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票房是指观影人数卖出的票数还是卖电影票的盈利
票房是指观影人数乘以单位票价。要算盈利的话,一般影院能分到票房的30%,投资方(就是我们看到的出品公司)能分到票房的30%(也有说25%的),就是说一部电影的票房要达到投资额的2.5—3倍才能收回投资,当然一部电影投资的收回不止是票房这一块,还有其他的如版权啊什么的。
目前票房的统计一般水分不大,但是投资额的宣传水分比较大,目前很多电影的投资动辄说投资了上亿元,这个真有点扯。
目前电影票房的最高记录是阿凡达(全球票房27亿美元),中国电影的最高票房也是阿凡达(大陆票房13亿人民币)。
中国国产电影的最高票房是唐山大地震(大陆票房6.7亿人民币)
㈡ 电影票房怎么算的是按看的人数,还是买票的钱
主要按卖票的钱 每隔一定的时间 影院会把放映影片时售出的票数及价格总额计算出来 报给影片发行方 由发行单位统计汇总这个时期的票房
㈢ 为什么电影排名是看票房而不是看卖出的票数
1、票房对比不但是电影之间的单项对比;而是也有国家间地区间的对比。
如果用票数,对于很多票价高的电影不公平。例如有些电影票价60元一张,跟20元一张的相差3倍,用人次统计,很不公平。
2、电影也有地区国家间的对比,而比人次,肯定是印度这样的人口大国占便宜,日本英国这样的发达国家吃亏!
3、电影公司是要赚钱的;而拍电影的唯一目的就是赚钱。一个电影不赚钱,但是能得大奖,可以,但是一个公司,每一部电影都不赚钱,不就倒闭了吗?哪怕有100亿人去看电影,有有什么意义呢?
4、人次在电影统计中是一个次要参数,但也是参数之一。不过不如票房重要而已。
例如战狼2观影人数1.6亿,是世界单体市场观影人数最多的电影。
㈣ 为什么电影票房看卖出的价格而不是看的人次
商业电影,都是奔着钱去的,不看票房投资商是要吃亏的,还有一些电影,比如科教片,专题片,爱国之类的,一些非盈利性的机构组织拍摄和发行,这个是要看观影人次的
㈤ 用票房来评价一部电影并不客观.为什么不统计观影人次
认同,口碑重要!
票房代表看的人多,没有好口碑,看的人不会多的。
比如捉妖2高开低走,再比如,红海行动,口碑起来后,逆起!
㈥ 票房是指人数还是钱数
票房是指每一个人看,因为每一个人看就代表着售出一张票,也代表着所出售的票数。
票房可以用观众人数或门票收入来计算。在现今的电影业中,票房已经成为衡量一部电影是否成功的重要指标之一。
在中国票房分账的基本原则是:首先,需要在总票房中扣除5%的电影发展专项基金和3.3%的营业税。剩下的钱当中,作为放映场所的影院拿走57%,制作方和发行方拿走43%。然后,制片方会根据事先的约定支付发行方一笔费用。剩下的钱扣除成本了之后,制作方和投资方再按约定分成。
(6)电影票房为什么不用观看人数扩展阅读:
在好莱坞,有三种分账模式可以选择。
第一种是和中国一样的固定比例分账。
第二种是影院会支付一笔费用给制片方买断影片,然后这部影片的全部票房都归影院所有。
第三种,是好莱坞最流行的分账模式,也就是阶梯式分账:在好莱坞制片商的一些大片上映的第一周,制片商可以拿走80%的票房而影院只能拿走20%,这样制片方就能尽快趁着影片的热度收回成本。但随着影片上映时间变长,制片商分到的票房会越来越少,第二周、第三周在60%左右,到了第四周可能就只有20%。
㈦ 什么是票房指的是观众的人数还是每个人买电影票花的总钱数为什么每个电影院的票价都不同
不是指票价,是观众的人数。那张艺谋什么的不经常讲‘票房过亿不成问题’什么的嘛,就是指各地区观看电影的人(或说卖出的影票)的总数量。
至于票价不同的话……可能是各影院的设施或环境什么的好坏之分吧……
㈧ 为什么韩国电影的票房是统计观影人数
韩国选择统计观影人数是因为很多影院为纳税等问题拒绝计算票房收入,导致缺乏准确的电影票销售数据。
好处是可以让票价较低的大受欢迎的2D电影、小成本电影走在排行榜前列,坏处是按照这个观影人数来计算票房成绩会出现较大误差。
不过,据说这个统计方法快要取消了,以后韩国也会开始只统计票房收入。
㈨ 韩国电影为什么是算人数而不是票房
韩国用观众人数来统计票房排行,其中最大的原因是因为各大影院都实施统一的电影票价。除了极个别的优惠之外,每个影院平日里的票价为8000元韩币(约40元人民币)、周末是9000元韩币(约45元人民币)。因此观众人数乘上平均电影票价(一般以7000元计算)就会很快计算出影片的票房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