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經典電影 » 比利林恩電影劇情
擴展閱讀
劉老師介紹的電影 2025-05-16 14:26:23
春節檔電影為啥不好看 2025-05-16 14:23:00
最新小朋友踢球的電影 2025-05-16 14:12:12

比利林恩電影劇情

發布時間: 2025-05-16 09:25:26

① 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結局解析 比利林恩最後死了嗎

比利林恩最後沒有死。

19歲的德州士兵比利·林恩,他在加入美軍步兵部隊後,被派往伊拉克戰場,與其他七名的突擊小隊成員,在伊拉克與當地反對武裝進行了3分43秒的激戰,他和戰友們在一次交火中大難不死、逃過一劫。機緣巧合成為伊拉克戰爭中的國家英雄。

比利·林恩與戰友一起被召回美國進行巡迴宣傳,被邀請參加一場感恩節橄欖球公開賽中場表演的過程中,比利·林恩經歷了人生中最榮耀又最糟糕的一天,但比利的內心卻充滿了抑鬱和掙扎,戰爭場景更成為了他記憶中揮之不去的傷痛。

(1)比利林恩電影劇情擴展閱讀:

19歲的美國少年比利·林恩和他所在的B班,在伊拉克戰場出生入死一年多,陰差陽錯取得了一次3分43秒的短暫勝利,得以回國進行為期兩周的「凱旋之旅」。

有人說《漫長的中場休息》是伊拉克戰爭版的《第22條軍規》,當權者們在戰爭中都得到了自己想要的東西,除了戰爭本身;有人說這是當代版的《了不起的蓋茨比》,同樣的華麗盛宴、同樣的冷漠人心。

同時,以林恩為代表的焦灼也在於他們普通人的一面不時被遮蔽,片中表現得尤其明顯的辯談拿一處是,愛情來了,林恩想留下來,然而女孩卻說,你是英雄。英雄的形象成就了他們的愛情,同時也摧毀了愛情。愛情讓戰場與中場表演產生了巧妙的關聯。

本來,愛情的探討往往是在不在一起,而這部電影關注的卻是愛情究竟在哪裡。愛情在這里屬於無法實現的幻想。英雄與美女即幻想與現實,悲劇的結局早已註定。

林恩的戰爭後遺症是另一個被遮蔽的事物。「死亡不是感受,戰場殺人不值得驕傲。」記者會上的一幕,本能的迴避是一種內心的煎熬。靠吃頭疼葯度日的林恩和他的戰友為和平付出了心靈的代價。可當他們回到自己的祖國,卻沒有獲得理解。

林恩最終的選擇是電影的結局,侍段也是李安東方式的態度,略感曖昧。他攜搭的選擇對於他姐姐以及觀眾而言,是犧牲自己、成全英雄。一群被稱為「美國英雄」的士兵坐在車上互相說「我愛你」,這場面多少有些悲涼。

參考資料:人民網-漫長的中場休息:比利林恩不想被包裝成美國英雄

② 《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是一部怎樣的電影

首先,讓我從個人角度來談談觀影的主觀感受~

《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

推薦指數:四星+0.5

細膩指數:四星+0.5

基本信息

類型:劇情

編劇:讓-克里斯托弗·卡斯特里

導演:李安

主演:喬·阿爾文,克里斯汀·斯圖爾特等

上映時間:2016年11月(國內)


上面的故事,我有加工,顛倒了原順序,因為影片是兩條敘事線(現實、回憶)交叉進行。

故事講完了,那《中場戰事》中,比利到底是個什麼角色,他做什麼呢?他的戰役是什麼呢?

比利一直在戰斗,只是你一人未發覺:比利有兩條重要的線,被導演隱藏了起來。


1,故事結構

通過影片中的鏡頭語言,我們不難發現,比利在自己世界中幻想時,在比利家中客廳沒有收拾的餐桌是彩色的,鏡頭繼續從客廳到卧室,在床上比利跟彩虹的交歡的畫面是灰色的。也就是說,在比利心中,吃完飯後,離開家回到戰場是他的第一選擇,跟彩虹在一起也是他想要的,但是他自己給抹殺了這個選擇。

B班在一次室內采訪結束後,比利和彩虹一見鍾情,在後台親熱,導演並沒有拍他們是怎麼親熱的,在故事結束的時候,導演用台詞交代比利還是一個處男,也就是說比利和彩虹只是接吻,並沒有交歡。比利見到了那個想跟她廝守終生的女人,但還是選擇了自己軍人的身份。也就是從那一刻起,故事是從第一幕轉到第二幕,比利的在中場的戰役(成長、身份認同以及更多)打響了!


2,戰役

在比利最後一場表演前兩天,凱瑟琳就跟比利說,只要比利願意配合,她有能力將比利留在國內,而不是服從政府命令,回歸伊拉克戰場。凱瑟琳有什麼能力呢?是不是她跟橄欖球隊老闆諾姆、心理醫生已經達成了某種共識:只要比利願意配合,比如說比利自己有病,比如聽從諾姆拍低價電影的建議,比利就有可能留在國內(這條線大家可以忽略,1,諾姆拍電影藉助的是主旋律,如果比利不去伊拉克反水,那他可能無利可圖,所以可能凱瑟琳沒有跟諾姆達成共識;2,游完泳很累了,晚上又看了如此燒腦的電影,只看了一遍有些情節我不敢保證真實)

文章開始時,我說看比利被人們當做木偶一樣,站在舞台上,我差點淚崩。當時,舞台上放著音樂,歌詞大概的意思是:我愛你士兵的所以原因,因為你是英雄,會給我熱淚和幸福。

在比利等人離開場館時,彩虹出現跟比利道別,比利對彩虹說,他其實有機會跟彩虹永遠在一起的。彩虹不明白比利說的話,彩虹的回答是:「你不是英雄嗎?」言外之一就是老娘把你當英雄才願意被你感染和驅使,願意跟你睡的,不然你以為你是誰。

這場戲的交代,不僅從反面證明了比利選擇回歸戰場是正確的、表明了導演觀點,而且使得整個故事比較完整,又省去了拖泥帶水的各種交代。(電影中有很多台詞:「我不是英雄,我只是一個軍人」、「我必須回去,我有過承諾,我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巧妙地來表達比利的心聲。)


關於亮點,比利和諾姆在跟戴姆殺價的時候:「五千不行,必須十萬!」運用的真是巧妙。我們先不管那五千是定金或給多給少,比如有這樣一個機會,如果給你十萬,你會不會把你老婆讓我睡一個月再還給你,答案一般是否定的,那如果我出一個億呢?你還答應不答應我這個條件?

所以我個人覺得除了交代故事外,導演是不是有另一層意思:導演自己把B班的戰爭英雄光環拿下了,告訴觀眾,B班他們不過也是在交易而已,軍人不過是他們的一個職業而已。


關於《中場戰事》,很多人說該片含有反戰啊社會現實啊這個那個的亮點和立意,你們就扯淡吧。作為一個擅長掌握細膩情感的導演,李安所有心思還是在比利這個人物上,把人物表現好了,反戰也好其它也好,都是外殼,自帶的光環而已,但前提是把比利這個人塑造的鮮活起來。

所以電影才運用120幀/4K/3D的最高技術規格,才在電影中無數次正面拍攝比利的臉龐、無數次出現以比利視角出現的世界,都在向觀眾表達比利內心關於這個世界膠著的戰役。


影片內含的思考

佛經上有個經典的案例:當智者伸出手指指向月亮時,愚者卻朝著智者的手指望去。

那愚者的思路就不對嗎?他們眼光沒有智者那麼遠,但他們活在自己的規則中,凡是智者說的話辦的事兒,一定是對的。

每個人的人生可能有無限的可能,但世界上有很多跳脫者,無論是思路上,行為上,表達上都有。活著就有可能,張幼儀在18歲之前,在她的認知中她一輩子或許只是相夫教子,從來沒有想過會出國,誰又想到後來她不但出了國,還成了職業經理人?


但電影故事中表現出來的東西,基本都是固定的。每個時代,有不同的價值觀,每個時代看同一部電影的角度和思路是不一樣的。然而人性是想通的,世界看著比利,比利也觀察著世界,他得有個立場,他長大了,他必須長大,因為他下了投名狀(跟蘑菇生死之交、殺了人),進入了成年人的世界,就得按著成年人的規矩去辦事兒。


按照這樣的思維去辦事兒,那智者指著月亮也沒人管它了,因為沒有人是傻子。他們不是看不見月亮,而是甘心認可手指就是真理。

在《太陽的後裔》中,女主問大尉,我跟祖國非要選一個你會選誰,大尉回答是祖國。好一場主旋律教育!我這里有個問題,大尉愛的是祖國還是愛的他的職業?

如果這個國家是非正義的發動戰爭,大家明明知道戰爭不過是政治的延續,還要繼續戰爭,那一些戰士的犧牲還有意義嗎?在影視劇中,大尉必須正能量愛的是他的祖國,但如果現實中,他就是下了投名狀,他的世界觀必須要維護,哪怕是用生命。


投名狀都下了,還有什麼事兒不敢乾的,我世界的尊嚴,必須我來維護,我也必須維護!

橄欖隊老闆下了投名狀,所以他無奸不商,極力維護著自己的世界:利益和商業版圖。電影中的影視明星下了投名狀所以只是跟英雄們客氣的打著招呼,以維護自己在影迷心中波瀾不驚的形象/或是怕有緋聞(根據鏡頭語言:在後台明星跟比利等B班成員打招呼的鏡頭是,明星背對著鏡頭,正對著B班)


在現實生活中的人們,何嘗沒有下投名狀呢。管它什麼樣的投名狀,小三為了轉正毒死正室;辦公室甄嬛傳每天上演,玩死一個是一個。平靜的小湖中,實際上暗流涌動。

每個人都有對美好生活的嚮往,生活則是在人與人之間相處的關系中(父子、鄰居、戰友、同事等)體會著樂趣、感受對比、學習帶來的認知和滿足。也就是說每個人的名利場都有交集,這個交集中有一種價值觀容不得侵犯,那就是道理。因為這個道理對每個人的利益都構不成威脅,這個道理比如是正義、比如是善良、比如是付出。


在小眾的音樂節目中,大家共同認同的道理是《我是歌手》,那重金廣告就來了,也就是說認同也能被利用。

導演眼中,《中場戰事》中的愛國主義宣傳隊B班是不是也是這個意思?我們下了各自的投名狀,各自安排著自己的命運,你若聽話和安好,那全世界都是晴天。比利到最後選擇了戰場,那是他主動的選擇,那是他的人生,成長過程中總是有心無力,管不了那麼無奈。

比利在這些光怪陸離的世界中,不過是找到了自己的人生路而已,那還怪什麼現實社會中的虛情假意,把美國英雄當成蛋糕來分割利益的各色人等呢?走吧,走吧,每個人都要學會長大。


最後拋個問題:比利最後贏了嗎?

一個完整的電影,有終點有歸宿的結尾好像是標配,但我想一部好的電影,仿若人生,人生又豈止一種可能。

不要問我為什麼有錢能看這么貴的電影。博納影城的會員,每年生日的時候,影院都會免費贈送一場電影看。我就是《獨家記憶》中,每年看一場孤單電影的主兒……你明年再看電影時,身邊要有菇涼。

③ 《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除120幀外,還有哪些看點

李安導演的這部新片在製作和宣發過程中,創新採用的120幀/4K/3D拍攝格式都是最大的噱頭。據說連卡神將這種首創拍攝模式稱為「新白金標准」,贊譽其「無懈可擊!不可能看到比它更好的了,比它更高的水準已經沒有意義了。」

但是電影在國內公映,120幀版本並不是供應所有地區,即便連60幀版本也是「限量」,二三線城市的觀眾可以不必期待,安安分分看自己的24幀就可以了。那麼,這部以創新拍攝格式成為焦點的電影,看不到120幀的情況下,我們還能看什麼?


只不過,就電影本身來說,劇情瑣碎而平淡,幾乎沒有什麼情節高潮,我甚至有種看片段鏈接的感覺。台詞干澀而缺乏印象力度,導致人物形象立體感薄弱。但我個人很喜歡這種題材,所以,單就電影主題來說,內中有不少讓我感觸的東西。演員的表現也夠精彩,雖然我更加喜歡「蘑菇」和「傲嬌班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