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瓊瑤電影,絕對超乎你的想像
《彩雲飛》
《秋決》
《都市時裝速記》
《七品芝麻官》
彩雲飛
The Young Ones
1973年 | 106分鍾 | 15:00 | 1號廳
30元 | 淘票票在線選座或現場購票
影片改編自瓊瑤同名小說,成功引領了「瓊瑤電影」的第二波潮流,影片由當時的金童玉女甄珍 和鄧光榮主演,甄珍在片中一人分飾雙胞胎姐妹兩個角色。
賞心悅目的夢幻般傳奇故事,令青年觀眾為之陶醉,在台灣創下了極佳的票房紀錄,甚至也征服了香港和東南亞市場。本片在市場上的廣泛成功,也奠定了李行導演在影壇的地位。
秋決
Execution in Autumn
1971年 | 99分鍾 | 15:30 | 2號廳
30元 | 淘票票在線選座或現場購票
該片取自中國民間「兒子臨刑咬母乳」傳說,也是李行導演真正想拍的電影,與他之前的作品格局不同,本片具有濃厚的中國傳統古典倫理色彩。
影片帶來的倫常道德反思,引起當時 社會 和文藝界廣泛討論,曾多次重映,其發人深省的倫理主題,使得此片成為李行最具代表的作品之一,也讓他一舉奪下當年金馬獎最佳劇情片、最佳導演等大獎,甚至入圍奧斯卡最佳外語片。
都市時裝速記
Notebook On Cities & Clothes
1989年 | 81分鍾 | 19:00 | 1號廳
50元 | 淘票票在線選座或現場購票
文德斯對話山本耀司,時代與時裝的深層關系討論,藝術媒介與表現內容的統一性。兩位藝術家的跨界對話,不同的表達介質,相通的時代感知和藝術理念。
文德斯繼《尋找小津》後又一部將鏡頭對准東京的紀錄片,談及兩位不同藝術創作者之間創作道路的異同和他們所面臨的創作困惑,提出了對於城市、身份認同與數字化時代電影的關系等命題。
七品芝麻官
Sesame Official
1980年 | 113分鍾 | 18:30 | 2號廳
20元 | 淘票票在線選座或現場購票
謝添導演的這部古典喜劇藝術品《七品芝麻官》獲得電影百花獎最佳戲曲片獎,影片取材戲劇表演之精華而不拘泥於舞台框架,將戲劇的誇張與電影特級冶於一爐,為戲曲劇目搬上銀幕開拓了一條新道路。並且較之原舞台,人物血肉更加豐滿,個性更突出。
謝添導演銳意求新,用丑角作為主角,樹立了一個鮮明真實、生動可感的官員形象,那句「當官不與民做主,不如回家賣紅薯」也家喻戶曉。
Ⅱ 秋決的演職員表
《秋決》講述的是這樣一個故事:
漢代一裴姓富戶,三代單傳的孫子裴剛自幼父母雙亡,在奶奶嬌縱下缺乏管教,最終釀成大禍——受到風塵女子勒索而憤殺其三人,被判死刑,秋後處決。入獄前後,奶奶不惜重金賄賂官衙但屢次失敗,無奈只得獄中成親,以求裴家有後。最終在奶奶、妻子蓮兒、牢頭、同獄書生等人的感化下,裴剛漸漸悔悟,最終改換心態,從容赴死。
粗看整個故事,所有人物似乎都被籠罩於肅殺的氣氛中。富足但殘缺冷清的家庭,起始的三條人命和最終的處決,以牢獄為影片主要場景,等等所有這些因素都烘託了這一氣氛。但故事中卻洋溢著淡淡溫情,祖孫之情、夫妻之情以及牢頭和書生對裴剛的耐心感化,洋溢著人與人之間的無私關懷,令人感動,最終鑄就了一部嚴肅而又溫情的作品。而結局中裴剛雖釋然而去,卻又留下孤兒寡母,其中的喜悲,又是攪糅在一起,令人一陣惆悵。「中國的文化價值,認為整個宇宙是一種生命形式轉化為另一種生命形式,生生是後一個生命接替了前一個生命,是一種圓的轉換與傳承」,本片最後的秋決,若依此道理看待,也應是一種圓滿結局,這樣一想便覺豁然許多。 該片的質朴風格主要從三個方面體現:影片色彩和配樂、角色設置和影片場景。
整部影片偏重使用墨綠色調,較為冷暗而沉重,很有古樸特點,比較符合故事的時代定位和情節需要。人物服裝、道具和布景中少有鮮亮色彩,簡單樸素,即便蓮兒的新婚之服也是如此。影片配樂則由曾為李翰祥的古裝電影配樂作曲的日本作曲家齋藤一郎量身訂做,保留了日本音樂節奏、音調簡單並不華麗的特點,而且配樂之處並不多,片子多數時候處於簡單的對話或無聲中。
角色設置不多,主要是裴剛、蓮兒、奶奶、牢頭和刑曹等,名字也相當符號化。其次,在人物刻畫上也不矯情:裴剛就是一個粗獷、強悍的粗線條人物;蓮兒溫順賢良、沉靜寂寞,默默的報恩,隱忍而堅強;奶奶算是感情表現的最豐富的了,但也並不誇張,依舊沉著冷靜;但牢頭和書生也都比較沉默,有時只是淡淡一句話、一個眼神抑或一個動作。
影片的場景,首先設置簡單,主要是裴家和監獄,而且規模小、擺設少。其次,場景的拍攝手法沒有經過特殊處理,而且作為30多年前的片子,更沒有現代電影絢麗的計算機特技鏡頭。
但是有評論者也指出:「在鏡頭的處理上,李行似乎並不滿足於《養鴨人家》那種質朴的表現」,「在李行最得意的作品《秋決》中,他浮躁地用上了好幾個急劇的伸縮鏡頭」,「這種在技巧上流於虛浮的外在表現,在相當程度上破壞了李行早期作品一貫的清淡淳厚的導演風格」。
一、 從文化看電影
(一)時代烙印——寫實主義
上個世紀60年代,內地電影一直陷於文革階級斗爭中不能自拔,香港電影在邵氏公司的推波助瀾下正興起商業娛樂熱潮。而在台灣,上世紀60年代正是台灣現代文學盛行時期,影片中也經常摻雜西方現代主義文學中常見的頹廢、苦悶、絕望、精神分裂的情調,而進入70年代之後,鄉土文學成為台灣主流,台灣寫實主義電影受到影響,從單純追求西方電影技巧走向繼承民族文化傳統的道路。行政院新聞局副局長龔弘接任中影的總經理,對製片方針進行了調整和提出了「健康寫實主義路線」,也就是「中影製片必須應時代要求力予鼓舞」、「以盡量發揮人性中之同情、關切、原諒、人情味、自我犧牲等美德,使社會振作,引導人人向善,走向光明」。
導演李行當時在中影用簡單的情節和人物,完全朴實的拍攝手法,表達親情與人倫,拍了許多優秀影片。雖然拍《秋決》的時候李行已經另立門戶,但這部影片也可以說是當時時代影響、中影政策鼓舞的產物。片中裴剛的身邊,如蓮兒、奶奶、牢頭、書生,都是這樣充滿關切、人情味和自我犧牲美德的人,引導裴剛最後向善而坦然面對死亡。
(二)導演李行的思想
一方面李行的影片風格受到時代的影響,而不得忽視的另一方面是,李行本身崇尚中國民族文化,他堅持在政治宣傳要求與藝術追求的中間地帶創作、將倫理道德滲透進商業化製作。他先後憑借《養鴨人家》、《秋決》和《汪洋中的一條船》先後三次問鼎金馬獎,這項紀錄至今無人可以打破。
1. 父慈子孝
李行曾說過:「我的作品重點,多半強調父母子女間的親情,這一點,與我的家庭環境極有關系,在我的感覺里,上一代與下一代應該是協調的,不應該是叛逆的、相抵觸的,人類感情,沒有比父母對子女更真誠無私,我的父母,都是虔誠的佛教徒,是傳統保守的中國人典型,所以我最服膺中國傳統的倫理道德,是受了他們很大的影響。」
這也就恰恰能夠解釋《秋決》中充滿了父慈子孝的禮教思想:蓮兒能夠溫順的報恩,甘與一個不喜歡甚至厭惡的並且將赴刑場的人結婚生子;奶奶堅強執著的散盡錢財營救孫子,甚至為了讓孫子在牢中有精神寄託可以繼續恨自己,囑咐他人不要告訴孫子自己的死訊;獄中的書生代父受刑。而最終一向叛逆的裴剛也體會了奶奶的苦心,悔恨不已。也就是說,無論多麼劇烈的沖突,無論上一代與下一代之間多麼疏遠隔膜,在仁愛寬容下,隔膜將被穿透,距離將被拉近,營造出一種充滿光明和希望的向善場景,是為「和諧」。
但也有評論者指出:李行的電影「遵古守舊、不做任何改變的思想,與當時台灣社會趨向開放的社會潮流格格不入。對代溝問題的探討,他總是遠離台灣政治社會生活,遠離現代工商業發展帶來社會觀念和價值觀念的巨大變化和對中國固有倫理和傳統的具體分析,單單強調下一代向上一代遷就和妥協,這是很不夠的、片面的」。
2. 圓滿的家文化
有禮教思想的李行應該是非常重視「家」文化的,但是在《秋決》中,觀眾卻無法看到一個完整的「家」。[9]奶奶是年輕時就開始守寡,牢頭早已喪失妻與子,裴剛和蓮兒都是自幼失去雙親,最後蓮兒和孩子也將是孤兒寡母。
但是觀眾可以看到一個更廣泛意義上的「家」,在獄中,牢頭對裴剛產生了如父之情,亦嚴亦慈,觀眾可以感受到不同於小家之愛的一種超越了血緣關系的大愛;蓮兒細心打掃裴剛的獄室,兩人的幸福歡顏使裴剛和觀眾都不禁產生裴剛早已歸家的錯覺。
3. 說教色彩
「傳統的倫理、親情與教育,正是李行導演作品中的主要元素,也可以說是他的美學核心,他的導演三昧。」李行有著師范大學教育系的背景,這可能是他影片充滿強烈的說教意味的原因之一。
本片中他通過書生對裴剛一句句的反復說教而直接的直白的對觀眾進行說教,將觀眾弱智化,這點筆者並不是很喜歡,有些破壞本片的質朴風格,念念有詞的書生讓人不禁聯想到《大話西遊》中的唐僧,令人發笑。這便是本片些許不足之處。
二、 從法律看電影
法律和文化當然不能截然的剝離開來,然而我國的即使是講述案件的影視作品一般並不刻意對觀眾進行法律常識教育,本片亦是如此,著重的是傳統倫理和生死觀。所以以下筆者僅結合影片就其中反映出的部分較為有趣的內容略作展開。
(一)庭審
1. 自認
在影片庭審中沒有提及人證物證,更沒有提及仵作。縣令根據裴剛的明確自認徑行判其死罪。而在現代社會,我國作為大陸法系國家,刑事訴訟中強調發現案件的實體真實,盡可能查明案件真相,所以「即使被告在公開法庭上表示認罪,法官也不能直接宣告其有罪」,而必須調查全部證據才能綜合得出結論。「只有被告口供而沒有其他證據的,不能認定被告有罪」,否則「自認的自願性和明智性無法得到保障」。
2. 誘導性訊問
影片中收受賄賂的刑曹多次引導裴剛在審判中的陳述,意圖以自衛為理由為其開脫,但裴剛逞強而供認不諱。其實刑曹的行為已構成對被告的誘導性訊問。
在英美法系中,主詢問不得為誘導性的,因為主詢問方很可能暗示證人配合向其有利方向回答,易為虛假陳述。我國雖然是職權主義審判模式,但也有類似規則。最高人民檢察院《人民檢察院刑事訴訟規則》第335條規定:「訊問被告人、詢問證人應當避免可能影響陳述或者證言客觀真實的誘導性訊問、詢問以及其他不當訊問、詢問。」
(二)法律儒家化的體現
1. 秋決
在古人的觀念中,春夏是萬物生長繁衍的季節,秋冬才為肅殺消逝之時,這是永遠不變的自然規律,人為必與其相適,尤其是政治行為,須順於四時,與天道相應,即:慶賞刑罰與春夏秋冬以類相應,所以「刑必殺於秋冬」。漢律十二月立春不以報囚,後代法律也都沿而不改。由於該刑忌,才有了本片的片名,也才有了秋決之前獄中生活的一系列感人故事。刑殺禁忌還有關於宗教節日和祭祀日的禁忌,該片中並沒有反映,則不詳述。
2. 書生代父受刑
片中在獄里當時共有三位犯人,小偷、裴剛和書生。其中書生是因為父親年老體弱而申請代父受刑的。古代代刑的例子層出不窮,如緹縈救父已成為孝道的典型,有時候「代刑甚至成為國家規定的制度」,請求代刑成為合法權利。漢明帝時,父母、同產欲相代者,恣聽之。到明憲宗時期,代刑不僅僅是權利,而且成了子孫們規定的義務。
代刑體現了孝義,明顯的體現了我國古代法律儒家化的特點,「儒家以禮入法的企圖在漢代已經開始」。
3. 漢代牢獄——儒家思想的滲透
1)「寬緩刑獄」思想
漢朝統治者接受秦因推行「亂政虐刑」而敗亡的歷史教訓,提出了德刑兼施的「寬緩刑獄」思想,諸如對刑徒實行寬宥的「恤刑」政策,廢除了一些嚴刑酷法,在獄政制度中的優待長吏政策以及秋冬行刑制度等。改造重於懲罰也是儒家思想入法的體現。
這點在影片中完全得到體現。牢頭在犯人蠻橫無理或逃獄時才予以懲戒,沒有隨意打罵行為。犯人平時做些推磨等勞務,還會在監獄的院子中放風。牢頭對裴剛只是在其逃獄和怠工時才予以皮鞭,平時一直對其曉之以理動之以情,也從不為難裴剛的家屬,予以探望送物的方便。
2)漢代監獄制度
古代的監獄制度,到漢朝已達到相當完備的程度。影片中體現出來的是繫囚制度和憫囚制度。
第一,繫囚制度。是指對人犯實行有效的拘押,包括桎梏制度、門衛制度和點視制度等。為防止犯人逃跑,規定囚犯一律戴上獄具,穿上囚衣,即使是服役勞動時,也不得解脫械具。囚徒入監後,禁止與外人交往,就連家屬探視也受到嚴格的限制。所以,繫囚是為了達到「內情不得外出,外情不得內入,使人知幽閉困苦之狀,以頓挫其頑心」的懲罰目的。
第二,憫囚制度。就是指在「寬緩刑獄」思想指導下對囚犯施行寬宥,防止吏卒隨意凌虐獄囚和保障獄囚基本生活待遇的制度。特別要提出的是其中的「聽妻入獄」制度,就是指對於死囚犯娶妻無子允許其妻入獄,妊身有子,再加以行刑。影片中為了給裴家續香火,刑曹出策,送一女子去獄中與裴剛成親。這和「聽妻入獄」有些出入[18],但是本質是一樣的。這一制度也體現古代法律制度中的儒家傳統家族觀念。
4. 婚姻
蓮兒在新婚之夜祭拜祖宗,體現了古代婚姻這個法律行為的意義:「上以事宗廟,下以繼後世」。
三、 小結
本片尊重歷史,精緻而質朴的將漢代監獄場景認真的展示在觀眾面前,重點傳達了中國儒家傳統倫理道德和生死觀,嚴肅中帶有淡淡溫情和希望。一方面,李行導演在健康寫實主義旗幟下引導觀眾朝著「健康」向上的積極方向走去,另一方面又承擔著「寫實」功能,不避諱生活的殘酷,也沒有刻意隱瞞社會現實中的禮教逐漸崩潰後的憂思,但由於該憂思被「健康」旗幟引領,所以不可能像之後台灣新浪潮電影中那樣寫實和尖銳。
「殺了春桃,收獲秋決。」觀畢裴剛脫胎換骨全過程,聽罷其末了那鎮定的一句——「人早晚都是要死的」,心想:得觀賞此佳作,幸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