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貴妃醉酒故事的具體內容是什麼
唐玄宗與楊玉環約好,在百花亭設宴,第二天楊玉環提前就到了百花亭,吩咐宮人准備好,但皇帝久久沒來,楊玉環派人前去請,但回報的人告訴她,皇帝去了江妃的宮里,楊玉環聞訊,非常懊惱,本來楊玉環性格就比較善妒,一時間百般委屈和不甘湧上心頭,難以排遣,一個人喝起了悶酒,酒入愁腸愁更愁,最後酒意湧上來後,化作歌舞。
貴妃醉酒源於乾隆時期一部京劇劇目《醉楊妃》,這部劇經過京劇大師梅蘭芳的細心雕琢,是梅派的經典曲目之一。本出劇寫的是楊玉環醉酒後自賞懷春的心態和對皇帝的一腔柔情。
(1)電影貴妃醉完整版下載擴展閱讀:
劇目歷史:
追本溯源
京劇《貴妃醉酒》的劇情可以遠溯於白居易的《長恨歌》。
根據梅派藝術研究家、戲曲評論家許姬傳的研究,《貴妃醉酒》來源於明末傳奇《磨塵鑒》。也有學者認為是源自清初傳奇《長生殿》,《長生殿》第十八出《夜怨》的唱詞與排場,雖與《醉酒》不同,但基本情節類似。
王芷章先生在《中國京劇編年史》里考證過《醉酒》的來源:光緒十二年七月(1886年)「漢劇花旦吳鴻喜由湖北來京,投余紫雲搭班,頭天演《楊妃醉酒》,為《醉酒》入京之始。」
關於《貴妃醉酒》舞台劇,一種觀點認為該劇起源於崑曲《醉楊妃》;另一種觀點是,徽班進京、徽漢合流的時候,藝名為月月紅的漢劇藝人吳麗卿在北京徽班「四喜班」表演過漢劇《貴妃醉酒》,京劇《貴妃醉酒》則由其改編而來。
根據葉慕秋1936的文章《論貴妃醉酒與蹺工》首先踩蹺演《醉酒》的是余玉琴,然後是水仙花,踩蹺漸漸成為當時演該戲必採用的路子,後來路三寶開大腳片演出刀馬旦之風,王瑤卿、王慧芳等人相繼採用此法。
改編過程:
自吳麗卿以來,《貴妃醉酒》經由路三寶到梅蘭芳和於連泉,形成了幾種完全不同的演法。第一種是梅蘭芳創造的青衣梅派演法,早期梅蘭芳演出該劇還是按照路三寶的方式,只不過廢除了踩蹺;程硯秋早年拜在梅蘭芳門下,也演出此劇,基本上是梅蘭芳的演法,而後來出現的四小名旦之一張君秋學習的就是梅蘭芳晚期的演法。
第二種是於連泉創造的花旦筱派演法,在於連泉去世之後,他的弟子、甘肅京劇團的陳永玲曾演出此劇,依然保留了踩蹺的傳統方式(1985,青海電視台),在陳永玲去世後,筱派絕響。此外還有荀慧生的荀派演法,有1922年百代公司、1930年大中華公司唱片存世,不過沒有留下相應的影視資料,也沒有弟子繼承,據說荀派的版本是「醉中見美」。
早期的《貴妃醉酒》表演上有很多色情成分,格調低俗。原劇大肆渲染楊貴妃情慾無處排解,借著酒醉與宦官們猥褻調情。這亦是京劇等「舊劇」為「新文化運動」諸氏所詬病的重要原因之一。
自1914年在北京首次演出該劇,直到1955年被北京電影製片廠拍攝成電影的過程中,梅蘭芳堅持從人物情感變化入手,從美學角度糾正了它的非藝術傾向,也摒棄了劇中惡俗的成分。經過了梅蘭芳「改良」的《貴妃醉酒》,重新被定義為是「一出暴露宮廷里被壓迫女性的內心感情的舞蹈好戲」。
2006年,京劇表演藝術家李玉茹發表的《學習、繼承與發展——我演〈貴妃醉酒〉》文中提及了對《貴妃醉酒》的出場與舞台調度、保留楊貴妃飲酒時的三個「卧魚」、三次下腰飲酒的第二把腰動作、楊貴妃醉後給高力士戴太監帽的身段等方面做出的改編。
⑵ 摩薩德六部經典電影是什麼
一、《忠奸人》
該片中阿爾·帕西諾用豐富的面部表情,幾近喋喋不休的對白,精湛老到的演技詮釋了一個悲劇色彩頗濃的角色,也完成了黑幫電影主角從不可一世的梟雄到落魄小匪徒的轉變。許多經典場景分外感人,讓人回味。
正因為萊佛蒂是一個很難用好和壞的簡單標准來衡量的人物,也使得道尼原本堅守的是非觀發生動搖,一度陷入內心迷惘,沒有按時向聯邦調查局發出情報,差點鑄成大錯。《忠奸人》是一部卧底警探電影,根據真人真事改編,導演為Mike Newell。
《忠奸人》是由邁克·內威爾執導,阿爾·帕西諾、約翰尼·德普、邁克爾·馬德森、布魯諾·柯比等主演的傳記片,於1997年2月28日在美國上映。該片講述聯邦調查局派探員喬·皮斯通過到黑手黨進行卧底,最後沉重打擊黑手黨的故事。
⑶ 貴妃醉酒的典故
唐玄宗先一日與楊貴妃約,命其設宴百花亭,同往賞花飲酒。至次日,楊貴妃遂先赴百花亭,備齊御筵候駕,孰意遲待移時,唐玄宗車駕竟不至。遲之久,遲之又久。乃忽報皇帝已幸江妃宮,楊貴妃聞訊,懊惱欲死。
楊貴妃性本褊狹善妒,尤媚浪,且婦女於怨望之餘,本最易生反應力。遂使萬種情懷,一時竟難排遣,加以酒入愁腸,三杯亦醉,春情頓熾,忍俊不禁。於是竟忘其所以,放浪形骸,頻頻與高力士、裴力士二太監,作種種醉態,及求歡猥褻狀,乃始倦極回宮。
楊貴妃以「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宮粉黛無顏色」而「三千寵愛在一身」,可她也曾一時失寵而借酒澆愁,醉後忘其所以,放浪形骸。
(3)電影貴妃醉完整版下載擴展閱讀
京劇《貴妃醉酒》又名《百花亭》,是一出單折戲,取材於中國唐朝歷史人物楊貴妃的故事,經過中國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家梅蘭芳先生創作、表演而廣為認知,是梅派代表劇目之一。
根據梅派藝術研究家、戲曲評論家許姬傳的研究,《貴妃醉酒》來源於明末傳奇《磨塵鑒》。也有學者認為是源自清初傳奇《長生殿》,《長生殿》第十八出《夜怨》的唱詞與排場,雖與《醉酒》不同,但基本情節類似。
《貴妃醉酒》經由路三寶到梅蘭芳和於連泉,形成了幾種完全不同的演法。第一種是梅蘭芳創造的青衣梅派演法,早期梅蘭芳演出該劇還是按照路三寶的方式,只不過廢除了踩蹺;程硯秋早年拜在梅蘭芳門下,也演出此劇,基本上是梅蘭芳的演法,而後來出現的四小名旦之一張君秋學習的就是梅蘭芳晚期的演法。
第二種是於連泉創造的花旦筱派演法,在於連泉去世之後,他的弟子、甘肅京劇團的陳永玲曾演出此劇,依然保留了踩蹺的傳統方式(1985,青海電視台),在陳永玲去世後,筱派絕響。此外還有荀慧生的荀派演法,有1922年百代公司、1930年大中華公司唱片存世,不過沒有留下相應的影視資料,也沒有弟子繼承,據說荀派的版本是「醉中見美」。
早期的《貴妃醉酒》表演上有很多色情成分,格調低俗。原劇大肆渲染楊貴妃情慾無處排解,借著酒醉與宦官們猥褻調情。這亦是京劇等「舊劇」為「新文化運動」諸氏所詬病的重要原因之一。
自1914年在北京首次演出該劇,直到1955年被北京電影製片廠拍攝成電影的過程中,梅蘭芳堅持從人物情感變化入手,從美學角度糾正了它的非藝術傾向,也摒棄了劇中惡俗的成分。經過了梅蘭芳「改良」的《貴妃醉酒》,重新被定義為是「一出暴露宮廷里被壓迫女性的內心感情的舞蹈好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