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搞笑電影 » 父母給孩子的壓力電影
擴展閱讀
現在孩子看國產動漫電影 2025-08-14 13:38:01
惡城電影香港 2025-08-14 13:32:06

父母給孩子的壓力電影

發布時間: 2025-08-14 11:09:40

① 適合父母跟孩子看的勵志電影

適合父母跟孩子看的勵志電影

你想知道適合父母跟孩子看的勵志電影有哪些嗎?看電影是可以放鬆心情的,很多小夥伴都喜歡看電影,電影類型有很多,也有很多勵志的電影很適合家長跟孩子看,下面我就為大家推薦適合父母跟孩子看的勵志電影,一起看看吧。

適合父母跟孩子看的勵志電影1

1《荒島餘生》

湯姆漢克斯主演,在低谷的時候,給予你巨大的力量。

勵志不是件容易的事情,要完成它,需體驗人最深處的恐懼與渴求,並最終讓它趨向光明。

最為困境的時候,人會回歸動物的本質,與自然相抗並且將環境加以利用,但人與動物終究有相異處,即慾望不同。

動物能夠僅為了一頓飽餐或者一場逃生而付諸所有,人卻不僅僅滿足於此,人還要有情感,將情感建設起來,稱之為信念。

2《風雨哈佛路》

一個最貧困的哈佛女孩從不退縮的奮斗,看完讓人滿身溫暖,央視曾經播過。

父母吸毒、8歲開始乞討、15歲母親死於艾滋病、父親進入收容所、用牙膏充飢、住過收容所,睡過地鐵站,撿拾垃圾......

青少年的歲月多半是在慌亂的流浪中度過...如果我說,她將來會去哈佛大學讀書,你信么?

198年,在美國紐約的一個貧民窟,一個叫莉斯·默里女孩出生了~這個女孩,後來被譽為美國「奇跡女孩」!

這是一部根據她真實故事改編的電影,獲得了第55屆艾美獎三項提名...因為真實,所以更加震撼,你會發現,人的潛能真的無限大!

3《聽見天堂》

一個熱愛電影的盲童選擇了用耳朵代替眼睛,去記錄他生活的點點滴滴。

小男孩米可的眼睛看不見了,於是他選擇了用聲音來記錄和描摹他所感受到的一切、他充滿奇幻的想像和豐富的內心。

看到的世界、聽到的世界、品嘗到的世界、聞到的世界、觸摸到的世界,到底有什麼不同呢?

看完之後想像一下,如果我聽不見,但我依然能看見周圍的一草一木一花一果,還不算太壞;如果我的喉嚨嘶啞,但我還能用鼻子呼吸,我還有手可以寫字,我還能用自己的方式認識世界,這真的不算太壞

這個世界永遠都比你想像的要好,只要你的靈魂和心靈永遠保持著清晰而鮮活的力量。

4《卡特教練》

一個籃球教練率領一群看不到出路的孩子們為夢想作戰。

可能我們並不是每個人都會打籃球,可是在我們成長的過程中,每個人都會接觸到與籃球有關的信息。運動的精神就是永不放棄,努力拚搏。

在一群黑人孩子根本不知道自己前途會有光明的時候,卡特教練走進的他們的`人生。這群黑人孩子因為生活在社會底層,對生活的態度也就是那麼得過且過。是籃球教練的到來,讓這群孩子明白了什麼是夢想,什麼是輸贏,什麼是團隊,什麼是真情。

5《放牛班的春天》

即使是被社會遺忘的孩子,也有可能綻放生命的光芒。

「放牛班的春天」名字譯得很巧妙,單是讀著都漾出善意的笑。沒有奪人的漂亮演員,沒有花哨的特技拼湊,幾個稚氣未脫的「問題」孩子,一位已經禿頭的老師,再加上干凈簡單的音樂,涓涓的流淌故事,引不起激烈的哭笑,笨拙的把稜角銼的溫和……

6《心靈捕手》

馬特戴蒙和本阿弗萊克兩哥們的劇本,羅賓威廉姆斯出任綠葉,一個天才少年的非典型成長片。

故事的主人公威爾在是愛爾蘭移民後裔,幼年在養父的虐待下成長,他極富數學天賦,並且博覽群書,智力超群,能輕而易舉地解決高深的數學難題、乏味的核磁共振圖譜和抽象的有機化學問題,但卻情願在大學里當清潔工,和另外三個朋友平時的生活就是喝酒、賭博和打架斗毆,生活沒有目標和希望。

最後他發現:解決這些問題的方法只有一個,那就是肯定自己,正視過去,正視生活,正視未來。

7《當幸福來敲門》

這部影片是由由威爾·史密斯主演的感人故事,百師君還記得當年看的是一把鼻涕一把眼淚流,真的是一部非常好的影片。

感人的一個重要原因是影片取材真實故事,主角是美國黑人投資專家Chris Gardner。該影片中史密斯扮演的克里斯用盡全部積蓄買下了高科技治療儀,到處向醫院推銷,可是價格高昂,接受的人不多。就算他多努力都無法提供一個良好的生活環境給妻兒,妻子最終選擇離開家,從此他帶著兒子相依為命。

克里斯好不容易爭取回來一個股票投資公司實習的機會,就算沒有報酬,成功機會只有百分之五,他仍努力奮斗,兒子是他的力量。他看盡白眼,與兒子躲在地鐵站里的公共廁所里,住在教堂的收容所里…… 他堅信,幸福明天就會來臨。

8《陽光小美女》

這是關於一個全家人幫助小女孩追夢的故事。

這是一部家庭喜劇電影,劇情簡單明了,沒有通篇大道理,但偏偏讓人看完感慨萬分,也是勵志影片中被推薦的次數較多的一部。

影片於26年7月26日上映,電影講述胡弗斯一家總是有著各種各樣的理不清的問題,可當7歲的小女兒奧利弗聽到廣播中傳來的「陽光小美女」選美比賽那一剎那,他們決定沒有什麼比小女孩的大夢想更為重要。這個六口之家隨即踏上了從小鎮阿爾伯克基長途跋涉到加州參加比賽的路途。

9《阿甘正傳》

「生活就像一盒巧克力,你永遠不知道下一塊會是什麼味道。」

以上這句經典的話就出自於電影《阿甘正傳》,這部影片不僅僅是青少年,其實也很適合受挫折的成年人觀看。

影片中,主人公阿甘是一位先天智障的孩子,其學校里為了躲避別的孩子的欺侮,聽從一個朋友珍妮的話而開始"跑"。結果發現自己有跑的優勢,於是把這點唯一的優點堅持下來,於是自己通過堅持成為了橄欖球巨星、英雄等,受到了肯尼迪總統的接見!

1《小飛俠彼得潘》

這是一個適合徜徉在青春期的童話,是一個帶著叛逆、憧憬和夢幻的故事。

當成長變成一種勢不可擋的大潮向你涌來的時候,當那些感知里凸顯的迷茫、孤獨、不被理解開始越來越龐大的時候,這個帶著叛逆、憧憬和夢幻的故事是那麼誘人而契合著心境。

這是一個關於生活在無憂島,會飛翔,永遠不會長大的小男孩的故事,他叫彼得潘。

適合父母跟孩子看的勵志電影2

《放牛班的春天》

「永遠別說永遠,總有東西要去嘗試」

人生能遇見一位好老師,是成長中最大的福氣。

《放牛班的春天》這部必看的經典電影,曾經感動過很多銀幕前的觀眾,不只是電影里的音樂和天籟的童聲,還有其中的主線——一個再平凡不過的老師用真誠和音樂打動「壞」學生,改變他們命運的故事。

《放牛班的春天》中的「壞」學生們是群問題少年,大都是因父母離異等各種家庭緣故而被送到這,比常人缺少了家庭的一份關愛與正確的教育。

但馬修老師用音樂的魅力征服了他們,用音樂拯救了孩子們的未來,也讓我們在這群問題學生的身上,看到閃閃發光的希望。

《菊次郎的夏天》

「人生就像一次旅程,沿途會遇到各種風景,但最後我們都要回歸。」

你不一定看過這部影片,但你一定聽過那首特別的《summer》。

《菊次郎的夏天》是1999年上映的電影,由日本著名的電影人北野武執導並主演,作曲家久石讓擔任音樂總監,講述了暑假期間,小男孩正男與中年大叔菊次郎共同經歷的一段荒誕又充滿溫情的旅程。

這是一部關於童年的電影,是一部關於成長的電影,也是一個北野武拍給成年人看的童話故事。

在夏天這場特別的旅途中,菊次郎充盈了正南不完整的童年,正南補上了菊次郎童年的遺憾。

很多人看完電影都忘不了: 背包上插著的向日葵,頭上頂著的荷葉,滿眼綠色的原野,海邊的浪,露營的西瓜,撲棱著翅膀的書包,和那四個可愛的人,那是他們夏天的標志,也是我們曾見過這個夏天的證據。

② 6部勵志電影,激勵孩子奮發向上,暑假陪孩子一起看

暑假來了,除了學習外,孩子們可支配的時間又多了起來。大家做好孩子的假期生活安排了嗎?
今年的特殊情況,讓孩子們感受到了最短的一個學期。由於上半年大部分時間都在家裡學習,沒有班級的學習氛圍,不少家長都說孩子的學習熱情有所下降了。
今天想給大家安利一些適合孩子們看的勵志的電影。不論大人還是孩子,每個人都會在某個時候出現倦怠的情緒,這時候就需要用外在的動力激勵自己。給孩子看些勵志電影打打雞血,重新燃起他們對學習的熱情。當然,這些電影也能給孩子提供作文的好素材。
風雨哈佛路 Homeless to Harvard: The Liz Murray Story (2003)
——努力中的你,永遠比你想像中的要幸運。
這是一部真實故事改編的勵志電影,講的是女孩麗茲辛酸的求學經歷。
麗茲真的是我看到過最慘的電影主角了。她出生在美國的貧民窟里,父母酗酒吸毒,母親還患上了精神分裂症,貧窮的家境迫使麗茲8歲就開始乞討。15歲時母親死於艾滋病,父親進入收容所。麗茲流浪在城市的角落,生活的苦難似乎無窮無盡。麗茲慢慢知道,只有讀書成才方能改變自身命運,於是,她憑借著執著的信念和頑強的毅力,一步步艱難地實現哈佛夢,最終改變了既定的人生。
看完這部電影,你會發現,人在困境下真的能夠奮起直追,人的潛力其實可以無窮大。
墊底辣妹 ビリギャル (2015)
——世界上最大的謊言就是你不行。
這也是一部根據真人真事改編的電影。講了一個成績差到墊底,整天只顧吃喝玩樂的高中女孩,在補習老師的幫助下,成功逆襲,考上心儀的大學的故事。
如果不是知道是真實事件改編的電影,真的想說這種劇情太老套了。畢竟僅用兩年就從墊底的差生考入名牌大學,那不是天方夜譚嘛。然而就是這么個老套又俗氣的故事,看完全片的我卻被感動了。
貼滿樓道間的便利貼,寫滿了知識點的課本,抄滿作文素材的筆記本……女主角沙耶加為了那個遙不可及的目標一直努力著。她用了兩年的時間,克服了自卑、戰勝了對考試的恐懼,經歷了考試失利,終於完成了學渣的逆襲,成功考上了慶應大學。
有時候不要說自己不行,只是你還不夠努力。
放牛班的春天 Les choristes (2004)
——沒有一個孩子是不可救葯的。
《放牛班的春天》是一部法國音樂電影。講述懷才不遇的音樂家馬修,來到一家名為塘底的輔育院任代課老師後,和學生們發生的感人故事。
這是一所專門收容問題少年的寄宿學校,馬修來到了一個滿是差生的班裡,這些孩子自由,不服管。而馬修的到來改變了這里的一切,因為他並不認為這群孩子是一文不值的。相反,他盡力去發現他們每個人的興趣愛好。
他對孩子的理解和包容融化著這些問題孩子的心。最終,他將孩子們組成了一個合唱團,並親自譜曲作詞寫歌,耐心指導孩子們練習。馬修努力用音樂引導他們積極的思想,激起他們對生活的渴望,和對自己的認可。他用愛和包容拯救了這一群被放棄的野孩子,也改變了這些孩子的一生。
奇跡男孩 Wonder (2017)
電影的主人公奧吉,是個從一生下來就與眾不同的男孩子。因為面部畸形,奧吉總是帶著頭盔,躲在自己的小世界裡。
10歲前,奧吉從未去過學校,媽媽就是他的老師。然而,媽媽漸漸感覺到,要想奧吉成為人格健全的人,那他必須要融入社會,家庭課堂無法滿足奧吉成長的需要。因此,奧吉的父母決定把他送入普通學校,接受正常教育。從此,小奧吉要學會獨自面對這個世界,這是他人生中必須要經歷的一次挑戰。
阿甘正傳 Forrest Gump (1994)
——每一個人的生命軌跡的是獨一無二的。
最後推薦兩部老牌勵志電影。
《阿甘正傳》這部電影,不管第幾次觀看,我都能感到溫暖和美好。
主人公阿甘是個智商只有75,雙腿天生殘疾的男孩。然而,他的母親並沒有放棄他,反而還經常鼓勵他。
他在不斷的「奔跑」中,發現了自己的優勢,於是把這點唯一的優點堅持了下來。他擁有了一雙使他箭步如飛的腿,他無時無刻不在奔跑。他跑進橄欖球隊、跑進大學、跑進軍隊,後來還甚至成為了百萬富翁,跑遍美國。他用缺陷的身體,完成身體健全的人可能一輩子都無法到達的高度。
阿甘的一生就像一盒巧克力,總能嘗出不一樣的味道。
這是一個普通少年逆襲成長的熱血故事。阿甘所得到的一切,看似充滿偶然和機遇,但背後卻隱藏著別人看不到的汗水和淚水。無論何時何地,他都在努力實現著自己的諾言。鍥而不舍,闖出了自己的一片天地。
「有時候努力可能什麼也沒得到,但是不努力,一定什麼都沒有。」
當幸福來敲門 The Pursuit of Happyness (2006)
——幸福必須靠自己爭取。
這是一部關於父子親情,追求夢想,尋找幸福的勵志電影。
男主角是一名靠推銷醫療設備來維持生計的推銷員,妻子不堪生活的壓力離開了他,他成了單親爸爸。後來他選擇了股票經紀人這個行業,從失敗的生活到成為一名成功的股票經紀人。
印象最深的就是克里斯在籃球場對兒子說的那番話:如果你有夢想的話,就要去捍衛它。那些一事無成的人想告訴你你也成不了大器。如果你有理想的話,就要去努力實實現。
我們都有自己的夢想,而有能力的人則把夢想變成現實。

③ 電影《最初的夢想》敲響警鍾:我們欠孩子一堂「失敗教育課」


愛冪家庭教育:分享 育兒 妙招,助力孩子成長。

註:本文由愛冪Amy老師原創。歡迎家長朋友閱讀、點評和轉發。同時歡迎平台轉載,轉載自由,但請註明來源。

《避免》

——顧城


你不願意種花

你說:

「我不願意看見它

一點點凋落」

是的

為了避免結束

你避免了一切開始


前些天,有位家長跟我講,她家孩子特別害怕失敗,一碰到稍微難點兒的題,立馬愁眉苦臉咬筆桿,經常還會被自己氣哭,一邊捶自己,一邊罵自己:「你個沒用的東西!」


在家玩拼圖也是,拼不出來就眼淚汪汪,或者惱羞成怒。還有啊,一件事情,要是沒有百分百把握搞定,索性不去嘗試......


類似的情形並不少見。生活中,很多孩子害怕失敗,尤其害怕考試失敗。


圖源 | pixabay


在愛冪老師看來,孩子害怕失敗的原因有很多:


第一,自身能力不足。


比如,孩子學游泳,一開始玩水還好,可沒有掌握要領,不小心被水嗆到,就不願意再學;比如,如果孩子學習能力沒有提上去,或者考試前沒有復習好,那他當然害怕考試。比如,孩子才兩三歲,握筆都不太利索,還想畫出栩栩如生的小貓小狗,這也不太現實。再比如,孩子做事遇到挫折,不知道怎麼應對,只會用哭鬧來發泄等等......這些都是缺乏相應能力導致的害怕心理。


第二,外界因素刺激。


有些孩子,在學校里受到過某些老師的粗暴對待,比如:打手心、罰站、當眾羞辱......導致孩子自尊心受挫,害怕嘗試,更害怕被老師和同學笑話,容易自暴自棄;還有些孩子,參加的比賽競爭激烈,獲獎名額有限,失敗是絕大多數孩子都將面臨的局面。


第三,父母表現偏激。


有些父母對孩子期望過高,讓孩子壓力過大,平時太關注輸贏成敗,喜歡拿「別人家的孩子」刺激自家娃;有些父母打著愛的名義,凡事包辦代替,剝奪孩子嘗試、受挫和復原的機會;有些父母平時給孩子不恰當的表揚方式,導致孩子有種「唯有獨尊」、「天底下我最棒」的錯覺;還有些父母,在孩子失敗後,不但沒有採用正確的方法引導孩子走出心理困境,甚至還嘲笑、指責、打罵孩子,使孩子的體驗有如「雪上加霜」。


如果你家孩子害怕失敗,你就要仔細觀察和分析,看看究竟是什麼樣的原因。此文重點探討,作為父母,我們可以從哪些方面努力。


「望子成龍、望女成鳳」,這本是為人父母的心願,但有些父母要求有點過分,希望孩子無時無刻都是最耀眼的那一個......這份迫切的心情,直接轉化為口頭禪:「你要爭取考班級/年級第一名!」「你有考滿分的實力!」「你要上重點大學!」......


想起很久之前看過一個真實案例。


2013年1月,才14歲的強強背著書包從11樓縱身跳下。書包里裝著剛剛從學校領回的排名單。成績單顯示,他期末考試排名掉了300名。強強是某市重點中學初一某「火箭班」的學生,雖然成績下滑不少,但依然還是處在該校中等偏上的水平。


圖源 | 湖北經視新媒體微博


為什麼考試一遇到挫折,就痛不欲生?在強強的日記里,揭示了他輕生背後的原因:


「來了重點中學以後,我再也不能像小學一樣考前三名了,每次老師在講台上念大家的考試分數,我就害怕得手心發抖。 如果我沒考到好成績,所有人都會對我失望,我不想看到爸爸媽媽那失望的眼神。」


強強這樣的做法未免極端,但的確有很多孩子,他們正處在水深火熱的境地——不僅被考試折磨,同時也被父母折磨。身為父母,也要捫心自問: 我的話語、態度和行為,是孩子害怕失敗的誘因嗎?



眾所周知,面對同一件事,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舉個例子:一隻蜘蛛在結網,但努力了很久,還是沒有結好,好不容易有點小成果,一陣風過來搗蛋,又前功盡棄,蜘蛛只得從頭開始,一直堅持結。


有的人心想:「這只蜘蛛太勵志了!」於是被蜘蛛這種屢敗屢戰的精神感動了,更元氣滿滿;有的人心想:「這只蜘蛛太愚蠢了!」於是聯想到人這一輩子,怎麼努力也無濟於事,就更消極了。


圖源 | 愛冪Amy 攝於崇明東灘濕地


心理學上有個「自證預言」,大意是說,當我們渴望一件事情發生的時候,會傾向於尋找更多符合該期望的的訊息,會不知不覺地做出一些行為舉動,最終哪件事情真的發生了——如你所願,你也就成了自己的「預言家」。


那些害怕失敗的人,會從生活的各個線索中搜尋能夠佐證「自己會失敗」的內容,越發焦慮不安、消極做事,越容易出現不好的結果。就算偶爾做成了一些事情,他也只會覺得那是僥幸,還會選擇性忘記這些成功之事,繼續認定「自己會失敗」,繼續搜尋驗證這種自我論斷,一步步把自己逼到反復失敗者的境地,最終形成一種「我就是個Loser」的心理定勢。


近日,愛冪老師回看俞敏洪《相信奮斗的力量》,被演講內容深深打動:


「我高考第一年出來以後,英語分數只考了33分,盡管當年這個錄取的英語分數線也不高,最低大專錄取分數線就是我們江蘇有一個地區師范學院,只有40分,但是我只考了33分,差了7分,那麼我就想,如果我再努力一年,我也許就超過40分了,也許我就進這個大專去了,所以我就邊干農活邊復習。當時農村連電燈都還沒有,在煤油燈底下復習,我就是在高考復習的第二年眼睛近視了,所以第二年去高考的時候考出來,考了55分,我拿到這個分數就特別高興,為什麼呢,我想錄取分數線是40分,我是55分,那麼我無論如何能夠進那個師范學院了。


結果分數線下來以後,師范學院的分數線提到了60分,結果又差了5分。高考兩次失敗以後反而讓我增加了信心,我就覺得我非要考第三年不可......所以我第三年就拚命了,每天早上六點起來,晚上十二點睡覺,到第三年參加高考的時候,成績一出來我就發現我的成績超過了北京大學的錄取分數線,所以後來就有幸跟撒貝南這樣的名人成了校友。其實北京大學這四個字在我腦袋中連閃都沒閃過,所以這個例子給同學們又一個啟示。


什麼啟示呢?人是要有夢想的,但是你夢想再大,你不去努力是不管用的,就像你爬山的時候,就算你不看那個山頭,你只要知道自己在向上爬,只要你爬的路是對的,你到達山頭只是一個時間問題。所以, 回想我自己的生命,我覺得往往是我生活中帶來的一些失敗,最後促使我反彈起來,又夠著了一個新的目標。」


正是這種「一旦認定,死磕到底」的精神,讓失敗成為他的墊腳石,一步步成長蛻變成一個成功的企業家。


提到失敗的好處,我想起李嘉誠曾經說過一段話:「世界上最浪費時間的事就是給年輕人講經驗,講一萬句不如你自己摔一跤,眼淚教你做人,後悔幫你成長,疼痛才是最好的老師。人生該走的彎路,其實一米都少不了。」


真正摔跤以後,才會產生深刻的反思和頓悟,才會擁有嶄新的方向和未來。


愛冪老師在TED上聽過《哈利·波特》作者J·K·羅琳2008年在哈佛大學畢業典禮的演講。她在演講中反復提到失敗對於她的好處,乃真知灼見:


「為什麼我要談論失敗的好處呢?因為失敗意味著剝離掉那些不必要的東西。我因此不再偽裝自己、遠離自我,而重新開始把所有精力放在對我最重要的事情上。」


「從挫折中獲得智慧、變得堅強,意味著你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有能力生存。」


圖源 | TED演講,愛冪Amy整理


「人間清醒」J·K·羅琳還認為:真正的幸福在於明白生活不是一張獲取成就的清單。你的資質和簡歷,那些都不是生活。 生活是艱難的,復雜的,不完全受個人控制的。知道這一點會讓你度過人生的那些起伏和波折。



1. 給孩子充沛的愛與支持。


來自父母的愛與支持,就是孩子人生最寶貴的財富。特蕾莎修女說:「我們以為貧窮就是飢餓、衣不蔽體和沒有房屋,然而最大的貧窮卻是不被需要、沒有愛和不被信任。」


當孩子遭遇失敗時,作為父母,一定要及時告訴他:


「不管怎麼樣,我們都很愛你。」

「不管成績如何,你都是爸媽的寶兒。」

「別擔心,我會跟你在一起。」


在這一點上,李鎮西校長的做法可圈可點。他的女兒中學時,數學成績較差,李校長對此也非常擔心,但他並沒有表露出來,而是悄悄地找到女兒的數學老師,希望他能多多鼓勵和關照女兒。終於有一天,女兒的數學成績考到了全班第四名。這個時候,很多家長可能會說:「太棒了!繼續努力,下次考更好的成績!」但是李校長卻對女兒說: 「恭喜你!不過爸爸允許你下次考試失敗。」


相比而言,《小捨得》里,田雨嵐的做法很不恰當。


除了上班,她空餘時間全用在雞娃上,對兒子子悠逼得太緊,只准埋頭學習,不許孩子有些小愛好。她總盯著架子上的杯賽榮譽,時常叮囑兒子——「你以後要加倍努力,你學習好,就是對媽媽最大的回報」,這給子悠造成莫大的精神壓力。


圖源 | 《小捨得》


靠著緊鑼密鼓的學習節奏和超乎尋常的努力,子悠倒是成了班裡的尖子生,但經常悶悶不樂,精神卻出現嚴重問題。一次,在班級組織的「暢所欲言」班會課上,顏子悠鼓起勇氣走上台,吐露心聲:


「我覺得我媽媽不愛我,我媽媽愛的是考滿分的我。」


圖源 | 《小捨得》


如果孩子已經面臨失敗,父母首先要處理孩子的負面情緒。這也是家庭教育的一條基本法則「先處理情緒,後處理問題。」理解孩子內心的情緒波瀾,教會孩子合理排解情緒的小竅門。比如:注意力轉移法、自我激勵法等。待孩子情緒平穩,還要啟發孩子思考解決問題的辦法。


2. 引導孩子形成正確的「失敗觀」。


在《教出樂觀的孩子》一書中,積極心理學之父馬丁.塞利格曼這么寫道:「對失敗的悲觀解釋會使孩子害怕去嘗試,在面對失敗時,會造成他們無助及消極;而樂觀的解釋是將失敗視為挑戰,用行動來反映與製造希望。」


為什麼優秀的孩子會選擇自殺?美國著名教育大師保羅·斯托茨提出這類孩子輕生的元兇是 抗壓力差,缺乏失敗教育。


有部電影叫《最初的夢想》,直擊印度高考現實,給我們敲響警鍾:我們應該給孩子補上一堂「失敗教育課」。


影片中的拉格海姆是名成績優異的高中生。他生活在典型的學霸家庭,父母都畢業於印度理工大學(印度最好的大學,這也是拉格海姆的夢想)。但想拿到頂尖大學的入場券並非易事,他只能拼盡全力。


在父親安里看來,成功在望,其他人也都對拉格海姆充滿信心,畢竟孩子聰明又勤奮。於是早早准備慶功儀式,買了一瓶酒,打算放榜那天,和兒子一起暢飲。然而,拉格海姆竟然落榜了——對於錄取率不足3%的印度理工大學而言,競爭是相當激烈,落榜也算是常態。


但讓拉格海姆難以接受的是,有些平時成績比不過他,且也沒他努力的同學成功了,而他卻失敗了。他徹底絕望,沖動之下,竟然在父母面前從陽台一躍而下......


圖源 | 影片《最初的夢想》


影片中拉格海姆的父親,默認成功志在必得,總在計劃「成功以後怎麼慶祝」,卻「從來沒有為他提供戰勝失意的武裝」,這缺失的教育,差點奪去孩子的生命。


圖源 | 影片《最初的夢想》


如何面對失敗、如何看待失敗,如何扭轉失敗......若無師長教導,孩子會不知道該怎麼辦。


著名心理學博士卡羅爾·德韋克在《終身成長》一書中,集中闡述了「成長型思維模式」(growth mindset),相信智力(intelligence)可以靠後天努力而改變,鼓勵孩子積極評估及發展自己的潛能。


在追求目標的過程中,培養成長型思維尤其重要。就拿失敗而言,固定型思維的人會覺得「失敗是終身恥辱」,而擁有成長型思維的人會認為「失敗是一次成長機會」。


因此,父母一方面要允許和接納孩子的失敗,要把失敗和孩子分開來看,不要因為孩子失敗,就打擊孩子的自尊心;另一方面,還要引導孩子具備成長型思維,用一種積極樂觀的心態來面對失敗,把失敗看成一次寶貴的學習機會。


3. 鼓勵孩子分析失敗的主客觀原因。


「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沒有一蹴而就的成功,在站上頂峰之前,那些被我們津津樂道、羨慕不已的名人,他們也曾不斷品嘗失敗的滋味兒。


正如邁克爾·喬丹所言:「我職業生涯中有九千多次投籃不中。我輸過將近三百場比賽。有二十六次我被期待投出決勝球,但是我沒有投進。我人生中一次又一次的失敗是我成功的原因。」


告訴孩子,不要把成敗看得太過重要,重要的是確定目標以後,全力以赴去拼搏;失敗以後,正確歸因,然後重整旗鼓。


比如,讓孩子參加比賽和考級,能夠培養孩子競爭意識、審美能力、自覺性等。但假如孩子在鋼琴比賽中遭受挫折。事後,一定要引導孩子分析原因:是准備不充分嗎?是臨場緊張嗎?是粗心大意嗎?是演出設施出現小故障嗎......總之要全面分析失敗原因,然後有針對性地努力。


4. 肯定孩子的努力和進步,增強自信心。


洛克菲勒在寫給兒子的信中說:「害怕失敗就不敢冒險,不敢冒險就會錯失眼前的機會。」為了讓孩子不怕失敗,父母平時一定要多肯定孩子的努力和進步。即便面對失敗,只要你去思考,你也總能找到孩子在整件事中體現出的幾個閃光點。你准確捕捉到這些珍貴的閃光點,並告訴你的孩子,就有助於恢復他的自信心,增強他面對失敗的勇氣。


如果你是一個有心人,你還可以跟孩子一起製作「每日記錄本」。你可以教孩子在記錄本上這么寫:


今天是(年/月/日)

今天心情怎麼樣?

今天我完成了哪些事情?

今天發生了哪些美好的事情?

今天自己值得肯定的事情有哪些?

今天遇到的最大挑戰是什麼(註:最好只寫一件)?

我計劃怎樣迎接這次挑戰?

......

以上,可根據你家孩子情況做些調整。


當孩子遇到失敗,心情低落時,你可以跟他共同討論:「我可以從這次失敗中學到什麼」,你還可以提醒孩子:「打開你的《每日記錄本》看看,你一定會有所啟發。」孩子會從「每日記錄本」中看到自己每天的進步,會更有自信心,會覺得對他的生活和學習更有掌控感,也會變得更有動力。


5. 提升自尊水平,增強「回彈力」。


哈佛大學心理學家泰勒·本·沙哈爾將人的自尊成長分成三個階段,分別是:


第一階段:依賴型自尊,主要依賴他人肯定、表揚和比較產生自尊,又稱條件自尊。

第二階段:獨立型自尊。不依賴他人看法,是基於自我比較產生的自尊。

第三階段:無條件自尊。不需要任何內部和外部條件,就能維持自尊。


由此可見,那些害怕失敗的孩子,其自尊發展水平還停留在第一階段,還非常依賴他人的評價。孩子究竟害怕什麼呢,很多時候其實就是害怕跟人比較、害怕被人超越,更害怕父母逼問「你為什麼就不能像xxx一樣?」(因為這句話的潛台詞是「你比不過xxx、你沒有xxx聰明......」)


盡管在泰勒看來,第三階段的「無條件自尊」是一種高水平的人生境界,實現比例很低。但作為父母,我們不妨多跟孩子說些啟發式問題:「你怎麼看?」「你怎麼做到的?」這樣的問題,會讓孩子覺得自己是個有能力的人,還會激發孩子的內驅力。


此外,還可以增強孩子的「回彈力」,即提升孩子在面對困難、挫敗和威脅時所表現出來的生存能力。你要讓孩子樹立這樣的信念:人生是一個動態發展的過程,不要害怕行動,因為只有不斷地去行動、去實踐、去質疑、去反思、再次行動,你才能知道,原來自己這么厲害!


關於孩子害怕失敗的話題,暫且擱筆。最後,愛冪想說,在這個雞娃成風、內卷嚴重的當下,各位父母真的很不容易,尤其是對孩子超級上心的父母,你們辛苦了!


養娃是一個漫長而瑣碎的過程,難免會有糾結、心酸、失望......但請多給孩子一些耐心,多教孩子一些方法,讓孩子自信起來,才能不懼失敗,勇敢邁向前方!


註:部分資料來源於網路,侵刪。


今天的分享就到這里,我們下期見!

父母好好學習,孩子天天向上!

和愛冪老師一起,讀懂孩子,教好孩子!


往期精彩回顧

拋妻棄子「隱形」10年,妻子病死仍不現身:沒有擔當的男人,有多可怕?

13歲男孩疑似猥褻多名幼童,兒童性教育太有必要!

16歲女孩遭親媽「逼迫」捐獻骨髓、......吸血鬼家庭里長大的女兒們,該如何自我拯救?

愛冪原創:如何面對分離焦慮,這7個小妙招真管用!

④ 影響孩子一生的五部電影 影響孩子一生的五部電影介紹

以下是影響孩子一生的五部電影及其介紹:

  1. 《放牛班的春天》

    • 簡介:這部電影講述了一位懷揣音樂夢想的音樂老師,在一個學院遇到了一群從未受過管教的學生,並通過音樂引導他們走上正確的人生道路的故事。它教會孩子們夢想與堅持的重要性,同時也展示了教育的力量。
  2. 《天堂回信》

    • 簡介:這是一部感人的國產電影,背景設定在父母外出打工、孩子與爺爺奶奶相依為命的時代。它深刻描繪了祖孫之間深厚的感情,以及孩子對親情的渴望與珍惜。這部電影有助於孩子們理解親情的珍貴,學會感恩與回報。
  3. 《阿甘正傳》

    • 簡介:電影《阿甘正傳》的主人公阿甘是一個天生智力缺陷的人,但在母親的鼓勵下,他不忘初心,最終成為了世界巨星。這部電影激勵了無數人,教會孩子們面對困難時要保持樂觀與堅持,同時也強調了母愛與家庭支持的重要性。
  4. 《小孩不笨》

    • 簡介:這是一部新加坡電影,適合學生和家長共同觀看。它揭示了現代社會中家長與孩子之間的溝通問題,以及家長過度期望給孩子帶來的壓力。這部電影鼓勵家長與孩子多溝通、理解彼此,同時也提醒孩子們保持自我、勇敢追求自己的夢想。
  5. 《小王子》

    • 簡介:這部電影能夠喚醒孩子們的童真,讓他們重新審視這個世界。它講述了小王子在旅行中遇到的各種奇妙經歷,以及他對成人世界虛偽與冷漠的反思。這部電影有助於孩子們保持好奇心與想像力,同時教會他們珍惜與理解身邊的人和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