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日本古代的残酷民俗:父母60岁后,由儿子背到深山遗弃
第一次看《楢山节考》这部日本著名电影时,被震撼到了:电影讲述日本古代信州的一个贫苦山村,由于粮食短缺,老人一到60岁,就要被儿女背到深山“供奉山神”,其实就是被遗弃等死。
图:1984年《楢山节考》,囊括当年日本所有电影奖项
更加触目惊心的是,这个残酷的“弃老”民俗并不是虚构,而是日本真实的古代历史。
一、
日本长野县有座著名的“姨舍山”,日文意思就是“弃母山”。
古代日本的长野地区很贫穷,老人上了年纪后,为减轻家庭负担,就被子女遗弃到深山等死。事实上,关于“弃母山”、“弃老山”的民间传说、和歌、谣曲,遍布除了北海道之外的日本各地。
日本从古到今,童话、谣曲、俳谐、小说、剧本里,“弃老”为题材的文学产品经久不衰。
日本平安时代(10世纪)的《古今和歌集》里,有一个“弃老山”的故事,说一个母亲年过60岁,儿子把她骗到了山上想丢弃,但看到皎洁的月光,良心不安,吟了一首和歌:“我的心难平静,眼看这弃老山笼罩在月色下。”终于把老人背下山继续赡养。
对于古代日本的弃老风俗,日本现代学者分析原因有两点。其一,日本自然资源贫乏,灾荒多,由于饥荒、粮食匮乏、战争和迁徙,老人成为家庭的负担和累赘,为了生存,才出现了遗弃老人的问题;其二,日本人自古就有朴素的神道观,认为万物有生有灭,“弃老“并不违反日本人的道德,而是为了集团利益的顺应自然之事。
二、
除了日本,古代朝鲜、印度也有弃老风俗。
在高丽王朝时代(高丽王朝对应的是中国的五代十国、宋、元朝代),国家有法令:老人年过60后,由儿子用藤椅把老人背上高山遗弃,等老人死后再埋葬,叫做“高丽葬”。60年代有部韩国同名电影,说的就是这个残酷风俗。
朝鲜的民间故事中,高丽王最终废除了这个违背人伦的法令,原因是因为一个中国皇帝。
故事是这样的:一个孝子不愿意遗弃老母,偷偷把母亲藏在山洞,每天送吃的。这时,中国的皇帝给高丽王出了一道难题:怎么用灰拧成草绳?如果答不出来,就可能被轻视而攻打。高丽王和大臣绞尽脑汁都没法子,于是发动全国百姓共同解答。
这个孝子把此事告诉了母亲,母亲笑了:儿子啊,用稻谷拧成草绳后,放在地上烧掉,灰不就是草绳形状吗?儿子遂向高丽王献计,高丽王大喜,询问他为何这么智慧?儿子坦然说出是自己藏匿的老母想出的,高丽王深受感动,认识到老人是宝,于是下令废除了“高丽葬”。
三、
类似朝鲜的“老人解难题感动国王”故事,在佛经故事里也有一篇《弃老国缘》,只不过,国家是古代印度,不是遗弃而是活埋,而难题也变成很多条,都被老人一一答出。
与亚洲诸国相比,中国古代物产丰富,养老矛盾并不突出,特别是文明程度远超,儒家思想中”孝道“深入中国人心,绝大多数朝代“不孝”是犯罪,要坐牢的。“弃老”现象只存在极少数贫困地区,如湖北郧县等地发现过大量的“弃老洞”。
今天,古代的弃老恶俗早已根绝。日本的养老服务业世界领先,国民平均寿命高达83岁,位居世界第一,是全球最适宜养老的国家之一。而韩国和朝鲜,则非常敬老,老人到了60大寿要过“花甲节”祝贺。
从“弃母山”到养老大国,从“高丽葬”到“花甲节”,这中间的漫漫过程,是人类物质和文明的巨大进步。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愿“弃老”永成历史,愿天下的每个父母健康长寿。
『贰』 妈妈的主题电影是哪个
1《楢山节考》(1983)
2《告白》(2010)
3《妈妈再爱我一次》(1988)
4《房间》(2015)
5《母亲》(2009)
6《三块广告牌》(2017)
『叁』 楢山节考怎么念
楢山节考的拼音是yóu shān jié kǎo。
楢山节考是一部非常经典的日本电影,它以日本古代的楢山地区为背景,描绘了当地人们的生活和传统习俗。在这部电影中,人们会在一定的年龄后进行楢山节考,也就是自行上山并在冰天雪地中度过余生。这个习俗在现代社会中已经逐渐消失,但在一些偏远地区仍然存在。这部电影曾获得多个国际电影节奖项,并被誉为日本电影的经典之作。
楢山节考这部电影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现实和人们的生活状态。在那个时代,人们的生活条件十分艰苦,寿命也很短,所以他们认为在晚年自行上山是一种理所当然的事情。同时,这部电影也展现了人性的复杂和生命的脆弱。在冰天雪地中度过余生的人们,面对着生存的极限,他们不得不相互依靠、相互扶持,这种相互扶持的精神也成为了这部电影的主题之一。
2、沉重的肉身
这部分主要描述了阿玲婆上山后的生活和内心世界。在山上,她面临着严寒、饥饿、孤独等生存挑战,但她仍然坚强地生活着。同时,她也深刻地反思了自己的人生和价值观,以及与家人之间的关系。在这个过程中,阿玲婆也展现出了对生命的敬畏和珍视。
3、魂归楢山
这部分主要描绘了阿玲婆最终离世时的场景和家人们对她的纪念。阿玲婆在山上度过了自己的余生后,最终安详地离开了人世。家人们虽然悲伤不已,但仍然感激她为村庄做出的贡献。同时,他们也深刻地反思了自己的人生和价值观,以及对待老年人的态度。这部分展现了生命的轮回和家庭情感的珍贵。
『肆』 将老母亲背上荒山遗弃,天降大雪,他竟然说:妈妈,你运气真好!
十年前,当我第一次看到这个故事的时候无比震撼,当我决定写出这篇稿件再次回溯这些情节的时候,仍然撼人心弦。这有可能是曾经真实发生过的,人类面临的生存困境及其残酷事实。 ——题记
1、人类面对的自然淘汰机制竟与百年前一般并无二致
我在给大家讲述这个故事的起因在于,目前为止仍未结束的始于2020年的大瘟疫新冠肺炎,以及由此导致的死亡人群中老年人的比例非常高,据统计,60岁以上老年人死亡比例占据80%以上。(数据来源于网络)
当自然灾害/极端灾难产生时,老年人作为最羸弱的一个群体,也是最易遭受危险的人群,容易生存下来的总是青壮年们,人类千百年来似乎并没有绕过这个自然淘汰法则。
2、这是一个残酷生存规则下人类族群传代的故事
现在我们开始讲述这个故事。
故事来自于日本小说《楢山节考》(深沢七郎著),日本导演木下惠介与今村昌平分别于1958年及1983年拍摄了同名电影 。
在古代日本信州(今日本长野县)的某个山村,由于极端贫困,老年人一旦到了70岁,就要由其长子背上山去丢弃,号称祭拜楢山神,但其实是由于食物极端匮乏导致的不成文的规矩。
故事的主角是一位69岁的老婆婆阿玲,眼看着自己马上要到70岁了,但是自己的儿子辰平却仍是一个鳏夫,她明白自己马上要“进山”了,可是对于儿子的续弦大事仍放心不下。
正好有一位叫阿玉的女人死了丈夫成了寡妇,就此成为辰平家一员,所谓续弦就是住在一起就行,没有仪式,没有规则,在那样的条件下,无非是谁在谁家一起吃饭一起活下去的问题。
当然,阿玲还有一个令自己难堪的问题:自己已经69岁了,牙齿竟然都是完整的,作为消耗食物的证据,成为村里人的笑柄。于是自己偷偷跑去石磨上磕掉门牙才略微坦然,她在认真面对这个规则,平和地准备 “进山”前的各项事务。
在这之前,阿玲还教给阿玉抓鳟鱼的技巧,她是捕鱼高手,知道在哪里可以找到鱼,完成了这些之后,她终于可以安心地离开了。在今村昌平的版本中,阿玲还有一个傻儿子:未曾体验过性生活的次子利助,她努力说服了一位老寡妇才完成了这一“心愿”。
长子辰平虽然不愿意母亲离去,但迫于传统的规矩,也只能忍痛送别母亲。
这一天终于来临,按照规定,必须在无人知晓时进山,进山之后不能说话,送完之后不能回头。辰平背着母亲上了山,母子二人一路无言,电影中用了很长的镜头描述这一过程,山上气氛悚然,怪石嶙峋、白骨累累、群鸦起落,如步入地狱一般。
在一步一步抵达山顶的过程中,辰平希望母亲说点什么,然而母亲一言不发,到达楢山顶,即将临别,辰平放声嚎啕,悲痛不已,母亲挥手示意他回去,辰平再三不舍,踉跄返回,不忍回头。不料下山途中,突然间有雪花自天空飘落,他迅速跑回母亲身边,边跑边喊:“妈妈,下雪了,你运气真好”。
一长串的运动镜头跟随着辰平,再到雪地中端坐的母亲,此时山顶已是一片白茫茫,阿玲头上落了一层雪,却仍如一尊坐佛一般,听到返回的儿子的呼喊,只是轻轻挥手让他回去。至此每一个观众均被悲怆的情绪感染到极致。
在告别母亲的最后时刻突遇漫天飞雪,竟然是“运气好”,这里面有三层含义,一是正好在上山之后就开始下雪,不早不晚,这是被山神“接纳和祝福”的象征;二是在大雪之前上了山,避免了大雪封山之后出现延迟上山的状况,因为延迟就会被人耻笑;三是天降大雪,母亲很快会被冻到失去知觉,从而缩短忍受痛苦的过程。
辰平下山途中还见到邻居也在背着老父亲上山,不同的是那位老父亲拼命挣扎,竟然被心狠的儿子绑缚全身推下山崖。在那个一人偷窃全家被活埋的村落里,什么样残酷的事件看起来都不为过了,辰平送别她妈妈的过程反倒像是严守规矩的“模范”母子了。
回到家里,看着几个儿子围坐在火炉前,辰平和他的妻子阿玉远远望向楢山,跪拜一番,那里有他刚刚送去的母亲,二人说道:我们把老人遗弃在后山里,我们到了七十岁,也一起进楢山吧。
影片至此结束。
3、是顺应规则还是被动筛选,这是人类持续面对的问题
无论是小说还是电影的《楢山节考》,是真实事件还是后人杜撰?是文艺创作者对资源匮乏的一种臆想还是虚构?我们一味追溯这一真伪并无太大意义,因为真实发生的历史事件存在很多相似性,从而推导出传说并非仅仅是传说,比如中国 “易子而食”这样惨绝人伦的情况(出自《公羊传·宣公十五年》)。以此来说,这个故事是一个高度提炼了人类曾经面对过的生存的困境的艺术创作。
如果仅仅以野蛮、人性未开旧时代的窥奇记录,这是缺少思考的肤浅理解,电影中囿于野蛮规则的村夫们何尝不想摆脱那个窘境?然而个体在特定时代背景下的力量是微小无比的,只能顺应规则而存在下去,再进一步延伸,那是人类无法逃离的自然淘汰法则。
值得警惕的是,这样的困境放在今天,看似是遥远的历史,却在以另外一种方式再现,在面临极端灾难的情况下,年老体弱的老者依然是先被淘汰的群体,尤其是当人类面临未知传染疾病的特殊情况面前,这样的“规则”仍然会上演。
无独有偶,在日本漫画家浅野一二〇的作品《TEMPEST》中,描述的是老龄化严重的未来,85岁以上的老年人需要被收回“人权卡”,需要再次面临严酷的生存考验,似乎是给未来的人类再现了又一个“楢山”而已。在有限的生存条件面前,人类与自然对抗、争夺资源的过程似乎是一个经久不衰的命题。
注:
1、文章中配图除最后一张外,均来自58版电影《楢山节考》海报及剧照;
2、文中部分评论仅为个人观点,欢迎各位在评论区交流。
『伍』 日本有一部电影、大概的剧情是家里的老人快要死了就把他们送到山上去、这部电影叫什么名字
该影片是《楢山节考》。
《楢山节考》是今村昌平执导,绪形拳、坂本澄子、秋竹城等主演的剧情电影,于1983年4月29日在日本上映。
讲述了日本古代信州一个贫苦的山村中,由于粮食长期短缺,老人一到了70岁,就要被子女背到山中等死,以供奉山神的故事。
(5)楢山节考是一部怎么电影扩展阅读
《楢山节考》剧情介绍:日本信州深山的一个小村子里,由于贫困沿袭下来的传统是,活到70岁的老人要被长子背到楢山上丢弃(曰“参拜楢山神”)。 69岁的阿玲婆(坂本澄子 饰)离上楢山的日子已不远,她常为自己异常结实的身体而苦恼。
丈夫在前一年因害怕被丢到楢山上逃跑一事,阿玲婆并没放在心上,她所操心的是 长子辰平(绪形拳 饰)的继弦和村里人都讨厌的次子利助的性饥渴,所担心的是辰平像他父亲一样懦弱,不敢将她背上楢山惹下笑柄。
而看着辰平、长孙袈裟吉都娶到了称心如意的妻子,辰平的新妻子学会了如何捉鱼,利助也在她的努力下饱尝了性爱滋味,阿玲婆心里便只剩下了上楢山。
『陆』 楢山节考辰平为什么杀死父亲
误杀。在电影《楢山节考》中,父亲不想送自己的母亲去山上,辰平怕家人被村里人嘲笑,便和父亲争吵打了起来,情急之下发现了家里的猎枪,本想用来吓唬一下父亲。没想到竟然失手误杀了父亲。《楢山节考》是1958年6月1日上映的日本剧情电影,由木下惠介执导,高桥贞二、田中绢代等主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