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为什么美国军官堆对小兵说:“冲啊!”小兵不理他
美军士兵的观念是(西方士兵):生命是最重要的。阵地丢了可以再夺,武器没了可以再造,当了战俘也可以回归,但人死而不能复生。 所以从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西方国家打仗人命是第一位的,东方国家打仗胜利是第一位的。至于为什么要争取胜利只有鬼知道。 你看看近代的我军、日军、越南兵、朝鲜人民军、苏军....等等吧。哪个不是这个德行,换言之我们强调的是作战意志和战斗精神,武器没用,因为我们强调1不怕苦2不怕死。西方发达国家强调的是作战武器和战役价值。你再看美军、英军...他们的作战就很相似了。
再一个,人家国家相对言论自由和行为自由,美国妈妈如果知道自己的儿子在海外战死了,可以在白宫门口骂总统(非自卫战争),咱们敢吗?如果咱们的孩子战死了,你妈妈是不是得表现出大无畏的表情和崇高的革命情怀呢?
我记得美军给受伤的士兵颁发战伤奖章(这不只是美国,西方好多国家都设立同等奖项。注:希特勒就始终佩戴着自己的战伤奖章),给被俘虏归来的士兵颁发战俘勋章。可见人家对待战俘和战争的态度。
所以美军士兵在不少环境下给你感觉出一种怕死的感觉来。 实际上,真实的战争就是这样。军官就是煽乎士兵冲锋的。我记得集结号中连长谷子地说的一句话:头皮上飞子弹,脚底下滚手榴弹,叫谁谁不尿! 所以美国的战争电影反映的比较真实的东西,首先他们不丑化敌人,再一个他们的电影反映最多的也是刻画的最好的就是普通一兵,战壕里的战争。而我们拍摄的电影(集结号除外)大多是指挥所里的战争(首长拿着铅笔在地图上一划,战斗就胜利了)。这种电影揭露不出战争的残酷和血腥,反而给百姓一种感觉,就是战争是很好玩的东西。所以,你发出这种问题就是受到了我国传统电影的深度影响,你现在的对战争之意识和了解已经偏离了真实和主线了。 建议你看看拯救大兵瑞恩、兄弟连。等电影,少看国内前些年拍摄的那些劣质片子,因为那基本上都是宣传和说教了。
⑵ 电影《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中有哪些经典台词
1、“你说错了,上校冯·迪特里希已经到达萨拉热窝!”
简评:
这是影片开头,萨拉热窝的德国国防军开会时主持军官所说的一句话。冯-迪特历斯是党卫军上校,在围剿游击队行动中名声显赫,属于德军清理占领区游击队等抵抗力量的超级王牌。
为了对付瓦尔特,德军被迫召回在挪威的冯-迪特历斯,由此可见纳粹对以瓦尔特为首的游击队员的重视程度。这句话刚说完,电影“瓦尔特保卫萨热拉窝”这9个大字便出线在屏幕正中,伴随着激动人心的电影配乐,一场惊心动魄的斗争就这样开始了。
2、“空气在颤抖,仿佛天空在燃烧。”
简评:
游击队接头暗号之一。非常有诗意的一句对白,就连敌人的奸细也这么由衷地感慨。这句台词的经典程度实在相当了得,在老一代革命电影熏陶下成长起来的我们父辈之中,这应该是能让他们耳熟能详的一句话。
在电影中,这句话也极大地起到了渲染情绪的作用,仿佛暗示着一场大规模的行动即将上演。暴风雨来临前,总是这样的不得宁静吧。
3、“我要放大一张表妹的照片。”
简评:
游击队接头暗号之一。这句话再次听到,竟然是在多年以后的一个名为“美好药店”的实验民谣乐队的一张专集中。这张专集的名字非常有意思,叫做《请给我放大一张表妹的照片》。小河是在向瓦尔特致敬么?
4、“哈根算个什么军官,这么感情用事。”“真没用,典型的国防军!”
简评:
关于德国国防军和党卫军之间的争斗,也是个很有意思的话题。简称SS的党卫军,是效忠于希特勒的纳粹特务和军事组织。拥有最精良的装备,属于纳粹的精锐部队。SS与纳粹所犯下的暴行无法脱离干系,大部分党卫军都参与过屠杀和迫害民主人士、共产党、犹太人、战俘甚至平民等暴行。
至于两者之间的立场与表现,有这么个说法:在战争后期,德军被迫转为战略防御,国防军投降比例大大高于党卫军,甚至出现大规模投降的现象,而顽强抵抗的往往都是党卫军。以至于出现只要党卫军被俘虏,往往不加任何审讯,当场就地枪决。
5、“这座城市,他——就是瓦尔特!”
简评:
残忍的党卫军上校冯-迪特历斯最终还是败在了如幽灵般的瓦尔特手下。就在离开这座城市的时候,他突然若有所思地望着迷雾中的萨拉热窝,说出了影片中流传最久,最脍炙人口的一句台词。毫无疑问,冯-迪特历斯是个老练的、狡猾的、绝不肯轻易认输的党卫军军官。
然而此刻,就如同他的言语中所表达出的无奈与虚弱,自负的他最终低下高贵的头颅。我相信,他说出这样一句彻底抹杀纳粹信心的话语,绝非仅仅是因为对瓦尔特的不可战胜表示出某种崇敬。而是他终于认清了一个本质:
他或者说纳粹根本无法打败这群人,无法打败拥有坚定信仰和洒下热血都义无返顾的这样一群人。这是一群与纳粹同仇敌忾,誓死战斗到底的人……他有一个名字,叫做萨拉热窝!他,就矗立在瓦尔特身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