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波波玩偶實驗的實驗內容
班杜拉 為這個實驗制定了4個假設:
目擊攻擊性成人榜樣行為的被試,將試圖模仿或實施類似的攻擊性行為,即使榜樣不在 現場。此外,他相信這些孩子的行為將會與那些目擊非攻擊性成人榜樣行為的被試以及沒有觀察任何榜樣的孩子(控制組)大為不同。 榜樣不在現場時,觀察非攻擊性成人榜樣行為的被試所表現出來的攻擊性行為,將不僅少於目擊攻擊性成人榜樣行為的被試,而且少於沒有觀察任何榜樣的孩子。 兒童將更樂於模仿同性榜樣的行為,因為兒童通常更為認同同性的成人與家長。 由於攻擊性行為更多地具有男性化的特徵,男孩們將會更樂於展示攻擊性行為,尤其是觀察富於攻擊性的男性榜樣的男孩。 在該實驗中,班杜拉讓斯坦福大學幼兒園年齡介於3-6歲之間的36名男孩和36名女孩觀看一位榜樣毆打一個波波玩偶。控制組、第一實驗組和第二實驗組各包括24名兒童,分別觀看攻擊性行為,以及觀看非攻擊性行為。第一實驗組和第二實驗組再按性別再次分組。然後再分別觀看同性榜樣和異性榜樣。
❷ 學前兒童心理學:簡述觀察學習的過程
班杜拉認為,觀察學習的過程為:注意、保持、動作再現和動機四個子過程。
注意過程調節著觀察者對示範活動的探索和知覺;保持過程使得學習者把瞬間的經驗轉變為符號概念,形成示範活動的內部表徵;動作再現過程以內部表徵為指導,把原有的行為成分組合成信念的反應模式;動機過程則決定哪種經由觀察習得的行為得以表現。
觀察學習是美國心理學家班杜拉在20世紀60年代提出的一個概念。在班杜拉看來,由於人有通過語言和非語言形式獲得信息以及自我調節的能力,使得個體通過觀察他人(榜樣)所表現的行為及其結果,不必事事經過親身體驗,就能學到復雜的行為反應。
也就是說在觀察學習中,學習者不必直接做出反應,也無需親身體驗強化,只要通過觀察在一定環境中的行為,並觀察接受一定的強化便可完成學習。
個體能通過觀察他人的行為得到某種認知表象,並以之指導自己以後的行為,這樣就使得減少了不必要的嘗試錯誤。很明顯,觀察學習與斯金納的強化學習和桑代克的試誤學習有著本質的區別。
班杜拉認為,人類的大多數行為是通過觀察而習得的。人們通過觀察他人的行為,可獲得榜樣行為的符號性表徵,並可以此引導觀察者在今後做出與之相似的行為。
(2)班杜拉讓兒童看電影的實驗擴展閱讀
班杜拉根據觀察者觀察學習的不同水平,把觀察學習劃分為三種類型:
1、直接的觀察學習,即學習者對示範行為簡單的模仿;
2、抽象性的觀察學習,學習者從示範者的行為中獲得一定的行為規則或原理;
3、創造性觀察學習,學習者從不同示範行為中抽取出不同的行為特點,並形成了一種新的行為方式。
❸ 班杜拉觀察的四個過程是哪四個
觀察學習的全過程由四個階段(或四個子過程)構成。分別為:
1、注意過程是觀察學習的起始環節,在注意過程中,示範者行動本身的特徵、觀察者本人的認知特徵以及觀察者和示範者之間的關系等諸多因素影響著學習的效果。
2、在觀察學習的保持階段,示範者雖然不再出現,但他的行為仍給觀察者以影響。要使示範行為在記憶中保持,需要把示範行為以符號的形式表象化。通過符號這一媒介,短暫的榜樣示範就能夠被保持在長時記憶中。
3、觀察學習的第三個階段是把記憶中的符號和表象轉換成適當的行為,即再現以前所觀察到的示範行為。這一過程涉及到運動再生的認知組織和根據信息反饋對行為的調整等一系列認知的和行為的操作。
4、能夠再現示範行為之後,觀察學習者(或模仿者)是否能夠經常表現出示範行為要受到行為結果因素的影響。行為結果包括外部強化、自我強化和替代性強化。班杜拉把這三種強化作用看成是學習者再現示範行為的動機力量。
(3)班杜拉讓兒童看電影的實驗擴展閱讀
班杜拉的波波玩偶實驗
波波玩偶實驗是美國心理學家阿爾伯特·班杜拉於1961年進行的關於攻擊性暴力行為研究的一個重要實驗。他在1963年和1965年又對此專題繼續進行深入研究。波波玩偶是與兒童體形接近的一種充氣玩具。波波玩偶實驗對於班杜拉研究觀察學習、創建其社會學習理論起了關鍵作用。
❹ 社會學習理論代表人物班杜拉認為,學習包括哪些過程
班杜拉認為學習包括以下過程:
1、注意過程。
是觀察學習的起始環節,在注意過程中,示範者行動本身的特徵、觀察者本人的認知特徵以及觀察者和示範者之間的關系等諸多因素影響著學習的效果。
2、保持階段。
示範者雖然不再出現,但他的行為仍給觀察者以影響。要使示範行為在記憶中保持,需要把示範行為以符號的形式表象化。通過符號這一媒介,短暫的榜樣示範就能夠被保持在長時記憶中。
3、復現階段。
把記憶中的符號和表象轉換成適當的行為,即再現以前所觀察到的示範行為。這一過程涉及到運動再生的認知組織和根據信息反饋對行為的調整等一系列認知的和行為的操作。
4、動機階段。
能夠再現示範行為之後,觀察學習者(或模仿者)否能夠經常表現出示範行為要受到行為結果因素的影響。行為結果包括外部強化、自我強化和替代性強化。這三種強化作用看成是學習者再現示範行為的動機力量。
(4)班杜拉讓兒童看電影的實驗擴展閱讀:
班杜拉觀察學習實驗
觀察學習不同於刺激-反應學習。觀察學習的學習者則可以不必直接地做出反應,也不親自體驗強化,而只是在一定的情景中觀察他人的行為,並觀察他人行為的結果就能完成學習。觀察學習理論是建立在班杜拉及其合作者大量的實驗基礎之上的。
他把兒童分為三組,首先讓兒童觀看電影中成年男子對一個充氣玩偶拳打腳踢的攻擊行為。在影片結束後,第一組兒童看到電影中的成人榜樣被表揚。第二組兒童看到成人榜樣受批評,第三組看到成人榜樣的行為既不受表揚也不受批評。然後把三組兒童都帶到一間游戲室,裡面有影片里成人攻擊過的對象。結果發現,榜樣受獎組兒童的攻擊行為最多,榜樣受批評組兒童的攻擊行為最少。
這說明,成人榜樣的攻擊行為的後果是兒童是否自發模仿榜樣這種行為的決定因素。觀察學習表現為一定的過程,班杜拉認為這個過程包括注意過程、保持過程、運動復現過程和動機過程。
❺ 班杜拉的學說和觀點
一)觀察學習及其過程
所謂觀察學習,亦稱為替代學習,即學習者通過對他人的行為及其強化性結果的觀察而習得新行為的過程。這種學習不需要學習者直接地作出反應,也不需要親自體驗強化,只要通過觀察他人在一定環境中的行為,觀察他人所接受的強化就能完成學習。因此,通過這種方式完成的學習又稱為"無嘗試學習",同時班杜拉把他人所接受的強化對學習者本人的影響稱為"替代強化"。
例如:兒童通過觀察模仿父母做家務而習得做家務的行為就是觀察學習的一個例子。
本節出現一連串的概念:觀察學習、替代學習、范型、替代強化、無嘗試學習等,請你加以分辨。(參閱教材89-91頁)
在觀察學習中進行觀察學習的人並不需要自己經歷強化,而只是通過看別人的行為或看別人得到了強化而學會一個新行為。所謂"看在眼裡,記在心裡",講的就是這么回事。既然又要"看"又要"記",可見觀察學習是一個復雜的過程。那麼,觀察學習包含那些過程呢?
1、注意過程
大千世界中你觀察什麼,顯然與你的注意有關,注意是觀察主體與觀察對象之間的中介。注意受哪些因素影響呢?一般地說,注意受范型【范型:行為的發起者,也就是觀察者所注意的對象】活動的特點、環境背景、范型的特徵(如地位、權威性、性別、年齡等)有關,也與觀察者本人的特點,(如經驗、覺醒水平、興趣)有關。
班杜拉特別重視個人的交際網路和團體歸屬對注意的重大影響。一個人與哪些人交往,便會增加對這些人注意的機會,即常言所說,"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是也。社會是分化為不同的結構群體的,屬於同一社會結構群體中的個體之間比較容易相互注意。屬於不同社會結構群體的人之間則不大容易相互觀察。
班杜拉在這里,把社會因素引進了行為主義學習理論,是行為主義理論體系的一個重大發展。
2、保持過程
觀察者把自己觀察到的示範行為以符號表徵【表徵(representation): 將知識保存在人腦中的表示方式。在心理學中,表徵有若干種模型,運用符號(即語義-概念)進行表徵是其中之一。班杜拉認為,人的"大部分調節行為的認知過程主要是概念性的,而不是心象性的。"】的形式轉化為個人經驗儲存在自己的記憶中。這時所儲存的不是示範行為的本身,而是對示範行為的抽象。大家都知道,傳統的行為主義是閉口不談內部過程的,而班杜拉在這里所講的保持過程恰恰是典型的內部過程。可見,班杜拉在發展行為主義理論中,跨出了多大的步伐。
保持過程與注意過程緊密聯系。沒有保持過程的支持,注意過程是很難奏效的。
3、運動復現過程
(也稱"產出過程)。這是觀察者對示範行為的表現過程。或者說,是觀察者將保存在內部的符號表徵轉化為外顯行為的過程。在表現觀察行為的初期,難免不如示範行為那麼准確,需要一個逐步熟練的過程。對兒童說來,這種運動復現往往表現為游戲。
4、強化和動機過程
一個人所觀察到的示範行為,有的並不復現,而有的則加以復現,為什麼呢?這與強化和動機有關。關於這一點,教材中有詳細說明,請閱讀第93-94頁。
(二)觀察學習的模式
觀察學習的模式是指被觀察者運用哪些活動方式將示範行為提供給觀察者(學習者)。本節介紹了八種模式,每一模式都有具體說明,不難理解,請學員自己閱讀。
(三)社會學習的研究
班杜拉運用社會學習理論為指導,將社會問題研究與心理學研究方法相結合,開展了一系列社會行為的研究。其中最有影響的是關於攻擊性行為和親社會行為的研究。
1、攻擊性行為的研究。
關於攻擊性行為,有人認為是出於人的攻擊本能(如弗洛伊德、洛倫茲),也有人認為是因為受到了挫折才發生(如多拉德)。班杜拉則明確指出,人類並不是生來就帶著一個行為庫的,人的一切行為方式都是後天學習的結果。攻擊性行為也是社會學習的結果。
教材里提到的"充氣娃娃"實驗,是班杜拉設計的著名系列研究。這些實驗研究的結果明白地告訴我們,兒童會從范型的榜樣中學習到行為。班杜拉的貢獻更在於發現,兒童的行為的表現(行為操作)與行為的獲得是不同的。具體地說,兒童通過觀察習得的行為,也許會直接的表現出來,但也可能並不表現出來。兒童在觀察學習後沒有表現的行為,並不意味著他們沒有學習到行為。只要外部條件和內部動機相適應,習得而未表現的行為就會表現出來。班杜拉的實驗還表明,攻擊性行為不僅可以從現實的成年人那兒學到,也能從電影、電視的人物形象身上習得,甚至還能從卡通形象身上習得。研究發現,卡通形象對兒童的影響絲毫也不比現實人物弱。
兒童攻擊性行為的發生,與自身的情緒狀態和強化性質有很大的關系,請仔細閱讀教材第97頁。
班杜拉認為,在現實生活中,兒童攻擊性行為的觀察學習主要有三個來源:
1) 家庭成員。
2) 社區文化。
3) 大眾傳媒。目前,有越來越多的研究證實了大眾傳媒對兒童攻擊性行為的影響,值得注意。
此外,個人的直接經驗對攻擊性行為的產生也具有重要作用。兒童在嘗試-錯誤行為中出的攻擊性行為,如果得到了強化,其發生的頻率就會大大加強。一個長期受同伴欺凌的兒童,在忍無可忍時作出反抗而又獲得成功,那麼,他的`攻擊性行為也會加強。班杜拉說,"攻擊性的行為方式主要是通過觀察而習得的,並在實際操作結果的強化基礎上進一步得到改進。"
2、親社會行為的研究。
與攻擊性行為一樣,兒童的親社會行為也是社會學習的結果。在我們的社會生活和教育實踐中,道德教育常用說教的方式進行。按班杜拉的研究結果來看,其效果甚微。榜樣的力量才是無窮的。
3、行為的決定性因素。
我們已經知道,行為主義認為,行為的決定因素是環境。具體地說,經典行為主義認為,無條件刺激與條件刺激之間的結合情況,決定著人的反應;操作行為主義認為,行為結果是否得到強化,影響著行為發生的頻率。而班杜拉認為,人的行為一方面受環境的影響,另一方面,人的行為也在影響環境,人、行為、環境三者是相互作用的。在什麼環境中表現什麼行為,受人的認知因素的影響。這是班杜拉畢生研究的重點項目,也是他的最大貢獻。
❻ 兒童看了暴力血腥片有什麼後果
很多家庭在觀看暴力的戰斗片、武打片、恐怖片時,都沒注意避開年幼的孩子,甚至有些父母不以為然,「不就是電視劇電影嗎?孩子看過就忘記」,或者說「孩子知道是假的」。
事實上,暴力的電視電影會對大腦正在快速發育的孩子產生非常負面的影響,殘暴的鏡頭會長時間在他們的記憶中縈繞不散,不僅容易導致孩子睡眠做噩夢,還會讓他們對周圍的世界充滿不安全感,因為越年幼的孩子,越容易把電影電視劇的場景當成真實發生的事情。
更為嚴重的是,暴力的場景會對孩子的行為產生長久的影響——孩子學會攻擊!
美國心理學家班杜拉有個非常著名的實驗——波波玩偶實驗。
他們將一班孩子分成A、B組:
A組:實驗人員A1走進房間,在孩子面前拍打、毆打、摔打波波玩偶,然後揚長而去。
B組:實驗人員B1走進房間,跟孩子們一起愉快地玩玩具,沒有出現任何暴力動作,然後離開。
隨後,A組的全部孩子出現不同程度的模仿A1暴力毆打波波玩偶的行為;
B組,幾乎沒有出現暴力行為。
最後班杜拉得出這樣的結論:
1、孩子們通過觀察模仿暴力動作學會攻擊,日後他們與同伴相處時,更容易出現攻擊性行為;
2、沒有暴力模仿源的孩子較少出現攻擊行為;
3、男孩的攻擊性比女孩強。
所以,需要盡量避免給孩子觀看暴力電視。
那麼,孩子幾歲後才能觀看有暴力動作場景的影片?
即使在兒童普遍早熟的國家——美國,他們將有暴力場面的電視電影歸為R級,需要13歲以上的孩子才能觀看,17歲內還需要父母陪同指導。所以如果你的孩子尚未滿13歲,最好還是避免讓他們觀看暴力影片吧。
如果無意讓孩子看到了電視里的暴力鏡頭怎麼辦?
有些暴力鏡頭,即使大人看了也會心有餘悸,更何況孩子呢!
對於6歲內,他們接收不了太復雜的解釋,父母可以及時跟孩子說,「打架是錯誤的行為」,還可以趁機稱贊孩子某某時候跟小夥伴發生矛盾,禮貌地跟對方溝通把問題解決了。
如果孩子6歲後,可以嘗試跟他們講解暴力血腥場景拍攝的技巧,比如手槍是道具不是真槍、演員嘴裡的血是動物的血液不是人的血等等,讓孩子知道——這一切都是虛幻的,僅僅是由演員們演繹出來的一個精彩的故事。
但有時候這樣開導的效果是乏力的,只能作為事後緩減法。記得我家熊孩子3歲時無意讓他觀看了《霍比特人》,孩子在看的時候神情非常緊張,看完廁所都不敢上,睡覺時要讓媽媽抱著才能睡著,好幾個晚上連續被噩夢驚醒,到現在每次看電影都要問是不是暴力的。
至於這次的冒險對他產生多大的影響,真的不知道,所以還是盡量避免給年幼的孩子觀看暴力影片為妙吧。
家庭的暴力場景也會對孩子產生相似的不良影響
有個前同事被離婚,原因是家庭暴力。
最逗比和最不可思議的一個導火索,是有一天他跟妻子在家裡吃飯,兩人對一碟西蘭花如何擺放好看發生了爭執,他氣急敗壞下扇了妻子一嘴巴,同桌吃飯的丈母娘目瞪口呆,堅決要求他們離婚。
他不以為然,說只有打妻子才能更好地「溝通」。他甚至經常跟公司里的同事說,老婆不聽話就要打,他小時候他媽媽不聽話時,他爸爸一耳光媽媽就聽話了。除了這點「老婆不打不聽話」的奇葩觀外,他是公司里公認的優秀人才呢。
所以,有暴力沖突的家庭,這個家庭的孩子們也趨向於有暴力行為。最明顯的表現在嬰兒時期爭搶玩具時冷不防就給對方一拳,兒童期跟小朋友發生沖突也傾向於毆打對方解決問題,長大後可能就會通過暴力解決跟同事、跟配偶、跟子女、跟外人的矛盾。
因此,無論什麼時候當大人們出現矛盾時,絕對不要在孩子面前表現出攻擊性行為,因為父母的攻擊性行為看似對孩子沒造成任何傷害,但卻會留給孩子們難以磨滅的陰影,糟糕的是在他們的觀念里也養成了這樣的一種處事方法——當矛盾發生,暴力是解決問題的最直接的方法。
❼ 提出觀察學習概念的心理學家是誰
觀察學習理論是由美國心理學家班杜拉提出的。班杜拉以兒童的外部行為作為研究的出發點,通過看錄像實驗對兒童的社會學習行為進行了研究。
一、實驗情況
班杜拉的看錄像實驗分成兩個階段進行,實驗的第一階段:將被試兒童分為甲、乙兩組,讓兩組兒童分別看一段錄像,甲組兒童看到的錄像內容是一個大孩子在打一個玩具娃娃,過一會兒來了一個成人,給大孩子一些糖果作為獎勵。乙組兒童看的錄像內容與甲組兒童不同,雖然一開始也是一個大孩子在打一個玩具娃娃,但成人出現後,打了大孩子一頓作為懲罰。
看完錄像後,兩組兒童分別進入一間放著玩具娃娃的小屋裡。結果發現,甲組兒童表現出了錄像里大孩子打玩具娃娃的行為,而乙組兒童卻沒有表現出類似的攻擊行為。
實驗結果表明,獎勵能使兒童表現出錄像中「大孩子」的行為,而懲罰則使兒童避免錄像中「大孩子」的行為。
實驗的第二階段:班杜拉鼓勵兩組兒童學錄像片里大孩子的樣子打玩具娃娃,誰學得像就給誰糖吃。結果兩組兒童都爭先恐後地使勁打玩具娃娃。
這說明通過看錄像,兩組兒童都已經學會了攻擊行為。第一階段乙組兒童之所以沒有表現出攻擊行為,只不過是因為他們害怕打了以後會受到懲罰,從而暫時抑制了攻擊行為,而當條件許可,他們也會像甲組兒童一樣把學習到的攻擊行為表現出來。
二、主要觀點
班杜拉認為,人類的學習除了學習者對刺激作出反應的直接學習外,還有一種就是間接學習,即觀察學習。所謂觀察學習(又稱替代學習),是指通過對他人及其強化性結果的觀察,一個人獲得某些新的反應,或者矯正原有的行為反應,而在這一過程中,學習者作為觀察者並沒有外顯的操作。
在觀察學習中,觀察學習的對象稱為榜樣或示範者。在錄像實驗中,榜樣即「大孩子」,而甲、乙兩組兒童則稱之為觀察者。
觀察學習的核心條件是替代性強化。替代性強化是指觀察者因看到榜樣的行為被強化而受到強化。如觀察者看到別人的行為受到獎勵,就會增強產生這種行為的傾向;看到別人的行為受到懲罰,則會消弱或抑制某種行為的傾向。
❽ 為什麼會出現校園欺凌的原因
01
一,家長的原因家長沒有教育好自己的孩子,家庭的不和諧也算是期中的一部分,沒有給孩子樹立好的榜樣,家庭教育做的不足。
02
第二,學校的責任學校沒有重視起來對這方面的管制,安全教育做的也不夠好,沒有重點提前預防,等到事故發生了才意識到事情的嚴重性,老師和學生都應該學習這方面的危害性。
03
第三,學生的逆反在學生逆反心理的時期,跟容易造成他們不理智的行為,學校和家長都要進行心理的輔導,做到及時溝通。
04
第四,學校周圍的環境學校周圍的環境也是一個因素,學校周圍充斥著過多的暴力的因素,如果經常有社會青年聚集,書店在銷售不良的書籍,這些都是有影響的。
05
第五,自身的原因從中就自製能力查差,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緒,自我為中心,不能接受別人的觀點,自以為是,思考能力不足。
06
第六,其他原因老師也可能是有部分的影響,在挑選老師的時候就沒有把好關,良莠不齊。傳媒廣播只是為了盈利,那些暴力的影視沒有充分意識到危害性。
❾ 試用心理學的有關知識,分析社會學習理論關於兒童攻擊性行為獲得的經典實驗,並說明它給我們的啟示
班杜拉做的經典實驗,把被試分為三組,讓他們看一部有攻擊性行為的電影,主人公的攻擊性行為受到三種不同的對待。
第一組:攻擊——獎勵
第二組:攻擊——懲罰
第三組:攻擊——無結果
然後把被試放到一個和電影里情境相似的實驗室里,讓他們自由活動,研究者通過一個窗口觀察他們的行為,結果第一組和第三組被試模仿電影主人公的攻擊性行為的比例很高,而第二組被試幾乎沒有。
啟示:
人們都是從周圍人(包括媒體中的人物)的行為及其後果中進行學習,觀察和模仿他們的行為,榜樣的作用極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