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影評︱《姐姐的守護者》關於選擇,關於愛
題記:
我是被設計的,因特殊理由而誕生。
(一)
在前幾天我介紹的印度懸疑電影《調音師》中,就提到過腎臟的問題。那裡虛構的一個買賣人體器官的故事,比較嚇人。
而,今天我所要說的這部電影《姐姐的守護者》,看似是關於親情的電影,也會涉及腎臟。
女主角安娜僅僅11歲,可,她的母親逼迫她,要她把她的腎臟捐獻給她的十五歲的姐姐凱特。
安娜不同意,一紙狀告父母侵犯了她的身體自由權。
每一個孩子,都是家庭的開心果,是小天使。那麼,為什麼安娜的父母如此狠心?
「喝杯咖啡嗎?說來話長」。
電影以小女孩安娜的自白開場。那個時候,她坐在岸邊,身邊是緩緩流淌的河水。安娜以極其成熟的口吻,講了她來到這個世界的使命。
她是試管嬰兒,她的生命是被設計的,因特殊理由而誕生。
她有一個姐姐,一個患白血病的姐姐。白血病,大家都知道,是自身免疫缺陷疾病。
對白血病人而言,臍帶血是無價之寶。
可以說,安娜就是工具人,生下來就是姐姐的「葯庫」,也可以說是為了救姐姐,才生的她。
她的使命就是守護姐姐。
十多年了,為了救治姐姐,她在父母的安排下,做過八場手術。她經歷的痛苦與委屈,只有她自己知道。
為了姐姐,她做了該做的一切。
可,當母親要求她為姐姐捐腎時,漸漸長大的安娜,忽然醒悟,她有自己身體的自由權, 她也是一個人。
或許「人生最大的發現,就是發現自己」。
於是,電影開場第三分鍾,安娜走進當鋪賣了自己的項鏈。
第七分鍾,安娜走進了律師辦公室。她拿出項鏈換的700美元作為律師費,狀告父母,「有限度終止父母權力」。
電影開場第六分鍾,用一個溫暖的細節,交代安娜的家庭。安娜的媽媽和哥哥傑西在玩跳跳床。安娜和爸爸和姐姐凱特坐在旁邊微笑著看著,喝著飲料。同時,畫面中有不斷涌現的五彩肥皂泡。
看起來是一個幸福,甜蜜的五口之家。可,飄著的肥皂泡和爸爸的自白告訴我們,這個家庭是有裂痕的,快樂都是短暫的。
故事時間,其實集中在姐姐凱特病危換腎前後。導演通過不斷閃回的鏡頭來告訴觀眾姐姐的病史,告訴觀眾媽媽莎拉為了病孩子,辭去工作,專職照顧女兒。
莎拉的目的只有一個,就是要女兒活著。
和我之前看過的很多電影不同,這部電影中的人物自白是最多的。當動作無法揭露人物心理活動,就會出現自白。
隨著情節的推進,或者是妹妹安娜,或者是爸爸布萊恩,或者是哥哥傑西,或者姐姐凱特。
當然,這所有的自白都是為了揭示人物內心世界。整部電影,人物內心的掙扎與糾結,表現的淋漓盡致。
(二)
肥皂泡般的幸福,怎會長久!
第十二分鍾,姐姐凱特犯病,嘔吐,滿嘴是血,樣子非常嚇人。
醫生就告訴家長說,急需換腎。否則,凱特命不久矣。
接著,媽媽莎拉接到法院傳票。當得知小女兒告了她。她非常氣憤,當場和安娜發生爭執,並且毫不手軟給了安娜一個耳光,家庭氣氛驟然緊張。
也是在這里,安娜第一次喊出: 我也很重要 。
走筆至此,需要來談談母親莎拉的人格特徵,她倔強且極端偏執。在沒有生孩子之前,她是一名律師,按說也是受過高等教育的,也懂一點心理學。
可,自從凱特誕生,為了照顧病兒,她就辭職,成了一名家庭主婦。
作為家長,應該公平,一碗水端平,把愛平均分給三個孩子。
然而,她所有的關注與熱情或者說愛都集中在凱特身上。另外兩個孩子,哥哥傑西和妹妹安娜的成長幾乎是被忽略的。
電影中,有個細節,哥哥傑西有一次傍晚放學沒有趕上校車,只好步行回家。回到家,已經很晚了。傑西很擔心,怕挨罵。
結果,竟然沒有人發現。也沒有人關心,他累不累?吃了嗎?他高興不高興?
而,作為工具人存在的安娜,從電影開始到結束,從沒有得到過媽媽的擁抱與關心。
在凱特住院的時候,安娜也在住院。媽媽莎拉只看到凱特的痛苦,總是忽略安娜的付出。似乎,安娜就應該這樣。
電影中有一個細節,讓人特別揪心。五歲的安娜被護士壓在床上,要做手術,安娜大聲哭叫著。媽媽莎拉只是冷漠的站在手術室外看著。好似這個孩子,是別人家的,與她毫無關系。
家庭是一個系統,當家庭成員不能得到公正的待遇,自然這個系統就會出現問題,且是大問題。
三個孩子,凱特是血癌。傑西有失讀症。安娜則把父母告上了法庭。
處在這樣的家庭環境中,如同沒有光照的房間,每個人的日子似乎都不好過。
(三)
當然,電影最精彩的地方,就是母女對簿公堂。現場爭吵非常激烈。
媽媽莎拉直接質問安娜:你為什麼不救姐姐?
律師則質問莎拉:誰來保護安娜?
第八十三分鍾,在爭辯最激烈的時候,哥哥傑西勇敢站出來說出了真相:凱特想死。
原來,安娜走上法庭也是姐姐凱特在支持。凱特告訴安娜「我整個人生充滿疼痛,我想死」。
面對極端偏執的強勢的母親,這是姊妹倆能反抗的唯一途徑。
十五年來,媽媽莎拉放棄一切,她的所有心血都傾注在凱特身上,凱特是她最大的希望,也是她活著的價值。其實,她心裡明白,只是不願放手。
凱特臨終前的一晚,媽媽莎拉蜷縮在凱特的病床上,陪女兒最後一程。
第九十七分鍾,是沉重的葬禮。
心軟的觀眾,需要備好紙巾。
這部電影之所以吸引眼球,不僅僅是情節環環相扣,有極強代入感。而且,故事情感飽滿,具有超級張力。
尤其是這種親情之間的爭奪與反抗,得需要勇氣。因為,吵完了,打過了。還得坐在一張桌子上吃飯。還得在一起生活。
話劇《雷雨》,之所以成為經典中的經典,也是因為情感張力極強。兩個家庭,三十年恩怨情仇集中爆發。家族秘密揭開,如同颶風般摧毀兩個家庭。大兒子開槍自殺。女兒四鳳觸電而死,小兒子周沖去救四鳳,也被電死。後母發瘋。這樣的悲劇,直擊人心。
還有俄狄浦斯王悲劇。記得,誰說過,希臘悲劇,是人類所有痛苦的集中呈現。俄狄浦斯是命運悲劇,也就是說,無法逃避。
因為有神諭,說他長大會「殺父娶母」。
他從小就是被遺棄的。可被一個牧羊人見到,送給了另一個國家的另外一個牧羊人。這個牧羊人,把這個孩子送給了國王。國王正好沒有孩子,就高興的收養了。
長大的俄狄浦斯,知道神諭後,很害怕,就離開了這個國家。
他來到了一個陌生的國家。在路上,遇到一個很囂張的人,他殺了那個人(他不知道,他殺死的正是他的父親)。
他又猜破了斯芬克斯之謎。正好國王被殺,他被人們迎進國中,當了國王。
這個國家有個習慣。新來的國王要娶以前的國王妻子。
冥冥中,他又和自己的母親結婚。
後來,真相大白。
懊悔不已的俄狄浦斯刺瞎了自己的雙眼。
他的母親懸梁自盡。
之所以,啰里啰嗦說這兩個故事,是因為這樣的悲劇都發生在親人之間。非常痛,痛徹心扉,痛不欲生。
而,這部電影也是。為了救一個孩子,必須犧牲另一個。手心手背都是肉,讓人情何以堪?
雖說,我覺得這個媽媽莎拉偏心,固執。可,來個換位思考,你處在那個位置,你會怎麼選擇?
電影《唐山大地震》中的媽媽,不也面對著艱難的選擇嗎?是選擇救弟弟還有選擇救姐姐?如果,你只有一次機會?
扯遠了,思緒拉回。
這部電影的導演是尼克*卡索維茨,他是美國著名導演,編劇。在電影中,他把人物結局改變了。而,原著里,則不同。
在電影結尾,凱特離去。媽媽莎拉重返工作崗位。哥哥傑西考到某藝術院校學習。爸爸退休,從事社會救助工作。安娜愉快成長。
一家人的生活,恢復平靜。
而,在這部小說的結尾,則比較悲劇。作家「安排」妹妹因車禍死去。順其自然把妹妹的腎臟「捐」給了姐姐凱特。妹妹安娜就永遠成了姐姐的「守護者」。
你喜歡,哪個結局呢?
這部電影是根據美國作家朱迪*皮考特長篇小說改編。
因為涉及捐腎,親情,友情,愛情,圖書出版之後,引發了極大的爭議,同時也非常暢銷。
後被改編成電影,2009年6月26日,就在美國上映。其實,是一部老電影了。只是其中情節過於敏感與離奇,至今拿來看,依舊不失為一部好電影。
電影前後呼應,結尾,妹妹安娜又坐在河邊。淡淡一笑,深情自白,片尾曲如同河水緩緩流淌……
B. 印度電影《流浪者》結局
《流浪者》結局:男主人公拉茲為救母親,殺死了強盜扎卡。
當拉茲因企圖謀殺拉貢納特,父子出現在法庭上,麗達為拉茲辯護時,揭示了事情真相。
官拉貢納特法官的良心受到了譴責,他荒謬的理論「好人的兒子一定是好人;賊的兒子一定是賊」也不攻自破。
《流浪者》劇情簡介
印度上流社會中很有名望的大法官拉貢納特(普利特維拉·卡浦爾飾)信奉的是這樣一種哲學:「好人的兒子一定是好人;賊的兒子一定是賊。"這種以血緣關系來判斷一個人德行的謬論害了不少好人。
一天,法院正在審理一件謀殺案件,原告是法官拉貢納特,被告是流浪者拉茲(拉茲·卡普爾飾),罪行是拉茲闖進拉貢納特的住宅,企圖刺死拉貢納特。可是拉貢納特萬萬沒有想到,要想殺死他的拉茲正是他親生的兒子。
C. 很多的影視作品對人的教育十分深刻,有哪部電影讓人受益良多
印度寶萊塢電影,由拉庫馬·希拉尼導演,由阿米爾·汗、馬德哈萬及沙爾曼·喬什主演,是根據印度暢銷書作家奇坦·巴哈特的處女作小說《五點人》改編而成。
這樣的一部經典之作,作為中國的教育體制下人們就應好好看這部電影,因為這部作品反映的現象和中國有些相似:分數決定一切,中國的創新體制受到各種思想和體制限制、崇拜權威、根據「錢」途決定事業而並非個人興趣、成功的標志是財富和地位,看完後細細咀嚼,你會有很大的收獲。
全片內容緊湊,卻連貫的有種讓人說不出來的完美,也不知道怎麼說,但是反映出很多道理是真的,強烈推薦
求採納
D. 誰知道印度電視劇《陰謀與愛情》的有關資料啊
陰謀與愛情
席勒
斐迪南少校是宰相的兒子,他愛上了平民音樂師米勒的女兒。但米勒不準斐迪南再到他家裡來。米勒夫人不同意,因為斐迪南送的禮物變賣出了許多錢。米勒大怒說,我寧可拿著我的小提琴沿街乞討,靠開音樂會換一口飯吃,也不願用我獨生女兒的靈魂和幸福去換他的錢!他決定自去請求宰相中斷斐迪南同他女兒的關系。
米勒有個鄉親伍爾牧,在宰相家裡做秘書,米勒早年曾答應伍爾牧,只要女兒露伊斯願意,就嫁給他。 現在伍爾牧要求米勒拿出父親的權威, 將女兒嫁給他。米勒嚴辭拒絕了伍爾牧的要求。
露伊斯反復向父親說明她愛斐迪南的原因。 她說她和斐迪南好決不是要高攀 ,而是由於對「上帝傑作的喜悅」,這是她的權力,父親甚至上帝都不應該阻擋。父親卻回答說,他永遠也無法把斐迪南交給她。露伊斯憂郁地說:她明白,她和斐迪南之間有一條難以跨越的鴻溝,只有在門第和出身的差別消失之後,她們才能得到愛情和自由。
正在這時,斐迪南來看望露伊斯,發現她臉色蒼白,就問原因,她回答說:「一把短劍懸在你和我的頭頂上!——有人要拆散我們!」斐迪南說,他的貴族紋章比不上露伊斯眼睛裡的天書有力量。天書上寫著:你和我註定要結合在一起。露伊斯說她怕他父親。斐迪南說,他什麼也不怕,即使那障礙像山嶺,他就把它當作階梯,攀過山頭,飛奔到露伊斯的懷抱里。可是,露伊斯還是不能平靜下來。
伍爾牧求婚遭拒絕後一直懷恨在心,現在,他想要借宰相的手排除情敵。宰相對伍爾牧說:「目前內閣里有一種布置,因為新的公爵夫人的到來,米爾佛特夫人需要做表面的離開,而且為了造成十足的騙局,她還得另外搭上一種關系。你知道,伍爾牧,我的地位是怎樣依靠這位夫人的勢力的——我的最堅固的根本就是公爵的恩眷。現在公爵要替米爾佛特夫人找一個配偶。別人可能去報名,做這項交易,通過這位夫人取得公爵的信任,使他覺得自己是不可缺少的人物。為了使公爵仍舊留在我家庭的羅網里,斐迪南就得和米爾佛特結婚。」伍爾牧聽後十分高興。
宰相叫宮廷侍衛長向全城散布新聞:米爾佛特夫人要做少校夫人。同時又命令侍衛長通知米爾佛特夫人准備接受斐迪南的訪問。然後欺騙兒子說:他黑起良心,排擠掉前任宰相,都是為兒子准備幸福;現在還要使兒子脫掉軍服進內閣、當樞密顧問……斐迪南斬釘截鐵地說:「我對幸福的看法與你不完全相同, 你的幸福差不多是靠害人出名的 。」 宰相惱羞成怒, 命令兒子必須向米爾佛特求婚。
米爾佛特夫人本來是英國貴族,遭到不幸後,流落到德國宮廷充當了公爵的情婦。她認為在靠公爵吃喝的人們中間,情婦是最倒霉的,因為她必須拿著討飯的手杖去迎接這個大富大貴的人物。不過,盡管她把榮譽出賣給了公爵,但是她的心卻保持自由,渴望真正的愛情。當她知道宰相的陰謀後,心中暗暗覺得高興,因為這樣她真正所愛的人就會和他在一起。
斐迪南遵照宰相的命令來訪,明確地向米爾佛特宣布:他愛上了一個平民少女、音樂師的女兒露伊斯。同時還用犀利的語言斥責米爾佛特夫人不知羞恥,把自己的美貌和靈魂出賣給公爵——一個只懂得在她身上欣嘗肉感的公爵。斐迪南的話不僅沒有使她反感,反而喚起了她失去的尊嚴和愛國心,她向斐迪南傾吐了自己的委屈和愛慕之情。但她對斐迪南的愛情卻遭到了拒絕,於是她決定把一切法寶都使出來進行報復。
宮廷里的陰謀正在實施,米勒的家裡亂成一團。斐迪南急忙趕到露伊斯身邊,堅決會向露伊斯表示,他要戳穿父親的陰謀,打碎偏見的鎖鏈,像一個大丈夫一樣自由選擇,用愛情的力量去戰勝那些卑下的靈魂。他知道,父親的力量非常大,但他和露伊斯愛情的力量更強大。他猛烈地握住露伊斯的手說 :「如果拆散這只手的時間真要來到的話, 那也就是我和世界一刀兩斷的時候!」
這時, 宰相帶著法警和跟班來到米勒家, 惡毒辱罵露伊斯是妓女,誘騙了他兒子。米勒大怒,要將宰相趕出家門。宰相命令法警把米勒抓起來,把米勒夫人和露伊斯拴到恥辱柱上示眾。斐迪南一手挽住露伊斯,一手拔出佩刀威脅宰相:如果再一意孤行,他就要向全城講述宰相發家的歷史。宰相無可奈何,只好放了露伊斯母女。
E. 印度經典電影《流浪者》
《流浪者》是一部經典的印度電影,公映後曾轟動一時,獲得了1953年戛納電影節大獎。《流浪者》是印度現代電影人的一部力作,創作背景是印度現代社會在廢除種姓制後暗烙在人民身體的階級印記。
主要劇情是:印度上流社會中很有名望的大法官拉貢納特,信奉這樣一種哲學:「好人的兒子一定是好人;賊的兒子一定是賊」,即以血緣關系來判斷一個人德行的謬論。法官拉貢納特根據「罪犯的兒子必定追隨其父」的荒謬理論,錯判強盜的兒子扎卡有罪,扎卡越獄後被迫成了強盜,決心通過擄走法官的妻子進行報復。拉貢納特果然中計,認為妻子腹內的孩子來歷有些可疑,並將妻子趕出家門,致使妻子在大街上生了拉茲。拉茲跟著母親在貧困中長大,扎卡又威脅引誘拉茲做了賊。拉茲在飽經流浪和偷竊生活後,重遇童年好友麗達,二人真摯相愛。拉茲痛恨自己的偷竊墮落生活,渴望以自己的勞動謀生。但是,扎卡繼續逼迫他,工廠辭退他,親生父親的荒謬理論更使他前途無望,所有的一切都使他絕望。最後,拉茲為救母親,殺死了強盜扎卡。當拉茲因企圖謀殺拉貢納特,父子出現在法庭上,麗達為拉茲辯護時,揭示了事情真相,法官的良心受到了譴責,法官荒謬的理論也不攻自破。
影片《流浪者》主要是通過插敘的方式,以法庭審判拉茲謀殺為開始和結束,拉茲的辯護律師麗達向世人講述了拉茲可憐的身世和坎坷的經歷。影片非常生動形象地描述了拉茲擺脫罪惡的環境和據說是其父母遺傳下來的影響的過程,以及法官父親和為他所遺棄而成為流浪者的兒子之間尖銳的沖突,向世人證明了:人的性格和習慣是受客觀環境和主觀因素所影響的,並不是父母遺傳下來的;生活中的好的影響也是可以使一個所謂的潛在的罪犯變成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同時,影片還深刻地批判了「好人的兒子一定是好人,賊的兒子一定是賊」這一荒謬的「血統論」,辛辣地抨擊了當時印度社會的黑暗和等級制度,歌頌了純潔的愛情和人道主義。而且,事實上整個影片都是圍繞批判「好人的兒子一定是好人,賊的兒子一定是賊」這一謬論展開的。
影片中的人物刻畫比較突出,人物心理描寫很細致,能讓觀眾抓住影片中人物的特點,很好地引發觀眾的共鳴、激起觀眾的義憤。影片《流浪者》中刻畫了幾個鮮明的人物形象:有內心善良卻為生活所迫而做賊的拉茲,美麗高貴、忠於愛情、能言善辯的律師麗達,善良的母親里列,一生信奉「好人的兒子一定是好人;賊的兒子一定是賊」卻到最後才醒悟的法官拉貢納特,可惡的強盜扎卡。再加上演員成功的表演,使得這一個個鮮活的人物形象頓時出現在觀眾的腦海中,並停留了下來。其中,法官拉貢納特「好人的兒子一定是好人;賊的兒子一定是賊」的謬論給人印象很深,讓人深感氣憤,最後對這一謬論淋漓盡致的批判也大快人心。
影片《流浪者》也有印度電影常有的特徵:關於愛情和苦難,而且很感人。一個被所謂「上流社會」家庭所遺棄的男孩子的命運,博得了觀眾無限的激動與同情。拉茲的生活本來可以很幸福,拉茲的命運本來可以很順利。但是,由於他的父親信奉「賊的兒子一定是賊」的謬論,將扎卡判成罪人、逼成強盜,使得扎卡為報復他父親而綁架了他母親,最終也改變他和他母親的命運,使得他們陷於貧困。當拉茲重遇童年好友麗達,並與麗達真摯相愛時,本來觀眾是高興的。然而,又是他固執的父親,使得他的幸福落空了,並面臨著被判死刑。雖然如此,麗達還是不離不棄,並為他辯護,也使得他父親醒悟了。拉茲和他母親的遭遇使觀眾流出了同情的眼淚,那麼拉茲和麗達的愛情則使觀眾倍感安慰和真心祝福。
影片《流浪者》還一個很大的特徵——很多印度民間歌舞,也正是這一特徵讓它被很多觀眾記住了,給人的印象是:印度真是一個能歌善舞的國度。影片《流浪者》的成功與它成功的配樂是分不開的,音樂能夠很好地表現人物的心理狀態、渲染烘托氣氛、表現畫面難以表達的意思、為故事的發展做鋪墊,還能感染觀眾的情緒、引起觀眾的共鳴。
例如:影片開始時,在法庭上,拉貢納特和麗達的出場,都配有強烈而緊張的音樂,能夠吸引觀眾的注意力並將他倆聯系起來;當麗達和拉茲相認之後,麗達的歌舞和音樂給人非常愉悅的感覺,表現了麗達的喜悅和高興;還有麗達和拉茲在沙灘約會時的歌曲和音樂,很好的表現了人物當時的心情;還有麗達生日宴會上的歌舞,很有感染力;等等。影片《流浪者》中的音樂有鮮明的民族風格和濃郁的生活氣息,歡快的音樂能感染觀眾的情緒,讓觀眾也沉浸其中並有隨著音樂起舞的沖動;同樣,那悲傷地音樂也使觀眾為劇中人物傷心、感嘆。
雖然,影片《流浪者》是一部反映印度社會黑暗面的老電影,但是在今天也是有一定的現實意義的,時刻提醒著我們不要為陳舊的觀念所束縛,要與時俱進、更新觀念。影片《流浪者》中的故事嚴謹、插曲動聽、製作質朴、影像親切,在內容和拍攝上都比較好,是一部很值得一看的老電影。
「流浪者」是由拉茲·卡普爾1951年自編、自導、自演的一部影片。拉茲·卡普爾扮演男主人公拉茲,他的父親印度著名演員普里特維在片中扮演拉茲的父親—法官拉貢納特,拉茲·卡普爾的三弟薩西也參加了演出,扮演童年時代的拉茲,當時他才9歲。女主角麗達則由印度最著名女星納爾吉司·杜特扮演。該片堪稱印度影片經典之作。
《流浪者》(Awara)
編導: 拉茲·卡普爾
主演 :拉茲·卡普爾,納爾吉司·杜特,普里·特維拉茲
上映 :1955年中國上映
譯制 :長春電影譯制廠
配音:
小拉茲:蘇庭石
小麗達:張桂蘭
拉茲:從連文
麗達:向雋殊
拉貢納特:白景晟
F. 2020年十大好看電影
1、《小丑》(豆瓣評分:9.2)
2、《何以為家》(豆瓣評分:9.1)
3、《綠皮書》(豆瓣評分:8.9)
4、《玩具總動員4》(豆瓣評分:8.8)
5、《少年的你》(豆瓣評分:8.7)
6、《寄生蟲》(豆瓣評分:8.7)
7、《哪吒之魔童降世》(豆瓣評分:8.5)
8、《復仇者聯盟4》(豆瓣評分:8.5)
9、《我的我的祖國》(豆瓣評分:8.0)
10、《流浪地球》(豆瓣評分:7.9)
2020最值得看的十部電影
電影推薦2020豆瓣高分 2020最值得看的十部電影
1、小丑
《小丑》這部電影取材於DC漫畫,本來就自帶一批粉絲,自電影在威尼斯電影節上映時候,開局就是9.7分的豆瓣評分,隨著後來看得人越來越多評分往下滑了一些,但是依舊是目前電影豆瓣最高分9.2,很多人都是直接打5星。
《小丑》的故事背景設定在1980年代,講述小丑的起源故事。亞瑟·弗萊克是一個和母親住在老舊公寓里,需要靠社會福利組織幫助,不斷服用精神疾病葯物的小丑。他想成為一個脫口秀演員,但並不成功。人們只是嘲笑他。他在地鐵上爆發式地犯下了謀殺案。他的世界,就此一點一滴地開始崩塌了。
電影推薦2020豆瓣高分 2020最值得看的十部電影
2、何以為家
《何以為家》是一部印度影片,是根據真實事件所改編的,主要講述的是一個12歲男孩的真實人生,他是社會底層長大的孩子,最後成為了殺人犯,還把自己父母告上了法庭,這部電影引起了很人多對於家長的養育孩子和教育孩子的反思。
黎巴嫩一個小城鎮里的法庭,12歲的男孩扎因因為持刀傷人被判入獄,不過在律師的支持下,扎因起訴自己的父母,是因為父母不能為他提供保護和安全感。扎因的父母很窮,負擔不起撫養孩子們的費用,這意味著扎因不能獲得身份證,所以扎因是一個沒有資格獲得護照的黑戶,無法去學校上學,甚至在緊急情況下也無法在醫院獲得救助。扎因是家裡的長子,為了養活自己和兄弟姐妹,被迫工作為當地的雜貨商送貨,雜貨商老闆對扎因的妹妹有一種邪惡的興趣。當扎因的父母把妹妹賣給雜貨商時,扎因無比傷心跑到了一個海濱小鎮,在那裡,扎因遇到了衣索比亞移民的拉希爾,是一個善良的人,她的生活比扎因稍稍好一點點,拉希爾隱瞞了她有個一歲的兒子約拿斯,為了逃避僱主和政府部門的監視,她在工作時一直把孩子放在購物車上,她住在一間用塑料和碎石搭成的小棚子里,正努力攢錢試圖買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