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神馬是倫理學
倫理學哲學的一個分支學科,即關於道德的科學。亦稱道德學、道德哲學或道德科學。關於道德的科學,又稱道德學、道德哲學。在西方,倫理學一詞源出希臘文ετησs,意為風俗 、習慣 、性格等。古希臘哲學家亞里士多德最先賦予其倫理和德行的含義,所著《尼各馬可倫理學》一書為西方最早的倫理學專著。在中國古代沒有使用倫理學一詞,19世紀後才廣泛使用。 倫理學以道德現象為研究對象,不僅包括道德意識現象(如個人的道德情感等),而且包括道德活動現象(如道德行為等)以及道德規范現象等。倫理學將道德現象從人類活動中區分開來,探討道德的本質、起源和發展,道德水平同物質生活水平之間的關系,道德的最高原則和道德評價的標准,道德規范體系,道德的教育和修養,人生的意義、人的價值和生活態度等問題。 其中最重要的是道德與經濟利益和物質生活的關系、個人利益與整體利益的關系問題。對這些問題的不同回答,形成了不同的甚至相互對立的倫理學派別。馬克思主義倫理學將道德作為社會歷史現象加以研究,著重研究道德現象中的帶有普遍性和根本性的問題,從中揭示道德的發展規律。馬克思主義倫理學建立在歷史唯物主義基礎之上,強調階級社會中道德的階級性及道德實踐在倫理學理論中的意義。
❷ 格列佛游記每章概括但要有內容100字左右
《格列佛游記》每章概括:
一、《小人國游記》
第一章
介紹「我」的家庭背景、生活經歷、教育、學習和職業。「我」是一個勤奮、體面、文明的年輕人。「我」父親非常重視「我」的培養和教育,我的老師貝茨也對「我」很有幫助。
後來,他學習醫學,在一艘海船上當醫生,在倫敦開了一家診所,在他最後一次去東印度的航行中,他被暴風雨席捲了澳大利亞范迪門丹的西北部。
「I」船處於危險中,游泳逃逸,並被護送到首都的「小國」,那時的「我」四十歲。
第二章
被囚禁後的第二天,皇帝和皇後和王子一起來看「我」。皇帝和他的隨從跟「我」談了兩個小時。隨著「我」的到來,新聞傳遍了整個王國,吸引了無數富足、懶散、好奇的人們觀看。
由於「我」的到來,法院面臨困難和困境,但由於「我」的友好態度,「我」倖存下來並得到了必要的物資供應。
此外,他們派學者來教「我」這個小國家的語言。大約三周後,皇帝召見了「我」。在「我」的同意下,在「我」的積極配合下,兩名官員走進我的口袋,搜遍了「我」的全身。
第三章
具體地描寫了「小人」的兩種娛樂活動:
1、在拉直的繩子上舞蹈、表演、蹦跳(實際上是指踩鋼絲之類的雜技);
2、在兩根平行的竿子上跳來跳去,或在竿子下前後爬行。
接著,小說描寫了兩次重要的軍事活動:
1、騎兵演練(這是「我」組織、主持、操辦的);
2、胯下行軍(皇帝命令陸軍部隊從「我」胯下通過)。中間還描寫了「小人」用六匹馬拉回「我」丟下的那頂帽子的情節。
第四章
前半部分寫著「我」參觀了這個小國的宮殿。後半部分由內政部長寫了一篇關於「我」的長篇大論。他談到了國內外的局勢:黨派紛爭和強敵入侵。
他還談到了許多具體的情況,比如根據高跟鞋的高度劃分當事人,根據吃雞蛋的方法,把雞蛋從一端打碎,把它們分成「大端派系」和「小端派系」。
第五章
主要寫了大山巨人「我」為反派,全國兩大成就。小說的前半部分描述了「我」橫渡海峽和拖曳大約50艘敵艦。
正因為如此,皇帝授予「我」朝廷最高榮譽稱號,但海軍上將感到丟臉,毀掉了他的威望,成了「我」的死敵。但後來,因為「我」拒絕幫助皇帝失敗和兼並和另一邊,失寵。
後半部分講述了一個新奇有趣的故事:「我」在倉促、智慧的驅使下,尿火撲滅,雖然功勛卓著,但也違反了法律,從此以後,王後非常骨瘦如柴,幾乎致人死亡。
第六章
「我」首先介紹了小國的概況,特別是法律和教育的概況。顯然,這也是表達自己觀點和理想的一種方式。
事實上,在一定程度上,「小人國」也是作者的「我」理想社會。這是一個以商品經濟、健全法治和完善教育為基礎的理想社會。
然後,筆者簡要介紹了他在小國的九個月和十三天的日常生活。其中,在皇帝來訪,與「我」分享美食和歡樂之際,我洗刷了財政大臣夫人的不公平冤情的細節。
第七章
寫小人國的一位要人深夜秘密來訪,將朝廷的四位大臣陰謀陷害「我」的計劃與內幕,包括皇帝與內閣會議的內容詳細地告訴了「我」,在他走後「我」准確記錄下來該陰謀計劃的要點。
作者「我」在自己只剩下三天人身自由的緊急關頭,當機立斷,利用小人國國王以前「恩准」的出境護照,不辭而別,逃往布勒夫斯庫島國。
第八章
簡要地敘述了「我」在布勒夫斯庫島國皇帝陛下的支持與幫助下,修補好小船,製造了船上的用具(漿葉、桅桿、風帆、等),航行出海,途中遇到祖國的一艘商船,然後搭船回到英國。這樣給《小人國游記》一個圓滿的結局。
二、《大人國游記》
第一章
寫「我」隨同十二個水手上岸尋找淡水,水手們被巨人嚇得坐舢板逃回去了,惟獨「我」一人被大人國的農民發現,由農場主帶回家,由階下囚成為座上客。
第二章
「我」主人拿「我」表演賺錢。最先在鄰近的鎮上給趕集市的人演,以後在主人的家為本村人演,最後在去京城的旅途中演,演了一路,演演走走,三千英里走了一百天(從1703年8月17日到同年10月26日)。
指導「我」演出的是農場主的九歲女兒,她是關心「我」、照顧「我」、愛護「我」、平時教「我」該國的語言,臨場指導「我」表演的「保姆」和「老師」。我們的關系可以說是親密無間,形影不離。
第三章
1、皇後用一千金幣從農場主手裡買了「我」,實際上挽救了幾乎勞累至死的「我」。
2、三位大學者在皇帝面前辯論「我」的存在與生存問題。
3、皇帝在餐桌上向「我」詢問「我」祖國的情況,並發表評論。
4、濃墨重彩、生動有趣地寫了皇後用餐的情景。皇後的食量之大,刀叉碗盤之大,碗里乳酪之多,她吃骨髓用的骨頭之粗,小貓、小狗、老鼠、甚至、蒼蠅、黃蜂的身軀之大與兇猛可怕。
5、侏儒對「我」兩次惡作劇。
第四章
寫「我」根據自己的見聞向讀者介紹大人國的概況:一面靠山、三面環海的地理環境;得天獨厚、動植物茂盛的自然狀況;魚產豐富、靠水吃水的生活條件.
六千來英里長,三千到五千英里寬的疆土;眾多的城市和人口,城市有五十一座,有城牆的城鎮接近一百個,僅首都就「有八萬多戶人家,居民約六十萬」。
第五章
主要寫「我」幾件危險經歷,尤其是關於動物的故事,它們很有趣。特別是花園里的獵狗生動地寫了下來。但它只能被看作是作家的想像和虛構,讀者也不會考慮其真實性。
但是猴子是人類,甚至是三歲的娃娃。《西遊記》里的孫悟空是小朋友最喜愛的文學藝術形象。本章寫的那個猴子,也寫得真實、生動、有趣。
第六章
前部分寫了鬍子與頭發的妙用:用鬍子做梳子齒,用頭發編藤椅,織錢包;還寫了用棍子敲擊鋼琴。小讀者一定會喜歡。後部分主要寫「我」向國王介紹自己國家的議會制度。
第七章
主要介紹大人國的學術、法律、軍事等方面的情況。王國與外界隔絕;小農經濟,重農輕工商,軍隊(民兵)由手工業者和農民組成;「學術十分貧乏,只有倫理、歷史、詩歌和數學」。
法律簡潔、准確;「文風明了、雄健、流利」;但國王孤陋寡聞,不提倡科學技術;對於「我」關於製造大炮的建議,談虎色變,認為是「非人道思想」。
《道德經》第十三章里「兵者不祥之器」的觀點,簡直是不謀而合!本章內容頗有點老子《道德經》里的「無為而治」、「道法自然」、「小國寡民」的味道。
第八章
寫「我」從大人國脫險獲救回國的過程。「我」在箱子里的感覺,寫得很細膩;「我」與船長的對話,寫得很風趣;「我」與妻子女兒見面的情景既有趣,又動情。
三、《飛行島(磁浮宮)、科幻國、巫師國、長壽國、日本國游記》
第一章
寫「我」開始了第三次遇險航行,被「飛天島」或「磁懸浮」所接受。情節如下:第二次航行從危險中回來,在家裡呆了不到兩個月。好希望船長威廉·羅便臣被僱到東印度群島航行。最後「我」被救上島去。
第二章
本章寫「我」進宮後的一個月來的經理與活動。首先是學習該國的語言。「我」以前就學國多種外語,這方面是內行,他採用了翻譯與實物等多種手段學習外語,在有利的外語環境里,一個月就勉強掌握了該國語言。
第三章
主要從天文學、天體力學、特別是磁學說明「飛行島」的飛行原理。本章主要寫了兩方面內容:
1、「飛行島」的磁石功能;
2、地上老百姓造反與國王的鎮壓。
第四章
寫「我」從「磁浮宮」下到「科幻國」後的初步見聞。它主要揭露了社會變革過程中普遍存在的「誇大」現象及其帶來的嚴重後果。同時,他寫了一份州長的辭退,或是他退休後的真實感受。這一章的一些段落,乍一看是平淡無味的,但實際上它們包含著深刻的含義。
第五章
集中寫了參觀《科幻國》的首都科學院,描寫了那裡各種稀奇古怪的科研項目。揭露與諷刺了科學院不講科學的種種荒謬可笑行為。
第六章
寫「我」參觀科學院的「政治設計分院」。重點有三個:
1、一位通曉政治的醫生建議用葯物醫治政治家的各種毛病;
2、兩位教授對征稅方法的截然相反的兩種主張:「對罪惡和愚蠢征稅」與「機靈、勇敢和禮貌征稅」(包括「對婦女的美貌征稅」);
3、一篇論文闡述偵破反政府陰謀詭計的方法;以及「我」做的補充。
第七章
「我」離開「科幻國」的首都,來到海港。因為一個月內沒有船開往拉格納吉島(後來又去了日本),我暫時決定去附近的「巫師之國」。
我受到了全國州長的熱烈歡迎。總督精通巫術,即靈機主義。他親自陪伴我,授權我去吸引許多歷史名人的幽靈。其中有凱撒、龐貝古城和布魯托。」我特別崇拜獻給民主和共和的白帝。
第八章
首先「我」見到了古希臘詩人和盲人歌手荷馬,古希臘哲學家、著名學者亞里士多德,古希臘著名的唯物主義哲學家伊壁鳩魯,以及1596-1650年的法國哲學家、自然科學家笛卡兒;並借學術泰斗亞里士多德之嘴對科學的發展說了一番頗有見地的話。
第九章
「我」離開「巫師島」,回到海港,再搭船來到「長壽島」,在這個島國呆了三個月。作者重點寫了國王發明了一種「賜死」大臣們的特殊方法:地上撒滿了毒粉,讓大臣匍匐前進到自己的寶座之下,滿嘴毒粉,中毒而死。
第十章
「我」來到「長壽國」後,起初也幻想長生不死,並且還規劃好了自己未來的一生:首先要成為全國的首富;其次要做一個偉大的學者與先知;最後要當一個傑出的歷史學家。
「我」的這個計劃中,首要的是「發財致富」,但同時「我」要求自己堅持節儉,以防止腐化。所謂「勤能補拙,儉能養廉」。
第十一章
寫「我」帶著長壽國國王的介紹信搭荷蘭人的船來到日本,再在日本天皇的關照下回到英國與家人團聚。
與小說的所有各章不同,本章寫的都像是真人真事,似乎沒有絲毫虛構成分。小說第三部寫的「飛行島、科幻國、巫師國、長壽國、日本國游記」到此結束了。
四、 《神馬國游記》
第一章
「我」重又離家遠航南洋,這次是當船長;航行途中,新招來的水手與原來的船員狼狽為奸,陰謀奪取了船隻,把「我」禁閉在船艙里,後來把「我」拋棄在淺灘上。
「我」涉水上岸,進入陸地,在路上碰上了一群猢猻之類的動物——「野猴」,「野猴」是沒有或喪失了人性或理性的猢猻類動物。
「我」被四十頭「野猴」團團圍住;就在這危險關頭,「野猴」們被一匹灰色的「神馬」嚇跑。「神馬」就是一種通人性、有理性的馬。後來,兩匹「神馬」堵住「我」的去路,最後由其中那匹灰色的「神馬」領著「我」去找安身地或庇護所。
第二章
寫「神馬」把「我」當成「野猢」帶回家中後的安排,重點寫了「我」的飲食問題,當然也描寫了「我」主人的家及成員、他的僕人、以及他圈養的一群「野猢」。
從情節的描寫中讀者可以進一步認定:這一家子都是好馬、駿馬、寶馬,是有理智、有智慧、有自己的語言、通人性、懂禮貌、能用屁股坐的「神馬」。
第三章
「我」在「神馬國」住了五年,當然要學習「神馬」的語言。但用一章專門寫外語學習的,在整個小說里,僅有這一次。小說的作者是外語教學的內行。
第四章
主要寫主人(「神馬」)與「我」(主人眼裡的特殊「野猢」)的對話。確切地說,是「我」用主人(「神馬」)的語言比較勉強、生硬地向主人(「神馬」)介紹「我」的生世、來歷、特別是自己最後一次航海的遭遇。這一次艱難的長時間談話佔去了他們好幾天。
第五章
寫了兩個主題:戰爭與法律。關於戰爭的原因,「主人」與「我」的對話,特別是「我」的回答,語言生動、幽默、有趣;觀點也很明確。
本書作者借「神馬」之口,把戰爭的原因歸結為人類失去理性(所謂「理性的墮落」)。關於法律,主要寫了律師和法官。這里對「吃了被告吃原告」的那種法官與律師,揭露得淋漓盡致。但同時也提到那些保持人性與尊嚴的好律師與好法官。
第六章
通過「我」與主人「神馬」的交談,主要是「我」的談話,揭露了當時英國的朝廷與上層社會的種種弊病,尖銳地提到了金錢社會貧富懸殊的社會矛盾,描述了醫生與疾病,揭露、諷刺、甚至痛斥了當時英國的首相大臣的陰險奸詐、口蜜腹劍,也揭露了貴族階層的腐敗墮落。
第七章
人性、或著人的理性的腐化墮落,是本章的主題,其實也是《神馬國游記》、甚至是《格列佛游記》全書的主題。
本書作者又一次借「神馬」之口,揭露了人類在生理上、特別是心理上、也就是本性上的嚴重缺陷。前一半寫「野猢」的生理特徵與生活習性、主要是「野猢」的野性:「淫盪與刁怪」;後一半寫「神馬」的美德,主要寫他們夫妻和睦、教育子女有方、對待同類熱情友好。
第八章
前一半介紹「野猢」的來歷,原來「野猢」也是像「我」一樣漂泊落難來的海員。後一半介紹「神馬」的習俗與文化。作者對「神馬」的詩歌、語言,特別是他們對死的態度,虛構得合乎情理,饒有趣味。
第九章
寫「我」在「神馬」當中安家落戶的打算與修身養性的愉快生活,「我」羨慕他們友愛的人際關系,喜歡他們內容豐富、言簡意賅的談話,從中獲得很多教益。
特別是「我」的主人,言傳身教、耳濡目染,對「我」的道德修養幫助極大。因此「我」羨慕、欽佩、崇拜充滿人性的「神馬」,留戀這個理想的國家,恐懼與厭惡充滿野性的祖國同胞——「野猢」,不願回祖國、甚至人類社會。
第十章
寫「我」從「神馬國」、經葡萄牙首都里斯本回英國故土的過程:「我」最先劃船到一個小港灣;然後到一個小島,被當地野人追趕,左膝蓋中了一箭。
後來「我」被葡萄牙商船派來取水的船員們發現,被他們帶到船上,受到船長熱情的接待,免費搭乘該船到了里斯本;最後又搭乘另一艘商船回英國,與妻子和家人團聚。
第十二章
它首先寫了本書作者的寫作宗旨與寫作原則:「嚴格遵守真實」;「寫作是為了教導人類」。
作者接著表明了自己反對侵略戰爭的鮮明立場:「但是我不會建議去征服那樣一個高尚的民族,反而希望他們能夠或者願意派足夠數量的『神馬國』居民來開化歐洲,把榮譽、正義、真理、節制、公心、剛毅、貞潔、友誼、仁愛、忠誠等基本原則教給我們」。
作者最後還著重批評驕傲自滿。把它看成嚴重的毛病、甚至罪惡。
❸ 《論語》的核心《老子》的核心 《春秋》三傳指 我國最早的一部文學理論著作作者
1、《論語》的核心思想是「仁」(如果是兩個空就在加個「禮」)。
2、《老子》的核心思想可以簡括為:道法自然,無為而治。
3、《左氏傳》、《公羊傳》、《穀梁傳》流傳至今,被稱為「《春秋》三傳」。
4、《文心雕龍》是我國第一部系統的文學理論專著 作者是南朝的劉勰。
(注釋1:《論語》的「仁」即仁德,它蘊含了君子所有必須具備的道德品質和個人修養。而「禮」則是人們內心的道德情感和要求。禮是外在的表現,禮必須反映人們的仁德。孔子以禮來規定仁,依禮而行就是仁的根本要求。所以,禮以仁為基礎,以仁來維護。仁是內在的,禮是外在的,二者緊密結合。)
(注釋2:這是因為《老子》以「道」解釋宇宙萬物的演變。「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道」乃「夫莫之命(命令)而常自然」,因而「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為客觀自然規律,同時又具有「獨立不改,周行而不殆」的永恆意義。《老子》書中有著樸素的唯物主義的觀點。《老子》書中包括大量樸素辯證法觀點,如以為一切事物均具有正反兩面,「反者道之動」,並能由對立而轉化,「正復為奇,善復為妖」,「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又以為世間事物均為「有」與「無」 老子道德經之統一,「有、無相生」,而「無」為基礎,「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此外,書中有大量的民本思想:「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餘」;「民之飢,以其上食稅之多」;「民之輕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其學說對中國哲學發展具有深刻影響。)
(注釋3:《左傳》又稱《春秋左氏傳》或《左氏春秋》,30卷。《左傳》的作者是誰,歷來頗有爭議。漢代時司馬遷、班固皆認為是與孔子同時代的魯國史官左丘明。左丘明在口授《春秋》以教弟子時,怕弟子「各安其意,以失其真」(《漢書·藝文志》),故用事實來補訂《春秋》,作《左氏傳》。清代今文經學家們則認為《左傳》是劉歆託名改編。近人認為根據傳文和結束年代等方面分析,《左傳》是戰國初年人根據各國史料編成的,可能並非出於同一作者之手。《公羊傳》又稱《春秋公羊傳》、《公羊春秋》,儒家經典之一。上起魯隱公元年,止於魯哀公十四年,與《春秋》起訖時間相同。相傳其作者為子夏的弟子,戰國時齊人公羊高。起初只是口說流傳,西漢景帝時,傳至玄孫公羊壽,由公羊壽與胡母生(子都)一起將《春秋公羊傳》「著於竹帛」。《公羊傳》有東漢何休撰《春秋公羊解詁》、唐朝徐彥作《公羊傳疏》、清朝陳立撰《公羊義疏》。《穀梁傳》亦稱《春秋穀梁傳》、《穀梁春秋》,為儒家經典之一。起於魯隱公元年,終於魯哀公十四年。體裁與《公羊傳》相似。其作者相傳是子夏的弟子,戰國時魯人穀梁赤(赤或作喜、嘉、俶、寘)。起初也為口頭傳授,至西漢時才成書。晉人范寧撰《春秋穀梁傳集解》,唐朝楊士勛作《春秋穀梁傳疏》,清朝鍾文烝所撰《穀梁補注》為清代學者註解《穀梁傳》的較好注本。)
(注釋4:成書於南朝齊和帝中興元、二年(501~502)間。它是中國文學理論批評史上第一部有嚴密體系的文學理論專著。全書共10卷,50篇,分上下兩編,各2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