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重温电影《大决战》,剧情唯辽沈,场面看淮海,文戏选平津,还有什么
电视剧版《大决战》已经向我们走来,围绕着电视剧《大决战》的选角网友们也是各抒己见,还有一部分网友认为电视剧版《大决战》完全没必要拍,因为电影版《大决战》已经足够经典,拍摄电视剧没有太大意义。
当然也有一部分网友认为电影《大决战》在拍摄时是有所缺憾的,拍摄剧版也有发挥空间。此外,还有一部分年轻的网友压根没看过电影版。
该部在战争场面上也有一个经典长镜头,那就是攻占天津金汤桥的航拍,配上《大决战》特有的背景音乐,这段画面至今看来仍让人为之激动。这段镜头据说是在天津实地拍摄,确实难得。
在人物塑造上,《平津战役》将重心放在了傅作义上,演员李定保有两个影视形象比较深入人心,一个是《雍正王朝》里的邬先生,另一个就是《平津战役》里的傅作义。该片将傅作义在整个和平谈判中的挣扎、无奈和忍辱负重刻画得很到位,没有刻意拔高也没有刻意黑化。
总结起来就是,看《大决战》一定不能只抱着看战争场面的想法,其实严格说来,《大决战》应该首先归属于历史题材而不是军事题材,该片是融合了历史、军事和人物等各方面的史诗巨作,称之为“国片”当之无愧。
❷ 如何评价大决战《淮海战役》黄维兵团行军的长镜头
《大决战》系列电影,是我国在1991年为了纪念建党70周年,而拍摄的三部战争题材影片。因为这三部影片的拍摄工作受到了中央的高度重视,所以这三部影片在拍摄过程中使用的群众演员数量,在国产影片中几乎是空前绝后的。特别是拍摄《淮海战役》影片中黄维军团行军画面的时候,更是直接调动了解放军战士参演。影片中的黄维兵团,实际上是由1万多名解放军战士来扮演的。歼灭黄维兵团一战,是我军在淮海战役中的一场关键战役。黄维兵团全军覆没后,国民党军队的其他军团纷纷仓皇逃窜,大多在我军的运动包围中被歼灭。在黄维军团被全歼20天后,淮海战役正式结束。淮海战役结束后,我军彻底控制了长江以北的战局,为以后渡江战役打下了基础。在淮海战役中,黄维兵团出场的时候非常的华丽,战败的时候也非常的狼狈。得民心者得天下,淮海战役中人数和装备都占优势的国民党军队被我军击败,正是说明了这个道理。
❸ 大决战三部曲大决战2淮海战役
影片《大决战2淮海战役》聚焦于1948年11月6日爆发的淮海战役,这是"三大战役"中规模最大的一次战斗。在辽沈战役的沉重打击下,国民党军队士气低落。中央军委指示刘伯承、邓小平、陈毅策划淮海战役,战役于11月6日打响。
华东野战军迅速切断黄百韬兵团退路,将其包围在徐东碾庄圩地区。同时,中原野战军攻占宿县,切断徐州刘峙集团的陆上退路。蒋介石急调杜聿明回徐州,几路兵团云集逼近徐州,形势异常严峻。
国共双方统帅斗智斗勇,频繁调动兵力。经过十几天的激烈战斗,黄百韬兵团被歼,杜聿明集团被围困,黄维兵团全歼。尽管蒋介石多方设计救援,但因军无斗志,全军覆灭。淮海战役以决定性胜利告终。
影片真实再现了战争的残酷,详细描绘了解放军的指挥策略和英勇善战。战争场景引人入胜,历史与艺术完美结合,展现了战争的独特魅力。《大决战2淮海战役》是一部值得一看的影片,它不仅展示了战争的残酷,也展现了人民解放军的智慧与勇气。
(3)电影大决战之淮海战役为什么拍两次扩展阅读
《大决战三部曲》为中国彩色宽银幕电影,由八一电影制片厂于1991年出品。影片分为 《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 3 部,以史诗般宏伟的气魄艺术地再现了中国解放战争中两大军事集团 3次决定性的战役。
❹ 大转折大决战大进军九部曲顺序
大转折大决战大进军九部曲的顺序为:《大决战之辽沈战役》、《大决战第二部:淮海战役》、《大决战第三部:平津战役》、《大转折之鏖战鲁西南》、《大转折之挺进大别山》、《大进军:解放大西北》、《大进军:南线大追歼》、《大进军:席卷大西南》、《大进军:大战宁沪杭》。
这九部电影均是由八一电影制片厂拍摄的,以宏大的叙事手法正面讲述了解放战争时期的重大战役和战略转折。其中,《大决战》三部曲以逼真的气势再现了解放战争中三次决定性的伟大战役,即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展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解放军英勇无畏、战略高超的光辉形象。
紧接着,《大转折》两部曲——《鏖战鲁西南》和《挺进大别山》则描述了1947年中国革命处于危机关头,刘邓大军南渡黄河,挺进大别山,实现了中央的战略意图,使解放战争形势发生了根本性转折的历史事件。这两部电影同样规模宏大,场面壮观,多角度、多层面地展现了战争的激烈紧张和人民解放军的英勇顽强。
最后,《大进军》四部曲则全景再现了解放战争的胜利进程。从解放大西北的苍凉与顽强,到南线大追歼的迅猛与决绝,再到席卷大西南的壮阔与豪迈,以及大战宁沪杭的辉煌与胜利,这四部电影生动、真实地展现了人民解放军在解放战争中的伟大历史进程。
总的来说,这九部电影以宏大的叙事手法、逼真的战争场面和深厚的历史内涵,共同构成了一部解放战争的壮丽史诗,成为了中国电影史上的经典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