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電影《美麗童年》觀後感怎麼寫
這個電影講了一個9歲的覃月是一個打工家庭的孩子,媽媽剛剛找到一份市政清潔的工作。面對家境優越的班長劉雯雯的挑釁,覃月卻鬼使神差地謊稱媽媽的新工作是在飛機上做一名空嫂。在這之後,覃月經歷了一段艱難的心路歷程,母女關系也經受著煎熬和考驗。經歷過疼痛才會長大,飽受謊言困擾的覃月最終選擇了與母親冰釋前嫌,她與小夥伴之間的信任,也在敞開心扉分享彼此的秘密之後再幫助黃奶奶實現心願的過程中,得到了升華。
《美麗童年》是一部純粹的正能量兒童電影,能打動我們的地方有很多,給我留下了諸多深刻的印象。其中讓我最為感動的是覃月母女撿到錢的這件事,雖然覃月家裡很窮,但她和母親都很有志氣,在馬路上撿到那麼多現金,卻能報警將錢歸還給失主。對於覃月家這樣的家庭來說,這筆錢足夠讓她們過上覃月所嚮往的生活,但她們的善良並沒有被虛榮心所侵蝕。
而劉雯雯卻截然不同,她的父親是房地產開發商,家庭條件優越的她在學校里處處拔尖,她已經擁有了覃月不敢想像的生活,為了展現自己的優越之感,她和一些同學組成小團體,仗勢欺人,對於覃月和母親的拾金不昧,不僅不感激反而羞辱覃月母親是個清潔工,這才是真正的虛榮。
王澤明出身富有的書香門第,家庭條件要比劉雯雯更優越,作為豪車接送的富二代,看似很高調,其實是一個「留守兒童」,與爺爺生活在這里,父母都在外面打拚,他不僅和覃月之間互相信任,還很關心黃奶奶和自己的爺爺。在王澤明轉入覃月的學校後,他們倆人經常互相傾訴自己的秘密和煩惱,覃月的童年生活也自然變得美麗了。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童年,無數的小朋友正在度過自己的童年,希望你們能夠珍惜小學六年時光,不在美麗的童年中留下遺憾。
2. 念書的孩子電影觀後感
在電影《念書的孩子》中,九歲的開開從小和爺爺生活在鄉下,脫離父母關愛的他是個典型的留守兒童。影片用生活化的情節勾勒了開開喜怒哀樂的點點滴滴,我能真切的感受到開開內心的那種孤獨和執著。
「父母在遠方,身邊無爹娘,讀書無人管,心裡悶得慌,安全無保障,生活沒希望。」這則順口溜反映出許多留守兒童的生存現狀。親情、教育、安全,缺失了這些至關重要的環節,留守兒童的健康成長引人憂思。
家庭是社會的細胞,親情是所有社會關系的基礎。開開是不幸的,但他是堅強懂事的,但是他那種超出同齡孩子的堅強讓人心酸。最後開開的父母認識到自己的錯誤將開開帶到城裡,帶到自己身邊。但開開能很快適應新的環境,新的生活嗎?確實讓人擔憂。
由此,我希望所有留守兒童的家長,能多顧慮孩子的感受,這些自己孤單,無依無靠,夜晚睡覺都想著父母的孩子,是多麼渴望得到爸爸媽媽的愛啊!請您們多陪陪他們吧。
看了這部影片,我受益匪淺,我佩服開開的堅強和勇敢,和他相比我自愧不如,我知道今後該怎樣做了。以後不管遇到什麼困難,我都要做一個堅強的「讀書的孩子」。
3. 電影美麗童年觀後感800字
《美麗童年》觀後感
這個電影講了一個9歲的覃月是一個打工家庭的孩子,媽媽剛剛找到一份市政清潔的工作。面對家境優越的班長劉雯雯的挑釁,覃月卻鬼使神差地謊稱媽媽的新工作是在飛機上做一名空嫂。在這之後,覃月經歷了一段艱難的心路歷程,母女關系也經受著煎熬和考驗。經歷過疼痛才會長大,飽受謊言困擾的覃月最終選擇了與母親冰釋前嫌,她與小夥伴之間的信任,也在敞開心扉分享彼此的秘密之後再幫助黃奶奶實現心願的過程中,得到了升華。
《美麗童年》是一部純粹的正能量兒童電影,能打動我們的地方有很多,給我留下了諸多深刻的印象。其中讓我最為感動的是覃月母女撿到錢的這件事,雖然覃月家裡很窮,但她和母親都很有志氣,在馬路上撿到那麼多現金,卻能報警將錢歸還給失主。對於覃月家這樣的家庭來說,這筆錢足夠讓她們過上覃月所嚮往的生活,但她們的善良並沒有被虛榮心所侵蝕。
而劉雯雯卻截然不同,她的父親是房地產開發商,家庭條件優越的她在學校里處處拔尖,她已經擁有了覃月不敢想像的生活,為了展現自己的優越之感,她和一些同學組成小團體,仗勢欺人,對於覃月和母親的拾金不昧,不僅不感激反而羞辱覃月母親是個清潔工,這才是真正的虛榮。
王澤明出身富有的書香門第,家庭條件要比劉雯雯更優越,作為豪車接送的富二代,看似很高調,其實是一個「留守兒童」,與爺爺生活在這里,父母都在外面打拚,他不僅和覃月之間互相信任,還很關心黃奶奶和自己的爺爺。在王澤明轉入覃月的學校後,他們倆人經常互相傾訴自己的秘密和煩惱,覃月的童年生活也自然變得美麗了。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童年,無數的小朋友正在度過自己的童年,希望你們能夠珍惜小學六年時光,不在美麗的童年中留下遺憾。
編輯於 2019-10-19
展開剩餘3%
查看全部4個回答
— 你看完啦,以下內容更有趣 —
電影《美麗童年》觀後感怎麼寫?
這個電影講了一個9歲的覃月是一個打工家庭的孩子,媽媽剛剛找到一份市政清潔的工作。面對家境優越的班長劉雯雯的挑釁,覃月卻鬼使神差地謊稱媽媽的新工作是在飛機上做一名空嫂。在這之後,覃月經歷了一段艱難的心路歷程,母女關系也經受著煎熬和考驗。經歷過疼痛才會長大,飽受謊言困擾的覃月最終選擇了與母親冰釋前嫌,她與小夥伴之間的信任,也在敞開心扉分享彼此的秘密之後再幫助黃奶奶實現心願的過程中,得到了升華。 《美麗童年》是一部純粹的正能量兒童電影,能打動我們的地方有很多,給我留下了諸多深刻的印象。其中讓我最為感動的是覃月母女撿到錢的這件事,雖然覃月家裡很窮,但她和母親都很有志氣,在馬路上撿到那麼多現金,卻能報警將錢歸還給失主。對於覃月家這樣的家庭來說,這筆錢足夠讓她們過上覃月所嚮往的生活,但她們的善良並沒有被虛榮心所侵蝕。 而劉雯雯卻截然不同,她的父親是房地產開發商,家庭條件優越的她在學校里處處拔尖,她已經擁有了覃月不敢想像的生活,為了展現自己的優越之感,她和一些同學組成小團體,仗勢欺人,對於覃月和母親的拾金不昧,不僅不感激反而羞辱覃月母親是個清潔工,這才是真正的虛榮。 王澤明出身富有的書香門第,家庭條件要比劉雯雯更優越,作為豪車接送的富二代,看似很高調,其實是一個「留守兒童」,與爺爺生活在這里,父母都在外面打拚,他不僅和覃月之間互相信任,還很關心黃奶奶和自己的爺爺。在王澤明轉入覃月的學校後,他們倆人經常互相傾訴自己的秘密和煩惱,覃月的童年生活也自然變得美麗了。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童年,無數的小朋友正在度過自己的童年,希望你們能夠珍惜小學六年時光,不在美麗的童年中留下遺憾。
4. 電影留守孩子觀後感
看了《留守孩子》,心裡蠻震撼的。只看了一次,終究沒有太多的感想。但對於留守兒童父母的看法,我有一些淺薄感觸。 就留守兒童父母來說,我改變了原先的想法。以前總覺得留守兒童父母進城拚死拼活賺錢,不想再繼續艱苦的生活,過上好日子。但就真的那麼需要錢么?真的就能拋下孩子,對他們的成長不管不顧?太狠心了!我一直這樣想。在我眼中,再大都沒有孩子的教育事兒大。留守兒童父母不能光為了好日子就置孩子的教育不顧。非要掙錢嗎?沒錢也可以照樣很幸福的過日子呀!只要把孩子的教育管好了,以後孩子大了,就自然有好日子過了。 可是越來越發現,我的思想還很膚淺,或者說好聽點,是單純。 看了這部電影,深感留守兒童的父母之確實不易。老王(小福的爸爸)說:「我在城裡混得不好。」「在城裡沒地位,給老闆當孫子。」他們為來為去也還是為了孩子。為了有更多的錢供他們讀書,光憑農地里扒上來的錢是不夠教育消費的,這一點,我作為一個農村女娃,很清楚這一點;為了他們能吃上好食物穿上好衣服;為了給他們跳出農門准備充足的金錢保障;為了在他們還沒有自立能力之前,為孩子們安置房子,裝潢傢具;為了兒子能娶個好老婆;為了女兒能嫁個好人家···一切的一切還都是為了孩子啊! 留守兒童父母們的教育方式與城市父母們不一樣的地方就是他們選擇了離開孩子,去奔波去勞碌,沒有怨言,只希望孩子能聽話,不鬧事,好好上學。這是社會經濟發展與城鄉差距越來越大所導致的必然結果,而社會經濟發展和城鄉差距的拉大,又是不可避免的,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所以,對於留守兒童問題我們有時真的顯得很無奈,因為這不僅是家庭的問題,也有學校、社會的責任。人們按照自己的方式去愛孩子,都付出了心血和精力,而農村父母的培養與教育更苦更累。愛都是一樣深沉的,只是方式不同而已。我們能對他們指手畫腳,將問題的責任歸於他們,而不聽他們的聲音,不解他們的苦衷嗎?不能啊! 在解決孩子的教育問題上,我們認為,還是應該讓家庭與學校、社會聯合起來,齊心協力方能產生意想不到的合力。當今留守兒童的問題之所以長久得不到解決,與家庭的放任,還恐怕與社會中太多人抱有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態度有關吧?看到留守兒童的生活狀況和教育現狀實在不堪,唏噓不已,但自己卻無能為力,很多有識之士恨鐵不成鋼,但到了有能力去幫助這些孩子的那些人那裡,又有多少人真的付諸行動了呢?還是政策力度不夠啊!!假如政策能夠更多的向留守兒童以及他們的家庭傾斜,恐怕問題要好解決得多。 我想到了18世紀瑞士著名教育家,初等教育之父裴斯泰洛齊將一生奉獻給貧苦兒童,致力於對他們的教育。多次建立了收養孤兒的學校,採取寄宿制,不僅親自教他們文化知識,還在生活上給他們幫助,建立起一種親子般的關系,學校中充滿了親子之間、手足之間、以及家庭式的融洽關系。這種教育試驗在全歐都取得了巨大聲望,吸引了多位政治家、教育家、王公大臣都前來參謁請教,其中包括德國著名教育家赫爾巴特、福祿貝爾。雖然我國國情與18世紀裴斯泰洛齊所處的動盪時代不盡相同,但這也不失為解決留守兒童教育問題的一個好的借鑒之法。 影片中後來方老師和孫Sir在鎮政府的支持下一起建了個「留守兒童之家」,專門為留守孩子建立,這與18世紀裴斯泰洛齊的教育試驗很類同。我覺得,建立留守兒童學校恐怕是目前為止,最好的解決留守兒童問題的方法了。但是歸根結底,我國屬於科層制管理,問題的解決最終還有賴於上級的領導和呼召。流守兒童問題的解決必須需要政府的幫助,包括經濟上,物質上和精神上的支持。 讓世界多一點人關注這一群幼小的孩子吧!讓更多的人起來幫助這些幼小的孩子吧!讓他們看到人間的愛,就把愛傳遞開來,讓愛充滿人間!
5. 留守兒童觀後感400字
今天早上,我們高高興興的拿著墊子來到操場上看木偶劇。
8:00的時候,木偶劇開始了。一位叔叔走到台中央說:「同學們,這次的木偶劇題目是《留守兒童》。」
這個木偶劇講的是,許多孩子他們巴望著爸爸媽媽快點回來,看望自己,給自己帶禮物。有一個孩子叫「石頭」,他已經三年沒有見到自己的爸爸了!
過年了,大家都爸爸媽媽都會來了,就只有「石頭」的爸爸沒有回來,因為石頭的爸爸在工地里出事了,受了傷,不能回來了,他只能一個人過年……
我一直都不知道留守兒童的意思,看完了木偶劇後才知道,原來,他們是一些爸爸媽媽常年在外面打工,沒人照顧的孩子,到了過年,他們也不一定能見到自己的爸爸媽媽,只能一個人過年,真是太可憐了!看完了木偶劇,我覺得非常傷心,傷心得掉下了眼淚。
6. 看完山村留守兒童生活紀錄片後的觀後感作文600
今天看了一個留守兒童的記錄片,感觸良多,
在剛開始觀看的時候,看著一個6、7歲的姐姐帶著3、4歲的弟弟,兩個人在鄉下相依為命地生活。姐姐要上學,每天早上上學,有時候來不及給弟弟做早餐,兩個人就餓著自己的肚子,弟弟在教室外面等。大冬天,年前的天氣,多冷啊,姐姐一下課,或者考試完,就趕緊沖出教室照顧在外面的弟弟。看著臉凍的通紅的弟弟,我感覺心裡很難受。一個下雨天,姐姐放學後帶弟弟回家的路上,在田埂上,弟弟舉著破破的大傘,一邊哭一邊喊:「姐姐,我冷,姐姐,我好冷」。看到這里,我心裡忍不住想哭。 6、7歲的姐姐也不知道該怎麼辦,過去牽牽弟弟的左邊小手,右邊小手,哄著弟弟說,:「弟弟,我們回家吧,我們回家。」
第二天,弟弟還是喊著冷,可是我看到弟弟身上穿了厚厚的毛衣,外套卻是一件單薄的秋天外套。我心裡想,這是一對沒有父母的姐弟嗎?為什麼過的這么可憐。
緊接著,姐姐放假了。一天,他們提著積累了一個星期的衣服,小小的手提著大大的桶子,裡面裝滿了衣服,一步一步地走到池塘邊,洗衣服。看著弟弟和姐姐分工後,弟弟用他那小手,提著棉衣往水裡浸濕,衣服隨著時間,吸入的水越來越多,弟弟經不住喊著:「好重」。看到這里,一種擔心,這么小的孩子,千萬別不小心掉進池塘啊。弟弟洗好衣服了問姐姐,:「姐姐,我洗完了,你還沒洗完?我幫你吧」。姐姐在那邊:「不用,要洗干凈點。」
又是一天過去了,眼看著春節越來越近,畫面出現了姐姐在打電話,弟弟也在趴在桌角邊,只聽小姐姐向電話里匯報著:「爸爸,我考完了,82和91.」 這時候我才明白,原來這是留守兒童,不是我之前所誤會的孤兒,
姐弟兩的父母都在外地打工,留下這姐弟兩人在家裡生活。弟弟趕緊湊上去跟爸爸聊了幾句。又過了幾天,姐弟兩天天在路口邊等父母歸來,眼巴巴地看著遠方的那條路,除夕夜前一天來了,爸爸還沒有回來,弟弟忍不住哭了,晚上,弟弟傷心地一邊哭一邊打著姐姐,他認為是姐姐騙了他,心靈受到了傷害。堅強的姐姐,忍著自己眼眶裡的淚水,沒有說話,回到裡屋。弟弟越哭越傷心,姐姐終於忍不住,爬在牆上讓盡情地留著眼淚。
第二天,除夕夜來了,電視里放著中央台的春節聯歡晚會。姐弟兩再次給爸爸打電話,:「爸爸,我給你拜年,新年快樂. 你們什麼時候回來?」得到的結果是還有過幾天,而媽媽不回來了。
看到這里,我感覺心裡有種說不出來的感受,很壓抑,很難受。想問姐弟遠方的父母,當初為什麼要生姐弟兩出來呢?你們做好當父母的准備了嗎?心裡做好對一個孩子的責任了嗎? 相信,當年,你們是因為彼此相愛,而要這對孩子,既然相愛,為什麼不好好珍惜愛情的結晶呢? 如果說平時你們需要工作沒有時間,那麼,中國人的傳統思想給你個理由,給你們一個借口,你們為什麼不給孩子一點點溫暖呢?哪怕只有那麼短短的幾天。
孩子的成長很快,人的一輩子很短。如果你沒有做好准備,請不要讓自己的愛情結晶來到這個世界上受苦。
既然愛了,就好好珍惜,既然要寶寶了,就該承擔起這種責任。起碼,從情感上,不要傷害孩子們。錢,是永遠也掙不完的……
7. 《留守兒童》 觀後感
在我們身邊並不是所有的事物都是美好的。不知你是否曾經注意過這樣一群孩子:他們的父母不在身邊,他們與他們的爺爺奶奶相伴相守,他們就是——留守兒童。他們是農民工的子女,也同樣是祖國的花朵,他們的父母為了生計去外地打工,卻讓他們在小小年紀就享受不了天倫之樂。
《留守兒童》就是這樣一部音樂劇,它講述的是一個留守之家的故事,「石頭」是一個留守兒童,他和所有留守兒童一樣,也缺少愛,但他們仍堅強樂觀地生活著。
農民工是我們祖國的建設者,他們的工作既辛苦又沒有多少工資,有時可能還會有生命危險。留守兒童有時一年甚至兩三年才能見到自己的父母一面。正如劇中石頭說的:「我寧願每天爸爸都打我。」這句話突出了「石頭」是多麼地想念他的爸爸啊。他們不能夠感受到父母對他們的愛,有時甚至還會遭受那些自命清高的人的唾棄,這些對於一個孩子來說,是多麼地不能承受啊!
留守兒童的生活是艱辛的,他們沒有了父母的照顧,只能用自己的雙手學會如何自立他們總會比我們這些嬌生慣養的孩子多一些吃苦耐勞、多一些磨練。
留守兒童的生活是苦苦等待,苦苦等待回家過年的父母,他們所想要的只不過是父母一張熟悉的面孔與他們對自己的祝福。
留守兒童需要的是尊重,只要我們對他們有一點最起碼的尊重,他們也會覺得快樂。金錢對於他們並不重要,尊重與愛才是他們真正所緊缺的。
留守兒童的生活與我們的生活相比真是相差甚遠,而我們卻沒有珍惜我們現在所擁有的,作為一位中學生與留守兒童相比我真是自愧不如,我沒有他們那樣獨立,沒有他們那樣吃苦耐勞,沒有他們在面對困難時的敢於承擔。我們應該向他們學習,學習他們身上所具有的優秀品質,努力做一個優秀的中學生。
雖然他們的生活是艱苦的,但是因為他們有堅定的信念,所以他們是最棒的!讓我們向他們——這些遺落的花兒,向他們的父母致敬!
8. 看關愛留守兒童觀後感
在我們身邊並不是所有的事物都是美好的。不知你是否曾經注意過這樣一群孩子:他們的父母不在身邊,他們與他們的爺爺奶奶相伴相守,他們就是——留守兒童。他們是農民工的子女,也同樣是祖國的花朵,他們的父母為了生計去外地打工,卻讓他們在小小年紀就享受不了天倫之樂。
《留守兒童》就是這樣一部音樂劇,它講述的是一個留守之家的故事,「石頭」是一個留守兒童,他和所有留守兒童一樣,也缺少愛,但他們仍堅強樂觀地生活著。
農民工是我們祖國的建設者,他們的工作既辛苦又沒有多少工資,有時可能還會有生命危險。留守兒童有時一年甚至兩三年才能見到自己的父母一面。正如劇中石頭說的:「我寧願每天爸爸都打我。」這句話突出了「石頭」是多麼地想念他的爸爸啊。他們不能夠感受到父母對他們的愛,有時甚至還會遭受那些自命清高的人的唾棄,這些對於一個孩子來說,是多麼地不能承受啊!
留守兒童的生活是艱辛的,他們沒有了父母的照顧,只能用自己的雙手學會如何自立他們總會比我們這些嬌生慣養的孩子多一些吃苦耐勞、多一些磨練。
留守兒童的生活是苦苦等待,苦苦等待回家過年的父母,他們所想要的只不過是父母一張熟悉的面孔與他們對自己的祝福。
留守兒童需要的是尊重,只要我們對他們有一點最起碼的尊重,他們也會覺得快樂。金錢對於他們並不重要,尊重與愛才是他們真正所緊缺的。
留守兒童的生活與我們的生活相比真是相差甚遠,而我們卻沒有珍惜我們現在所擁有的,作為一位中學生與留守兒童相比我真是自愧不如,我沒有他們那樣獨立,沒有他們那樣吃苦耐勞,沒有他們在面對困難時的敢於承擔。我們應該向他們學習,學習他們身上所具有的優秀品質,努力做一個優秀的中學生。
雖然他們的生活是艱苦的,但是因為他們有堅定的信念,所以他們是最棒的!讓我們向他們——這些遺落的花兒,向他們的父母致敬!
9. 電影 留守孩子 觀後感
今天我和爸爸看了一部電影,名字叫《留守孩子》。
電影講的是許多小孩的爸爸媽媽都去了廣東打工,只有爺爺奶奶帶,很可憐。其中有幾個人很頑皮,沒有父母管,經常犯事。也有的人學習好,可是,一回到家就要做許多事家務活,還經常要挨爺爺奶奶的打罵。他們真的很可憐!
有一次,王小福偷了錢和朋友一起去網吧玩游戲,因為搶位子跟別人打了架,所以游戲就沒玩成。後來他們找老闆還他們錢,老闆就是不還,然後王小福他們就把老闆打了一頓,後面事情就更糟糕了。
看完了這篇故事,我很感動,都哭起來了。我覺得他們真是既可憐,又可愛。不像我們城裡的小朋友,爸爸媽媽在身邊,可以成天粘著爸爸媽媽,不愁吃不愁喝,不用做家務,很幸福。他們農村這些小朋友,家裡窮,爸爸媽媽必須去外面打工。這些小朋友留在家中,成了留守孩子,沒人管,沒爹媽疼,還有成天做不完的家務。
我想,他們這些孩子的生活是那麼苦,那麼可憐,他們內心一定非常需要父母、老師和社會的關愛。我很喜歡電影裡面的方老師和大陽警察,因為他們為孩子做了許多好事。為了幫助孩子們,他們還成立了「留守孩子之家」,專門照顧留守兒童,給他們家的溫暖。
有了老師和社會的關愛,小朋友才能健康快樂的成長,生活才不至於那麼苦,那麼可憐。我們應該感謝方老師、感謝大陽警察、感謝所有關愛留守兒童生活的人。
10. 鞏大會老師《如何做好留守兒童的心靈陪伴》的觀後感
鞏大會老師:
任何東西都比不上父母的一個眼神、一句話、一個擁抱有力量。關愛留守兒童細膩敏感的精神世界,溫暖他們的心靈,使孩子克服迷茫消極的負面情緒,從而走出心靈的困境,是為人父母的義務和責任。
留守幼兒的心靈陪伴
在幼兒期,父母的貿然離開會給孩子幼小的心靈留下不可磨滅的創傷。孩子不知道父母離開的原因,不知道父母什麼時候才能回來,這種無助和對父母的思念與渴望最終導致孩子自卑怯懦,從而失去安全感。
總結
幼兒期是孩子獲得安全感和自信心最關鍵的時期,如果父母不在身邊,一定讓孩子信任父母對自己的愛,和身邊照料者對孩子的保護。
小學階段是一個過渡期,很多良好的行為習慣是在這個階段養成,父母電話和書信里對孩子的引導至關重要。
青春期是一個孩子給自己下定義的時期,這時候對孩子的尊重、理解和人生指引,都需要通過智慧的方式去給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