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您對2017年的電影《敦刻爾克》有何評論
戰爭是地獄。沒有一部電影能像敦刻爾克那樣理解。克里斯托弗·諾蘭(Christopher Nolan)構思了一部完全現實的戰爭電影。一部戰爭電影,沒有依靠人與人之間的互動而興旺發達,而是依靠純粹的內臟恐怖而壯成長。
他們匯合後,這部電影以令人驚訝的希望結束了。讀著丘吉爾著名的「我們會戰斗」演講。也許這有點俗氣,但如果我不被那些經歷過地獄的人說的話所壓倒,我會撒謊。
戰爭是地獄。對於這些人來說,敦刻爾克是地獄。一個巨大的死亡中心。然而,在最後的最後幾秒鍾,電影終於變成了寂靜。
2. 《敦刻爾克》電影解析是怎麼樣的
敦刻爾克海灘危機四伏,德軍的飛機不時地發動襲擊,許多趕來救援的船隻都被擊沉,這導致了大量的船舶機油泄漏到海水中。
船舶機油使用的是重油,含碳量高達85%,粘度也有150左右,主要成分是膠質和瀝青質,非常的黏稠。大量的有機物質在海水的運動中攪動翻騰,形成了泡沫,被沖上了海灘。或許可以將他們理解為:油沫。
敦刻爾克是法國東北部靠近比利時邊境的港口城市,城市的形態和地理位置就覺得它是要發展第一產業的了,主要行業包括鋼鐵,食品加工,煉油,造船和化工。
工廠污水、洗滌劑、化肥殘留物順其自然地成為了工業廢品,傾倒入大海。而且據調查,敦刻爾克市的污水排水系統在當時並不發達,有些污水似乎是沒經過處理就直接排向大海,為海灘泡沫的產生提供了大量的脂肪和蛋白質。
劇情介紹:
來自英國、比利時、加拿大和法國的盟軍士兵被困在敦刻爾克的海灘上。他們在德國軍隊的包圍下,形勢萬分危急。英國政府和海軍發動大批船員,動員人民起來營救軍隊。在陸地上,英國士兵湯米(芬恩·懷特海德飾)和亞歷克斯(哈里·斯泰爾斯飾)試圖逃離海灘,在轟炸中倖存。
在大海上,民用船主道森(馬克·里朗斯飾)和他兒子及兒子朋友喬治(巴里·基奧漢飾)離開英國,想盡自己的力量在敦刻爾克拯救一些士兵,途中搭救了一名英國海軍士兵(希里安·墨菲飾);在天空上,皇家空軍戰斗機飛行員法瑞爾(湯姆·哈迪飾)和柯林斯(傑克·勞登飾)駕駛噴火戰機試圖擊落正在轟炸敦刻爾克海灘的德國戰機。
3. 你如何評價電影《敦刻爾克》
《敦刻爾克》是一部讓人看了之後會比較震撼的電影,裡面的一些打仗時期的故事,讓人看了都非常的深刻,其中也體現了人性,真的非常好看。
4. 對於電影《敦刻爾克》(Dunkirk)應該如何評價
《敦刻爾克》是一部商業與藝術結合得相當不錯的電影。《敦刻爾克》所達到的藝術高度,幾乎可以與《鋼琴家》《辛德勒的名單》等頂尖的戰爭片相媲美。
導演用這部作品告誡了當代人和平的重要,尤其喚醒了人們對於現代生活的珍惜之情,硝煙之下的生命都是無辜的生靈,只願和平永存,善意綿延。
《敦刻爾克》是一部難得的好電影。
5. 《敦刻爾克》是否值得一看
觀眾紛紛都表示這部電影不負期待,是今年最值得觀看的一部電影,諾蘭果然沒有讓觀眾失望,不用血腥去表現戰爭的殘酷讓人意想不到。諾蘭將影像視角聚焦在人對生存渴望的原始人性,用獨特的手法將戰爭的殘酷表現得直擊人心,沒有爆裂的血腥,但卻讓你時刻遊走在生死邊緣。諾蘭在接受訪問時表示,他一直在尋找能打動人的故事,將敦刻爾克事件搬上大銀幕是他醞釀很久的願望。永不放棄的信念、絕境求生的頑強、同舟共濟的熱血,這些「敦刻爾克精神」,會讓觀眾找到共鳴。
6. 如何評價戰爭電影《敦刻爾克》
嚴格説《敦刻爾克》並不是一部史詩片,不是一部「全景式」戰爭電影。
7. 如何評價電影《敦刻爾克》
整個電影的事情很簡單,就是敦刻爾克大撤退,當時40萬英法聯軍被敵軍包圍在敦刻爾克的海灘上,面對敵軍步步逼近的絕境,他們不得不為自己的命運背水一戰。
第三,突出歷史是小人物創造的。按道理,這么一部戰爭電影,至少英國首相丘吉爾要出現吧,但卻沒有,全程在結尾的時候是一個士兵讀出來了他的演講,而整個電影的很多畫面都是用小士兵、小人物的口吻來表達的,這說明了一個點,就是歷史是被每個人創造出來的。
所以,不論這部電影的評價怎麼樣,歷史的確是已經發生的事情,當年確實存在過真的敦刻爾克大撤退,電影真正要告訴我們的並不是它拍得多麼好看,而是:請銘記歷史,愛好和平。
8. 敦刻爾克好看么
諾蘭——一位將時間變成敵人的魔術師
文/夢里詩書
一周、一天、一小時三條時間線索的交錯,成為了克里斯托弗·諾蘭第一次涉足真實歷史所交出的答卷,《敦刻爾克》在他的執導下,不是一次足智多謀的撤退,也並沒有著何般英雄主義的彰顯,小人物視角直面戰爭的慘痛與絕望,成為了電影最為誘人共鳴也最為深刻的內在縱深。
敦刻爾克大撤退——一次成功將33萬盟軍撤離納粹圍堵的歷史奇跡,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一次尤為重要的轉折點,在未看電影前,對諾蘭會如何去呈現這場真實的歷史事件,個人是滿懷期許的,這一次的他也並沒有讓人失望,在這部作品裡諾蘭並沒有致力於從宏觀上多麼真實的去還原這場驚心動魄的歷史事件,而是透過對時間極為出色的把控,將分屬陸海空的三個故事,在一種尤為克制的情緒中,用一周、一天、一小時三個時間,呈現了一場仍舊極具自己獨特風格卻又穩中有變的電影作品。
對於一部戰爭電影,《敦刻爾克》是復雜的,但對於一部諾蘭電影,它又是極簡的,非線性敘事手法在這位導演的手中早已被玩轉的游刃有餘,故其電影在伊始才敢於大膽的摒棄了一切鋪墊,直接便將觀眾帶入了槍林彈雨之中,而隨著劇情的發酵,你不難發現這是一部並沒有絕對主演的作品,多視角多空間多時間對這場大撤退的還原,不僅將一股扣人心弦的緊張感維繫到了電影最後一刻,也令人看到了戰爭陰雲下的殘酷。
一部好的戰爭電影什麼最為能打動人?無外乎就是感人至深的人性之光和血腥殘酷的戰爭畫面,但在這部電影中諾蘭給予人物的台詞少之又少,在戰爭場面上也沒有多少血腥的畫面,但對鏡頭語言和音樂的善用,使電影對戰爭殘酷的著點並沒有遜色分毫,相反電影一面在伊始便透過第一視角將觀眾拉近電影,另一面透過小人物深陷絕望之境後能否絕地重生的懸疑,以及那用時間構思所帶來窒息般的緊迫,都使人仿若真正的走進了敦刻爾克。
《敦刻爾克》是一部沒有德軍鏡頭的作品,時間成為了這部電影最大的敵人,而活著這種在和平年代最為基本的需求,在這部電影中卻成為了最大的希望,由此這部稍顯另類的二戰電影,對反戰的著點才會在諾蘭玩轉自己技藝的同時,仍舊充滿了打動人心的魅力。
9. 《敦刻爾克》這部影片好看么
總體來講好看的,但觀影體驗並不痛快。
有意思,但我不想看第二遍。
早有人說這不是一部戰爭片,而是懸疑片。
對我而言,這片子的觀影體驗極盡寒冷。
與其說是戰爭片或者懸疑片,我到感覺這片更像災難片,就如同你經歷了地震和海嘯後,想的只有我以後再也不想經歷這個了,而不是我他嗎要找地震和海嘯復仇。
這種觀影體驗很像當年看梅爾吉普森的《天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