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忘記那個個電影叫什麼名了,香港的,內容說的是一對父母把他們不聽話的孩子送進了一個著名的校園
你說的可能是2005年tvb拍的奇幻潮其中的一集
《重生校園》
演員:徐天佑、黃又南、陳宇琛
從這里走出的不再是那些冥頑不化的孩子了,他們從壞孩子變成好孩子,而從這走出去得真的還是他們嗎?
奇幻潮是每集一個故事蠻好看的··其他的集的劇情也很精彩每集只有20分鍾
Ⅱ 觀《小孩不笨》有感
觀《小孩不笨》有感1
星期四的晚上,我們看了題目是《小孩不笨》的電影,這個電影深深地打動了我的心,我覺得親情能感動一切。
講了小孩在學校的表現和哥哥在校園里的學習,還有在家裡的事。在家裡面,媽媽常嘮叨他們,只看他們的缺點,而不看他們的優點,,所以媽媽嘮叨起來就沒完。媽媽嘮叨完後,奶奶又來嘮叨,但是他們根本就不聽。家人說的話總是左耳進了右耳出。小男孩在校園里快樂的成長著,但是調皮的學生總是捉弄他。哥哥在學校里不認真學習,又不做作業,惹得老師非常生氣,幾次差點被學校開除,還結識了一些黑幫的人去干壞事,差點北京差抓住。最後在親情的感動下,終於領悟了。
在生活中,我也常常遇到這樣的事情,在家裡媽媽看見我做的事情不對,總是要嘮叨我幾句,直到我聽話為止。記得有一次,我做作業非常馬虎,有的題目不認真看,常做錯,媽媽就嘮叨我了,我一犯錯就放下手頭的活來教導我。
在學校里,我也常常不認真聽老師的話,老師布置的作業不認真做,搞的老師擔心。
別看小孩年齡小,其實也不笨,我一定會好好聽爸爸媽媽的話的。
觀《小孩不笨》有感2
今天下午觀看了一部新加坡電影《小孩不笨》,感觸頗深。
影片講述了三個被分配在差班的孩子的成長經歷,同時也糾正了大多數家長教育孩子的不正確的理念,強調每個孩子都有其閃光點,每個孩子都是有用之才。這部影片屬於輕喜劇,但有很深的現實意義,令人受益匪淺。
孩子成功的標準是什麼?許多家長都可能會把學習成績放在第一位,讀書好才是出路。其實我們要充分了解自己的孩子,清楚他的長處和短處,要千方百計創造機會和環境讓他的長處得到充分的發展,而並不是隨波逐流,用當前的統一標准來要求他,否則只能使他逐步趨於平庸。如果一個孩子的學習成績不理想,並不能斷言他就是一個毫無用處的人,只能說明他不擅長學校的文化課學習,如果還是用學習成績來衡量的話,就等於是拿這個孩子的短處和他人的長處比,結果可想而知,而且也會影響孩子的心理健康。只有及時去發現孩子的優勢,使其發揮到最大,孩子就會真正健康發展,逐步走向成功。
在這部電影中,人與人之間的溝通方式問題被明確地擺在了面前。首先,這部片子闡述了孩子與家長的溝通問題。家長們很少給孩子有發言和解釋的機會,平是與孩子交流又很欠缺,孩子們便會出現這樣或那樣的問題。其實孩子是需要被理解和被鼓勵的,其次,片子反映老師和學生的溝通問題。片子裡面的中文老師符老師的確是一個好老師,批評懲罰是他的執教風格,在中國或許還有很多地方的老師教育方式就屬於這種類型。然而時代變了,現在的孩子成長得很快,以至於這樣的教育方式已經不能讓他們所接受,在反省之後符老師調整了自己的教學方式,開始鼓勵自己的學生,這不僅讓他在學生的心目中形象提升,也在一定程度上讓學生接受了教育,比起原先的鞭子教育要進步的多,時代在改變,溝通也需要改變,這樣教育才會有進步。
人的感情有很多種,父母與孩子間的愛雖然沒有愛情那樣的轟轟烈烈,但卻有著如藍天大海般的博大與永恆,但是藍天大海也會有暴風雨來臨的時候,這就是大人和小孩溝通不良的時候。在我們小時也有恨父母的時候,現在想想多半都是自己不對,小孩的自尊心有時比大人還強,容不得半點批評。大人們也有自己的問題,他們在拚命工作養活孩子之餘其實也很享受那種當大人的感覺,那種高高在上,不容違抗的感覺。父母對子女的好是不容置疑的,但那不代表孩子可以挑戰他們的地位,可以沒大沒小。
怎樣從一個「爛蘋果」中發現有價值的部分,怎樣給犯錯的孩子一個機會,怎樣讓一個孩子身上的閃光點亮到最大處,家長占據了主動的位置。贊美多一點,責罵少一點,才是打開孩子心門的那把鑰匙。就如電影里的那句話:資源放錯了地方就會變成垃圾;而垃圾放對了地方就會變成資源。
觀《小孩不笨》有感3
「小孩不笨」,這四個字聽起來很新穎。
我是懷著一種期待的心情看完這部電影的。
故事情節很緊湊,催人淚下。
電影講述了三個孩子由好變壞,由壞變好的幾個經典場景。反映了信息社會,許多家庭面臨的一個現實問題:父母忙工作,忙賺錢,缺少同孩子溝通交流。
即使是有限的幾次交流,也不過是:父母說,孩子聽,照著做。在大人們看來,這樣就算是溝通、教育了。
看小孩傑利的演出,父母認為是無聊之舉……
哥哥傑利博客寫得好,父母也認為是沒用的折騰……
學謙體育好,喜歡拳擊,卻遭到父親的暴打……
……凡此種種,代溝越來越深,越來越寬,差點就釀成了悲劇。好在劇中父母老師覺醒很快,才皆大歡喜,以令人振奮的喜劇結局。
由電影的目光看現實,我覺得有很多東西值得我們思考。
在我的同學中,有很多人真的很了不起,有很多的優點,但就是被家長老師忽略了。大人的觀點很唯一,也很統一,就是一個答案:讀書讀得棒才是真的棒,其餘的都是假的,不值一提。
為此,家長心甘情願,花費大量的時間和金錢去給孩子補習,而從來不會問孩子願不願意。很多時候是事與願違,有的甚至適得其反,把孩子對學習僅存的最後一絲興趣,也給磨滅了,還有什麼成績可言?
另外,孩子由好變壞,也有父母自身的原因。
父母該反省:有同孩子進行心理溝通的經歷嗎?能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處理一些問題嗎?是不是經常同小孩做溝通,是不是不斷的改進交流的方式,以求更好的效果?
我堅信成才父親的那句話:「世上沒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不會教的父母。」
是的,童心生來就很純潔,可塑性也很強。由於父母的忽略,會慢慢變遲鈍,甚至麻木。這時的「家」已經不再是家,而只是睡覺的房子了。
最後我想說:不管工作有多忙,為人父母,請多抽點時間陪陪孩子吧。他們缺少那份愛,那份沉甸甸的愛!
觀《小孩不笨》有感4
在一個很富裕的家庭中,住著父母,奶奶,兩個兒子和一個保姆。大兒子楊學謙讀初中,小兒子只在讀小學。他們的父母工作都很忙,沒時間管教孩子。兒子在這個家庭里像啞巴吃黃連——有苦說不出。家裡沒人好好管教,在學校又受到不良少年的影響,大兒子竟然當上了小偷,去搶劫了一個老婆婆的金鏈。當大兒子發現自己做錯時,將金鏈還給了老婆婆,最後,他的父母認識到自己的錯誤,又十分幸福地與兒子生活在一起。
電影《小孩不笨2》觀後感
影片反映了新加坡應試教育、藤鞭教育的現狀,有些情節令人捧腹大笑,而有些情節讓人看了會留下一連串的思考:今天我們該如何去愛孩子。
有幾幕情節我特別難忘。成材被學校開除,他的爸爸親自抄了163封信,求遍了全新加坡163所中學;為救兒子自己摔成重傷。學謙搶一位老奶奶的項鏈,他的爸爸跪地求老奶奶不要告他的兒子……可憐天下父母心。試問,為人父母又有誰不愛自己的孩子?但要愛得智慧,有得有法,愛得讓孩子感動,給孩子鼓舞、激勵和喚醒,很多父母都難以做到。
學謙在校被老師當眾鞭打,一鞭、兩鞭、三鞭,孩子那撕心的慘叫,讓人看了是多麼的心寒。看到這一幕,作為一名教師,無論如何都不能釋懷。作為教師,我們應該先好好地反思一下自己的言行。當板起面孔成了我們經常的表情,氣急敗壞成為我們的平常情緒時,我們所謂的「教育」已經離孩子越來越遠了。我們每一天走進校園,就會看到孩子們恭敬的隊禮,就會聽到數不清的「老師好」。孩子總是帶著高興來學校,我們何不從欣賞的態度來看?用寬容的心來接納?影片中一位老師說得很對:我們需要一把鑰匙,而這把鑰匙就是多看學生的優點,少看學生的缺點。讓我們所有的家長、教師,謹慎對待自己的每一個施教行為,讓孩子得到最好的發展。
《小孩不笨2》觀後感
當我看完《小孩不笨2》之後,陪伴我的是長時間的沉默——
孩子踏入青春叛逆期,父母們通常會覺得孩子們很壞、不聽話,很難與孩子溝通,其實孩子真的壞嗎?真的完全無法和孩子溝通嗎?每個孩子都會經歷叛逆期,如果這個時候,家長和老師們沒有給予適當的教導,反而一味地遣責他們,認為他們是朽木不可雕,社會里的一個敗類,那後果會怎麼樣呢?別因為大人的無知而害了孩子。其實只要大人們通過健康的溝通方式,多賞識他們,包容他們,肯定他們,降下身份做他們的朋友,將不難發現,其實孩子並不是那麼壞。
《小孩不笨2》以新加坡竟爭激烈的教育文化為背景,其實反映青少年在學校及家庭里所面對的壓力,本片深入探討父母與子女之間因缺乏溝通而產生的代溝,反映家長教育子女時所面對的困難。片中的Tom(15歲)和Jewy(8歲)的父母都忙著工作賺錢,對兩個兒都缺乏溝通,以為只要物質上滿足他們就夠了,卻不知道孩子更需要的是父母的關愛和賞識。另一方面,Tom的同學成才他和他的父親同樣存在著缺乏溝通的問題。出身卑微的成才父親,由於自己曾經誤入歧途,所以不想成才步上自己的後塵。對成才寄於厚望,希望他有出息,能好好地讀書,可是偏偏差強人意,使他極為心痛,以為對成才拳打腳踢就是最好的管教方式,結果讓他更加抗拒。
《小孩不笨2》這部電影透過三個孩子Tom、Jewy和成才的故事,讓我們看到孩子不只是要關懷和愛護,還要去賞識和肯定。為人父母更要以身作則,以人格培育孩子的人格。本片讓天下的父母反思:天底下沒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不會教的父母。希望看了這部電影的父母都能反省自己的教育方式,今後多關愛自己的孩子,多賞識自己的孩子。
《小孩不笨2》的觀後感
也許是我們父母的步伐太匆忙,沒能顧及孩子的成長,也許是我們總以長輩自居,委屈了孩子太多稚嫩的想法,也許太多的也許讓我們同孩子的代溝愈來愈大,曾經的幸福與快樂離我們漸行漸遠,日見淡漠。
小孩子是每個為人父母的心頭肉,是上帝恩賜給我們父母最好的禮物。世上哪個父母不渴求孩子天資聰慧?世上哪個父母不盼望寶寶健康成長?我們的心房曾經被小寶貝一聲稚嫩的呼喊所深深溫暖,小孩子的一哭一笑又何嘗不是讓我們揪心的牽掛。即便工作再苦再累,可是下班後一見到寶貝那粉嘟嘟的臉,所有疲憊全都煙消雲散.!
我有兩個女兒,老大性格內向,小的性格活潑。老大的成績中等偏上,小的`成績實在不敢恭維。曾經因為她做不完作業大發脾氣,也曾因她的任性調皮,揮掌教訓。特別是小的,剛教她的東西,等十分鍾讓她再做卻又是不知道。每道習題都等著我給答案,天長日久,我漸漸地對她失去耐心。我曾開玩笑跟別人說:「這個小孩不抱什麼指望了!」看了這部電影我深受感動。為什麼我沒對她指揮一群小孩玩游戲的組織能力而留意呢?為什麼我沒對她剝桔子給奶奶吃的孝順所感動呢?
其實每個孩子都是這個世界上獨一無二的寶貝,是名牌新產品,沒有人能仿冒、偽造。所以我們父母要靜下心來,每個小孩都是一塊末經雕鑿的玉石,就看我們父母怎樣去打磨。
《小孩不笨2》是我的良師益友。我不再以偏見看待我的兩個女兒,她們都是我的「寶」。
觀《小孩不笨》有感5
《小孩不笨》這部電影寫了國彬,文福,Terry三個好朋友他們都讀了EM3(被視為無葯可救的班級),他們都來自不同的家庭,不同的父母給予不同教育,也直接影響了他們形成不同的性格和日後的待人處世。《小孩不笨》將人物性格和背景融合得恰到好處,幽默,輕松風趣,細節富有生活氣息。
一個老師所說的「少看他們的缺點,多看他們的優點」。影片中最讓人感到欣慰的是李老師,她教育孩子們,不要逃避困難,要去了解、認識困難,把困難的底細摸清楚,然後克服困難。她給了孩子們很多的鼓勵和信心。在國彬考試作弊後,她幫忙勸德育主任不要告訴他父母,因為她了解國彬的情況。國彬把自己畫的圖畫送給李老師,李老師就替他投稿,參加比賽。那畫上是一個孩子的臉孔,戴著學士帽,而左眼卻淚流不止,眼神黯然。
我注意到後來楊學謙跟父母之間的對話只剩下「嗯,啊,哦」,他們都沒有意識到奶奶跟他們談話時自己就是做著這樣的反應。「暴力家庭出暴力的小孩」,因為成才的爸爸自小也是這樣長大的,所以他只知道用這樣的方式來教育孩子;同樣的,成才也是在拳頭下長大的,遇到什麼事的時候他就會很自然的想起用拳頭來解決問題。在爸爸臨終的鼓勵下「愛打架就打到全世界去」,在老師的賞識下,成才終於伴著國旗的冉冉升起取得了成功。
這是JERRY的疑問:「在我們很小的時候,我們經常在鼓勵和稱贊下跌倒了又站起來,當時有多幸福自己都不知道。不知道從什麼時候,稱贊和鼓勵我們的話,在我們慢慢長大後也慢慢變了,門也慢慢關了」「多看人家的優點,真的那麼難嗎?」其實我們每一個人都應該問問自己這個總是很輕易被我們忽略的問題。賞識是一種強大的能量,也許你自己都不知道,你的一句話,一個表情,就是那股力。其實,在每一個小孩裡面,都有一個好孩子和壞孩子,只要把喚醒他們的好孩子,他們就會把最好的拿出來。
而作為青春期的我們,請不要隨便把那扇溝通之門關上。是父母把我們帶來這個世界,是老師給予我們豐富的精神內容,我們要心懷感恩之心去對待我們身邊的人。
觀《小孩不笨》有感6
有一把鑰匙,一直在大家的身上。這把鑰匙可以使每個孩子得到幸福,使跌倒了的孩子就有勇氣爬起來。這把鑰匙其實並不那麼奇異,你只要張張嘴對孩子加以稱贊和鼓勵就能鑄成。
《小孩不笨2》在幽默中不知不覺得使看過它的每一個人內心都漸漸觸動,化悲憫與感動為兩行熱淚,久久不能平靜。影片一開始就提出了這樣的疑問:「你最後一次稱贊別人是幾時?」「你最後一次被人稱贊又是幾時?」當我正一時找不到答案,似乎答案離我很遙遠時,熒屏上赫然出現「很久了,是嗎?」時,卻好像心臟的某一處開了閘,有什麼要宣洩出來了。
喋喋不休的父母總是認為自己什麼都做得不對,就算做對了也認為做得不夠好;一廂情願的老師總是認為自己是一個爛蘋果,做什麼都是那樣無可救葯。不知何時起,再也聽不到稱贊和鼓勵,有的只是責備、埋怨、訓斥、誤解甚至毒打。於是對於孩子們來說,家只是個睡覺的地方,表面上看起來什麼都有,其實什麼都沒有;學校只是個打發時間的地方,表面上什麼都教,其實什麼都沒教會。
這樣的生活其實很多人都經歷過,包括我在內。中學時期的我也曾不斷地埋怨為什麼我的父母從來都不稱贊我不鼓勵我:考試第一名卻聽不到父母的表揚;當上學生自我管理會主席,父母總認為那是個無關痛癢的虛位;家長會我的父親從來不會出席,而我的母親永遠都會遲到;拿著難得考砸的試卷,我總是戰戰兢兢得准備好一頓皮肉之痛……我也曾多麼渴望那把我的父母不輕易拿出來的鑰匙:稱贊與鼓勵。幸好我還有欣賞我的老師,16年的讀書生涯,一路上正是有一個又一個老師陪伴走過,伴我成長,才有了今天的我。當我懵懂之時,是老師發掘了我的藝術特長,使我充滿驕傲的發展自己學習以外的才能;當我失足時,是老師鼓勵我,相信我能再創佳績,使我再登高峰;當我迷茫時,是老師悉心教導全面分析,使我找到了自己該走的路……所以我是幸運的,從父母那沒有直接得到的關愛我在老師那滿滿地得到了。也正因為我沿著正途走到今天,我才能明白這樣一個事實:我的父母是愛我的,只是他們不懂得如何去愛。
如今,我也站在三尺講台前,想著自己曾經多麼感激的那些老師,我將傾注我的青春,去幫助我面前的這些孩子去實現他們的夢。而他們的事實是:很多的學生的父母都在外工作,很少能與他們面對面交流,只是通過電話偶爾關心一下他們的成績,如果成績不理想,父母總會說這樣的話 「我們這么辛苦地賺錢養家,你還不努力學習,你怎麼這么不懂事。」這樣的抱怨是孩子們生活的佐餐。於是這些孩子在缺少關愛的環境中成長,家庭對他們疏於教育,使他們著走在黑白之間。平時作業不好好完成,上課不認真聽講,默寫不理想,錯別字連篇,語感差……他們的種種表現使我這個初出茅廬、經驗極少並且一向以優等生自居的年輕教師無法理解。於是我也曾忍無可忍拍桌子訓斥,抱怨他們在小學里什麼都沒學到,抱怨他們總是長不大。每次當我大發雷霆後,孩子們都深深地低下頭,似乎在說:「其實我們也不想這樣。」我是個火爆脾氣,但是發泄完後,我也會反思問題所在。事實上,我不能把過錯歸咎於孩子,小學基礎不好責任在於小學的老師,他們也是受害者;貪玩是孩子的天性,無法控制自己的作息責任在於家庭,在這樣的時代,留守家鄉的孩子們是可憐可悲的。這樣的孩子更需要中學老師的關愛。「在每個小孩裡面都有一個好孩子和一個壞孩子,只要喚醒他們的好孩子,他們就會把最好的拿出來。」如果中學老師還是一味的責備,只看到他們的缺點,看不到他們的優點和努力,不給予他們缺少的稱贊與鼓勵,那麼毫無疑問壞孩子就會主導他們的行為。看了影片,我更深刻地感受到這一點。所以,在平時的教學工作中,教育者應盡量看到學生的優點,稱贊他,然後針對他們的不足加以鼓勵,使之有信心去補足。這樣的例子並不鮮見,在我的班上,有一個學生家長常年在外工作,孩子寄住在親戚家,由於生活環境的拘束,這個孩子平時很少跟人交流,情感不豐富,上課總是一言不發,有時精神脫離課堂。有幾次我在全班面前批評他開小差,希望他能夠把持住自己,並嚴厲的要求他舉手發言,但是一點進展都沒有,反而這個學生越加的沉默了。後來有一次我無意間開玩笑說小z上課總是很深沉,但是越深沉的人越是有思想,鼓勵他說說自己對問題的看法,其他同學對我的話付之一笑,小z起初還是沉默不言,我不斷地鼓勵,並加之啟發,其他同學也開始為他著急,為他鼓勁,最後他好不容易回答出一點,但這已經足夠了。那堂課我表揚了他,之後雖然小z還是一貫的沉默,但在我的課堂上至少在我叫到他時,他不再一言不發了。這樣的例子在教育一線還有很多很多,這樣的孩子需要我們更多的關心、愛護,適時的稱贊與鼓勵能夠使他們重拾希望和信心,用充滿愛的鑰匙喚醒他裡面的那個好孩子。
不要吝嗇我們的贊美和鼓勵,無論你缺失過還是擁有過,不要讓你周圍的人重蹈你的痛苦或是無法享受你曾經擁有的幸福,特別是脆弱的孩子們,我們要讓每一個孩子成為天使,而不是小惡魔。作為教師,我們要對每個孩子說:「有我伴你成長。」當我們下次再被問到「你最後一次稱贊別人是幾時?」「你最後一次被人稱贊又是幾時?」我希望我們每個人都會不假思索的回答:「就在剛才!」
Ⅲ 《左耳》說的是什麼故事
十七歲的女孩想變壞。左耳聽力不好,如果站在左邊說話就聽不見,這樣一個不起眼而內向的李珥某天突然就暗戀上了男生許弋,而同時許弋卻被綠色眼影的長裙放浪女孩黎吧啦追求到手。
心碎的李珥在一次偶然的機會與吧啦成為朋友,也認識了真正心愛的男生張漾。原來,張漾為了報復許弋而挑唆酒吧引誘許弋,隨後拋棄了他。
隨後吧啦在意外中去世,小耳朵和許弋相戀,但最終分手,張漾和蔣皎來到北京,過著極度頹廢的生活,當蔣皎以化名蔣雅希走上舞台時,張漾最終和她分手。張漾的故事情節和一系列的痛苦、愛情以及年輕的心被殘酷的現實一一摧毀,當後悔的時候,一切都回不去了。

(3)好孩子變壞學生的電影擴展閱讀
《左耳》寫作背景:
2004年開始,饒雪漫每年都舉辦「我不是壞女生」夏令營。暑假一開始,就會有全國各地的孩子住到她家裡來,跟她交流各自的心聲和故事,並與她一起生活、遊玩,而她在這個過程中認真收集一些年輕少年們的故事,為《左耳》的寫作提供素材。
隨後饒雪漫後來放棄了電台DJ的工作,專心寫作。饒雪漫每年整理收集的青少年故事,用歡快自然的筆法和流暢的文字表達青春的味道。她知道青春是一段混沌、曖昧、矛盾、寂寞的日子,並從自己的「17歲」痛苦中,預見到所有的「17歲」痛苦。
饒雪漫說,她想寫一部青春小說,陪伴那些正處於人生花季的年輕人,他們不應該像17歲時那樣被迫去尋找好書。
在這種背景的映襯下,小說《左耳》一點一點的完成,它是饒雪漫的第一部長篇小說,也是饒雪漫為了反映年輕少年少女的疼痛青春而書寫的一本小說。
Ⅳ 觀《孩子不壞》有感
這是一部新加坡的影片,剛開始是被電影中的語言「驚」到了,英語,華語,再摻雜著一些福建話,只能說,我被這部影片徹底「震撼」到了,於是就這樣看了下去。 電影圍繞著三個成績中等的學生,偉傑和弟弟阿寶以及偉傑的好朋友,健仁展開,這三個受到輕視年輕人都有自己的困擾。阿寶年少天真,父母的贊美對他而言就是世界的全部,不管所做的事情是對而就讀工藝學校的偉傑喜愛用他擅於發明機械的才能,來戲弄老師和同學們;健仁則是因為母親的忽視而誤入歧途陷入了負債中,為了償還債務,他未尋求母親的幫助,反而替高利貸集團跑腿做事。為此偉傑和建仁想出了發明〝收債機器〞的點子,讓收債機器代替他們去噴漆討債。老大見識過〝收債機器〞的威力,他們卻不知道不良集團的首腦Boss Ma)其實還打算用升級後的機器來走私毒品。眼看著學生踏上歧途,老師CK決定挺身幫助自己的學生。 影片一開始將鏡頭定在了阿寶身上,阿寶在學校被同學欺負,不但沒有受到老師和家長的保護,還被說成是他欺負了同學。這樣不分青紅皂白的做法,很容易給孩子造成心理陰影的。孩子的心靈是一片凈土,做家長的應該要尊重事實。孩子會變壞,家庭和父母的關系都是源頭,父母愛孩子是天下父母都知道的,但是執行起來,有那麼多的干擾和影響,正因如此父母要守著一個正確管教孩子的方法是不容易的。 偉傑和建仁就讀的工藝學校,在新加坡是一所不怎麼好的學校,他們的父母總是冷嘲熱諷的,於是他們自己也變得自暴自棄。其實,無論在哪個國家都有這樣的現象存在。就長沙這個小圈子而言,一本,二本,三本的大學都齊了。如果你說你是中南大學或者湖南大學的,家長和朋友自然覺得不錯,要是個什麼其他院校的,自己都不好意思說出來。其實,這樣是不對的,所謂「天生我材必有用」,我們要找到自己的優勢,自然會變成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成績自然是又好又差的,只要做到術業有專攻就行。所以,無論我們身在何處,都要對自己有信心,不要有自卑感。 電影中CK老師的這樣一段話讓我動容:「當有一天你們真的犯錯的時候,沒有人會管你們錯的原因,錯了就是錯了,錯了就需要被罰,你可以怪這是社會的錯,社會會替你坐牢嗎?你可以怪這是環境的錯,環境會替你坐牢嗎?就算是你爸爸媽媽的錯,是他們不懂得如何教育孩子,但有一天你們要是犯了錯,他們能替你坐牢嗎?」的確如此,我們不能奢求地球因為我們而在某一刻停下來,給我們一次重來的機會。時間是公平的,把握好自己的每一個階段,不為做過的事去後悔。 影片還是以好的結局收尾。偉傑和賤人在CK老師的幫助下最終改過自新,取得了自己的成功。我想說,這更是教育的成功吧。其實這些孩子,要的就是「關懷、愛、溫暖」。很簡單的東西,但他們就是沒有。 電影的插曲里寫了:「你不是我,你不會知道我的傷痕有多深?」都是 所有誤入歧途的孩子內心世界的反映。其實,他們的傷痕都是大同小異的,說穿了也沒有什麼新鮮,但是因為沒有人開導,加上又和那些有相同問題的朋友一起,大家同病相憐把負面思維擴大再擴大。傷痕不是自己的錯,都是別人害的,其實不是他們要怪別人、埋怨社會,是因為我們大家都在說,這些孩子變壞,都是父母和社會的錯,我們相信了,他們當然也相信了,所以他們變壞是沒有錯的。但是這些人真的沒有錯嗎?當然不是!因為他們是有選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