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紀錄片推薦
1、《藍色星球》是電視史上首套全面探索海洋世界的自然歷史專輯。從熱帶到極地、從岸邊到黑暗的深海,成千上萬種的奇異生物、植物從你眼前掠過,許多鮮為人知的海洋秘密,許多人類從未涉足的深海處女地一一展現,被稱為「瑰麗無比的海洋史詩」。本片共計10集,每集50分鍾左右,於2001年9月12日至10月31日在英國廣播公司第一台(BBCOne)首播。原版英語配音,由BBC著名自然歷史主持人大衛·愛登堡負責旁白。
2、BBC年度巨獻《藝術的力量》榮獲「國際艾美獎最佳藝術節目」、「英國電影電視藝術學院獎最佳攝影」(紀錄片類)等多項國際大獎。該系列結合了戲劇化的重塑、壯觀的攝影技術以及西蒙·沙瑪獨特而富有個性化的敘事,將帶領觀眾回到八件偉大的藝術品誕生的重要歷史時刻,重現倫勃朗、梵谷、畢加索等八位著名藝術大師的創作歷程。八位藝術大師擁有自成一派的創作風格和鮮明的個性,本片將全面剖析藝術大師們鮮為人知、扣人心弦的故事。
3、《人類星球》是BBC於2011年01月12日推出的關於人類生存的紀錄片,由TomHugh-Jones、TuppenceStone、NicolasBrown、MarkFlowers執導,約翰·赫特擔任旁白。該片主要講述了從偏遠沙漠到繁華都市、居住在世界各角落的人群的生存之道。每集都關注某一標志性的地理環境,揭示那裡的人們如何適應環境以及周邊動植物物種的變化與繁殖。
4、《地球脈動》是由英國廣播電視中心公司製作的電視劇紀錄片,由大衛·艾登堡執導並解說,該劇於2006年2月27日在英國首播。該劇是根據英國廣播公司系列片《行星地球》改編,講述了通過三種動物在全球環境日趨惡劣下遷徙的經歷,喚醒世人好好珍惜地球,對抗全球氣溫變暖。《地球脈動》對地球的生物多樣性做了一次權威性觀察。BBC耗資巨大,動用高畫質攝影,革命性的超高速攝影機,以及細膩的空中衛星定位,使鏡頭能夠捕捉到地球上最瑰麗神奇的畫面。
5、《帝企鵝日記》是由呂克·雅克執導的一部生態紀錄片,於2005年1月26日在法國上映。影片以紀實並輔之以旁白的手法,描繪了帝企鵝在南極氣候條件極度惡劣的條件下,靠著強大的意志力,為了生存和繁衍而進行的艱苦旅程。《帝企鵝日記》紀錄的是在南極大陸上生活的帝企鵝的生存和繁衍的故事。影片展現了幾千年來荒無人煙的南極大陸內部,一群動物的勇氣,抗爭,愛情,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帝企鵝日記》借動物的朴實故事,講述了人生的真理:《美麗中國》是第一部表現中國野生動植物和自然人文景觀大型電視紀錄片,從一個前所未有的角度向電視觀眾展示中國的魅力。本片包括六集,從長江以南的稻米之鄉開始,到酷熱的西雙版納雨林,極寒的珠穆朗瑪峰,中國的標志長城,中華文化發源地黃河流域以及蜿蜒曲折的1.8萬公裏海岸線。採用當今世界最先進的拍攝設備展現中國不為世人所知的魅力,是中國中央電視台(CCTV)和英國廣播公司(BBC)第一次聯合攝制的作品。《美麗中國》獲第30屆艾美獎新聞與紀錄片大獎最佳自然歷史紀錄片攝影獎、最佳剪輯獎和最佳音樂與音效獎。
6、《自然的力量》是中央電視台紀錄頻道於2016年12月31日推出的一部六集自然類紀錄片,由李文舉擔任總導演,方亮擔任解說員。該片記錄了藏羚羊、雪豹、野氂牛、長臂猿、亞洲象以及中國南海等豐富多彩的生態故事,呈現了中國生態多樣性之不可多得,舉世唯一。該片自2012年啟動製作,歷經五年完成。該片以國際通行的自然類紀錄片的拍攝手法和技術標准進行拍攝製作,拍攝點50多個,囊括中國四大無人區等人跡罕至的地區,行程數十萬公里,野外拍攝總時間超過500天。
7、《公司的力量》是中央電視台2009年度啟動攝制的一部大型電視紀錄片。2010年8月23日起在央視財經頻道(CCTV-2)開始隆重播出。這就是央視聯手金蝶軟體打造的、中國第一部深刻探討公司制度的電視紀錄片。它以世界現代化進程為背景,梳理公司起源、發展、演變、創新的歷史,討論公司組織與經濟制度、思想文化、科技創造、社會生活等諸多層面之間的相互推動和影響,旨在以公司為載體觀察市場經濟的演進,探尋成長中的中國公司的發展道路。
8、《大國崛起》是2006年在中國中央電視台經濟頻道(CCTV-2)首播的一部12集歷史題材電視紀錄片,記錄了葡萄牙、西班牙、荷蘭、英國、法國、德國、日本、俄羅斯、美國九個世界級大國相繼崛起的過程,並總結大國崛起的歷史規律。該片在2006年11月13日—24日(CCTV-2)黃金時間21:30首播,每集大約45分鍾。本片播出後,中央電視台和中國民主法制出版社合作推出了本片的一套八冊同名系列圖書,內容有了大規模擴充。
9、《園林》是一部央視紀錄片,本片從園林入手,以八集的篇幅去講述歷朝歷代園林里人的生活、故事,和夢想。園林是一種生活方式,是中國人長期以來夢想的仙境和心靈安寧之所。園林是一種情感,寄託著中國人祖祖輩輩對理想的、美好的生活環境的一種想像,園林也是人與自然與自我對話的思考空間,物我合一,關照生活。神話時代的園林傳說,歷史上的園林之最,皇家園林、文人園林以及私家園林都會在片中重現。古今對望,大美歸來。
B. 《世界殘酷寫真》共有幾部,劇情是什麼
三部,世界殘酷寫真III死刑慘劇
世界殘酷寫真2 野外獸類的殘忍行徑
世界殘酷寫真
現在的人類正在演變著一種殘酷變態的游戲。在此片中,足可以讓你親身體驗什麼叫做真正的動物性本能,沒有人性的人類動物,殘酷的動物般的性行為。動物食人,人食之「絕作」。。。動物,殘酷的場面,逼真的鏡頭,讓你嘔吐讓你驚嘆人類。
C. 紀錄片龍脊
這部作品以廣西龍脊山區人民為創作原型,用寫實主義的表現手法描繪一個恆久的中國村落里的一群的百姓形象。
由於作品集中關注人的生存狀態、人的命運、以及厚重的歷史滄桑感,因而產生了豐富多義的社會意蘊。
作品是站在人性的高度,觀照淳樸、本色、生生不已的龍脊山人。
龍脊山區具有中國內陸地區的原生自然面貌,龍脊山區人民的生存狀態、行為方式和思想情感既具備了地域文化的特色,又鮮明樸素地體現著中國百姓的鄉村生活,體現著中國人代代相承的成長、變化、奮斗的生命本質意義。
他們很普通很平凡,但他們的朴實和堅韌的品格,卻像龍脊山區的山脈一樣給人以堅實的力量感。
透過這里的社會生活現狀,我們體察到這些默默無聞的人是怎樣用自己勤奮的勞動創造著生活。
作品發掘他們恆久不變地熱愛生活、勇敢面對艱辛的情感;發掘他們樂觀向上的積極的生命意識。
紀錄片《龍脊》的主題立意便建構在對龍脊山區急劇變革的社會生活,和龍脊人不變的精神品格這種變與不變的關注和思考上。
力圖通過對龍脊人生產、生活及情感活動的細膩紀錄,闡釋對普通人的關切,闡釋對中國社會最基本的細胞組織的思索,闡釋人與家園之間的血肉聯系。
同時,藝術與生活也在片中形象地產生聯系,由此激發人們思想火花的碰撞與情感的升華。
二
本片以潘能高一家為貫穿線索,展開這個村莊的故事。
創作者把鏡頭對准這一家人,以靜觀的方式記錄他們生活的點點滴滴,以此力求濃縮出當今農村社會。
此外還關注了另外一個人物——潘軍權,通過他的活動來反映農村裡另一些人要求改變的願望。
以潘能高和潘軍權兩條線索交織結構的構成樣式,是本片區別於通常的以「三一律」(一條主線、一位人物、一個故事)為結構樣式的紀錄片的最大特點。
這是一種「復調式」的表現樣式。
通過這兩種人的行為和方式,讓我們多角度、多時空、立體地透視龍脊山,龍脊人。
拆開紀錄片,所見到的是一個又一個或長或短的鏡頭。
沒有鏡頭,就沒有影視片的結構元素,更談不上句子、片斷和成片。
剪輯,就是剪裁和組接素材鏡頭,從而表達中心思想。
按照生活邏輯剪輯,是紀錄片的表面追求。
表達中心思想,才是紀錄片的根本願望。
生活邏輯,主要指客觀時間和空間的規律性。
素材鏡頭雖然取自生活時空,但它一旦離開生活時空,就隨即變成了假定的時空。
坐在剪輯機前,就是要把這些假定符號,剪輯得像真實的存在。
換句話說,就是要模擬得可以亂真。
寫人物,好像人物真的在觀眾面前活動;說事件,彷彿事件活靈活現地就在觀眾面前展示。
談景談物也都如此。
只有這樣,觀眾才可以在不經意中接受中心思想,而盡可能少地參進他們自己的思想、修改編者的用心。
如果剪輯得不像真的時空,不僅中心思想傳遞不出去,反倒任何觀眾都會毫不客氣地舉起手中的遙控器,把片子斃掉。
制定敘事的引導因素,建立全片的結構支點,是剪輯紀錄片的關鍵。
紀錄片不像劇性片那樣處處虛構,也不如小說創作動不動就可以縱橫馳騁。
時間對於紀錄片攝制者似乎是最不公平的。
許多事過去了就過去了,等到趕去,正在進行時已經成為過去完成時。
有時候,即令身處事件的現場,扛著攝像機面對錯綜復雜的信息對象,也最多隻能立足一個視點,抓到一個側面,無可奈何地讓更多的信息溜走。
可見,素材鏡頭向來滿足不了編輯的願望,而編輯卻要不斷滿足觀眾的需求。
《龍脊》倘若沒有對路的引導因素和強有力的結構支點,去分段結集最有表現力的意義鏡頭,刪除無用或可用可不用的鏡頭以及替補差缺的鏡頭,就很難把握住人物的脈搏,什麼生活邏輯、什麼中心思想,一切都等於零。
在這部紀錄片片里,攝制者設立了新學期開學,考試,淘金,滿月酒等畫面,分別成為幾個部分的核心表述,同時配上其他的段落鏡頭,猶如無形的支柱,撐起了《龍脊》一片中最有代表意義的幾個階段。
攝制者與敘事者是兩個不同的概念。
攝制者指的是負責拍攝和製作的工作人員,敘事者則是剪輯台上假定的陳述行為主體,他與視角一起構成敘事。
有時他在片中做些串場、主持、佐證和鋪墊性工作,更多的情況下卻是隱身幕後,或主觀或客觀地講述故事。
根據鏡頭和解說詞分析,敘事者一直跟在村裡的人們身邊,他的視線始終伴隨著潘能高,有時還發出一些議論,這就是文學界常說的第三人稱主觀敘事模式。
片中的敘事者雖沒有以「我」自稱,但時時處處他都以「我」存在。
比如他和潘軍權一道從淘金所在地一路回家的一段,潘軍權小心翼翼地懷抱著辛苦淘來的金粒回家,一路上,步履輕快,回到家以後,把金子給鄰家女孩看似的喜悅自豪,足以見藏在鏡頭後的敘事者的蹤影。
敘事者是一種添加因素。
生活中的事,無人稱也無角度,在客觀時空自成敘述狀。
紀錄片卻必須有敘事者,沒有敘事者就無所謂敘事。
既然有敘事者,就必定有敘述人稱,有敘述人稱就必定有人稱視角。
從哪一角度觀察,從哪一角度立題,從哪一角度取材,最後從哪一角度剪輯,一環套一環,層層漸進。
三
紀錄片一詞最早源於電影。
現在比較一致的說法是,世界電影史上第一部真正的紀錄片是弗拉哈迪的《北方的納努克》。
紀錄片運用電影電視的先進手法,以攝影或攝像為手段,對事實作比較系統、完整的紀錄報道,它要求直接從現實生活中取材,拍攝真人真事,最大限度地排斥虛構與扮演。
真實性/客觀性是紀錄片的根本與生命所在,是紀錄片與生俱來的本性。
「物質復原的現實」一直是紀錄片創作的原則與理論依據。
它強調表現上的客觀化,強調社會生活的客觀記錄,強調對生活原始形態的尊重,強調再現生活的具體情境。
可以肯定地說,離開真實/客觀,紀錄片將不復存在。
然而,可以肯定的說,紀錄片決不是絕對真實/純客觀的展示。
第一,紀錄片作為一種創作行為,絕對真實/純客觀展示是不可能存在的。
純客觀展示只是紀錄片對於真實的永遠的、漸近的追求,創作者以他們的真誠無限地接近真實。
因為有了真誠,有些事可以經過記者的請求或安排拍攝下來,而不僅僅是記者旁觀的冷靜的記錄;同時也因為這種真誠,紀錄片在取得觀眾認同的基礎上,也可以出現一些心理意象,以此延伸紀錄片在客觀之後的意味。
第二,如果說創作者不追求作品的終極意義,只是希望通過被拍攝對象,或拍攝者自身行為過程所體現的一些信息,來反映事物的存在狀態,那是創作者的無知和軟弱。
約翰·格里爾遜在對紀錄片進行定義時指出,紀錄片就是對「現實的創造性處理」,「紀錄片就是從日常生活中拍出一部戲劇來,從一個問題中寫出一首詩來」,這里的創造性處理,戲劇與詩更多地都包含有創作者的情感與意圖,這些都表明,一部真正的紀錄片是一部主題與形式有機結合的整體,是基於創作者對觀眾與客觀事實的尊重,是一部用真實材料寫成的「故事」。
《龍脊》的風格是客觀紀實的。
全片基本保持客觀紀實的特點,解說詞追求平實的風格,盡量少用或不用,片中以大量真實、自然、生動的生活情景的記錄,帶給人們身臨其境的感受;在音樂的運用和某些情節的處理上,卻又體現了一種主觀的表現色彩,比如,潘能高班裡的同學就常喊:「潘能高,真能幹。」他爺爺常常到教室門口偷偷地看孩子念書。
插秧時,爺爺突然說了一句:「潘能高,真能幹。」這實際上是個完整生活的段落,正巧與前面呼應,而且完全沒有設計,但比設計的要巧妙的多;還有其中多次出現的山歌村調,可以看成一個音樂引導式,讓它為紀錄片唱起主調,這種巧妙的音響安排,使紀錄片捕捉到了生動感人的情節和細節,讓全片富有人情味,並折射出一種情感,傳遞某種心靈語言和觀念形態。
這種主觀性和紀錄片的內核——客觀性一起支撐紀錄片的創作。
四
在紀錄片領域,文化人類學是一種普遍使用的國際通用"貨幣",是紀錄片中的一個大項。
它被比較多地運用於一個足以產生審美距離的異質文化的考察,因為我們本身所擁有的文化視野與之有著顯著的區別,所以容易發掘對象身上的價值意義,觀察者的視角容易找,觀察者的位置容易顯現出來。
對於當代社會,文化人類學也不是不可以有用武之地,但是因為它離我們太近,近得包圍了我們,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所以我們的視角容易被局部的精細描述所限定,宏觀上的把握不容易達到。
這正是觀察者的角度所帶給我們的局限。
要超越這種局限,就要使自己站在盡可能廣闊的文化視野之中。
總體上說,《龍脊》是以白描的手法勾勒出一幅鄉村生活的圖景,在個別地方,著以淡彩渲染,此為一種嘗試,以求新意。
《龍脊》的意義不在於緬懷過去,它關注的是具有本質意義的生活現象,注重生活的厚重和內涵的豐富,追求並保持在真實自然的氛圍中流露思想情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