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電影《放風箏的孩子》的故事內容
出門右轉網路
望採納
B. 咪咕·G客網路電影創意大賽比賽中那個《等風箏的孩子》劇中父母是離異的嗎
是的,伊登是一個離異家庭的孩子,他倔強又寡言。一天父親文森帶他到海邊放風箏,由於風箏斷線而飛走,伊登不顧父親的勸說堅持留下來等風箏飛回,他堅信奇跡的發生。
C. 追趕風箏的孩子
追趕風箏的孩子
在一個風和日麗的日子裡,兩個孩子在猛追著晴空中越飛越遠的一隻斷線的風箏。
「你倆要是帶翅膀的小天使就好了!」
「快變成一隻能遠走高飛的老鷹吧!你們就准能把風箏逮住!」
幾個過路人,見到此番情景,竟哈哈大笑的挖苦這兩個孩子。
「對,我們為什麼不能像鳥兒似的長上一雙翅膀在空中飛翔?」一個飛向空中的幻想在這兩個幼小的心靈里萌發了。
從此,他們開始留心觀察鳥類高飛和滑翔時雙翅的變化,並精心製作各種會「飛」的玩具。他倆長大後,仍然繼續研究飛行的原理。
科學的幻想經過勤奮努力,終於變成了現實。1903年,世界上第一架飛機誕生了。這座螺旋槳飛機的發明者,正是二十多年前奮力追趕斷線風箏的兩個美國孩子——萊特兄弟。
兩個孩子在追一隻斷線的風箏,過路的行人看到此景,都嘲笑那兩個孩子,而且還用諷刺的話語挖苦他們,但是這兩個孩子,卻從路人的嘲笑中萌發出飛向天空的幻想。從此,他們每天都留心觀察,認真研究,反復比較。二十多年後,他們終於製造出了世界上第一架飛機。
幻想是美好的,行動是實在的,讓我們都來做「追趕風箏的孩子」吧!
D. 誰看過 追風箏的孩子 美國電影 海報該怎麼畫 給高分賞錢
故事描述12 歲的富家子阿米爾與他的忠僕哈山,從小一起長大,情同兄弟。年齡相仿的兩人總是一起玩耍,一起讀書。然而,一場風箏比賽後的暴力事件,卻破壞了兩的人親密情誼,從此走上不同的人生道路。幾年後阿米爾跟隨父親逃往美國,以為從此可以遺忘過去,但關於哈山的過去總是縈繞不去。阿米爾一直感到非常疚愧,無法原諒自己當年對哈山的背叛與懦弱的行為。為了贖罪,阿米爾終於再度踏上闊別多年的故鄉,希望能為不幸的好友盡最後一點心力……。故事梗概寫在畫上,主辦單位等。這張圖上差不多格式都有。
望採納。
E. 請介紹下《追風箏的孩子》這部電影。謝謝拜託各位了 3Q
這是一個機會,一個拋開罪惡感,重新找回那個善良純真的自我的機會……故事對焦在上世紀70年代生活在阿富汗的兩個孩子--12歲的埃米爾,以及他家的僕人哈桑,兩個人是感情很深的好朋友。由於都對風箏有著難以抑制的喜愛,他們瞞著家長參加了斗風箏大賽,其實埃米爾是想給一直獨立撫養自己的父親巴巴一個驚喜,因為他對於巴巴給予了哈桑過多的贊揚和獎勵,多多少少有那麼一點點嫉妒在心中,可是這些還不足以阻止兩個人從小共同長大的深厚友情。然而這一切,都在他們最終贏得斗風箏大賽之後被打得粉碎。鑒於埃米爾過於懦弱膽小,所以他眼睜睜地看著哈桑被一個來自於普什圖族的暴徒殘忍地強奸,卻始終沒辦法付諸於行動。兩人的友誼就此切斷,隨後埃米爾移民美國,帶著纏繞了自己一生的負罪感。 2000年,已經是功成名就的知名作家的埃米爾因為對兒時揮之不去的夢魘和記憶,在良心上受到了難以忍受的折磨,所以他毅然從舊金山回到在塔利班殘忍的暴權制度統治下、充滿了不可預料的危機的阿富汗的首都喀布爾,那個印記了兩個人之間的一點一滴的城市,埃米爾決定面對自己的心魔,勇敢地邁出了走向救贖之路的第一步。他要正視長久以來困擾著自己的那些秘密,做最後一次大膽的嘗試,希望將一切都重新歸進正軌,找回那個被遺失在了過去的自我。 【關於原著】 2003年,這部由卡勒德·胡賽尼(Khaled Hosseini)創作的處女作《追風箏的人》一經問世,隨即以最快的速度突襲至世界各地暢銷小說排行榜的榜首位置,即使是4年後的今天,仍然有著非同一般的影響力。小說講述了一個受到阿富汗文化背景著色的故事,在那個遙遠、備受戰爭折磨的國度,近幾十年來,一直都是全球發生沖突的焦點之地,也許你將這樣的一個地方作為故事的背景地,確實不太可靠,但《追風箏的人》中所講述的那些親情關系、孩童時期的友誼、請求寬恕的勇氣以及只能存在於愛當中的救贖的大眾主題,無論你身處何處、經歷過什麼樣的文化熏陶、膚色為何,都會被它深深地感動。 卡勒德·胡賽尼是一個出生在阿富汗的醫師,就像他筆下的主角一樣,還是一個小男孩的時候,胡賽尼就離開了阿富汗來到美國,而且幾十年來都不曾回去過。所以說,他之所以創作這部《追風箏的人》,完全是想展現給讀者一場情感方面的旅程,穿越了不同的大陸,抵達一個男人深處對糾正一個可怕的錯誤的追求--這是一個困擾了他整整一生的致命失誤。胡賽尼利用這樣一個懸疑與緊張感占同等地位的故事,靈巧熟練地將個人觀點與政治環境編織在了一起,雖然它根本就是虛構的,但由於作者本人對故事的背景地喀布爾的成長環境的熟悉程度,使其顯得很有真實感。尤其他還原的是蘇聯入侵阿富汗和塔利班政權崛起之前的喀布爾,那個時候的喀布爾還有著「中亞的珍珠」的美譽,再加上胡賽尼移民美國的體驗,更加可以讓他從內容的人性和現實感著手,深刻地影響了每一位讀者。小說在超過34個國家賣出了800萬冊,正是因為它那強大的故事性,從而跳脫出了文化和國境所帶來的限制。 對於卡勒德·胡賽尼來說,《追風箏的人》大受歡迎也引起了連鎖反應,當然包括這部即將上映的電影改編版本,給他帶來了極大的滿足感,胡賽尼說:「小說能夠引起這么大的動靜,我多多少少還是有那麼點驚訝的,但回頭想想,也就不難理解了。其實人們看重的,相信還是小說營造的那個強烈的情感氛圍,這里講述的主題--罪行、友誼、寬恕、失去以及對於彌補過失的慾望,都可以和你的切身經歷聯系起來,可以讓你成為比想像中更好的那個人。這不是專屬於阿富汗的主題,而是有關人性之旅的,無論什麼樣的種族、文化和宗教背景,都能接受它。」 【關於影片】 相信正是因為這些大眾化的主題,才使得《追風箏的人》上市沒多久就在國際上獲得了暢銷小說的聲譽。事實上,在這本小說還未成形、正處於手稿的階段時,就已經引起了製片人威廉·霍伯格(William Horberg)和麗貝卡·耶登漢姆(Rebecca Yeldham)的注意了,他們之前都是夢工廠動畫部門的合作夥伴。當霍伯格和耶登漢姆讀到卡勒德·胡賽尼朴實的語言描述時,他們意識到自己可能已經碰觸到了一個非凡的作品,耶登漢姆說:「可以說,這本小說是我讀過的文學史上最強大、最有戲劇效果的作品之一,很神奇,我們都很喜歡它,一刻不停地幻想著它變成影片的樣子。這是一個以一種充滿感情、能夠引起你無限回憶以及美麗的方式描述的故事,擁有它自己在視覺上的翻譯畫面--當你在閱讀的時候,似乎真的看到書中所講述的那些事情就在眼前發生。」霍伯格補充道:「閱讀《追風箏的人》的過程是一個非常精彩的體驗,會讓你產生一種強大的情感波動,讓你沉迷於其中無法自拔,無論你在過去做過什麼,你都相信未來會更好。雖然你是以一個讀者的身份來看待這個故事,但卻真的深陷在故事所蘊含的秘密和傷痕中,因為我們在過去都曾有過相似的經歷。你跟隨著小說中的個男孩,走進了一種文化、一個家庭,當然也包括埃米爾這個角色對自己的錯誤所進行的補救。我發現自己得到了一種不可思議的感動,如果將這個故事用影像表現出來,就會擁有更多值得開發的潛能。」 威廉·霍伯格和麗貝卡·耶登漢姆又將小說拿給沃爾特·帕克斯(Walter Parkes)和勞里·麥克唐納(Laurie MacDonald)看,並成功引起了他們的興趣,於是幾個人同時放棄了在夢工廠的主流製片人的身份,進入獨立製片的領域。當電影人們聯合拿下小說的改編版權後,他們就開始著手劇本的創作了,對於帕克斯來說,小說的中心地帶就在於神秘且很脆弱的兒時好友之間的友誼維系:「我與我10歲或11歲交的好友之間,一直存在著那種很私密卻也很奇幻的聯系,現在也是如此,已經成為我們相處的一種模式了。」麥克唐納補充說:「整個故事關注的都是孩子在情感上具有的那種彈性,在個人的世界中,一個孩子與另一個孩子之間的聯系其實是非常個人化的,那麼地真誠,那麼地悲傷,可是最終卻帶給我們希望。對於我來說,這就是小說中最有價值的內容。」 另外,四位電影人還爭取到卡勒德·胡賽尼本人成為將小說帶上大銀幕的一個積極的合作夥伴,保證他在所有的創作過程中,都有決定的權力,威廉·霍伯格解釋說:「胡賽尼是我們通往那個小說所營造的世界的使者。」 就在影片的發展中期,2005年的時候,威廉·霍伯格和麗貝卡·耶登漢姆同時離開了夢工廠,霍伯格加盟到西德尼·凱米爾(Sidney Kimmel)創辦的電影公司,那裡以尊重有天分的電影人和高質量的電影故事而聞名,基於此,凱米爾也成為了《追風箏的人》熱情的支持者,而霍伯格也以製片人的身份有條不紊地籌劃著。這時,傑夫·斯克爾(Jeff Skoll),小說的忠實粉絲之一,也加盟到電影公司,成為另一位投資人。 與此同時,小說也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成為了文學界的一個風向標,這樣的成就就連那些頗具慧眼的電影人們也沒料到,沃爾特·帕克斯承認道:「坦白地說,我們中的任何一個人都沒有想到,《追風箏的人》竟然能夠以這種如此主流的方式吸引人們的注意力。但它確實是一個非常偉大的故事,擁有那種勇敢的戲劇尺度,而其中關於救贖的中心話題以及與真正自我搏鬥的過程,都讓它變得經典且美妙。所以我們就假設它可能會成為那種一石激起千層浪的王牌小說,然後再同樣期待,也許幾年後,美國主流電影工業的大環境,也能夠如此開放,多製作一些這種擁有多重文化氛圍的好故事。」 曾經獲得過金球獎提名,並執導過《筆下求生》、《尋找夢幻島》和《死囚之舞》的導演馬克·福斯特負責將這部卡勒德·胡賽尼創作的暢銷小說帶上大銀幕,他連同雲集了來自於世界各國的演員和工作人員,再加上一些阿富汗和中亞地區本土的臨時演員,共同演繹了這個非常大眾化的人性故事,專門講給那些渴望著獲得第二次機會的人聽,希望以此能夠帶來一些實質的改變,找到他們夢寐以求的寬恕。 花絮: ·《追風箏的人》小說2003年問世以來,感動億萬讀者。名不見經傳的作者卡勒德·胡賽尼是一個普通的阿富汗裔美國醫生,他因該作品獲得2006年聯合國人道主義獎。 ·影片中許多放風箏的場景中,小演員都是拉著氣球在跑,至於風箏,則是後期製作的時候合成上去的。 ·飾演哈桑的艾哈邁德·漢·馬赫米扎達(Ahmad Khan Mahmidzada)以及他的家人,一直要求有關強奸的那部分場景可以從影片中剪掉。 一句話評論: 不可否認,影片有的時候確實顯得有點貿然,對於小說中提到的阿富汗文化的細節上處理得過於簡單化了,甚至到了吝嗇的地步,不過這些都不足以掩蓋它的閃光之處。 ——《滾石》 影片是如此讓人信服,裡面的異幫色彩製造了許多緊張的情緒,尤其是在中國拍攝的那部分場景,很少有人能看出那並不是阿富汗。 ——《好萊塢報道》 導演馬克福斯特只是將相對殘忍的情況與社會的等級之分,用一種迪斯尼式的理想狀態表現出來而已。 ——《世界電影觀》 因為過於追求那種時事性和轟動效應了,才使得影片只有傷感,並無深刻的意義。 ——《紐約媒體》
F. 我想知道《風箏》這部電影的演員
中國長春電影製片廠 配音譯制(中法合拍電影)
編劇導演:王家乙
總攝影師:亨利/阿爾康
演員表:
孫悟空...........張春華
古董店老闆...........謝添
北埃羅............派.特.巴爾地納
宋小青............劉祥生
劇情:講述一些法國孩子在樹上發現風箏,然後想方設法把風箏從樹上弄了下來
北埃羅回到了家後睡覺(風箏上寫著北京XXXXX地址)
中國 北京電影製片廠 法國 家郎斯影片公司
聯合攝影
G. 電影《風箏孩子王》,你感覺怎麼樣
與大多數理想被人嘲弄便開始自我懷疑甚至放棄的人不一樣,葛圖並沒有因為自己的目標與現實相差太遠而選擇放棄,並加入到嘲笑自己的人們當中,去變本加厲地嘲弄下一個不知天高地厚的人,就如同一群失去飛行能力的雞去嘲弄嚮往天空的初生小鷹那樣。他相信,如果飛,就有成功的可能,哪怕成功的機會再小,但比之於完全不飛的徹底絕望,要好得多。
他開始為那小小的希望努力。他分析自己屢戰屢敗的原因,是因為自己的風箏太小,放風箏的位置不夠高,風箏的線軸不夠大。為了解決這幾個問題,他不惜冒著失去住處的危險,偷了老闆的50元錢,又討好家裡有較高平台的猥鎖裁縫,以幫他送情書為代價,取得了與卡里做下一次PK的一切准備。他就像一個小小的唐吉訶德,向巨大的對手,發起了又一次自殺性沖鋒。
經過一場激烈的戰斗,葛圖又一次不出預料地敗下陣來。就在嘲笑他的人們歡天喜地地以為這一次終於一勞永逸地收拾掉他那不到黃河心不死的好勝心時,他卻從過程中,看到了自己的進步,並把勝利的希望,投向了下一個目標——小學校的三層樓頂上,那是小鎮的制高點,他認為在那裡放風箏,一定可以戰勝卡里。
這是印度電影《風箏孩子王》的故事,這部深受青少年歡迎且十分好看的電影,講述了一個很多大人都不明白的道理——一個強大的人,不應該恐懼自己的理想的高大和遙遠。活魚溯流而上,死魚隨波逐流,嘲弄別人理想的人,終將被別人的成功所嘲弄。
H. 誰給我介紹些類似「弱點」「追風箏的孩子」的電影,感人的(愛情除外),凈化心靈的
看看《幸福來敲門》吧,勵志片。
I. 記得小時候看過一個電影,大概是95、96年吧,講的是一個外國小孩,還有風箏,孫悟空,北京什麼的,求解答
片名: 風箏
法語片名:Cerf-volant bout monde
英語片名:The Magic of the Kite
導 演:王家乙、 Roger Pigaut (羅歇·比果)
主演: Alain Astié、 張春華、謝添、派·特·巴爾地納( Patrick de Bardine)、 Jacques Faburel、Gabrielle Fontan、Monique Hoa、 Souan Won Kong、 Lou P'Ung、Sylviane Rozenberg、Gérard Szymanski、Tchen-Ming Tchen
分類:家庭/奇幻
分級:G(美國)
片長:89分鍾
地區:中國/法國
語言:中文/法文
顏色: 彩色
聲音: 單聲道(Mono)
上映日期:1958年(中國)
1958年12月17日(法國)
1971年11月13日(美國)
簡介:
這是美麗的一天,一架風箏在埃及、印度的天空飛過。它最後落在一棵大樹上。那是巴黎,也正是影片故事的發生地。比埃羅,一個12歲,臉上帶有雀斑的巴黎兒童正和他的妹妹、五歲的尼高爾和他的小夥伴、頑皮的貝貝爾等人在屋頂上欣賞這個美麗的風箏。經過了各種波折以後,孩子們得到了風箏,他們高興地發現風箏上繪著孫悟空的形象,並附著一封信。比埃羅找到了在巴黎的一家中國古董鋪,他從此知道寫信和送風箏的是北京的一個兒童宋小清,自然比埃羅是願意給他寫回信,並應允他與他做朋友的。但是頑皮的貝貝爾因為與比埃羅等發生了爭執,賭氣搶走了風箏底下懸著的回信地址,並且不願還給他們。晚上,就在比埃羅苦思得昏昏欲睡的時候,他忽然想到了放在牆邊的孫悟空,他請求他幫助。突然,孫悟空的眼睛動起來了,然後走出了風箏。孫悟空應允了比埃羅的請求,幫助他和他的妹妹一起到中國來找宋小清,並讓他看到穿著龍衣的人。比埃羅來到了北京,他站在一座輝煌、香煙繚繞的宮殿中,孩子們覺得很新奇,但坐在殿中央的小皇帝卻並不歡迎這些陌生人,他命令武士們去追拿比埃羅,比埃羅嚇得直叫孫悟空,孫悟空到底來了。他問比埃羅:你不是想看到穿著龍衣的中國人嗎?比埃羅說,我是來找宋小清的,我不願見到這些人。孫悟空便告訴他這些人是再也不存在了。在孫悟空又一次奇妙的幫助下,比埃羅終於在北海橋上找到了一些中國小朋友,其中一個還會講法語。但是貝貝爾,這個調皮鬼也跟來了,他給比埃羅和中國小朋友在尋找宋小清的過程中帶來了不少麻煩。盡管如此,比埃羅在中國小朋友的熱情幫助下,還是找到了宋小清。他正與無數小朋友在天壇放風箏。比埃羅高興得叫了起來,他也聽到有人叫他的名字。他轉過身來,醒了,才發現自己原來是做了一個夢,叫他名字的正是尼高爾。這時,貝貝爾也來認錯了,他把地址還給了比埃羅,除了給宋小清回了一封信,另外又寫了一封信,交託給風箏,讓風箏去幫助他們尋找友誼。風箏高飛在蔚藍的天空,與白色的鴿子一起飛向了遠方。
幕後:
本片是我國第一部彩色兒童片,也是我國第一部中外合拍片。它表現了不同國度的孩子們純潔的友誼和愛好和平的理想,並以此展示了兒童純真的心靈,告訴人們,兒童從小就應該團結互助,珍視友誼。整個影片構思新穎,想像豐富,將中國傳統中的神幻世界與現實生活揉和在一起,產生了一種奇特的、迷人的藝術魅力。觀眾可以通過兒童的眼睛,看到兩個國家的首都及其風俗人情,富有詩情和畫意,是一部不可多得的中外合拍的兒童片佳作。本片曾在1958年第11屆捷克斯洛伐克卡羅維;發利國際電影節獲榮譽獎,並曾於同年在義大利第19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獲聖;喬洽獎。
短評:——當年的清新
今天在央視少兒頻道看到這部影片,很老,看得時候有多老不曉得,知道是那個時候的特有的色彩,特有的表現方式,特有的說話口吻。在這個紛擾的大片氛圍下,突然之間看到這樣的一部影片,很是清新。
本來以為是中蘇合拍的,查了資料曉得是中法合拍的,中法兩國於1964年1月27日建立大使級外交關系,而這部片子拍攝於1958年。那個年代的片子好多都有著很深的意識形態,曾經饒有興致的看《青春之歌》,也看了80年代的《穿紅衣服的女孩》,這些片子都帶著很深的意識形態。而在看這部《風箏》的時候,只感受到一群孩子的純真。不是幼稚,用我們現在的眼光,很難理解片中那種熱情,但是孩子畢竟是孩子,很純。
這部片子在中國的資料很少,最多的都是評價——中國第一部中外合拍片。通過法國片名,在IMDB上找到該部片子,當然,么想到美國將之分類為家庭/奇幻。想起小時候看過很多類似的片子,醒來都是一場夢。比如:《小鈴鐺》貌似那個時代的如果想奇幻,人們想到的只能是夢。不同於現在,似乎人人都能夠接受當年的夢。當然,《風箏》我感覺不能只能因為一個夢一個孫悟空而將其定位為奇幻。
也不知道自己為什麼,今天看到這部片子特別感動,看片時的放鬆狀態連看那些輕喜劇都趕不上。
PS:美國這部影片是1971年上映的,相信也是有歷史原因的。而對於之後我貼上的一份轉載的評論,有些我還是不贊同,但覺得還是有些意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