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電影全集 » 苗族電影天上仙女全集
擴展閱讀
新貓和老鼠電影演員 2025-08-06 02:31:40
完整版電影的APP 2025-08-06 02:18:23

苗族電影天上仙女全集

發布時間: 2022-04-25 23:41:52

⑴ 求電視劇名 小時候少數民族的神話故事應該是

《封神後榜》

⑵ 有一個老電影,是一夥江湖人尋找仙女,最後在山洞中找到了仙女,是什麼電影

衛斯理之霸王卸甲
導演: 徐小明
編劇: 徐小明 / 張華標 / 薛家華
主演: 錢嘉樂 / 元華 / 胡慧中 / 李賽鳳 / 元奎
類型: 動作 / 戰爭 / 奇幻 / 冒險
製片國家/地區: 香港
語言: 粵語
上映日期: 1991-01-10
片長: 102 分鍾
又名: Bury Me High

⑶ 中國古代神話當中的天上的七仙女分別是

七仙女,是中國古代神話中七位女神的總稱。有時也單獨指七姊妹中最小的七妹。

七仙的起源:一是天文崇拜,與女宿扶筐七星、昴宿七星、牛宿織女三星、女宿婺女四星等有關。二是由於秦漢時的登仙思想,而產生的羽人形象。

民間一般稱呼這七姐妹為:大仙女、二仙女、三仙女、四仙女、五仙女、六仙女、七仙女(私配董永)。

七仙女的傳說故事多記載於《天仙配》、《西遊記》等神話書作;多出現於明清戲曲之中,常被世人口耳相傳為王母的女兒女官等屬神。

從漢代起,歷代多有七仙神話的記載。宋代有話本。元代多見於戲曲。

明代仍多見於戲曲,而在明代小說里少見。明 戲曲《織錦記》首次提到董永妻的具體稱呼「七姑」。

明代小說《西遊記》也提到七仙的具體稱呼「紅衣仙女、青衣仙女、素衣仙女、皂衣仙女、紫衣仙女、黃衣仙女、綠衣仙女,」認為七仙身穿七色衣裳,似乎跟七種色彩有關。

但也有民間傳說認為,七仙身穿「赤橙黃綠青藍紫」七色衣裳。

宋元起的戲曲,結合歷代民間傳說,形成明清 更完整的《天仙配》一類的戲曲。內容基本是:董永家貧,賣身葬父。天上七位織布仙女中最小的七妹愛而憐之,私下凡間,於槐樹下與永結為夫婦,同至傅員外家織錦償債。

百日期滿,方擬還家共建未來美好生活。玉帝忽遣天神往敕七仙女返回天庭。七仙女恐董永受害,只得與永別於締婚之槐樹下,灑淚歸天而去。

(3)苗族電影天上仙女全集擴展閱讀:

民俗信仰

七仙神話來自民間。關於董永的傳說遍布於全國各地,並不是某一地區產生的當地鄉土神話。

對照各地眾多的口頭傳說。可見這一類傳說,有些地點多在水泊處。七仙女在水泊處或歌舞、或沐浴、或浣衣(在水中洗綵衣,可能跟彩虹吸水的典故有關)等。她們的形態常常在水鳥和人形之間轉換。在神話中,水域多跟女性神的悲傷傳說有關。

七姐妹的組合式形象、董七婚姻等元素,在文化風俗中也常有痕跡。如:每年正月十五的晚上,身著盛裝的姑娘聚集在飛梭石旁,手捧針線盒向七姐乞巧,唱乞巧歌。唱完乞巧歌後,還要詢問年成好壞、吉凶如何、能否婚嫁等事宜。

民間各處有奉祀帶七仙元素的廟。有時七姐妹一起被奉祀,有時分開被奉祀,主祀陪祀都有。

⑷ "木葉"是什麼葉有什麼深刻含義

編輯本段一、中國古代文學中指「樹葉」
《說「木葉」》
作者:林庚
「裊裊兮秋風,洞庭波兮木葉下。」(《九歌》)自從屈原吟唱出這動人的詩句,它的鮮明的形象,影響了此後歷代的詩人們,許多為人傳誦的詩篇正是從這里得到了啟發。如謝庄《月賦》說:「洞庭始波,木葉微脫。」陸厥的《臨江王節士歌》又說:「木葉下,江波連,秋月照浦雲歇山。」至於王褒《渡河北》的名句:「秋風吹木葉,還似洞庭波。」則其所受的影響更是顯然了。在這里我們乃看見「木葉」是那麼突出地成為詩人們筆下鍾愛的形象。
「木葉」是什麼呢?按照字面的解釋,「木」就是「樹」,「木葉」也就是「樹葉」,這似乎是不需要多加說明的;可是問題卻在於我們在古代的詩歌中為什麼很少看見用「樹葉」呢?其實「樹」倒是常見的,例如屈原在《橘頌》里就說:「後皇嘉樹,橘徠服兮。」而淮南小山的《招隱士》里又說:「桂樹叢生兮山之幽。」無名氏古詩里也說:「庭中有奇樹,綠葉發華滋。」可是為什麼單單「樹葉」就不常見了呢?一般的情況,大概遇見「樹葉 」的時候就都簡稱之為「葉」,例如說:「葉密鳥飛礙,風輕花落遲。」(蕭綱《折楊柳》)「皎皎雲間月,灼灼葉中華。」(陶淵明《擬古》)這當然還可以說是由於詩人們文字洗煉的緣故,可是這樣的解釋是並不解決問題的,因為一遇見「木葉」的時候,情況就顯然不同起來;詩人們似乎都不再考慮文字洗煉的問題,而是盡量爭取通過「木葉」來寫出流傳人口的名句,例如:「亭皋木葉下,隴首秋雲飛。」(柳惲《搗衣詩》)「九月寒砧催木葉,十年征戍憶遼陽。」(沈佺期《古意》)可見洗煉並不能作為「葉」字獨用的理由,那麼「樹葉」為什麼從來就無人過問呢?至少從來就沒有產生過精彩的詩句。而事實又正是這樣的,自從屈原以驚人的天才發現了「木葉」的奧妙,此後的詩人們也就再不肯輕易把它放過;於是一用再用,熟能生巧;而在詩歌的語言中,乃又不僅限於「木葉」一詞而已。例如杜甫有名的《登高》詩中說:「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這是大家熟悉的名句,而這里的「落木」無疑的正是從屈原《九歌》中的「木葉」發展來的。按「落木蕭蕭下」的意思當然是說樹葉蕭蕭而下,照我們平常的想法,那麼「葉」字似乎就不應該省掉,例如我們無妨這么說:「無邊落葉蕭蕭下」,豈不更為明白嗎?然而天才的杜甫卻寧願省掉「木葉」之「葉」而不肯放棄「木葉」之「木」,這道理究竟是為什麼呢?事實上,杜甫之前,庾信在《哀江南賦》里已經說過:「辭洞庭兮落木,去涔陽兮極浦。」這里我們乃可以看到「落木」一詞確乎並非偶然了。古代詩人們在前人的創造中學習,又在自己的學習中創造,使得中國詩歌語言如此豐富多彩,這不過是其中的小小一例而已。
從「木葉」發展到「落木」,其中關鍵顯然在「木」這一字,其與「樹葉」或「落葉」的不同,也正在此。「樹葉」可以不用多說,在古詩中很少見人用它;就是「落葉」,雖然常見,也不過是一般的形象。原來詩歌語言的精妙不同於一般的概念,差一點就會差得很多;而詩歌語言之不能單憑借概念,也就由此可見。從概念上說,「木葉」就是「樹葉」,原沒有什麼可以辯論之處;可是到了詩歌的形象思維之中,後者則無人過問,前者則不斷發展;像「無邊落木蕭蕭下」這樣大膽的發揮創造性,難道不怕死心眼的人會誤以為是木頭自天而降嗎?而我們的詩人杜甫,卻寧可冒這危險,創造出那千古流傳形象鮮明的詩句;這冒險,這形象,其實又都在這一個「木」字上,然則這一字的來歷豈不大可思索嗎?在這里我們就不得不先來分析一下「木」字。
首先我們似乎應該研究一下,古代的詩人們都在什麼場合才用「木」字呢?也就是說都在什麼場合「木」字才恰好能構成精妙的詩歌語言;事實上他們並不是隨處都用的,要是那樣,就成了「萬應錠」了。而自屈原開始把它准確地用在一個秋風葉落的季節之中,此後的詩人們無論謝庄、陸厥、柳惲、王褒、沈佺期、杜甫、黃庭堅,都以此在秋天的情景中取得鮮明的形象,這就不是偶然的了。例如吳均的《答柳惲》說:「秋月照層嶺,寒風掃高木。」這里用「高樹」是不是可以呢?當然也可以;曹植的《野田黃雀行》就說:「高樹多悲風,海水揚其波。」這也是千古名句,可是這里的「高樹多悲風」卻並沒有落葉的形象,而「寒風掃高木」則顯然是落葉的景況了。前者正要借滿樹葉子的吹動,表達出像海潮一般深厚的不平,這里葉子越多,感情才越飽滿;而後者卻是一個葉子越來越少的局面,所謂「掃高木」者豈不正是「落木千山」的空闊嗎?然則「高樹」則飽滿,「高木」則空闊;這就是「木」與「樹」相同而又不同的地方。「木」在這里要比「樹」更顯得單純,所謂「枯桑知天風」這樣的樹,似乎才更近於「木」;它彷彿本身就含有一個落葉的因素,這正是「木」的第一個藝術特徵。
要說明「木」它何以會有這個特徵,就不能不觸及詩歌語言中暗示性的問題,這暗示性彷彿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後,我們不留心就不會察覺它的存在。敏感而有修養的詩人們正在於能認識語言形象中一切潛在的力量,把這些潛在的力量與概念中的意義交織組合起來,於是成為豐富多彩一言難盡的言說;它在不知不覺之中影響著我們;它之富於感染性啟發性者在此,它之不落於言筌者也在此。而「木」作為「樹」的概念的同時,卻正是具有著一般「木頭」「木料」「木板」等的影子,這潛在的形象常常影響著我們會更多地想起了樹干,而很少會想到了葉子,因為葉子原不是屬於木質的,「葉」因此常被排斥到「木」的疏朗的形象以外去,這排斥也就是為什麼會暗示著落葉的緣故。而「樹」呢?它是具有繁茂的枝葉的,它與「葉」都帶有密密層層濃陰的聯想。所謂:「午陰嘉樹清圓。」(周邦彥《滿庭芳》)這里如果改用「木」字就缺少「午陰」更為真實的形象。然則「樹」與「葉」的形象之間不但不相排斥,而且是十分一致的;也正因為它們之間太多的一致,「樹葉」也就不會比一個單獨的「葉」字多帶來一些什麼,在習於用單詞的古典詩歌中,因此也就從來很少見「樹葉」這個詞彙了。至於「木葉」呢,則全然不同。這里又還需要說到「木」在形象上的第二個藝術特徵。
「木」不但讓我們容易想起了樹干,而且還會帶來了「木」所暗示的顏色性。樹的顏色,即就樹干而論,一般乃是褐綠色,這與葉也還是比較相近的;至於「木」呢,那就說不定,它可能是透著黃色,而且在觸覺上它可能是乾燥的而不是濕潤的;我們所習見的門栓、棍子、桅桿等,就都是這個樣子;這里帶著「木」字的更為普遍的性格。盡管在這里「木」是作為「樹」這樣一個特殊概念而出現的,而「木」的更為普遍的潛在的暗示,卻依然左右著這個形象,於是「木葉」就自然而然有了落葉的微黃與乾燥之感,它帶來了整個疏朗的清秋的氣息。「裊裊兮秋風,洞庭波兮木葉下。」這落下絕不是碧綠柔軟的葉子,而是窸窣飄零透些微黃的葉子,我們彷彿聽見了離人的嘆息,想起了遊子的漂泊;這就是「木葉」的形象所以如此生動的緣故。它不同於:「美女妖且閑,採桑歧路間;柔條紛冉冉,落葉何翩翩。」(曹植《美女篇》)中的落葉,因為那是春夏之交飽含著水分的繁密的葉子。也不同於:「靜夜四無鄰,荒居舊業貧;雨中黃葉樹,燈下白頭人。」(司空曙《喜外弟盧綸見宿》)中的黃葉,因為那黃葉還是靜靜地長滿在一樹上,在那蒙蒙的雨中,它雖然是具有「木葉」微黃的顏色,卻沒有「木葉」的乾燥之感,因此也就缺少那飄零之意;而且它的黃色由於雨的濕潤,也顯然是變得太黃了。「木葉」所以是屬於風的而不是屬於雨的,屬於爽朗的晴空而不屬於沉沉的陰天;這是一個典型的清秋的性格。至於「落木」呢,則比「木葉」還更顯得空闊,它連「葉」這一字所保留下的一點綿密之意也洗凈了:「日暮風吹,葉落依枝。」(吳均《青溪小姑歌》)恰足以說明這「葉」的纏綿的一面。然則「木葉」與「落木」又還有著一定的距離,它乃是「木」與「葉」的統一,疏朗與綿密的交織,一個迢遠而情深的美麗的形象。這卻又正是那《九歌》中湘夫人的性格形象。
「木葉」之與「樹葉」,不過是一字之差,「木」與「樹」在概念上原是相去無幾的,然而到了藝術形象的領域,這里的差別就幾乎是一字千里。
二、一種樂器
木葉,是苗、瑤、侗、彝、壯、布依、黎、土家、僳僳、阿昌、白、傣、水、哈尼、仡佬、仫佬、毛南、滿、蒙古、藏、漢等族單簧氣鳴樂器。苗語稱黑不龍、促戈腦。侗語稱巴眉、嘎不洛。彝語稱斯切、斯切嫫。壯語稱拜美。廣泛流行於黔、川、滇、湘、鄂、桂、閩、海南、內蒙古和東北各地。
在我國中南、西南清澈的江河兩岸,在雲、貴高原的山間小路上,經常可以聽到一陣陣高亢、悠揚的樂聲,這是聰穎的少數民族人民,利用一種葉面光滑、具有韌性的橢圓形樹葉,通過各種吹奏技巧而發出的清脆、明亮的樂音,就像是多才多藝的山歌手在歡樂地歌唱。木葉,是大自然賦予人類的天然樂器,深受我國許多少數民族人民的喜愛。樹葉雖小,音色優美,音樂動人,獨具風采。
編輯本段【起源】
關於吹木葉的起源,在黔東南的苗家村寨里流傳著這樣一個故事:很早以前,有個苗族青年小伙叫姜兄九,有個姑娘叫戛兄九,他們的家被一座高山阻隔著,終年不得相見。有一次,他們「遊方」(即男女青年用對歌來談情說愛)時一見鍾情。沒過多久姑娘就到姜兄九家來了,可是小伙的母親對姑娘不中意,總想叫她走。為了能挽留姑娘,姜兄九就裝病卧床不起,姑娘也就一直留在身邊服侍。戛兄九不知是計,服侍三載不見病癒,便提起包袱怏怏離去。姜兄九緊追出門,順手摘下門前的花椒樹葉,放在嘴邊吹吐真情。優美而懇切的木葉聲飛過田野、山崗,飄到半山坡上,姑娘聞聲而返,小伙的母親見姑娘這樣一片深情,再也不趕她走了。他們結成美滿姻緣,從此,他們一家過上和睦幸福的生活。
在布依族民間流傳著一首古老的情歌:高山木葉起堆堆,可惜阿哥不會吹,哪時吹得木葉叫,只用木葉不用媒。
編輯本段【傳說】
傳說孤兒丹葉,勤勞而純朴,以打柴賣草為生,年到25歲還未娶妻。一天,他在打柴歸途上歇息,見到一種叫關門柴的葉子翻卷合攏起來,經微風一吹,竟然發出悠揚的「嗚嗚」音響,他隨手摘下一片試著一吹,葉子也發出清脆的樂聲。此後,他每天上山砍柴,都要摘幾片葉子吹,一連吹了三七二十一天,吹奏技巧熟練了,他能把自己苦難的生活和悲歡的心情,用二十一種喜怒哀樂的曲調表達出來。誰知這優美動聽的樂曲,竟撥動了天上七仙女的心弦,她不顧天上的清規戒律,毅然下凡來和丹葉「浪哨」(布依語為談情說愛之意)。丹葉在南龍山上,七仙女在北鳳坡上,互相用木葉聲傳送著一首首浪哨歌,你吹來一首,我回答你一首,兩個越吹往一起走得越近,當丹葉走到兩山中間時,只見七仙女像山茶花一樣羞答答地等在那裡,手上還拿著一片不老不嫩的葉子。他們成了親,過著男耕女織的美好生活。從那時起,布依族就興吹木葉,青年男女就用木葉聲傳遞愛慕之情,很早就產生了這首「只用木葉不用媒」的情歌。類似布依族這樣的傳說,在僳僳族等其他少數民族中也很流行,直到今天,他們仍有吹葉邀情的風俗。
編輯本段【發展】
木葉,是最簡單、最古老的樂器。原始社會狩獵時代,曾用以擬聲捕獵禽鳥,後來逐漸轉化為以聲代樂、以音伴唱的樂器了。幾千年來,吹木葉盛傳不衰,但見於史籍較晚。到了唐代,吹木葉更為盛行,在皇室宮廷樂隊中也佔有一席之地,正式用於「十部樂」的「清樂」中。《舊唐書·音樂志》稱吹木葉為「嘯葉」。並記述宮廷音樂「葉二歌二」。表明在樂隊中有歌唱者二人、吹葉伴奏者二人。唐代歷任嶺南節度使的杜�,精於研究吹葉,他在《通典》(卷一一四)中說:「銜葉而嘯,其聲清震,桔柚(葉)尤善;或雲卷蘆葉為之,如笳首也。」《新唐書·音樂志》更明確記載演奏宴會時有「吹葉一人」。值得一提的是:樂隊在演奏像《景雲河清歌》和《霓裳羽衣曲》等重要樂曲時,也一定要有吹葉。這時的木葉,已身價倍增,受到隆重禮遇。唐代大詩人白居易,在《楊柳枝詞八首》(六)中形象地寫道:「蘇家小女(六朝歌妓蘇小小)舊知名,楊柳風前別有情,剝條盤作銀環樣,卷葉吹為玉笛聲。」唐代詩人郎士元,在《聞吹楊葉者二首》詩中描繪得更加淋漓盡致:「妙吹楊葉動悲笳,胡馬迎風起恨賒。若是雁門寒月夜,此時應卷盡驚沙」。「天生一藝更無倫,寥亮幽音妙入神。吹向別離攀折處,當應合有斷腸人。」可見,那時人們就津津樂道木葉吹奏技藝之高、音樂感人魅力之大了。晚唐之時,洛陽有位名叫柳枝的歌女,年方17歲,就已擅長吹葉音樂,她在管弦的伴奏之下,可奏「天海風濤之曲,幽憶怨斷之音」,使聽者無不盪氣回腸,為之震撼。在唐代的文獻中,也記載著我國西南少數民族吹奏木葉的文字,在當時的南詔地區(今雲南大理),青年男女戀愛時就常以葉聲表達愛慕之情。唐代樊綽的《蠻書》中有:「俗法,處子孀婦,出入不禁。少年子弟暮夜遊行閭巷,吹壺盧笙或吹樹葉,聲韻之中,皆寄情言,用相呼召。」在四川成都五代前蜀皇帝王建墓的二十四幅樂舞浮雕中,其中就有一幅是樂師口含木葉吹奏的圖像,他席地盤腳,正襟端坐,右手兩指岔開扶葉,左手中還持一串樹葉備用,表情逼真,栩栩如生。以上所述完全證明,早在1000多年前,木葉不僅在民間廣為流傳,而且是唐代、前蜀宮廷樂隊中的常用樂器。
編輯本段【樂器的選擇】
吹木葉,要選擇優良的樹種,通常採用桔、柚、楊、楓、冬青等無毒的樹葉,葉片的結構勻稱,正、背兩面都應平整光滑,以柔韌適度、不老不嫩的葉子為佳。太嫩的葉子軟,不易發音;老的葉子硬,音色不柔美。葉子的大小對吹奏也有很大關系,過大或太小的葉子既不便吹奏,發音也不集中。一般使用的葉片,以葉長5.5厘米、中間葉寬2.2厘米左右的比較適宜。葉子不耐吹用,一片葉子吹幾次就會發軟破爛,不能再用,所以吹奏時奏者需有多片樹葉備用。
編輯本段【演奏方式】
演奏時,要先把葉片上粘附的灰塵輕拭乾凈,將葉片正面橫貼於嘴唇,用右手(或左手)食指、中指稍微岔開,輕輕貼住葉片背面,拇指反向托住葉片下緣,使食指、中指按住的葉片上緣稍稍高於下唇。運用適當氣流吹動葉邊,使葉片振動發音。木葉就是簧片,口腔猶如共鳴箱,雙手也可幫助起共鳴作用,通過嘴勁、口形、舌尖的控制,手指綳緊或放鬆葉片等各種技巧,改變葉片的振動頻率,可吹奏出高低、強弱不同的音響,音域達十一二度。若要使它發出不同的音色,就需要運用不同的吹奏方式,通常是按住葉子的下半片,用氣吹其上半片,還有一手按住葉片,另一手輕輕拍打,像吹口琴那樣,發出來的音響既有共鳴,又能產生波浪音;而技巧比較高的是將葉片夾於唇間,不用手扶即能吹奏,像吹竹笛那樣,隨著曲調的高低,送出急緩有別的氣流,吹奏出優美動聽的旋律;技巧特別高超的演奏者更使人嘆服,能夠一口同時吹響兩片木葉,不用手指幫助,同樣可以奏出動人的曲調。木葉吹奏高低音時,需運用不同的氣量,唇部也隨之忽松忽緊,控制氣流的送出。吹木葉不能隨意斷氣、斷音,特別講究曲調圓滑流暢、婉轉悠揚。
木葉的音色和小嗩吶相似,清脆明亮、悅耳動聽、近似人聲,俗話說:「絲不如竹、竹不如肉」,而這小小的一片樹葉,卻可與人聲媲美,就像人聲歌唱一樣,並且具有山鄉風味。它可以獨奏、合奏或為歌唱、舞蹈伴奏,有著十分豐富的表現力,演奏的樂曲大都選自人們所喜聞樂唱的民歌曲調。在湖南等地,還用木葉為戲曲伴奏。在白族、傣族,木葉還用於白劇、傣劇音樂中。
編輯本段【各族演奏習俗】
苗族的黑不龍,是黔、滇、湘、桂等省、區的苗族人民喜愛的吹奏樂器,多使用桔葉、柚葉和冬青葉吹奏。靠近江河地區的苗家人,還有使用大魚鱗片吹奏的,既耐用又發音響亮。吹木葉特別受到苗族青年的青睞,它與愛情生活有著密切的聯系。人們常說:吹木葉可以獲得愛情,木葉聲是幸福的先聲。有一首苗族民歌這樣唱道:「一首木葉一首歌,兩首木葉翻山坡,三首木葉翻岔口,阿妹何時得見哥?」在苗族地區,每當月朗風清之際,就會從寨邊飄出娓娓動聽的木葉聲,這是青年小夥子在邀請姑娘出來「遊方」,姑娘也能根據木葉吹出的曲調,辨別出自己的情侶。所以在苗族的民歌中,有「吹木葉要趁葉子青,談戀愛要趁年紀輕」等諸如此類的詞句。在苗家,老人和女性是不吹木葉的,只有年輕的小夥子才是吹木葉的能手。直到今天,每當青年男女舉行「遊方」、「搖馬郎」、「採花山」等社交、戀愛活動時,悠揚的木葉聲此起彼伏。在雲南省屏邊苗族自治縣,苗族小夥子用黑不龍吹的獨奏曲《情調》,旋律柔美、明快,吐音純凈、清晰,滑音抒情、自然,具有苗寨獨特風格。
在廣西瑤族愛用榕樹葉、龍眼葉、橄欖葉和荔枝葉吹奏。瑤族有著古老的風俗,每年春節至春耕前,家家備宴暢飲,串寨互賀,小夥子和姑娘則吹奏木葉、翩翩起舞。在一年一度的「浪平」歌會上,到處響起悠揚委婉、優美動聽的木葉聲。
聚居在黔、桂、湘三省區的侗族人民,巴眉多用樟樹、白臘樹等質地稍硬、韌性較好的嫩葉子,發音明亮、悠揚。一般多在白天於戶外吹奏,如山上勞動、路上行走時常常吹奏自娛。除獨奏外,也常為侗歌伴奏。侗族的青年,常用木葉吹奏情歌調,在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天柱縣一帶流行的《玩山歌》,唱時就用木葉伴奏幫腔,它從「初相會」到「阿辛嘗」,中間包括「相思」、「情深」、「白話」、「分離」等歌調,是專門用以傳情達意的。每年農歷七月十五日,貴州省三穗縣一帶聚居的黔、湘邊境附近的侗族男女青年,都要到景色秀麗的聖德山趕山、對歌,縣文化館還組織吹木葉比賽,優勝者常常成為姑娘的意中人。
彝族的斯切是川、滇、黔等省彝族人民喜愛的樂器,一般選用萬年青葉或梧桐葉吹奏。四川省涼山彝族稱木葉為葉笛,在大涼山地區流傳的民間故事《大雁姑娘》,生動地敘述了聰明伶俐的鍋庄娃子,吹得一手好葉笛,引來了大雁姑娘結成佳侶的故事。雲南省瀘西縣的彝族青年,用斯切吹奏的《爬山調》格外動聽。貴州省彝族地區常用木葉為民歌伴奏,稱伴奏的二聲部民歌為「倒扣」,伴奏的三聲部民歌稱作「三倒扣」。
壯族的拜美,是壯家人最喜愛、流傳最廣的樂器,多選用榕樹、龍眼、荔枝、橄欖等較為柔軟、富有韌性的樹葉吹奏。聚居於桂、滇等省、區的壯族人民,常在勞動休息、趕集串寨和對歌賽會等場合中吹木葉,是生活中離不開的樂器,不論在山野林間,還是上、下工的路上,隨時都可聽到木葉吹奏的《山歌調》,正如一首山歌所唱:「太陽出來紅彤彤,扛起鋤頭去做工,今年增產多幾成,吹起木葉慶年豐。」雲南省壯鄉有首民歌這樣唱道:「壯家本愛吹木葉,祖孫一輩傳一輩,舊時一吹苦水流,如今一吹心頭醉。」壯族青年小夥子到歌墟對歌時,常用木葉向姑娘傾吐衷腸。雲南省瀘西縣的壯家小夥子,特別愛吹《山歌調》。
布依族的青年也喜歡用木葉傳情,姑娘們常在晚飯以後,穿戴整齊等待心上人的到來,有一首《浪哨歌》中這樣唱道:「堂屋點燈屋角明,屋後傳來木葉聲,木葉好比撥燈棍,晚上來撥妹的心。」在湘西土家族流傳著這樣一首情歌:「吹聲木葉唱聲歌,木葉掉下九江河,千里聽見木葉叫,萬里聽見郎唱歌。」
吹木葉在白族中流傳極為普遍,聚居於雲南省大理的白族人民,常用竹葉、柳葉、栗葉和梨葉吹奏。民間藝人技藝高超,吹奏方法多樣,其中鶴慶縣農民盲藝人張樹先,他一人常操梆笛和木葉兩件樂器吹奏,忽而笛聲嘹亮,忽而葉聲悠揚,表現了青年男女歡樂對歌的情景,樂曲有《梅花調》等。
水族人民喜愛吹葉,在貴州省三都水族自治縣和雲南省富源縣最為流行,是青年男女社交活動和戀愛生活中的密友良伴,他們用木葉傳情、表達心聲,常吹奏的樂曲有《情調》等。
聚居於我國東北三省和內蒙古自治區的滿族、蒙古族人民,更是擅長吹奏木葉。北宋李�等輯《太平御覽》(卷五八一)中有:「胡人卷蘆葉吹之以作樂也。」特別是在青年男女之間,木葉則為他們架起了一座通向幸福的鵲橋。在蒙古族,人們常兩人一起用木葉吹奏山歌,有時也用笛子為木葉伴奏。可見,木葉與各民族青年的愛情生活是息息相關的。
編輯本段【近代發展】
20世紀50年代以後,木葉藝術得到不斷發展,詩人們對木葉吹奏更有著細致、生動的描繪。鍾黔寧在《木葉》中寫道:「摘下鮮嫩的碧綠碧綠的葉片,緊緊地貼在厚實的唇邊。它湧出如此奇妙的音響,帶著苗山鄉土的氣息飛旋……彷彿苗家的整個生命和愛情,都注入了你的筋脈之間。」張新泉在《木葉聲聲》中,則詳細地談到了木葉的妙用:「……『談』打獵,『談』春播……送客下山不喊『慢走』,青青的樹葉貼在口,送你一山翠綠,半崖山花,木葉聲,濃似酒。夜裡約會不怕『迷向』,地點『寫』在樹葉上,一聲低來一聲高,心上路,多明亮。」肖華將軍也曾撰文提到木葉吹奏這種藝術形式,並給予極高的評價:「像傣族的吹樹葉等,都是優美動聽的樂器,它們都為祖國的藝術增添了色彩。」80年代以來,吹木葉又重新步入音樂藝術的殿堂,經常在音樂會上演奏,並為電影配樂。貴陽市花溪的布依族木葉手羅道中,技巧嫻熟,音色優美,他用平吹與超吹的技巧,可奏出近三個八度的音域,他吹木葉與管弦樂隊協奏的木葉獨奏曲《茨藜紅》,已灌製成密紋唱片,受到音樂愛好者的歡迎。在故事影片《血與火的洗禮》中,有一首富有福建特色的抒情歌曲《苦歌》,它是由北京市職工藝術團常學賢用木葉伴奏的。此外,《從奴隸到將軍》、《黑面人》等電影音樂中,也運用了吹木葉。雲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白劇團趙懷禮,通過反復實踐,將軟硬適中的塑料薄膜剪成適當大小的葉片形狀用於吹奏,收到十分理想的效果,發音靈敏,強弱層次分明,音域達三個八度,演奏技巧有單吐、雙吐、花舌、滑音、顫音等,可吹奏出難度較高的樂曲,使木葉音樂藝術得到了進一步發展。

⑸ 跪求《七仙女之仙女下凡》百度雲免費在線觀看,《七仙女之仙女下凡》何立鋒導演的

鏈接: https://pan..com/s/17gScJPZiNp1ZRPivZMC7eQ


提取碼: gxer
《七仙女之仙女下凡》導演: 何立鋒 、 毛夢佳 、 曹渝渲 、 謝依珊
編劇: 趙添田 、 左津 、 舒潔 、 黃瓊
主演: 鍾奕兒 、 周芷瑩 、 陶奕希 、 郭飛歌 、 趙紫涵 、 王梓璇 、 周漾玥 、 曹郝文 、 孫伊雯 、 肖楊博涵 、 譚文芯 、 周嘉誠 、 陳榮達 、 吳書揚 、 周冉 、 周澤西 、 李樂琪 、 胡婉清 、 劉紫璇 、 吳俊磊 、 朱雅純 、 李渃主 、 林佳欣雨 、 江弘恩 、 田蕙銘更多...
類型: 劇情 、 喜劇 、 兒童 、 古裝
製片國家、地區: 中國大陸
語言: 漢語普通話
上映日期: 2021-03-09(中國大陸網路)
片長: 72
又名: 七仙女之仙女下凡 、 寶貝有戲:七仙女之仙女下凡 、 寶貝有戲:七仙女
玉帝的七位女兒正在為蟠桃大會准備獻禮,七妹紫兒在瑤池邊觀察人間百態,動了玩心,天上地下規矩頗有不同,紫兒因吃了包子鋪的包子而給不出錢,被扣押,危難時刻一名叫董永的少年挺身解圍,讓紫兒得以順利重返天庭。紫兒目睹董永為殮葬父親,賣身到傅員外家為奴,決定下凡幫助,以報答當日出手相救之恩。兩人結拜兄弟,紫兒因陪董永挖人參誤了蟠桃大會,玉帝震怒,派李天王押紫兒返回天庭。

⑹ 有關於天上七位仙女的故事的電視劇或電影么

有關於七仙女的電視劇一共有五部,全部電視劇名單如下:
羅慧娟周莉,李志奇,閭漢彪主演的電視劇《新天仙配》,香港TVB電視拍的溫兆倫,郭羨妮主演的電視劇《牛郎織女》,胡歌,林依晨主演的電視劇《天外飛仙》,1985年馬自俊主演的黃梅戲電視劇《七仙女與董永》,2005年潘虹 鄭國霖 姬麒麟 吳越 修慶 六小齡童等主演的電視劇《歡天喜地七仙女》。

⑺ 天上仙女有那些請幫幫忙謝謝

玉帝有七女,叫七仙女,名字是:紅衣仙女、素衣仙女、青衣仙女、皂衣仙女、紫衣仙女、黃衣仙女、綠衣仙女。另有嫦娥,何仙姑,麻姑

⑻ 有一句歌詞是「講什麼我就像天上仙女」是什麼歌

《愛情的騙子我問你》

演唱:陳小雲

講什麼,我就像天頂的仙女 講什麼,我就像古早的西施

講什麼,你愛我千千萬萬年 講什麼,你永遠不會變心意

原來你是花言巧語 真情乎你騙騙去

原來你是空嘴薄舌 達到目的作你去

啊......我問你 啊......我問你 你的良心到底在那裡

music

講什麼,我就像天頂的仙女 講什麼,我就像古早的西施

講什麼,你愛我千千萬萬年 講什麼,你永遠不會變心意

原來你是花言巧語 真情乎你騙騙去

原來你是空嘴薄舌 達到目的作你去

啊......我問你 啊......我問你 你的良心到底在那裡

music

原來你是花言巧語 真情乎你騙騙去

原來你是空嘴薄舌 達到目的作你去

啊......我問你 啊......我問你

你的良心到底在那裡

(8)苗族電影天上仙女全集擴展閱讀:

《愛情的騙子我問你》是陳小雲演唱的歌曲,由蔣錦鴻作詞,俞隆華作曲,發行於1988年12月11日,收錄於專輯《福建燒酒金曲》。

陳小雲本名陳雲霞。出生於台灣,歌手。

1985年錄了第一張專輯《舞女》。1992年以一首《愛情恰恰》獲得第四屆金曲獎最佳方言歌曲女演唱人獎,讓陳小雲攀上歌唱事業最高峰 。

1985年陳小雲錄了第一張專輯【舞女】(由俞隆華填詞作曲),隨即紅遍大街小巷。但因題材不被當時保守的政府接受,因此遭媒體圍剿;遭媒體封殺的陳小雲,只好改走夜市銷售路線。

雖然正常銷售路線被阻絕,但由於這首「舞女」引起大眾相當高共鳴與接受度,魅力無法擋,即使當時國內盜版猖獗,銷售仍然一路長紅,其傳唱度更是老少皆然,可見其風靡程度。之後,陳小雲與吉馬唱片簽約,正式開始她的歌唱事業。

⑼ 織女的相關傳說

牛郎織女的傳說這是一個很美麗的,千古流傳的愛情故事,是中國四大漢族民間愛情傳說之一。 據說西周時齊地,也就是今山東一帶,有一貧苦人家,父母早喪,幼弟依兄嫂度日,每日出外牧牛,人們都把他叫作「牛郎」。
牛郎漸漸長大了,他的嫂子一直不喜歡他,於是他牽著一條老黃牛流浪到一片荒山下結茅而居。
老黃牛的來歷不凡,它是天上的金牛星,因觸犯天條而被謫降人間受苦受難,有感於小主人牛郎對它的飼養和愛護,除了感恩圖報辛勤耕作外,還挖空心思想要為牛郎撮合一段美滿的良緣。
終於,金牛星得知天上的七個仙女,時常結伴到人間來溜達,甚至在東邊山谷中的明鏡湖裡沐浴。於是便在夜間托夢給牛郎,要他第二天清晨天未明時到湖畔,趁仙女們戲水時,取走一件仙女掛在樹上的衣衫,頭也不回地跑回家來,便會獲得一位美麗的仙女做妻子。
牛郎將信將疑地翻山越嶺,在曉霧彌漫中,果然瞥見七個絕色美女在湖中嬉戲,粉裝玉飾,雲鬢花顏,不覺為之心神盪漾;旋即抱起矮樹上一件粉紅衣衫,飛奔而回。
這個被搶走衣衫而無法返回天庭的仙女就是織女,當天夜裡,她趁著夜幕的掩護,赤身露體地輕敲牛郎的柴扉。在微明的燈影里,一個是誠實憨厚,壯碩俊朗的少年農夫,一個是美艷如花,柔情似水的天上仙女,四目相接,一見鍾情,於是在靜襤的春夜裡,兩情相悅,同赴 巫山雲雨。
幸福的生活過得總比痛苦的生活要快一些,時光荏苒,眨眼三年,織女已為牛郎生了一男一女兩個孩子,老黃牛已死,留下的一對牛角掛在牆上,牛郎捨不得老黃牛,天天對著牛角發楞。織女私自偷下凡間的事終於被天帝知道,天兵天將把她拘回宮里,牛郎此時真是而今識 盡愁滋味,欲說還休,欲說還休!一對小兒女也天天哭著要媽媽,牛郎肝腸寸斷,想著曾給過他無限幫助和關懷的老黃牛,抱著牛角痛哭。誰料一不小心,牛角掉到地上,奇跡發生了,兩只牛角竟然變成兩只籮筐,牛郎把兩個孩子放入籮筐中,准備一肩挑起,尋找嬌妻,一 陣清風吹過,兩只籮筐像兩只強有力的翅膀,驀然平地飛升,騰雲駕霧,風馳電掣般地飄飛在霄漢之中,眼看嬌妻就在前面,牛郎奮力追求,眼看趕上了,卻被王母娘娘察覺,拔下頭上的金釵,在牛郎與織女之間一劃,立刻出現了波濤洶涌,白浪滔天地銀色河川,從此一個 河東,一個在河西,遙遙相對,卻無法相見。
鵲鳥非常同情牛郎與織女的情真意摯,每年夏秋之間,趁銀河風平浪靜的時候,群集河上,口尾相銜,搭起一座鵲橋,讓牛郎織女相聚。「鵲橋崔鬼河宛轉,織女牽牛夜相見。」據說七夕過後,鵲鳥的羽毛都會七零八落地脫掉不少,就是因為辛苦搭橋的緣故。 每到農歷十月間的龍日,雷公山周圍的苗族人民就過年節了。節日里最主要的活動是踩銅鼓、跳蘆笙、賽馬和遊方,其中以姑娘們的踩鼓舞和小夥子們的吹蘆笙向姑娘們借花帶的場面最為動人。傳說這些活動是從牛郎、織女回到人間那天開始的,後來就逐漸成為風俗,一代一代地流傳下來了。
很早很早以前,苗嶺山麓有一位年輕的後生。他幼年就喪失了雙親,人們也不知道他叫什麼名字,因為看見他和一頭水牛相依為命,就叫他牛郎。
牛郎為人忠厚,勤勞善良,大家都非常敬重他。牛郎家裡貧寒,既沒有良田可耕,也沒有山林可種,只有和水牛一起,終年給財主幹活過著艱難歲月。
有一天,水牛忽然開口講話對牛郎說:牛郎啊,你這么大了,應該成家了。
牛郎以為有人和他說話,左瞧右看,不見人影,好像是水牛的,但是牛怎麼會說話呢!
牛郎沒有來得及多想,水牛又張嘴說道:是我在和你說話吶。告訴你吧,我不是一般的牛,而是神仙,我看你勤勞純朴,特地來幫助你成家,過幸福的生活。
牛郎看著說話的水牛,心裡很驚疑,想起自己孤苦的生活,就含著淚水對牛說:……我的境況你是知道的,像我這樣貧苦的人,誰會嫁給我呢?
能乾的雙手可以創造財富,勤勞和勇敢是愛情的禮品。水牛對牛郎說,並且把仙女下凡游泳和織女欽慕人間生活的奇事都詳細地對他說了。
牛郎按照水牛說的,默默地來到清水江岸的一個大湖邊上,等待奇跡的出現。只見湖水接一,波光粼粼,魚兒漫遊,鴛鴦嬉戲,湖岸楊柳萬千條,杜鵑花開火樣紅……在這醉人的山光水色中,牛郎躲在一簇鮮花底下,焦急地等待著。
午後,奇跡出現了:七個仙女手持羽扇從天而降,飄飄然下到湖邊。解衣落裙,入湖游泳。她們或躍或踩,追逐娛樂,仙女們婀娜多姿無憂無慮的情態,把牛郎看呆了。許久,他才想起水牛的話來。
牛郎輕輕地走到仙女們放衣服的地方,把最漂亮的仙女的衣服收藏起來,然後啊——啊——一聲,唱起了動聽的歌。
棄滿深情的歌聲,使仙女們聽入了迷,當她們警悟到是後生在唱歌的時候,都含羞地奔到湖邊,穿衣著裙,想飛上天去。可是織女怎麼也找不到自己的衣裙,只得又回到湖中,靠湖水遮掩著自己美麗的身體。
這時,牛郎走出花叢,來到仙女們面前。仙女們見到凡間生人,都搖起羽扇往天空飛去了。只有織女羞羞答答地立在湖水當中。
牛郎對著織女唱起了遊方歌:
苗嶺山上的杉樹是最筆直的了,
苗家地方的山花是最鮮紅的了,
清水江河裡的水是最澄潔的了,
親愛的姑娘啊,
人世間你是最美麗的了,
寧靜的湖水被你攪亂了,
歡樂的蘆笙只願為你歌唱了,
我這飛翔的心被你拴住了,
親愛的姑娘啊,
你說我該怎麼才好?
織女柔聲地說:攪亂了的湖水,人走了會寧靜,蘆笙應該為人間的愛情而歌唱,如果我攪亂了哥哥的心思,那我走了哥哥就會安靜了。請還我的衣裙羽扇,讓我回家去吧。
牛郎說:你既然有心到人間來,為什麼還要回去呢?要我還妹妹的東西不難,只要妹妹答應……
答應什麼?織女問道。
嫁給我,牛郎說。
織女紅著臉說:你是人間男,我是天上女,天上人間遠相隔,哪有天上織女嫁到人間的道理。
牛郎說道:天上人間最寶貴的禮品不都是愛情嗎?
牛郎淳樸渾厚的感情,使織女愛戀欽佩,人間的生活使姑娘羨慕留戀,她接受了牛郎的愛情。
牛郎滿心歡喜,跳躍跑著去把織女的衣物拿了來。這時他想到:如果織女穿了衣裙飛走了怎麼辦?他猶豫起來。
織女看透了他的心思,就對他說:我能飛,主要靠那把羽扇,沒有羽扇我就飛不了,你把羽扇收好就是,有了羽扇我就會情不自禁地飛起來呢!
牛郎把羽扇掩在心窩上,把衣裙還給了織女。
織女梳妝完畢,同牛郎結伴而行。他們到了村裡,拜過村中老人成了公認的夫妻,然後向牛郎的家走去。
到門口,牛郎停止腳步,他為難了,像這樣的破屋,又無穿無蓋,怎麼能竄納天仙美女叱
織女很了解牛郎的苦心,就安慰他說:進屋去吧,草房不算丑,能遮雨擋風就好,至於穿的蓋的,我都織好,用不著你發愁。
牛郎嘆息一聲,牽上織女走進草屋。嗬!只見裡面紅床綉被,花衣羅帳,竹椅珠簾,香煙繚繞……牛郎驚呆了!很久才捧起織女的雙手,深深地感謝她那精巧的手藝。
光陰似箭,日月如梭。不久,他們就生下第一個孩子。兒子天真活潑,聰明伶俐。牛郎在山上勞累一天回來,看到活潑可愛的孩子,舒暢極了。
織女不忍心牛郎一年到頭風里來,雨里去地幹活,要和他換換工。有一天,織女對牛郎說;你一個人在外勞動,夠辛苦了今天你在家帶孩子,野外的活我去做。
牛郎也很想同自己的寶貝玩玩,就同意了。孩子是跟媽媽慣了,爸爸哪裡會帶娃娃,孩子哭起來了,什麼玩具都哄不住。牛郎想起藏在屋樑上的羽扇,就上去取來給孩子,小寶貝這才高興了。
過了幾天,牛郎上山勞動,織女在家帶孩。小傢伙只是一個勁地哭,弄得媽媽沒有辦法。孩子原來很乖啊,今天怎麼這樣鬧?織女不知道是什麼緣故。
孩子一面哭著叫著,一面舉起小手指著房樑上。樑上會有什麼呢?織女架了樓梯上去找。啊!原來是我的羽扇哪!見了她這飛翔的翅膀,織女心緒紛繁。幸福的愛情生活,使他們忘記了時間。過多快啊,離開天宮好些天了,該回去了,若不回去,暴躁的天公會給人間降下災難的。織女自言自語。可是,怎麼能捨得丟下丈夫、孩子和人間的一切呢?然而,為了使這一切不致被天公毀壞,織女決定回天上去。
她眼淚汪汪地摟著孩子,說:原諒我,我的心肝,媽媽要回外婆家去了,你要聽爸爸的話,練好武藝,學會勞動,天公是個火暴性子的人,他反對神仙來人間,你父子若能制服了他,我們就能團圓。
孩子似乎很理解媽媽的心情,不哭不鬧,乖乖地睜著大眼看著媽媽。織女摟著娃娃,親了又親,說了又說,最後把娃娃放在搖籃里,便手搖羽扇,飛到牛郎耕作的地方,來向她親愛的丈夫告別:
感謝你,親愛的哥哥,
謝謝你給我的全部愛情;
我們的愛情像那奔流的清水江,
純潔、纏綿、永恆。
我要走了——回娘家了,
寂寞的姐妹要我去慰藉,
天公見了我才會免災去禍。
別了,親愛的哥哥,
我何曾忍心辜負你的愛情,
我何曾狠心丟下那心肝寶貝,
雖說天上一時辰地上好幾年,
但聽到機梭聲天公會發怒的呀!
願你創造人間奇跡,
願你征服天山天河。
牛郎織女見面日,
暴躁天公降伏時。
織女在牛郎的頭頂上飛旋歌唱,唱完以後,她越飛越高,最後隱沒在蔚藍的天空中。牛郎手搭涼篷、舉目遙望升騰遠去的妻子,悲痛欲絕,想起家裡還有孩子,才急急忙忙地奔回家去。
俗話說:「人若無妻,如房無梁。」牛郎沒有了織女,家裡的一切都顛顛倒倒。如果說,沒有妻子的丈夫是無聊的話,那麼,沒有媽媽的娃娃是凄苦的。牛郎想要把織女接回來,可是,萬里藍天怎麼上呢?他終日徘徊,仰天長嘆。
這一切都被水牛看在眼裡。一天,水牛對牛郎說:「怎麼啦?俗話說,在愛情的路上有高矗的懸崖峭壁,有堅強的意志就能越過高山峻嶺。難道你又被困難嚇住了?」牛郎說道:「我的朋友,你看得出來,愛情的烈火快要把我燒焦了,可是我無翅難飛啊!」「這並不難,」水牛告訴牛郎,「我能把你帶到天上去。問題是你怎樣進到廣寒宮里去見織女,又怎樣戰勝那不容凡人的天公?」「到了天上就有辦法,」牛郎高興得跳起來,他要水牛把他和日夜要媽媽的孩子快些送上去水牛讓牛郎和他的兒子騎在自己背上,吩咐他們:「無論遇到任何風險都不要怕,到目的地再下來。」然後跳進那奔騰的清水江,向東游去,直到日出的東海,靠那海濤上的狂風旋霧,飛躍到天宮邊。「到了,」水牛說,「你們努力吧,我回到人間去等候好消息。」
水牛走了,牛郎背著他的孩子在天宮周圍轉了一圈,沒有門,進不到宮里,也找不到人問。怎麼辦?他想起了時常帶在身邊的蘆笙,就「哩嘞哩嘞」地吹起來?悅耳動聽的蘆笙曲傳到宮中,被驚動的仙女們都奔到窗戶上來看。
正在綉花帶的織女,也和姐妹們同向窗外看稀罕。「啊,是牛郎和孩子!」織女驚喜欲狂,飛奔出來,把他們迎進宮里去。
眾仙女聽到人間來客,都趕緊來看熱鬧;王母看到女婿和外孫,從心眼裡高興,越看越想看;只有天公態度冷淡,他覺得一個天仙嫁給一個凡間農夫,已經很不光彩,這個凡夫竟然來到天上,同織女過起夫妻生活來,豈不辱沒天宮!天公心裡翻騰著各種詭計,要害牛郎。
這位天公絞盡腦汁,想出了許多迫害牛郎的計策。一次,他對牛郎說:「你來很久了,應該出去看看地方,明天我帶你去趕場,場上很熱鬧哩!」
晚上,牛郎把這事對織女說了。織女知道這是要使牛郎迷路、永遠回不來的一招,便把對付的辦法告訴了牛郎。
天一亮,牛郎就跟著天公出發了,凡有岔路的地方,他都丟下一根雞毛,究竟有多少岔路,誰也數不清。
到鬧市場上,人山人海,天公擠在人多的地方,拋開牛郎,一個人先溜回家,叫下人大擺筵席,慶祝他趕場歸來。
牛郎看天公已先回家,自己在場上轉游看夠,也從原路回來。每到一個岔路口,都有一隻大公雞給他報告,他也就很順利地回到織女身邊。
天公見牛郎也回來了,心裡很不是滋味,但表面上假惺惺地說:「場上人多,找不見你,我就回來了:你回來了就好,這是為你而辦的筵席,請……請。」
牛郎毫不客氣,美美地飽吃了一餐。
趕場一招沒有把牛郎丟掉,天公又想了別的壞主意。春夏之勻,正是便於剝樹皮的伐木季節,天公要牛郎同去砍杉木。
牛郎問織女該怎麼辦,織女把一匹布交給他,讓他包在頭上,說:「到時自有用處。」
第二天,牛郎跟天公來到山上,找到一株又高又大的杉樹。天公對牛郎說:「我們砍杉樹要先剝皮,這樣既好剝又不損壞樹皮,你年輕有力,爬在樹上剝,我搭著梯子剝下面一段,剝完皮再砍。」
牛郎照辦,爬到高高的樹上剝樹皮,到天黑時才剝到天公架著梯子剝皮的那節。
天公剝完下一段樹皮,把梯子抽掉,先溜回家了牛郎在樹上下不來,因為剛剝了皮的杉樹很滑的,抓不住,樹大又抱不攏,牛郎這才知道天公是想讓他摔死或者餓死。牛郎想起織女給他的那匹布,就把一頭結在樹枝上,順著布下到地上來,然後回到天宮織女家。
天公見了氣得扯腸絞心,無可奈何。牛郎看到這匹布很有用,就一直把它包在頭上。據說苗族男人的包頭帕就是從那時傳下來的。
剝樹皮一招又沒有把牛郎治住,天公又想出了更毒的辦法,他要牛郎同去燒山欄,妄想借烈火燒死牛郎。
牛郎問織女該怎麼辦,織女叫牛郎捉來一隻大螃蟹,放在水葫蘆里。讓他背著葫蘆、砍刀,跟天公上山。
到了砍山欄的地方,天公叫牛郎到山坡上從上往下燒,當牛郎走到半坡時,凶惡的天公就從山下放起火來,妄想借熊熊烈火把牛郎燒成灰燼。
牛郎不慌不忙,先從自己跟前點燒火燒起,然後從葫蘆里放螃蟹,命令它趕快挖好水池子;牛郎跳到水池裡,看著那漫天烈火熄滅後才回去。
天公見牛郎又平安地回家,氣憤極了,但他知道了地上凡人的本事,欺侮不得,只得表面上對牛郎假獻殷勤。
雖說天公對牛郎獻起殷勤來,但那是「黃鼠狼給雞拜年——不安好心」。每當牛郎提出要把織女帶回人間去時,這位天公總是多半搪塞,還散布流言,離間牛郎織女的感情,但都沒有得逞。天長日久,牛郎和織女恩愛更深厚了。不久他們美麗的女兒在天上誕生了。
天公大擺酒筵,說是為了慶祝孩子的誕生,也為了給他們餞行——天公允許牛郎織女回人間了。大家舉杯把盞,盡情吃喝,歌聲笑語,熱鬧非凡。
酒至半酣,天公手提酒壺,親酌大碗米酒,捧到牛郎面前,要他乾杯。
牛郎接過酒碗,一飲而盡。隨著就頭暈目眩,搖擺不定,最後倒在桌旁:牛郎死了!啊,無心人難防有心人,喜慶日誰料中毒計!原來天公在酒里放了毒葯。
毒酒害婿,驚散了席上客人,喜中喪夫,哭煞了天仙織女。天公卻還假裝厚道,要給牛郎火葬。織女堅持要按人間的風俗送殯,天公無法,只得答應。
織女把牛郎盛在杉木棺內,不加蓋,在棺的前頭放著一隻大公雞,然後把棺木放在河裡,任它自由漂流。公雞依照織女的吩咐,「哦!哦!哦!」地唱起來:「兄弟們哪,快來取葯吧!兄弟們哪,快來取葯吧!」
花蛇聽見了,飛跑來吸取牛郎身上的毒葯;魚兒聽見了,也躍游棺木里吸取牛郎身上的毒葯。毒葯吸盡了,牛郎蘇醒了,牛郎活轉來了。只是花蛇的牙齒中毒了,魚兒的膽變成苦的了。
牛郎又回到天宮織女家裡。他對天公說:「你的計謀,全失敗了你該讓我把織女接走了吧?」
這一次,凶暴的天公原形畢露了。他面目猙獰,張牙舞爪,撲向牛郎。
說時遲,那時快,牛郎的兒子舉起彈弓,一彈打在天公的左眼上,又一彈打在右眼上,打得天公這個老頑固眼珠進裂,哼哼直叫。傳說天公那碎裂的眼珠,變成了滿天的星斗。哼哼的叫喚聲,變成了隆隆的雷聲。
天公屈服了,他一點辦法也沒有,真正是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起心害人終害己!一切都由天母來安排了,她答應牛郎織女一家回到人間。可是,怎麼回去呢?能飛的只有織女,水牛又早已回到地上了。從天上跳到地方,那是要粉身碎骨的啊!織女的姐妹們想出了辦法:用金錢銀線搓成繩子,綁住大銅鼓的兩只耳朵,牛郎織女一家坐在銅鼓裡面,到了地上用鼓聲通知天上織女們,她們再放下繩子。
就這樣,牛郎織女一家又回到了人間,過著幸福的生活。
水牛得知牛郎織女要回人間,也趕去迎接,它昂著頭遙望天空,樂呵呵地屹立著。傳說,清水江畔的「牛頭山」,就是牛郎的那條神牛變的。
牛郎織女回到地上,正是秋收以後的艷陽季節,他們敲起銅鼓,吹起蘆笙,告訴上下四方所有的人們:
呼……唔……呼,
牛郎織女回到家;
嘞……呀……嘞,
人間美景勝天堂。
震撼大地的銅鼓聲,回盪太空的蘆笙曲,招來了四面八方的鄉親,他們隨著鼓點,踏著竹曲,翩翩起舞。
後來,人們每到這個時節就過年,盡情歡樂,為的是表彰人定勝天,為的是慶祝農業豐收。銅鼓和蘆竹成了年節的主要樂器。
如今,清水江畔的苗家在過年的時候,姑娘人都佩戴著自己綉的花帶去踩銅鼓,小夥子們都吹起蘆笙向姑娘們借那光彩奪目的花帶。據說苗族姑娘的綉花手藝,都是織女傳下來的,所以特別精巧漂亮。人們還說,牛郎織女的女兒是天宮里生的,所以清水江流域的苗族姑娘,都長得像鮮花一樣美麗。

⑽ 苗族的踩山節這個民俗傳統,它的來歷是什麼

踩山節 流行民族:苗族 流行區域:流行於四川省敘永縣苗族,其中以合樂的寶佤山最熱鬧、人數最多。 舉辦時段:時間在每年的正月初一至十五。各地時間不一。

踩山節,是苗族同胞迎春踏青和交流生活的場所。

在節日期間,除了四面八方的苗族同胞前來參加外,城內的商賈也挑著針頭百貨五色絲線等前來銷售,形成了經貿文化的交流,使踩山活動更增添了幾分熱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