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有看過韓國電影 《孩子們》的嗎,我沒看懂
如果你碰巧看過另外一部犯罪驚悚片《殺人回憶》,那麼一定能在看這部電影時體會到一種相似的基調——冰冷和絕望。
事實上,這部《孩子們》與《殺人回憶》所描述的案件不無關聯,它們連同《那傢伙的聲音》中提到的李炯浩被誘拐事件並稱為「韓國三大未解謎案」。而這起「青蛙少年失蹤案」當屬三起案件中性質最惡劣,影響最大的一件,當時在韓國也引起不小的轟動,據說全國發動了將近32萬的警力,可惜,仍然毫無所獲。
這部影片就在20年後的今天為我們打開了這本塵封數年的卷宗。
五個無辜孩子的生命,止於那個陽光明媚的季節。
我們並沒有從影片里得到對案發當天情況的過多描述,而是從之後十幾年人們尋求真相的艱辛過程中,才逐漸拼湊出一些零星的碎片。導演用了很多低角度的視角,來拍攝孩子們在山裡中穿行的腳步,或許正是這種局部化的表現手法,才加重了這部電影所透出的寒氣,告訴人們這是一個沒人能說得清的事實:案發當天究竟發生了什麼?
我們所能看到的是,一群天真可愛的孩子,在山裡中嬉戲玩耍,發生了一些事情,最後演變成一堆堆白骨和一件件腐爛的衣物,以及十多年來人們對真相不斷的搜尋。
當然,世界上總不乏正義人士為那些黎民百姓出頭。黃某,一個大學教授;姜某,一個犯過錯誤的電視節目製片人,組成了一個很奇怪的搭檔,著手對這起案件進行純草根的調查。
但是並不是說他們的執著能帶來好的結局,當我們伴隨著緊張的伴奏,和黃教授一起分析案件,將鍾浩的父親一步步、一秒秒地推理成殺人藏屍案的主謀時,結果卻發現我們大家都錯了,兇手另有其人。而將作為受害者的父母嫁禍為兇手,這種冒險的行為也遭到了所有受害人家屬的不滿,黃某因為一意孤行,使自己陷入了孤立無援的境地。
善意的起點卻導致自己的被動,這本身就讓人很絕望。在觀眾的眼裡,其實黃某的行為完全可以理解,當任何人的思維陷入一個死胡同時,如果發現了哪怕一點點零星的光亮,那麼勢必會設想沿著這條「出路」順利成章的走下去。只是,在那種情況下,那些父母們已經傷不起了。
導演似乎是刻意安排的,在案情有了眉目的時候,往往劇情會急轉直下,將所有人的情緒猛地拖入谷底。無獨有偶,數年後,黃某也因為自身的偏執,使女兒陷入了危險,而且,與「宰牛男」的肉搏完,得到惡狠狠的一句「大叔,你有證據嗎」,同樣也讓姜某陷入了無助和絕望,如今的他變得和當年的黃某一樣,被憤怒沖擊了頭腦,做出了自認為理智的判斷,殊不知,這根本就是他們腦子中的一個假想敵,僅僅憑借幾個疑點就試圖把嫌疑犯逼成罪犯繩之以法,後果可想而知。
結尾,鍾浩的母親看完孩子的遺骨後,含著淚對姜某哭訴:「即使是聽一句,哪裡有當媽媽的認不出自己孩子聲音的!」隨之,道出了編造謊言希望喚起警方關注的真相。這其中又透露了多少無奈和辛酸,看來,影片不僅對警方的破案能力提出了異議,更是對執法人員的不負責任進行了辛辣的諷刺,這起事件其實也是有人禍的因素在裡面的。
根據韓國刑事訴訟法第249條規定,死刑犯的訴訟期限為15年。這起發生在1991年的案件,如今,早已過了這個期限。真相至今沒有大白,罪魁禍首仍然逍遙在法外。
這註定不會是一部讓人看完之後感覺暢快淋漓的電影,但是會傳達給我們一個信號,其實每一個生命都值得我們去關注、去尊重,而同時,不論我們的命運有多麼不濟,生活總會像鍾浩背後飄揚著的紅色斗篷一樣,永遠以某種方式繼續著。
⑵ 韓國三大懸案是哪3大懸案
韓國青蛙少年案:5個孩子神秘失蹤,11年後發現遺骸,家長幾近崩潰如果聽到「5個孩子」、「11年」、「出動30萬警力」等詞彙,你會想到什麼?相信只要是曾經關注過這件事的人,或者曾留意過韓國電影的讀者,那麼對這組關鍵詞一定不會陌生。是的,這就是2011年韓國上映的犯罪電影《孩子們》的故事。影片中講述了1911年的暮春時節,在一個平凡的公共假期里,五個天真無邪的男孩相約前去池塘邊抓青蛙,卻被不明兇手殘忍殺害的故事。在影片的結尾,兇手仍舊逍遙法外,令人氣憤,也讓人深思。令人更難以置信的是,電影《孩子們》的題材是源自真實事件改編的,事發地點就是在韓國的大邱。而案發後的十多年裡,一直沒有得到有效的進展,甚至是孩子們的屍首,都是在案發11年後才被找到。當時這起慘不忍睹的案件震驚全國,被稱為「青蛙男孩」案件。藝術來源於生活,有時候卻比生活表現得更觸目驚心。正如電影所述,1991年的韓國大邱,在一個暮春的早上,五個家庭的孩子因為相約當天前往池塘抓青蛙,於是一早便離開了家,卻再也沒能回來。在相互詢問之下,五個家庭的家長都意識到自己家的孩子沒有回來時,家長們立刻向當地警方報了案,同時開始了尋找各自孩子的漫漫旅程。但令人惋惜的是,孩子們彷彿人間蒸發了一樣。在家長們無數遍苦苦搜尋之後,孩子們仍然沒能被找到,一種不祥的預感頓時湧上了大家的心頭。為了避免遺漏,警方加派了警力,擴大了搜索范圍。卻仍舊是不見孩子們的蹤影。一時間,無盡的陰霾將這五個可憐的家庭盡數籠罩在了其中。事情很快就傳開了,並且引起了韓國高層極大的震動。為了能盡快地找到五名孩子,讓五個無辜的家庭脫離陰霾,韓國政府派出了30萬警力前往大邱協助調查,並全程電視直播。一時間,韓國民眾的心被五個失蹤的孩子緊緊地連在了一起。最痛苦的當屬五個可憐的家庭和孩子的父母了,孩子失蹤時間過長,理論上基本可以判定為初步死亡。這五對可憐的父母卻始終沒有放棄希望,他們一邊感謝並配合政府的幫助,一邊辭掉工作,專心尋覓孩子們的蹤跡。哪怕是屍骨,也想要眼見為實。而結局卻比想像中的更加慘烈。家長們多年尋覓卻一無所獲,已是強弩之末,快要堅持不下去了。直到2011年的11月,一通匿名電話打進了警察廳里,電話里的男子稱自己在山上發現了五具屍骨,明顯是未成年人的屍體,和十一年前的「青蛙男孩」案件失蹤被害人吻合。收到消息的警方和家長們立刻前往調查,看到孩子們屍骨的瞬間,五個家庭都泣不成聲,幾近崩潰。他們尋覓了11年,早已做好了最壞的心理准備,卻還是接受不了以這種方式和孩子們相見。一時間,「青蛙男孩」案件再度成了社會焦點。起初在發現屍體的時候,警察判定是男孩們的死因是走太遠導致迷路,夜晚氣溫過於受凍而死。但經過法醫檢測得知,屍體頭骨上有尖銳鈍器痕跡,屍體附近甚至殘余了一些子彈彈殼,這也說明了案件屬於他殺。同時,兇手也正在逍遙法外。有了調查的方向,案件看起來似乎變得簡單了許多。但事實卻並非如此。調查期間,警察對當地居民依法進行了審訊,又同時對周邊一切具有可能的目標進行了排查,甚至根據屍體旁的彈殼找上了附近的軍隊,最終都無疾而終。直到2006年,這樁案子的最後訴訟期限到了,可依舊是一起懸案。根據法律規定,這個案子再調查下去也不再有意義。於是,「韓國大邱青蛙少年失蹤案」最終成為了韓國的三大未解懸案之一。真相永遠深埋地下,無人再知。雖然已經找到了孩子們的屍骨,但這五個可憐的家長還是沒有放棄尋找兇手。哪怕就算找到了,也沒有絲毫作用,這個結果無疑十分的令人心寒。雖然筆者相信正義不會缺席,但遲到的正義,還能算是正義嗎?
韓國歷史上有3大懸案,是哪3懸案?
只有三大懸案,華城連環強奸殺人案,也就是《殺人回憶》;李炯浩被誘拐案件,也就是《那傢伙的聲音》;最後是青蛙少年失蹤案件,也就是《青蛙少年失蹤案》
韓國歷史上有3大懸案,是哪3大懸案?
三大疑案,一個就是乾隆是不是漢人的問題;一個是順治皇帝到底有沒有出家的問題;還有一個是順治皇帝的母親,清朝稱為大玉兒,有沒有下嫁多爾袞的問題;這個問題歷史上考證的糊里糊塗,不太清楚。北方的歷史名家專門考證,到底乾隆皇帝是不是海寧人家的子孫,因為這個傳說在清朝傳得很普遍。
⑶ 電影孩子們(青蛙少年失蹤事件)疑問
電影《孩子們》(青蛙少年失蹤事件)將觀眾引入了一場智力與情感的較量,而案件的真相卻似迷霧中的鑽石,難以揭示。電影中的推理與現實中的調查交織,呈現出的是一個充滿不確定性和復雜性的世界。導演精心構建的敘述手法,通過教授的內心確信與警官的線索交織,製造出高潮迭起的劇情,讓觀眾在欲揚先抑的藝術手法中體驗到戲劇性的轉折。
站在上帝視角的我們,能夠觀察到案件背後的所有細節,輕易地指出教授的推理錯誤或主觀判斷。然而,如果我們身處案件的核心,成為教授,面對的是有限的信息與復雜的人性,是否依然能准確判斷真相?答案或許沒有絕對,因為我們同樣缺乏全知全能的視角。電影通過這樣的設問,探討了人性的復雜性和知識的局限性,同時也揭示了在面對真相時,主觀判斷與客觀證據之間的矛盾。
在追求「兇手是誰」這一實體正義的過程中,電影並沒有簡單地批判程序正義的缺失,而是通過情節的發展,展示了程序正義在維護社會秩序和法律尊嚴方面的重要性。影片以「你有證據嗎?」這一問題,揭示了實體正義與程序正義之間的相互依存關系,強調了法律作為公民權利讓渡的結果,其處置公民自身行為的重要性。這不僅是對實體正義的反思,也是對法律基本原則的深刻思考。
綜上所述,電影《孩子們》(青蛙少年失蹤事件)不僅是一部探討真相與推理的懸疑作品,更是一次對人性、知識局限以及法律制度深層意義的深刻探索。它提醒我們,面對復雜的社會現象和法律案件時,既需要嚴謹的推理和證據,也需要對人性的深刻理解以及對程序正義的尊重與維護。在追求正義的道路上,實體正義與程序正義並行不悖,共同構成了法律與社會和諧運行的基石。
⑷ 韓國電影《孩子們》兇手到底是誰
電影最後沒有交代兇手是誰。
《孩子們》是由李圭滿執導,朴勇宇、柳承龍、成東穗扒寬鎰、金汝珍等主演的犯罪驚悚電影,於猜亮2011年2月17日在韓國上映。
該片改編自發生在1991年韓國大邱的真實案件,講述了5名小學生外出抓青蛙時失蹤,11年後才被發現屍體,兇手卻一直逍遙法外的故事。
劇情簡介:
1991年3月26日,韓國大邱。就讀於城西小學的5個男孩子結伴上山,從此一去不回。該事件引起軒然大波,雖然警方出動上萬搜查人員,卻始終一無所獲,孩子們的下落成為一個難以破解的謎團。
4年後的一天,風光無限的電視製作人姜志勝因涉嫌此亂造假而被總部流放至偏遠的大邱,孤高氣傲的他發現當地的人們依然關注那起已為很多人遺忘的「青蛙少年失蹤案」。為了早日翻身,姜志勝與一直關注此案的黃教授攜手,沉珂多年的案件似乎有了新的轉機。
⑸ 孩子們劇情簡介
《孩子們》劇情簡介如下:
故事背景:影片基於1991年韓國大邱的真實事件改編,講述了一起震驚社會的兒童失蹤案。
主要事件:五名小學生在外出抓青蛙時神秘失蹤,這一事件引發了廣泛的關注和搜救行動。失蹤孩子們的父母在全國范圍內展開了搜救,韓國警方也動用了超過30萬名警力進行大規模搜查,但案件一直毫無線索。
社會反響:案件發生後,引發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在中小學生中,發起了一項名為「尋找大邱青蛙少年」的活動,社會各界紛紛投入,從傳單分發到商品包裝上的照片,甚至連當時的總統盧泰愚都表達了深切的關注。期間,社會上出現了外星人綁架和北朝鮮間諜誘拐等各種猜測。
案件結果:直至11年後的2002年,警方在卧龍山意外發現了孩子們的遺骸,並確認為他殺。然而,盡管案件有了這一突破性進展,但兇手始終未被揭示。由於訴訟時效的限制,2006年時這一事件的兇手仍然逍遙法外,成為韓國社會三大未解之謎之一。
影片視角:影片聚焦於這起事件的起始,由朴勇宇飾演的電視台製作人員作為主要調查線索,帶領觀眾深入了解這一悲劇的始末。
⑹ 韓劇孩子們(青蛙少年失蹤事件) 劇情解讀
故事發生的地點是韓國大邱,上小學的五個孩子一起出門玩耍。由於當時是在韓國選舉的時期,家長們囑託了他們幾句要注意安全,就讓幾個孩子出門了。誰都想不到的是,這竟然成了孩子們與家長的最後一句話。
孩子們商量著去山上捉青蛙,就這樣五人上山了。天色漸漸變晚,家長們漸漸都發現孩子不見了。焦急萬分的幾個家長一起去警察局報案。警察們卻並沒有在意,他們覺得孩子們只是貪玩,所以才回家晚了。
四個月過去了,失蹤的五個孩子引起了警方的注意。警方派出了大量警力在大范圍內展開搜索。各個電視台和新聞節目也在播報此新聞。
然而,姜導演卻對這個新聞不以為意。負責這個案件的朴警官正在鍾浩家安裝電話,以便如果罪犯往家裡打電話,可以知道罪犯的信息。家長們此時也沒有放棄努力,他們一直在人多的地方分發尋人啟事。
轉眼間五年過去,孩子們的尋人啟事在牆上已經有些斑駁。導演的節目賺足了人們的眼淚,但是卻被發現有造假成分,上級派他去大邱工作反思。姜導演在大邱的第一個任務就是到了一個湖邊看警方的搜尋結果,他發現這個案子過了這么久居然還沒有告破。
姜導演認為這種節目沒有什麼收視率,這令其他同事大為光火。姜導演來找到了一個教授,這個教授提出了一個匪人所思的說法。姜導演來到警局把這個假設告訴了朴警官,朴警官直截了當地回擊了這種說法。
後來,姜導演的妻子為他生了一個孩子,姜導演第一次感受到了做父親的感覺。在一個冬天,鍾浩的爸爸得了絕症去世。一天山體發生了滑坡,幾個孩子的屍體也終於被找到。孩子們的屍骨就在山上,之前地毯式搜索的警方居然一直沒有發現。
心有愧疚的姜導演也來到了這里,並根據一個相關專家的說法,了解到了孩子們生前其實受到了虐待。姜導演找到朴警官,朴警官說自己其實可能發現了兇手,他也知道兇手的樣子和車牌號,但是自己沒有相關證據。
姜導演自己找到了兇手,原來兇手是一個殺牛的屠夫。姜導演在兇手門前睡著,因此也被兇手發現。就這樣,兇手抓走了姜導演,他擔心極了。屠夫在他面前殺了一頭牛,沾著血的臉咧著嘴沖著姜導演笑。姜導演很生氣,上去就要打這個屠夫,但他怎麼是屠夫的對手。
就這樣,他被屠夫打倒在地,在被屠夫卡住脖子時他似乎感覺到了當時五個孩子的絕望,他確認眼前這個人就是兇手。因為姜導演並沒有找到實際證據,所以屠夫最終松開了手。後來,姜導演見到了鍾浩的媽媽,原來鍾浩媽媽曾經接到的電話不是鍾浩打來的。
她不願意按下追蹤鍵,只是希望警方不要放棄尋找。十一年過去了,家長們終於不用再擔心,他們失蹤的孩子現在也已經塵埃落定了。他們聲嘶力竭地哭喊,他們難以接受這樣一個結局。
(6)青蛙少年和孩子們是一部電影嗎擴展閱讀
真實事件:
1991年3月26日,因為地方議會選舉,全市放假一天,5名小學生趁假日結伴去抓火蜥蜴(後被媒體誤報為青蛙),結果失蹤。有目擊者稱當日在卧龍山(距離孩子們居住小鎮約3.5公里,並非資料上所說的500米)附近見過他們,這也是他們最後一次有記載的行蹤。
孩子們的父母花了半年時間找遍了整個韓國,此事甚至驚動了總統,經過總統的特別指示,警方動用了包括軍隊在內的人力約32萬,並印發了約2億張傳單,在全國各地進行調查(主要調查地還是集中在大邱地區尤其是卧龍山附近)。另有香煙企業在自己的產品包裝上印製了失蹤少年的尋人啟事,同時賞金達到4200萬韓元。但是因為當時為秋季,大量落葉覆蓋地面,搜查毫無進展。
直至2002年9月25日,警方接到報案,稱在卧龍山發現了五個少年的屍骨,卻因年代久遠,線索不明確而無法破案。至2006年3月25日,此案的訴訟時效到期,案件暫停追查。
⑺ 韓劇孩子們(青蛙少年失蹤事件) 劇情解讀
事件經過
青蛙少年是指1991年5名小學生去抓青蛙時失蹤, 過了11年6個月的2002年9月才發現他們的遺體的事件。
1991年3月26日 ,因為地方議會的議員選舉30年來第一次舉行,全市放假一天 ,最後一個目擊證人說在卧龍山附近見過孩子們, 但到處都找不到他們。2002年失蹤少年的遺骨卻在卧龍山被發現, 死亡原因確定是他殺, 但目前為止並未抓到犯人。韓國殺人案的訴訟時效為15年, 也就是說2006年3月25日就到期, 即使抓到犯人也無法懲處。
尋人過程
當時孩子的父母為了找孩子走遍全國, 也有不少以青蛙少年為主題的電影和歌曲, 小學生們也展開了」尋找大邱青蛙少年」的活動。
當時的警方根據盧泰宇總統的特別指示, 搜查范圍擴大到全國各地, 動員的警力據說31萬8千之眾, 創單一事件動員警力最多之記錄。
社會團體發了7百多萬張的傳單, 企業界也在商品包裝上印刷了失蹤少年的照片, 懸賞達4200萬元。
曾經甚至還有人說外星人綁架以及北朝鮮間諜誘拐還有用於疑難雜證實驗品等等。
青蛙少年案的疑點
一 文化日報稱25日下午6時左右, 有一位40多歲男人打電話過來說大邱卧龍山埋有青蛙少年, 警察以打電話來的這一天正巧發現遺體, 而且地點准備等關鍵點為由正在追查這個男人。
二 警察發表死因為「迷路後凍死」, 而少年的家人講遺體發現處離村子只有不到500米的距離, 發現遺體的吳鵡根先生也說遺體上壓著大石頭, 屍體是互相壓著的, 能看出分明是他殺。
三 發現遺體現場的附近發現了多種子彈, 警察認為有可能是當時附近軍隊的射擊場上的子彈誤傷孩子, 但軍部極力反駁。
四 幾個孩子的衣服以獨特的形態被系住 ,專家們都說這種系法是見所未見的一種。
五 其中有四具屍體的頭部有類似槍傷的洞 ,附近也發現彈頭及彈皮 更加重他殺的可能性 但也有法醫不認同此觀點。
六 現場並沒有頭發令人疑惑 ,很多人猜測發現處並非死亡現場。
七 牙齒也少了很多,更加證實了遺體是被搬到此處的可能性。
韓國三大未解謎案
1991年的青蛙少年失蹤案(改編的電影《孩子們…》已於6月28日在首爾漢江露郊島正式開機拍攝)
1986~1991年華城連環殺人案(改編成電影《殺人回憶》)
1991年李炯浩被誘拐事件(改編成電影《那傢伙的聲音》)
⑻ 五個孩子上山抓青蛙同時失蹤是什麼電影
五個孩子上山抓青蛙同時失蹤是《青蛙少年》、《孩子們》。
《青蛙少年》這部電影上映於1992年,電影很還原真實案件,1991年3月26號,因為當地議會選舉,全市放假一天,5個小學生趁放假就跑去抓火蜥蜴(抓青蛙是媒體誤報,電影里說的也是抓青蛙)。但孩子們這一去,再也沒回來。
5個少年跑著進山時,導演用了很奇怪的配樂,有很詭異的聲音,暗示他們悲慘的命運。背景音樂是這部電影的一個重要暗示,少年們出場時用了很驚悚厚重的聲音,他們一起玩耍時用了喜劇兒童片愛用的歡快曲子,進山後,很長一段時間的詭異聲音讓人居然有點害怕。
《孩子們》可看作是《青蛙少年》的續集,劇情上更多的是在找到骸骨後的證據推理。該片上映於2011年,那時案件已過了時效,警察和媒體們都放棄了這個案子,孩子們死掉了,部分家長也已不在人世,唯獨兇手至今逍遙法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