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鐵血昆侖關》:一部被禁多年的國軍精銳將士鐵血抗日戰爭電影
《鐵血昆侖關》這是一部有爭議的抗日戰爭題材電影。根據小說《魂歸昆侖關》改編,由楊光遠執導的,反映國民黨正面戰場抗日的作品,著名的抗戰電影《血戰台兒庄》也是出自楊光遠的手筆。但《鐵血昆侖關》這部作品從拍攝到上映,可謂是一波三,由於當時兩岸關系及昆侖關戰役戰果存在爭議等原因,這部片被禁了足足11年。
是金子總會發光,《鐵血昆侖關》在西班牙電影節上映,卻引起了轟動,好評如潮。因真實還原了昆侖關戰役中的 歷史 片段,而獲得了 歷史 見證獎。
影片主要講述國民黨精銳機械化部隊第五軍軍長杜聿明率部隊抗敵於昆侖關。戰爭異常慘烈,狼煙四起,戰火密布,敵我雙方圍繞昆侖關殊死爭奪,陣地反復易手。日軍第12旅團長中村正雄率部增援,被杜聿明部隊包圍。總攻打響中國士兵前仆後繼,與日軍白刃戰。狗急跳牆的日軍使用了毒
氣彈也沒有能讓中國軍隊後退;敢死隊胸前綁滿手榴彈沖向敵人。在將士們鮮血與屍體堆積下,奪回每一寸土地。最終日軍三木大佐剖腹自殺,國軍將士以殺敵五千,傷亡一萬的慘烈代價,讓中國軍旗重新插上昆侖關。
這部影片太接近當時的實際情況,很真實。如家園被日軍佔領,老太太拿起菜刀砍中村正雄,老頭子的火槍打死幾名日本兵的鏡頭,來展現老百姓保家衛國,抵禦外敵的一面。也通過另一個側面來展現當時老百姓對國民黨抗戰不力的不滿情緒。老村民以為國民黨部隊通過墳地要又撤退,前去阻擋而哭訴道:不抵抗日本人,一退再退,流掉了大片的國土。不要老是撤退,你們有槍有炮,趕快去打鬼子吧!不打鬼子,祖宗在地下都要罵你們的。
一部優秀的電影離不開對人物的成功塑造。通過精彩的劇情和細節處理,展現了一個個鮮活的人物,如李阿牛這是個劣跡斑斑的老油條兵痞,屢次犯規好賭抽大煙,在戰場上偷撿死人的錢財來做賭資,還欺負新兵。但在抗日戰場上,也有熱血的一面,捨身炸掉日軍兩輛裝甲車,最後英勇犧牲。
影片最精彩的是戰爭場面相當逼真,道具幾乎是原型,還原 歷史 接地氣,劇情完全以戰役發展為主線而展開,畫面十分慘烈,以陣亡一萬人的代價殲敵五千。當年的犧牲何其壯哉,勝利之後的路又是何其坎坷,不禁讓人感慨萬千,那些浴血奮戰,奮勇殺敵的抗日將士,都是民族的英雄。
② 《勇士連》飛奪瀘定橋,向中國軍人致敬,像這樣高品質的戰爭片還有哪些
《勇士連》這部電影在上線5個小時之後收視率就已經沖到了排行榜第一,影片當中的飛奪瀘定橋片段也勾起了很多觀眾的回憶,每一個鏡頭都有著很強烈的沖擊感,也把軍人英勇無畏的一面展現了出來。其實很多電影都是以戰爭為題材的,更加全面地讓觀眾了解到這些英雄在抗戰殺敵的過程中所經歷的一些事情,除了這部電影以外,也有很多質量相當高的戰爭片,比如《長津湖》,《戰狼》等。這些電影在播出之後的票房以及口碑也是很高,足以證明觀眾對於這些戰爭片的喜愛程度。
雖然電影當中的演員並沒有特別高的知名度,當然是卻有著很精湛的演技,每一個人物角色都塑造的很真實,而且這部影片也把當年的英勇戰役展現了出來。《長津湖》這部電影也是有著很多看點的,影片當中的戰斗鏡頭也有很強的感染力。這些戰爭片都是很受歡迎的,能夠讓觀眾更加直觀的了解到殘酷的歷史。
③ 歷史二戰的經典片段 和它的內容介紹啊
經典片段 巴頓將軍
內容介紹
一九四三年在北非,英美盟軍遭到綽號叫〃沙漠之狐〃隆美爾元帥率領的德軍反擊,展開了一場大規模的戰斗,結果美軍遭到慘敗。陷入了困境。為了扭轉戰場形勢,重振美軍力量,美國當局派喬治.巴頓
將軍前往第二特種部隊任司令官,有才華的布萊特雷少將為他的助手。 年逾50的巴頓,雄心勃勃,一上任就整頓軍紀,命令伙房必須准時開飯,官兵服飾整齊,不準女人裸體畫帶進軍營,還制訂了極嚴格的訓練計劃。經過雷厲風行的整頓,巴頓部下的官兵們,一掃悲觀畏戰的情緒,成為一支紀律嚴明、鬥志昂揚、驍勇善戰的部隊。 不久,巴頓率領美軍第二軍,與德軍隆美爾的軍團進行了激烈的戰斗,德軍大敗。巴頓部隊乘勝追擊,最後把殘兵敗將趕出了非洲戰場。 1943年7月,巴頓又被派往第7集團軍擔任司令。他決定從西西島南部登陸進攻巴勒莫,讓英軍的蒙哥馬利將軍攻取賽羅可斯,以牽制該地的敵軍。但計劃遭到蒙哥馬利的反對。於是美國英聯軍最高司令艾森豪威爾出於雙方面子的維護,其中包括蒙哥馬利的情緒,就採納了英方的作戰計劃,巴頓氣憤異常,他不願作英軍部隊的配角,但作為軍人,他不得不服從命令。 1943年7月,英美聯軍分別在西西里島南部和東部登陸。但由於德軍防禦主力的頑強抵抗,蒙哥馬利部隊無力攻破敵軍防線,最高指揮部就命令巴頓管轄下的第二軍讓公路給英軍前進,然而在德軍猛烈炮火下讓路,第二軍傷亡很大,指揮部又命令停止前進,而巴頓還是全速行進,趕在蒙哥馬利部隊前面,攻克了敵軍防線,後來巴頓在記者招待會上興奮不已。 巴頓部隊繼續攻克墨西拿,但由於德炮火猛烈反擊,也由於巴頓一意孤行的作戰方案,部隊推進遲緩,傷亡慘重。巴頓不得不親自往前方偵查。在視察隨軍醫院時,他動手打了一個懦弱的士兵,引起震驚,但士兵們還是服從命令,以慘重代價攻佔了最後一個德軍據點墨西拿。 巴頓贏得了〃血膽將軍〃的美譽,但由於他對蒙哥馬利態度不友好,以及粗暴毆打士兵,引起各方不滿。在艾森豪威爾嚴令下,巴頓無奈地向各方公開道歉。可他的檢討仍然得不到別人的諒解,他被解除了軍職。 在諾曼底登陸戰役中,巴頓又被艾豪威爾起用。但在這次戰役中,巴頓只起〃聲東擊西〃的配角作用。他委屈、苦惱、憤恨。他利用公開場合之機,就把氣出在俄國人身上。 不久,巴頓被任命為第三集團軍司令。1944年6月6日,諾曼底戰役打響。巴頓在阿登戰役中,解除了巴斯托尼一地之圍。正當他眼看就要取得個人和軍事上的完全勝利之時,他的行動卻受到了艾森豪威爾的約束。原來,艾森豪威爾出於政治上的壓力,已決定優先照顧蒙哥馬利的北方戰線,並讓俄國人進軍佔領布拉格,雖然巴頓已經深入到捷克斯洛伐克境內了。 戰爭末期,巴頓因作戰有功,胸前掛滿勛章。德國投降後,在美、蘇軍隊慶祝勝利的宴會上,巴頓竟然冷漠、仇視俄國人,並宣稱希望和俄國人打仗,因為他認為美國人絕不能向俄國人示弱! 艾森豪威爾大為惱火,巴頓將軍由第七集團軍司令改任為虛有其名的所謂第十五集團軍司令,從此結束了他的戰爭生涯。然而當巴頓離別他手下的同行時,他為這一不公正的決定感到忿忿不平。1945年12月,巴頓將軍因車禍,與世長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