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搞笑電影 » 山區孩子坐滑索上學電影名字
擴展閱讀
電影毒咒完整版國語 2025-05-15 04:36:32
尼康鏡頭適合什麼電影機 2025-05-15 04:30:59
good電影新視頻首頁 2025-05-15 04:16:23

山區孩子坐滑索上學電影名字

發布時間: 2025-05-15 00:06:25

❶ 《走路上學》:透過溫情鏡頭下的童真,看峭壁上盛放的希望與夢想

電影《走路上學》豆瓣評分8.1,它是以雲南怒江貧困山區兒童溜索求學為主題的一部勵志兒童影片。這部電影上映以後,提名了第12屆上海國際電影節最佳影片獎,並一舉獲得了優秀少兒影片獎、新人編劇獎、優秀少兒男演員、女演員等4項提名,成為13屆華表獎的最大熱門。

這部電影主要講述了7歲的瓦娃非常羨慕姐姐能夠溜索過江去讀書,於是他趁媽媽不注意的時候,偷偷地溜滑索進入學校去聽課。在這期間他撞到了來支教的聶老師,老師對同學們很好,還送給姐姐一雙紅雨鞋,瓦娃非常喜歡,但是懂事的他最後放棄了跟姐姐爭。

姐姐把這一切都看在眼裡,疼愛弟弟的她在聶老師的幫助下又得到一雙新鞋,然而誰也想不到,因為趕著給弟弟送這雙新鞋,姐姐娜香失手從溜索上墜落江中。後來一座新的橋在娜香掉下去的地方建了起來,只是橋修好了,人卻不在了。

看完這部溫情勵志的電影,讓人忍不住淚流滿面,導演在這部片子中大膽地選用了非專業的的演員,但是他們的演技卻深入人心,並真實地亮世呈現了導演想要追求的現實主義風格,真實又感人。

接下來,我會結合影片,從弟弟瓦娃的視角來分析這部電影的魅力,從敘事結構、 人物性格塑造和成長意義出來三個方面入手,解讀這部電影的所承載的夢想和希望。

01、從瓦娃的視角出發,採用線性敘事結構,讓劇情循序漸進,打動人心

在電影開場,首先映入眼簾的是瓦娃的姐姐娜香用溜索上學的畫面,讓人感受到孩子們上學的艱難和環境的險惡。走路上學是一件再平常不過的事情,但是對於馬吉鄉的小學生而言,簡直就是難以實現的夢想。

接著就是瓦娃的鏡頭,家裡沒有玩伴,敬肆肢他獨自在屋頂上玩耍,也不喜歡和家人多說話。瓦娃唯一高興的事情就是每天都去接姐姐放學,然後聽姐姐講述學校里的見聞,直到後來,他獨自爬上溜索過江上學。

在這種線性的敘述結構下, 電影從兒童的視角出發,讓全片的基調陽光而又溫暖,就像電影《走路上學》的名字一樣,朴實無華,使人物的感情更能夠自然流露。電影中幾乎沒有刻意製造沖突的設計,這樣很容易讓人身臨其境、感同身受,並深深地被瓦娃和娜香的深深的姐弟情誼所感動。

《走路上學》這部電影的敘事技巧並不是隨意設計的,從兒童視角來看,導演是怎樣通過這樣的敘事結構來提升影片的價值意義呢?我認為有三點:

①線性敘事結構的特點 。這部劇有著宏大的主題,它關乎到貧窮、教育、希望和夢想,導演通過這樣的敘事方式可以讓娜香和瓦娃姐弟倆的故事緩緩鋪陳,並不動聲色。

比如說瓦娃在房頂上不斷地訓練自己的本領,就是為了能夠獨自溜索去上學,後來隨著姐姐的去世,他備受打擊,幸好最後完成了精神上的成長終於可以走路上學,實現了他們共同的夢想。

普通的演員,實實在在的敘事方式,簡單而又曲折感人的故事,催人淚下,讓人忍不住引發思考。這部電影不管是和孩子還是成人去看,都很容易進入到故事的角色中,心情跟著故事中人物的變化跌宕起伏。對於同齡的孩子來說,線性敘述方式沒有任何壓力,就能夠輕松理解。

②兒童心理發展的特點。 影片中的瓦娃只有7歲,這個年紀的他本該到了上學的年紀,卻受到了媽媽的阻攔,原因是他太小不能獨自溜索過江。小小年紀的他自尊心非常強,為了證明他一個人沒有問題,他偷偷地過江去學校聽課。

後來瓦娃看到姐姐娜香有新鞋子穿,於是昂求姐姐把鞋子給他,就連晚上睡覺的時候,他都把鞋子抱在懷里,生怕別人拿走。然而第二天,看到其他家孩子都穿著新鞋子上學,瓦娃又懂事地把鞋子還給姐姐。

通過兒童的心理發展,更能讓觀眾找到認同感,並站在瓦娃的雹枝角度上思考問題。也能讓我們感受到瓦娃矛盾的心理,他很要強,有著自己的小任性,但是卻好善解人意,讓人感動。

02、三個主要人物,簡單的故事情節,便把人物形象勾勒出來,更深入人心

①瓦娃:他和姐姐的感情深厚,渴望能夠和姐姐一起手拉手走路去上學

在影片的開始,瓦娃喜歡一個人在房頂上自娛自樂,他沒有玩伴,只有一條狗陪伴在他的周圍。姐姐每天溜索過江上學,他望眼欲穿地等著姐姐回來一起玩耍。

瓦娃尤其對姐姐在學校里的見聞十分感興趣,有一次姐姐在學校做手工課的時候給他帶回來一個漂亮的風車,弟弟開心地玩起來,最後卻不小心把風車弄壞了。瓦娃對姐姐感到十分抱歉,後來姐姐的離世,給瓦娃很大的打擊,也讓他不再開口說話,即使上學的橋建好了,弟弟的心裡,依舊覺得很落寞。

看到這里,我們可以看出瓦娃非常愛自己的姐姐,在他的心裡,姐姐不僅是他生活中的玩伴,也是他的希望,因為姐姐總是非常關心照顧他,還會給他帶來很多的驚喜,如今,姐姐不在了,弟弟心裡的那盞希望的燈也滅了。

另外,瓦娃的內心也是非常地孤獨的,而姐姐總是能夠帶給他很多歡樂。就如生活中的我們,在最渺茫的時候,有人一直陪伴著你,突然有一天,他消失了,我們的心也就沒有了方向。其實只是渴望被人懂,渴望有人一直陪伴在身邊。

導演通過主人公日常的生活經歷和心靈體驗出發,用真實又不乏靈性的鏡頭語言,為我們構建了苦難永遠不是生活中的主題,即使在艱難的生活條件下,他們依舊積極樂觀,並對未來充滿了嚮往。這也給予了我們溫暖向上的力量,要用積極的態度面對未知的生活。

②娜香:淳樸善良,為了保護弟弟的新鞋,不慎摔到江里去世

娜香是一個淳樸善良,非常懂事的姑娘,在家裡作為長姐,她非常照顧弟弟的情緒。有一次支教老師送給她一雙紅色的鞋子,娜香非常喜歡,在得知弟弟瓦娃對這雙鞋子愛不釋手的時候,她毫不猶豫地把這雙鞋子送給了弟弟。

讓娜香意想不到的是,瓦娃在她第二天上學的時候,會把那雙當作寶貝似的鞋子拿出來親自為她穿上,並說:「我的姐姐也應該穿新鞋子,她才是最漂亮的。」娜香非常感動,晚上放學的時候在聶老師的幫助下,娜香送給弟弟一雙新球鞋,卻在過橋的時候,球鞋從背篼里掉出來,為了保護新鞋,娜香掉入怒江之中。

弟弟很愛姐姐,姐姐更是為了弟弟付出了生命的代價,看到這一幕讓人忍不住淚流滿面,娜香和瓦娃的這份姐弟情難能可貴。導演通過對娜香的人物塑造,讓觀眾感受到了來自內心的悲傷,同時也展現出這份姐弟情是如此的真摯且珍貴,傳遞給觀眾一種要珍惜親情的願景。

③聶老師:充滿愛的形象,給孩子帶來希望與關懷

聶老師從深圳長途跋涉來到這所貧困的學校,剛到這兒她沒有選擇立馬休息,而是去班級里看望那群可愛的學生,當她看到那麼冷的天,班級里的學生都穿著拖鞋上學,她驚呆了。了解情況以後,聶老師立馬組織深圳的朋友向這里捐款鞋子。

在這期間她主動拿著尺子給孩子們測量他們腳的尺碼,並去孩子們的家裡家訪,送上新鞋子。當她得知娜香非常想要給自己的弟弟買一雙鞋子的時候,她毫不猶豫地幫忙付錢。後來娜香去世,瓦娃受到打擊不願意說話,聶老師非常用心地給瓦娃做輔導並開導他,最終說服瓦娃的父母讓孩子上學。

在孩子的眼裡,聶老師就是仙女下凡,她和別的老師不一樣,總是處處地為孩子著想,聶老師的舉動不僅感染了孩子們,更讓他們感受到了春天般的溫暖,並對未來充滿了希望。在我們的生活中,總會有像聶老師這樣的人,她是前進路上的指路明燈,給你方向,指引你前進。

03、成長意義:以兒童的視角譜寫了一曲人性最純美的愛,用小男孩瓦娃的成長歷程,傳遞了關於夢想和希望的領悟

①純真的孩童對夢想的渴望,傳遞給觀眾百折不撓的精神

如果仔細觀察就可以發現 , 在兒童視角為主題的電影中, 往往可以體會到不一樣的感受。《走路上學》這部電影從小男孩瓦娃出發,在他的成長歷程中,我們能夠能夠感受到他的內心,讓電影達到不一樣的效果。

瓦娃代表著無數個貧窮落後地區的孩子,受到環境的影響,他們的內心很孤獨,希望有人陪伴,也對上學有著強烈的渴望。也許對於別人來說上學是一件非常簡單的事情,而對他們來說卻是可遇不可求。

一個人如果對一件事情非常渴望,就會努力做到極致,比如瓦娃為了能夠上學,他一個人冒著生命危險,偷偷去溜索,然後站在學校教室的門外聽偷聽老師講課。

孩子的世界是非常單純的,他們可以為了一件事情非常勇敢,堅持去做,直到達成自己想要的結果。電影通過瓦娃的成長故事傳遞給觀眾一種百折不撓、自強不息的精神,同時,也將孩子們的純真呈現在銀幕之上,感人至深。

②感慨萬千的結尾,告訴我們要拿出積極的人生態度面對生活

姐姐娜香去世了以後,弟弟瓦娃從此再也沒有說過話,每天都只看著門口的怒江。直到聶老師來做心靈輔導的時候,才知道之前姐姐對瓦娃說過,以後在他們這里修一座橋了,他們就可以手牽著手一起走路上學。

在瓦娃的畫裡面,就是他和姐姐手牽著手一起走路的情景。六個月後,一座新的鐵橋建了起來,瓦娃在父母的鼓勵下終於走上了鐵橋去上學。

姐姐的離去對弟弟的打擊非常大,但是生活還是要繼續,在瓦娃幼小的心靈中,他一定能夠感受到姐姐在天堂上看著他,並希望他能夠勇敢地向前走去。

如果你思念一個已經離去的人,好長時間無法自拔和釋懷,但突然有一天又能夠前行了,而且覺得周身充滿希望和力量。那可能是因為他悄悄回來看過你了。

斯人已逝,我們與其傷心,不如大步向前,承載著他們的夢想,繼續前進。瓦娃可以做到,作為成年人,我們更應該如此。

③失去和孤獨是人生中的一種常態,我們要用平常心去看待

人生在世,總會有很多的悲歡離合,有時候面對親人的離世,身邊知心好友的離開,就會倍感孤獨。就如影片中的娜香不可能一直陪伴在瓦娃的身邊,做他的保護傘,他想要長大,就必須要獨立勇敢。

其實,失去和孤獨是人生中的一種常態,我們應該以平常心去對待。成長就是一種不動聲色的過程,人只有熬過了那些痛苦的時光,才會變得更加成熟穩重。

結語:

《走路上學》這部電影自然卻又不缺乏溫情,電影很感人,但它不是為了感人而感人,而是別有寓意地傳遞了一種勵志信息,讓人感慨的同時,又心生別樣的感悟。

想想那些孩子想上學卻不能上學,實在讓人心酸。人只有經歷才會懂得那種對知識的強烈渴望。即使我們現在過得非常美好,也應該好好珍惜來之不易生活。

❷ 找一部電影,說西部的學校一些孩子要吊著繩索渡過江河去上學的,叫什麼名字急!謝謝

《走路上學》

在電影開場,首先映入眼簾的是瓦娃的姐姐娜香用溜索上學的畫面,讓人感受到孩子們上學的艱難和環境的險惡。走路上學是一件再平常不過的事情,但是對於馬吉鄉的小學生而言,簡直就是難以實現的夢想。

接著就是瓦娃的鏡頭,家裡沒有玩伴,他獨自在屋頂上玩耍,也不喜歡和家人多說話。瓦娃唯一高興的事情就是每天都去接姐姐放學,然後聽姐姐講述學校里的見聞,直到後來,他獨自爬上溜索過江上學。

在這種線性的敘述結構下, 電影從兒童的視角出發,讓全片的基調陽光而又溫暖,就像電影《走路上學》的名字一樣,朴實無華,使人物的感情更能夠自然流露。電影中幾乎沒有刻意製造沖突的設計,這樣很容易讓人身臨其境、感同身受,並深深地被瓦娃和娜香的深深的姐弟情誼所感動。

(2)山區孩子坐滑索上學電影名字擴展閱讀

這部劇有著宏大的主題,它關乎到貧窮、教育、希望和夢想,導演通過這樣的敘事方式可以讓娜香和瓦娃姐弟倆的故事緩緩鋪陳,並不動聲色。

比如說瓦娃在房頂上不斷地訓練自己的本領,就是為了能夠獨自溜索去上學,後來隨著姐姐的去世,他備受打擊,幸好最後完成了精神上的成長終於可以走路上學,實現了他們共同的夢想。

普通的演員,實實在在的敘事方式,簡單而又曲折感人的故事,催人淚下,讓人忍不住引發思考。這部電影不管是和孩子還是成人去看,都很容易進入到故事的角色中,心情跟著故事中人物的變化跌宕起伏。對於同齡的孩子來說,線性敘述方式沒有任何壓力,就能夠輕松理解。

❸ 電影《走路上學》觀後感

[電影《走路上學》觀後感]

電影《走路上學》觀後感

二(5)班陳薪卉

星期六我和媽媽一起到電影院看電影《走路上學》,電影《走路上學》觀後感。這個電影是愛心電影,先看電影後付款。

電影里的孩子們住在大山裡,每天要溜索過江才能上學。能夠走路上學是他們的夢想,觀後感《電影《走路上學》觀後感》。對我們來說,走路上學是一件多麼普通的事情。我覺得我們和裡面的那些小孩相比,我們幸福多了。

電影里那個從深圳來的聶老師,她很有愛心,幫那些小孩買東西,而且還親自到瓦娃家上課。我們要向聶老師學習,關心貧困地區的孩子。
〔電影《走路上學》觀後感〕隨文贈言:【人生舞台的大幕隨時都可能拉開,關鍵是你願意表演,還是選擇躲避。】

❹ 乘溜索上學的孩子讀後感

他們需要的,不僅是一雙鞋
鞋,這樣生活的必需品,家家都有。拖鞋、皮鞋、皮靴、布鞋、運動鞋……各式各樣的鞋,在商店的櫥窗里,五彩繽紛,光鮮誘人。我們按照各自的喜好去買;各自的尺碼去買;天氣的冷暖去買。
可是,在雲南怒江邊的那一群孩子們,卻幾乎沒有對鞋子模樣的印象,整天踏著一雙白色拖鞋,就連寒冷的嚴冬季節,也是如此。城裡來的老師們看了都不忍心:自己一個成年人都帶著圍巾、穿著毛衣、踏著皮靴;一個十歲不到的孩子怎能踏著拖鞋走路?
當第一雙鞋被遞到瓦娃手裡,他便愛不釋手,彷彿一顆鑽石,價值連城。但那在我們看來,不過是攤上的小貨,至於價格,更是「小菜一碟」,幾秒鍾的事情:拿包、付錢、拎鞋、走人。可對他們來說,這似乎是一個遙不可及的奢望。當鏡頭瞄準女教師的皮靴與孩子們一雙雙赤裸的小腳時,我震撼了!
生活在怒江旁的他們,是多麼地執著。為了學習,他們每天都冒著生命危險溜索過河,到達河對岸破舊不堪的學校上學。而所謂的上學,只是讀讀唐詩,學學簡單的數學而已,根本談不上規范化。放學回家,更是要做成堆的家務,承擔著他們這個年齡不該承受的負擔。母親則更是累,更是苦,無暇旁顧孩子的學習與生活。
天啊,生活是多麼地諷刺!一邊是深圳的我們,想要什麼幾乎全可以得到滿足,以至於過生日時,不知道自己想要什麼禮物,因為都有;而另一邊,卻是那群怒江邊的孩子們,對於他們來說,就連我們日常生活再普通不過的一件事情,也需要拿生命來作賭注。
每個人的命運都不同,那麼,我們一出生便得到了屬於自己的命運:一個生活在中國經濟特區——深圳的,衣食無憂的孩子。相比他們的生活,我們真的是好到沒法形容:天冷了,會有暖氣;平時如果想去看場電影,坐在私家車里,幾分鍾就到了影院。
既然我們已經擁有,為何不好好珍惜呢?

羅堯予(四班):挖掘出來的亮點
《走路上學》是一部描述生活在我國雲南怒江的窮苦孩子為了上學而不惜犧牲生命的事。其中自從有一位城裡老師的加入,這些窮苦孩子的生活就轉了折,悲與喜不斷交加。女主人公放學回家途中,在溜索時為了保護老師給弟弟買的鞋子分了神,不慎掉入波濤洶涌的怒江,而不幸遇難,濺起一大片水花,那水花帶著血的腥味。
我在看的時候,有兩個地方給我的印象很深。一個是我覺得那個弟弟很可愛;還有一個是當阿媽發現弟弟瓦娃准備溜索過江時,就大喊:「你不準上學,更不準溜索,你要溜,我就先從溜索上跳下去!」
看完了,我發現以前網路、報紙上的那些評價不靠譜,是瞎扯的。我覺得短短的一個故事,其實是可以發現人身上的許多光亮點。
首先第一點,也是中心思想:就是要珍惜擁有。看看怒江的孩子們的生活氛圍、條件,再比比我們的眼前、周圍,二者是十分鮮明的對比。可他們咧,為了上個學,不惜冒著生命安全,玩著「笑裡藏刀」的溜索,再步行余久,最後氣喘吁吁的到校。而我們是豐衣足食,不愁吃喝穿,整日逍遙自在,相反還很厭學(例如我)。
再者是人與人之間的互助。得知孩子們沒有鞋子穿,那個城裡來的女老師發動深圳的朋友,一起支援她的學生們。雨鞋雖不如毛鞋暖和,但感覺很愜意,摸起來還帶著暖流。這種互助的精神是值得贊揚的。
還有,就是不能忘了那微弱的母愛之光,「愛」是一個比較酸的字眼,它沉睡在雞毛蒜皮的小事中,一旦有一根導火線,愛的沿漿便會爆了似的噴射出來。它是隱形的,摸不著,卻感覺得出……
看電影時我媽哭了,我沒太哭出來。但我在想,在淚珠的渲染下,水瑩瑩的,人性美會更加透徹。

周倩旻(四班):有愛,知足
以前,我總覺得不滿足,我總是想要這要那,總想不用做作業,總想不用上學……可是自從今天,自從今天看完《走路上學》這部電影後,我,知足了。
在雲南怒江的大山裡,住著兩姐弟。山邊的路很陡,可以說根本沒有路,而姐姐每天都要走這樣的「路」去上學。我是幸運的,我可以走在平坦的路上,還可以坐車去上學。
因為山路很遠,所以姐姐每天都滑繩索,滑過怒江,到江對岸上學,但這是極危險的事,因為一不小心就有可能繩斷人亡。我是幸運的,我每天上學不用冒著生命危險,非常安全,不用滑繩索,有橋過江,不用走太多路,坐車就可以。
弟弟自幼很聰明,但媽媽卻不讓她上學,因為滑索過江太危險了,媽媽曾經就差一點掉了下去。媽媽愛子心切,但弟弟又想上學,便自己偷偷溜索過江去姐姐學校偷聽老師講課。與他們相比,我更是幸運,我不用擔心媽媽不讓我上學,我可以正大光明坐在教室里聽老師講課,不需偷聽。
天氣涼了,孩子們竟然都光著腳,穿拖鞋。我是幸運的,天涼了,有我襪子、棉鞋,還有家人關心與呵護。
我知足了,我是幸運、幸福的,我再也不看我所沒有的,我只看我所擁有的,我所擁有的一切一切已是非常寶貴的。我與他們相比,我擁有太多,我比他們幸福……
雖然他們沒有我們擁有的多,卻同樣被人關愛著。姐姐學校來了一位從大城市來的實習老師,她看到這里的孩子這樣的貧困,她與她的朋友捐款、捐物,給這山區的孩子送來了保暖的襪子,還有漂亮的新鞋。老師愛這里的孩子,她盡力去幫助孩子們,她看到姐姐想買一雙鞋子給弟弟,但是錢不夠,就幫姐姐買了下來。可是悲劇也發生了,姐姐在滑索時,見包里新買的鞋要掉了,便伸手去抓,卻不料繩子斷了,她也掉進了江里,從此再也沒從江里爬出來。這一件事給媽媽和弟弟很大的打擊,媽媽不管老師和孩子們的爸爸怎樣勸說,就是不讓弟弟去上學,弟弟也從活潑開朗變得一言不發,整天獃獃望著送給姐姐的風車......老師怕孩子就此沉悶下去,就主動上門給弟弟上課,可弟弟也沒有以前那樣有激情了。後來老師讓弟弟給她畫一幅畫,弟弟帶她到了姐姐和他常常玩的地方,在那一根柱子上,畫下了,畫下了弟弟的夢想——有一座橋,在怒江上有一座橋,弟弟與姐姐幸福地走在橋上去上學……六個月後,怒江上真的架起了橋,弟弟彷彿又見到姐姐,與姐姐手牽手上學去了……
電影結束,我又想起了那段音樂,不禁心一顫,淚濕潤了眼角。我又看見姐弟倆那純真、淳樸的眼神,我記住了他們的名字,姐姐叫娜香,弟弟叫瓦娃。
回家路上,我漸漸陷入沉思,為什麼同在一個國度里,有些人能富可敵國,而有些人去如此貧困呢?!
但是,不管原因是什麼,我們也要讓每一個孩子都能去上學,不冒生命危險,讓每一個孩子都知道,永遠有人愛著他們……
愛在人間,大愛無疆。

❺ 《走路上學》電影觀後感 600字 速度啊 我後天就要交了呀 謝謝

《走路上學》,整個影片宛如一泓清泉,在這個商業電影明星大腕充斥的電影市場里,它是如此別致,帶著小清新的獨特魅力,用溫情關懷的手法卻探索出超越故事本身的更深層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