的孩子,雖然像其他同齡孩子一樣可望得到玩具和豐富多彩的生活,但他知道爸爸目前的處境,從不會向爸爸提出任何要求。
盡管生活艱難,但只要能和兒子在一起,陳義昌就感到滿足。他要盡自己最大的努力讓兒子過上幸福的生活,無論有多麼艱辛。
關 鍵 詞 :單親 生活 成長
推薦理由:
這部的家庭教育片,情節簡單,內涵深刻,感人至深。
你可以和孩子聊聊這些:
1. 培養孩子的日常生活技能?
2. 單親家庭中,如何給予孩子更多的愛?
兩張圖感受一下這部片:
7
滑板少年
對外,它警醒世人;對內,它治癒人生。
推薦指數: ★★★★
豆瓣評分:8.7
影片簡介 :
導演劉冰將鏡頭對准了從小與自己一起玩滑板的好友們。
年紀最大的Zack初為人父,新生兒的降臨似乎讓Zack一夜之間長大,但隨之而來的生存壓力與家庭矛盾也讓他接近崩潰。
Keira剛剛成年,初入 社會 的他充滿迷茫,紀錄片的拍攝給了他重新審視自己的過往與家庭,以及周遭一切的契機。
劉冰也交出鏡頭,講述了自己的故事,是什麼讓他選擇了滑板?又是什麼促使他拍攝了這部紀錄片?
關 鍵 詞 :愛好 教育 挑戰
推薦理由:
滑板在這三個少年的成長中,陪伴著他們的孤獨,接納著他們的宣洩。
家庭是他們難以擺脫的枷鎖,而滑板成為他們肆意飛翔的翅膀。
它的意義已經遠遠超過了一部紀錄片帶給人的直觀感受。對外,它警醒世人;對內,它治癒人生。
你可以和孩子聊聊這些:
1. 讓孩子講一講,他的愛好和夢想?
2. 讓孩子講講,如何看待與父母的關系?
三張圖感受一下這部片:
著名作家、教育家斯賓塞說:「我們終其一生,也許不會積累太多的財產,也沒有什麼名望。
但每一個父母都通過生活積累了一些好的經驗和品行。把這些給孩子吧,他們會用新的生命去放大,發出光芒。」
是的,世界本就不公平,給與孩子的條件,也會不一而足。
培育優秀的孩子,光從孩子身上下功夫是不夠的。
父母改變觀念,做孩子的榜樣,樂於同孩子一起成長,給孩子提供好的家庭環境,才是培養優秀孩子的靈丹妙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