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小學二年級《唐山大地震》觀後感
《唐山大地震》電影觀後感
昨日是電影《唐山大地震》全球首映,我與家人朋友有幸觀看了此片,感覺震撼頗大。我是唐山人,經歷過那場地震災難(當時我八周歲,剛上小學二年級)。下面就以唐山一個普通百姓的角度談一下自己的感受。
首先最讓人感動的是大災大難面前的親情!徐帆飾演的母親和張國強實驗的父親(以下省略簡稱母親、父親)在災難發生的一刻,首先想到的是孩子!看到孩子無助的呼喊和求救,父母那種撕心裂肺的情感被二位演員演繹得絲絲入扣,絲毫看不出他們是在表演!在父親搶救孩子無果遇難後,面對「救姐姐還是救弟弟」,母親最後做出的痛苦抉擇過程,被徐帆演繹得真實、感人!那是多麼痛苦的選擇啊,手心手背都是肉,作為母親,任何一個人都很難抉擇,那可是真真切切的生死抉擇啊!震後奶奶、姑姑來唐山要帶方達回濟南,面臨骨肉分離,母親的無奈何大度,奶奶的思想矛盾和對母親的理解,反映了感人的母愛之情!
二是真實反映了人民軍隊的抗震救災中的巨大貢獻和犧牲。無論是唐山還是汶川,解放軍永遠沖在救災最前線,從分體現出人民軍隊戰爭時期是人民和平的保護神,災難面前是人民生命的保護神!
三是養父母給予方凳真實真摯的愛。陳道明、陳瑾飾演的養父、養母給了小方登第二次,應該說是第三次生命,對待方凳視如己出,培養她長大成人考入大學,特別是陳道明將養父對養女的愛表現得淋漓盡致,這種愛同樣很感人!
四是電影中對愛情的表現處理恰到好處,非常到位。父親捨生忘死推開母親闖入搖搖欲墜的樓房,在充分體現父愛的同時也表現出父親對母親的愛;母親三十多年孤守所表達的對父親的摯愛!
除了以上感受以外,也對這部電影的拍攝談點個人觀點。這部電影屬於大製作、大手筆,拍的非常震撼,陳道明、徐帆等演員表演非常真實,在這個物慾橫流的時代,來上這么一部電影,希望能讓同胞們有些心靈上的震撼,也希望對年輕人的觀念有所改變。美中不足的是該部電影有植入廣告的嫌疑,可能是劍南春酒廠和工商銀行贊助的緣故吧!另外在歷史背景細節上把握不太准確,比如字幕提示1986年,陳道明實驗的養父佩戴上校軍銜就不符合實際,我軍是在1988年菜實行軍銜制的。當然這只是這部電影的美玉之瑕,總的來說電影很震撼、真實。
再者唐山大地震時當時交通不發達,只有軍隊能進去,基本是唐山人自己扒自己,最後死了24萬人。在汶川地震的時候,全國都動員起來了,有錢的出錢,有力的出力。直升機飛進來了,挖掘機進來了,全國各地的志願者都來了。時代不同了!唐山的觀眾看完以後是感動,甚至感恩!所以人有一顆感恩的心是非常重要的,用感恩的心回報社會,回報恩人!
B. 二年級下冊我們手拉手的觀後感一百字
讓我們共同走過,因為在你幸福的這一旁還有無數雙被渴望所灼痛的眼睛;讓我們共同走過,因為在同一片藍天下有你。我。他的存在;讓我們共同走過,因為有我們的存在才能改變他們的未來。
同一個中國,同一個夢想,這是所有中國人的同一個夢想——-再窮不能窮教育,再苦也不能苦孩子。因為遠在苦難中的書童也多麼希望有一個漂亮的書包,一身舒展的校服,一個多功能的鉛筆盒,一個寬敞的教室!也許這對我們來說其實不算什麼,也就是買一身衣服,幾百塊壓歲錢,或是一頓豐盛的大餐,但對於他們來說這一身衣服就是一學期的學費,一個月的水費。廣告語上說的好:您節省一度電,就能給一個貧困山區的孩子一星期的夜晚多一份光明;您每天節省一塊錢,就能解決貧困山區的一個孩子一天的溫飽問題。
在《我們手拉手》這部電影中,徐伶徐俐是一對雙胞胎姐妹,因家庭貧困,最後姐姐無法在去學校了。而跟她們通信一年多的譚慧卻不知道這此事。「黑豆」是一個不善於用言語表達的高個子男孩,和他通信的朋友,總是「默默無聞」,在球場上跑個遍也不願給「黑豆」回封信,這也使「黑豆」非常苦惱,因為別的同學收到信件後時都非常高興的坐在自己的座位上津津有味地讀著,臉上也總是泛出憨厚的笑。過了幾天與他們通信的那些筆友都來到了井岡山來見他們,但是與「黑豆」通信的那位,總是說錯話,總是惹著「黑豆」,因為他看不起鄉下人,但慢慢的兩個人建立起了友情,最後成為了最要好的朋友。譚慧因為在課堂上暈倒過兩次,但她依然要去井岡山,去見她的朋友,剛去幾天感覺良好,但由於最後的幾次波折,最終知道了姐姐輟學回家,干農田活,每天上山砍柴,這對於一個十幾歲的小女孩來說無疑是一種心靈的創傷。
終於有一天,譚慧的媽媽要把譚慧接走,因為她快不行了,但譚慧卻讓她媽媽替給徐伶徐俐5000塊錢,讓徐伶重反校園。
九年義務教育對我們來說,只不過是一件平常的事。但對於貧困孩子們來說卻是一個遙不可及的夢,這個夢讓他們渴望。他們讀書夢就像一座沉重的大山,壓在貧困不堪的家庭身上是多麼沉重啊!現在我想對貧困孩子說:「你們放心吧,在同一片藍天下有我們會飛到你們那一邊幫助你們!」在貧困山區眼中幸福就是能圓他們自己一個讀書夢。
讓我們共同走過,希望能有越來越多的「譚慧」出現在我們的生活中。正因為有了這些個「譚慧」,才讓我們共同走過,在同一片藍天下暢游無阻。
讓我們共同走過,拉著貧困山區孩子的手,從星光大道上走向明天!!!
C. 哪部電影適合小學二年級學生看完寫觀後感
《馬達加斯加》《汽車總動員》《海底總動員》強推《海底總動員》小學二年級還是看這種動畫大片比較好寫觀後感
D. 二年級,西遊記之大聖歸來,觀後感
《西遊記之大聖歸來》觀後感
成年以後,有看日本的動畫,有看美國的漫畫,但是國產的動畫作品卻很少關注,看過的好像只有《中國驚奇先生》,還有使徒子的《一條狗》?
其實之前也在微博上看到很多《大聖歸來》的宣傳,可是我確實沒有產生想看的念頭,我已經很久沒有看過動畫了,更別說是讓我早已失去興趣的中國動畫。之後是在一直聽的一個廣播節目上聽到主播談到這個動畫,但是也沒有想看。
放假回家以後,其實是因為國產保護月沒看的了,所以去看了,看完以後很激動,看哭了。
中國的超級英雄必然是齊天大聖。其實捫心自問我感覺這個齊天大聖這張臉還是挺丑的,但是那個范太足了,如果別人披著又長有細的披風,那肯定很累贅,但是披在大聖身上迎風飄揚的感覺當時就震撼到我了,帥哭了。
兩個淚點,一個是大聖被打到水裡,在水裡回憶自己當年大鬧天宮的場景,當時我有一種英雄遲暮的感覺,曾經的英雄現在卻這么窩囊,就像中國動畫當年也曾鼎盛一時,可是現在的作品卻讓人失望。另一點就是江流兒垂下的手和大聖仰天的怒吼,傷心了。
有人說這部動畫劇情太簡單,但我覺得動畫片面向的觀眾還應該是對小孩子們,不能因為會有大量成年人去懷念就失去這個根本,為了讓孩子看懂劇情簡單是應該的。而且劇情的簡單絲毫沒有減少這部動畫在感情上給我的沖擊,現在有很多電影,追求劇情的復雜,多主線多主人公發展,覺得這樣就會顯得很厲害,其實反倒讓人看的頭暈,感情表達不足。
希望《大聖歸來》能給我們帶回中國動畫的黃金時期,齊天大聖能成為系列作品。
E. 怦然心動觀後感,400字
《怦然心動》觀後感
重溫了《怦然心動》。
朱莉,擁有湖藍色的眼睛,金黃色的頭發,一個與眾不同的女孩。
她喜歡一顆梧桐樹,一顆在所有人眼中都很醜的樹,她也喜歡一個人,一個第一眼看到就開始喜歡的人。
她會一個人爬上那棵高大危險的梧桐樹,從樹上遠眺,落日泛起紫紅的余暉,有時散發出橘紅色的火光燃起天邊的晚霞,多美啊,她也漸漸明白了父親口中整體大於局部的含義。她多想和喜歡的男生一起坐在樹上,與他分享一切美好的東西。只是沒有人明白樹上的那些時光對於她的意義,也沒有人與她一起看這美好的細水流長,包括那個男生,那個第一眼看到就怦然心動的男生。
小時候,第一次看到那個男生,她就喜歡上了那雙明亮清澈的眼睛,心動了。她從小學二年級時就開始了漫長的追逐,纏著他,跟著他,目不轉睛地盯著他看,直到他們長大後,她還是一如既往的喜歡他。有點犯傻的喜歡,就是年少最好的時光吧。當其他太太都在爭相購買她家的雞蛋時,而她會准時出現在男生家門口,免費送雞蛋給他,只要看到他的微笑,她便會像拿到糖果的孩子一般開心,即使在旁人聽來很普通的一句:明天上學見,她也會因為男生對她這樣說而感到無比歡喜,誰讓他是自己喜歡的人呢。
男生則不然。二年級時,他還是一個小孩子,第一次看到這個女生,便會躲在媽媽的背後。隨著漸漸的長大,他也越來越討厭這個總是纏著他,跟著他,目不轉睛盯著他看的女生,他不喜歡同學們的愚弄和玩笑,所以一直逃避朱莉。為了讓她死心,他甚至假裝和別的女生交往,當著她的面和別的女生牽手、吃飯。至於女生送來的雞蛋,他會趁朱莉離開後,悉數丟在門外垃圾桶。
相比於大多數人經過權衡利弊之後的愛或不愛,女孩的喜歡多了一份純粹。在這個不懂愛的年齡,女孩是純粹的喜歡這個男生的。喜歡他,便會時時刻刻想看到他,彷彿怎麼看都看不夠,只要能為他做一點事兒,即使沒有回報,也會無比幸福,男孩的一個微笑,一句話,就足以讓她開心好久。只是她不懂,為何自己如此喜歡的人會一直逃避她,為何第一個喜歡上的人,會讓自己卑微的如一粒塵埃。
不由感覺年少時真好,喜歡就是喜歡,討厭就是討厭,不像成人世界就算討厭也會帶著虛偽的笑。
直到有一天,她送完雞蛋後還沒走,碰巧發現了男生正准備把她的雞蛋往垃圾桶里扔。女孩有點震驚,為什麼要扔掉蛋?為什麼不直接說你不喜歡那些蛋?男生低著頭說因為父親說她家的庭院雜草叢生,雞蛋可能會感染沙氏門菌,又怕傷害她,所以就一直沒說。女孩的心很痛吧,不然為什麼轉身時的表情那麼決絕,眼裡溢滿了絕望,她終於放棄了,自尊不允許自己再喜歡他了。女孩的倔強與不同,註定她是一個乾脆利落的人,當真正觸碰到內心的一個點的時候,她不會再糾結,會很乾脆的轉身。如果為一個不喜歡自己的人痛苦,放不下,這不是對自己的二重傷害嗎?
朱莉原本可以解釋庭院的荒蕪及雜草叢生是房東的責任,再者因為父親堅持治療並供養殘障多年的叔叔,而修整庭院需要很大一筆錢,家庭已經無力支撐。可這又有什麼好解釋的呢?這樣也挺好的,至少不會再這么卑微了。
生活總是這么不完美且令人失望的。朱莉鍾愛的梧桐樹最終被人無情砍倒,鍾愛的男生也只不過是一個徒有其表的人。
所幸,男生的爺爺,一個很有智慧的老頭兒,用他的智慧感化了朱莉,讓一顆被傷的心慢慢釋然了。
男生的父親,一個雖然西裝革履,外表光鮮亮麗的人,但是內心極度自大狂妄,目中無人,他看不起朱莉的家庭,那些薄涼的話,真是句句刺耳。出身在這樣的家庭,男生被父親的自以為是和傲慢所影響,難怪如此好的女孩在男生眼前晃盪了這么久,他都沒發現她的好。不過,慶幸的是,幸好男生有一個智慧的外公,他的價值觀和人生觀也在慢慢改變。
外公曾對他這樣說:有些人淺薄,有些人金玉其外,敗絮其中,但是總有一天,你會遇到一個絢麗的人,他讓你覺得你以前遇到過的所有人都只是浮雲。
有些人說男生根本配不上朱莉,其實他們之間是有一些誤會的,說出口的讓人傷心的話也許不是出於本意,那些沒說出口的,才是真正想說的話吧。
隨著時間的流逝,男生漸漸脫離了懵懂,他才幡然醒悟,真正傾聽了心靈的聲音,其實他很喜歡那個一度討厭過的女孩。他可以扔掉她的蛋,但是忍受不了別人說她一句不好,他也忍受不了女孩和別的男生一起吃飯,他更忍受不了的是女孩不再理他。
守得雲開見月明,影片的結局很美好。男孩拿來了一株樹,就是女孩曾經深愛過的梧桐樹,他們一同在門前種下了它。最終,男生治癒了女孩受傷的心,而那一棵梧桐樹成為了永恆的希望。
斯人若彩虹,遇上方知有。珍惜身邊的那個人,不要等到失去的時候,才倍感惋惜,有些人可以挽留,而有些人走了就不再了。
F. 電影小天使救媽媽觀後感
電影小天使救媽媽觀後感如下:
在孩子成長道路上,作為媽媽的我們需要不斷提升能力,才能更好地陪伴我們的孩子前進,媽媽的格局決定孩子的未來。花若盛開,蝴蝶自來。走進育心的人不得不說是幸福的,因為他們拿到了走進幸福大門的鑰匙。
電影小天使救媽媽講述的其實就是現實生活中的部分人的縮影,因吝嗇錢或者是愛錢而忽略了身邊一切,對人或事漠不關心,而自尋煩惱,無從找尋快樂的真義。影片拍得十分成功,演員的出色表演令影片添色不少。
小天使救媽媽,講述了一個真純可愛,天真浪漫的小天使在媽媽病重後捐獻血細胞,為救媽媽,他告訴了我們,人間薄涼就自己親媽媽,他的無畏與堅持與驕傲與自豪,我們要學習小天使救媽媽,中小天使的所作所為,他是我們所有學生兒童的代表。
看著孩子一天天長大,知識一天天豐富,彷彿農民看見自己的莊稼日漸成熟,母親的心裡是充滿幸福、喜悅的。建立和鞏固家庭的力量——是愛情,是父親和母親、父親和孩子、母親和孩子相互之間的忠誠的、純真的愛情。
世上有一種愛,它博大無私;人間有一種情,它庄嚴神聖。它使我魂牽夢繞,它使我幸福一生。它
像大海一樣廣博,像陽光一樣溫暖,像雨露一樣甘甜,像蠟燭一樣無私,像時間一樣無止無境。全世界的母親是多麼的相像!她們的心始終一樣,每一個母親都有一顆極為純真的赤子之心。
G. 二年級作文《國王與小鳥》電影片的觀後感200字
有同齡人說沒看過《國王與小鳥》,我簡直不能容忍,就像聽說本地人不認識路。80年代的黑白電視時代,多少人曾對國王與小鳥,和另外一部電影:《畢加索的奇異旅行》留下深刻印象。那時候不會用「另類」、「荒誕」這樣的形容詞,只知道它們「不一樣」,因此簡直是不由自主地看了一遍又一遍。它們是厚牆上的窄窗,透出一點點關於光怪陸離的世界的信息,讓人驚訝,震撼,還有對小我的迷茫和慌亂。人類的表達和思維是多麼豐富和難以把握!它們的來歷至今還是謎:當時的央視為什麼要播能播這樣的電影?我願意出100塊錢交換答案。
重看《國王與小鳥》,重溫少年記憶,當然不僅如此,它不再那麼奇異,但通過它卻完全可以把20年前後的我自己聯系起來,這個我,那個我之間這么容易找到線索?我不會說這是註定。
都說這電影有一部分取材於安徒生童話《牧羊女和掃煙囪的人》,這簡直不是真的——這兩個故事在各方面都大相徑庭。如果你還記得,那篇安徒生童話只是一個很有想像力的片段,有點抒情調侃的,牧羊女和掃煙囪的小夥子想逃出去看看外面的世界,但轉了一圈還是回家讓老祖父同意婚事。而在國王與小鳥里,牧羊女和掃煙囪的人完全不是主角,這兩個角色所演示的浪漫愛完全無足輕重,至於窮小子與壞國王爭奪純情女孩的框架,在這電影里只是被借用的故事底座。
又有人說這片子是影射法國大革命,國王的城堡是巴士底獄。但國王怎像軟弱的路易十六,他不是也像所有其他荒唐乖戾的獨裁者。這個故事應該是疊映了從法國大革命到第三帝國覆滅這所有的革命與王國滅亡的經典歷史,成為導演自己的新革命狂想曲,以及極樂版的一九八四。
在電影里,號稱幅員廣闊的王國的領土,其實只限那座非歐幾何風格的城堡,地上297層屬於國王,黑暗的由秘密警察看守的地下城屬於窮人。這個城堡封建王朝為體,工業文明為用,國王用警察、陷阱、地牢和密室保衛他的統治,用電梯、按鈕、摩托艇、直升飛機……這些被他熟練而歡快地使用的機械手段加以強化。這種時間嫁接明示導演主要觀摩的是當代極權,這個年代給極權者的特別權益是:他們能利用現代化的生產方式大規模製造和傳播個人崇拜,國王塑像從城堡地牢的流水線上看似無窮無盡地生產出來的畫面醜陋而恐怖,20世紀後的妄人們因此比他們的前輩更有力量。
牧羊女想跟國王要她情人的自由,國王說:「做苦工就是自由」,藝術館里的古典雕塑都被改成頂著他猥瑣的頭像,草坪,樹、蛋糕,油畫、煙火,一切裝飾的形狀都是他,歇斯底里的王國。
在這個王國的上空飛翔著小鳥,他是個癲聖般的預言家,高叫著「到處都有陷阱,抓小孩的陷阱,抓老鼠的陷阱……」只有他具有挑戰國王的能力,軟弱的一對情人在絕境中總是呼喚他的解救,而在地下城,他是個傳說,在那裡,只有一個流浪盲人奏著歡樂的樂曲,堅持世界上肯定有太陽和小鳥。當小鳥終於進入地下城,窮苦的人們都湧上街頭歡呼著小鳥小鳥,對他們來說,小鳥是關於美麗新世界即將到來的許諾和證據,和舊中國人對佛陀出世的捏造,cp對共產主義的宣揚異曲同工。
然而真正打敗國王的全不是這些窮人,而是本來專門吞吃他們的獅子,受了小鳥的蠱惑之後。向獅子發表極具煽動性的演說的小鳥,其實也像個未上台的極權者——列寧和希特勒不都被封為人類歷史上最偉大的演說
家么。更關鍵的力量是一座巨大的機器人,小鳥從國王手裡奪過它,摧毀了整個城堡,發動風扇將國王吹得無影無蹤。這個情節無法解釋為諷刺,而是導演再次表達了他對現代性的恐懼與崇拜的混雜心態,在他開始製作這電影的50年代,這也許是典型的,至今也未必過時。
整部電影避免呈現死亡血腥,國王和警察飽受捉弄,浪漫愛受輕視又受憐憫,小鳥瘋得滑稽,獅子不會真的吃掉人,幼鳥落入陷阱後總會得救,悲哀的善意是荒誕的中間調底色。但是,那個機器人實在是過於龐大和突兀了,它是一個在社會變革的絕路上崛起的暴力偶像,所有人都在它的掃盪中逃竄,它讓革命在破壞大發作中徹底拋棄了「解放」的虛諾。
最後,城堡變成一片廢墟,只有機器人在黃昏或黎明中孤獨沉思,一隻求救的幼鳥牽動它細小的柔情,它放出幼鳥,一拳打碎籠子——一個太直白的結尾,讓這部電影最後成了對革命暴力的祭禮。再回想它通篇對好窮人與壞當權者的二元設計,大大減少回味。或者,這只是一個任性的狂想,動畫片不必解說革命如何可能、革命後又如何的苦惱議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