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電影全集 » 瞎子阿炳電影全集
擴展閱讀
安娜卡列尼娜電影結局 2025-08-01 14:15:23
田曦薇新電影 2025-08-01 14:10:53

瞎子阿炳電影全集

發布時間: 2022-04-28 01:44:49

A. 有一部關於瞎子阿炳生平的電影,是什麼

電視連續劇《瞎子阿炳》

B. 瞎子阿炳,資料

阿炳(1893~1950),原名華彥鈞,民間音樂家。生於清光緒十九年(1893年8月17日)阿炳出生在無錫雷尊殿旁「一和山房」,江蘇無錫人。後因患眼疾而雙目失明。其父華清和為無錫城中三清殿道觀雷尊殿的當家道士,擅長道教音樂。華彥鈞3歲時喪母,由同族嬸母撫養。8歲隨父在雷尊殿當小道士。開始在私塾讀了3年書,後從父學習鼓、笛、二胡、琵琶等樂器。12歲已能演奏多種樂器,並經常參加拜懺、誦經、奏樂等活動。他刻苦鑽研,精益求精,並廣泛吸取民間音樂的曲調,沖破道教音樂的束縛。18歲時被無錫道教音樂界譽為演奏能手。
22歲時父親去世,他繼為雷尊殿的當家道士。後因交友不慎,沾染上嫖娼、吸毒的惡習,34歲時雙目先後失明。為謀生計,他身背二胡,走上街頭,自編自唱,說唱新聞,淪為街頭藝人。40歲時,與寡婦董彩娣同居。每天下午在崇安寺三萬昌茶館門前圍場演唱。他敢於切中時弊,抨擊社會黑暗,用人們喜聞樂見的說唱形式吸引聽眾。一二八事變發生後,他又編唱《十九路軍在上海英勇抗擊敵寇》的新聞,並用二胡演奏《義勇軍進行曲》。在抵制日貨的運動中,他用富有激情的語言激發人們的愛國熱忱。他的許多新聞唱出了群眾的心聲,深得一般市民的喜愛。每天晚上還走街串巷,手操二胡,邊走邊拉,聲調感人。蜚聲國際樂壇的《二泉映月》,就是這一時期創作的。日軍侵佔無錫後,阿炳和董彩娣一同到雙方老家避難。不久赴上海,在崑曲班仙霓社擔任琴師,彈奏三弦,並在電影《七重天》中擔任表演群眾角色盲人。這時他創作的《聽松》,是一首氣魄豪邁、情感充沛的二胡獨奏曲,傾吐著不願當亡國奴的愛國主義熱情。民國28年重返錫城,再操舊業。他每天上午去茶館搜集各種新聞,回來構思創作,下午在崇安寺茶館門前演唱;夜間在街上拉著二胡,演奏他創作的《寒春風曲》。他的琴藝十分高超,可將琵琶放置在頭頂上彈奏,還可以用二胡模仿男女老少說話、嘆息、歡笑以及雞鳴狗叫的聲音。抗日戰爭勝利後,曾禁止他在崇安寺的固定場所說唱新聞。民國36年,他肺病發作,卧床吐血,從此不再上街賣藝,在家以修理胡琴為業,艱難度日,度日如年。
1949年7月23日無錫解放,阿炳和他的《二泉映月》等樂曲獲得新生。1950年暑期,中央音樂學院師生為了發掘、研究和保存民間音樂,委託楊蔭瀏教授等專程到無錫為他錄制《二泉映月》《聽松》《寒春風曲》3首二胡曲和《大浪淘沙》《龍船》《昭君出塞》3首琵琶曲。
1950年12月4日阿炳病逝,終年57歲。
阿炳的一生如戲劇般充滿情節的跌宕。據說他生平唯一留存下來的影像,只有一張日偽統治無錫時期「良民證」上的標准照。相片里那個帶著盲人眼鏡,形容枯瘦的中年人,在一頂破氈帽下面的面孔,透著生活的艱難和滄桑。也許命運給阿炳的磨難,正是成就他那些動人心魄樂曲的緣由。這個華清和的私生子,生來就被剝奪了家庭慈愛的權利。當他的生母無奈地以結束自己的生命來抵抗世俗的歧視,這個孩子性格中一些隱秘的部分已經可見端倪。在外寄養幾年的少年回歸生父華清和的身邊,他的眼光所見之處,也許有更多的是不解的疑惑。我從資料中知道,他是叫著「師傅」來到當道士的父親身旁。華清和自號雪梅,精通各種樂器。阿炳勤學苦練,不久就熟練地掌握了二胡、三弦、琵琶和笛子等多種樂器的演奏技藝。此刻阿炳還當自己只是個蒙受好心人照料的孤兒。然而當他長到21歲時,阿炳突然在華清和因病去世前明白了自己的身世。
往後的日子說來也令人唏噓。無錫城中道觀洞虛宮里雷尊殿的新任當家道士華彥鈞似乎放任自流,吃喝嫖賭甚至吸食鴉片。荒唐的生活帶來荒唐的結果:因為梅毒侵害他瞎了眼睛,喪失對道觀的控制。流落街頭後,族人安排江陰的農村寡婦董彩娣來照顧他。世事就是這樣矛盾。痛苦絕望中的阿炳沒有破罐子破摔。再往後的日子裡,一個說唱時事,在街頭賣藝,以「瞎子阿炳」聞名的創作型民間藝人新生了。有一篇當時見證人的回憶文章說,日本人侵佔無錫後,阿炳和董彩娣曾外出避難,在上海的崑曲班仙霓社擔任彈奏三弦的琴師,其間甚至還在當時拍攝的電影《七重天》里表演了一個群眾角色。
阿炳在這個賣藝為生的時期創作了他最為動人的樂曲。圍繞二胡曲《二泉映月》的流傳有許多故事,我在偶然中讀到其一個,說南京師范大學教授黎松壽孩童時期和阿炳是鄰居,少年時喜好二胡,在演奏技法上常常得到阿炳的點撥。後來他考上了南京藝術學院民樂系。一天天很冷,他在老師琴房外活動手指,隨手拉了支阿炳教他的樂曲。一曲終了,過來一個人訊問他拉的是什麼曲子。老師告訴他,這位問他的先生是從中央音樂學院來的楊蔭瀏教授。黎松壽說這樂曲是家鄉一個民間藝人教的,沒名字。楊蔭瀏說這曲子好,還說他們正在收集民樂,要用剛從國外進口的鋼絲錄音機錄下這樣好的民間音樂。黎松壽和楊教授約好,回到家鄉一直等到9月份,楊蔭瀏和曹安和兩位教授才來到無錫。這次他們帶來的任務是錄制無錫的道教音樂。等錄完這些道教音樂,黎松壽堅持請他們去錄阿炳的樂曲。等阿炳拉完一曲,楊蔭瀏教授輕聲問這曲子的名字,阿炳說沒名字。楊教授說沒名字不行,要想一個。阿炳接著說那就叫《二泉印月》吧。楊教授又說,《印月》這名字跟廣東音樂重了,要不叫映月,無錫有映山湖么,阿炳說,好,你的學問大,就聽你的。
對這件事情,黎松壽先生在他的回憶文章里說:1950年9月20日,我和妻子陪著楊蔭瀏、曹安和兩位先生找阿炳錄音,那天一直錄到晚上7點半才結束。錄音的時候,阿炳因為身體很不好,手勁也不夠,琴也是臨時找的,所以錄音保存下來的《二泉映月》並不是效果最好的。阿炳的最後一次演出是1950年9月25日,也就是錄音後的第5天,好像是無錫牙醫協會成立大會的文藝演出。阿炳支撐著病體出門,由於他走得慢,到會場時演出都快結束了。我扶著阿炳走上舞台,坐在話筒前面。這是阿炳平生第一次面對話筒演出,也是惟一的一次。阿炳一開始是彈琵琶,後來台下有人叫著要阿炳拉二胡,我和妻子就叫阿炳注意身體,不要拉。阿炳說了一句:「我給無錫的鄉親拉琴,拉死也甘心。」接著就拉起了他不知拉了多少遍的《二泉映月》。我記得滿場都是人,連窗戶上也站滿了人。演出結束的時候,台下掌聲和叫好聲不斷,阿炳聽見就脫下頭上的帽子點頭示意。那次演出後的第3天,阿炳就去世了。
80多年前,無錫街道的上空常常飄揚著阿炳賣藝乞討所奏響的琴聲。他的即興演奏,不僅成就了《二泉映月》這支自述式的悲歌,更主要的是它擺脫了那種賞玩式的心態,上升為一種與我同在的共命運感。對人世的關懷,對自我的思考,以及遭受的磨難,使一些人很容易地把他和貝多芬相提並論。不是說人活著多麼艱難,或者古人掛在嘴邊的「天降將大任於斯人」,而是真切的自己的行為。一部偉大的作品是一部心靈史,它折射了人之所以要站立的原因。我在阿炳音樂里常常感覺到的,在那一瞬間,就是能分清許多是非。我記憶里有過一段介紹日本指揮家小澤征爾的文字,說他在第一次聽到《二泉映月》這首樂曲時流著眼淚告訴別人:「像這樣的樂曲應該跪下來聽。」
阿炳因為1950年那次錄音保留了他創作的六首樂曲:即今天已為世人所熟知的二胡曲《二泉映月》《聽松》《寒春風曲》,琵琶曲《大浪淘沙》《龍船》《昭君出塞》。這是一件萬幸的事情。作為民間藝人,他艱苦的一生也許只是有史以來無數血淚人生其中的一次。幸好他有了一個機會,不僅能夠用自己的雙手,用音符來表達,還能藉助音樂這種工具來感染其他的心靈。
[編輯本段]軼聞趣事
人們稱阿炳是三不窮:人窮志不窮(不怕權勢);人窮嘴不窮(不吃白食);人窮名不窮(正直)。
在無錫城裡,有個地主強奸家中的一個13歲丫頭,阿炳知道後,馬上把此事編詞演唱,揭露地主的罪惡之舉,激起民憤,嚇得那個地主外逃好幾個月都不敢回家。
有一次,國民黨軍閥湯恩伯要阿炳給他的十三姨太唱生日堂會,阿炳斷然拒絕,遭到一頓毒打,可阿炳毫不屈服,並編了唱詞,拉起二胡痛罵他們。
抗戰時期,日寇佔領無錫,一個叫章士鈞的人當了漢奸,阿炳知道後,就編詞罵他,又遭到一頓毒打。後來,這個漢奸被日本人殺了,阿炳拍手稱快,並編了一首《漢奸的下場》沿街演唱,無錫人士無不叫好。
[編輯本段]音樂作品
江蘇無錫惠山泉,世稱「天下第二泉」。以「二泉映月」為樂曲命名,不僅將人引入夜闌人靜、泉清月冷的意境,聽畢全曲,更猶如見其人——一個剛直頑強的盲藝人在向人們傾吐他坎坷的一生。
繼短小的引子之後,旋律由商音上行至角,隨後在徵、角音上稍作停留,以宮音作結,呈微波形的旋律線,恰似作者端坐泉邊沉思往事(片段1)。第二樂句只有兩個小節,在全曲中共出現六次。它從第一樂句尾音的高八度音上開始。圍繞宮音上下迴旋,打破了前面的沉靜,開始昂揚起來,流露出作者無限感慨之情(片段2)。 進入第三句時,旋律在高音區上流動,並出現了新的節奏因素,旋律柔中帶剛,情緒更為激動。主題從開始時的平靜深沉逐漸轉為激動昂揚,深刻地揭示了作者內心的生活感受和頑強自傲的生活意志。他在演奏中綽注的經常運用,使音樂略帶幾分悲惻的情緒,這是一位飽嘗人間辛酸和痛苦的盲藝人的感情流露。
全曲將主題變奏五次,隨著音樂的陳述、引伸和展開,所表達的情感得到更加充分的抒發。其變奏手法,主要是通過句幅的擴充和減縮,並結合旋律活動音區的上升和下降,以表現音樂的發展和迂迴前進。它的多次變奏不是表現相對比的不同音樂情緒,而是為了深化主題,所以樂曲塑造的音樂形象是較單一集中的。全曲速度變化不大,但其力度變化幅度大,從pp至ff。每逢演奏長於四分音符的樂音時,用弓輕重有變,忽強忽弱,音樂時起時伏,扣人心弦。

華彥鈞墓

華彥鈞墓,一名阿炳墓。位於無錫市錫惠公園內惠山東麓映山湖邊。華彥鈞,即「瞎子阿炳」,民間音樂家,1950年12月病歿,葬無錫西郊璨山腳下「一和山房」道士墓。1979年5月,墓遭破壞,由無錫市博物館原地拾骨,於1983年遷葬惠山東麓、二泉之南現址。墓地面積742平方米,主體由墓牆和翼牆組成,狀如音樂台;舊墓碑現藏市博物館,彩墓碑由中國音樂研究所、無錫市文聯立,楊蔭瀏書,墓前瞎子阿炳銅像,由錢紹武雕塑。
1986年由無錫市人民政府公布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C. 找一部現代電影,描寫拉二胡的瞎子的一生的叫什麼名字(不是二泉映月)

黃飛鴻之二:男兒當自強 (1992)

D. 求一部老電影 關於瞎子阿炳的

《二泉映月》(1979年) 外文名稱 Moonlight on second spring 導演: 嚴寄洲 Jizhou Yan 主演: 張勇手 Yongshou Zhang ....老趙 陶玉玲 Yuling Tao ....阿根嫂 邵華 Hua Shao ....鍾師傅 影片類型: 劇情 片長:110 分鍾 國家/地區: 中國 色彩: 彩色 膠片長度: 11本 上映 1979 製作公司:八一電影製片廠 [中國] 劇情 無錫人阿炳從小喪母,父親華雪梅是絲竹名手,他隨父親刻苦學藝,並在父親去世後繼續勤學不輟,成為出色的樂師,人送外號「小天師」。李老虎一貫橫行霸道,賣唱老藝人鍾師傅受他的欺侮後重傷卧床。阿炳為幫鍾師傅的女兒琴妹還債,陪她上街賣唱,但又遇到李老虎的爪牙滋擾。阿炳因不願為李老虎演奏而被鼓樂班開除,又與鍾師傅父女失去了聯系,開始了四處流浪生活。多年後他與琴妹在太湖邊意外重逢,二人便相依為命。升為警察局長的李老虎更加為非作歹,因阿炳與琴妹拒絕為他演奏,便殘忍地打瞎了阿炳的眼睛,並侮辱琴妹。琴妹激憤至極投河自盡,阿炳成了瞎子沿街賣唱,並創作出名曲《二泉映月》,但李老虎不肯放過他,將他趕出了無錫。解放後,阿炳受到了黨和人民的關心,成為了著名音樂家,阿炳還以為琴妹還活著,人們告訴阿炳琴妹已經投河自盡,並帶他到琴妹的墳前,阿炳在琴妹的墳前痛哭,並回憶起和琴妹在街頭賣唱,四處流浪的悲慘生活,回憶起琴妹生前曾對阿炳說過要他拉一首曲子給她聽,阿炳就在琴妹的墳前拉起了悲傷的曲調《二泉映月》給已死的的琴妹聽。

E. 王寶強演的瞎子阿炳那時什麼電影

是一部電視劇,叫做《暗算》

F. 阿炳的作品有哪些

阿炳(1893~1950),原名華彥鈞,民間音樂家
敢於切中時弊,抨擊社會黑暗,用人們喜聞樂見的說唱形式吸引聽眾。一二八事變發生後,他又編唱《十九路軍在上海英勇抗擊敵寇》的新聞,並用二胡演奏《義勇軍進行曲》。在抵制日貨的運動中,他用富有激情的語言激發人們的愛國熱忱。他的許多新聞唱出了群眾的心聲,深得一般市民的喜愛。每天晚上還走街串巷,手操二胡,邊走邊拉,聲調感人。蜚聲國際樂壇的《二泉映月》,就是這一時期創作的。日軍侵佔無錫後,阿炳和董彩娣一同到雙方老家避難。不久赴上海,在崑曲班仙霓社擔任琴師,彈奏三弦,並在電影《七重天》中擔任表演群眾角色盲人。這時他創作的《聽松》,是一首氣魄豪邁、情感充沛的二胡獨奏曲,傾吐著不願當亡國奴的愛國主義熱情。民國28年重返錫城,再操舊業。他每天上午去茶館搜集各種新聞,回來構思創作,下午在崇安寺茶館門前演唱;夜間在街上拉著二胡,演奏他創作的《寒春風曲》。他的琴藝十分高超,可將琵琶放置在頭頂上彈奏,還可以用二胡模仿男女老少說話、嘆息、歡笑以及雞鳴狗叫的聲音。抗日戰爭勝利後,曾禁止他在崇安寺的固定場所說唱新聞。民國36年,他肺病發作,卧床吐血,從此不再上街賣藝,在家以修理胡琴為業,艱難度日,度日如年。
1949年7月23日無錫解放,阿炳和他的《二泉映月》等樂曲獲得新生。1950年暑期,中央音樂學院師生為了發掘、研究和保存民間音樂,委託楊蔭瀏教授等專程到無錫為他錄制《二泉映月》《聽松》《寒春風曲》3首二胡曲和《大浪淘沙》《龍船》《昭君出塞》3首琵琶曲

G. 瞎子阿炳簡介

清光緒十九年(1893年8月17日)阿炳出生在無錫雷尊殿旁「一和山房」。後因患眼疾而雙目失明。其父華清和為無錫城中三清殿道觀雷尊殿的當家道士,擅長道教音樂。華彥鈞4歲時喪母,由同族嬸母撫養。8歲隨父在雷尊殿當小道士。開始在私塾讀了3年書,後從父學習鼓、笛、二胡、琵琶等樂器。12歲已能演奏多種樂器,並經常參加拜懺、誦經、奏樂等活動。18歲時被無錫道教音樂界譽為演奏能手。 25歲時父親去世,他繼為雷尊殿的當家道士。後因交友不慎,沾染上惡習,34歲時雙目先後失明。為謀生計,他身背二胡,走上街頭,自編自唱,說唱新聞,淪為街頭藝人。40歲時,與寡婦催弟同居。每天下午在崇安寺三萬昌茶館門前圍場演唱。他敢於切中時弊,抨擊社會黑暗,用人們喜聞樂見的說唱形式吸引聽眾。一二八事變發生後,他又編唱《十九路軍在上海英勇抗擊敵寇》的新聞,並用二胡演奏《義勇軍進行曲》。在抵制日貨的運動中,他用富有激情的語言激發人們的愛國熱忱。他的許多新聞唱出了群眾的心聲,深得一般市民的喜愛。每天晚上還走街串巷,手操二胡,邊走邊拉,聲調感人。蜚聲國際樂壇的《二泉映月》,就是這一時期創作的。日軍侵佔無錫後,阿炳和催弟一同到雙方老家避難。不久赴上海,在崑曲班仙霓社擔任琴師,彈奏三弦,並在電影《七重天》中擔任表演群眾角色盲人。這時他創作的《聽松》,是一首氣魄豪邁、情感充沛的二胡獨奏曲,傾吐著不願當亡國奴的愛國主義熱情。民國28年重返錫城,再操舊業。他每天上午去茶館搜集各種新聞,回來構思創作,下午在崇安寺茶館門前演唱;夜間在街上拉著二胡,演奏他創作的《寒春風曲》。他的琴藝十分高超,可將琵琶放置在頭頂上彈奏,還可以用二胡模仿男女老少說話、嘆息、歡笑以及雞鳴狗叫的聲音。抗日戰爭勝利後,曾禁止他在崇安寺的固定場所說唱新聞。民國36年,他肺病發作,卧床吐血,從此不再上街賣藝,在家以修理胡琴為業,艱難度日,度日如年。

H. 《瞎子阿炳》的電影講什麼

瞎子阿炳》:窮困潦倒的阿炳最後在舞台上獨自拉著凄苦哀婉的《二泉映月》,直至死去。最新的《暗算、聽風》第一部《聽風》講述是安在天和瞎子阿炳的故事。故事發生在1950年秋――1952年春。這是我們國家軍事上最吃力、國家面臨最大變數之季。軍事上,北邊要打美國人,南方大山深處又聚集著眾多國民黨殘部,需要盡快一舉殲滅。美朝戰爭的爆發,使蔣介石及眾多殘匪追隨者又死灰復燃,反攻大陸的誘惑使隱藏在全國上下的特務都摩拳擦掌,企圖改寫中國歷史。有資料指出,當時國內有近十萬特務,主要活動在各大城市,他們到處搞爆炸,破壞公眾設施,散布謠言,擾亂軍心民心。特務的活動當然是地下的,聯絡主要用的是無線電,這是他們的命脈,也是我們要粉碎特務組織的主要戰線。無線電聯絡就怕偵聽,即空中攔截。只要知道對方聯絡的頻率和時間,任何人都可以作為「第三者」抄到對方的電報。所以,為了反攔截,無線電聯絡經常需要更換聯絡頻率和時間,以便甩掉偵聽方。而對偵聽方來說,當對方更換聯絡時間和頻率之後,必須盡快找到,否則偵聽便成了空談。然後有一天,台灣本島與大陸聯系的電台一夜之間都失蹤了。在茫茫然的無線電海洋里,各種電台多如魚蝦,要找到一部特定的電台,猶如在森林裡尋找一片特定的樹葉,其難度可想而知,不但需要你夜以繼日,更需要你有一雙靈敏的耳朵。於是,有了安在天尋找阿炳和阿炳尋找敵台的故事。阿炳是一個異人,他什麼都看不見,卻什麼都聽得見……

I. 請問誰有電影關於」瞎子阿炳」的連接或相關相關消息

去看電影《二泉映月》 (1979)導 演:嚴寄洲
編 劇:鄂允文 劉保毅 榮磊
主 演:鄭松茂 張勇手 陶玉玲 馮恩鶴 邵華 (更多)
上 映:1979年
地 區:中國大陸
顏 色:彩色
類 型:劇情片
劇情:無錫民間藝人阿炳從小喪母,隨父華雪梅出家當了道士。華雪梅是絲竹名手,阿炳隨父刻苦學藝。父親去世後,他數年如一日,學會多種樂器,成了出色的樂師,人稱「小天師」。賣唱老藝人鍾師傅受李老虎欺侮重傷卧床,女兒琴妹無力還債,阿炳毅然陪琴妹上街賣唱,被李老虎的爪牙沖散,阿炳被趕出道院。他進了鼓樂班,因不願為李老虎演奏而丟了飯碗。他尋找鍾師傅和琴妹,但已人去屋空。他四處流浪,多年後在太湖邊與琴妹意外相逢。原來鍾師傅已故去,臨終前囑咐琴妹要與阿炳相依為命。升為警察局長的李老虎強迫他倆為自己演奏,遭到拒絕後,狠毒地批地打瞎阿炳的雙眼,搶走琴妹。從此阿炳成了沿街賣藝的瞎子藝人,技藝愈加純熟,《二泉映月》誕生了,受到人們喜愛。李老虎砸了阿炳的琴弦,把他趕出無錫城,琴妹不堪受辱,投河自盡。解放後,黨和人民請阿炳開演奏會,灌唱片,音樂學院請他當國樂教授。阿炳無比激動,來到琴妹的墳前祭奠,拉起《二泉映月》,傾訴衷腸。 這部反映江南民間音樂家瞎子阿炳的故事,是帶有悲劇色彩的正劇。全片的基調,幽麗、秀逸、沉鬱、雋永,平易流暢,不事雕琢,它是一幅深沉凝重的水墨畫,是「真善美」與「假惡丑」的對峙。 影片力求擺脫概念化,把阿炳作為一普通的民間藝人、一個具有樸素的民族意識的剛正的流浪者來該劃,重現了歷史上的阿炳。 影片作為一部音樂傳記片突出體現了具有濃郁的江南風格的音樂特色,清麗、柔婉的音韻貫穿始終,動人心弦。影片還將音樂與主人公的命運交融在一起,既有力地烘託了人物,也展示了音樂家的超人技藝。 該片獲文化部1979年優秀影片獎。 1980年白夫今獲文化部「青年優秀創作獎」 1979年國慶30周年獻禮影片

J. 80年代電視劇瞎子阿炳

我是82年的,小時記的有一部電視劇就叫瞎子阿炳,主演員好像叫王華英,主題曲好像是叫心明曲,內容我記不得了,當時我太小了,就記的哪個哥曲,眼睛好像小師妹走了,追師妹,不知怎麼的就瞎了我就記的他追一個女了好像是他師妹,別的真記不住了,他這個電視劇是90年的,像還有常香玉,黃河東流去,描寫黃河泛濫之後的電視劇都找不到了可能都是電視台的片庫裡面,不願意放出來,還有經典動畫的地球超人,只有英文版,也找不到譯版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