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電影發財日記觀後感
電影《發財日記》觀後感 2021年春節,或許是這一生最難忘記的一個年。曾在春節之前,疫情又有了反撲的跡象,為了響應國家非必要不回家的號召,還是聽從了單位人力的建議,非必要不返鄉,不給國家添麻煩。雖然由於種種原因,但是好幾年連著回家過年已經成為一種習慣,對於我來說,或許更多的還是放不下家裡的妹妹與我們家辰仔。
春節之前一直都在上班,忽然放假不用上班了,有很多的不習慣,閑著不知道自己一下子干什麼。大年三十單位領導叫筆者跟另外兩個同事去她們家吃飯,在她們家度過了開心的一天,領導的愛人與兩位老人特別熱情,兩位老人為了招呼我們在廚房忙乎了整整一天,在羨慕她們幸福一家人的同時,我們也被這種無法用文字表述的溫暖深深的感動。
原計劃過年時候一個人去爬香山,結果到正月初一的時候又不想動,給幾個曾經對自己有恩的朋友發了新年祝福與感恩的信息,隨意打開電腦才發現自己的愛奇藝會員很久沒有用了,想著瀏覽一下最新電影,結果看到了最新電影《發財日記》,本來以為會員的話可以免費觀看,遺憾的是只能試看六分鍾。試看結束之後,發現要充六塊錢購買,購買就購買吧,純屬為了打發無聊的新年第一天。
作為宋小寶第一部自導自演的電影,整體質量還是非常不錯的,故事大概講的是農村混混宋小寶跟隨二哥(沙溢飾)到了大城市闖盪,做著發財美夢的他們撿到了一個孩子,取名天意(張一山飾),出於無奈收養了孩子,宋小寶的想法也隨著這個孩子的成長一步步改變。從發財變為守護著孩子長大。電影名為《發財日記》,但其實主題是父子主題,這是個所有人都無法避免的問題。但《發財日記》這個名字,很難讓人聯想到父子和解。
電影通過天意偷看父親宋小寶日記的方式進行敘述,一步步講述了父子倆從相識到矛盾決裂以及最終和解的過程。電影保留了東北喜劇的特點,笑點密集,同時也有著感人淚目的溫度,講述了一個東北好人的故事,讓人隨著故事的起伏大笑之後,又陷入對過往時代的懷念,對身邊親人的感念中。原因也有可能是宋小寶第一次做導演,對於這部電影來說,故事內容和表現手法上都有點束手束腳,拘於格式化,沒有讓人眼前一新的感覺,喜劇與煽情之間的連接不夠自然。
《發財日記》也是對當下中國最具有活力的城市深圳,對改革開放三十年以來,從全國各地,特別是東北趕往深圳,參與到這座城市建設的普通人的一首禮贊。片中的小寶到最後也沒能做出一番大事業,甚至沒能如他所願那般,真正的發財,但是他卻在這幾十年時間里,散播了他作為一個好人應有的溫暖,從孩子天意,到潑辣的服裝攤主馬露,再到那個脾氣古怪,卻心地善良的張大爺,小寶始終用一片赤誠之心相待,雖然其間鬧出了無數的笑話,也造成了許多誤會,但是他的善良和真誠終究收獲了時間最珍貴的真情。個人感覺《發財日記》是一個敘述大都市下的小人物的的故事,就如同一個正常的自然人一樣,有童真,有夢想,有現實,有驚喜,更有感動。
第一幕:農村打爆米花火爐,宋小寶帶著孩子們哄搶,被老闆轟走並且擔心小孩子的安全。
正面:爆米花老闆轟趕小孩子
反面:爆米花老闆擔心孩子摔倒
主題:電影採取的是回憶式敘述,從前到現在的連接方式,導演用了爆米花火爐這個道具,去敘述了年代感,也就是道具敘述的手法,既不需要旁白,也不需要字幕回憶,而是採取了一個更高的手法,用影視本身讓觀眾自然帶入那個時代,又能喚起經歷過那個時代的觀眾的回憶,而後爆米花老闆的正反打,敘述了他們家鄉的淳樸和善良,或者是那個時代的人,那個時代的事。而本身則是表面宵小,內心熱情的人,打開了電影也為後續不斷出現的正反效應命定了根基。
第二幕:沙溢從城裡打工回家鄉,大吹特吹,而其背後則是一個依靠吹牛來掩飾自己並不成功的小人物,又是正反打。
現在很多人不敢回家過年的原因很多都來自於此,能厚著臉皮吹牛皮的人,和不能厚著臉皮吹牛皮的,和真正發財的人。
沙溢則是能厚著臉皮吹牛皮的,而有些不能的,則不願意回家,或者回家了,身居家門而不出,不是不想,而是身為小人物的疲憊和不堪,已經煩心不已,又何以橫眉冷對千夫指?
回到劇情
其中顯現出現了一個包袱,沙溢和一個農村女子偷情,而該女子有丈夫,只是未回家。
對比開頭火車在坡上,人們在坡下,不正是說明了,工業的發展迅速,已經讓坡下原本淳樸的農民,有意無意的捲入其中了么?
對此我們既不能抨擊列車,也不能抨擊農民,就好像我們不能原諒偷情的女子,也不能同情不歸的夫君一樣,橫豎都是正反,從來不會給你十分好而無一份壞的事。
後續的列車,小偷偷東西,列車眾人的冷漠注視下,小人物伸張正義卻慘遭打臉。
大款夜總會尋花問柳碰撞到了小人物的天真滑稽,結果自然而然。
橋底睡覺的落魄潦倒,醒來又發現棄嬰,嬰兒雖好,而親生父母則遺棄橋底。
嬰兒丟在公園,人來人往卻無人問津,往來的不是人販子就是冰冷刺骨的路人,其中還夾雜著滿懷擔憂卻又掙扎在無能為力中的小人物。
最終最無力的小人物的淳樸和善良保護了這個象徵著開始的嬰兒。
這不是一個赤裸裸的諷刺么?而諷刺中間的各種滑稽和洋相就是令人發笑的喜劇。
我不由的去想,如果是在電影院我想大家還是會笑個不停吧
後續的種種正反打,窘迫和現實的碰撞,夢想被壓碎的冰冷,小人物努力的汗水,用滑稽可笑的台詞和扮相,敘述了一本令人無可奈何的《發財日記》。
而值得回味的則是彈幕頻繁出現的,二叔回來報恩啦,二叔發財啦,等話語。
難道宋小寶傾囊相助時沒有去想二叔如果沒有發達的後果么?我猜是想了,只是還是把錢給他了,宋小寶給的時候就沒有想過要回來,而如今正品茅台放到他眼前,他又怎麼能快樂?
我用我的全部和真心給你,你卻當成一種交易?
二叔永遠也不會明白,小寶為什麼還要喝那個假茅台,不是真茅台不好喝。
往往有趣的人,都是孤獨的。」
這句話雖然不是真理,但可以飽覽很多大師級的喜劇人,我的理解則是大師級的喜劇家,演繹人之痛苦時,一定能演到如真似幻的境界。
周星馳的《喜劇之王》,王寶強的《Hello!樹先生》,徐崢的《我不是葯神》,賈玲的《你好,李煥英》,國外的具體什麼電影就不說了,就說他們的名字,卓別林一代喜劇大師,私下是一個很嚴厲的人,電影的喜劇反射,追求愛情的小人物掙扎在資本的壓榨下無不演繹出身處小人物的無奈,和滑稽。你可以說這些人有些是喜劇大師,有些則不是,有些在你看來是喜劇,有些則根本不是喜劇,但是不影響他們作為一個演員,演繹小人物的命運的精彩表現。總而言之有趣的人內心往往藏著一份孤獨。我認為這份孤獨能演出來的喜劇人一定不簡單,宋小寶先生一直以憨傻,賣丑,甚至有羊羔瘋的嫌疑之形象出現大家眼前,而今,他用了自己一部喜劇電影,去告訴了我,和我們,他不是只會賣羊羔瘋,喜歡宋小寶那充滿焊痕的臉上的那份剛毅。筆者總體感覺,這部電影還是十分不錯的,是一部被片名欺騙且非常有所深度的電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