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电影百科 » 录取通知书电影怎么样
扩展阅读
儿童关进监狱学校的电影 2025-10-20 08:58:22
阿德里安布劳迪最新电影 2025-10-20 08:52:59

录取通知书电影怎么样

发布时间: 2025-08-08 14:59:19

❶ 求电影《录取通知书》观后感

片子的原文名字更有意思:Accepted。被接受。是了,整部电影最核心的那几个年轻人,和我们年龄相差无几的年轻人,总是被拒绝的一群人。主角巴比特,申请了8个大学,全都被拒绝,连州立大学也不例外。偏偏爹妈的眼光又高到死,非得逼儿子上个大学不可。那妹妹也挺要命,初中就开始为高考准备了。所以谁说美国的高考不可怕,真该把他丢过去试试看。

不过,巴比特这为仁兄可不像我们国内的高三生,没有大学上了就跑去跳楼跳河;这哥们发扬一直以来的特长:造假,就真弄出了个S.H.I.T(南哈蒙理工学院)出来蒙家长。没有大学录取咱不要紧,咱自己弄个大学出来录取自己就可以了。

电影的逻辑硬伤不少,但是我不想详细谈;象征意义也很多,但我懒得说。我只说说自己提出来的三个关键词:教育、大学、我。

我很赞同巴比特对理想的阐述。教育不是用严苛刻板的方式剥夺学生的创造力和学习的激情,而是根据每个人的天分,选择不同的学习方向和内容。在这种时候,我们不得不遗憾地发现,原来美国的孩子也要会面临和我们一样的问题——好吧,据说是因为美国佬特别眼馋中国基础教育阶段取得的一系列辉煌战果,特别是在知识掌握方面的成就,所以专门来跟我们学习过。

好吧,但那毕竟是美国。条条大路通罗马。这种时候还是会很羡慕人家的。

教育的目的是什么?小学的时候告诉我们,我们接受教育是为了成为共产主义的接班人;初中告诉我们是为了成为有用之才;高中告诉我们是为了幸福地活着……MD,越听越clamp了……

教育,是要让我们成长的。人不会停止发展,不会停止成长,所以,也不会停止接受教育。但教育并不是一定要规规矩矩坐在教室里,听老师讲课,一边打瞌睡,一边记录某些可能一辈子都用不上的奇怪名词。是让自己的灵魂成长、起飞、出航,而不是困死在某个扼杀人性的角落里痛苦挣扎……

所以我们要终身学习。但不幸的是,现在的学校教育越来越喜欢扼杀人的求知欲了。以至于我们寝室的人,凡找到工作的,现在都将学习视为“总算摆脱的包袱”了。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悲哀。

学习不是苦差事,我现在特别想去反驳我的初中班主任。因为当我越发地浸淫在知识的海洋中,我越发觉得快乐。知道原本不知道的东西,发现原先没发现的事物,这是何等有趣的事情呀。为什么非要苦着脸去读、记、背、写呢?

关于大学我已经说过很多话了,我不想再多说什么。最早的大学就只是一帮年轻人和一些长者,来自不同的地区,有着不同的经历,汇聚一堂,互相学习。把不同来头不同背景的人放到一起,甚至不需要老师他们也可以互相学习。

我至今还是向往民国时期的大学。自由思辨、兼容并包、三教九流……有真正重视教育的环境,有努力保障学生和老师生活水平的社会,所以即使是战争频发,照样大师辈出;即使条件再艰苦,照样可以做到和国际接轨……

“大学者,非有大楼之谓,有大师之谓也。”现在很多大学都是倒过来玩的。所以大学都只剩下一个空壳子了。也很悲哀。

最后来说说“我”。电影里面那个有注意力涣散症的人兴奋地对巴比特说,他接到通知书后,平生第一次听见爸妈说我们以你为骄傲。巴比特在影片高潮中与古板校长对峙,说:知道什么?你是罪犯。因为你剥夺了这些孩子的创造性和激情,这是真的犯罪!

杀一个人的肉体,不过毁灭了他的形体而已;但是杀一个人的灵魂,尽管他还能行尸走肉,但比死了还要可悲。

系统是为你设计的?它教你顺从你们的心
做个顺民?
你们呢?
你们一直想做学校行政员?
亚历山大博士你有什么梦想?
也许没有 也许想做诗人
或者魔术师,艺术家
或者只想周游世界"

我说,我要做一个作家,要作个能经得住时间考验的作家。所以对我而言,一切外部的环境变迁,都无所谓,我只要沿着自己的梦想前行就可以了。我永远不会成为顺民,永远要抗争自己的生产空间。我知道这世界上有些事情是只有我才能做到,所以我绝对不会成为社会大机器上的一个螺丝钉。

教会的青年聚会历来有个环节就是欢迎第一次来到教会的慕道友,我们都要唱歌欢迎。一直唱的都是《你是唯一》。歌词很好:世界有你会更美好,没有人能像你,在神的眼中你是宝贝,在世上你就是唯一。你总是如此如此特别,在上帝的眼中,没有人能取代你。

据说每次都有会众一边唱一边哭,因为他们第一次知道原来自己是如此特别如此重要,不是“地球离了你照样转”。

前些日子带领青年聚会的弟兄说想要换个歌——因为这首歌已经唱了两年多了,结果遭到一致反对,只好不了了之。大家依然每次都会高唱“你是如此如此特别”……

本来就是。

我认识的很多人都很羡慕我,认为我非常清楚自己该做什么该走什么路,我总是说“你也可以”。然后他们就会笑起来,心想这个人还不错,满谦虚的。

其实我说的是实话。

有梦想,敢于为此付出代价努力追求,是很好的。当然,和现实必要的妥协也是应当有的。在这个电影里,这帮年轻人不还得要求政府给他们办学的权利么?不过,政府也还算通情达理,给了一年的试用期。

于是,皆大欢喜。

我们呢?生活在电影外的世界。我们不能自己建立一个自己喜欢的大学,但,我们可以把大学生活按照自己的意愿和想法去过好每一天。

所以看到片尾的时候,我笑了。

我知道作为一个理想主义者,我在这个世界上并不孤独。所以,我可以继续高呼:

即使现实是理想和幻想的坟墓,我依然要苟延残喘!

❷ 请推荐一些描写大学生活的美国影片

关于描写大学生活的美国影片,以下几部都是不错的选择

  1. 《美国派》系列

    • 简介:该系列电影以幽默诙谐的方式描绘了美国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友情、爱情以及成长的烦恼。影片中的角色个性鲜明,情节贴近大学生活,让观众能够感受到大学生活的真实与趣味。
  2. 《录取通知书》

    • 简介:这部电影讲述了一群被大学拒收的高中毕业生,自己创办了一所假大学的故事。影片在搞笑的同时,也探讨了教育的意义以及年轻人对于未来的追求和梦想。
  3. 《哈啦夏令营》

    • 简介:虽然这部电影并非完全聚焦于大学生活,但它通过一群大学生在夏令营中的经历,展现了他们之间的友情、爱情以及对未来的迷茫与探索,与大学生活有着紧密的关联。
  4. 《大学新生》

    • 简介:影片讲述了一位初入大学的新生,如何在新的环境中找到自己的位置,与室友建立深厚的友谊,以及面对爱情时的勇敢与坚持。这是一部充满青春气息的电影,能够引起大学生们的共鸣。
  5. 《疯狂教授》

    • 简介:这部电影以一位特立独行的大学教授为主角,通过他独特的教学方式和与学生的互动,展现了大学生活的多样性和趣味性。影片在传递知识的同时,也传递了关于人生、梦想和自由的思考。

以上这些电影都以不同的角度和风格描绘了美国大学生的生活,既有幽默搞笑的元素,也有关于成长、友情和爱情的深刻探讨,值得一看。

❸ 电影《录取通知书》观后感(1000字左右)

首先我想说的是这是部题材很好的美国电影,主要写的是一群以巴比特为首的高中毕业生,他们有着相同的经历就是:被无数大学拒之门外。但是他们没有放弃,他们自己办起了一所叫“南方哈门工业大学”的学校。这听上去似乎有些不可思议,也许这样的事现实中根本就不会有。
太多剧情在这不作介绍,有兴趣的可是自己到网上看一下。这部励志电影拍的很成功,迎合了现在年青人的思想,特别适合学生朋友观看,我相信你们会喜欢的。
不知不觉已经说了这么多废话,下面我们直奔主题,也就是我的个人观后感。
在看到影片快接近的尾声的时候,巴比特所创建的学校被封了,看到这一幕也许很多人会觉得遗憾,但是电影毕竟是电影,它会给我们一个好结局,结果是他们赢了,学校允许被试用了。看完应该很开心才对,可是我没有一点开心的感觉。因为我知道现实如果真的发生这种事(我说的是在中国),那么不止是学校被封,巴比特也会爱到法律的制裁。
现如今这个社会,分两种学校,一种是公办的一种是民办的。我们先来说说公办的,公办学校有几个是不认分数的,无疑进入学校的通行证就是分,你达不到一定的分数那就不行,当然也不排除个别现像,特别是靠关系的那种(也许这是种让人很鄙视的形为,但是现在我们不作议论)。所以是否能进入高校对那些成绩不是很好的学生来说根本就是个难题,对于差生,他们简直就看不到曙光。于是这时候就出现了许多民办学校,当然这些学校不会像公办的一样只认分,他们认的是钱。你有钱了,你就可以继续上学,但这些基本都是去浪费时间浪费青春的人。因为大家都知道现在有多少人进入高校后是好好学的,我可以肯定的说很少很少。
现是7月初,也就是高考成绩出来之后了,也许有很多人没考上理想的学校,他们有的会消沉,因为上大学是他们十二年来的梦。一纸通知书,虽不足以证明什么,但是每个人都想要(个别除外)。但是很可惜,理想的学校他们去不了。于是有人又在徘徊,是复读还是上个差点的学校,是踏上打工之路还是继续混个三年,我想这是每个不理想考生都会思考的问题吧。
我想说的是拿到了通知书又能怎么样,拿不到又能怎么样,学校都是一样,都是一砖一瓦起出来的,没有哪个学校是金子打造出来的吧。关键不在学校还是在人,如果你不认真学,如果你不想学,就算现在送你去哈佛,你也照样成不了大器。为什么现如那么多大学毕业生找不到工作?是社会错了么?答案只有每个人自己知道。
不要因为没考上理想的学校而伤心难过了,在哪都是一样的,只要你肯努力,肯付出,成功注定跑不了。是金子到哪都会发光。跟大学说个人,他的名字叫杨成兴。也许大家并不了解这个人,他就是拒绝高考选择高职,不要文凭要学识的“科技怪才”(有兴趣的可以到网上搜一搜)。
我说了这么多,可能又有人对我有陈见了,但是我说的是实话。《录取通知》看了不仅是讽刺的当今社会的教育,它更重要的是告诉我们:做自己的主人,坚持自己的梦!

❹ 电影《录取通知书》观后感(1000字左右)

电影《录取通知书》观后感

《录取通知书》是一部题材新颖、寓意深刻的美国电影,它以幽默而讽刺的手法,展现了现代教育的某些弊端,同时也传递了积极向上的励志精神。以下是我对这部电影的观后感:

一、对教育制度的深刻反思

电影中,以巴比特为首的一群高中毕业生,在被无数大学拒之门外后,没有选择放弃,而是自己创办了一所名为“南方哈门工业大学”的学校。这一行为看似荒诞不羁,实则是对当前教育制度的一种深刻反思。它揭示了教育制度中过于注重分数、忽视学生个性和创造力的弊端,同时也反映了学生对于理想大学的渴望与现实之间的巨大差距。

二、对梦想与坚持的颂扬

影片中的巴比特和他的朋友们,虽然面临重重困难,但他们始终坚持自己的梦想,用智慧和勇气克服了种种挑战。他们的行为不仅是对教育制度的挑战,更是对自我价值的肯定。电影告诉我们,只要有梦想,有坚持,就没有什么是不可能的。这种积极向上的精神,无疑是对当代青年的一种鼓舞和激励。

三、对现实与理想的辩证思考

电影在展现巴比特等人创办学校的过程中,也让我们看到了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巨大鸿沟。虽然他们的学校最终得到了试用,但在现实生活中,这样的行为很可能面临法律的制裁。这不禁让我们思考,如何在理想与现实之间找到平衡,如何在追求梦想的同时,不违反社会的规则和秩序。

四、对个人努力与成功的强调

影片最后,通过杨成兴这个真实人物的例子,强调了个人努力与成功之间的密切关系。无论你是否拿到了理想的大学通知书,无论你就读于何种类型的学校,只要你肯努力、肯付出,成功就注定属于你。这种观念打破了传统意义上对学校的迷信和依赖,让我们更加明白,真正的成功来自于个人的努力和才华。

五、总结与启示

总的来说,《录取通知书》是一部充满智慧和幽默的电影,它让我们在欢笑和思考中,重新审视了教育的意义和价值。电影告诉我们,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独立思考能力。同时,它也提醒我们,无论面对何种困境,都不要放弃自己的梦想和追求。只有做自己的主人,坚持自己的梦想,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走得更远、更高。

这部电影不仅是一部励志佳作,更是一部值得我们深思的教育启示录。它让我们明白,真正的成功不在于你读了多少书、上了什么学校,而在于你是否敢于追求梦想、勇于挑战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