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經典電影 » 電影超脫屬於什麼劇情
擴展閱讀
用抖音怎麼剪輯電影賺錢 2025-07-16 03:08:47

電影超脫屬於什麼劇情

發布時間: 2025-07-15 21:26:54

⑴ 為什麼很多人推薦凱耶執導並於2011年上映的《超脫》

這是一部基調很喪的電影,它所帶來的割裂感和漂浮感,是一種超脫。但它並沒有一味追求喪,它在揭露人性真相的同時,又安排了一些暖心溫柔的設置,從而完成一場艱難的救贖。

1)影片講述主,人公亨利.巴赫特是一個有著與學生進行某種情感交流天賦的老師,但是他卻選擇了埋藏這種天賦。為了避免和學生或者是自己的同事產生什麼"情感交流",他選擇了做一個代課老師,在每個學校都只呆很短的時間,然後就離開。不久之後,來了一份新的工作,把他委派到了一間落魄、沒有管理者的公立學校任教。這里的學生目中無人,教學工作極難開展。亨利的才能在這里得到了體現,他很快就成為了這所學校的模範教師,並且成為了處在反叛期的青少年的偶像。在和自己的同事、學生以及他從街上救回來的少年之間產生情感連接之後,他發現自己在這個世界,上並不孤獨。而且亨利還在這個看上去冷酷無情的世界中看到了美麗的生活和人性。

⑵ 《超脫》講了一個什麼故事

超脫里外公在男主七歲的時候性侵男主母親。

從男主的回憶中可以看出來在那之前他和他媽媽過的很快樂,直到他外公做了那些事。

亨利的童年陰影,電影的幾處細節讓我聯想到一個可怕的事實:亨利的外公很可能性侵了他的母親。在醫院里,亨利的外公屢屢幻想女兒來看他,到後來亨利甚至偽裝成母親的聲音告訴外公,她原諒了他,並且告訴他,他可以離開。沒過多久,外公就去世了,帶著內心的釋然。

影片評價

影片《超脫》,名不副實般無法給人帶來超脫的感覺,影片壓抑而沉重。總體來說,該片的感情基調是苦澀的,殘酷和絕望的。

正常觀眾就不用想電影里找到任何多餘的希望和救贖。整部電影的主體情境基本上都是發生在美國的校園里,除去與現實生活的無縫接軌,電影本身也探討了諸多重要社會議題如青春期教育,對於女性的社會認同等。

⑶ 超脫的劇情簡介


影片的主人公亨利·巴赫特(阿德里安·布洛迪飾演)是一個代課老師,他接觸的是問題少年教育,因他知道要把一個人從某種問題的精神牢籠中完全拯救出來是很難的,並且這種徒勞的失敗感讓他選擇當一個職業的代課老師,不用背負太多的責任感來做一些讓他感覺徒勞的事。
他接了一份新的工作,到一間特殊的公立學校任教。這所學校集中了那個區最多問題的少年。他告訴自己應該在代課這一個月期間只需照本宣教,在課堂上不出現殺人事件,一切如常進行,他一個月後就可以拿到薪水功成身退。但最後還是逃不過內心對這些少年的同情和某種意義上的責任,開始嘗試著引導和教育他們面對和改變這種內心病症。最後在影片結尾一個女孩的死亡又一次讓主角陷入這種無力感。

⑷ 有誰知道這是哪部電影啊

是電影《超脫》豆瓣就有這劇照,首發命中,望採納!!
導演: 托尼·凱耶
編劇: 卡爾·隆德
主演: 艾德里安·布洛迪 / 克里斯蒂娜·亨德里克斯 / 詹姆斯·凱恩 / 劉玉玲 / 馬西婭·蓋伊·哈登 / 薩米·蓋爾
類型: 劇情
製片國家/地區: 美國
語言: 英語
上映日期: 2011-04-25(美國翠貝卡電影節)
片長: 97分鍾
又名: 人間師格(台)
劇情簡介 · · · · · ·
亨利•巴赫特(艾德里安•布洛迪 Adrien Brody 飾)來到社區學校擔任代課老師。學校因學生反叛、經營不善而瀕臨絕境,多麗絲(劉玉玲 飾)為首的一批教師備受煎熬。亨利的第一堂課就遭遇了頑劣學生的挑釁,但是被他巧妙地化解。他贏得了女教師薩沙(克里斯蒂娜•亨德里克斯 Christina Hendricks)的好感。同時,他的教學方式引起了同學們的興趣,其中就包括因肥胖而苦悶的梅麗迪斯。她一直默默地承受著因體重帶來的各種責罵與嘲笑。但是因為老師,她似乎又找到了一切的理由……

⑸ 《超脫》一部致郁而又治癒的電影

影片的開頭以一棵樹的枯寂凋零,終化成片片蕭索的落葉,動態的落葉不斷變幻出阿爾伯特加繆的這句名言。

而這句名言也就奠定了本部電影灰色抑鬱,壓力無力,痛苦掙扎的基調。

Detachment在詞典中,意為脫離、分離。中文片名譯為"超脫"一詞,指一個人不受傳統的約束,敢於追求自我價值。

而對於電影《超脫》中的人們,他們所面對和承受的僅僅只是傳統的約束嗎?電影所要表達的僅僅只是,自我救贖,自我追求嗎?

《超脫》是2011年4月於美國上映的劇情類電影,由托尼·凱耶執導,艾德里安·布洛迪、克里斯蒂娜·亨德里克斯主演。

該片講述孤獨的代課老師亨利·巴赫特來到一所散漫的高中任教,在和學生相處中看到了世界美麗的生活和人性的故事。

我想坦言:對於這樣一部關於揭示人性社會復雜性,擁有致郁與治癒雙重性的現象級電影,文筆匱乏的我,醞釀了好長時間才敢落筆抒發我的一些感想。

一部經典的電影,是有鮮活生命力的。 它不僅僅只再是一部能售出多少電影票,收益多少億元的電影了。

電影的正式敘述是由男主的獨白開始,亨利在一間色調陰沉而又灰暗的屋子裡,面部特寫對准鏡頭,不緊不慢的做著陳述。

他介於旁白與獨白之間的陳述貫穿整部影片,也是我在極其復雜混亂的影片中尋到的唯一的一絲線索。

但諷刺的是,本以為他在做采訪但最後才知道他的陳述只是自己孤獨的囈語,其實並沒有一個人在對面聆聽。

整部影片彌漫著失落,傷感的情緒,讓人感到莫名的無助與惆悵。故事的敘述能讓觀眾從頭到尾欲哭卻無淚,這都歸功於導演大膽而又精妙的影片設計:

穿插自如的焦躁爆點,回憶模糊的膠片絮段

色彩鮮艷而又昏暗的鏡頭,寫意而又詩意的台詞

樂器悲鳴混奏的背景音樂以及,無力改變的殘忍事實。

有人說經典的作品一般分兩種:一種是發現世界的極美,另一種是挖掘人間的極苦,這部電影則屬於後者。

電影的視角最多的聚焦在了最令人心痛的教育方面。

我是一名師范生,將來也會走上教書育人的這條路。因為所學教育專業的原因,但凡事觸及教育,我都會本能的比常人更加敏感,對這部電影也就有著一種難以言說的特殊情感。

教育本就不是一個簡單的問題,甚至不是一部電影就可以說明和解決的問題。然而《超脫》則或多或少的正視和揭露了許多現實生活中本就存在的教育問題。

我想問你,在這里,在此刻,當你在讀完"教育問題"這四個字後,你的第一反應,最先想到的是"學校"? "社會"?"家庭"? 還是"父母"?

我真的不知道為什麼?現在只要提到"教育問題",大多數人最先想到的一個詞是——學校!

認為只有學校才有教育孩子的職責和功能!為什麼?為什麼會這么理所當然!一語中的!

所有的"教育問題","社會教育"、"家庭教育"、"父母教育",在"學校教育"面前一律削弱和淡忘了它們與其同樣擁有的職責和功能。

這部影片揭示和批露的就是造成整部影片抑鬱無助基調最重要的悲劇根源——"父母教育"。

我最愛的天使邁克爾·傑克遜曾說過: 孩子是上帝賜予人間最純潔的天使,最美好的禮物。

父母把他們帶到這個世界,是幫助他們成長為更美好的人,他們有責任和義務去愛護他們的身體,孕育他們的靈魂。

對於父母而言,"生育","生育", "生"和"育"本就是一體的,不可割裂的。而在許多問題孩子的家庭中,父母的職責和義務只有,甚至僅有:生!

也就是說只負責把他們生下來,"育",是什麼?怎麼樣去做?怎麼做才是正確的? 很模糊,很麻木。

我只想問這些被孩子稱為"爸爸媽媽"的父母:你們只負責把幼小而脆弱孩子帶到這個世界上,而不負責教育他們長大,你們為什麼還要將他們生下來呢? 為什麼? 讓他們孤獨而又痛苦的去面對這個紛繁復雜的世界?

影片中亨利說過這樣一句話引人深省:

這讓我想到了我們家庭教育的老師曾提到過的一個瘋狂設想:家長在成為父母之前,應先去專業的父母學校接受正規教育,倘若領到了"合格證書",畢業了再回去做父母吧!

現在看來這一設想並不瘋狂,因為做父母的人,必須得擔起"父母"一詞的重量。

我本以為,而且揪心期待著,影片中的角色都能如這部電影的名字《超脫》一般,最終都得到超脫,但是直到影片結束,電影中的任何人都沒能獲得自身的超脫。

正如亨利說的:

影片中人們都是孤獨無助的隱形人,他們沒法在現實世界的接觸和交流中找到自己的定位,即使嘗試著去和世界相容,也只不過是茫然無措的心理活動,和未知的恐懼。

影片的最後,亨利在最後的一次的課堂上,面對著一片事實上和精神上的荒蕪狼藉,用低沉憂郁的嗓音誦讀了艾倫坡灰暗慘淡的《厄舍府的倒塌》,霧靄沉沉的結束了影片。

但影片同時也是治癒的,艾瑞卡和亨利在溫暖夕陽下的擁抱,即便只有一分鍾的時長,也足以使一部極度致郁失衡的電影在愛的懷抱里找到了治癒的平衡。

《超脫》既冷漠又溫暖,既致郁又治癒,是一部不可多得經典之作,毋庸置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