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搞笑電影 » 電影看上去很美觀後感兒童觀教育觀
擴展閱讀
電影孩子們死了 2025-08-06 21:28:25
劉德華風暴電影百度雲 2025-08-06 21:28:19
好看電影排行榜2021 2025-08-06 21:17:20

電影看上去很美觀後感兒童觀教育觀

發布時間: 2022-04-26 20:01:47

『壹』 心理學課老師要我們看電影《看上去很美》,寫和我們課程有關的影評。問題是,我看了電影卻不知道從何入手

《看上去很美》根據王朔同名小說改編,是用用孩子的眼睛透射出成人的世界。
《看上去很美》這部影片真實地再現了我們的教育,在那樣一種年代教育體制下,兒童的性格被扭曲,天性被磨滅,一個個都成了成人的附庸,聽話成了好孩子的標准。「只有符合規定的才是對,才有獎勵,才有紅花,一切不符合規定的必須無條件地改正,否則就處罰、隔離直至他認錯肯改。」

『貳』 看上去很美 觀後感

昨日看了一部電影,《看上去很美》,改編自王朔的同名小說。看過之後,不禁又一次為王朔早期作品中的睿智、靈性,以及對人生的感悟,贊嘆不已。《看上去很美》可能是王朔早期作品中最後一部被改編為影視作品的。為什麼呢?因為這部作品講述了四歲小男孩方槍槍在進入幼兒園後的懼怕、順從、迷茫、覺醒、反抗的心路過程,而由一個小演員來表演,其難度是可想而知的。這部作品通過方槍槍在幼兒園這個小社會中的經歷,表現了社會對個人成長的強力塑造,表達了作者濃厚的人本主義情結,其中不乏尖銳的隱喻。
四歲的方槍槍一直和姥姥生活在一起,由於生活的變故,不得不來到了幼兒園。面對陌生的環境,他最初的反映是恐懼,不停哭鬧。老師以不哭鬧為條件,獎勵給他一朵小紅花,而此時的方槍槍並不理解小紅花就是能夠為個體帶來利益的社會評價、社會肯定,根本不予理睬。
生活進入軌道後,在小紅花榜前,老師宣布小紅花得主時,方槍槍稚嫩地質問:為什麼我沒有小紅花。老師答:不尿床、自己穿衣服、按時大便、飯前洗手才能有小紅花。方槍槍答:沒有人告訴我,不算。這是方槍槍最初的吶喊,雖然稚嫩,但他內心的本能已經在告訴他,不公平的事就不能算。
方槍槍為小紅花做出了巨大的努力,在規定的時間認真的大便,但卻沒有能夠得到小紅花,因為他既不會自己穿衣服,還總是尿床。某日,一位小朋友的爸爸在規定時間以外來接孩子,巧的是這位爸爸是後勤部副部長(軍隊幼兒園),幼兒園的上級。他注意到了小紅花榜,發現方槍槍還未有小紅花,而自己的兒子也不多,便以領導的姿態說:要加強對這位小朋友的幫助啊。乖巧的李老師立即表示今天得小紅花的就是其子與方槍槍。方槍槍的第一朵小紅花就這樣產生了。方槍槍一臉迷惑,他不懂,為什麼自己那麼努力卻得不到的小紅花,竟會以這樣的方式得到?從此,方槍槍不再為小紅花而奮鬥了。這算不算是方槍槍的幻滅呢?
在方槍槍的眼裡,李老師已不在是老師,而是吃小孩的大灰狼。方槍槍為自己的發現既緊張又興奮,他將自己的發現告訴了自己的小夥伴,並在小朋友中開展了清查大灰狼的行動。在方槍槍的領導下,小朋友們組織了對李大灰狼的「圍捕」行動,但因力量懸殊,李老師迅速控制了局面,並清查謠言的源頭?面對來勢洶洶的李老師,方槍槍十分恐懼,但由於謠言傳播的無序性,一個替罪羔羊的出現使方槍槍迅速擺脫了困境。方槍槍發現,所謂「做錯了事,就要受懲罰」的定律並非那麼靈驗,而貌似強大的李老師也並非想像中那樣強大。從此,方槍槍徹底改變了,他不再馴服,到處惹事生非,成為害群之馬。
老師們知道,對方槍槍這樣的人,最大的懲罰就是孤立他,不給他恣意妄為的舞台。經過數天的禁閉,方槍槍終於又回到了群體中。在隊伍行進過程中,他手舞足蹈,大喊:看啊,我又脫隊了,快告訴老師啊!小朋友們卻始終熟視無睹。方槍槍終於明白,他的表演結束了,他的舞台不再有了。但讓方槍槍不明白的是,這一切是如何開始,又為什麼結束呢?一路走來,他始終在反抗,卻從未逃出過;他始終在融入,卻從未被接受過。
方槍槍的迷惑是許多人都有過的,但方槍槍的感知卻不是人人都有的覺悟。這覺悟既是方槍槍的,更是王朔的。能有如此覺悟,自然不是凡夫俗子

『叄』 看上去很美這部電影要表達什麼樣的教育意義呢

《看上去很美》是改編於王朔的同名小說,可以說,原著給張元提供了扎實的文學基礎。張元的改編劇本也基本抓住了原著的精髓。

人生下來,就會歷經自由人與社會人兩種身份的交織與轉變。自由人的成立,就是因為人是個體的客觀存在,一切慾望都是合理的;社會人的成立,是因為人是依賴社會組織行為來達到生存。我們遇到的第一個沒有血緣關系的社會組織就是幼兒園,那是真正的社會,因為血緣是可以寬容與放縱我們的慾望與自由的。

我們的方槍槍同學就被這個不會縱容他自由的幼兒園給嚇哭了。這個幼兒園里,小方被訓導了很多東西,比如吃飯、撒尿、拉屎,都有規定時間、規定地點、規定內容。所以當李老師輕描淡寫地說某某小朋友已經學會拉屎時,我們這些在電影院的大人們全發出了會心的大笑。

促進小方做好三規的還有代表質量的「小紅花」。聽話的小朋友,小紅花就會多,不聽話的小朋友比如我們的槍槍,就會是空白。但槍槍還沒有到淡漠名利的境界,所以異化他的第一個東西就是小紅花。

名利也是慾望之源,所以槍槍是郁悶的,因為在這個小朋友都學會三規的幼兒園里,槍槍的確是個異類,他被孤立了,這反而給了他自由成長的空間,他保持了自由的天性與反抗的精神。

(3)電影看上去很美觀後感兒童觀教育觀擴展閱讀

方槍槍是個一直由奶奶帶著的3歲男孩兒,一下子被當軍人的爸爸丟進了幼兒園這個集體的環境里。生存的本能使他仔細地觀察這一新環境並盡可能迅速地溶入這個新的社會里。慈眉善目的唐老師讓他感到親近,而不苟言笑的李老師則讓他感到恐懼。小朋友們一個人一個性格,方槍槍試圖接近他們、了解他們,本能地尋找著自己的盟友。他很快就和陳南燕陳北燕兩姐妹成了朋友。

這個有著幾百個三四歲孩子的幼兒園,是一個建立在獎懲體制下的集體主義小社會。孩子們為了得到成年人的贊許和同齡人的羨慕、認同,都努力遵守幼兒園的各種紀律,為自己爭得更多的小紅花。得到5朵小紅花,即最多的小紅花,是方槍槍的最大願望,為此他使出了吃奶的力氣,克服了各種各樣的個人習性,但他總也得不到5朵小紅花。

對於方槍槍來說,障礙越大,慾望則越強烈,他明裡暗裡都在使勁兒。但一個突發事件讓方槍槍變了,變得內向了,也對小紅花失去了興趣。他更願意和比他稍大一點兒的陳北燕一塊兒玩,兩人一塊兒編故事,背著小朋友給他起外號、畫像,一起篡改幼兒園的游戲和游戲規則。

『肆』 電影 看上去很美 中值得我們借鑒和學習的學前教育方法或經驗有哪些

看上去很美,它到底美在哪裡呢?是幼兒園的這段時光很美,還是老師的大紅花很美,還是當時老師們的教育方法很美。
方槍槍是一個多麼可愛,多麼靈氣的孩子!他的一舉一動都是那麼天真,那麼可愛。可是,李老師的一把大剪刀卻給了他一個下馬威,也讓我的心跟著方槍槍一起緊張。
園長老師對方槍槍的一句話讓我想了很多:孩子,你應該記住,幼兒園的生活是你人生中最美的一段時光,等你長大就明白了。在那個時代,在大人眼裡,幼兒園的時光真的應該是很美很美的。可片中的方槍槍覺得這段童年生活美嗎?他在恐懼、迷茫中過著他的童年。方槍槍認為最美的是那朵老師手裡的日思夜想的大紅花,當他想像著自己能得到一朵朵大紅花時,臉上露出了幸福的微笑。從此,他做出了巨大的努力,在規定的時間認真大便,好好洗手,但也沒有得到大紅花,因為它既不會穿衣服,還經常尿床。百般的努力也沒有得到老師們的認可,孩子的美好希望破滅了,他不再為爭奪大紅花而努力了。
在方槍槍的眼裡,李老師已不在是老師,而是吃小孩的大灰狼。方槍槍為自己的發現既緊張又興奮,他將自己的發現告訴了自己的小夥伴,並在小朋友中開展了清查大灰狼的行動。在方槍槍的領導下,小朋友們組織了對李大灰狼的「圍捕」行動,但因力量懸殊,李老師迅速控制了局面,並清查謠言的源頭。面對來勢洶洶的李老師,方槍槍十分恐懼,但由於謠言傳播的無序性,一個替罪羔羊的出現使方槍槍迅速擺脫了困境。方槍槍發現,所謂「做錯了事,就要受懲罰」的定律並非那麼靈驗,而貌似強大的李老師也並非想像中那樣強大。從此,方槍槍徹底改變了,他不再馴服,到處惹事生非,成為害群之馬。 
老師們知道,對方槍槍這樣的人,最大的懲罰就是孤立他,不給他恣意妄為的舞台。經過數天的禁閉,方槍槍終於又回到了群體中。在隊伍行進過程中,他手舞足蹈,大喊:看啊,我又脫隊了,快告訴老師啊!小朋友們卻始終熟視無睹。方槍槍終於明白,他的表演結束了,他的舞台不再有了。但讓方槍槍不明白的是,這一切是如何開始,又為什麼結束呢?一路走來,他始終在反抗,卻從未逃出過;他始終在融入,卻從未被接受過。 
故事的結尾讓人看著很心寒,我看到了孩子的孤單、無助、渴望被關注。
我們不得不反思在當時那個年代中國的教育方式。有多少幼小的心靈被深深的傷害,這將會成為他們那一代童年抹不去的記憶。

『伍』 電影看上去很美教育意義

影片講述著一個幼兒園的故事,本以為故事非常簡單,但是看後卻令人印象深刻。影片男主角方槍槍去幼兒園了,在老師的眼中,他是一個壞孩子,調皮搗蛋,不服從管理。進入到幼兒園的第一天,方槍槍的小辮子就被老師追著剪掉了。

幼兒園裡面有幾百名小朋友,表現優秀的小朋友會被老師獎一朵小紅花,方槍槍想要得到小紅花,但是,他表現不好,怎麼樣也湊不到五朵。幼兒園的園長老師甚至因為方槍槍不服從管理,想要將其單獨關起來緊閉,直到他改好。

後來,方槍槍徹底「黑化了」,他更加不服從管理,隨意給幼兒園的小朋友起外號,散步老師是大妖怪的謠言,甚至跟老師對罵了起來。影片通過幼兒園發生的故事,對現有的教育制度進行批判,反映現實生活中交易所存在的問題。

《看上去很美》故事雖然發生在幼兒園,卻是一部成年人看的電影。方槍槍代表我們每個人純真的本性,院長老師代表著規章制度,倘若人們不按照規章制度實施,就是錯誤,制度不允許每個人擁有自己的個性跟想法。人長期在制度的壓迫下,漸漸失去了原來純真的本性。

『陸』 《看上去很美》觀後感

看到既是有緣,我來給你2篇吧,你借鑒一下,希望能幫到你,多追加分哦~~

第一篇:

昨日看了一部電影,《看上去很美》,改編自王朔的同名小說。看過之後,不禁又一次為王朔早期作品中的睿智、靈性,以及對人生的感悟,贊嘆不已。《看上去很美》可能是王朔早期作品中最後一部被改編為影視作品的。為什麼呢?因為這部作品講述了四歲小男孩方槍槍在進入幼兒園後的懼怕、順從、迷茫、覺醒、反抗的心路過程,而由一個小演員來表演,其難度是可想而知的。這部作品通過方槍槍在幼兒園這個小社會中的經歷,表現了社會對個人成長的強力塑造,表達了作者濃厚的人本主義情結,其中不乏尖銳的隱喻。
四歲的方槍槍一直和姥姥生活在一起,由於生活的變故,不得不來到了幼兒園。面對陌生的環境,他最初的反映是恐懼,不停哭鬧。老師以不哭鬧為條件,獎勵給他一朵小紅花,而此時的方槍槍並不理解小紅花就是能夠為個體帶來利益的社會評價、社會肯定,根本不予理睬。
生活進入軌道後,在小紅花榜前,老師宣布小紅花得主時,方槍槍稚嫩地質問:為什麼我沒有小紅花。老師答:不尿床、自己穿衣服、按時大便、飯前洗手才能有小紅花。方槍槍答:沒有人告訴我,不算。這是方槍槍最初的吶喊,雖然稚嫩,但他內心的本能已經在告訴他,不公平的事就不能算。
方槍槍為小紅花做出了巨大的努力,在規定的時間認真的大便,但卻沒有能夠得到小紅花,因為他既不會自己穿衣服,還總是尿床。某日,一位小朋友的爸爸在規定時間以外來接孩子,巧的是這位爸爸是後勤部副部長(軍隊幼兒園),幼兒園的上級。他注意到了小紅花榜,發現方槍槍還未有小紅花,而自己的兒子也不多,便以領導的姿態說:要加強對這位小朋友的幫助啊。乖巧的李老師立即表示今天得小紅花的就是其子與方槍槍。方槍槍的第一朵小紅花就這樣產生了。方槍槍一臉迷惑,他不懂,為什麼自己那麼努力卻得不到的小紅花,竟會以這樣的方式得到?從此,方槍槍不再為小紅花而奮鬥了。這算不算是方槍槍的幻滅呢?
在方槍槍的眼裡,李老師已不在是老師,而是吃小孩的大灰狼。方槍槍為自己的發現既緊張又興奮,他將自己的發現告訴了自己的小夥伴,並在小朋友中開展了清查大灰狼的行動。在方槍槍的領導下,小朋友們組織了對李大灰狼的「圍捕」行動,但因力量懸殊,李老師迅速控制了局面,並清查謠言的源頭?面對來勢洶洶的李老師,方槍槍十分恐懼,但由於謠言傳播的無序性,一個替罪羔羊的出現使方槍槍迅速擺脫了困境。方槍槍發現,所謂「做錯了事,就要受懲罰」的定律並非那麼靈驗,而貌似強大的李老師也並非想像中那樣強大。從此,方槍槍徹底改變了,他不再馴服,到處惹事生非,成為害群之馬。
老師們知道,對方槍槍這樣的人,最大的懲罰就是孤立他,不給他恣意妄為的舞台。經過數天的禁閉,方槍槍終於又回到了群體中。在隊伍行進過程中,他手舞足蹈,大喊:看啊,我又脫隊了,快告訴老師啊!小朋友們卻始終熟視無睹。方槍槍終於明白,他的表演結束了,他的舞台不再有了。但讓方槍槍不明白的是,這一切是如何開始,又為什麼結束呢?一路走來,他始終在反抗,卻從未逃出過;他始終在融入,卻從未被接受過。
方槍槍的迷惑是許多人都有過的,但方槍槍的感知卻不是人人都有的覺悟。這覺悟既是方槍槍的,更是王朔的。能有如此覺悟,自然不是凡夫俗子。

第2篇:
《看上去很美》其實是王朔的小說,而且似乎是最後一部,我在大學的時候就看過了。電影既然王朔也參與了,那就也該忠於了原著的精神。不過我看原著基本就沒看太明白,這次看就更覺得和原著有些地方不象了。比如電影里把時代感的東西(就是70年代)給淡化了許多。但方槍槍的小演員的長相就和王朔是一個模子扣出來似的,這和姜文在《陽光燦爛的日子》里發掘了夏雨這個小姜文是一個道理。本質上,這類電影都是70一代人在掌握了社會話語權後懷舊的舉動,和曾經傳播很廣的70一代的游戲啦,零食啦,電視劇啦等等是一樣的,這不,這幾年同樣的文章都題目被改成了80一代,可見的確是話語權問題。

原著和電影對我來說都比較晦澀,我的解讀,就是這個幼兒園其實就是中國那個時代的縮影,所有的小朋友都整齊劃一,老師作為權威的象徵,竭力把小朋友們給訓練的喪失個性,比如淡化了語言交流,用哨音代替,一聲哨音就過來洗屁股,毫無隱私可言。吃飯的時候要添飯不能說話,要舉手示意。早起後必須集體拉屎,吃飯前必須先尿尿。為了達成這個目標,還用小紅花作為激勵。這些和我們曾經的時代不是一樣的嗎?我們每個人不都是被這么要求的嗎?而方槍槍會自己思考,懂得隱私,洗屁股的時候知道哭。於是是理所當然的壞孩子,方槍槍被孤立了。後來他自己跑來跑去,爬在石板上,外面隱約傳來了老師的呼喊。——那個時代啊。

也可能我解讀的太離譜。其實或許就是象前面說的,在70一代人掌握了社會話語權後,他們懷舊了。那個無憂無慮的幼兒園時代。

大惡魔李老師的角色盡管演的很好,可我覺得演員的相貌不象原著,記得原著里說的那個傢伙是個虎背熊腰健康的象奶牛的人,應該類似與歐美女人的身材。而這個李老師就不是了。而且抓惡魔一段,我更喜歡原著里小孩子爬出去報告解放軍去抓特務。
說到美女,那個唐老師就非常漂亮了。不過劇里最漂亮的小妮子則是北燕和南燕,真是小美人胚子,連走路都透出來個優雅。

不過影片中大量的男女孩露出屁股和生殖器的鏡頭或許有些問題,因為盡管在中國日本這樣的亞洲國家會覺得無所謂,可是按照歐洲法律,似乎這該算兒童色情來著。——據說影片獲得了柏林電影節的獎,似乎沒法律問題。

就是這些感受了。不過這個影片也購起了我對幼兒園的回憶,我也是住過長托的。天天都住在幼兒園。

『柒』 從幼兒班級管理談談看上去很美的看法

周五學校組織老師們觀看了《看上去很美》。這是一部反映幼兒園日常活動的影片,看的時候嘻嘻哈哈,看完後又讓人感覺回味頗多。影片圍繞著小男孩方槍槍展開,導演從方槍槍入園開始切入,方槍槍的爸爸把他送入到寄宿制幼兒園,由於孩子的調皮好動以及初來時的不適應,他一直得不到小紅花,在看到評比欄上別的孩子的小紅花,他非常羨慕,想像著他那欄里也變出了大大的紅花,他甜甜地笑了,那是多麼可愛的孩子啊。但是事與願違,他一直努力地想做好,但在老師看來,他卻一直是個調皮搗蛋的孩子,老師不喜歡,同學也不願意跟他玩,漸漸地孩子變了,變得蠻橫,變得不再進取。回味著影片中的點點細節,不斷反思著一個正常的孩子為什麼會變成這樣,是幼兒園老師造成的嗎?如果是的話那麼老師的哪些行為造就了孩子這樣的個性呢?片段一:老師讓方搶槍自己穿脫衣服,在請一個大點的小姑娘簡單的示範以後,方槍槍開始自己嘗試,在脫一件套頭衫的時候,他用盡力氣想把套頭脫去,但是因為他沒有正確的方法,套頭脫一半卡在腦門上怎麼也拉不出,他費力地舉著脫了一半的衣服眼睜睜地看著同學們的取笑,試想,此時的他會有什麼感受,這時老師為什麼就不能替孩子說一句公道話,安慰一下孩子呢,難道他沒有看到剛才孩子已經很努力了嗎?片段二:方槍槍和一個小姑娘在玩醫生打針的游戲,小男孩剛用樹枝假裝在小姑娘屁股上打針的時候李老師出現,見此情景,李老師生氣地罵小男孩是流氓,抱著小姑娘就去,試想,此時的小男孩該有多大的委屈,老師為什麼就不能聽一聽孩子的想法呢?這個年齡段的孩子不正是喜歡角色扮演嗎?老師問什麼要以成人的眼光看待孩子的正常行為呢?片段三:方槍槍在一次犯錯後被老師關禁閉,老師要求其他孩子不準跟他說話,在解除禁閉後,唐老師把他帶到小朋友的隊伍時,他馬上出隊,這時還是沒有人理睬他,他感到無比孤獨,在他無助的時候他看到了戴大紅花的一對人從他面前經過,他無比羨慕地看著隊伍中的每個人,此時的他似乎也加入到了隊伍中,在集體中的感覺那麼溫暖,這正是孩子需要的啊,為什麼在李老師的班級里孩子就是感受不到這種被關愛的感覺。
回顧自己的帶班歷程,其實像方槍槍這樣的孩子很多,在素質教育的大背景下,該怎麼去教育他們,讓他們的身心健康發展呢?影片中一個很明顯的教育誤區就是老師採用了一刀切的方式,孩子不是機器,我們要尊重每個孩子不同的個性,不同的想法,當遇到像方槍槍這樣孩子的時候,我們要走進他們,知道他們需要的是什麼,我們有理由相信任何的教育都是從了解開始的。

『捌』 從幼兒班級管理談談看上去很美這部電影的看法

影片圍繞著「文革」前幼兒園里小朋友的生活展開,講述以方槍槍、陳南燕、陳北燕為主的一群小孩子在幼兒園中的成長故事。通過主人公方槍槍的經歷,講述了孩子成長的煩惱。《看上去很美》從頭至尾描寫了一個富於幻想的小男孩方槍槍第一次上幼兒園的故事,這是個令他有點抗拒又有點好奇的地方,那裡有種統一的標准,規范著所有的小夥伴們夢寐以求的小紅花。但是方槍槍因為不會自己穿衣服、睡覺尿床、清晨拉不出屎、上完廁所不洗手等自己不能控制的毛病,永遠都得不到一朵小紅花,方槍槍想努力,但是永遠可望而不可及,他只能從幼小心靈的深處發出無力的吶喊......。影片整體風格幽默,片中小朋友晚上睡覺全體光著小屁股、集體上廁所、洗屁股、學穿衣服、過家家等鏡頭不時勾起觀者的回憶,許多微小但似曾相識的細節在觀看中逗得我笑聲不斷。雖然這是一部孩子主演的電影,卻因為富於幻想性的基調讓成年人看片時不由得將自己對號入座。我想每一位在那個年代過來的人都曾經多多少少經歷過,在看電影的同時回味起上幼兒園兒時的感受和許許多多喜怒哀樂的事情。 看完電影整夜不能入眠,電影的前半部看的很開心,看到後半部心裡多少有點別扭,眼前總是浮現出天真無瑕的方槍槍(董博文)幼稚童真的眼神、委屈的嘴角,淚水充滿眼眶。尤其是在淚水奪眶而出的同時咬了一口手中的糖三角那個鏡頭(看到這里我一眶眼淚),此時可以看出幼小心靈的自尊心受到傷害、他用肢體動作把對大人指責的無奈、委屈及煩惱完美地演繹出來,表現的淋漓盡致,特別是在極度的無法承受的心裡壓抑之下大爆粗口,重壓之下他學會了反抗,以至於他後來嘴硬堅決不肯認錯,傳神的表演極具表演天賦。還有一個鏡頭就是方槍槍(董博文)不小心重重的滑倒摔了一跤,看得出來滑倒純屬意外,此時精靈鬼怪他迅速爬了起來像什麼事情都沒發生過一樣,很自然的駕馭拍攝現場,使這個鏡頭拍攝順利完成,對於一個5歲多的孩子來說做之不易,可以稱之為天生的好演員。報道說張元在選演員時一眼就相中了董博文(簡直就是一個小王朔),而董博文也沒有辜負張元的期望,他把王朔筆下那個聰明、純真、淘氣、心情壓抑、天真無暇的幼童形象演繹的天衣無縫。這個片子有一點詭異,也有一些神秘,彷彿孩子們要走向一個未知的等待他們探索的世界,而那個世界對他們來說又是那麼的遙遠,那麼神往......。 我在看拍片花絮中感到,小演員很辛苦,在拍攝中幼小心靈同樣受到傷害,因為拿捏不好尺度,被指責、恐嚇。同時導演和現場工作人員更是提心吊膽的每天圍繞著40多個3—6歲幼童,度過了近3個月的拍攝時間,可見拍攝中的艱辛。

『玖』 有誰知道<<看上去很美>>這部影片到底要表達什麼意思啊.我看了三遍都沒看懂

《看上去很美》野花也是花

中國的電影審核制度永遠都是影迷心中的痛,其中的弊病不言而喻,埋沒了許多有才華橫溢的文藝創作者。他們只能把自己的膠片封存於電影博物館,任歲月腐蝕,任蚊蟲浸淫,永世不得獲得光明,悲哀至極。這其中的一大部分都屬糟粕,可是精華之作也不為少數。去年中國百年,創作電影200餘部,而在院線公映的只有區區幾十部。院線喜歡用《無極》、《神話》、《天下無賊》這類商業大片來謀取大額的票房,而不願意用文藝電影來培養觀眾的欣賞情操,套用《看上去很美》的一句台詞:X你媽!

張元是幸運的,他用國際影展打開了自己的知名度,使國內的電影官員不得不對他重視起來,張元自己也很賣乖,連續拍攝了《我愛你》,《綠茶》這兩個商業片,騙取了觀眾2000萬的銀子,可是電影的質量及深度不及其前期作品來得痛暢凌厲。印象最深的是念書時代,觀摩的《北京雜種》與《東宮西宮》。影像所散發出來的兇悍氣勢,徹底征服了我,自此我就一直崇尚張元,深認他是中國第六代導演的NO.1。今年,《看上去很美》公映了,我在第一時間欣賞了本片,感觸頗深,感觸中有對張元的贊嘆也有對張元的扼腕。

《看上去很美》根據王朔同名小說改編。王朔這人就是痞子一個,文風犀利,描繪人物內心情感首屈一指,也愛用指桑罵槐的套路來剖析罪惡虛偽的人性。在他的文字中,我可以看出他的憤怒,一個文人所具備的「精神憤怒」。同樣《看上去很美》也一樣,用孩子的眼睛透射出成人的世界。

方槍槍是電影的主角,其名字就帶有一定程度的鋒利性,「槍」既是自衛武器,也是殺人武器。告訴我們,方槍槍或許不是一個隨波逐流的孩子。在電影的進程中,小主角從一個愛哭的孩子轉變成了一個「狗頭軍師」,越來越顯得孤立無助痛苦無奈,與普通孩子的燦爛成為了對比。這是誰的錯?家庭、老師還是自己?方槍槍的確有點奇怪。

本片的序幕,清楚地告訴我們,方槍槍缺乏父母應有的關心,他幾乎是被父親硬逼來到幼兒園的,一直哭一直鬧。因而在他的人生起初階段,家教是沒有的,埋下了陰沉的種子。而且他不會穿衣服,經常尿床,比別人慢一拍,不適應這個氛圍,在思想上就很自卑。老師作為孩子的「第二母親」也沒有發揮其作用,她們只會用命令的口吻來規矩一切的方圓。吃飯睡覺不許說話,拉屎洗手要定時,小紅花是衡量優劣的惟一標准,這種填鴨式的教育與《迷牆》有些類似。方槍槍就是王朔,他不會去服從自己所厭惡的事情,因而他學著去捉弄老師,與小朋友搶玩具,搞破壞,來發泄心中的不滿。可是方槍槍依舊孤獨,一個人玩木馬游戲,摔倒都無人問津。深夜在石墩睡覺,不願回到現實中去,抑鬱迷離。

影像所呈現的無非就是這些鏡頭,把這些鏡頭的涵義引伸到成人世界去,思索的空間就更大了。試想一下,方槍槍長大後,會是一個怎樣的人?叛離、憤怒還是乖巧?我想叛離與憤怒還是會佔大多數吧,引用一句寧波老話來說便是:三歲模樣看到老。長大後的方槍槍憎惡世界的骯臟,會直抒胸意不滿的情緒,走非主流的路線。這不是與王朔本人有著異曲同工之妙,果然《看上去很美》就是王朔本人的童年傳記。

如今社會一直崇尚「創新」,用哲學的原理來說就是新事物代替舊事物,創新可以帶來新的機遇,也可帶來意想不到的驚喜。方槍槍這類長大後的成人會在「創新」這個詞彙里散發出自己的能量,散發自己的智慧。當然事物也是分兩面的,一面是成功,一面是極端,往往這類人最能推動社會變革與進程。逐大流的成人小時候的境況就跟影片里的普通小孩一樣,按時洗手拉屎吃飯睡覺,按部就班地做著自己的事情,不越軌容易受到慫恿,一隻只鴨子就是這樣「填飽」的。當然我不是說這類人不好,只是覺得這類人缺乏一種氣,一種叫做「憤怒」的氣,太過平淡。

用孩子的眼光來隱射成人的世界這是電影最大的優點,也是王朔小說的魅力所在。只可惜內容上有所偏失,把握人物性格變化有些問題。

方槍槍剛進幼兒園之時,愛哭愛鬧不合群,顯得老實靦腆憨態。影片的中部,他就突變成「狗頭軍師」了,期間有明顯的脫節,令我感到費解,而且他的臟話從何處學來,也是一個疑問。這些問題的存在就把「方槍槍」這個人物性格削弱了,有種恍惚的錯覺。如把這段性格變化的情節加上,定會使《看上去很美》真的很美,可現在的感覺是《看上去很美》不是特別的完美。擅自加一個情節內容:方槍槍私自去療養院玩耍的路上撿到一本情色畫冊,翻閱後似懂非懂,但也有些領悟。加上這個情節,那麼之後的故事就顯得通暢了,因為在電影中,方槍槍大膽地親了小女孩,甚至用一個「打針」的游戲拉下了女孩的褲子。這些性成熟的表現,無疑是要作鋪墊的,而電影里卻沒有,實在遺憾。

缺失只是調味品,優點才是主旋律。影片的一大亮色除卻映射的手法外,幾個長鏡頭的運用寓意非淺,尤其是結尾處方槍槍疲憊地躺在石墩上的畫面,格外精彩。這個鏡頭刻畫了方槍槍極端孤單抑鬱的心情,他就想這樣沉沉睡卻,最好永遠都不醒來,憔悴陰森不言而喻。配樂也符合方槍槍這個「半悲劇」人物的性格,一聽音樂立刻就會聯想起滄桑的未來。

《看上去很美》在影院老闆的「患得患失」下,最終沒能在寧波准時上映,看來文藝片還是不受官方的青睞,縱使上映,也只是一個閹割版本。我們究竟何時才能欣賞到一個完整的電影呢,何時才能真正提高地自己的賞影素質呢?今年是中國電影第二個百年的第一年,電影機構的官員們,你們也應該放眼大局朝前看了,野花也是花啊!

『拾』 電影 看上去很美有關師幼關系的影評

《看上去很美》:一個叫方槍槍的男孩被父親送進幼兒園,從天真活變得狡黠孤僻,最終,「逃」出幼兒園,在鑼鼓喧天里獃獃地望著戴著大紅花興高采烈的從身邊走過的人群。幼兒園對他或許已成為回憶,而對於他的教育生涯這僅僅是個開端。
中國教育美嗎?電影之後看到這個問題時,人們的第一反應就是:中國教育「一刀切」不講個性、扼殺兒童天性……但我更願意先從社會視角去看中國教育。
首先就說個性,影片的背景應該是改革初期,此前社會過於突出集體,強調一致已是不爭的事實,講求個性恰恰是當時社會所難以接受的,放在這個大框架下,「一刀切」與「個性」不是首要問題。就當時乃至今天在大多數學校,教師管理著龐大的班級,面對的是大多數學生,不準一刀切,必須因材施教,那麼教師的工作與負擔何時是個盡頭。如果真一刀切也就算了,可美其名「一碗水端平」促進教育公平。可影片中一位很有派頭的家長到校看望孩子時,像領導視察般指指點點,老師們則一個個唯唯諾諾,當問及「這孩子(方槍槍)咋沒小紅花」時,馬上就「明天大家都有一朵小紅花」。這種現象荼毒至今,遠甚於「一刀切」,孩子最終會有自主意識,「一刀切」切不斷孩子的成長,而這種另類的「區別對待」給孩子們貼上了無形的標簽並深深影響著今天的教育公平。
剛說到小紅花,則不得不提所謂的「評比」,人們私下裡常說「人比人,氣死人」,可在現實生活與工作中它確有「獎掖先進,激勵後進」的作用,可我們把這些東西強加給那些不諳世事的孩子,其激勵作用或許會大打折扣,至少其負面影響不容忽視。而事實上,我們社會上評比之風有著源遠流長的傳統,時代再變,不變的是評比,即便是梁山兄弟還排座次呢,後來「鼓足干勁,力爭上游」再近些是空前激烈的競爭壓力,於是就有了標准,條條框框的規矩,別說是教育,社會自身也被這些東西綁架了。
還有一點不可忽視:影片中就四合院改造的幼兒園,近百名學生卻只有一名園長兩名老師,除了床與桌椅,教學娛樂設備寥寥。其條件相對於當時也算不錯。我不由得想起了自己,96年前後(我們那裡農村孩子基本沒有幼兒園可上(現在似乎也是老樣子)),我去了「學前班(算是小學前的緩沖吧)」我也像方槍槍那樣被父親交給老師(卻沒他那麼幸運,要走讀,單程兩公里),當我被領進教室時首先看到的是一根才支起的木柱(後來才知道是防止下雨房屋倒塌),一群小朋友正高興地跺著腳和老師一起把地上新鋪的泥土踩實……總有人不厭其煩地強調「少年兒童是祖國的花朵」,黨和國家高度重視教育,可當我們經濟上創造舉世矚目的奇跡時,教育支出佔GDP比重百分之四的許諾卻始終是一張空頭支票。老百姓自己說「再窮不能窮教育」,當他們勒緊褲腰帶把孩子送進學校是時,孩子們受的教育,是不是讓那些「高度重視」的聽起來很美的人心裡很美?你百般無奈,可大勢如此。
我們可以用新的教育理念指點教育批評社會,可社會確實現實的。如果我們脫離社會環境妄論教育,是不是有點站著說話不腰疼?所以,從社會視角,不好說也說不出中國教育美不美。當然,我們不能苛責社會,社會畢竟是人的社會,人的要素不可忽視。
先說說我們的教師。人們一再批評中國教育手把手、一刀切、規矩、灌輸……但誰也不能否認中國教育更利於大多數人快速高效地掌握一些基本知識與技能,能過為學生打下較好的基礎。正如:九尺之台起於累土,千里之行始於足下,沒有那一筐土,沒有學會走,就如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又談何築九尺台,行萬里路?就像影片里老師教孩子們洗手穿衣服教他們基本禮貌給人道歉,我們是不是也要他們去搞什麼誘導和因材施教呢?問題在於我們對前者太過拘泥了:吃多少飯、穿什麼衣服、什麼時候上廁所之類的事情都要統一,似乎有些吹毛求疵。而後者所關心的如何因材施教誘導培養學生創新思維實踐能力,不同階段側重有所不同,至少需要學生先有一定的自主意識才有意義,早期教育是磨刀階段,應側重基礎,過於強調誘導啟發,學生獲得的知識是相當有限的,而用更多的時間打基礎則磨刀不誤砍柴工。因而不管人們怎麼批評,中國孩子的早期教育總體上是相對可取的。
在特定的教育體制下,改變教育模式及的可能性不大,作為教師個人因素的教育手段與教育態度確實可以改變的。老師們有他的一套獎懲措施:小紅花,但我們應該注意的是孩子們每犯一個「錯誤」就會被扣掉一朵小紅花,就是說做好該做的就會獲得所有小紅花,到後來做作業、考試總習慣打叉,沒有錯就是滿分就是優秀,成了我們的一種思維方式。我們所謂的激勵不是正面的即不是「揚善」而是反面的「懲惡」,似乎很符合中國人「不求有功,但求無過」的心理。好比某些地方政府不謀民生與發展而不惜花大力氣「維穩」,「別給我添亂子就好」,其「產品」放到社會上就多「良民」而少「良材」,就好像我們的教育培育不出希特勒也產生不了愛因斯坦。老師又想出了很多辦法「逼」其就範:拿著大剪刀、扮妖怪「嚇唬」,「威脅」扣小紅花……還有不少一石二鳥的做法:當眾批評,殺雞儆猴,懲前毖後;保持距離,別和他玩,咱孤立他……等等很多看似立竿見影的做法都值得商榷。所以說,我們更應該改進的是教育手段與態度,能不能多一點正面的激勵來點表揚;能不能找到兩全齊美的批評方式既不傷害學生又能改正錯誤;能不能也「不拋棄、不放棄」哪怕他是「差生」?教育、尤其是早期教育有時候真的可以改變一個人甚至他的一生,我們慎重點,好不?
此外,我們也應該看到:幼兒園里老師像對待自己的孩子那樣無微不至地照顧著小朋友,幫他們擦手、洗澡,蓋好他們的被子,和不少老師一樣他們事無巨細,勢必躬行,其對學生的關懷與責任著實讓人感動。可孩子最終還是要步入社會的,如何培養他們的獨立意識與自理能力?在這所幼兒園老師們是出於責任,而家長又是缺位的又是另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方槍槍先是與南燕玩病人游戲「打針」「吃葯」最後竟傻傻地望著醫院希望自己生病「不用上幼兒園,爸爸媽媽還會來看我」,而當下農村變空,「留守兒童」也面臨著同樣的境遇——親情的缺失——一種比上不起學更易給孩子留下心理陰影的狀況。如何在教育過程中營造更利於孩子健康成長的「人」的環境,同樣值得深思。
故而,從人的角度,我們也很難說中國的教育不美,畢竟它也有不可抹煞的一面。中國教育美嗎?實在不好說,也沒資格說,但我們應該思考如何讓中國教育更美,尤其思考自己能做些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