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0—60年代的电影主要用了哪些特效
根据网络资料
中国电影特效50年代处于萌芽阶段 60年代处于自主研发阶段
50年代 萌芽
1950年,根据中央电影事业管理局的指令,在东北、北京和上海电影制片厂分别设立了特效部门,由东北电影制片厂负责对各厂选派的特效人员进行基础知识的专业培训和实习。1953年,上海电影制片厂正式成立了工种齐全的特效科。1955年 《天仙配》首次研制并运用了“分色合成”的特效工艺。1956年 《沙漠里的战斗》中首次应用了空间像逐格放映合成摄影工艺,黑白电影开始有了越来越新奇的画面。
60年代 自主研发
上世纪60年代中国电影特效发展迅速,各家制片厂都在研发技术。1960年,为拍摄《宝莲灯》开发出了分裂遮光器的特效摄影术,这一技术之后又在《孙悟空三打白骨精》中进一步完善。1963年,《红日》和《水手长的故事》大规模地使用了模型摄影、动态配景接景等合成摄影,以假代真拍摄了大量有坦克和飞机的战争场面。60年代初期,北影特效部门制成我国第一套国产红外线幕活动遮片合成摄影系统,并首次在影片《游园惊梦》中成功应用。
70年代 重生
2. 为什么美国在60年代就能拍高清电影了
因为那是两秒49张胶片拍的,不是数码的,没张胶片就是一张照片,放大几百寸都不是问题
3. 那个没有特效的年代,电影是怎样呈现的
外行回答,据我所知有两种方法。
靠布景,借位之类的形势展现。如下图
用胶卷剪辑,拼接。现在其实也这么做,不过放在电脑上操作了而已。比如西游记里孙悟空飞天的镜头,很多都是把人像“抠”下来再贴到背景上去的。
4. 我国五六十年代拍的电影有哪些
《白毛女》东北电影制片厂1950年摄制 编剧:水华、王滨、杨润身导演:王滨、水华 主演:田华、张守维、赵路、李百万、胡朋、陈强、李壬林
《南征北战》上海电影制片厂1952年摄制 编剧:沈西蒙、沈默君、顾宝璋 导演:成荫、汤晓丹 主演:陈戈、冯喆、张瑞芳、项堃、汤化达、王力
《董存瑞》长春电影制片厂1955年出品 编剧:丁洪、赵寰、董晓华导演:郭维 主演:张良、杨启天、张莹、周凋、任颐
《祝福》 北京电影制片厂1956年出品 编剧:夏衍 导演:桑弧 主演:白杨 、魏鹤龄、李景波、管宗祥、邸力
《上甘岭》 长春电影制片厂1956年出品 编剧:林杉、曹欣、沙蒙、肖予 导演:沙蒙、林杉 主演:高保成、徐林格、刘玉茹
《铁道游击队》 上海电影制片厂 1956年出品 编剧:刘知侠 导演:赵明 主演:曹会渠、秦怡、冯喆、冯奇、冯笑、邓楠、仲星火、陈述
《柳堡的故事》 八一电影制片厂1957年出品 编剧:石言、黄宗江 导演:王苹 主演:陶玉玲、廖有梁、徐林格、张璋、康天申、陈东岗
《永不消逝的电波》 八一电影制片厂 1958年出品 编剧:林金 导演:王苹 主演:孙道临、袁霞、王心刚、陆丽珠
《青春之歌》 北京电影制片厂1959年出品 编剧:杨沫 导演:崔嵬、陈怀皑 主演:谢芳、于洋、康泰、于是之
《林则徐》 上海海燕电影制片厂1959年出品 编剧:吕宕、叶元导演:郑君里、岑范 主演:赵丹、韩非、秦怡、蓝谷、钱千里
《林家铺子》 北京电影制片厂1959年出品 编剧:夏衍 导演:水华 主演:谢添、张亮、林彬、马薇、韩韬、于蓝
《五朵金花》 长春电影制片厂1959年出品 编剧:赵季康、王公浦 导演:王家乙 主演:杨丽坤、莫梓江、王苏娅
《今天我休息》 上海海燕电影制片厂 1959年出品 编剧:李天济 导演:鲁韧主演:仲星火、上官云珠、马骥、李保罗
《战火中的青春》 长春电影制片厂1959年摄制 编剧:陆柱国 导演:王炎 主演:王苏娅、庞学勤、林农
《红旗谱》 北京电影制片厂1960年出品 编剧:胡苏、凌子风、海默、吴坚 导演:凌子风 主演:崔嵬、蔡松龄、鲁非、赵联
《刘三姐》长春电影制片厂1960年出品 编剧:乔羽 导演:苏里主演:黄婉秋、刘世龙、梁音、张巨克、贺汝瑜
《红色娘子军》 天马电影制片厂1961年出品 编剧:梁信 导演:谢晋 主演:祝希娟、陈强、王心刚、向梅、金乃华
《革命家庭》 北京电影制片厂1961年出品 编剧:夏衍、水华 导演:水华 主演:于蓝、孙道临、于洋、田方、秦汉
《甲午风云》 长春电影制片厂1962年出品 编剧:希侬、叶楠、陈颖、李雄飞、杜梨 导演:林农 主演:李默然、浦克、王秋颖、李颉、庞学勤
《冰山上的来客》 长春电影制片厂1963年出品 编剧:乌·白辛导演:赵心水 主演:梁音、阿不都力密提、谷毓英、恩和森
《小兵张嘎》 北京电影制片厂1963年出品 编剧:徐光耀 导演:崔嵬、欧阳红樱 主演:安吉斯、吴克勤、李小燕、李健、张平
《红日》 上海天马电影制片厂1963年出品 编剧:瞿白音 导演:汤晓丹 主演:张伐、高博、中叔皇、李农、里坡、杨在葆、舒适
《早春二月》北京电影制片厂1963年出品 编剧:谢铁骊 导演:谢铁骊 主演:孙道临、谢芳、上官云珠、高博
《野火春风斗古城》 八一电影制片厂1963年出品 编剧:李英儒、李天、严寄洲 导演:严寄洲 主演:王晓棠、王心刚、陈立中
《阿诗玛》上海海燕电影制片厂1964年出品 编剧:葛炎、刘琼导演:刘琼 主演:杨丽坤、包斯尔、韩非、崔超明、黄琼英、柳杰、冯奇
《英雄儿女》 长春电影制片厂1964年出品 编剧:毛烽、武兆堤导演:武兆堤 主演:刘世龙、刘尚娴、田方、周文彬
《烈火中永生》 北京电影制片厂1965年出品 编剧:周皓 导演:水华 主演:赵丹、于蓝、张平、项堃、蔡松龄、方舒
《舞台姐妹》上海天马电影制片厂1965年出品 编剧:林谷、徐进、谢晋 导演:谢晋 主演:谢芳、曹银娣、李纬、冯奇、上官云珠
5. 六十年代北京有3d电影吗
1962年,天马电影制片厂拍摄了国内第一部3D立体电影《魔术师的奇遇》,桑弧导演,陈强主演。后来又陆续出现了《欢欢笑笑》、《快乐的动物园》、《靓女阿萍》、《侠女十三妹》等。中国拍摄的立体电影是偏光立体电影。现在,一批优秀的影视、动画工作者也投入到了3D电影的制作。中国第一部真人实景拍摄的3D电影《乐火男孩》已于今年8月上映,开创了国产3D电影的先河。随后,两部国产3D动画电影《齐天大圣前传》和《麋鹿王》都打出“首部国产3D动画片”的旗号于9月29日同时上映。只可惜国产3D电影还不成熟,一方面技术上不能真正与好莱坞3D效果抗衡,另一方面急功近利的创作不伦不类,这三部电影进入市场也是几乎石牛入海。 业内传言“未来两年,市场上国产3D电影会出现“扎堆”之势。2010年2月初上映的3D动画《超蛙战士之初露锋芒》,正在制作中的3D真人版《惊魂平安夜》、《唐吉诃德》、《胡桃夹子》和3D动画《摇滚藏獒》、《天书奇谭》、《古蜀传奇》、《齐天大圣闹天宫》、《猪八戒招亲》等将与势头更加凶猛的进口3D大片形成直接竞争。 但目前状态来看,和《齐天大圣前传》、《麋鹿王》、《乐火男孩》相似,这些影片都貌似为了抢3D热潮,分食3D技术带来的巨额效益,诚意难说。
6. 老电影是怎么拍的难道那些外国人还会来当临时演员,战时
新中国50,60年代拍的电影中的“外国人”,有的是请在华外国人,比如《白求恩大夫》中的“白求恩”,《停战谈判》中的美国顾问,是一位叫谭宁邦的外国人。其他的则是中国演员化妆的。其中有些是有混血,比如邱岳峰的《珊瑚岛上的死光》。还有请新疆人演苏联人,如《熊迹》。
7. 60年代人民公社电影
《天山红花》是20世纪60年代拍摄的一部以新疆哈萨克族生活为主题的电影,片中“阿依古丽大嫂”、“阿斯哈勒大哥”等形象,曾深深定格在许多人的脑海里。
由陈怀皑,刘宝德,崔嵬导演执导的《天山的红花》别名(天山的红花),0年在中国大陆上映至今获得了不错的口碑,由法蒂哈,阿力别克,木特里夫,萨黑妲,周文杰等主演的一部不错的剧情,剧情片电影。《天山红花》是20世纪60年代拍摄的一部以新疆哈萨克族生活为主题的片子,片中“阿依古丽大年夜嫂”、“阿斯哈勒大年夜哥”等形象,曾深深定格在很多人的脑海本故事。
30多年后,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档案馆举办的档案展览中,一张这部片子的老剧照使人记忆犹新,良久以前的片子画面又在面前浮现,故工作节也一点点被记起。《天山的红花》在中国大陆发行,破晓电影收集了天山的红花网页端在线观看、手机mp4免费观看、高清网络云播放等资讯信息,如果你有更好看更高清的天山的红花影视资源请联系破晓电影。
8. 好莱坞电影拍摄手法由戏剧化转向电影化是在哪个年代
“电影”+“标志”两个关键词结合起来第一个想到的当然是《公民凯恩》楼主所说的由早期单镜头(长镜头)到蒙太奇再到长镜头回归的发展历史是随现实主义与表现主义不同电影流派或者风格而变化的
而电影利用视听语言,在频幕上放映的时候,由剪辑师来操控观众的感受,该画外音的时候画外音,该紧张的时候紧张,该画面改变大小的时候改变画面大小从而带来给观众心理上的刺激,这就是60年代后的电影普遍发展,这样做一方面是市场需求,一方面是研究心理学运用到电影的突破,不然,看舞台剧跟看电影感受一样,电影也就没有开阔新的市场了。
9. 60年代拍电影时 一般帧数是多少的
60年代拍电影时,就是使用国际通用的标准每秒24帧
电影在电视出现之前就已经确定国际通用的标准是每秒24帧,而电视走入家庭是在50-60年代,中国是在70年代后。
10. 拍电影时那么多宏伟的场面怎么拍出来的……
自从20世纪60年代以来,随着电影中逐渐运用了计算机技术以来,一个全新的电影世界展现在人们面前,这也是一次电影的革命。越来越多的计算机制作的图像被运用到了电影作品的制作中。其视觉效果的魅力有时已经大大超过了电影故事的本身。“电影的另一特性便是作为一种视觉传媒而存在的。”(语出自安妮特·库恩Annette Kuhn的《相异区域II》)
在最初由部分的使用电脑特效的电影作品向全部由电脑制作的电影转变的过程中,
人们已经看到了其在视觉冲击上的不同与震撼。如今,我们已经很难发现在一部电影中没有任何的计算机数码元素。它也给了当今的导演们很灵活多变的讲述故事的方式,然而在制作上当然不是那么简单的事情,但是从另一方面考虑,人们对如何恰当地应用该技术还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由计算机所制作的画面还具有一定的优势,先前的一些在视觉效果制作上的想法将能在计算机的帮助下得以实现。而且,那些耗时耗力的震撼人心的精彩镜头也可通过计算机来制作,且成本降低,使得演职人员们也更加的安全。电影中的计算机技术还可以在先期的制作阶段,为导演们提供更加形象的电影前期预览,使得他们对整部电影的走向及制作过程有个总体印象以及可操纵性。
一些导演甚至利用计算机建立他们自己独特的制作方法(詹姆斯·卡梅隆在他的《终结者2》中便是如此)。这项工作在那些科幻电影中显得尤为的重要。可以说计算机给了我们新的方式来描绘这个多彩的世界。
在电影《超胆侠》的开始,便是一个长镜头展示本·阿弗莱克所扮演的“超胆侠”的形象。拍摄时所有的摄像机都同时被计算机所控制,从各个角度进行同步拍摄,以此种特殊的拍摄手法充分表现出“超胆侠”的英雄形象。计算机技术的应用使得这种特殊的拍摄手法成为可能,且显得那么的得心应手。否则,这样一个镜头至少要多拍20几次;或者,导演会因为它的复杂和不可靠性而放弃这样的表现手法;或者,导演决定只拍摄10几次而使得画面的效果而大打了折扣!
在电影中,计算机数码技术所必须涉及另一方面便是那些具有极度危险性的镜头的拍摄。如火山口或是龙卷风等等。电影《完美风暴》所描述的是一群渔民在在返航的途中遭遇了罕见的巨大风暴--浪高达200多英尺,可以说他们也是碰到了自己的死神。这部电影中使用的电脑特技具有很大的视觉冲击效果,例如,飓风、大浪、暴风雨等等,这些镜头都是在实际生活中很难甚至可以说不可能拍摄到的。另外,假如你仔细的看过这部电影,你将会发现,在这样的糟糕天气里,整个的拍摄过程中,从没有一个水珠落在镜头上的情况出现。
在雨天或是风暴出现的情况下拍摄而不使镜头上落上任何水滴是非常困难的。然而通过使用数码技术,该片的导演沃尔夫冈·彼德森就可以柔韧有余地将更加清晰逼真的画面展示给影迷们欣赏了。
在近3年内持续风靡全球的大制作《指环王》系列影片中,数码技术可谓是功勋卓著。我们在故事中看到的令人印象深刻的人物咕噜,便是通过计算机数码技术完全制作的,因为像这种比较特殊的人物形象是人类演员很难甚至是无法刻画和表现的。随着电影中计算机技术的应用,也逐渐在改变着导演们的创作风格。张艺谋,著名的中国导演,其早期的电影风格和后来的电影作品有着很大的差别。他早期几乎所有的作品都取材于中国农村,讲述一些中国传统的民间发生的故事和普通人之间的矛盾冲突。是非常典型的叙述风格,而且颇具风俗及文化底蕴。尽管,他有时会执导一些商业电影,但是在他的电影中始终都是贯穿着实际生活中的元素。直到《英雄》的出现,尽管这是一部典型的功夫片,但从它的视觉效果上讲却极具美感。这就是电影中大量运用计算机数码技术所带来的变化。这部《英雄》可以说是张艺谋作品的一个分水岭,此后的电影与之前的作品出现了很大差异和改变。他此后的作品逐渐向艺术功夫片转变,更加注重了电影画面色彩及视觉效果的精炼。在他的电影中,所有的动作情节都已经不能称之为纯粹的动作了,而可以堪称是一种优美的舞蹈。
在他的电影中我们可以看到计算机技术主要应用在两个方面的内容:第一,精制优雅的武打动作设计;第二,利用计算机数码技术制作的古代古代场景将人们带到了4,000多年前的秦朝,惟妙惟肖。张艺谋的早期作品无论从画面和内容上讲,都体现出非常现实的风格。
假如,没有计算机及数码制作技术,他将无法获得如此的成果,而且较之从前的作品具有更加美感和流畅的韵味。影片中有这样一组镜头——数以万计的雕翎箭直冲上天空,然后划着弧线直奔赵国城内。在整部电影中,这一段可以说是最具视觉冲击力的。这段画面以及前面的成千上万的秦军集结的场面几乎都是由计算机后期制作的。也只有计算机数码技术才能将张艺谋的这部《英雄》表现得如此到位。否则,将至少要几百名群众演员或解放军官兵来从事这种“苦差事”,然而这还不一定能达到预想的效果,至少是无法再现当时宏大的战争场面和那个时代的历史场景。
另外,在影片的最后,当剑客“无名”在秦始皇的大殿前被成群的秦兵团团围住时,当中的“无名”就想汪洋中的一叶,给观众的感觉是那么的渺小而无助。这同样也是电脑特技所营造的视觉冲击效果。
同样身为电影导演的沃卓斯基(Wachowski)兄弟也是如此,在早期的作品中主要是采用叙事形式,例如1996年拍摄的《捆绑》。该片中就没有任何特别的拍摄镜头和视觉效果处理。但是,此后从1999年开始至2003年连续拍摄的风靡全球的科幻电影《骇客帝国》获得了全世界影迷们的好评。抛开其它因素,《骇客帝国》主要便是依靠其强力的视觉冲击力给人们留下深刻印象的,这一点也是科幻电影所共通具备的特点之一。
在《骇》中,导演甚至使用了许多缓慢的特技镜头来表现人物动作的精彩程度,这也同样需要电脑特技来辅助完成。还有被众多小影迷们所崇拜的镜头——尼奥在楼顶矫健地躲过史密斯射来的子弹。通常,对于像《骇客帝国》这样的科幻电影,所有的努力都是为了能够博得影迷们的喝彩。而这其中主要是包括两方面的内容:故事情节和视觉效果。这两个因素都十分重要,如果视觉效果毫无精彩和冲击力可言将会很难将观众们带到影院中,假如故事情节不够吸引人,同样不会创造出好的票房业绩,更不会得到影迷们的欣赏目光。
《骇客帝国》中另一个充分利用计算机数码技术成功制作的精彩内容恐怕要数每部电影中都屡见不鲜的追逐场面了。你能看到在一些匪夷所思的角度与速度情况下,片中主人公作出令人意想不到的动作来。片中当翠尼提架着摩托车迎面驶来的时候,附近有很多辆同向行驶的大卡车在追逐着她,当她与摩托车直奔镜头摔倒冲过来的时刻,恐怕银幕前所有的观众都会被吓一大跳的,好像她就要从镜头里冲出来似的。假如没有计算机技术在电影中的应用,拍摄这种特技镜头,恐怕导演要多准备10几台摄像机了。
当然,离我们最近的,还要属彼得·杰克逊“手中”的《金刚》以及德国人沃尔夫冈·彼得森一手制造的海难《海神号》更能让观众亲身体验,全新的电影技术给电影特效迅猛发展,从而为大银幕上的场场梦境更加的如幻似真。
总之,计算机在电影制作上的应用从根本上改变和影响了“电影工业”的创作与发展。从另一方面考虑,一些电影完全是为了向观众们展示其视觉感观上的魅力所在,这便是计算机数码技术有了很大的用武之地。但无论怎样,电影就是电影,有它自己独特的表达方式。因此,假如很糟糕的电影作品使用了再先进不过的数码技术营造出精彩的视觉效果,也不会抹杀它作为糟糕作品的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