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搞笑電影 » 優酷兒童教育電影
擴展閱讀
郭富城將要拍的新電影 2025-08-18 20:48:30
日本一部很勵志的電影 2025-08-18 20:48:25

優酷兒童教育電影

發布時間: 2025-08-18 18:58:18

『壹』 晨晨和爺爺什麼電影

晨晨和爺爺是電影《天堂回信》裡面的角色人物。

經典老電影《天堂回信》,由王君正執導,石晨、李丁、肖雄主演,在嗶哩嗶哩、優酷視頻、騰訊視頻、西瓜視頻、1905電影網都可以觀看。講述了退休的郵遞員爺爺與孫兒晨晨相依為命,但是晨晨媽回國後,因育兒觀念不同,三代人之間發現沖突的故事。

這部電影獲德國第43屆柏林國際電影節國際青少年兒童影視中心獎;美國第10屆芝加哥兒童電影節最佳影片獎;荷蘭第7屆兒童電影節最佳影片大獎;伊朗第25屆伊斯法罕兒童電電影節最佳導演金蝴蝶獎。

該電影導演:王君正,曾用名王軍政。1945年11月11日出生,陝西延安人。其執導的影視作品有《天堂回信》《大偵探(上下)》、《女人·TAXI·女人》、《私人保鏢》等。

『貳』 優酷里的(小學生體檢)是哪部電影里的

小淘氣尼古拉 又名巴黎淘氣幫導演:勞倫·泰拉德主演:馬克西姆·戈達爾瓦萊麗·勒梅西埃凱德·麥拉德看點:兒童童年成長溫情搞笑家庭地區:法國 / 比利時年代:2009片長:92 分鍾簡介:小尼古拉(馬克西姆·戈達爾 Maxime Godart 飾)深受父母寵愛,在學校也與一幫朋友玩得開心,這其中包括:想當大官的亞斯特Alceste(Vincent Claude 飾)、以後會繼承父業的傑夫Geoffroy(Charles Vaillant 飾)、夢想成為自行車冠軍在班上卻總是被罰站的克勞岱Clotaire(Victor Carles 飾)、長大要當黑道的奧德Eudes(Benjamin Averty 飾)、希望跟老爸一樣成為警察的魯夫Rufus(Germain Petit Damico 飾)以及全班第一名永遠不會被罰站也是老師(Sandrine Kiberlain 飾)的最愛學生同時是其他同學眼中討厭的大蟑螂的阿南Agnan(Damien Ferdel 飾)。
有一天,尼古拉的媽媽(瓦萊麗·勒梅西埃 Valérie Lemercier 飾)建議爸爸(凱德·麥拉德 Kad Merad 飾)請老闆及夫人來家裡吃飯,以便獲得老闆青睞漲工資;但小尼古拉聽到和觀察到的結果卻讓他以為父母要生個小弟弟,不要他了。沮喪的小尼古拉請求朋友們的幫助,大家七嘴八舌給他出了一堆建議,包括送花、大掃除,甚至找罪犯領養弟弟等荒謬辦法。與此同時,教育部長也要來學校參觀,班級又換了嚴厲的代課老師……
本片根據由法國作家勒內·戈西尼(René Goscinny)創作,漫畫家讓-雅克·桑貝(Jean-Jacques Sempé)配畫的系列同名漫畫故事改編。影片在法國本土上映後一舉拿下全法雙周票房冠軍,並獲2010年凱撒獎最佳改編劇本提名。

『叄』 他鄉的童年 Childhood in another country

《他鄉的童年》是由周軼君執導的紀錄片共6集,影片於2019年8月28日上線優酷視頻。

講述了戰地記者出身的周軼君兼任導演和主持人,一集走訪一個國家,分別是日本、芬蘭、印度、英國和以色列,最後回到中國,探尋教育的傳統和未來。

教育,是中國各個階層共同焦慮的話題,無數家庭窮盡所有把孩子送去國外,都是希望自己的孩子得到更好的教育。身為兩個孩子的母親,常年報道國際新聞的記者周軼君感受到同樣的焦慮。軼君走訪芬蘭、日本、印度、以色列及英國等五個國家,最後回到中國,踏上一趟關於教育哲學的思考之旅。沒有競爭的芬蘭教育,怎樣告訴孩子什麼是成功或失敗?貧富差距極大的印度,怎樣用網路教育彌合孩子之間的差距?集體意識濃厚的日本怎樣讓孩子理解個人和團隊的平衡?影片從小孩的角度去體驗課堂,從家長的角度去感受不同的教育方式,也從不同社會的文化、歷史出發,去對教育作一個深刻思考。探尋的旅途上,軼君同時回憶起自己的童年,也經歷了一次重新審視自身的旅程。

【關鍵詞】獨立,團結,原生態,紀律

一絲不苟的日本文化,是如何從娃娃抓起。日本幼兒園里可以種蔬菜,生日還能騎小馬?這是什麼神仙生活!18年獲得18個諾貝爾獎的國家,幼兒園教育到底是怎麼做的?帶你探秘日本傳說中「全世界最好的幼兒園」到底長啥樣?

幼兒園的孩子們要鍛煉大聲喊是為什麼?園長答:洪亮聲音的前提是一個好的體態,讓孩子們懂得傳遞這種聲音的同時,也在表達自我情緒和意識,用身體帶動自我表達。幼兒園會帶孩子腹式呼吸,從丹田出發,包括冥想。(身體與聲音)

共振(共鳴Resonanz):人與人之間的互動,相互的感覺。教育的目的不是整齊劃一,而是認同每個人個體之間的差異的同時,創造出能夠包容差異的氛圍和回響。

孩子們從小體驗到,紀律的重要性,不是強求,而是自發的去維護社會或一個集體的秩序和規則。

母親的角色在日本社會是不太被包容的,還是很保守的傳統觀念。

小孩子在學校里,會慢慢失去自己的個性。

藤幼兒園,手冢夫婦的設計理念:圓形空間——禪,空無。在其中感受到自由,隨心所欲。

為什麼庭院的草坪高低不平?保留真實與自然,帶來不方便更好,促使孩子自己思考,自己去理解。

原生態的植被,蔬菜:先看,再觸摸,之後感覺,去想,最後再去問。

手拉門的設計,讓孩子自己動手去關門,讓他們明白做事要徹底,要做完整,不然別人會覺得冷,會受到影響(同理心)。追求完美是為了不給別人造成麻煩。(學會互相幫助,發自內心的相互照顧)

能看到一些華德福幼兒園的影子。讓城市的小朋友也能看到真的小馬,自己去喂馬。

日本幼兒園的運動量好大,孩子們會感到累嗎?園長答:是一種完全燃燒,累是負面的表達,我們有一種令人愉悅的疲勞,竭盡全力去激發自己的可能性(告訴自己你能行!)累帶來的喜悅感。「不為也,非不能。」(信念)

從孩子的生理與心理出發,用適當的節奏律動,反復來教學(可以去觀察,讓一個小孩子放慢動作是很難得一件事)不是傳授知識,而是培養一種感覺。

教育孩子同時也在教育家長,孩子是大人的父母。父子關系不是支配關系。(教育孩子的過程,家人自己也在成長)

由於太為他人考慮,日本社會過於壓抑,延伸出一種感淚療法。(催淚)集體教育也需要感性,改變想法,哭是可以舒緩壓力的。

【關鍵詞】平等,獨立,愛,因材施教,因地制宜

開學季,看看全球最幸福國家的教育如何返璞歸真。芬蘭兒童與眾不同的理由:世界公認,這里的孩子成績好創意強,還快快樂樂零壓力,只有500萬人口的北歐國家,卻號稱教育最強國,讓我們親眼見證這個傳奇吧!

芬蘭三年級的現象學習課堂,這節課老師安排的主題是——時間。這是一門跨學科的課程,會涉及到數學,藝術,生物,歷史等等。

孩子們通過自拍觀察自己的臉,最後做一份DIY的作品。

在芬蘭三四年級完全沒有考試,是我了完全避免任何的競爭。學校唯一評估學生的不是他們在學科中學了多少知識,而是他們如何自己學習,如何和搭檔和小組一起學習。先學會面對任務的責任感。

全芬蘭推行一種積極教育,就是發現每個孩子的力量(任何方面),愛是最重要的。

在科技發達的當下,大家都用智能產品,速度都很快,需要學習慢下來,閱讀就是一個好的方法。

一場開在森林裡的戶外課,老師說可以在森林中上任何課。這一課老師會給孩子們發不同的色卡,讓孩子去尋找森林中相近的顏色,為了打開孩子們的眼睛,去發現,去尋找;另外用鼻子去聞樹木,草地,用孩子們自己的詞語去描繪植物的味道,開發想像去命名所問到的東西,沒有正確答案。

還有很多很多種方法,為了培養孩子們和自然地關系,讓他們學會去愛惜,保護森林。不同的地方可以利用當地特色做類似的課題,重點是讓孩子與他們生活的環境產生聯系(這首先需要老師們自己很有創造力,沒有束縛)。學習是為了生活。

芬蘭把很多錢投在人的身上,真正把孩子視為國家未來最可貴的資源。芬蘭實行免費教育與免費午餐已持續70年,也將繼續下去。

常識教育,自己想要的東西自己去掙,思考與創意。從小讓孩子動手自己設計房子,並從中學習一些基本原理。

你小時候怎麼被對待,你長大就知道怎麼去對待別人。

新媽媽在孩子三歲前可以帶薪休假。老師要不停的學習。老師不能給別人貼標簽,不能貶低孩子。

孩子出了問題,老師不該去指責孩子,而是要思考自己的方法是否適合他們(個人化定製教育)。

戶外運動的重要性。沒有登記制度。寬容,接納,平等。

與老人院里的老人們一起畫畫,不是競爭誰畫的好,而是一種表達方式。不要總是否認你的孩子,不要總那你的孩子和別人的孩子作比較。

學習是為了生活,也許我們不能照搬芬蘭的教育模式,這不符合我們的現實和傳統,但是從個人層面,家庭層面我們至少可以學會去尊重每一個個體。未來從來不只有一個樣子!

【關鍵詞】辯論,引發思考

印度,我們的鄰居,人口也有十幾億,我們真的了解它嗎?印度有一種jugaad文化,意思是因地制宜或替代方案,即利用有限的資源,開發出可用的替代產品。而在印度人眼中,jugaad便是利用現有的東西,或者簡陋微薄的資源來創造新的東西,從而解決你遇到的20%生活中的問題,當然往往會創造出另20%的「麻煩」!

世界500強公司中,30%的CEO都是印度人。中國人真的很擅長「完成」事情,但不像我們印度人這么能言善辯。

性別平行:指的是男生和女生是平等的。

在印度任何好的大學,挑戰老師是課堂上重要的一部分。

印度是一個很有愛的國家,他們對小孩的容忍度很高。印度的愛神,他就是愛。

所有的重大改變都是從個人開始的。如果你願意花更多時間,他們成為自主學習的人。

如果能鼓勵學生自主學習,那樣會更好。讓他們團隊合作學習,其它的會自然而然發生。

印度是混亂的,也是多姿多彩的。印度的教育並不是作為一個整體令人稱道,而是在混亂與落後之中,總有個體在努力在改變,個體之間相互啟發相互影響,這成就了印度社會進步的動力與希望。

【關鍵詞】禮節,活力,精英教育(階層固化)

英國——許多學子海外留學的首選目的地,這些年接觸英國教育的中國孩子(瑪吉-蘿斯幼兒園)年紀越來越小,不少家庭趁假期到英國考察,對英國倫敦的教育充滿期待(expectation)。

精英教育:學校非常重視體育精神,鍛煉耐受力,帶來好的精神面貌,團隊概念。

Play:就是玩,小孩子從小就會的。

馬術:騎馬的意義是培養和馬匹的關系,像結交朋友,忘記個人和馬溝通,從而培養自己的自信。

戲劇課:在舞台上的自信,要放鬆自己,相信自己,感受自己,眼神的交流。

私立學校的優勢:無需實行國家提供的課程大綱,在課程設置上相對自由,更可以因材施教。學生可以培養自己的愛好。

讓孩子去冒險,推他出舒適區。只做自己感到舒服的事,是學不到新東西的。不止培養孩子到高中畢業,也要為他上大學之後的生活考慮。課外生活非常重要(運動,樂器,文學,戲劇等等)

喜歡就會自動記憶,不需要強迫背誦。精英教育才能改變社會。

永遠不要對你的出身感到羞愧,你的未來人生也沒有上限,最重要的是做你自己!

回饋社會的責任。鼓勵年輕人主動參與社會,教會孩子批評社會的能力。教會孩子關心別人,幫助別人。你的財富不是你手上的財富,而是你能為他人做什麼?(慈善,善心從小培養,社會就會更好)

小組討論,自信地表達自己是很重要的能力。

【關鍵詞】創業,獨立,自主

常駐學校的「教育小丑」,用小互動讓孩子們對學校充滿有趣的回憶;傳統與創新只有兩步之遙,以色列教育的特殊從幼兒園開始;對於失敗與喜悅,以色列人有不同的定義;這個教育理念你得知道,家長的責任是讓他管理自己得能力;以色列幼兒園的特殊場所,既是避難所又是教室;包容「失敗」,用生存模式思考,這或許是以色列人的不同;這是一所親近自然的學校,寵物的到來讓畫面更加和諧。

13歲到16歲的高中生自己創業成立科技公司,和上學一起完成,學會如何為自己的人生做出決定,面對困難如何解決問題。

大多數的公司都會想當然的面臨失敗,這正是學習的過程,如何面對失敗是一堂課,人人都要面對,因為你不可能永遠一直都成功。

以色列人重視教育,家長選擇相信自己的孩子,讓他們自己選擇想做的事,想學的東西,不在乎孩子是否成功,只要成為自己就行,不害怕失敗,結果不是最重要的。失敗只是一種歷練,不是世界末日。

學校里的教育小丑,讓孩子們感覺到去學校是開心的事情,療愈。充滿喜悅的學校人人都想去上學。

【關鍵詞】傳統,融入自然

中國教育的現狀其實主要是以傳授知識為主,教學方式也以講授為主,無論現在市面上有多少種類五花八門的教育,都難掩整體上所處的階段。

我們的傳統文化里有豐富的文化寶庫,它已經融入我們生活,丟也丟不掉,但是我們應該是更好地發掘和運用。

我們的詩詞歌賦,我們的歷史,我們的文字,我們的繪畫,我們的美景,這些都是非常好的教育媒介。

在巨大的學業壓力和競爭下,可能需要我們的家長和家庭去培養孩子的生活態度,去激發好奇心,探索未知的動力。來跟各種知識做鏈接,來建立學習的習慣和思考的習慣。

德國教育家雅斯貝爾斯在《什麼是教育》中提到,「教育的本質是: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雲推動另一朵雲,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看了這些不同國家的教育情況,我深受感觸。人有非常強的可塑性,我們每個人都有無限的潛能,雖然每個人先天稟賦不同,但是起關鍵作用的,還是後天的教育和引導。學校是教育的主要場所,教師是靈魂的塑造者。教育並非為了追求成功,而是為了成為自己。

「世界矽谷」以色列,人均擁有全世界最多的創新企業和高科技公司。這個以猶太人為主的中東國家,記憶里刻著慘絕人寰的大屠殺,以及戰火紛飛的恐懼。戰亂過後,以精明著稱的民族,在這片遠比海南省小的國土,成就了「創業大國」的奇跡。深究原因,這一定程度上是來源於猶太教的質疑精神。在常人的觀念里,信仰不容質疑,教義即真理,但猶太人卻質疑一切,熱愛辯論,他們的聖經《塔木德》就有大量的辯論。除了質疑,以色列還有一個聞名世界的獨特文化「Chutzpah」——大膽、直率。他們相信,相比起只說漂亮話,誠實地指出問題,一起去面對才能更好地解決問題。

在印度,財富《世界500強》的CEO,印度人佔了30%。「特產」CEO的印度,除了臟亂差和各種光怪陸離的神,還有很出色的電影和大學。印度大學崇尚蘇格拉底的教育方法,即「產婆術」。所謂產婆術,就是幫助學生產出新的想法。因此,大學課堂里學生挑戰老師是家常便飯。學生認為挑戰老師是課堂的目的,老師也同樣覺得提問是教學的關鍵。「大學的目的是把馬帶到水邊,並且讓它覺得口渴。」

芬蘭是設計的國度,美感就像陳年美酒,芬蘭人就是酒中的青梅,個個都浸透了酒的香醇。作為一個精神芬蘭人,芬蘭的每一個教育理念我都深感認同。比如說不競爭的觀念,無論是老師還是學生,都沒有考評、沒有考試、避免競爭。他們不希望因為考試的結果,而否定那些努力學習的人:「如果我已經竭盡全力了,但考試得了第二名,那我會怎麼想?」他們唯一評估的是,孩子們如何學習,如何合作學習。沒有考試沒有競爭,因此芬蘭人的認知內驅力很強,不是為了得到榮譽和地位,而是單純希望學習知識、提升和表達自己。為人公正、有創造力、有雄心、團隊合作、善良、有毅力、有好奇心、同情心,以及最重要的「愛」。積極教育提倡的是,哪怕孩子什麼都不擅長,也要引導他們發現自己的力量。

在日本,一個設計成圓形的幼兒園里,操場上的雜草不事修剪,故意讓它維持自然的形態。還讓孩子們自己種植作物,親近由自然帶來的果實。在過生日的時候,他們甚至能騎上幼兒園里的小馬,這讓作者不禁直呼「太幸福了!」在這里,就連爬樹都是被鼓勵的,這也會讓很多中國孩子羨慕。因為對於他們來說,嬉戲的過程恐怕總是伴隨著各種斥責:「危險!」「快點回來!」「整天這么頑皮!」看著幼兒園長跟孩子們玩鬧的場景,會感嘆這才是真正熱愛兒童的人。當然這里不只是讓孩子們玩那麼簡單,在一些小細節上同樣體現著對他們潛移默化的教育。比如一個故意設計得很難關上的門,是在提醒他們做事要有始有終,照顧別人的感受。在另一個幼兒園中,老師們元氣滿滿,向孩子們傳授著一些比較大的字眼。令人驚訝的是,老師背後的黑板上竟然貼著一些《論語》的句子,或是小林一茶、松尾芭蕉等人的俳句。這些內容,可能一些成年人理解起來也不太容易。在提及想成為幼師的原因時,這位老師笑容滿面的回答中,充滿人情味。孩子們的力量雖然弱小,但老師也會相信他們,讓他們參與幼兒園的日常勞動中。幼兒園長的一些教育理念也值得我們學習:孩子也可以是父母的老師,我們要尊重作為個體的孩子,不斷提升自己,更新觀念。

提起英國,很多人的第一反應應該都會是文質彬彬的紳士,但他們對於精英教育的理解卻首先來自於體育。和中國不同,英國更好的學校是私立學校。他們更注重培養獨立思考能力以及關注社會的意識,為學生提供自由發展的機會。學生們可以在戲劇課中學習表演,在詩詞課上討論偉大的詩人,或是選擇樂器、健身、游泳這樣的課余愛好。既學習了技能,也收獲了快樂和友誼。

回到中國,我們大多隻能在傳統中尋找一些更好的答案。但也出現了一些比較令人驚喜的教育思維,比如讓學生通過討論的方式對一些身邊的問題給出答案。其實,有時多問一個「為什麼」,事情就會變得大不一樣。學到時間,就讓孩子們做日晷;學到風箏,就讓孩子們做風箏;學詩詞,就帶他們去看詩詞里的花草樹木;學天文,就帶他們去仰望星空。最後還讓他們放飛自己做出來的風箏。我想,這樣學來的東西一定會是他們終生都難以忘卻的記憶。

所以,帶孩子去看看大自然吧,美就在我們身邊。如果有時間,多給孩子們心裡放一些愛和溫暖。因為幸運的人,可以用童年治癒一生;而不幸的人,卻要用一生治癒童年。

『肆』 《天堂回信》‖這是一部教我們如何面對死亡的影片

計劃每周觀看一部電影,喜歡隨機觀看,點開這部影片是因為封面上的小孩特別可愛,此片位居優酷高分榜的前十名。

這部影片故事發生在1990年的北京,影片的小主人翁晨晨的父母都在國外工作,跟很多留守兒童一樣,從小就跟爺爺一起生活,後來晨晨的媽媽從國外回來,專門回來照顧晨晨。

可惜老一輩教育孩子的方式與年輕人教育的方式有一些區別,媽媽告訴晨晨,該學鋼琴,該學習英語,這樣以後才能有出息,而一直跟爺爺生活的晨晨卻只喜歡養小動物,喜歡放風箏,喜歡跟著爺爺去送信。

於是情商很高的爺爺就與媳婦商量,自己回自己的老房屋去居住,孫子需要媽媽來撫養,上學回家後找不到爺爺的晨晨,哭著喊著要爺爺回去一起居住,看到這樣的情形,隔著房門的爺爺也早已淚流滿面。

但為了孩子能夠得到更好的教育,一直堅持不敢開門,而懂事的的晨晨隔著房門對爺爺說,要是你覺得不舒服了,左上衣口袋,急救盒,舌下含服一片,因為爺爺有心臟病,孫子隨時提醒自己的爺爺一定要記得吃葯。

整部劇非常的簡單,沒有華麗的特效,就是一些朴實無華的生活場景,跟我們的小時候的生活很接近,可卻讓我多次淚流滿面。

看完這部劇,讓我想起自己的奶奶,感覺這個爺爺與我奶奶在教我們如何面對死亡的時候很像,小時候跟隨奶奶一起長大的,奶奶也去世十幾年了,許多記憶也變得模糊了起來,但有一些事還是特別清晰,

奶奶信佛,每一個月的初一十五都會帶我去廟會,也會給我講一些人死亡以後的故事,她總是告訴我,她死了之後,會去天上做事,而且還會做很輕松的工作,就是在銀行里專門數錢,那時候覺得奶奶一點都不懼怕死亡,而且還非常嚮往。

現在想來,也許奶奶夢想的工作應該就是在銀行數錢,在有生之年無法實現,希望死後能夠實現,其實有這樣的想法也不是一種壞事,人總是要有一種信仰,在奶奶的影響下,我對死亡也就沒有多大的恐懼,總是相信親人的離開,其實就是去了另外一個世界實現夢想,當我們想念他們的時候,夢里就會相見的,這世界上其實也有很多生活在不同城市的親人很少見面的。

很多人會因為親人的離開,沒有見到最後一面會覺得遺憾終生,在我奶奶離開的時候,我沒有見到最後一面,這也不影響我很多時候會想她,也不覺得有什麼遺憾,還是要謝謝奶奶從小對我的影響,讓我一直堅信親人的離開,就是去了另外一個世界過自己想要的生活,我們應該坦然的接受這一切。

這部劇從頭到尾,這個爺爺對孫子做的事,就是消除孩子對死亡的恐懼,爺爺的工作就是郵局專門送新的,有一次晨晨跟爺爺去送信,結果是一位死去的人的信件,爺爺沒有放棄,而是用放風箏的形式送到了天上,告訴孫子,他一定會收到這封信。

當這個爺爺生病時候裝死的時候,晨晨嚎哭,不希望自己的爺爺離開,後來再次經歷了自己養的寵物荷蘭豬死掉,雖然哭得淚流滿面,但還是與好朋友一起把荷蘭豬埋了,接受這件事。

在爺爺過生日這天,爺爺帶晨晨他們放了一天的風箏,覺得累了回家休息一會兒,就這樣永遠的睡下去了,晨晨還是點起蠟燭為爺爺過了一個生日,把生日卡片用風箏送到天堂,他一直堅信,自己的爺爺一定能夠收到。

《天堂回信》就是告訴我們,當我們蕞親的人離開的時候,把美好的願望與思念永遠的留在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