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搞笑電影 » 一個孩子控制欲的電影
擴展閱讀
進入游戲里的電影有哪些 2025-05-08 07:58:01
小時候的自己電影片段 2025-05-08 07:56:28
日本有個電影講男模 2025-05-08 07:43:51

一個孩子控制欲的電影

發布時間: 2025-05-07 16:14:06

1. 如何評價《我的小公主》這部電影

《我的小公主》其實是導演伊娃·愛洛尼斯科的童年自敘,電影講述的是一個小女孩從天真無邪,一步一步走向成年人世界中的故事,既讓人感慨,又讓人憤恨。

  • 虛榮是滑向極樂、墮落以及毀滅的唯一通道

毫無疑問薇奧莉塔在一開始並不抗拒拍攝這樣的照片,一方面是為了與母親的相處,另一方面則是因為薇奧莉塔本身就是虛榮的。

薇奧莉塔不討厭那些露骨的、誘惑的衣服,因為照片會讓她成名,她可以獲得贊美、艷羨、可以提前走進大人的世界,在所謂的「上流社會」聲色犬馬中展示自己年輕的胴體。

2. 《苦月亮》傳達出一種怎樣的愛情觀

《苦月亮》其中展現了一對戀人從熱戀到戀情下滑,感情淡漠到相互折磨的過程,展現了兩種不同的愛情觀——奧斯卡的激情戀愛觀以及咪咪的培養愛情觀。但是,在展示了兩人的愛情觀之後,導演還有自己的想法。

奧斯卡用激情把咪咪拉上了愛情的馬車,自私狂妄,而咪咪用自己的固執毀了奧斯卡的下半生也毀了自己,偏執悲情。如果一開始更多地想到對方,真正了解彼此的需求,會不會這個故事會有另一個結局。

3. 電影《童年的許諾》看羅曼•加里被母親影響的人生

一九二四年,在波蘭小鎮維爾諾,一個俄國猶太裔女人在面對鄰居的嘲笑時說:「我的兒子未來會成為法國大使、作家、榮譽軍團騎士,甚至會成為將軍,找倫敦最好的裁縫做衣服!」鄰居像聽到痴人說夢一樣大笑,身旁,一個卷發猶太小男孩沉默不語。那位鄰居不曾想到,往後餘生,男孩都在為實現母親的願望而努力。

這是電影《童年的許諾》中的一個片段,這個小男孩就是後來獲反法西斯軍功章與法國解放勛章的飛行員、外交官、作家、劇作家、電影編導、法國龔古爾獎 歷史 上唯一一位兩次獲獎的作家羅曼•加里。

電影改編自法國作家羅曼·加里的自傳小說,描述羅曼·加里與母親之間至情至性的動人回憶以及母親為自己兒子的預言逐個實現的過程,這個過程充分驗證了強烈的期待是對人有著極大的影響力,這也是非常出名的皮革馬利翁效應。不得不感嘆天地間的神奇與人類的智慧、努力過程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

羅曼•加里生於立陶宛紐爾維斯的一個猶太人社區,父母曾經在立陶宛經營生意,戰爭期間父親被強制入伍,小加里隨母親發配到俄羅斯中部的苦寒之地,隨著戰爭結束,母子回到被劃分至波蘭的紐爾維斯。1926年14歲的加里跟隨母親回到故鄉法國尼斯,完成中學學業後到巴黎學習法律,並對文學產生興趣。

1938年,24歲的羅曼·加里應募入伍,在法國一所航空學校任飛行與射擊教官。

1940年6月羅曼·加里赴倫敦加入戴高樂在倫敦組織的自由法國部隊,任洛林空軍中隊的上尉,多次在英國和非洲上空作戰,曾被授予十字軍功章與法國解放勛章。1944年參加諾曼底戰役,獲法國解放軍功章。二戰結束時,羅曼·加里已是空軍少校。

1945年羅曼·加里進入法國外交部,先後任駐索馬里、伯爾尼的使館秘書和參贊,在外交部歐洲司工作。後任法國駐美國洛杉磯任總領事,剛進入外交界的羅曼·加里就出版了處女作、長篇小說《歐洲的教育》(1945年),獲當年法國文藝批評獎,並先後被譯成27種文字。加里在法國文壇嶄露頭角。

1956年《根深蒂固的天性》

1975年《如此人生》榮獲龔古爾獎

1960年自傳體小說《童年的許諾》,真正帶給他來國際聲譽。

1967年辭去外交官職位,專心繼續文學生涯。

1968年和1977年羅曼·加里先後自編自導了電影《鳥兒將在秘魯死去》、《屠殺》。兩片的女主角均由他妻子、美國電影演員吉恩·西伯格擔綱。

《童年的許諾》里的母親在苦難歲月里的樂觀精神,以及她對孩子無私的愛和鼓勵,更是令人潸然淚下。加里曾說:「人類試圖賦予命運某種形式和含義,神靈們對此心懷忌恨,對我猛烈追擊,弄得我體無完膚,到處是血淋淋的傷口,但是神靈們對我的愛一無所知,他們忘了剪斷這根臍帶。我倖存下來了。母親的意志、勇氣和生命力源源輸入我的體內,繼續哺育著我。」在他筆下,愛成為黑暗中的火花,於絕望之境傳承希望。這股力量如涓涓溪流,跨越山海與時間。他的作品充滿對自由和正義的追求,並貫穿著人道主義和樂觀主義的奮斗精神,著力揭示人類文明所面臨的種種災難,譴責「欺詐、謊言和偽善」。

令人驚奇的是:1980年12月2日,羅曼·加里用一把手槍結束了自己傳奇的一生。

人們驚嘆崇拜羅曼•加里的同時,看到他背後的努力與母親的鼓勵與期待,甚至是親情綁架與極端的控制欲,更感覺到羅曼•加里似乎是在為母親而活著。孩子喜歡繪畫,母親認為畫家看不到未來,就極力阻止;兒子對文學產生興趣,她就每次打電話逼問文章發表在哪裡;戰爭爆發了,母親要羅曼去刺殺希特勒,她覺得羅曼從小就是個神槍手,肯定能成功……「她要求的事,我都做到了,所有的事,但毫無意義。她什麼也不知道就離開了。她死的時候什麼也不知道,不知道。她永遠也不會知道我兌現了自己的諾言。」

電影《童年的許諾》平鋪直敘地記錄下作家此生的艱辛努力與輝煌,貫穿母親無時無刻對自己的教育與影響,感嘆母愛真的偉大!但是,母愛泛濫到控制欲與強迫症的程度,兒子再成功也會窒息,有副作用。這也許就是如此傑出人物罹患抑鬱症後缺乏一個像母親那樣的引導者而不能自拔、導致羅曼•加里飲彈自盡的原因?

電影沒有說明,我想答案只能在風中……

4. <人生遙控器>電影簡介

片名:Click
譯名:人生遙控器/神奇遙控器
導演:法蘭克·柯拉西 Frank Coraci
主演:亞當·桑德勒 Adam Sandler
凱特·貝金賽爾 Kate Beckinsale
類型:劇情/喜劇/奇幻
片長:100分鍾

劇情簡介:遙控人生

邁克爾·紐曼(亞當·桑德勒 飾)是一位建築師,有一位漂亮的老婆唐娜(凱特·貝金塞爾 飾)和兩個可愛的孩子:本和薩曼莎。邁克爾像美國眾多的中產階層一樣,答做事業有成、家庭美滿。但最大的問題是他們為了事業忙忙碌碌而忽略了家庭,很少能有時間陪邦妻子和孩子,享受不到真正的天倫之樂。

在24小時連續工作後,邁克爾終於累趴下了。難得在家休息一下的他想找電視遙控器都找不到,於是他來到一家電器商場,突發奇想想買一個既可以控制電視機,又可以遙控其他電器的多功能遙控器。電器店老闆莫蒂(克里斯托弗·沃肯 飾)推薦他買了一種「可以控制很多事情,並保證能改變他目前生活」的超級全能遙控器。

邁克爾回到家,試用這台新買的萬能遙控器。他驚奇地發現這台遙控器果然威力巨大,不但可以控制一些家用電器,還能控制家裡狗狗叫聲的大小,更厲害的是,要是老婆在一旁絮叨沒完的話,它還可以直接快進!甚至連時間、空間也在這個小東西的掌控之中。利用這個神奇遙控器,他可以隨意把自己的時間「快進」、「回放」甚至「停止」,也就是說他可以自由的控制時間。工作時只要按一下「快進」,就可以馬上回家;做錯事時可以「回放」,讓自己回到過去的時光重頭做起。

有了這台神奇的遙控器,邁克爾的生活似乎變得愜意且自如。可是,好景不長,萬能遙控器一旦失去控制,邁克爾的生活便被這發瘋的遙控器攪得亂七八遭。束手無策的邁克爾深刻地感受到:美好的生活並不是像家用電器那麼簡單,隨便用遙控器那麼一點就能萬事皆通。生活要靠自己精心地去經營,細細品味生活中的酸甜苦辣,才能學會感激並擁抱現在的生活。

影片幕後:平平淡淡才是真

盡管,今年沒有那些「蜘蛛、蝙蝠」之類的傢伙登場,卻也招來了一群「變種人」和多年不見的「底褲外穿」的小子來大鬧暑期一番。之所以有這些個奇裝異服的英雄撐腰,所以美國人才對什麼導彈危機、外星人入侵、豪華郵輪在大洋上翻滾或是什麼93號清手衡航班之類的已經失去了不少的興趣。於是,好萊塢的編劇們只好從平凡生活著手薯慶:嘮叨的老婆,苛刻的上司,不停製造麻煩的孩子,這些或多或少都是每個成年男人心中的痛。當人被壓迫的越久,內心的控制欲就會無限的膨脹,做出些超乎常理的事。中國古代就有一個傳奇女子,硬生生地哭倒了一片長城,外國更有不計其數的連環殺手不眨眼的性格。於是,絞盡腦汁的編劇在主人公邁克爾快被逼瘋的時候給了他一個簡單又健康的方法--「萬能遙控器」。不過編劇可不會那麼好心讓大老爺們兒們過上好日子,看看那些好萊塢歷史上突然得到超能力的人吧,盡管他們變得無所不能,但結果卻都沒有什麼好結果。蜘蛛俠搶劫了最敬愛的叔叔更無法坦誠自己的愛情;透明人在肉體變成透明的同時罪惡欲卻被無限的擴大,惡有惡報葬身火海;還有可憐的冒牌天神做了代班上帝卻氣跑了女朋友。以此類推,這個寶貝遙控器也一定會給邁克爾一個倒霉的後果,把天堂本來在天堂游泳的他一腳踹進地獄的火坑。如果結局真如我們所推測的那樣,一定能讓那些愛幻想的老美老老實實的接受殘酷的現實——老婆還是要哄的,孩子還是要管的,老闆還是要怕的,電影還是不能相信的。影片製作過程中,亞當·桑德勒也親自參與了本片的編劇工作,這位銀幕笑星在幕後也是不錯的搞笑能手,在《阿獃向前沖》、《小尼基》等片中他都曾參與編劇,為影片增加了不少笑料。而且在大多數影片的拍攝中,他也有不少即興發揮,令包袱更具現場感。魯格/文

拍攝花絮

回到過去是容易的,但未來會怎樣,誰的心裡也沒譜,主人公邁克爾·紐曼通過「人生遙控器」可以隨心所欲地在他的人生時光中旅行,這個創意為影片平添了幾分科幻的味道,也由此忙壞了幕後的道具師們。如何設計出這位建築設計師獨有品味的居室成了道具師們需要首先攻克的難題。當然,片中最令人艷羨的要算是主人公邁克爾2016年的那部座駕——卡迪拉克12。據通用汽車公司的相關人員介紹,這部12缸的座駕是一輛真實存在的從未銷售的概念車。

另外,亞當·桑德勒的角色歷經了從17歲到老年的巨大年齡跨度。如何打造出一個真實可信的角色成了影片能否成功的關鍵所在。為此製片方特別邀請了曾六次獲得奧斯卡獎的造型化妝師里克·貝克(代表作有:《聖誕怪傑》、《人猿星球》等 )負責設計片中的造型,為不同角色的年齡變身出謀劃策。有趣的是,在銀幕上耍寶不斷的亞當·桑德勒最怕的事兒就是坐在椅子上接受漫長的化妝煎熬,為此,里克·貝克特別搬出了《聖誕怪傑》中的吉姆·凱瑞作為榜樣。

影片製作過程中,亞當·桑德勒親自參與了本片的編劇工作,這位銀幕笑星在幕後也是不錯的搞笑能手,在《獃獃向前沖》等片中他都曾參與編劇,為影片增加了不少笑料。而且在大多數影片的拍攝中,他也有不少即興發揮,令包袱更具現場感。

亞當·桑德勒

亞當·桑德勒是一位多才多藝的喜劇演員,兼編劇、製片、導演和歌手於一身。

桑德勒1966年生於美國紐約,畢業於紐約大學。他17歲時就以自己獨特的表演方式在波士頓的喜劇俱樂部中演出;1990年為著名的脫口秀節目《周末夜現場》寫劇本,不久即成為該劇的基本演員。

獲獎經歷:因在保羅·托瑪斯·安德森執導的影片《punch-drunk love》中的突破性表演而獲金球獎最佳男演員的提名;憑借在影片《迪茲先生》Mr. Deeds中的出色演出獲得「全美青年人評選」的大獎。

代表作品:《婚禮歌手》(The Wedding Singer)1998年、《水中男孩》(The Waterboy)1998年、《冒牌老爸》(Big Daddy)1999年、《50次初戀》(50 First Dates)2004年。

凱特·貝金賽爾

凱特·貝金賽爾被稱為「氣質美女」,集古典美和現代美於一身,曾被《Hello!》雜志評為「25位最美麗的女人」中的第一名。貝金賽爾1973年生於英國,出身演藝世家,父母都是英國知名演員。她曾在牛津大學修讀過法國文學和俄羅斯文學,因在巨制影片《珍珠港》里出演女主角而一夜成名。

其他代表作:《緣分天註定》2002年、《飛行家》(The Aviator)2004年、《范·海辛》(Van Helsing)2004年

克里斯朵夫·沃肯

1943年生於美國紐約,原名羅納德·沃肯。沃肯曾就讀於奧弗司特勒大學英文系,十六歲首次登上百老匯舞台。從1963年起,沃肯投身於劇壇,並改成現在的藝名。1971年,沃肯第一次在影片《安德森的錄音帶》里擔任配角,從此走上銀幕。1978年,由於在反戰影片《獵鹿人》(Deer Hunter)中的出色表演,沃肯獲得了奧斯卡獎最佳男配角獎。克里斯托弗·沃肯是美國優秀的演技派明星,出演的電影超過了50部。

代表作:《年度人物》(Man of the Year)2006年、《多米諾》(Domino)2005年、《怒火救援》(Man on Fire)2004年、《捕鼠記》(Mouse Hunt)1997年。

弗蘭克·柯拉西(導演)

作為導演的柯拉西以演員的身份出演過多部影片,尤其是經常在他自己導演的作品種出演一個小角色。他導演過多部喜劇,和本片主角有過多次合作,是一個成功的喜劇影片導演。

代表作:《環球地球80天》(Around the World in 80 Days)2004年、《婚禮歌手》(The Wedding Singer)1998年、《水中男孩》(The Waterboy)1998年。

5. 電影《消失的愛人》最後的結局是什麼意思呢導演有什麼深意

男主Nick Dunne和女主Amy Dunne表面上看起來是一對人人羨慕的夫妻,丈夫帥氣會撩妹,妻子漂亮又聰明,從小就是大家心目中最完美的甜心。

控制欲極強的女主成了最後的贏家,但這樣的結局比開始的時候更難受,至少一開始兩個人還可以吵架,還有希望離婚,但最後他們只能呆在同一個牢籠里,鄧肯對妻子只剩下了恐懼和憎恨,艾米對鄧肯只剩下了慾望和控制,然後還要演出恩愛給別人看。

這樣的婚姻比墳墓還要可怕。

6. 鬼媽媽電影解讀

電影《鬼媽媽》是一部由皮克斯在2009年傾力打造的動畫佳作,以其獨特的音樂旋律,引領觀眾進入一個充滿神秘色彩的世界。影片巧妙地通過主角卡羅蘭的夢境,象徵性地探討母愛缺失這一深刻主題。

影片中的"鬼媽媽",實則是一位看似嚴厲卻充滿控制欲的母親形象,扣子和蜘蛛等元素象徵著她對孩子的無形束縛。小玩偶則是卡羅蘭內心恐懼的具象化,它們反映出她對母愛缺失的焦慮。透視石則象徵著心靈的成長與自我反思,它引導卡羅蘭逐步洞察內心世界。

黑貓在電影中扮演著直覺的使者,提醒卡羅蘭面對潛在的危險。壞爸爸則象徵著潛意識中的抗拒,他並不願意將孩子囚禁在傳統的期待中。最終,卡羅蘭以愛的力量,實現了自我救贖,也拯救了她的父母,展現出人本主義心理學中孩子作為家庭守護者的強大力量。

鄰居家的波賓斯基房間,既是內心沖突的反映,也是壓抑情緒的象徵。隨著劇情的發展,這個房間揭示了波賓斯基可能的心理困境。福斯寶小姐和斯平克小姐,作為壓抑本我的象徵,她們年輕時的演員身份與舞台劇表演,映射出表演型人格的特徵。狗狗變為蝙蝠,象徵著道德力量的暫停,怪物則揭示了卡羅蘭內心的真實面貌,可能是表演型人格障礙的一種體現。

鬼眼事件,如同內心的一場征戰,冰封的情感被觸動。電影的結尾,花園中的玫瑰綻放,象徵著和解與和諧,寓意著愛與接納的溫暖力量。《鬼媽媽》通過象徵性的手法,深入剖析了母愛缺失與心理成長的課題,音樂與畫面的對比強烈,給觀眾留下深刻印象。

卡羅蘭的世界,黑白分明,象徵著她的理智與反思。每一場夢境,每一種象徵,都在引導她直面內心,理解自我。小卡羅蘭的玩偶,既是恐懼的囚籠,也是自我覺醒的起點。透過透視石,卡羅蘭學會了審視和接納自己的內心世界。這部電影的深度和情感豐富,值得我們反復品味,從中汲取成長的智慧和感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