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波拉特的影片評價
嬉笑怒罵名利雙收像美國很多喜劇片一樣,《波拉特》中有很多「廁所笑話」,然而它的好評率仍然達到了93%,這是因為它在片中用嬉笑怒罵的方式嘲笑了美國文化中的偏見和偽善。負責發行這部影片的20世紀福克斯公司發行部主任布魯斯·斯奈特說:「它確實有著鬧劇式的幽默,但在深層也有著真正的智慧。」
在上映前,網上就已經有了大量關於《波拉特》的討論,有批評家說這部片子是「歷史上最逗的電影」。當初網上也有很多對《航班蛇患》的議論,但是票房卻失敗了,這說明《波拉特》的成功還有某種幸運的因素。
福克斯公司發行主任斯奈特說:「這部片子正趕上了好時候,就好比是行星排成一行,衛星也排成一行,恆星也排成一行,可謂萬事俱備。」《波拉特》只在837個影院中放映,比《聖誕老人3》和《鼠國流浪記》少了四分之一,但它的每個影院平均票房達到了3.15萬美元,相比起來,《鼠國流浪記》的平均票房只有5152美元。
開始,票房專家預測《聖誕老人3》會奪冠。結果這部片子以2000萬美元奪得了第2名。而被夢工場和阿曼公司寄予厚望的《鼠國流浪記》只拿到了1910萬美元,這部電影是阿曼工作室製作的第一部三維電腦動畫長片,不咸不淡的票房使人想起工作室上一部長片《超級無敵掌門狗》在美國的失利。
《波拉特》無疑是最搞笑的喜劇片。作為喜劇片,它沒有浪費一分一秒的膠片。據說電影拍攝的時候大部分就是用現場的方式實拍,只有一些必要的鏡頭是提前編排。它激烈的、毫不留情的鏡頭所碰撞出的一幕幕尷尬、瘋狂、憤怒,不僅是當今各階層美國人的真實寫照,也深刻的折射出人們的道德和思想差異。Borat的天真給我們以同情,卻也辛辣的諷刺著他面對著的,鏡頭前那些人,從鄉村鬥牛場里的觀眾,到美國總統布希。
《波拉特》自從上映以來所引起的轟動和關注已經成為了當下美國的一個社會現象。虛構的哈薩克記者為了探尋美國文化(或者說為了心目中的美人)踏上穿越美國之旅,他的所見所聞,他的無禮、粗魯、無知和與社會格格不入的作風發生的碰撞,從喜劇的側面展現了當今美國人生活的現狀和道德差異。無論Borat本人如何粗俗,他有一個所有人都沒有的優點:天真。他像一個小孩子,用一雙單純的眼睛看著當今社會形形色色的人和事。
㈡ 有一個外國喜劇電影是一個極端組織的首領去美國的,很搞笑最後愛上一個女的那是什麼電影
獨裁者 The Dictator (2012)
導演: 拉里·查爾斯
編劇: 薩莎·拜倫·科恩 / 亞力克·博格 / Jeff Schaffer / David Mandel
主演: 薩莎·拜倫·科恩 / 本·金斯利 / 傑森·曼茲沃克斯 / 梅根·福克斯 / 安娜·法瑞絲
類型: 喜劇
製片國家/地區: 美國
語言: 英語 / 希伯來語
上映日期: 2012-05-16(美國)
片長: 99分鍾
又名: 大鈍裁者(港) / 大獨裁者落難記(台)
㈢ 波拉特BD中英雙字1280高清種子下載地址有么謝恩公!
《波拉特BD》網路網盤高清資源免費在線觀看:
鏈接: https://pan..com/s/1rIoYt8u1WnKUJ6b2iHoLKA
《波拉特》是拉里·查爾斯執導的喜劇影片,由薩莎·拜倫·科恩、肯·戴維蒂安等出演,於2006年11月3日在美國公映。該影片講述一個來到美國旅行並短暫生活的哈薩克主持人的搞笑經歷。
㈣ 波拉特影評
《波拉特》這部電影成了2006年美國票房最大的黑馬,這的確是絕大多數業內行家事先沒有想到的。它可以被稱為是一部「偽紀錄片」,即以紀錄片的形式來塑造一個從頭到尾純屬杜撰的角色,蒙騙了美國以外的很多觀眾。甚至在我買到這張碟的那天,老闆向我推薦時仍然說:「這是個紀錄片。」
事實上,這個虛擬角色「波拉特」的扮演者是美國知名的脫口秀主持人沙查·巴隆·科恩,他在接下這部片子之前,早已因為擅長在電視上調侃諷刺政客而在美國本土大名鼎鼎。2006年他還有另外一部與威爾·法萊爾合作的《塔拉迪加之夜》,票房表現也甚為優異。嘗到甜頭的他獨挑大樑打造了「波拉特」,同時還把久未露面、早已過氣的艷星帕梅拉·安德森拉出來遛了一圈。
《波拉特》的片名還有個又長又拗口的副題:「為了建設偉大的祖國哈薩克而學習美國文化」,這個故事就是由此展開。科恩扮演的正是一個在哈薩克知名度排第六的電視記者波拉特·薩格耶維,為了學習美國文化特地前往該國製作一部紀錄片,在那個與自身文化格格不入的國度,他鬧下了無數不堪入目的笑話。
毫無疑問,這是一個以「屎尿屁」為笑點的瘋狂喜劇:科恩毫無忌憚的拿各種各樣惡俗的道具開玩笑,以此來引發文化差異所埋下的巨大沖突。鏡頭下的哈薩克,似乎是一個處處落後、不具備現代規則和道德感的社會,而粗俗真誠的波拉特,則是一個進了城連自動扶梯都不適應的鄉巴佬。可以說,這部電影和香港無厘頭有一脈相通之處,其惡搞程度甚至遠遠超出了後者。
這樣一部極盡癲狂的喜劇,為什麼在票房高歌猛進的同時,還收到了全美影評界非常一致的贊賞呢?美國電影學會評出的2006年度十佳中,《波拉特》赫然在列。在我看來,它通篇故意正話反說的敘事風格可能是最大的原因。和港產無厘頭喜劇一樣,波拉特這個渾身「土氣」的中亞男人,成功的涮了一把美國社會的主流文化和價值觀念,完成了許多美國觀眾想過卻不敢做的瘋狂言行,在為社會解壓泄憤之後,也回歸到一種溫情的人性上來。
影片的首尾都有些「惡毒」的描繪了哈薩克農業社會的面貌,開篇時也許觀眾還可能對哈國的落後產生些許嘲笑,但結尾再度回歸田園生活時,更多的就會是一種無拘無束的快樂和自由。這也是為什麼《波拉特》對第三世界國家這種以點蓋面的調侃可以得到美國以外觀眾諒解的緣故。波拉特這個角色,代表的恰恰是最自然的人,而他在冷漠的紐約被自大的美國人民排斥的種種遭遇,正是對這個超級大國辛辣的嘲弄。
還需要注意的一點是:科恩自己就是個猶太人,而片中的波拉特卻是處處反猶太的。科恩在把自己涮了一把的同時,也讓這種反猶太的論調和全片反諷的主題融洽的結合在了一起。
科恩其實並不是第一次塑造虛擬角色,2002年他在喜劇片《Ali G Indahouse》中扮演的Ali G,同樣是一個來到大都市後口無遮攔、令人發指的少數民族裔。這次《波拉特》鬧得更是過火,不過鬧歸鬧,影片結尾哈國村民用上的iPod又流露出絲絲悲哀和無奈,這恐怕也是全球化浪潮下美國文化入侵的必然結果吧。
㈤ 波拉特的獲獎記錄
電影節 年 份
獎項 獲獎情況
獲獎人提名人
奧斯卡獎
Academy Awards,USA
2007年第79屆
最佳改編劇本
Best Writing, Adapted Screenplay
提名
薩莎·拜倫·科恩
托德·菲利普斯
安東尼·海恩斯
彼得·巴恩哈姆
美國電影電視金球獎
Golden Globes, USA
2007年第64屆
最佳音樂/喜劇片男主角(電影類)
Best Actor - Musical/Comedy
獲獎 薩莎·拜倫·科恩
最佳音樂/喜劇片(電影類)
Best Motion Picture - Comedy or Musical
提名
創作背景
美國之旅
波拉特出生在哈薩克的一個小村莊里,即使是成名之後,他依然居住在這里,不捨得離開……波拉克臨去美國之前,村子裡舉行了一個盛大的送別儀式,然後,在他那肥胖的製片人阿扎馬特的陪伴下,開始了美國之旅。也許阿扎馬特並不是最合適的人選,可是他卻是哈薩克傳媒界的惟一製片人。剛出發的時候,就處處透露出波拉克和阿扎馬特的鮮明對比:身材的差異暫且忽略不計,波拉特穿著時髦且坐的頭等艙,而阿扎馬特卻一身邋遢地待在貨艙里,與行李、動物和猶太人為伍。然而,這並不意味會省下多少錢,畢竟波拉特這次美國之旅的計劃,可是哈薩克有史以來最大的投資,相當於5000美元呢……就這還是哈薩克信息局砸鍋賣鐵湊出來的。與傑.羅奇很像,導演拉里.查爾斯(Larry Charles)也是「Da Ali G Show」的鐵桿粉絲,在他看來,科恩的節目里,除了智慧和張力,還有不多見的勇氣。
不過,在兩人開會研究影片的時候,查爾斯時常會產生某種感覺,好像自己面對的是兩個人--科恩和波拉特,這多多少少會讓他感到不安:「拍攝影片的時候沒有做任何刻意的安排,就和紀錄片一樣,所有的故事都是自然而然發生的,雖然未做安排,拍出來的效果卻奇好。」另外,這部影片的製作流程也是非常貴的,由薩莎.拜倫.科恩牽頭的八人小組,用貨車拉著設備就開始了拍攝工作,足跡隨著波拉特遍布華盛頓特區、維吉尼亞、密西西比州、德州、路易斯安那、加州、俄克拉荷馬州、阿拉巴馬以及羅馬尼亞。
第一站
波拉特的第一站是紐約,在那裡,他將第一次乘地鐵、第一次坐電梯、第一次進入男女平等的社區。然而,一場突發事件打亂了他的計劃,他不得不離開紐約去加州……薩莎.拜倫.科恩與其他工作人員本意也是要在紐約多待一段時日的,可是他們那非常規的拍攝方法引起了紐約警察的注意,被當成以拍電影做幌子的恐怖分子,並多次被請去警局「做客」,最終,警察「勸說」他們離開了紐約。
慘痛的代價
在地點的選擇上,也是非常自由的,能夠吸引薩莎.拜倫.科恩的,一般都是官方所強制執行的各種不同法律。到了華盛頓,波拉特參加了一場同性戀**--只穿泳褲。不過讓科恩印象最為深刻的事件,卻是發生在美國南部:在一場大型的牛仔表演過程中,波拉特用美國國歌的曲調高唱哈薩克國歌,結果激怒了現場所有的觀眾……拍攝出來的效果異常醒目,可是科恩和他的攝制小組也付出了慘痛的代價,表演結束之後,一群憤怒的牛仔騎著馬將運送器材的卡車團團圍住,幾個小時都不肯散去,差點引發流血事件。同樣在南部,波拉特這一次要努力地展示美國的購物藝術,最令他奇怪的是,為什麼有人會花那麼多錢去買舊東西--古董。在一家小古董店裡,波拉特笨手笨腳,打壞了價值數百美元的商品。
影片雖然記錄的大多是波拉特在美國的見聞,但故事卻結束在它開始的地方--波拉特在哈薩克的家鄉。這一部分,薩莎.拜倫.科恩選擇在羅馬尼亞的布加勒斯特近郊的一個吉普賽小村莊完成,雖然這里的工作方式和條件都不能與大城市同日而語,但好在過程還算令人愉快。工作結束後,為了感謝村民的親切和配合,薩莎.拜倫.科恩和攝制組特別為地方的學校捐贈了電腦、書包、食品以及書等生活必需品。
影片席捲美國
眾多媒體和協會的認可證明《波拉特》不是一部簡單的惡俗喜劇,而是蘊涵著更豐富的價值和精神,盡管它顯然不是「奧斯卡類型」的主流電影。2006年底時,一部有著蹩腳又超長名字的影片席捲美國,片名「勉強」可以被譯為《波拉特:為了建設偉大的祖國哈薩克而學習美國文化》。這部小成本影片不僅引發了票房熱潮,而且引發了罕見的贊譽、爭議以及抗議,從戲里戲外都可以讓你觀察到美國文化一些有趣的方面。
王牌主持人
波拉特·薩格耶維,是哈薩克國家電視台的王牌主持人,知名度排名全國第六,雖然在哈國家喻戶曉,但愛家的波拉特還是快樂地和家人住在小村莊里——上有勤勞老實的父母,下有高居「哈國風塵小姐排行榜」第四的漂亮妹妹、幾個如花似玉的老婆和兩個深得乃父真傳的兒子。
由於波拉特對新聞事業有著更廣大的追求,於是,在國家情報局的推動下,波拉特和胖胖的電視製作人阿扎馬特·巴格托夫一起踏上了探訪「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美國」的文化學習之路。
就是這部簡單的惡俗喜劇《波拉特》卻頻頻登上了美國電影界的各種榜單:《時代周刊》的「年度十大」、國家影評人協會的「年度十大」、金球獎最佳音樂喜劇類影片提名等等。眾多媒體和協會的認可證明它不是一部簡單的惡俗喜劇,而是蘊涵著更豐富的價值和精神,盡管它顯然不是「奧斯卡類型」具有主流精神的電影。
政治不正確的喜劇
《波拉特》一開場就偽裝成「哈薩克信息部出品」的紀錄片,跟隨拍攝該國最著名的電視主持人波拉特前往偉大國家——US and A(有人譯為「美和國」或者「美那個國」)——參觀學習的過程。從外觀上看,整部影片似乎是一部不折不扣的「屎尿屁喜劇」,大量惡俗的笑料隨著波拉特的旅程被展示出來,並有著很多聳人聽聞的男性沙文主義、反猶太人的言論。所以《波拉特》的成功被一些人看作是「政治不正確的電影也能受歡迎的特例」。
但撥開這層「政治不正確」的外殼,我們卻能發現這部影片「政治正確」的內核。最典型的一段情節是,波拉特來到保守的得州,在體育場中向美國人聲明,自己如何支持布希總統的伊拉克政策和反恐戰爭,但誇張的口號讓剛才還鼓掌歡呼的美國人坐立不安,因為他說「祝願你們鏟除那個國家,使之在千年之內連一隻蜥蜴都不能在沙漠中存活」。接著開始高唱美國國歌,但只有曲調,歌詞被「惡搞」成「哈薩克是最偉大的國家」。在當下的好萊塢和西方文化界,諷刺布希政府和他的反恐政策無疑是最政治正確的事。
整部《波拉特》都充斥著此類對美國政治、文化、社會、宗教的反諷,並用一個淳樸、天真、不知所謂的第三世界遊客的視角加以強化。於是我們看到波拉特面對女權主義者時卻詢問艷星帕梅拉·安德森拉的下落,買汽車時咨詢開多快才能撞死吉普賽人,把兩個同性戀對他的性侵犯當作友好行為,在自信能將他教化為文明紳士的女士面前掏出塑料袋裝的糞便。更荒誕的是,當波拉特在走投無路時進入一個教會集會後,那些聲稱「耶穌可以幫助你」的講演者對待他的方式猶如一群邪教巫師。
美國文化的自以為是
影片非常聰明地表現了正常敘事和正常視角都無法深刻表現的事實——美國文化的自以為是。起初波拉特剛到美國,按照「本國」的禮節見到任何路人都友好地進行貼面吻,但被認為是性騷擾;等他逐漸深入美國,那些真誠友善的美國人又一心想糾正他不文明的粗鄙言行,將他改造成「文明的、美國式的現代人」。以至於當一個年老醜陋的黑人妓女准確地稱呼他的名字時,波拉特很感動,他說「在美國人們都叫他『比利 』或者『鮑勃』」。所以,影片在反諷美國現象的同時,波拉特的旅程實際上又是「渴望同化」與「本能地反對同化」之間的對抗。影片的結尾很微妙,波拉特將黑人妓女帶回了哈薩克鄉村,同時也帶回了iPod作為禮物送給親友。美國文化在波拉特身上的同化嘗試雖然失敗了,但是文化入侵卻意外地完成。
《波拉特》由於直接用了「哈薩克」這個國名,於是引起許多東歐人的抗議。但是影片主演、著名的脫口秀主持人沙查·巴龍·科恩聲稱,「觀眾能夠意識到這不過是一個虛構的國家,目的也僅僅是允許人們說出他們自己的一些偏見。」的確,只要稍微客觀地看一下這部電影,所謂的「誹謗」是不存在的,但還是能說明美國人對偏遠陌生的「落後國家」的某種歧視。而影片中瘋狂的「反猶太人」場景,倒是利用現實情況向不理解《波拉特》諷刺策略的人做出了「影片純屬虛構」的解釋——因為科恩本人就是一個虔誠的猶太人。科恩把反諷帶到戲外,他對澳大利亞人說希望《波拉特》「能夠獲得奧斯卡『最佳反猶太影片獎』,你們的梅爾·吉布森(《耶穌受難記》導演)必將是我的一個非常難對付的競爭對手。」
《波拉特》改編自英國熱門電視喜劇節目《達·阿里·G秀》(DaAliG Show),這個節目已經奪了兩個有「英國奧斯卡」之稱的BAFTA獎。巴倫·可漢是唯一曾經主持過兩次歐洲MTV獎的人,一些詞典把這個節目中的幾個人物收入詞條,英國女王也是他的「粉絲」之一。
由於影片《波拉特》的乘勝追擊,在更多的影院上映,所以在票房排行榜上,位列榜首的影片仍然是他,縱觀本周的票房排行榜,不難發現,這個星期好的影片不少,影片中出現的大牌明星也不少,但是並沒有一部影片的收入超過《波拉特》,這確實是一年之中最值得期待的一部影片,而且也是最搞笑的一部影片。這部以紀錄片的形式講述了一個哈薩克電視人在美國的種種經歷的影片,從上映至今一直都排在票房榜的首位,而且僅僅在美國和加拿大兩個城市,他在三天之內就收入了2900萬美元,而在國外20多個國家裡,也達到了1500萬美元的收入。
這部影片的主演是英國喜劇演員薩沙-伯龍-科恩,在這部影片中我們發現了他全部的表演天分,而他的出演也得到了很多人的肯定,可以說他已經超越了維爾-法雷爾,拉塞爾-克羅和布拉德-皮特。《波拉特》投資1200萬美元,陣容表面上不起眼,其實非常強大。可漢曾經在《王牌飆風》中和威爾·法瑞爾配戲,獲得了很多好評。導演是《宋飛傳》的製片拉里·查爾斯,《王牌大賤諜》的導演傑伊·羅奇擔任製片,世界上最著名的「大波」美女帕美拉·安德森擔任女主角
薩莎.拜倫.科恩(Sacha Baron Cohen)是HBO著名的脫口秀節目「Da Ali G Show」的主持人及創始人,而影片中的主角「波拉特」,就是他在這檔節目中創造的一個虛構的人物--不同的是,「波拉特」有身份有背景還有國籍,至於長相嘛,看看科恩就知道了……鑒於「Da Ali G Show」在英國的受歡迎程度,連帶著波拉特這個名字也在英國家喻戶曉,薩莎.拜倫.科恩運用自己異常古怪的幽默感,賦予波拉特各種蹩腳的性格,其實是對反猶太主義、男權主義和種族主義最尖銳的諷刺和反思。
科恩那獨一無二的創造性令「Da Ali G Show」節目是如此地與眾不同,並幫助他兩次捧得英國電影電視藝術學院獎(BAFTA)的獎杯。如今,不僅僅是英國,「Da Ali G Show」開始遍布世界各地,而波拉特也隨之走出英國,被更多的人所崇拜、所喜愛,就連伊麗莎白女王,也是他最忠實的粉絲。
現在的暑期檔力作《塔拉迪加之夜:瑞奇鮑比的民謠》(Talladega Nights:The Ballad of Ricky Bobby)受到評論界的稱贊的同時,也讓主演之一薩莎.拜倫.科恩在大銀幕上的表演能力受到了初步的肯定,再加上《波拉特》如此奇特的拍攝形式和故事風格,已經有人預計其很可能會成為今年的「年度最佳喜劇」。當然,影片還未上映就有如此好評,與這里的夢幻組合是分不開的:薩莎.拜倫.科恩不但是主演,還是編劇兼製片人,他在脫口秀中的喜劇功底已經人盡皆知;與科恩聯手的另一位製片人的名號在喜劇界也是響當當,傑.羅奇(Jay Roach),《王牌大賤諜》和《拜見岳父大人1&2》的導演。
雖然影片還沒製作的時候,薩莎.拜倫.科恩和傑.羅奇就商量著一定要製作一部推陳出新的另類喜劇,然而他們誰也沒料到影片最終會以這種形式封鏡,以傑.羅奇的話來說,簡直就是「語不驚人死不休」,樂不死你,也要嚇死你。
影片在表現形式上雖然看起來很像新聞紀實,卻絕非紀錄片。而且,這里沒有可以遵循的完整劇本,薩莎.拜倫.科恩只是搭出一個故事的框架,然後隨機拍攝……簡單的解釋就是:將一個虛構的人物放在一個真實的環境中,周圍的人也都是真實的,沒有場景沒有道具,除了主角之外,其他人甚至可能不知道自己的反應已經被收在了鏡頭里,有點像電視節目中的偷拍環節。
就像波拉特在片頭說的那樣:「首先,我是一名專業的電視新聞主持人,其次才是哈薩克最成功的人,當然,我以前也落魄過。1年以前,哈薩克的信息局將我送到美國去做調查,因為我們想和你們一樣……這沒有什麼不好,畢竟美國有這個世界上最美麗的女人,比如說麗莎.明尼利(Liza Minnelli)和伊麗莎白.泰勒(Elizabeth Taylor)。而且還是一個民主與性共存的地方--這兩個我都喜歡。」總之,從拍攝影片的那一刻起,薩莎.拜倫.科恩就是波拉特,一個從哈薩克來美國考查的主持人,他會做只有波拉特才會做的事,說只有波拉特才會說的話。現實和娛樂並存且相互交織,雖然聽起來有點亂七八糟,卻是第一次有人以這種方式拍攝影片。
㈥ 美國電影,喜劇,男主是個黑人,又高又胖,像奧尼爾,求電影名字
諾比特 Norbit (2007)
導演: 布萊恩·羅賓斯
編劇: 艾迪·墨菲 / 查理·墨菲
主演: 艾迪·墨菲 / 桑迪·牛頓 / 泰瑞·克魯斯
類型: 喜劇 / 愛情
製片國家/地區: 美國
語言: 英語
上映日期: 2007-02-09
片長: USA: 102 分鍾 / Philippines: 101 分鍾 / Argentina: 103 分鍾
又名: 糯米正傳
㈦ 跪求電影《波拉特》(borat)的中文或英文字幕!
鏈接:https://pan..com/s/1SYxe6cr6JHggRv0R8ms3vg
《波拉特》是拉里·查爾斯執導的喜劇影片,由薩莎·拜倫·科恩、肯·戴維蒂安等出演,於2006年11月3日在美國公映。該影片講述一個來到美國旅行並短暫生活的哈薩克主持人的搞笑經歷。
㈧ 求 波拉特2 百度雲免費在線觀看資源
分享鏈接:https://pan..com/share/init?surl=UosWXi1-CEzRu29CCYuOwA
提取碼:680p復制這段內容後打開網路網盤App,操作更方便哦。
作品相關介紹:
《波拉特2》是由傑森·威奈勒執導,薩莎·拜倫·科恩、瑪麗亞·巴卡洛娃主演的喜劇電影,該片於2020年10月23日在流媒體平台primevideo上線。
該片簡述了波拉特在哈薩克總統的要求下前去美國送一隻強尼猴給美國副總統彭斯,但猴子卻被他的女兒吃了,於是他只好開始訓練女兒,打算把女兒送給彭斯的故事。
㈨ 波拉特的劇情簡介
《波拉特》講述一個在美國生活的哈薩克主持人的搞笑經歷。波拉特是哈薩克電視台的著名主持人,為了考察西方國家的媒體發展水平,他來到了美國。
在美國這個高度現代化國家,波拉特是個迷醉在美人乳溝里找不著北的鄉巴佬,他在海灘上和星光大道上鬧了一屁股笑話,並且還忘記了家鄉父老正眼巴巴地盼著他學成歸來,報效祖國。電影主角薩莎.拜倫.科恩是哈薩克國內相當受歡迎的脫口秀主持人,他以口無遮攔、諷刺幽默而著稱,這部影片也充滿了他特有的搞笑風格。
盡管已經成為了哈薩克排名第六的播報員,波拉特對新聞事業還是有著更廣大的追求,於是,在國家情報局的推動下,波拉特和胖胖的電視製作人阿扎馬特·巴格托夫一起踏上了探訪「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美國」的文化學習之路。扛台攝像機、提個麥克風,簡單打理了些行裝,波拉特就奔向了神秘的西半球。
雖然看起來就像個找不著北的鄉巴佬,見人就老湊張香腸嘴要親面頰,還總愛街頭采訪些嚇死人的問題,波拉特還是決心拍出具有震撼性意義的「紀錄片」回去報效父老。而且私底下,他此行還有著更「艱巨」的任務--娶夢中情人好萊塢艷星帕米拉·安德森回去當第N任老婆......
㈩ 有什麼特別搞笑的美國電影
按你要求挑的搞笑《別惹佐漢》《熱帶驚雷》《黑騎士》《兩個世界》《驚聲尖叫》《神奇遙控器》《新搶錢夫妻》《約會電影》《反斗神鷹》《板凳球員》《拜見岳父大人》《瘋狂神父》《修女有瘋狂》《混合宿舍》《四十歲老處男》《終極神鷹虎膽神偷》《王牌大間諜》《我為錢狂·女為財死》《師奶殺手》《憨豆特派員》《瘋狂總教練》《超完美告別》《笨賊妙探》《鬼膽神偷》《超級英雄電影》《綠色奇跡》《火星人玩轉地球》《新娘靠邊閃》《暴劫雙雄》《陽光小美女》《情不自禁愛上你》《仲夏之夜》《艾爾文與花栗鼠》《超狗任務》《狗狗震》《長毛狗》《冒牌天神1,2》《流浪狗偶之家》《神探飛機頭1,2》《聖誕怪傑》《一個頭兩個大》《變相怪傑》《阿獃與阿瓜》《大話王》《雷蒙斯尼奇的不幸歷險》《好兵帥克》《窈窕淑女》《留級之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