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电影百科 » 流浪地球观后感怎么写电影
扩展阅读
怀旧战争电影完整版100部 2025-07-05 15:53:43
儿童爱国电影排行榜 2025-07-05 14:35:03

流浪地球观后感怎么写电影

发布时间: 2022-06-13 07:34:59

① 流浪地球观后感150字

《流浪地球》小说本就想象力丰富,让地球连同地球人一同逃难的创意荡气回肠、惊艳无比。电影中的行星发动机很硬核,还原了小说中“雅典卫城神殿的巨柱”的描写;地球启航产生的尾迹清晰可见,宛如一艘巨型飞船遨游宇宙之间;北京、上海被冰雪覆盖气势磅礴;地木交会更是让人瞠目结舌,试问有电影能看到这样一幕?

中国导演能拍出这样的硬科幻,看到这样的完成度,想想就激动,可以让人原谅一切不完美!说这部电影是中国科幻电影的元年自然是站不住脚,毕竟国内早就拍过很多软科幻,但说《流浪地球》是中国硬科幻电影的第一座里程碑,或者说中国硬科幻电影的元年,这是任何人都无可反驳的,它的工业化程度在国内绝对是前所未有的,是一部可以载入中国电影史的电影!

其实中国观众对于这类型的硬科幻并不陌生,只是国内一直没有拍摄这种硬科幻大制作的工业基础,也可能是因为中国人没有这样的文化自信,找不到中国独有的文化语境,并不相信中国人可以去拯救地球,拯救世界。直到今天,终于有导演做了这件事情,而且做的非常棒,给中国的硬科幻竖起了一个很高的行业标杆,在中国人的文化语境里用中国人的方式拯救全人类,也一样可以拍的毫无违和感,一样燃爆!

最后表扬一下片尾的《流浪地球》小说的特效,比漫威的漫画翻页片头还精彩。电影保持了小说的整体框架,有一定改动(严格说其实是扩充),只拍了小说的前两章,最精彩的《叛乱》希望能在续集看到。新加入的点燃木星很有新意,这种有创意的改动我还是能够接受。《流浪地球》的上映让“中国科幻电影”迎来真正的春天。中国科幻迷从此不再流浪,因为我们终于有硬科幻了!

② 流浪地球观后感

写作思路:可以把自己的感谢写出来,例子如下:

今天老爸带我去电影院看了科幻片《流浪地球》。在不久的将来,太阳即将毁灭,太阳系已不适合人类生存,为了寻找新的家园,人类在地球表面建造了一万座行星发动机。这个举动,被称为"流浪地球"。

其中我最喜欢的一段是:航天员刘培强为了让地球能够成功脱离木星的引力,不惜用自己的生命驾驶星际空间站,使空间站中的30万吨燃料引爆木星。

刘培强常常对自己的儿子刘启说过一句话:"当你想你爸爸的时候,便遥望木星,倒数三秒就能看见我。我就在那儿。"可当刘启长大后知道了父亲是在骗他,并对父亲的离开不理解,甚至记恨父亲。

刘培强的离开是为了更多人的生存,他为了地球文明的延续而不惜牺牲自己。在刘启的心中,他并不理解父亲为什么要这样做,为什么偏偏是他的父亲要离开他,别人却享受看父亲最终成功的果实。

我觉得,人要有正义感。当全世界的人都觉得地球将会毁灭,人类再无挽回的机会时,必须要有人站出来,他不是在逞能,他是在为了大局的利益上而不惜牺牲家庭,他具有顾大局,舍小家的精神。这才算是一个有看正义感的英雄。

③ 流浪地球影评50字

电影引用了原著的背景设定,太阳膨胀会吞噬地球,人类决定带着地球逃跑。但是电影讲述的是与原著完全不同的故事。原著的故事中并没有行星发动机因为木星引力过大而熄火的故事,电影可以说是选取了小说的一个时间点进行了创作和改变。因为小说只是一篇中短篇小说,大刘只有对大致的背景进行了解释,其他的细节就需要电影创作者自行想象。科幻电影为了能让观众能更容易的接受创作者的设定,通常会做一些类似于”接地气“的改编。比如在《星球大战》中把飞船变得修斑斑,用外星生物来拉着悬浮的拖车。《流浪地球》中也做了同样的改编,电影创作者为了能够让我们能接受设定,只是单纯的引进了行星发动机这个概念,但是地球整体的科技水平仍然是21世纪初的水平。影片中的科技程度能建造出天一般高的行星发动机,并且随用用石头就能实现热核聚变,但是木星对地球引力的影响尽然没有计算正确,作为一部硬科幻简直是无法说的过去。运石头的货车,在现在AI已经非常普及的情况下开一辆货车尽然需要四五年正儿八经的训练,方向盘还是个球?发动机熄火,为什么需要千里迢迢运送火石,而不是在旁边存放备用的火石以防发动机熄火?再有一个是木星爆炸产生的冲击波真的能把地球推出去吗?而不是把地球炸个稀烂?人推人接力去推动一个火箭一样大的撞针,真的可以吗?这几个严重的漏洞让我觉得这部作品必定不能成为一部优秀的作品。除此之外电影还有一些小细节比如说难看的高中校服,存满妹纸的VR,行车不规范亲人两行泪我的天简直尴尬死我。
再来说说我对里面人物的看法。影片几乎没有对角色进行刻画,里面的人物我感觉非常的生硬,为了增加戏剧性特意加入了一番主角与父亲的矛盾。电影一看到这个地方我就感觉怎么又是这一套?最后结果一定是又是一番真情告白之后父亲牺牲。然后为了让主角成长而让外公死掉?妹妹这个角色,好像有没有都一样?其他人???在观影的时候便能感觉每一个角色到了特定时间点就要做特定的事情。为了能让让主角想出拯救地球的方法合法化不停的让主角说“哥是个天才”,以色列科学家都是弱智了,这点概率都算不对,难怪地球要撞木星了。
最后便是这个父亲为了拯救身在地球的儿子把存放人类文明延续的飞船撞向木星这个结局。飞船的AI还说了一句深刻的话:“
让人类保持理性是一种奢求”。我不太能接受这个结局,如果是这个关头我会毫不犹豫的选择延续人类文明,当然可能是因为我还没有孩子。我又问了坐在我身边父亲:”如果你的儿子我现在就在地球上,你是那个宇航员你会炸掉飞船救我吗?“父亲的回答是:”去救你不知道成不成功,如果飞船炸了你也没救成,人类也跟着毁灭了,我选择飞走。“看来人类还是有这点理性的(有可能我不是亲生的哈哈哈)。就为了这个概率为零的希望,就拿整个人类的命运去做赌注,这个观点我无法接受。
当然也需要鼓励一下影片创作者,中华传统文化就比较重文轻理,我们中国能有大刘这样一个科幻作家我觉得是相当了不起的事情。影片特效基本做足了,60分及格。

④ 电影流浪地球的观后感

看完了这本书,我在想:在我们这个年代,所有的人都关心金钱和物质,没有人去关心环境,关心未来。如果人类都这样,为了自己的贪欲,无休无止的向地球母亲索取,那么电影里的情节,也许会很快发生在我们身边。气候巨变,动物消失,河流干涸,土地贫瘠,人类将面临生存的挑战。

⑤ 流浪地球这篇电影怎么写观后感

今天第一次跟我爸一起去影院看的,还是蛮有纪念意义的……整部电影特效震撼,场面宏达,剧本毕竟是大刘作品底子改编,硬核科幻片的构架,逻辑性上没有问题,毕竟是中国科幻片里程碑氏的电影!唯一的不足之处是大部分人物形象没立住,人物情感方面有些突兀,不自然,不细腻,没有完全的代入感,特别是几处想表达在危机时刻乐观精神的幽默台词,让人觉得一点都不好笑,导演有在刻意模仿好莱坞电影人物幽默氏谈吐,想在这种灾难片里营造些许轻松氛围,结果留给观众最记忆犹新还是场面,特效,还有硬核科幻片逻辑……观影后,我本以为老爸会很兴奋,会夸片子拍的好,结果他摸了摸胸口说“这电影特效音效震得我害怕,不建议心脏不好的人看”我说,“太久没看电影了,怪就只能怪现在的影院视听设备太好了,咱们以后换个文艺片看看,多适应适应。”

⑥ 流浪地球观后感

在这部电影之前,我们的文化中,有着厚重的历史和人文,这部电影之后,我们的文化中,将会拥有星辰大海!这是我在看完《流浪地球》后,第一个出现在我脑海的理性思维。

流浪地球书籍

希望,是如同钻石一样正规的东西。电影中那个时代的人认为他们所处的那个时代,希望是最弥足珍贵的东西,但在电影外的我却以为,希望这东西,对于现下的我们而言,一样很是珍贵。

刘慈欣,中国科幻第一人

人生在世,只有内心有希望,有向往,有目标,有梦想,才有生活的动力和价值,否则浑浑噩噩的生活将毫无意义,在空虚寂寞之中消磨生命,浪费时间。电影里面有两个关于为了希望而奋斗的片段,让我记忆深刻。一个是在上海某荒废大楼的电梯里,吴孟达饰演的韩子昂牺牲的那场戏,眼见这电梯解锁下落了,救援队的刚子用尽全力也要打开电梯门,把年老的韩子昂丢到安全的位置去,他内心的希望,便是韩子昂得救,即便是牺牲自己,他也要做到,可结果呢?他真的打开了电梯门,真的把韩子昂丢到了安全区,他自己也真的被下落的电梯给砸死了,可韩子昂得救了吗?多活了几分钟,得到了坐着冻死的机会而已。

最后的救援计划

在电影外,所有人都不看好中国的科幻电影,觉得不是神剧就是坑,觉得拍摄科幻电影唯一的结局就是失败就是惹人嘲笑,拯救世界,科幻,宇宙,就应该是欧美,就应该是外国人做的事,可《流浪地球》团队他们还是做了,而且把电影拍得很漂亮!票房口碑双丰收,打了无数人的脸!从这部电影之后,中国的影视,不仅有厚重的历史人文,我们还将拥有星辰大海!

⑦ 写一篇 流浪地球观后感 一千字,

电影讲述了一个关于未来2500年的大逃亡,但唤起的却是一些很古老的意象和感动。例如从地面一直上升到俯瞰地球上万个行星发动机的长镜头,“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的感觉油然而生,而救援群像,则是愚公移山、精卫填海、蚍蜉撼大树、明知不可为而为之那种悲壮,还有陈胜吴广式的干劲与豪气,“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夫死,死国可乎?”……科幻的外衣下,包裹着传统古典的文化内核。

这部电影真正触动我的,并不在于那些温情和牺牲的片段,而是恍惚在作品中看到,一个数千年古老文明的灵魂,仿佛在一堆重工业的机甲外壳中重新拥有了鲜活的生命……

一直认同这样的观点,农耕文化属性、标准意义的传统中华文明其实早在南宋崖山海战之后魂灭,其后明清不过是僵尸一般苟延残喘的存在。文明的内涵高低,与物质文明成果的体量不一定有那么直接的关系。所以那些本质无非是在历史故纸堆中抠抠索索,沉溺于千年文明古国自嗨式的作品,不可能形成真正的文化输出。

正如电影里所呈现的,脆弱的人类,包裹上坚硬机甲与外骨骼,在险恶的极端环境中艰难求生。那么,眷恋故土、乡愁无限的农耕文明,在重工业钢铁基建的庞大外壳中,究竟是古老文明的复活,还是新型文明的诞生?

也许,两者皆是。不同文明的相遇,并不一定就是你死我活的结局。历史上的中华文明曾因野蛮民族征服而渐渐形存神亡,但古巴比伦文明却与古埃及文明在海上遇合诞生出古希腊文明,并延续为一脉相承的古罗马文明,又在文艺复兴中成为现代西方文明的源头。

《流浪地球》呈现了某种传统文明与现代工业的融合,焕发出古老而又崭新的生命力,才是这部影片最值得激动的地方。

“没有利他主义就没有真正的文明”,所谓“毫不利己,专门利人”却显然违反人性。尽管抒情诗朗诵式的台词对白比较影响观感,这部电影中多处“利他”行为,其实都没有脱离自利的基础。

救援队长王磊如此执着运送火石去杭州,是为了杭州的妻儿(电影因删减而未明确交代),刘培强若不是为了地球上的儿子,恐怕不一定会选择为了地球存亡的一线生机(尽管AI计算的成功率为0)而放弃空间站,而最终联合政府批准这一行为,也不过基于他们在地球之上的人性本能,不可能如AI一般绝对理性。

电影里最符合原著精神的台词来自AI,“让人类保持理智,确实是种奢求”,然而个人更喜欢另一句,“没有人的文明,不能算真正的文明”。地球上生命的存在,原本就类似于奇迹。如果电影最终人类没有选择相信希望努力拯救地球,一个保存着受精卵和种子的小小空间站在缺乏食物和燃料补给的茫茫宇宙也根本谈不上让文明存续。倘若文明的内涵没有具体而微地体现为每个鲜活个体的精气神,就算保留历史遗迹,文明实际上已经断绝。

尽管国内电影工业水平与好莱坞存在着客观上的水平差异,但《流浪地球》主创团队尽最大努力用可能争取到的资本和人力物力进行了尊重行业规律与标准的合理投入,并为内容产品注入符合普世人性的精神内涵与价值观。因此电影在市场的成功,并不是偶然或侥幸。

原本,科幻小说在国内大众文学中算是相对冷僻的类型,而国内落后的电影工业体系里,商业电影和艺术电影更缺乏清晰区别的产销流程。作为艺术作品的电影,佳作的诞生或许更取决于天才型电影人。而商业电影的制作,如果总靠灵光一闪、情怀一现或流量明星,则注定不可能持续。作为商业电影的《流浪地球》是一部合格品,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但严格来说还算不上精品,不过相比市场上多年充斥的粗制滥造精神垃圾,已经是“物以稀为贵”了。

希望电影《流浪地球》的成功,不但带动国内科幻小说题材从冷僻转为热门,也能推动电影工业体系逐渐完整和成熟,可以稳定批量产出具有文化和价值观输出意义的合格品,这才有更大可能性创造出高质量的经典作品。

⑧ 《流浪地球》电影观后感,字数400字左右。

回顾电影,我先沉默了几分钟,如果真的有那么一天,银河系的中心——太阳,降吞噬地球,地球表面所有人类创造的文明几乎被毁灭殆尽,除人类之外的生物皆不复存在,温度骤降在零下近网络……不敢想象,那是怎样的灾难!
而受木星影响,地球运转轨道便宜,面临地木相撞的毁灭性灾难!
影片从两兄妹偷偷跑回地面描述,两个不知天高地厚的家伙还不知道灾难就要眼前,从我熟悉的家庭伦理开始吧,我的体会是,孩子对于父母的误解从一开始就要疏导开,尤其是刘启对于身为宇航员的父亲有着无法理解的恨与难以割舍的爱,有对妈妈离世的痛苦与不解,从他看似冷漠孤傲的性格可以看出他缺乏爱,但内心其实对“回家”的渴望比任何人都强烈,可以在最危险的时候不放弃身边最后一个亲人!
对于父亲,这个角色有着很矛盾又很鲜明的特点。无法两全的选择,让他十几年未能见儿子一面,未能和儿子通话,妻子患绝症,面临去地下城有限的名额,他万般无奈却只能理智地选择放弃妻子,埋下了儿子对他的积怨……所有的不理解,在这次拯救地球的行动中化为乌有。父亲没有按照联合国政府的要求执行休眠命令,他没有叛逃,完全履行了一个男人对家应有的担当。义无反顾的牺牲,也许不是全部地球人都知道他的壮举,但他的儿子却完整地感受到了父亲对他毫无保留的爱!那是对生命延续的希望和寄托!是一个父亲对儿子无私的爱!
“想要人类理智,简直就是奢望……”如果人类是无感情的程序执行机器,那么世界也就没有了奇迹。我想这部电影还是通过流浪的地球,通过浩瀚的宇宙、精密的航天仪器、复杂的技术编程等等这些背景,来告诉我们:无论时代如何变迁,人类的爱,以及对生命延续的希望都是永恒……最后,很多人放弃了与亲人团聚的时间加入拯救地球的行动,就是希望的力量和驱使!哪怕一线希望,人类都不会放弃,这也是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