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趙本山簡歷
趙本山 ,1958年生於鐵嶺開原縣蓮花村石嘴溝,莊稼院長大的民間演藝奇才。趙本山的喜劇小品婦孺皆知、蜚聲海外,連續多年獲得中央電視台春節晚會一等獎,被觀眾譽為「紅笑星」「小品王」「土神」「東方卓別林」「中國笑星」等美譽。藝德高尚,成功不忘家鄉,先後為災區、為家鄉希望工程修路捐款幾十萬元。《劉老根》、《劉老根Ⅱ》電視劇中擔任導演和主角,把中國影視喜劇向前推進一大步。趙本山現為鐵嶺市民間藝術團國家一級演員、中國曲藝協會會員、遼寧省曲藝家協會副主席、全國青聯委員、遼寧省政協委員、鐵嶺市形象大使。
妻子馬麗娟,遼寧省戲校教師,育有一對龍鳳雙胞胎:趙一楠和趙一涵。前妻葛淑珍,育有一女兒。
本山自述
苦孩子的幸福童年
我是個孤兒,讀書的時候,我很淘氣,當時覺得沒有父母最大的好處,是老師家訪找不著人。當時我跟著二叔學藝,拉二胡、唱三弦,他是個盲人,盲人的心思重,耳朵很靈敏,每次都是他聽旋律,我看舞台表演。學會了三弦,也模仿出了盲人的感覺,我可以說,全中國演盲人戲誰也演不過我。事實上,盲二叔就是我的藝術啟蒙老師,我就是演《大觀燈》的盲人首先紅遍東北的。
坎坷的明星路
1986年我到了鐵嶺劇團,現在我的正式身份還是劇團的演員。最早,我和潘長江在沈陽一起演二人轉《大觀燈》,連演200多場。可能太轟動,惹了別的劇團,就有好幾百盲人堵在劇場門口砸場子,說要把趙本山眼珠子挖出來。
但真正發現我的伯樂還是姜昆。當時他帶領中央說唱團到鐵嶺演出,當地人說還沒鐵嶺劇團演得好,姜昆就把我們劇團找來,他們坐在體育館的觀眾席,看我們給他們演出。剛開始20多位北京藝術家坐在座位上,後來全笑得趴在地上。姜昆向我要了一盤帶子,說要帶回中央電視台推薦上春節晚會。我沒當回事,忙著和姜昆、郭荃葆等人合影,激動得連耳朵都在顫抖。
四上央視遭拒絕
後來,春節晚會真的來找我了。當時鄒友開主任、李雙江等三人在鐵嶺的招待所見了我,要我在房間里演一個節目,我說我給你們三張票到體育館看吧,那裡效果好,當然三人拿了票也沒看演出,扭頭就回北京了。經人點撥,我才知道得罪他們了。不過,鄒主任還是把我召到了北京,但我每年都被打道回府。有一年劇團讓我帶著十瓶茅台酒送禮,我的確不知道往哪兒送,害怕被拒絕,就在梅地亞賓館一天喝掉一瓶,正好到了第十天我被通知回家。後來我和團長說,十瓶酒全送出去了,人家還是不喜歡我們的節目。
更大的笑話是,1988年春節晚會已經定下我參加哈爾濱分會場的演出,而且節目提前錄了像,全鐵嶺的人都知道我上了春節晚會,但後來我的節目卻沒播,我卻一直等到電視里打出「再見」。一年後的國慶晚會,我才第一次在央視亮相,緊接著就是1990年春節晚會的《相親》。連續三年我都是節目一等獎,1994年我因為家裡有事,很晚才到春節晚會劇組報到,導演組嫌我「架子大」,就堅決沒讓我上,這是我惟一被封殺的一次,但也特別教育了我。
《劉老根》是新嘗試
《劉老根》是我第一次擔任導演,這是受張藝謀的影響。我演過他的《幸福時光》,他的樸素、平和、實在很讓我感動,對我影響很大。其實,我不習慣影視表演,不過想想有機會還是應該自己導個片子,不麻煩別人,另外,也看看自己的能耐,我想自己用心做,就會做成。其實,我一直有種恐懼,萬一有一天我的小品逗誰誰都不樂,我該怎麼辦?嘗試做些新東西,也算是學習。
製造家庭痛苦的人
有人問我現在有什麼不如意的?我說沒有,我現在最大的願望就是「好好活著,別出事」。我一生最大的財富就是我痛苦的童年,我現在沒有任何痛苦和不滿足,相反,我是個會給家庭帶來痛苦的人,像我的妻子,我在外演出,就她一個人在家帶孩子,我只能給她物質生活的滿足,其他的就很少。
從藝經歷
趙本山6歲時成為孤兒,開始跟二叔(盲人)學藝。拉二胡、吹嗩吶、拋手絹、打手玉子、唱小曲、二人轉小帽等樣樣精通,尤其是三弦功底尤為突出。苦難的童年成了趙本山一生的財富,為其日後的小品、演藝生涯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趙本山17歲入公社文藝宣傳隊,又入威遠鄉業余劇團,後借調西豐縣劇團主演二人轉。
1982年,遼寧省舉辦第一屆農村小戲調演,趙本山在李忠堂與崔凱合作的拉場戲《摔三弦》劇中扮演肓人張志,一舉成名。「摔」劇獲演出一等獎。當年,趙本山考入鐵嶺縣劇團,擔任主演並任業務團長。1986年被調到鐵嶺市民間藝術團。那時,趙本山與潘長江在沈陽一起演出的二人轉《大觀燈》200餘場,場場爆滿,轟動東三省。
趙本山主演的拉場戲《一加一等於幾》、戲曲電視劇《雙叩門》、《過了這個村》、《摘幌》等劇,獲過許多國家、省級獎勵。
1983年 主演拉場戲《摔三弦》,1984年 獲優秀獎。
1984年 拍攝電視戲曲片《摔三弦》,1985年 擔任男主角,1986年 獲首屆中國戲曲電視劇「鷹像」三等獎。
1987年,在姜昆的推薦下「打入」了中央電視台春節晚會,開始了他更加輝煌的藝術人生。春節晚會上,小品《徵婚》、《紅高粱模特隊》、《三鞭子》、《送禮》、《鍾點工》、《昨天、今天、明天》、《賣拐》、《賣車》均獲一、二等獎。
1988年,主演電視戲曲片《雙送鴨》, 獲全國電視戲曲片二等獎。 《雙扣門》又獲「金三角獎」。
1989年 參加首屆東北三省民間藝術節,參加遼寧電視台「春節聯歡晚會」。
1990年 主演拉場戲《1+1=?》,1991年 獲表演一等獎、最高探索獎。電視戲曲片《雙叩門》,獲東北三省電視劇「金虎獎」。主演拉場戲《麻將、豆腐》。
1991年 獲「十佳」演員第一名,節目為三個最佳節目之首。同年拍攝電視劇《過了這一村》,擔任男主角,獲「飛天」二等獎。
1992年 參加中央電視台「春節聯歡晚會」。
1993年 主演小品《相親》獲「雙星杯」戲劇曲藝類第一名。同年拍攝的電視戲曲片《摘幌》擔任主演,獲「飛天」三等獎。
1994年 參加中央電視台「春節聯歡晚會」。
1995年 主演小品《小九老樂》。 參加中央電視台「春節聯歡晚會」,主演小品《牛大叔提干》,獲小品類二等獎。 同年經遼寧省文學藝術聯合會、遼寧文藝新星評選委員會審定,被評為「遼寧文藝新星」。
1996年 獲「活力28杯」春節晚會最佳節目一等獎。 參加中央電視台「春節聯歡晚會」主演小品《三鞭子》,榮獲小品類二等獎。
1997年 參加中央電視台「春節聯歡晚會」主演小品《我想有個家》。1998年 獲「春蘭杯」戲劇類一等獎。主演的電視劇《一村之長》,獲飛天獎。
1998年 參加中央電視台「春節聯歡晚會」,1999年 主演小品《紅高梁模特隊》,2000年 獲「春蘭杯」二等獎。 主演電視連續劇《一鄉之長》,獲遼寧長篇電視劇一等獎、最佳男主角獎。
1999年 參加中央電視台「春節聯歡晚會」。
2000年 主演小品《老拜年》2001年 獲「春蘭杯」戲劇類第二名。 參加中央電視台「春節聯歡晚會」,主演小品《鍾點工》獲一等獎。七月,任電影「幸福時光」男主角。
2001年 參加中央電視台「春節聯歡晚會」,主演小品《賣拐》獲一等獎。
2002年春,電視劇《劉老根》在中央電視台1套播放,播放時,收視率空前,許多城市萬街空巷。2002年9月5日-10日以趙本山名字命名的「趙本山杯」小品大賽會同中國首屆鐵嶺國際民間藝術節在鐵嶺舉行,社會好評如潮。
2001年 參加中央電視台「春節聯歡晚會」,2001年主演小品《拜年》,2001年 獲「伊利杯」二等獎。
在中央電視台、中國電視劇製作中心聯合拍攝的電視劇《劉老根》中,擔任導演及男主角。
2002年 參加中央電視台「春節聯歡晚會」,2002年 主演小品《昨天、今天、明天》獲一等獎。 拍攝的電影《男婦女主任》榮獲年度中國電影「華表獎」、「優秀男演員獎」、「優秀故事片獎」、「獲中國電影百花獎」、「最佳男主角」。被遼寧省委宣傳部命名為「德藝雙馨」藝術家。 參加中央電視台「春節聯歡晚會」,主演小品《賣車》獲一等獎。在中央電視台、中國電視劇製作中心聯合拍攝的電視劇《劉老根續集》中,擔任導演及男主角。 主演小品《心病》獲一等獎。
2003年 參加中央電視台「春節聯歡晚會」,同年成立遼寧省民間藝術團,本山藝術學院。
2007MTV超級盛典內地最具風格男演員。
2007年12月11日19時趙本山的父親趙德仁在沈陽武警總隊醫院去世,享年82歲。
春節晚會小品節目
1990年 《相親》-趙本山 黃曉娟
1991年 《小九老樂》-趙本山 楊蕾
1992年 《我想有個家》-趙本山 黃曉娟
1993年 《老拜年》-趙本山 閻淑萍等
1994年 春節晚會來晚了,沒排上。
1995年 《牛大叔「提干」》-趙本山 范偉 張玉屏
1996年 《三鞭子》-趙本山 范偉 李海
1997年 《紅高粱模特隊》-趙本山 范偉等
1998年 《拜年》-趙本山 范偉 高秀敏
1999年 《昨天 今天 明天》-趙本山 宋丹丹 崔永元
2000年 《鍾點工》-趙本山 宋丹丹
2001年 《賣拐》-趙本山 范偉 高秀敏
2002年 《賣車》-趙本山 范偉 高秀敏
2003年 《心病》-趙本山 范偉 高秀敏
2004年 《送水工》-趙本山 范偉 高秀敏
2005年 《功夫》-趙本山 范偉 蔡維力 王小虎
2006年 《說事兒》-趙本山 宋丹丹 崔永元
2007年 《策劃》—趙本山 宋丹丹 牛群
2008年 《火炬手》—趙本山 宋丹丹 劉流
其它小品作品:
《門神》
《同學聚會》(1999)
《兒子大了》
《演員的煩惱》
《有錢了》(2001)
《面子》(2002)
電視劇:
《一村之長》(1992)
《夜深人不靜》(1996)
《一鄉之長》(1997)
《家和萬事興之情歸龍年》(2000)
《家和萬事興之善意的謊言》(2001)
《劉老根Ⅰ》(2001)
《劉老根Ⅱ》(2002)
《馬大帥Ⅰ》(2003)
《馬大帥Ⅱ》(2004)
《馬大帥Ⅲ》(2005)
《鄉村愛情》(2006)
《鄉村愛情Ⅱ》(2007)
電影:
《荊軻刺秦王》(1997)(本山 ·飾演· 高漸離 )
《有話好好說》(1998)
《男婦女主任》(1999)
《幸福時光》(2000)
《龍過鼠年》
《落葉歸根》
舞台劇:
《他和她的外遇》(2001)
搞笑億萬觀眾的藝術天使
中國觀眾今天能享受到趙本山小品藝術,據說應該感謝的是姜昆。1987年,姜昆在遼寧鐵嶺偶然地看到趙本山的一場演出,之後他極力向中國電視台導演推薦趙本山,當時他說,遼寧有一名演員非常不錯,他表演節目,現場觀眾有的笑昏過去、有的笑岔了氣,還有的笑得犯了心臟病,他的舞台即興和現場調動觀眾情緒都相當出色,相當有魅力,這個人叫趙本山。
1990年趙本山一走上中央電視台的春節晚會,遼北小品就在中央電視台生了根,每年的春節晚會要是沒有遼北小品,觀眾就覺得這台晚會沒有味道,十幾年來,趙本山受到了億萬觀眾的深深喜愛。
趙本山小品緣何能受到觀眾喜愛?遼寧省文聯副主席崔凱說,以趙本山為代表的遼北小品是根植於東北特有文化的一種藝術樣式,帶有濃郁的東北地方韻味,正是這種原生態的東北味征服了全國觀眾。
東北氣候寒冷,廣袤的松遼平原一進入冬天就是農閑,漫漫長日,"貓冬兒"的人們靠什麼過活?弄個火盆土炕上圍坐一堆,唱地方戲"二人轉",講故事、說笑話,你一句我一句,傳統的,現代的,逗得大夥兒哈哈一笑,各種情緒、情感就都得到了宣洩。可以說,東北惡劣的自然地理環境逼生了屬於北方特有的文化,遼北語言充滿了生動、鮮活的因子,生命力非常旺盛,特別是地方戲"二人轉",男演員就叫"丑",女的叫"旦",三分"旦"七分"丑",丑角在二人轉里調解氣氛,製造笑料,一串串即興的說口,非常生活化,加之,東北人性格開朗、率直,說話一步到位,形成東北文化土層里特有的幽默感。
黑土地深厚的文化底蘊滋養了趙本山,他對發笑的藝術是如此稔熟,加之他骨子裡天生的那種喜劇感覺,形成了趙本山小品獨有的藝術魅力--把一切生活中的東西拿過來,經過趙本山的嘴一說出來,就是笑話。
應該說,趙本山小品的生命線是語言,他那一口地道的遼北方言,因其特有的語法、語音、語匯而具有一種穿透力,他一張嘴就是一串串的疙瘩話、俏皮話、歇後語、練語,包袱抖得特別響,使觀眾深深地陶醉,他就這樣以北方農民獨特的幽默、誇張和滑稽瞬間征服了億萬觀眾。
趙本山小品最大的語言特色首先是豐富、生動的口語,趙本山從"二人轉"繼承了一份重要的藝術遺產,這便是"說口",他不但能准確掌握傳統說口的節奏和韻律,還能根據現代觀眾的審美情趣,用現代詞語以及鄉村俚語創造出嶄新的說口風格,語言節奏鮮明,十分上口,富有韻味,而且內含一種極富魅力的幽靜感,一張嘴便妙語成珠,最沒效果的詞兒到了他嘴裡也能創造出意想不到的喜劇效應,深得普通老百姓的喜愛。
其次,趙本山小品的語言看似輕松,卻耐人尋味,"就興你們年青人連蹦帶跳,又摟又抱,我們老年人就只能幹靠。"《相親》里徐老蔫一句話說到觀眾心坎里,讓人捧腹大笑的同時,心裡還有種酸溜溜的感覺,趙本山以自己對生活、對人生、對藝術的深刻理解和感悟,准確地抓住了各種人物的轉折關系,也准確地抓住觀眾心理和情緒,每一句話、每一字都能和觀眾心理合上拍。
趙本山塑造的"蔫哏"系列,是他藝術作品裡最耀眼的一道風景,他疲疲軟軟、拖拖沓沓,話頭里帶滑稽,善良里有狡詰,不時甩個疙瘩口,甩個小包袱,冷不丁冒出一句讓人忍俊不禁的話,小品《相親》里,當馬丫問什麼叫"傻樣"時,徐老蔫答:"這還不懂,搞過對象的人都知道,一般情況下,說出傻樣這個詞,那就百分之八十了。"還有"幸福是什麼?遭罪。"徐老蔫對馬丫的一系列揶揄調侃,善意的捉弄,是愛到極致時的一種逆向表現,巧妙地烘托出老蔫對馬丫的一往情深。
再有就是趙本山的語言極具喜劇意識,他在一系列小品中扮演了形形色色的喜劇人物,其年齡、身份、形象、性格各不相同,只有一點是共同的,那就是主人公萬變不離其"丑",扮相"丑"、語言"丑"、動作"丑",他一本正經地扮演著一個個丑得不能再丑的形象,其結果卻為廣大觀眾奉獻出令人心曠神怡的喜劇美。如在《相親》中趙本山為徐老蔫設計了蹣跚的步履、不時還低下頭用腳尖蹭地等等形體語言,這些觀眾不覺丑,只感到好笑、逗樂,讓人感到人物善良的本性和真實。
"笑的製作者是可敬的,趙本山及其小品藝術撥動了時代的笑神經,使中華民族迎來了一個大規模的笑的時代。"著名學者余秋雨對趙本山的小品藝術非常欣賞,他說:笑也需要一個由頭,趙本山小品給人們提供了這個由頭,藝術家經過高超的藝術,善良的挑逗,使人們開懷大笑,放鬆身心,愉悅情感,從農民到教授誰不需要會心地一笑呢。
遼北小品在舞台上已經活躍了十幾年,十幾年裡,中國觀眾在黑土文化釀造的笑聲中不知有過多少陶醉,十幾年裡,以趙本山為代表的遼北小品藝術家們卻無日不在苦苦求索,不斷地創新、超越、提升自己,為觀眾捧出一個又一個藝術精品。
余秋雨點評趙本山
「趙本山是個大藝術家」
十幾年前,來自東北黑土地的農民演員趙本山,把鄉間的笑聲帶上了受國人矚目的中央電視台春節晚會,使遼北小品這一帶著原生態的幽默詼諧和泥土芳香的新鮮藝術樣式,躋身於中國最高藝術殿堂,並在瞬間博得全國電視觀眾的滿堂喝彩。
毋庸置疑,喜劇笑星趙本山是20世紀80年代以來獲得國人最多笑聲和掌聲的小品演員,甚至有人把他稱為中國的「卓別林」。
著名學者、原上海戲劇學院院長余秋雨先生以一個戲劇理論專家的挑剔和獨到眼光,將其目光長久地停留在趙本山身上。
12年前,他曾說過,趙本山是個大藝術家;12年之後的今天,他說:「趙本山的確是個大藝術家,今天他的表演更加爐火純青。12年前被我們驚嘆的藝術家,12年後成為被全國人民驚嘆的藝術家。」
最近在鐵嶺召開了全國第二次趙本山小品藝術研討會,會上,余秋雨先生給予趙本山及其小品藝術以極高的評價:好多藝術家都是由民間產生,趙本山是個大藝術家,他在剛剛出名的時候我就有這個感覺。我真希望中國能有更多的文化名人,由每一個文化的起點出發,不斷地提升、提升,然後他和他生活的那塊土地上的文化都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
遼寧省文聯副主席、小品劇作家崔凱告訴記者:「1990年第一次趙本山小品藝術研討會在桂林召開,大家都沒有想到余秋雨先生真能應邀到會,那次是他第一次看到趙本山表演小品,評價很高,當時我建議讓趙本山去上海戲劇學院進修一下,余秋雨先生連忙說,萬萬使不得,上戲每年培養出上千名學生,但培養不出來趙本山,趙本山不是需要到戲劇學院進修的問題,相反他應該是戲劇學院教授研究的對象。」
余秋雨不是北方人,但他對北方文化的理解卻是那麼地深刻:趙本山把東北人的苦難變成了笑聲,苦中作樂是一種境界;中國人的苦難太久、太久了,人們是多麼地需要笑聲啊。這詩一般的語言是余秋雨用來形容東北小品和二人轉的。「有些人以為只有外國文化是文化,我們腳下的都不是文化。文化藝術如果達到更高境界,回過頭來,是需要這些東西的,立足本土的文化在現代文化研究上是至高的標准,文化的回歸趨勢,是中國民族文化的自我確認。我腳踩的土地很美,我腳踩的土地也可以給我鮮花,而不需要從荷蘭買來。」
真正的大作品一定在亂石嶙峋的海濱,而不是大理石修過的海濱;真正的大海一定有好多泥沙,真正的民間藝術也可以有泥沙。余秋雨認為,趙本山為什麼會受到這么多人的歡迎,這是一個遠遠超出許多理論家思考之外的問題,過去的文藝理論沒有哪一章哪一節能解釋得了趙本山現象,這個藝術現象將會被以後的理論工作者去研究和總結。
余秋雨說,我很早就接受了西方的接受美學,這個觀念對我根深蒂固。「被接受」狀態就是一個標准,按照「接受美學」的觀點看待趙本山現象,許多問題就有了答案。中央電視台現在懂了,評判欄目的標準是收視率,這比任何獎項都重要。對於許多演員來說,春節晚會那天的心理是很脆弱的,那天晚上的考驗是很殘酷的,被接受與不被接受都在那天晚上。趙本山現象處於一個非常宏大的接受狀態,全國幾億人、長達十餘年地需要和喜歡趙本山小品,如果漠視這一點的話,是對審美現實的拒絕,那就很難研究美學和藝術了。人們把那天的情感都放在那兒了,如果你不承認趙本山,就是在說,中國幾億觀眾那天晚上快樂錯了?現在很難找到連續多年受到這么多人歡迎的演員了。趙本山為中國人那麼長時間地接受,構成了中國人當代的心理審美史,經受了這種考驗,還不 是大藝術家的話,什麼樣才是大藝術家?大藝術家何年何月能產生呢?
趙本山徒弟排行榜
趙本山的徒弟主要分為5批,除了去世的李正春之外,2008年2月11日(大年初五)到場的徒弟是33人,其中高明娥和孫立榮是兩名女徒弟,其餘全部是男性,排序如下:
第一批(6人):李正春、路遙、張小飛、唐鑒軍、王小寶、王小利。 (按拜師先後排序)
第二批(8人):蔡維利、蔡小樓、王永會、張小光、波比·肯、閆光明、王小虎、王金龍。 (按年齡排序)
第三批(9人):高明娥(女)、孫立榮(女)、賈小七、老臭、姜海軍、程野、燕飛、楊冰、蘇小龍。 (按年齡排序)
第四批(2人):劉小光、小沈陽。 (按年齡排序)
第五批(9人):張小偉、孫小飛、張凱、歷小峰、程紅、董三毛、宋小寶、田娃、紅孩、小鵬飛。(按年齡排序)
Ⅱ 導演李安的勵志故事
篇一:李安的勵志故事 導演李安的勵志故事李安:兩度高考落榜 不敢反抗不願順從
執導《色,戒》的著名華人導演李安大器晚成的一生,是人們津津樂道的勵志故事。台灣《天下》雜志刊文稱,在李安三十六歲事業起飛之前,人生有兩個嚴重低潮期。
其中一個低潮期是,李安從紐約大學電影製作研究所畢業後,窩居在家六年沒有電影可導;另一個就是台南一中畢業,卻連兩屆大學聯考(相當於高考(Q吧))落榜。 不如意的中學歲月
李安的中學時期有多麼蒼白失意,從猶如他前半生自傳的《十年一覺電影夢》一書中可略窺一二。整本書厚達近五百頁,但談到自己的中學歲月,李安只用了短短五頁篇幅,裡面甚至還有一頁半,是他的好友回憶兩人的年少情誼。 在典型的「外時家庭中長大,李安從小跟著媽媽看電影,小學三年級時就自編自導話劇找同學一起表演,還會反串女生,但這些天賦在那個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年代顯得不值一提。
李安身為台南一中校長李升的大兒子,書讀不好,就是自尊上最大的挫折,「青春期我在行為上倒沒什麼叛逆,就是喜歡胡思亂想,讀書不專心,」彼時駝背又害羞的李安,對高中的印象,除了上課,就是補習。幫他補習的老師,全是台灣中南部名師,但成績不見起色,倒是高一時李安就勇敢對父親說了自己的志向,「其它科目都不喜歡,我想當導演。」
大人們對此不以為意,當然也無法幫助李安在聯考的困境中殺出重圍。第一年考大學,李安以六分之差落榜,第二年重考,數學甚至考了零點六七分,再度以一分之差落榜。「二度落榜在我們家有如世界末日,我根本沒想到會發生在我身上,」李安當時最大的情緒發泄,不過是把桌上的台燈、書本一把掃到地上,然後跑出家門透透氣。
李安當年的畢業照。含蓄隱忍的李安年輕時也曾這么搞怪。
靈魂第一次獲解放
李安後來考上藝專影劇科,據他形容,是「靈魂第一次獲得解放」,那時才發現,原來人生可以不是千篇一律的讀書與升學。他在舞台上找到真正的自己,學芭蕾、寫小說、練聲樂,甚至是畫素描,各方嘗試後在電影領域里漸放光芒。
不過,李安雖然在藝專如魚得水,但父親的期待也一直懸在年輕的心上。他回憶在專二升專三的暑期環島巡迴公演,因為累成黑瘦模樣而被老爸訓了一句「什麼鬼樣子」。他憤而走回房間把房門鎖上,「這是我第一次膽敢有此犯上舉動,已經是很革命了1即使後來父親答應李安去國外念電影,初衷也是希望他拿個博士成為學者。 二十三歲前,李安在台灣度過,青春時期在學業上的不順遂、無法滿足父親的期望,讓李安在自己選擇的道路上,毫無保留地拚命去盡最大努力,不斷地給自己壓力,彷彿一直想要證明什麼。即使後來拍了《卧虎藏龍》,有奧斯卡最佳外語片加持,李安還是會說,「我可以處理電影,但我無法掌握現實。面對現實人生,我經常束手無策,只有用夢境去解脫我的挫敗感。」
反倒是當年對這個長子有著傳統士大夫期望的李爸爸,曾寫卡片勸解兒子,「用力不要太深,著色不要太重。」
從青澀緊張到大氣從容,全世界的影評人總是想要為李安的成功找理由。但找到最後,那個鏡頭可能就是落在一個瘦小的十六歲台灣男孩,對著自己不敢反抗但又不願順從的父親說,「我想當導演」。
被李安點贊,讓馮小剛一輩子有失敗陰影的導演原來是他。
篇二:李安的勵志故事 導演李安的勵志故事
華人導演憑什麼只有李安拿過奧斯卡
2001年《卧虎藏龍》在奧斯卡一舉拿下最佳外語片,最佳攝影,最佳原創配樂,最佳藝術指導,一時華語電影風光無限.
那一晚,馬友友拉大提琴,李紋明星盛裝上台唱歌,周潤發,楊紫瓊,章子怡也出席頒獎,華語電影在世界舞台從未如此光彩。
雖然李安憑藉此片此前已經拿下一系列具有奧斯卡風向標的各種電影競賽影展的最佳導演獎項,但最終還是最佳導演失之交臂,不過後來憑借《斷背山》《少年Pi》,李安還是獲得了兩次奧斯卡的最佳導演獎.導演李安的勵志故事
李安後來講道,「比起最佳外語片,在他眼裡,三個技術獎和十項提名來得更重要也更有意義,那個面子比較大,是對影片整體製作的肯定。
這些年來,華語電影沒什麼主流的電影,不是靠藝術片就是武打片,和西方比,主流電影更是缺乏,要趕上似乎是遙不可及,這次總算整了一口氣。」
在藝術成就上,《卧虎藏龍》在世界范圍的電影展電影競賽里獲得的獎項數目之多,分量之重,就單在奧斯卡上取得的成就,就足以令華語電影難以望其項背;
在商業成就上,該片當年全球票房2.13億美元,光北美就1.28億美元。
或許現在看來,一部華語片,全球票房2億美元已不算什麼,光中國本土市場就已經具有產生2億美元票房的能力,但是作為一部華語片,作為一部改變美國人觀影習慣,讓美國人在電影院看中文字幕的華語片,在美國市場獲得超1億美元票房的成績,恐怕即便再過五十年也很難有人再打破這一記錄了。
2003年,趁著華語武俠片的熱潮未退,《英雄》在北美上映拿下首周票房冠軍,最終獲利6000萬美元,翌年,《十面埋伏》卻只能拿到1000萬美元票房,華語電影在北美市場的表現越來越不如意,再難看到《卧虎藏龍》的表現。
在影響方面,在《卧虎藏龍》的 *** 之下,《英雄》開啟了國產大片之路,一時《十面埋伏》《無極》《夜宴》《滿城盡帶黃金甲》……競相出現。但不可否認的是,《卧虎藏龍》仍舊是這十餘年裡最有中國文化內涵的電影。
所以說,《卧虎藏龍》是最好的華語電影,就中國電影的發展意義而言,這是一部分量十足的電影。
可是無論中國電影業內,還是民間都缺乏對這部影片的高度重視,豆瓣評分只有7.4,而這部唯一獲得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的華語片卻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在IMDB為華語電影占據一席之位。由此可見,中國國內觀眾的觀影鑒賞能力以及業內的電影製作認知水平還是和世界主流電影存在很大差距。
經常會遇到一個問題「你認為最好的華語電影是什麼?」,一般而言,答案都在《活著》《鬼子來了》《霸王別姬》三部影片裡面選導演李安的勵志故事擇一下,但是從目前中國電影發展現狀來看,十部《活著》《鬼子來了》《霸王別姬》都不能帶領中國電影進行跨越式發展,雖然濃厚的藝術氣質,卻和主流電影相去甚遠。 反觀之,如果華語電影能出現十部《卧虎藏龍》這樣的製作,那或許,依託目前中國巨大的市場,以及不可預知的發展前景,好萊塢不再是夢想。很有希望成為第二部《卧虎藏龍》的《英雄》卻因為劇情上面的短板以及導演執導能力的不足,雖然商業成就以及影響,均與《卧虎藏龍》不相上下,但在藝術成就上,還是與前者存在一定差距的。
卧虎藏龍的好,首先,它有許多技術,而這樣的技術是那樣的動人,那樣的新穎,那樣的美不勝收。比如俯拍的飛檐走壁,比如竹林中的對峙,比如天井中的刀劈劍,這么多年過去了,那些畫面依然在我腦海歷歷在目。在2月8號即將上映的《卧虎藏龍2:青冥寶劍》中更有卧1中的楊紫瓊傾力加盟,是否能夠超越第一部的輝煌,就看春節檔期的變現了,期待中。
篇三:李安的勵志故事 導演李安的勵志故事
李安(Ang Lee),1954年10月23日出生於台灣屏東縣潮州鎮,祖籍江西德安,編劇、導演。
生活中很多人因找不準自己的位置而苦惱,因不能發揮自己的特長而鬱郁寡歡,我為你搜集的關於導演李安的勵志故事或許能幫助到你:
一個偉大的愛情故事。當年,李安失業在家,負責帶孩子做飯等家務,家庭開支靠妻子的微薄收入。李安一度想要放棄電影委曲求全改學計算機。而李安的妻子察覺到他的消沉;隔天妻子上班前留一句話給李安:「安,要記得你心裡的夢想」。愛一個人是愛他的獨特及理想。
1978年,當我准備報考美國伊利偌大學的戲劇電影系時,父親十分反感,他給我列了一個數據:在美國百老匯,每年只有兩百個角色,但卻有五萬人要一起爭奪這少得可憐的角色。當時我一意孤行,決意登上了去美國的班機,父親和我的關系從此惡化,近二十年間和我說的話不超過一百句!
但是,等我幾年後從電影學院畢業,我終於明白了父親的苦心所在。在美國電影界,一個沒有任何背景的華人要想混出名堂來,談何容易。從1983年起,我經過了六年多的漫長而無望的等待,大多數時候都是幫劇組看看器材、做點剪輯助理、劇務之類的雜事。最痛苦的經歷是,曾經拿著一個劇本,兩個星期跑了三十多家公司,一次次面對別人的白眼和拒絕。
那時候,我已經將近三十歲了。古人說:三十而立。而我連自己的生活都還沒法自立,怎麼辦?繼續等待,還是就此放棄心中的電影夢?幸好,我的妻子給了我及時的鼓勵。
妻子是我的大學同學,但她是學生物學的,畢業後在當地一家小研究室做葯物研究員,薪水少得可憐。那時候我們已經有了大兒子李涵,為了緩解內心的愧疚,我每天除了在家裡讀書、看電影、寫劇本外,還包攬了所有家務,負責買菜做飯帶孩子,將家裡收拾得乾乾凈凈。還記得那時候,每天傍晚做完晚飯後,我就和兒子坐在門口,一邊講故事給他聽,一邊等待「英勇的獵人媽媽帶著獵物(生活費)回家」。
這樣的生活對一個男人來說,是很傷自尊心的。有段時間,岳父母讓妻子給我一筆錢,讓我拿去開個中餐館,也好養家餬口,但好強的妻子拒絕了,把錢還給了老人家。我知道了這件事後,輾轉反側想了好幾個晚上,終於下定了決心:也許這輩子電影夢都離我太遠了,還是面對現實吧。
後來,我去了社區大學,看了半天,最後心酸地報了一門電腦課。在那個生活壓倒一切的年代裡,似乎只有電腦可以在最短時間內讓我有一技之長了。那幾天我一直萎靡不振,妻子很快就發現了我的反常,細心的她發現了我包里的課程表。那晚,她一宿沒和我說話。
第二天,去上班之前,她快上車了,突然,她站在台階下轉過身來,一字一句地告訴我:「安,要記得你心裡的夢想。」
那一刻,我心裡像突然起了一陣風,那些快要湮沒在庸碌生活里的夢想,像那個早上的陽光,一直射進心底。妻子上車走了,我拿出包里的課程表,慢慢地撕成碎片,丟進了門口的垃圾桶。
後來,我的劇本得到基金會的贊助,我開始自己拿起了攝像機,再到後來,一些電影開始在國際上獲獎。這個時候,妻子從提舊事,她才告訴我:「我一直就相信,人只要有一項長處就足夠了,你的長處就是拍電影。學電腦的人那麼多,又不差你李安一個,你要想拿到奧斯卡的小金人,就一定要保證心裡有夢想。」
如今,我終於拿到了小金人。我覺得自己的忍耐、妻子的付出終於得到了回報,同時也讓我更加堅定,一定要在電影這條路上一直走下去。
因為,我心裡永遠有一個關於電影的夢。
Ⅲ 面子的影片評價
-------這部影片的開場就用象徵性的鏡頭做了點題:小薇臉上敷一片面膜。這其實與小薇的男性氣質有些不相匹配,但是這委實是點睛之筆。我們在後文中知道這是母親為她准備的,這是為「面子」而做的。接下來的一個半小時討論的就是關於「面子」的問題。
事情的發展總共有兩條線索:小薇同性戀;媽媽懷孕。電影中小余的信中說:「當年你為了保全你父親的面子,而嫁了一個你不愛的男人……」很明顯,兩位女主人公所維護的並不是自己的面子,而是她們的長輩。媽媽懷孕,大發雷霆的是外公;小薇同性戀,不高興的是媽媽。而媽媽這個角色,兼任著被壓迫者與壓迫者的角色。她與女兒的關系,貫穿於整部影片:當外公壓迫她的時候,她壓迫自己的女兒,直到女兒決心幫助母親卸去壓迫——逃婚之後,她才自覺的說出:「那個薇薇安其實挺不錯的。」
在好萊塢打拚多年的陳沖扮演了母親這一角色。當年的「小花」,後來的「婉容」……影片中,當母親走近音像店尋找關於中國的電影的時候,還恰巧看到了《末代皇帝》。這位優秀的華裔演員一舉一動都還原了中國女人的氣質,母親小孩子一樣可愛的氣質、挑來揀去的毛病……都很有上海小女人的風范。與女兒同陷於父權社會的囹圄,她對女兒同性戀傾向由抵觸到接受的過程非常具有代表性。
這部影片雖然太像《喜宴》,但是唯獨這一點讓人感到新鮮。母親與青年男子戀愛、懷孕,實際上在父權語境中,跟女兒的同性戀傾向一樣的反叛,這兩條線索互相呼應,中間宛如放了一面鏡子。
影片中有很多具有喜感的情節,陳沖的表演與楊雅慧形成反差,黑人和薇薇安各自來做客的時候的情形,都設計得非常巧妙。最大的包袱就是母親與小余的愛情公布在婚禮上,緊張的氣氛中讓人不禁對其中的設計拍案叫絕。之前對於小余這個人物的筆墨剛剛好。
——雋永的對白 精練的對白,直指要害的對白,永遠是喜劇電影最致命的笑彈! 喜劇電影的對白功力極其重要,誇張的肢體動作會讓讓人瞠目結舌,但是一語雙關或者直指要害的雋永台詞,卻是喜劇電影讓人捧腹,又爭相傳頌的關鍵魅力。 要想直指要害,一刀切,最是乾凈俐落,伍思薇執導的《面子》就不時會有犀利的台詞跳出來打招呼。
會看電影的人都知道,電影絕對不是工作人員字幕出現時就結束的,很多電影就怕觀眾太早起身離席,不願關心到底有多少人辛苦參與電影拍攝,所以在跑工作人字幕時還會偷偷安排一些精彩畫面,做為電影余韻的共振趣味,《面子》中的老媽陳沖未婚懷孕,該死的男人最後才現身化解了危機,同性戀的女兒也等到了遠赴異鄉的愛人,劇情該是圓滿大結局了吧,沒有,字幕一面跑,一面還會有精彩對話跑出來,壓軸的那一句對白就是由懷孕的老媽問起她的同性戀女兒Wil說:「那你什麼時候給我生個寶寶(So, when are you gonna have a baby? )?」登時,正在喝水的女兒就一把噴了出來。電影就在這里畫下句點。
一語中的的精練對白,會讓人永遠難忘。 《面子》中,即將遠行到巴黎加入職業舞團的女同志Vivian,面對到機場示愛,想要留人的Wil,直接要求她:「吻我,現在,就當著眾人的面( Kiss me. Now. In front of all these people)!」Wil不是不愛Vivian,問題就是傳統包袱太重,她還做不到公眾吻愛人,而且愛人還是女生。她的惆悵,就在那句殘酷無情的對白下,碎裂成千萬碎片。
伍思薇在對白上花了極多功夫,人物性格都在對白上展露無遺,例如陳沖的老爸是老學究,老愛在酒會上發表長篇大論,公開表達對愛妻的禮贊,但是老伴不要他多說,直接用:「好啦,別再說了,大家都餓了!」夫妻恩情,老公毛病,都在她這句讓人會心一笑,卻又不傷彼此自尊的對白中,安全落幕。至於聽聞女兒懷孕,他氣到大罵女兒說:「沒給你肚子中的孩子找到爸,你就不要回來。」只怕自己顏面難看的大男人嘴臉畢現無遺,他的老伴這時又冷冷地接了一句說:「你這樣大喊大叫,也無濟於事。」這些也都是對白的功力。 白人在言談間開有色人種玩笑可能是種挑釁與羞辱,但是黃種人開自己玩笑就可以轉化成高級幽默了,陳沖要去相親前,一直對各種款式和顏色的禮服挑三揀四的,一句:「中國人不能穿黃衣服,那更像黃臉婆了!」堪稱神來一筆,至於Wil的黑人朋友到她們家吃晚餐,陳沖眼看他一直加醬油,就不住嘀咕起來:「你的黑朋友怎麼老愛吃醬酒?我一定要少吃醬油,肚子里的孩子膚色才不會變黑……你也要少吃,才不會長斑…」平常的媽媽經,有了黑人來攪和,就形成獨特的東西文化碰撞趣味,讓人不禁莞爾。
《面子》中這類詼諧又幽默的對白不時就會竄跳出來,越是讓人意想意想不到的場合才越勁爆,伍思薇對於中年失婚或守寡男女的感情世界著墨很多,普世男女誰不渴望愛情?誰不擔心受傷,電影中就有一位年紀不小的周先生,想要追陳沖,卻又怕被陳沖拒絕,陳沖鼓勵他找年輕女孩去愛,他一句:「年輕人,今天說愛你,明天呢? 誰知道!」愛情世界的答案,永遠沒有人知道,伍思薇年紀不大,卻能寫出精彩的電影劇本,難怪連威爾.史密斯都要出兩百萬美金支持她拍電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