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有關徐向前的電影
還有《橫掃晉中》,講的是臨汾戰役那一段。這部劇好像又叫《征戰大西北》。
《晉中大捷》,講的是晉中戰役那一段。
《向前 向前》,講的是運城、臨汾、晉中、太原戰役的全過程。
《血戰萬源》,講的是在川陝蘇區反六路圍攻的故事。
《強度嘉陵江》,講的是在反六路圍攻之後,渡過嘉陵江,准備與一方面軍會合的故事。
個人最喜歡《向前 向前》,情節緊湊、精彩,比較經典。
演徐向前的演員當中最喜歡的是施京明。
㈡ 徐向前指揮過哪些重大戰役
1931年11月,中國工農紅軍第四方面軍正式成立。那一天,當宣布徐向前任總指揮時,全場掌聲雷動,一片歡騰。年僅30歲的徐總指揮,穿著平整的灰布軍裝,檢閱了部隊,顯得雄壯威武。徐總指揮檢閱後發表了簡短有力的講話,指出:紅四方面軍的成立,是鄂豫皖蘇區紅軍進一步發展壯大的標志,是黨領導鄂豫皖蘇區人民和廣大紅軍指戰員四年英勇斗爭的勝利成果。他號召全體指戰員,要團結一心,戒驕戒躁,為徹底粉碎敵人的「圍剿」而努力奮斗。紅四方面軍的成立,是鄂豫皖革命根據地發展史上的一件大事,自然也是徐向前革命生涯中的一件大事。從此,他的名字和紅四方面軍緊密聯系在一起。不久,徐向前組織指揮了黃安戰役、商潢戰役、蘇家埠戰役、潢光戰役,殲敵正規軍近四十個團,紅軍發展到4萬餘人。
抗日戰爭時任八路軍129師副師長的徐向前鄂豫皖紅軍力量的大發展,嚴重威脅敵人的腹心統治地區——武漢、南京等地,引起國民黨陣營的極大恐慌。蔣介石於1932年親自出馬,調集二十四個師30餘萬兵力,部署第四次「圍剿」,企圖一鼓盪平鄂豫皖根據地。此時,張國燾等人積極推行王明的「左」的路線,拒不採納徐向前同志關於休整部隊、作好反「圍剿"准備的建議,而是強令紅軍南下圍攻麻城,進逼武漢。徐向前和紅軍被張國燾捆住了手腳,不能進行擅長的運動戰,而去強行攻堅。這樣就使紅軍陷入被動地位。紅四方面軍在兩個月作戰中,行程3000里,幾乎無日不戰。紅軍多次陷入險境,徐向前臨危不懼,指揮果斷,常常使紅軍化險為夷,轉危為安。1932年寒冬,紅四方面軍1.4萬餘人在徐向前總指揮的率領下,渡漢水,攀烏道,越秦嶺,戰寒風,翻越人跡罕至的大巴山,直下通江縣城,開創川陝革命根據地。
1949年4月,時任華北野戰軍第1兵團司令員的徐向前率部向太原發動總攻,此役共消滅敵人13.8萬餘人,盤踞山西達38年之久的閻錫山政權宣告滅亡。 徐向前從太原走出,又回到太原,為家鄉人民的解放事業立下了不朽的功勛。
㈢ 急求徐向前元帥經典戰役!!!
徐向前指揮的蘇家阜大捷是紅軍時期最成功的圍點打援的範例。反六路圍攻是紅四方面軍軍戰史上殲敵數量最多的一次戰役,徐向前以8萬人對川軍20餘萬,最後擊潰川軍20萬,殲滅10萬。徐向前在反六路圍攻中用的「收緊陣地」戰法,在中國戰爭史上一次發明和實踐。也是他軍事生涯的一座里程碑。在解放戰爭中,他攻克太原、臨汾解放山西大部,他傑出的軍事才華再次展現。
徐向前指揮的臨汾戰役是解放戰爭中規模最大的一次使用坑道爆破戰術攻克城市的範例。晉中戰役,徐向前用6萬人一個月殲敵10萬,是整個解放戰爭中最成功地運用靈活機動的運動戰術以少勝多的範例之一。
太原戰役是解放戰爭中攻克的敵人設防最嚴密、陣地最堅固、難度最大的城市攻堅戰。同時,也是解放戰爭中,唯一一次中國人民解放軍兵力少於對方的(解放軍約10萬: 國軍13萬),而且火力也遠遠不如敵軍,卻敢於主動攻城且能夠實現長期圍城的大型戰役。其他所有的城市攻堅戰,解放軍無不是兵力火力皆占據絕對優勢下才敢攻城。而當時解放軍其他部隊,都是用集中優勢兵力消滅敵人的原則進行戰斗的。而徐向前卻用一年半時間,用6萬地方部隊起家,全殲山西敵軍近30萬。
㈣ 著名的城市攻堅戰請大家推薦一下,還有古代城池攻防戰的著名戰役也請大家幫個忙,謝謝。
諾曼底登陸戰役
日期:1944年6月6日 - 1944年8月25日
地點:法國諾曼底
行動代號:霸王
參戰方:
美國、英國、加拿大、自由法國、波蘭
納粹德國
戰區地圖
指揮官
盟軍:
德懷特·艾森豪威爾 (總司令)
伯納德·勞·蒙哥馬利 (陸軍)
伯特倫·拉姆齊 (海軍)
特拉福德·雷-馬洛里 (空軍)
奧馬爾·布拉德利 (美國第1集團軍)
米利·鄧普賽 (英國第2集團軍)
鄧肯·格雷尼姆 (加拿大第1集團軍)
德軍:
格爾德·馮·龍德施泰特 (西線總司令)
埃爾溫·隆美爾 (B集團軍)
弗雷德里希·多爾曼 (第7集團軍)
雙方兵力:
盟軍:2876,000 (7月25日)
德軍:1380,000(7月23日)
傷亡
美國: 29,000 人陣亡, 1016,000 人受傷或失蹤;
英國: 11,000人 陣亡, 54,000 人受傷或失蹤;
加拿大: 5,000人 陣亡, 13,000 人受傷或失蹤;
法國: 12,200 平民死亡或失蹤
德國:23,019人 陣亡, 67,060人 受傷,198,616人 失蹤或被俘
諾曼底登陸戰役發生在1944年6月6日6時30分,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盟軍在歐洲西線戰場發起的一場大規模攻勢。這次作戰行動的代號Operation Overlord。這場戰役盟軍計劃在1944年6月6日展開,8月19日渡過塞納-馬恩省河後結束。雖然這場戰役離現在六十多年,但諾曼底戰役仍然是目前為止世界上最大的一次海上登陸作戰,牽涉接近三百萬士兵渡過英吉利海峽前往法國諾曼底。
在諾曼底戰役中作戰的盟軍主要由加拿大、英國及美國組成,但在搶灘完成後,基本上自由法國及波蘭也有參與這場戰役,而當中的士兵也有來自比利時、捷克斯洛伐克、希臘、荷蘭和挪威。
進攻諾曼底在登陸的前一天晚上展開,空降兵空降作戰、大規模的空中轟炸。而兩棲登陸戰則在6月6日早上開始。在登陸前,「D-Day」的軍隊主要部署在英格蘭南部沿海地區,尤其在朴茨茅斯。諾曼底戰役持續了超過2個月,最終,盟軍成功建立灘頭堡,並在8月25日 解放巴黎,宣告結束諾曼底戰役
盟軍的准備
[編輯本段]
自1941年德國入侵蘇聯後(巴巴羅薩作戰),蘇聯紅軍便一直單獨地在廣大的歐洲大陸上與德軍作戰,斯大林就向丘吉爾提出在歐洲開辟第二戰場對納粹德國實施戰略夾擊的要求,但當時美國尚未參戰,英國根本無力組織這樣大規模的戰略登陸作戰。對於蘇聯的建議,英國的響應只是派出小部隊對歐洲大陸實施偷襲騷擾(迪耶普戰役)。
1943年5月,英美華盛頓會議,決定於1944年5月在歐洲大陸實施登陸,開辟第二戰場。盟軍立即開始制定登陸計劃,首先確定登陸地點,根據歷次登陸作戰的經驗教訓,登陸地點要具備以下三個條件:一要在從英國機場起飛的戰斗機半徑內,二航渡距離要盡可能短,三附近要有大港口。那麼從荷蘭符利辛根到法國瑟堡長達480千米的海岸線上,以此條件衡量,有三處地區較為合適:康坦丁半島、加萊和諾曼底。再進一步比較,康坦丁半島地形狹窄,不便於展開大部隊,最先被否決。加萊和諾曼底各有利弊,加萊的優點是距英國最近,僅33千米,而且靠近德國本土;缺點是德軍在此防禦力量最強,守軍是精銳部隊,工事完備堅固,並且附近無大港口,也缺乏內陸交通線,不利於登陸後向縱深發展。諾曼底雖然距離英國較遠,但優點一是德軍防禦較弱,二是地形開闊,可同時展開30個師,三是距法國北部最大港口瑟堡僅80公里。幾經權衡比較,盟軍選擇了諾曼底,於1943年6月26日起制定具體計劃,以君主為作戰方案的代號,以海王為相關海軍行動的代號。
為實施這一大規模的戰役,盟軍共集結了多達288萬人的部隊。陸軍共36個師,其中23個步兵師,10個裝甲師,3個空降師,約153萬人。海軍投入作戰的軍艦約5300艘,其中戰斗艦只包括13艘戰列艦,47艘巡洋艦,134艘驅逐艦在內約1200艘,登陸艦艇4126艘,還有5000餘艘運輸船。空軍作戰飛機13700架,其中轟炸機5800架,戰斗機4900架,運輸機滑翔機3000架。
欺騙
戰略欺騙,使得德軍統帥部判斷錯誤,不僅保障了登陸作戰的突然性,還保證了戰役順利進行,對整個戰役具有重大影 響。盟軍通過海空軍的卓有成效的佯動,成功運用了雙重特工、電子干擾,以及在英國東南部地區偽裝部隊及船隻的集結等一系列措施,再加上嚴格的保密措施,使德軍統帥部在很長時間里對盟軍登陸地點、時間都作出了錯誤判斷,甚至在盟軍諾曼底登陸後仍認為是牽制性的佯攻,這就導致了德軍在西線的大部分兵力、兵器被浪費在加萊地區,而在諾曼底則因兵力單薄無法抵禦盟軍的登陸。同時,還找到一個和蒙哥馬利長得極像的叫詹姆斯的人在北非冒充蒙哥馬利,使得隆美爾以為蒙哥馬利一直在北非。
演習及防備
逼真的戰前訓練,由於登陸作戰是一種極為復雜的作戰樣式,盟軍在登陸前對參戰部隊的組織和行動進行了反復多次近似實戰的模擬演練,以使部隊盡快掌握相關的作戰技能,提高了部隊戰鬥力。戰後參戰人員對戰前訓練及訓練基地給予了高度評價。
盟軍的進攻計劃
戰役目的是橫渡英吉利海峽,在法國北部奪取一個戰略性登陸場,為開辟歐洲第二戰場最終擊敗德國創造條件。戰役企圖是在諾曼底登陸,奪取登陸場,在登陸的第12天,把登陸場擴展到寬100公里,縱深100公里。計劃首先在登陸場右翼空降2個美國傘兵師,切斷德軍從瑟堡出發的增援,並協同登陸部隊奪取猶他灘頭;在左翼空降1個英國傘兵師,奪取康恩運河的渡河點。然後首批登陸部隊8個加強營在5個灘頭登陸,建立登陸場,在鞏固和擴大登陸場後,後續部隊上岸,右翼先攻佔瑟堡,左翼向康恩河至聖羅一線發展,掩護右翼部隊的攻擊;第二階段攻佔岡城、貝葉、伊濟尼、卡朗坦,第三階段攻佔布勒塔尼,向塞納-馬恩省河推進,直取巴黎。
英軍戰區(第二軍團)
•第6空降師空投到登陸地區的左翼地區,奪取附近的橋梁,以防止德軍的裝甲部隊前往海岸支持。
•第3步兵師及第27裝甲旅進攻寶劍海灘。
•第50步兵師第8裝甲旅登陸黃金灘頭。
•加拿大第3步兵師及加拿大第2裝甲旅登陸朱諾海灘。
美軍戰區(第一軍團)
•第1步兵師及第29步兵師在奧馬哈灘頭登陸。
•游騎兵部隊負責進攻奧克角。
•第4步兵師及第90步兵師在猶他海灘登陸。
•第101空降師在猶他海灘後方空降,支持登陸部隊。
•第82空降師負責攻擊小鎮聖-梅爾-艾格里斯。
海軍的參與
海軍編為兩個特種混合艦隊:
1、西部艦隊,主要由美國軍艦組成,共3艘戰列艦,10艘巡洋艦,30艘驅逐艦,280艘其它軍艦,1700多艘登陸艦艇,司令為美國海軍少將柯克,在貝爾法斯特集結,由美國戰術空軍第9航空隊提供空中掩護。下轄3個編隊:U編隊負責運送美軍第4步兵師在猶他灘頭登陸,O編隊負責運送美軍第1步兵師在奧馬哈灘頭登陸,B編隊負責運送美軍第29步兵師在奧馬哈灘頭登陸。
2、東部艦隊,主要由英國軍艦組成,共3艘戰列艦,13艘巡洋艦,30艘驅逐艦,302艘其它軍艦,2426艘登陸艦艇,司令為英國海軍少將維安,在格里諾克集結,由英國戰術空軍第2航空隊提供空中掩護。下轄4個編隊:G編隊負責運送英國第50步兵師在黃金灘頭登陸,J編隊負責運送加拿大第3步兵師在朱諾灘頭登陸,S編隊負責運送英國第3步兵師在寶劍灘頭登陸,L編隊負責運送第二梯隊英國第7裝甲師在黃金灘頭登陸。
海軍還以7艘戰列艦,2艘淺水炮艦,24艘巡洋艦,74艘驅逐艦組成五個艦炮火力支持大隊,為五個灘頭提供艦炮火力支持。
德軍的准備工作
[編輯本段]
1944年5月,德軍在東線蘇聯戰場有179個師又5個旅,約佔德軍總兵力的65%。在西線的法國、比利時、荷蘭,只有歸西線總司令陸軍元帥龍德施泰特指揮的58個師,其中33個海防師,15個步兵師,8個裝甲師,2個傘兵師。即使再加上由希特勒親自指揮的戰略預備隊2個裝甲師,總共才60個師,約76萬人。西線司令部所屬的58個師,編為兩個集團軍群,共四個集團軍。B集團軍群由陸軍元帥隆美爾指揮,駐守法國北部,共39個師是西線德軍的主力。下轄第15集團軍,司令是薩爾穆特上將,駐加萊,擁有包括14個海防師,4個步兵師,5個裝甲師在內共23個師;第7集團軍,司令是多爾曼上將,駐布列塔尼半島,擁有包括8個海防師,5個步兵師,1個裝甲師在內共14個師。G集團軍群,由布拉斯科維茲上將指揮,駐守法國盧瓦河以西地區,共有19個師。下轄第1集團軍,司令為謝瓦萊里中將,駐比利時,共10個師;第19集團軍,司令為松德施泰因中將,駐法國南部,共9個師。
西線德軍裝甲部隊總共有10個裝甲師和3個重型坦克營,其中6個裝甲師是由希特勒親自指揮的,而且德軍統帥部認為坦克不適宜於在海灘使用,所以部署在海灘附近地區的裝甲部隊僅有駐卡昂的第21裝甲師,只有127輛四號坦克和40輛III型自行坦克突擊炮。
海軍兵力為驅逐艦5艘,潛艇49艘,遠洋掃雷艦6艘,巡邏艦116艘,掃雷艇309艘,魚雷艇34艘,炮艇42艘,總共才561艘中小軍艦,實力非常弱小。
空軍為第3航空隊,作戰飛機約450架,其中戰斗機160架。與盟軍作戰飛機數目相比,處於1∶30的絕對劣勢。在諾曼底地區守軍為第7集團軍所屬的6個師又3個團,其中3個海防師,戰鬥力較弱;2個步兵師,1個裝甲師,戰鬥力稍強;3個團是2個獨立步兵團和1個傘兵團,總兵力約9萬人。防禦工事也比較薄弱,只構築了若干鋼筋混凝土的獨立支撐點,大部分工事都是野戰工事,縱深也只設置了少量防空降障礙物。1944年3月德軍部署在法國的裝甲部隊只有一個滿員的裝甲師,即第21裝甲師。希特勒1944年4月判斷諾曼底將是盟軍的登陸地點,要求加派兵力,隆美爾根據這一指示,將原駐聖洛的第352步兵師調到諾曼底,正是這個新調來的精銳師給在"奧馬哈"灘頭的美軍帶來滅頂之災。
德國為抗擊盟軍的登陸,早在1941年12月起就開始構築沿海永久性防禦工事。
1942年7月20日,希特勒下令從挪威北部至西班牙海岸構築由1.5萬個堅固支撐點組成的防線,也就是所謂的大西洋壁壘,希特勒要求在1943年5月1日之前完成,實際上直到1944年5月,除加萊地區外,在960公里廣闊海岸線上,只修築了少數相距遙遠的零星支撐點,在塞納-馬恩省河以東地區完成了68%,塞納-馬恩省河以西地區僅完成了18%。海岸 炮兵方面,德軍部署在法國西部沿海地區的大口徑火炮主要有:格里角地區有4門280毫米和3門381毫米岸炮、維梅納地區有3門305毫米岸炮、桑卡特西部地區有3門406毫米岸炮。而由於盟軍情報機關的卓越努力,使德軍最高統帥部認為挪威將是盟軍優先奪取的地區,反而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在挪威沿海修建了350座可部署88毫米到381毫米火炮的炮台。此外,德國還有一項優先建設的工程是海峽群島設防工程,至1944年共建成11座配備38門210毫米至305毫米火炮的炮台,這一工程在戰略上毫無意義,只是浪費了大量寶貴的人力物力。
因此被德國宣傳部門大肆渲染的大西洋壁壘,實際只是徒有虛名而已。倒是隆美爾元帥就任B集團軍群司令後,非常重視對沿海地區的防禦建設,親自率領特派代表團實地視察了從丹麥、荷蘭、法國的沿海防禦情況,並特別要求前沿防禦要前推至海中,從高潮線開始,在深海中布設水雷,在淺海中設置障礙物,這些斜插入海的木樁被盟軍稱為"隆美爾蘆筍",海灘上則是鋸齒狀的混凝土角錐、坦克陷阱,其間還布設大量地雷,在能俯視海灘的制高點構築隱蔽火力點,海灘後面的開闊地區,則布設了大量防機降的木樁,布置這些爆炸物和障礙物,工程浩大,直到盟軍發起登陸時,僅僅完成了一部分,即使這樣也給盟軍登陸造成了不小損失。
空降
[編輯本段]
在諾曼底登陸中,盟軍空降兵的任務是在登陸灘頭兩側距海岸10至15千米的淺近縱深空降,阻止敵預備隊的增援,並從側後攻擊德軍海岸防禦陣地,配合海上登陸。由於在最初的1~2天里,盟軍只登陸6~8個步兵師,只有在建立起可供裝甲師展開的大登陸場後,才將裝甲師投入作戰。如果在裝甲部隊上陸前德軍突破了登陸部隊的防線,將會給登陸帶來滅頂之災。所以空降兵的行動在登陸初期對於登陸勝利是至關重要的。
英國第6空降師是最早投入戰斗行動(湯加行動)的部隊。早在午夜00:16,他們就被空投到登陸地區的左翼地區,他們的目標是奪取佩加索斯橋(Pegasus Bridge)附近的橋梁,以防止德軍的裝甲部隊前往海岸支持。傘兵們迅速佔領了這些橋梁並成功地控制了他們直到那天稍後的登陸的突擊隊員趕來。此行動的目標還包括奪取在梅爾維勒的地堡。雖然地堡沒有被摧毀,但是在戰斗過後,地堡中除了6人以外,其餘全部傷亡。
相比之下,美軍第82和 第101空降師就沒那麼幸運了。由於沒有經驗的領航員和地面情況復雜,部隊被散落在各處。有些傘兵很不幸地降落在了海中或內陸中那些被德軍故意淹沒的低窪地區,很多人由於裝備沉重,而被淹死在僅及膝深的水中。在24小時後,101師只集合起約3000人。很多人在D日後的很多天仍在敵後獨自戰斗。82師在6日早上佔領了聖-梅爾-艾格里斯,這個小鎮也就成了整個法國第一個被解放的城鎮。
盡管盟軍的空降存在不少問題,但仍取得了很大成功,說明艾森豪威爾的觀點是正確的。盟軍的空降,在登陸的最初時間里奪取了至關重要的交通樞紐、橋梁、海灘通路,摧毀了德軍的炮兵陣地,破壞了德軍防禦的穩定性,牽制了德軍的預備隊,使德軍處於被動局面。為登陸的勝利創造了條件。
登陸作戰
[編輯本段]
寶劍海灘
寶劍海灘(Sword Beach)緊鄰奧恩河口(Orne)的兀斯特罕港(Ouistreham),是「大君主作戰」(Operation Overlord) 五個搶灘地中,最東邊的一個海灘,而法國北部的航運中心康城(Caen),便位於海灘南邊9英里處。從寶劍灘東邊登陸的英軍部隊在搶灘後,很快地便擊潰德軍輕裝步兵的火力,並於午後與先前空降內陸的傘兵部隊會合。但從寶劍灘西邊登陸的英軍,則遭到德軍第21師坦克部隊的頑強抵抗,無法順利與從朱諾海灘(Juno Beach)登陸的加拿大部隊會師。雙方一直激戰至黃昏後,盟軍才成功擊退德軍的裝甲部隊。當天登陸的29,000名英軍中,傷亡人數僅有630人。
朱諾海灘
以庫賽葉栩美(Courseulles-sur-Mer)港為中心向兩側伸展的朱諾海灘(Juno Beach)登陸區,寬約6英里,德軍的輕裝步兵便部署於海灘沙丘後方的村落中,這樣的地形優勢對必須穿越沙丘進攻的盟軍部隊而言,是極大的威脅。登陸作戰一開始便極為慘烈,有三分之一的盟軍登陸艇慘遭德軍的水雷和障礙物摧毀。加拿大的攻擊部隊雖然很輕易地越過沙灘,卻在沙丘前遭到德軍火力無情的攻擊,使得首波進攻部隊的傷亡率高達50%。接近中午時分,加拿大部隊才佔領了沿岸的城鎮,向內陸挺進,並與來自黃金海灘的英軍會師。參與裘諾登陸戰的官兵共21,400名,傷亡人數則為1,200人。
黃金海灘
黃金海灘(Gold Beach)是整個登陸行動的中心點,登陸的時間則比猶他和奧馬哈海灘的登陸行動晚了一個小時。由於漲潮和海相不佳的緣故,盟軍無法徹底清除海域中布雷和障礙物,這也使得想迅速搶上灘頭的英軍陷入苦戰。德軍在濱海小城利維拉(La Riviere)和阿梅爾(Le Hamel)部署重兵防守,還在離海岸500公尺的內陸設置了四門155公釐的重炮,直接瞄準海岸。英軍在皇家海軍艾傑克斯號(HMS Ajax)的強力炮火轟擊下,終於摧毀這四門重炮,壓制了德軍的防衛火力。在入夜之前,已有25,000名盟軍順利登陸,並迫使防守的納粹部隊往內陸撤退6英里。英軍僅有400名官兵傷亡。
奧馬哈海灘
奧馬哈海灘是諾曼底登陸戰役中戰斗最為激烈的海灘。盟軍在奧馬哈灘頭遭受了巨大的損失,僅陣亡者就達2500人,因此又稱「血腥奧馬哈」。電影《搶救雷恩大兵》中開始那一段經典的戰爭場面就取材自奧馬哈海灘。
奧馬哈海灘全長6.4公里,海岸多為30幾米高的峭壁,地形易守難攻。這里的登陸作戰任務由美軍第九軍承擔。盟軍由於情報有誤,認為這里的德軍守備部隊只有一個團的兵力,還多是後備役人員,沒有裝甲車輛,戰鬥力很差。而實際上隆美爾在3月將德軍精銳的352步兵師全部調往諾曼底,而352師的一個主力團就駐守在奧馬哈灘頭。可惜直到登陸部隊出發後盟軍情報機關才找到352師的下落。
登陸當天天氣狀況極端惡劣,盟軍在登陸前就因風浪過大損失了10艘登陸艇和300餘名官兵。在登陸艇上的官兵多為暈船和濕冷所苦,還沒到達作戰地點就基本精疲力盡了。登陸作戰開始後也非常不順,海灘西段預備的32輛水陸坦克中有27輛剛一下海就因風浪過大而沉沒,倖存的5輛坦克中還有2輛很快被德軍炮火炸毀。由於潮汐影響和秩序混亂,登陸的美軍士兵很多都搞不清方向和集合點,大批士兵擠在灘頭任憑德軍炮火攻擊。整整兩個小時的時間里美軍沒有一名士兵在西段沖上海灘,在東段也僅僅佔領了9米寬的一段海灘,登陸行動幾乎完全失敗。
然而美國海軍為奧馬哈海灘帶來了轉機。由於海灘登陸部隊長時間沒有任何聯絡傳來,海軍指揮官意識到奧馬哈海灘上的形勢可以已經極為嚴峻,於是17艘驅逐艦不顧觸雷、擱淺和被155mm海岸炮炸翻的危險前進至距海灘僅730米處,在近距離為登陸美軍進行火力支援。而美軍的敢死隊此時也爬上了霍克海角,結果發現所謂155mm海岸炮居然是電線桿偽裝的。沒了後顧之憂的海軍肆無忌憚地向德軍據點傾瀉炮彈,先前被堵在海灘上的美軍也在精銳部隊第一師的帶領下開始沖鋒。中午時分登陸部隊第二梯隊提前登陸。而在空軍的指引下,美國海軍的戰列艦和巡洋艦也開始對岸射擊,德軍的防禦至此基本崩潰。
天黑時美軍正式登陸成功,第五軍軍部上岸並開設了指揮所。軍長羅傑少將上陸後立刻發電報給布萊德利:「感謝上帝締造了美國海軍。」
猶他海灘
猶他海灘(Utah Beach)位於卡倫坦(Carentan)灣的西側,是一處寬約3英里、被覆著低矮沙丘的沙灘。盟軍實際登陸的地點,雖然比預定地往東偏了一英里,不過還好德軍在登陸點部署的兵力並不多。攻擊行動展開後,僅僅三小時內,盟軍部隊就跨越了灘頭,掌控了沿海的公路;當天中午之前,登陸部隊便與五小時前空降於敵後的空降部隊碰頭;而到了當天午夜,盟軍不但已成功達成此次登陸預訂的作戰目標,更向內陸推進了四英里。在所有登陸作戰中,猶他灘登陸是傷亡人數最少的一場戰役,23,000名官兵中,僅有197名傷亡人員。
德軍反應
[編輯本段]
在D-DAY組織反擊只有第21裝甲師,可是師長不在指揮崗位,參謀長無權調動集結部隊,他只好將手上僅有的24輛四號坦克派去攻擊卡昂以東的英軍。因為倉促出動,准備不足,加上沒有步兵伴隨支持,被英軍輕而易舉擊退。當天下午,師長費希丁格趕回師部,集結所屬部隊向朱諾海灘和劍海灘之間的盧克鎮發動攻擊,當時盟軍在這兩海灘之間尚有數千米的空隙,德軍的這一反擊正打在盟軍的要害,將會給盟軍帶來不小困難。正當第21裝甲師在行進間,盟軍的500架運輸機正從頭頂飛過,為英軍第6空降師運送後續部隊和補給,而費希丁格誤認為盟軍空降傘兵正是要前後夾擊己部,驚慌失措不戰自亂,放棄反擊匆忙後撤。除此之外德軍在D日就再沒什麼反擊了。
6月6日,也就是被隆美爾預言為決定性的二十四小時,被艾森豪威爾稱作歷史上最長的一天,就這樣平靜地渡過了。
6月7日,希特勒將西線裝甲集群的5個裝甲師的指揮權交給隆美爾,隆美爾決心憑借這支精銳部隊大舉反擊,但面對嚴峻局勢,他不得不把反擊的第一個目標定為先阻止盟軍將五個登陸灘頭連成完整的大登陸場,其次再確保卡昂和瑟堡。可惜這支裝甲部隊從100~200公里外趕來,一路上在盟軍猛烈空襲下,根本無法成建制投入作戰,即使零星部隊到達海灘,也在盟軍軍艦炮火的轟擊下傷亡慘重,再沒了往日的威風。就這樣6月7日整個白天在盟軍海空軍絕對優勢火力下,德軍無力發動決定性的大規模反擊。
登陸之後
[編輯本段]
在盟軍登陸後,在七天里共登陸士兵32.6萬,物資10.4萬噸,並繼續向歐洲大陸運送更多的人員、物資、裝備和補給。
時間表
[編輯本段]
•6月5日/6日 - 美國第82空降師(底特律行動)和第101空降師(芝加哥行動)以及英國第6空降師(湯加行動)空降
•6月6日 - D日搶灘登陸(霸王行動或大君主行動)
•6月25日至29日 - 埃普索姆行動,進攻卡昂西部,被德軍擊退
•7月7日 - 佔領卡昂
•7月17日 - 加拿大皇家空軍噴火式戰斗機掃射擊中隆美爾的汽車,令他受重傷
•7月18日至20日 - 古德伍德行動開始
•8月3日至9日 - 總計行動,一個俘獲德軍裝甲部隊的陷阱,開始
•8月16日 - 龍騎兵行動,一個登陸法國里維埃拉的美法聯軍行動,開始
•8月25日 - 盟軍攻佔巴黎
影響
[編輯本段]
諾曼底登陸的勝利,宣告了盟軍在歐洲大陸第二戰場的開辟,意味著納粹德國陷入兩面作戰 ,減輕了蘇軍的壓力,協同蘇軍有利的攻克柏林,迫使法西斯德國提前無條件投降後。以便美軍把主力投入太平洋對日全力作戰,加快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結束。
推薦書籍:《兄弟連》《諾曼底登陸》
2004年6月6日,美國總統布希,英國首相布萊爾,法國總統希拉克以及俄羅斯總統普京參加了紀念諾曼底登陸勝利60周年慶祝儀式。
諾曼底戰役題材影視
《最長的一天》(The Longest Day,香港譯為《碧血長天》),一部由理查德·伯頓、肖恩·康納利和約翰·韋恩等主演的美國電影,1962年出品。
《雷霆救兵》(Saving the Private Ryan,香港譯為《雷霆救兵》,台灣譯為《搶救雷恩大兵》),一部由斯蒂芬·斯皮爾伯格導演,湯姆·漢克斯主演的美國電影,1998年出品。
《兄弟連》(Band of Brothers,香港譯為《雷霆傘兵》,台灣譯為《諾曼底大空降》),一部由斯蒂芬·斯皮爾伯格和湯姆·漢克斯監制,HBO製作的美國電視劇,2001年出品。
㈤ 臨汾戰役的糧食從何籌措
臨汾戰役
爬爬書庫
1948年(民國三十七年)3月至5月,在第三次國內革命戰爭中,人民解放軍晉冀魯豫軍區部隊在晉綏軍區部隊一部的配合下,對山西省臨汾城國民黨守軍進行的一次攻堅戰役。
臨汾是晉南軍事重鎮,西有汾河,東、南、北三面都是平原,地形開闊,城垣堅固,易守難攻,歷史上從未被攻克過。該城駐有國民黨軍太原綏靖公署主任閻錫山部第66師主力、西安綏靖公署主任胡宗南部第30旅主力及6個保安團、2個補訓團,共2.5萬人。
年初,解放軍攻克運城後,臨汾成為國民黨軍在晉南的孤立據點。為全部解放晉南,並配合西北、中原人民解放軍春季作戰,晉冀魯豫軍區決定發起臨汾戰役,組成由軍區第一副司令員徐向前任司令員的前方指揮所,統一指揮晉冀魯豫軍區第8、第13縱隊和太岳軍區及晉綏軍區所屬呂梁軍區部隊一部,共5.3萬餘人。以坑道爆破為主要攻城手段。
3月7日,戰役第一階段開始,第8縱隊一部以火力封鎖控制了城南機場,擊毀運輸機兩架,使國民黨軍空運增援西北之計劃破產。與此同時,其餘各部隊分別從南、東、北三面合圍臨汾城,與國民黨軍展開激烈的外圍爭奪戰。至22日,拔除了崔疙瘩、火車站、高河店、堯廟等外圍據點,逼進東關及城周圍據點。23日和27日第13縱隊兩攻東關未克。4月1日前方指揮所調整作戰部署,確定集中主要兵力先攻打東關,以第8縱隊第23旅和第13縱隊第37旅分別由東關南、北兩翼攻城。10日黃昏,第23旅3條坑道同時爆破成功,第23、第37旅在火力掩護下攻佔東關,守軍第66師大部被殲。
15日,戰役第二階段——對城區進攻開始。根據前方指揮所的部署,第13縱隊在南門至城東南角地段,第8縱隊在城東南角至大東門地段,太岳軍區部隊在大東門至城東北角地段,分別以坑道爆破為主要攻城手段,以地面攻擊配合地下挖掘,進逼臨汾城。呂梁軍區部隊奉命於汾河西殲滅潰逃之守軍。16日,攻城部隊與守軍展開以挖掘坑道與破壞坑道為中心的激烈戰斗。國民黨軍的飛機和炮火不斷轟擊解放軍陣地和挖掘坑道的部隊,並加強了以挖掘防禦坑道和實施爆破為主的反坑道作戰。5月1日,前方指揮所調整部署,將第13縱隊主力調至城東,會同第8縱隊主力攻城。16日,第8縱隊挖至城下的兩條坑道完成裝填炸葯任務,為防止坑道再度被破壞,前方指揮所決定提前發起總攻。17日19時30分,兩條坑道爆破成功,城牆被炸開兩個缺口,突擊部隊在炮火掩護下乘爆破煙霧沖入城內,經過激烈巷戰,至當日24時全殲國民黨守軍。
點評:此戰歷時72天,解放軍在直接參加戰勤的民工、民兵兩萬人和晉南地區人民的全力支援下,共殲滅國民黨軍2.5萬人,其中俘敵22860人,斃傷2140人,俘國民黨軍第6集團軍中將副總司令兼晉南武裝總指揮梁培璜,拔除了國民黨軍在晉南地區最後一個據點,使太岳和呂梁解放區完全聯成一片,有力地配合了中原和西北戰場我軍的作戰,並為進軍晉中消滅閻錫山部主力創造了有利條件。
臨汾戰役,是在晉南地區人民的全力支援下進行的。直接參加戰勤的民兵、民工,達134個連,共2萬餘人;支援的作業器材,僅門板、木檁條即達14萬余件,麻袋6萬條,從而保障了作戰的需要。
這個戰役的主要特點和經驗之一,是我軍以坑道爆破為主要手段進行奪關攻城。因而,保證大量土工作業的完成,成為臨汾之戰戰役保障的中心任務,其中包括大量土工作業的組織實施,有效地抗擊敵人飛機、火炮對坑道的破壞,反擊敵人的襲擊、騷擾、挖洞、施放毒氣、放水,等等,從而保證了坑道爆破的成功。晉冀魯豫軍區部隊共傷亡13500人。作戰中,第8縱隊23旅(旅長黃定基)因戰功卓著,被授予「光榮的臨汾旅」錦旗(參見臨汾旅
㈥ 中國70年前打了多少年的戰爭才勝利
看你從何時算起,新中國成立以前,中國一直戰爭不斷,從未停息過。最早要從1840年鴉片戰爭開始,當時的英國依靠船堅利炮打開了中國的大門,自此以後列強紛爭,瓜分中國,內戰連連,山河破碎。從鴉片戰爭算1840-1949共109年,從清朝滅亡1911-1949共38年,從抗日戰爭開始1931-1949共18年。全面侵華戰爭1937-1949共12年。
道光皇帝、第一次鴉片戰爭:1840年6月~1842年8月。
咸豐皇帝、太平天國戰爭:1851年~1864年
咸豐皇帝、第二次鴉片戰爭:1856年10月~1860年10月。
光緒皇帝、中法戰爭,1883年12月至1885年4月。
光緒皇帝、中日甲午戰爭,1894年7月末~1895年4月。
光緒皇帝、義和團運動1899年秋 – 1901年9月7日
光緒皇帝、八國聯軍侵華戰爭,1900年6月~1901年9月。
宣統皇帝、1911年10月10日 武昌起義 1911年10月10日。清朝滅亡。
中華民國 軍閥混戰時代 1912年4月-1926年7月。
武昌首義之役 ( 1911 . 10 )
二次革口命(贛寧之役) ( 1913 . 7—9 )
廣東討袁之役 ( 1913 . 7—8 )
四川討袁之役 ( 1913 . 8—9 )
護國戰爭 ( 1915 . 12---1916 。 6 )
滬納之戰 ( 1916 . 1—5 )
滇桂邊之戰 ( 1916 . 1—3 )
綦江之戰 ( 1916 . 2 )
湘西之戰 ( 1916 . 2—4 )
桂軍入粵之役 ( 1916 . 9 )
劉(存厚)羅(佩金)之戰 ( 1917 . 4 )
劉(存厚)戴(戡)之戰 ( 1917 . 7 )
護法戰爭(南北戰爭) ( 1917 . 8---1918 . 5 )
廣東討龍(濟光)戰爭 ( 1917 . 11---1918 . 4 )
靖國戰爭 ( 1917 . 11---1918 . 1 )
粵軍援閩之役 ( 1918 . 1—8 )
南雄之戰 ( 1918 . 4—6 )
四川倒熊(克武)之戰 ( 1920 . 3—7 )
直皖戰爭 ( 1920 . 7 )
靖川之戰 ( 1920 . 8—10 )
第一次粵桂戰爭 ( 1920 . 8—10 )
雲南倒唐(繼堯)之戰 ( 1920 . 12---1921 . 2 )
孫中山第一次(桂林)北伐 ( 1920 . 12---1921 . 3 )
四川驅劉(存厚)之戰 ( 1921 . 2—3 )
湘鄂戰爭 ( 1921 . 6—9 )
黔軍援桂之役 ( 1921 . 6---1922 . 1 )
第一次桂粵北流之戰 ( 1921 。 6 )
粵軍入桂之役 ( 1921 . 8 )
唐繼堯返滇之役 ( 1922 . 2—3 )
定黔戰爭 ( 1922 . 3—6 )
第一次直奉戰爭 ( 1922 . 4—6 )
直豫戰爭(河南戰爭) ( 1922 . 5 )
四川一、二軍之戰 ( 1922 . 7—8 )
孫中山討陳(炯明)之役 ( 1923 . 1 )
四川一、三邊軍與三、七、二十一師之戰 ( 1923 . 1—3 )
滇軍再度入黔之役 ( 1923 . 3 )
國民政府平定沈鴻英叛亂 ( 1923 . 4 )
四川討賊之戰 ( 1923 . 4---1924 . 3 )
譚(延闓)趙(恆惕)之戰 ( 1923 . 6—10 )
孫中山第二次(韶關)北伐 ( 1923 . 9 )
國民政府平定廣州商團武裝叛亂 ( 1923 . 10 )
桂系桂林之戰 ( 1924 . 1—8 )
孫傳芳入浙之役 ( 1924 . 9 )
江浙戰爭(齊盧之戰) ( 1924 . 9—10 )
第二次直奉戰爭 ( 1924 . 9—10 )
中原大戰 ( 1930 . 4—10 )
亳州之戰 ( 1930 . 4—7 )
桂粵衡陽之戰 ( 1930 . 5—7 )
第二次滇桂戰爭 ( 1930 . 5—10 )
蔣介石對中央蘇區五次「圍剿」 ( 1930 . 12---1934 . 10 )
一.二八淞滬抗戰 ( 1931 . 1—2 )
四川北道之戰 ( 1931 . 2—5 )
討石(友三)之戰 ( 1931 。 7 )
青藏戰爭 ( 1931 . 6---1933 . 4 )
韓(復榘)劉(珍年)之戰 ( 1932 . 8—9 )
王(家烈)猶(國材)之戰 ( 1932 . 11---1934 . 1 )
四川二劉(劉湘、劉文輝)大戰 ( 1932 . 10---1933 . 9 )
四川省門大戰 ( 1932 . 11 )
四川沱江大戰 ( 1932 . 10—12 )
四川榮威之戰 ( 1932 . 12 )
熱河抗戰 ( 1933 . 2—3 )
長城抗戰 ( 1933 . 3 )
四川毗河之戰 ( 1933 . 5—7 )
四川岷江大戰(安川大戰) ( 1933 . 8—9 )
蔣介石討伐察哈爾民眾抗口日同盟軍 ( 1933 . 7—9 )
蔣介石討伐十九路軍之戰 ( 1933 . 12---1934 . 1 )
盛(世才)馬(仲英)之戰 ( 1934 . 1 )
四馬拒孫(殿英)之戰 ( 1934 . 1—3 )
河西戰役 ( 1936 . 10---1937 . 4 )
百靈廟之戰(綏遠抗戰) ( 1936 . 11 )
南苑抗戰 ( 1937 . 7 )
岓口保衛戰 ( 1937 . 10 )
太原保衛戰 ( 1937 . 11 )
南京保衛戰 ( 1937 . 11—12 )
魯北抗戰 ( 1937 . 11 )
台兒庄戰役 ( 1938 . 3—4 )
武漢會戰 ( 1938 . 6—10 )
上黨戰役 ( 1945 . 8—10 )
察綏戰役 ( 1945 . 10—12 )
邯鄲戰役 ( 1945 . 10 )
津浦路戰役 ( 1945 . 10—12 )
蘇中戰役 ( 1946 . 7—8 )
定陶戰役 ( 1946 . 8—9 )
宿北戰役 ( 1946 . 12 )
萊蕪戰役 ( 1947 . 1—2 )
臨江戰役 ( 1947 . 1—3 )
延安戰役 ( 1947 . 3 )
孟良崮戰役 ( 1947 . 5 )
正太戰役 ( 1947 . 4—5 )
魯西南戰役 ( 1947 . 7 )
沙家店戰役 ( 1947 . 8 )
清風店戰役 ( 1947 . 10 )
石家莊戰役 ( 1947 . 11 )
膠東戰役 ( 1947 . 9—12 )
宜川戰役(瓦子街戰役) ( 1948 。 2—3 )
洛陽戰役 ( 1948 . 3—4 )
臨汾戰役 ( 1948 . 3—5 )
晉中戰役 ( 1948 . 6—7 )
襄樊戰役 ( 1948 . 7 )
濟南戰役 ( 1948 . 9 )
遼沈戰役 ( 1948 . 11---1949 . 1 )
淮海戰役 ( 1948 . 11---1949 . 1 )
平津戰役 ( 1948 . 11---1949 . 1 )
渡江戰役 ( 1949 . 4 )
京滬杭戰役 ( 1949 . 4—5 )
太原戰役 ( 1949 . 4 )
西北戰役 ( 1949 . 5—9 )
蘭州戰役 ( 1949 . 8 )
福州戰役 ( 1949 . 7—10 )
衡寶戰役 ( 1949 . 9—10 )
廣東戰役 ( 1949 . 10 )
廣西戰役 ( 1949 . 12 )
西南戰役 ( 1949 . 11---1950 . 3 )
昆明保衛戰 ( 1949 . 12 )
海南戰役 ( 1950 . 4 )
解放舟山群島戰役 ( 1950 . 5 )
補充:
淞滬會戰 1937年8月13日——11月11日
南京保衛戰 1937年12月1日——12月13日
太原會戰 1937年9月13日——11月 1937年9月13日
徐州會戰 1938年1月——5月21日
蘭封會戰 1938年5月21日——6月
武漢會戰 1938年6月——10月
隨棗會戰 1939年5月1日——20日
第一次長沙會戰 1939年9月14日————10月
桂南會戰 1939年11月13日——1940年10月30日
棗宜會戰 1940年5月1日——6月18日
豫南會戰 1941年1月25日——2月7日
上高會戰 1941年3月15日——4月9日
晉南會戰 1941年5月
第二次長沙會戰 1941年9月————10月1日
第三次長沙會戰 1941年12月23日——1942年1月6日
浙贛會戰 1942年4月——7月28日
鄂西會戰 1943年5月——6月
常德會戰 1943年11月2日——12月
豫中會戰 1944年4月——5月25日
長衡會戰 1944年5月——8月
桂柳會戰 1944年8月——12月10日
湘西會戰 1945年4月——6月
㈦ 臨汾戰役王庸怎樣死的
臨汾戰役( Linfen Campaign),解放戰爭時期,中國人民解放軍晉冀魯豫軍區部隊和晉綏軍區部隊一部,對國民黨軍堅固設防的山西省臨汾縣城進行的攻堅戰。晉冀魯豫軍區第一副司令員徐向前指揮。
背景
編輯
1
947年底山西省運城解放後,國民黨軍在晉南僅剩下臨汾孤城,駐有太原「綏靖」公署所屬第66師和西安「綏靖」公署所屬第30旅(欠1個團)、第27旅炮兵營及6個保安團、2個補訓團,連同附近4個專署、15個縣的保安警備隊等共2.5萬餘人,山西太原「綏靖」公署所屬第6集團軍副總司令兼晉南總指揮梁培璜統一指揮。臨汾西靠汾河,東、南、北三面地形開闊,城垣堅固,城高15米,頂寬10米,底寬25~30米,且東關築有外城,易守難攻。守軍以城郊3~7公里內的村莊、據點為外圍陣地,以城牆、環城外壕和城周31處碉堡群為主陣地,以環城內壕、街巷工事為核心陣地,構成大縱深的環形防禦體系,企圖固守待援。
過程
編輯
1948年2月,晉冀魯豫軍區為全部解放晉南,策應中原、西北戰場作戰,並為奪取太原創造條件,奉命組織前線指揮所,由軍區第一副司令員徐向前統一指揮所部第8、第13縱隊和太岳軍區部隊及晉綏軍區部隊一部共5.3萬餘人奪取臨汾。針對該城設防堅固和攻城部隊重火器少等情況,決定以坑道爆破為主要攻城手段。戰役預定於3月10日發起。
國民黨西安「綏靖」公署因西北戰場需要,開始將第30旅由臨汾空運洛川。晉冀魯豫軍區前指為滯留該敵,配合西北野戰軍作戰,決定提前發起戰役。第8縱隊第24旅攻佔城南飛機場,擊毀運輸機2架,打破了國民黨軍的空運計劃。其餘各部隊由東、南、北三面對臨汾發起攻擊,掃除外圍據點,挖掘破城坑道,創造攻城條件。至22日,相繼拔除崔家疙瘩、火車站、高河店、堯官廟等外圍據點,打退守軍30餘次反撲,逼近東關外城。23~27日,第13縱隊兩次攻擊東關未克。前指調整部署,以第8縱隊第23旅和第13縱隊第37旅分別由東關東北、東南兩面攻擊,同時加速坑道作業。10日,第23旅挖掘的4條坑道有3條同時爆破成功,炸開東關城牆。第23、第37旅迅速攻佔東關,戰至11日上午,殲守軍第66師大部。
16日開始,攻城部隊和守軍之間展開了以挖掘坑道與破壞坑道為中心的激烈斗爭。第8縱隊和太岳軍區部隊在城東,第13縱隊在城南,以地面攻擊配合地下挖掘,克服土工作業缺氧、發出聲響和不易掌握方向等一系列困難,共挖掘主坑道15條,掩護坑道40餘條。守軍則汲取東關失守的教訓,進行以挖掘防禦地道和實施爆破為主的反坑道作戰;同時,在飛機和大炮的配合下,施放毒氣彈、燃燒彈,並以第30旅出城反擊。攻城部隊挖掘的大部分坑道被破壞。前指再次調整部署,將第13縱隊主力調至城東,會同第8縱隊主力攻城;第8縱隊第22旅、第13縱隊第39旅和太岳軍區部隊1個團調至城西汾河西岸阻擊可能潰逃之敵。至16日,第8縱隊第23旅在城東終於成功地把兩條各長110米的破城坑道通過外壕底部挖至城牆下。為防再遭破壞,前指決定立即發起總攻。17日19時50分,兩條分別裝有黑色炸葯6000千克和黃色炸葯3500千克的坑道爆破成功,將城牆兩處炸開各50餘米寬的缺口,第23旅第69團突擊隊首先登城。其他部隊隨即在炮火掩護下也突入城內,並與守軍展開激烈巷戰。至24時,全殲守軍,戰役結束。
結果
編輯
臨汾戰役歷時72天,共斃傷俘國民黨軍2.5萬餘人,俘梁培璜。至此,晉南地區全部解放,呂梁、太岳兩解放區連成一片。第8縱隊第23旅戰功卓著,晉冀魯豫軍區前指授予其「臨汾旅」稱號。
㈧ 三打三捷觀後400字
壯族三月三的由來
三月三是壯族人民的傳統節日,壯族人稱「窩埠坡」或「窩坡」,原意為到垌外、田間去唱歌,所以也稱「歌圩節」。也有稱是為紀念劉三姐,因此也叫「歌仙會」。關於它的來歷,民間有許多動人的傳說。
一說古代有一對情人,經常唱山歌來表達愛意。但由於封建禮教的束縛,兩人不能結為夫妻,於是他們雙雙殉情。人們為了紀念這對情侶,遂在三月初三唱歌致哀。
傳說最廣是關於劉三姐的:壯族歌仙「劉三姐」經常用山歌歌頌勞動和愛情,揭露財主們的罪惡。有一年的三月初三,劉三姐在山上砍柴時,財主派人砍斷了山藤,使她墜崖身亡。後人為了紀念這位歌仙,便在這天聚會唱歌,一唱就是三天三夜,歌圩就此形成。
希望親親採納,你的採納是對我的支持,謝謝祝2016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