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日本武士所谓的“切腹”是为了美化侵略
切腹,这是一种日本武士特有的自杀方式。在一般的说法里,看起来残忍的切腹在武士眼中犹如徐徐飘落的樱花般凄美艳绝。武士们用刀切出一条生死分界线,使自己超越了死亡。根据日本人自己的宣传,切腹的起源相传为公元989年的一个叫藤原义的恶棍,当其恶行败露遭到官兵围捕时,选择了用刀插入腹部,将腹部一字切开,用刀尖挑出内脏扔向官兵倒地而死,这可能是日本第一个死于切腹之人。
切腹的盛行则是在镰仓幕府以后,通常为作战中丢失阵地而引咎自杀,或不想被俘虏而采取切腹自杀。到了江户德川幕府以后,在幕府的推动下,切腹亦制度化,成为了武士的特权。除了自杀以外,切腹也用作犯了罪的武士的“赐死”,与其他刑罚相比,“赐死”的自杀可以维护死者的名誉和尊严,较为体面。
此后,武士道又与军国主义结合起来,成为日本政府鼓吹绝对效忠天皇和对外扩张的精神武器,从而使日本具有更加疯狂的侵略性和野蛮性。日本国民完全被武士道所奴化。直到1945年8月15日,日本向盟军宣布无条件投降,1946年,天皇发布《人的宣言》申明自己是人不是神,否定天皇的神格化,这才动摇了明治以来武士道存在的依据和理论基础,明治武士道宣告崩溃。
战后日本进行了一系列的民主改革,武士道遭到绝大多数日本人的唾弃。以电影《切腹》为代表的一些影视作品也对武士道进行了反思和控诉。但是武士道滋生的土壤依然存在,如果一旦被别有用心的人所利用,仍能死灰复燃,这是人们应该警惕的。
本文为冷兵器研究所原创稿件,主编原廓、作者李梦阳,任何媒体或者公众号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追究法律责任。
② 切腹的电影
(Seppuku)(1962)
导演:
小林正树Kobayashi Masaki
主演:
三国连太郎Rentaro Mikuni
仲代达矢Tatsuya Nakadai
类型:剧情
更多外文片名:
Harakiri
片长:135 min
国家/地区:日本
对白语言:日语
发行公司:Signal International
上映日期:1962年9月16日 日本 故事背景是在宽永七年德川幕府第三代将军家光的时候。当时由于家光实施中央集权,削弱了许多诸侯大名,使得社会上出现了许多浪人,即失业武士。造成当时常有一些浪人,跑到诸侯家,表示要在玄关切腹自杀,而诸侯则用钱打发他们走,这于是成为当时流行的敲诈手段。
宽永七年十月,一名叫作津云半四郎的浪人来到名门井伊家,要求在庭前切腹自杀。家老斋藤勘解由讲起了来此提出同样要求的千千岩求女的事情——家老欣然应承了求女提出要求,然而在为他准备好一切后,求女却又用再等一、两日来推托,后来众人发现他携带的原来是一把竹刀便逼他以竹刀切腹,求女不堪痛苦最后咬舌而死。原来求女是半四郎的女婿,他为了给妻儿治病,才出此策酬钱。半四郎呵斥那些人不问缘由就逼他切腹,所谓的武士精神只是表面的虚饰。井伊家的武士们围住了半四郎,武艺高强的半四郎奋勇地砍倒了几个家臣,但终因寡不敌众而被打到。最后,半四郎切腹,因此而死的家臣们被说成是病死,井伊家的勇武之名依然响彻四方……
影片根据泷口康彦的小说《异闻浪人记》改编,围绕展现武士道精神的终极形式——切腹展开了一个别开生面的故事。导演通过这个故事,对武士道精神做了一番讨论,批判了所谓武士的体面这种虚假可憎的东西,讴歌了贫困武士坚守尊严的精神,同时对他们的不幸生活遭遇表示出深切的同情,揭露出封建社会的黑暗和不公。这是一部构思巧妙、制作精良、发人深省的杰作。本片在戛纳电影界上获得了赞誉,在日本国内赢得了每日电影评选的最佳影片奖,出演半四郎的仲代达矢凭借此片获得了数座最佳男主演奖奖杯。
③ 求一部关于日本武士的电影
1、老版的很经典
电影《切腹》基本信息(Seppuku)(1962)
导演:
小林正树Kobayashi
Masaki
2、新版的为最新的风行上可以下
英
文
名Thirteen
Assassins
片名十三刺客
别
名
13人刺客,Jûsan-nin
no
shikaku,13-nin
no
shikaku
片长:90分钟
上映时间:2010年9月25日
国家日本
类别动作/古装
语言日语
导演三池崇史
3、楼主请采纳,谢谢!
④ 抛腹 日本
怂恿残酷无情 “武士道”是战争之道
公元7世纪的“大化改新”后,日本社会武力争夺土地资源与政治权力的斗争日益激烈,武士阶层逐渐形成。11世纪末,日本封建领主源义家担任陆奥守时,曾平定当地一次内乱。源义向朝廷请功,遭到拒绝。源义家便自行对家臣论功行赏。这个举动赢得了人心,关东(今东京一带)武士纷纷投靠他,与其结成主从关系。从此,武士阶层的基础在日本正式形成。久而久之,这种武士阶层的思维、道德和行为规范逐渐形成了“武士道”。
疯狂崇尚切腹
“武士道”一词大约始于江户时代(1603—1867年)初年。但是,早在始于8世纪末的平安时代,就已出现“武士之道”、“弓矢之习”、“坂东武者之习”等称谓,即武士道的雏形。它驱使武士以效忠和服从主君为首要义务,为主君杀伐征战、攻城掠地,是典型的杀人与战争之道。
12世纪末,镰仓幕府成立后,设立御家人制度,进一步以仪式和法律形式确立主从关系,武士的政治地位开始上升,武家政治制度也随之强化,儒学、禅宗佛教和神道教等思想开始成为铭刻在武士心灵深处的法典。此时的武士道同样是以杀人为目的的战争之道,但是,它更强调献身精神和礼仪。最典型的是,死的倾向被美化,切腹自杀成为“光荣的解脱法”。当时对切腹的崇尚已到了疯狂的境地,以至于在切腹的体位和方法上还有多种区别。另外,还有更残忍的殉死切腹,少则数人,多则上百人。当代电影导演小林正树就曾拍过《切腹》一片,真实刻画了那残忍的一幕幕。其实,武士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切腹动机归根到底是受利益的驱使,以自己的名誉,换取子孙后代在武家社会的权益。
江户时代前,武士的公务以军役为中心,在战场上建功立业。江户时代的200多年间,实质性的战斗已经消失,武士作为战斗者的角色形式化,主要公务转化为行政事务。武士道的基本内容转化为忠诚、武勇、名誉、服从、义、俭朴、礼仪、勤学等。当然,这些无一不是旨在强化武家政治和主从关系,无一不是武士经济生活与职责义务的需要,无一不是在培养为主君建功立业的技能和“品格”。其中,“忠诚”是核心和灵魂,起统帅作用。
本质是残酷无情
这种“忠诚”表现为日益浓烈、盲目狭隘的复仇主义。影响最深远的就是“赤穗47浪人”复仇事件。1701年,江户城的义央污辱了播州赤穗城城主浅野内匠头长矩,长矩自杀。浅野的47名家臣成为浪人,又合谋杀死义央,然后自杀殉主。这一赤穗事件成为日本历代各种文学体裁竞相表现的“忠臣藏”主题。
武士道中的这种“忠诚”精神与武士的死亡观有关。1716年,由佐贺藩的藩士山本长朝传述,由同藩藩士田代陈基听闻书写整理的《叶隐闻书》写本完成,共11卷1200多节。这是日本武士道的古典,所表现的正是武士道中的毫不留恋的、毫不犹豫的死亡观。当然,“不要命”与“要人命”是息息相关的,《叶隐闻书》中处处都是非常残忍的武士论语。例如,佐贺锅岛藩祖直茂向其子胜茂说,要想使斩首习以为常,得先对处刑者斩首。于是在其衙门内,排列十人让他一一斩首。日本军人侵略中国时搞的“百人斩”正是这种残忍的典型。
《叶隐闻书》中的很多例子也是令人发指的。比如,江户屋敷的看守仓库者堀江三右卫门,偷了库存的金银,被逮捕逼出口供之后,即下令折磨死。于是先将他身体上的体毛烧光,剥他的指甲,切断他的脚筋,用锥磨等工具给他种种折磨;再比如,依父亲的指示,山本吉左卫门为养成杀人不在乎的品性,5岁时就得斩杀狗,15岁时斩杀死刑犯。因此,武士道中讲述的许多行为,本质上都是残酷无情,惨不忍睹的。
明治维新后,武士道并未随着封建制度和封建武士退出历史舞台而画上句号,反而从中世纪的武士道中推陈出新。明治政府的核心由中下级武士组成。1871年和1878年,陆军大臣山县有朋发布军人守则《读法》七章和《军人训诫》,在军人精神的外衣下复活武士道。这样,武士道逐渐演变成了“近代天皇制武士道”和“现代军国主义法西斯武士道”,成为对外进行侵略扩张的精神工具。比如在日俄战争中,日军常常采用“肉弹攻击法”,即以己方官兵不怕死的武士道精神,不计伤亡地连续冲锋陷阵,迫使对方最终丧失战斗意志而崩溃投降,让士兵用鲜血和生命去填平“胜利道路”。
作者: 61.51.92.* 2006-7-19 17:40 回复此发言
--------------------------------------------------------------------------------
2 日本的武士道精神和切腹文化(内含切腹方法,小朋友切勿模仿)
对外侵略的精神工具
19世纪末的甲午战争中,日军暴虐地进行“旅顺大屠杀”、“领台大屠杀”。西方列强一致将日本视为野蛮国。为了向国际社会解释日军的残忍行为,新渡户稻造于1899年用英文写成了《武士道》一书。
新渡户早年在美国霍普金斯大学留学,后来担任美国总统的伍德罗·威尔逊曾是他同学。毕业后,新渡户娶了美国人玛丽。在玛丽的帮助下,新渡户出了英文书《武士道》,将日本传统与欧美比较,详述日本的武士道与欧美骑士精神的相似性,辩解说日本切腹、复仇等绝不是野蛮。凭借典雅的英文,《武士道》一书在欧美知识界广为畅销,新渡户也成为日本精神和伦理学的权威。1905年,因为以“武士道”精神对日本从事对外战争进行包装,新渡户夫妇获得了明治天皇的召见和嘉奖。接着,新渡户步步高升,先后担任京都帝国大学教授、第一高等学校校长、东京帝国大学教授和东京女子大学校长等职。
1920年起,新渡户担任国际联盟副秘书长长达7年,负责日本在国际上的宣传工作,积极为日本的殖民统治呐喊助威。回国后,新渡户又担任贵族院的议员,为“九一八”事变出兵中国东北强加辩解,竟胡说“满洲国”是“民族自决”,并一直强调日军侵华战争的正当性。1938年,《武士道》一书的日文版由矢内原忠雄翻译在岩波书店出版,成为日本的“铁定版”,其书的第16章中《武士道仍然存在?》中断定“武士道一直都是日本的精神与原动力”。书中认为,通过佐久间象山、西乡隆盛、大久保利通、木户孝允、伊藤博文、大隈重信、板垣退助等人,日本的“王政复古”维新事业得以推动,日本成为“上下一体的皇国”。但是,他否认日本的“内政”成就是建立在“外征”的基础之上的。
20世纪,日本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对传统社会中武士道的核心价值———“忠诚”进行改造与更新、继承与强化,使之转变为近现代社会的核心价值。在1984年日本银行推出的新版日币上,5000日元上的图案为新渡户稻造,这表明日本人对武士道的推崇。
事实上,从明治维新以来,日本军国主义者以武士道为精神支柱和战争工具,不遗余力地对外侵略、掠夺,获得的巨大赔款和殖民地收益,极大地加快了日本现代化的发展步伐。当前,日本式企业经营方式的三大法宝———终身雇用制、年功序列制和企业内工会,即“劳资命运共同体”,就是直接来源于武家社会“君臣一体”家族观念中的传统模式。这足可见武士道对日本的影响之深。▲
剖腹时不能闭眼:日本切腹文化揭秘
一、剖腹的起源和沿革
永祚元年(西元989年),大盗藤原义在被捕前,将腹部一字割开,然后用刀尖挑出内脏扔向官军——据说这是剖腹的最早来源。
剖腹的开始盛行,是在镰仓幕府以后,因丢失阵地而引咎剖腹,或耻于被擒而阵前剖腹,占了绝大多数,一直持续到战国时代。江户开幕以后,社会统治相对平稳,因殉死而剖腹,和作为刑罚的"诘腹",逐渐占了主流。虽然幕府严令禁止殉死,但是根本无法阻止这一历史性的趋势。
至于为什么选择剖腹作为武士最崇高的死亡方式,现在普遍认为,古代许多的国家和民族,均主张人的灵魂是宿于肚腹中的;因此,武士便在有必要将自己的灵魂向外展示的时候,采取剖腹以示众人的方法和仪式。
二、类型 动机
自刃 自裁 战争失败(如浅井久政)
引责 对过失承担责任
牺牲 以自己的牺牲来拯救部下或同僚生命(如清水宗治)
谏死 为了劝谏主君(如平手政秀)
名誉 为保住自己的脸面
殉死 先腹 比主君先行踏上死途
追腹 义腹 为了尽士道义理
论腹 为了树立名声
商腹 为了给家族和子孙带来恩惠
诘腹 无念腹 痛饮悔恨之泪的剖腹
愤腹 愤慨于无实之罪的剖腹
刑死 武士专用的刑罚(如泷善三郎)
剖腹按体位,可分为"立腹"和"坐腹"两种。方法主要有"一字"、"二字"、"三字"、"十字"四种。
剖腹的时候,首先要准备一把肋差--实在搞不到的话,匕首也凑合,绝对不推荐使用菜刀或水果刀。工具要磨快和擦净,不怕破伤风的话,您就试用一把生锈的钝刀看看……如果不是情势紧急,最好采用坐姿,身下垫上整洁的布毯或毛毯。
作者: 61.51.92.* 2006-7-19 17:40 回复此发言
--------------------------------------------------------------------------------
3 日本的武士道精神和切腹文化(内含切腹方法,小朋友切勿模仿)
首先解开衣襟,露出您的肚腹,然后……对了,先决定是采用何种剖腹方式。一字形腹,是用右手执肋差(书上是这么写的,不知道左撇子怎么办)深刺入左侧肋骨下,然后刀刃稍微上翻,一字状横拉到右侧腹。所谓二字形和三字形腹,则是在一字形腹的伤口上方或下方,再拉一刀或两刀。这三种是比较轻松的方法。
当然,剖腹是一种非常艺术化和有益于心(绝对不利于身)的运动,其中有许多诀需要掌握。首先,作为一名武士,为了表现自己的英勇气概,剖腹的时候不能闭上眼睛。其次,身体倾倒的方向应该是正前方,而摔个仰八叉是很没有面子的事情,因此整个过程中,膝盖要并拢,不可分开,身体要略微前倾,并且为了保证向前伏倒,如果袖子够长的话,可以压在双腿底下。肋差上最好裹以吸水性强的白纸,以免鲜血狂标,搞脏了地面。刺入侧腹不能太浅,否则您会更加痛苦而不得就死(据说在没有介错的情况下,如果剖腹不得法,要长达七十二小时才会断气,而不是通常短暂轻松的六个小时),一定要让刀尖碰触到肠子。当然也不能刺入太深,否则您会因手软而无力拉动。
然后为各位介绍最为霸气逼人的十字形腹。请大家准备好工具,照我请来示范的真田家重臣楠木政文先生的动作来做--先把肚子一字形剖开,然后不要拔出肋差,直接将其抽回到靠近脐部处,向脐下豁开,再从脐下向咽喉方向上划。这是非常优雅而英勇的方法,如果您想要剖腹后拉出肠子掷向某人的话,建议采用这一方式(非常消耗体力,孕妇和婴幼儿禁用)。
最后,谈谈介错的问题。其实介错是非必要的,您在剖完肚子以后如果还有余力,大可自己拔出肋差,直刺心脏(刺咽喉类似妇人所为,不推荐)。如果您怕到时力气不够而需要介错的话,建议找剑术高手来担当。介错必须在您前倾的一瞬间出刀,从后切断您的头颈(必须留一片颈皮牵连,以免脑袋骨碌碌滚远不好捡)--好啦,来人,把楠木先生抬出去。
当然啦,使用何种工具和采取何种方式,都是个人的自由。您也大可使用肮脏生锈的切菜刀,用千字甚至万字(注意,是繁体万字)形狂拉肚子,然后找个三百刀也砍不断您脖子的超级无能介错,尝试一下这种离经叛道的快感……切腹,分为被动和自动两种。凡触犯政府当局被处分的,即属被动。这种处分也仅限于士族以上的人,才有资格赐予切腹,普通人还轮不到这样的死法。据说,执刑时仪式异常隆重,切腹者照例独处密室,不必在广场上示众,算是保持了武士的尊严。在密室地上先铺好席子和厚棉被,上面再撒满细砂,用以吸收血秽。密室的三面围上布幕,四角点上白灯笼,及许多白蜡烛。切腹者事先梳沐浴,吃过丰盛的晚?,换上浅黄色的礼服,踏上铺有细砂的被褥上,先向留守官鞠躬致谢,等饮完一杯盐水,就从容不迫,拿起切腹刀自己动手切腹了。这样被动的切腹,多数身旁有"介错人"在。这"介错人"手执大刀,等切腹者在肚子上横切一刀后,立刻手起刀落,将切腹者的头部砍下,这样可以减少切腹者不少的痛苦。而切腹者对于自己的刀法亦得讲究,深入有一定的分寸,绝对不容许五肠流出腹外,如果做不到,就被称为"遗憾腹",有失武士的风度了。
自动切腹的动机较复杂,除了为主报仇,切腹而死外,有引咎切腹的;有尸谏切腹的;有战败不屈切腹的,有有志不遂、生不如死而切腹的等等。凡自动切腹的,就没有"介错人"在旁帮忙了。切腹者多数采用下列几种方式:其一,用力在腹部自左至右,横切一刀;再从下至上,直切一刀,成为十字形,达到心脏为度。其二,腹部横切一刀,立即回刀割断自己的咽喉。其三,腹部横切一刀后,立即用刀向心窝刺入,再用力向下拉,成十字形。切腹者明知这样死法肉体上很痛苦,但必须始终忍住痛苦不出一声,积极达到目的。
临死时要保持清楚明晰的意志,按照仪式一一做去。第一,要使尸体不倾斜,只许向前俯伏。如仰面朝天,便算失仪。第二,腹上刀痕不许皱折。第三,双膝须合拢,如松开了,就表示不够修养。最后对于自杀用的武器也得安置妥当,不能任其散乱。看来切腹者不但死志坚强,固执礼仪,并能超脱生死的观念,实在当得起"硬汉"的称呼。"
作者: 61.51.92.* 2006-7-19 17:40 回复此发言
--------------------------------------------------------------------------------
4 日本的武士道精神和切腹文化(内含切腹方法,小朋友切勿模仿)
嗯,上述最后一个要求"自杀用的武器也得安置妥当,不能任其散乱。"这个似乎有很高难度哟。
另外,据知:江户时代高级武士被赐切腹的,一般不一定要真的开膛,往往切腹人手刚刚拿起胁差,介错便咔嚓一刀砍下断其首级,被称为:"拟腹"。
古代日本武士之间的美少年之恋很流行,伴侣切腹殉情被认为是勇敢而浪漫的归宿。
回答者:受困的英雄 - 同进士出身 六级 5-10 18:02
提问者对于答案的评价:
谢谢
其他回答共 4 条
忍
回答者:peter114 - 同进士出身 六级 5-10 17:22
什么是武士道精神
日本的武士道精神究竟是什么?一言以蔽之,武士道的诀窍就是看透了死亡,“不怕死”而为主君毫无保留的舍命献身。这种思想也是对传统儒家“士道”的一种反动。儒家的“士道”讲究君臣之义,有“君臣义合”、“父子天合”的人伦观念,但是日本“武士道”是以为主君不怕死、不要命的觉悟为根本。
武士道重视的是君臣戒律,“君不君”(君暴虐无道)也不可“臣不臣”(臣不尽臣道),尽忠是绝对的价值。中国的原始儒学是以孝为本,尽孝才是绝对的价值。如果“父有过”,子“三谏而不听,则号泣而随之”,但是如果“君有过”,臣“三谏而不听,则逃之”。武士道论者认为,儒家的“士道论”乃在粉饰贪生怕死的私心,慎于人伦而注重主君的道德如何,才选择生死,则面对死却不干脆去死。唯有纯粹彻底的觉悟死,才是武士道强人之处。武士道彻底的觉悟死了,他的容貌、言语、起居动作,也就与众不同。武士社会尊重礼仪,不光是封建社会阶层秩序的尊从,更进一步说“礼仪端正”,才是武士强人一等的表现。武士要“死的干脆”,君要你切腹自杀你就得切腹自杀,这是日本镰仓武家时代以来的传统。
武士家训
日本武士道的古典称为‘叶隐’(hagakure),是江户时代的佐贺藩(肥前锅岛藩)所传诵的武士道修养书。“叶隐”就如树木的叶荫,在人家看不见的地方为主君“舍身奉公”之意。此书是由佐贺藩的藩士山本常朝(Yamamoto Tsunetomo 1659-1710)传述,由同藩藩士田代陈基(Tashiro Tsuramoto)听闻书写整理,在18世纪初的1716年完成‘叶隐闻书’写本,共11卷1200多节,简称‘叶隐’或‘叶隐集’。卷一、卷二讲武士的心得修养,卷三讲锅岛藩藩祖直茂,卷四讲第一代藩主胜茂,卷五讲第二代藩主光茂(即山本常朝的主君),以及其嫡子即第三代纲茂等,卷六讲锅岛藩古来的事迹,卷七、卷八、卷九讲锅岛藩武士的“武勇奉公”言行,卷十讲他藩武士的言行,卷十一是补遗。
‘叶隐’所表现的武士道精神,是果断地死、毫不留恋地死、毫不犹豫地死。一般人对生命执著,武士道则持否定的态度,认为只有死是真诚的,其他的功名利禄都是梦幻。当一个人舍弃名利,以“死身”来义勇奉公时,就可以看到这世间的真实。武士标榜的是精神上的优越,就是心理上先能战胜自己,才能战胜别人。先能“不要自己的命”,才能“要他人的命”。这是日本武士强人一等的道德律。“不要命”与“要人命”是息息相关的,“叶隐”的教训真是非常残酷的武士论语。
例如佐贺锅岛藩祖直茂,向其子胜茂说:“要使斩首习以为常,得先对处刑者斩首”,于是在其西方衙门内,排列十人让他尝试斩首,胜茂连续斩首了九人,看第十人是强壮的年轻人,就说“已经斩够了,那家伙让他活吧,这人才免斩得救” 。日本军人侵略中国时的“百人斩”残酷典型,在此可以窥见。
‘叶隐’的著述者山本常朝一家的典故,也是令人发指。
山本常朝的异母兄山本吉左卫门,依父亲山本神右卫门的指示,5岁时就得斩杀狗,15岁时斩杀死罪者。武士大众,14、15岁开始实习斩首 。如此武士从小带刀成长,养成斩杀人不在乎的精神。
武士道的本义,如日本战前教育敕语所教谕,以“义勇奉公”为最高原则,这是武士为“奉公人”的心里准备,说来非常残酷不人道。举例说,佐贺锅岛藩第四代吉茂,年轻时非常粗暴,他的家臣中有不讨其喜欢的,即将此人之妻的坏话写在扇上,交给近侍说“你把此扇让他看,再将那家伙做何反应呈报”。此家臣看了扇之后,并不知道是谁写的,即把此扇撕破。近侍即将此呈报。吉茂公曰“将主人书写的东西撕裂,乃是无礼者。令他切腹。 ”在武士道的世界,“切腹是武士道最忠义的表现”。山本常朝也说,武士应尽的忠义,是以殉死为最高。
作者: 61.51.92.* 2006-7-19 17:40 回复此发言
--------------------------------------------------------------------------------
5 日本的武士道精神和切腹文化(内含切腹方法,小朋友切勿模仿)
有一个令人起鸡皮疙瘩的故事。江户屋敷的看守仓库者堀江三右卫门,偷了库存的金银,被逮捕逼出口供之后,即下令“大罪人,折磨死”。于是先将他身体中的体毛烧光,剥他的指甲,切断他的脚筋,用锥磨等工具给他种种折磨,但他不哀声大叫,连脸色都不改变。最后就斩开他的脊背,用热烫的酱油浇洒其上,他即躯体折弯而死。
武士道相传也讲究义、忍、勇、礼、诚、名誉、忠义等德目,但实际上是残酷无情,惨不忍睹。中世纪的镰仓时代,源氏家族亲兄弟(源义朝、源为义、源为朝),骨肉相克杀戮,而断了源氏的正嗣。又如因北条氏的策谋,功臣们也就断了命脉。日本战国时代的无情,都有血淋淋的杀戮史为佐证。有杀主君的,松永弹正叛逆弑君即将军义辉;有杀父亲的,斋藤义龙杀其父斋藤道三;有杀兄长的,今川义元为了继承家主地位,在长兄死后,杀戮次兄以及其一切支持家臣;有杀亲子的,江户幕府第一代将军德川家康听织田信长的话,命其亲生长子德川信康自害死亡。日本武士的残酷不人道,比比皆是,从此也可以看出武士道精神的另一真实面。
武士道精神的起源
1200年左右,日本出了一个名满天下的法师。他的一生是奔波劳碌的一生,因为他是说艺人,而且也是一名武师,他生活全部就是刀和文学。他的刀如同他的文章一样有名,他到处讲述武士的故事,讲故事时身旁总有一把琵琶,于是人们就叫他“琵琶法师”。无论刮风下雨,他都在道路上奔波,足迹遍及日本各地。在漫长的人生旅途中,他的刀锈了,但笔却更加锋利。他的文法如同他手中的刀刃,华丽、任性、痛快淋漓,他可以惊人的不顾事实,但他的满怀豪情和个人行为的确成了武士最初的形象。传说,琵琶法师在晚年,为了磨练自己的刀,砍断了上百棵白桦。而在他有生之年,却未曾找到对手。
那时的琵琶法师未曾找到对手,决不是武士太少,而是他的刀术太高。在他那个年代,武士已成为一个阶层,在民间已广为流行,到处可见腰别长刀,头挽发髻、身著真垂的武士浪人。标志著日本进入武家政治时代。
武士道兴起于藤原氏专权政治背景下的日本,武士的形成是与以天皇为首的中央集权制的瓦解和庄园制的发展相关联的。大化革新以后实行的征兵制随著中央集权制的衰落也日趋松弛。9世纪初改行“健儿制”,而导致服兵役成为贵族的专制,以至军队素质一落千丈。正于此时日本各地庄园兴起,庄园主为了领土和安全,而,慢慢分离一些农民去训练,后来干脆成立了专门负责保卫工作的武士团。一些寺庙、神社也组织了“僧兵”。但庄园武装的建立,对地方构成威胁,意识地方势力也组织了武装力量。一般由当地的富豪组成,称为“郎党、郎众”。
武士势力的出现和加强,从11世纪初期开始逐渐形成了超越庄园范围的地区性武装集团。无数分散的武士聚集在一地,统一指挥,组成了武士团。武士团的首领称“物领”下属称“庶子”。武士团有著极强的宗族观念,坚决实行首领的命令,实行主从关系。武士在战场上武勇和对主人的献身精神,是武士个人和武士团的基本要求,形成了“武家习气”,“弓矢之道”等新观念,成为维持武士团组织的重要思想支柱!武士兴起的年代,正是日本从律令社会转变为贵族社会的时期。也正是封建社会开始占据优势的时代。所谓武士的兴起,决不仅仅是贵族与武士之间争夺权利的过程,而且包含了武士从地方富农中产生的新兴力量。那时,作为地方地主的五武士,把根扎在土地之中。他们被任命为捕头、押司等,并且拥戴出身名门的武将为靠山。
但事实上直到战国末年,德川幕府初年,“武士道”这个名词才最早见于文字资料。
武士道的目的与西方中世纪的骑士规章很相近:为战士设定生存的理念,将他们由受雇的杀手的地位加以升华。真正信奉武士道的武士崇尚正直、坚毅、简朴、胆识、礼节、诚实、忠诚等种种美德。只要武士忠于天职,就能得到荣誉。这种不计代价维护个人荣誉的信念,使得武士不会避开堪称无谓的自我牺牲。被敌人团团围住,仍然英勇厮杀的武士,以武士道的标准看,并非牺牲自己的生命。这样的行为乃是武士由衷忠诚的具体表现。关于这一点,以现代的观点来看,不免有些奇怪,甚至是自杀的行为。事实上并非如此。比起欧洲的骑士精神来说,一点也不稀奇。受到武士道深深影响的武士,在考虑自己下一步的行动时,根本把个人生死置之度外。生死对一切果说,还在其次,让自己行动发挥效果才是正道。奋力一试,在这个过程中即使得一死,也比毫不尝试来得好,因为武士完全不用考虑自己的得失,而勇向前。不过这种精神仍然法阻止部分武士自阵中逃走(毕竟他们也是血肉之躯),武士道并非要人一味死战,不管胜算多寡,将自己陷入困境。武士必须智勇全,无谓的性命是错误而愚不可及的行为。像是经常出现的那城内守军开城迎击敌人的自杀行为,就得用武士道重新审视一番。出城迎击围攻城堡的敌军,不啻是自杀行为,但要是能牵制敌军,让领主有时间击退敌军,就是忠义和英勇的表现,而不是自我毁灭的冲动。
作者: 61.51.92.* 2006-7-19 17:40 回复此发言
--------------------------------------------------------------------------------
6 日本的武士道精神和切腹文化(内含切腹方法,小朋友切勿模仿)
1600年伏见城最后两百名德川家守军,开城不断迎击西军,正是此类的英勇行为!当然,这种精神也能用来解释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所有太平洋小岛上的日本守军高呼万岁的自杀式攻击。武士道仍长存于二十世纪的日本陆军及日本海军心中。武士道,和其他正式的行为规范一样,也有负面的地方。武士经常残酷的对待俘虏,因为俘虏放弃了武士道。许多武士的敌人在作战后仅仅因为这个原因而遭处决。不像中世纪的欧洲,贵族和骑士被俘(通常会被监禁数年)可以用赎金赎回,日本人的作战方式从未采取用金钱换回俘虏的类似作法。武士或大名在战场上被生擒,通常都会不光彩地死在俘虏者的手下。
战国时代流传下来关于武士道的书籍主要有三大类。其一是武术秘笈,武士道的定义大幅削减为武技。《单骑选集》这本1735年出版的书,着重于武士在战场上需学的武技。副标题为著铠之道,正确地诠释了这本书的内容。虽然是在战国时代过去许久之后才写就,但在行事作风一向保守的德川幕府,这本书内所写的武技,在经过百年后,仍然十分有效。其二是哲学思想,在战场上的精神广泛运到日常生活中的话,就可以达成任何目标。第三类是经营城堡,统领武士大军的实学,但也提及武士如何将武士道精神运用在日常生活中。加藤清正提倡之“武士不应有舞蹈之行为,狂舞之武士…应该切腹以示谢罪”,这样的标准看来有点过于严厉,但或许也就是说,真正的武士必须兼具教养及武艺。他不仅要精通剑术,还得娴熟社交礼仪,包括茶道及诗艺。还有武士沉迷其中的吟诗比赛,有时甚至在战场上吟诗作对!武士会先作出开场句(上联),对手必须立即接句。精妙的双关语及暗喻在这种斗智中评价很高。当然日本是个相当富庶的国家,而武士乃社会的上层阶级,有缘体验人生中所有的美好事物。当然,过着这种生活的大名,可说是当时世界上最富庶的地主权贵了。
日本人心目中的武士道精神
⑤ 日本人的切腹是怎么切的
在日本武士道精神中“切腹”这种行为不能不提,他们认为这是光荣赴义。切腹虽然是很痛苦的,事实上这种痛苦也是刻意要造成的。
切腹者要用一刀以上,切开自己的腹部。由于自己除去内脏过于可怕,所以切腹的方式最后做了修改,变成由切腹者自己划上一刀。第一刀切开腹部之后,由朋友或可信赖的家臣立即补上一刀,砍下切腹者的头。这种来担当补刀的行为的人称之为介错,担任介错的人是非常的荣幸的。切腹并非日本唯一的正式自杀方式;1962年,导演小林正树执导了电影《切腹》。
一般附有介错人帮助的剖腹仪式过程如下:
剖腹自杀者穿着庄重服装,用来剖腹的刀或剑放在他正前方。刀可能用特别的布料垫着。武士会作死亡的心理准备,例如写作称为辞世之句的诗歌。待他和身旁的介错人助手准备好,剖腹者会揭开身穿的和服,拿起刀剑,捅进自己腹部。剖腹者首先从左至右的切割,然后作稍微向上的第二刀,让其肠脏溢出。切出第二刀之时,介错人进行抱首,即挥刀向剖腹者的脖子斩下,但不完全斩断,让头和脖子仍有一丝牵连。由于这一刀要非常精确,介错人一般是剑术高手。剖腹者会和介错人预先同意何时彻底完成斩首。亦有一些切腹者会以扇子或木刀来代替切腹用的小刀,作为形式上的切腹,实际上是由介错人下刀杀死切腹者。此种切腹方式被称为扇子切。介错人一般是剖腹自杀者的亲友。武士如果战败但输得光荣,对手可能会为了向其勇气致敬,而自愿担当介错人。
⑥ 电影《切腹》井伊家逼迫千千岩求女切腹动机
因为有一件事发生 有个穷困潦倒的浪人 因为壮志未酬 所以到大名宅邸请求切腹结束这潦倒的一身以彰显虽然不得志 但武士之志之勇气尚未失去的崇高气节 当时这种行为打动了大名 将其纳为家臣。 这件事发生后 很多假装清高的潦倒浪人纷纷效仿 大多数都被大名家打发走 很让人头疼
因为这是一种不好的风气。井伊家为了终结这种不良风气,决定杀一儆百,让那些纯粹只是为了偏点钱或骗点官位的骗子 彻底消失,决定让 男主 真切腹
⑦ 如何评价日本电影《切腹》
《怪谈》名字只是给人感觉恐怖兮兮的鬼怪故事,很多人会被《切腹》的片名吓得发寒,好比同学凑过头来看,一见“切腹”两个字立马说怎么能看这样变态的片子呢。那眼神就跟我有不良癖好似的,当然我不会傻得像《蔓延》里的D碟贩子说“这是艺术”……
哎,这怎么说呢。
日本导演小林正树(1916-1996)拍的片子不多不少,《切腹》属于看完一部就少一部的好片,相当值得再三观赏回味。《切腹》和《怪谈》,两个戛纳电影节的评审团大奖,那些年(上世纪60年代)可是大师如云,罗伯特.布列松、费里尼、安东尼奥尼、维斯康蒂,小林正树绝非滥竽充数之辈,其成就与风格可称得上独树一帜。
对于仲代达矢的演技则钦佩得五体投地,他独身进入井伊家的坚定决心、感情饱满的话语、以身试险的狠劲都让人印象深刻。想象下就不可思议:30岁的他演完一个50岁的老浪人,2年后在小林正树《怪谈》的《雪女》一章中又变成了纯情怕事的小青年,这等演技让人实在是无以复加的折服。前有《人间条件》和市川昆的《键》,再有《夺命剑》、《大菩萨岭》,简直是分身术般的神奇,更不必说后来与黑泽明合作的《影子武士》、《乱》等等。
影片中他回叙那段的演技展现得淋漓尽致,女儿初嫁,哄外孙时难以掩饰的幸福,在女婿家落入困境后的心急如焚。天伦之乐美好的毁灭把这个老浪人逼上了绝路,独立于天地间再无可眷念。
正如仲代达矢所说,除去注重真刀实感的打斗外,影片剧情是非常安静的。《切腹》的故事很简单,因此保持住悬念相当重要,多说无益,最好不要看简介,单听片中人物娓娓道来的感觉便很有故事味。
《切腹》究竟好在哪里,首先桥本忍的剧本非常出色,大时代背景穿插小人物的悲剧,有武士道精神又不落俗套。影片充满悬念又立意鲜明,远离残忍又有所指。
有人说津云半四郎的回忆叙述未免沉闷罗嗦了些,可正是他的欲言又止、再三拖延切腹,事实在最后全盘抖出的一刻,御家老也是坐不住了。一切主动权根本就是掌握在津云半四郎手上,他要为女婿讨个说法,同时又警告着听他讲述的武士们“也许我的今天会成为在座某位的明天”。
津云半四郎要求切腹的悬念的确有所遮掩——千千岩求女的故事先经御家老讲述,用意是揭穿老浪人的“诡计”;在津云半四郎几次要求助手无果时,通过他口中得知似乎他是因朋友遗言嘱托来为千千岩求女寻个说法;到最后他才道出自己家破人亡的事实。把影片倒回竹刀切腹的场面,对于千千岩求女而言实在是残忍到极点(并非场面本身残忍),想象他身上背负的重任、身为武士却卖刀的愧疚还有自杀时耳边的嘲笑,也难怪老丈人对于苦命女婿的遭遇实在无法容忍,遂以只身之力撼动权威。
津云半四郎和泽泻彦九郎决斗一段草木含悲,风云变色,天地为之动容的意境绝没有因为黑白影像缘故有任何失真,比起老谋子展现决斗时极尽色彩之能事更不逊色。
插叙与回叙的运用,平稳而流畅的镜头,小到井伊家的滑门,大到决斗时的天色,影片在演员、摄影、布景、配乐上都是顶尖水准,它的主旨对武士尊严甚至可以说带有讽刺,武士尊严再重要,也比不过亲人的幸福,老浪人津云半四郎面对接连打击,转眼间孑然一身。他以只身之力挑战井伊家的权威势必是以卵击石,在史书记载中他的事迹也被抹去。以镜头注视的井伊家祖传盔甲开篇又终止于盔甲的散落一地,以《井伊家觉书》念白开始又结束于《井伊家觉书》的记录,内容生动翔实,结构上工整完美,人物形象饱满。
⑧ 电锯惊魂中的断手断脚断指是怎么拍的,那么真实,一点都看不出破绽,千万别告诉我是特技啊
电锯惊魂很多部的,说几个巨斧游戏,其实那个倒霉蛋身下的“炕”是有个缝的,演员把下半身藏在缝里,单做了下半身的模具,里面塞上一大堆假血浆,假肠子,就全齐了,另外据演员表示,那种反转90度姿势是很难受的
其次是水箱游戏(目前为止我最喜欢的游戏之一,不血腥,加上我怕水),因为演员是真是在水里憋屈着演,所以危险系数很高,所以水箱的前盖是可以打开的,基本上演员示意快不行时,工作人员就开闸放水,所以不知浪费了多少加仑水(万一导演哪天想使个坏,小斯只能吃不了兜着走)
有一点非常好玩,水箱游戏这个点子是导演的小儿子想出来的,为此导演还专门做了个简陋版水箱让自己的儿子钻进去演,实在很搞笑,而且导演表示,拿笔插喉咙的确是为了呼吸,而不是有些人认为的放水
接下来是五人游戏(个人认为五人游戏有的不错,有的很差,比如最后的锯手游戏我就不太感冒)
首先是拿钥匙游戏,这个游戏设置不是很复杂,五条铁链都套在一个会转动的机器上(记得4里封嘴封眼游戏么?就是依葫芦画瓢)这里要说一下最后的mm断头镜头,头是假的这点毋庸置疑,真的头是藏在了墙的后面(开了个小洞,让演员把头向后钻进去,再把假头粘在mm的脖子上,这就算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