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电影《茶馆》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茶馆》是国内非常难得的一部经典黑白影片。它由北京电影制片厂摄制于1982年,本片改编自老舍先生所著同名经典话剧,是由谢添执导,于是之、郑榕、蓝天野、黄宗洛等主演。该片以在老北京,茶馆是公众中心是中国社会的一个缩影,老舍以一个典型的茶馆为背景,讲述了20世纪初期中国苦难和社会崩溃的历史的故事,从市井的角度反映了当时黑暗的社会背景。
在影片的最后,王利发彻底绝望了,他想在离开这个世界之前,找几个知心人吐吐胸中的闷气。正好这时,50年前被清政府逮捕过的常四爷来了,那位办实业最后垮台的秦二爷也来了。三位老人谈啊,笑啊,用他们亲身经历在揭露着人吃人的社会。三人拿出拣来的纸钱,提前勾自己“出殡”,他们围着桌子撤呀,喊呀,那凄凉声在空中久久回荡……最后只剩下王利发一人,他拿起腰带,步入内室,仰望屋顶,然后悬梁自尽——安然了结了一生,隐喻着当时社会像一团黑雾,始终笼罩着每一个小人物,最终导致其崩溃的故事。
㈡ 电影《茶馆》影评:一辈子都没忘了改良
这部电影根据人民艺术家老舍先生的《茶馆》改编。在各个平台上有很高的评分。
“改良啊,改良啊,一辈子都没忘记改良。” 这是电影中茶馆的王掌柜在最后与常四爷,秦二爷说的其中的一句话,这也是茶馆的命运。
故事开始于满清时期,维新变法失败后,具体时间是光绪二十四年,此时在这看来貌似繁华的背后,隐藏着各种令人窒息的黑暗面。 由一个大茶馆的从兴到衰,体现了不同时期的社会变迁。
茶馆名叫“ 裕泰茶馆 ”,位于当时的老北京城,是一所大茶馆。掌柜的名叫王利发,继承了父亲留下来的茶馆与开茶馆的本事。
随着打鼓板大傻杨的出场,介绍了大茶馆里面的人与穿着。一个大茶馆,就是一个小社会。茶馆中出没着各种人,有达官贵人,也有贫穷的吃不上饭的人,有爱国青年,也有“吃洋饭的”等等。茶馆中有条规矩,禁止谈国事,但仍有人会随口说上两句。
常四爷与松二爷在茶馆中喝茶,松二爷是个胆小,老实,特别爱鸟的人,走哪都得拿着鸟笼子;常四爷则是爱国青年,他看不上那些“吃洋饭的”,对于没饭吃的难民伸出援助之手。这是秦二爷来了。秦二爷有钱,也特别会挣钱,这座茶馆就是租的他的地方。他来茶馆后看了个遍,找掌柜的要涨房租,要不然就把他的这个地方,连同其它的一同卖掉去建工厂。突然,有一个难民小姑娘她太饿了,想拿秦二爷桌子上的食物,秦二爷让他走开。她妈此时跪到了地上说:“哪位行行好,买下这个孩子, 二两银子,就当是买个小猫小狗了。”
常四爷此时说“拿两碗拉热面,带他们去门外边吃去。”
王掌柜说:“四爷,您这是积德行好,赏给她们面吃,可眼下这种事实在是太多,咱们管也管不过来。二爷,是这话不是?”
常四爷对身旁喝茶的松二爷说:“二哥,我看那,这大清国 是要完那。”
秦二爷:“完不完吧,也不在乎有人给穷人一晚面吃。”“我真想把这店收走,乡下的地全卖了,把本钱拢在一块,开工厂,那才能救得了穷人,那才能抵制外货,那才能救国。”
茶馆里面有个倒卖人口的叫刘麻子,现代的我们统称刘麻子这类人为“人贩子”。有个曾经农村种地的乡下父亲,现在种地不行了,不想让女儿跟着自己吃苦,没饭吃。 刘麻子把他女儿卖给了当时的大总管 庞太监(一个又老又丑的太监)做媳妇。 十两银子给了乡下父亲,一百九十两留给了自己。茶馆里面还有个唐铁嘴,给人算卦的,喜欢抽大烟,在茶馆里蹭了一辈子的茶喝。
刘麻子在又一次的做他的生意时,被冤枉成了逃兵,就地正法,死在了公寓的那条街(当时茶馆为了不关门,被改为公寓,专租给大学生)。
当时被卖给庞太监结婚的女孩,二十年后找到了当年的裕泰茶馆,现在的公寓。现在都三十多 将近四十了,带着一个领养的男孩子,在茶馆里面留了下来。在庞太监死后,他们娘俩就被赶了出来。那个孩子叫康大力,长大后当了八路军。
茶馆一共经历了4个变化。
1.老茶馆(日本侵略者占领北京时期)2.公寓(内战时期)3.评书4.接待
最后没有出来的结局是茶馆的被迫消失。
松二爷: 那么老实的一个人,最后死的时候还是常四爷给他弄得棺材。
秦二爷: 二十多岁时就主张实业救国,建工厂,实业失败。日本人在这说勤上,工厂就勤上了。可国民党政府回来后,工厂却成了逆产,被拆了。四十多年的心血啊,就这么没了。
常四爷: 自食其力,凭良心干了一辈子,却一事无成。曾在老茶馆的时候说“大清要完”被人抓起来做了一年半的牢,最终大清还是完了。“七十多了,只落了个卖花生仁。”却又说“个人算得了什么,盼呀,盼呀,就盼着国家能像个样,不再受外国人的欺负。”“咱盼着,就盼着谁都讲道理,谁也别欺负谁。”“可是我自己呢,我爱咱们的国呀! 谁爱我呀”最后只怕死的时候也没人管。
王掌柜:“改良呀,改良呀,一辈子都没忘了改良。” “对谁都弯下腰” 茶馆改为公寓,不行了又引进评书,又找招待。 “我不过是想尽了办法活下去,不过是为了活去。” “没干过缺德的事,没0干过伤天害理的事,我得罪谁了。就那娘娘,小刘麻子,沈处长,这帮狗男女,可他们都活的滋滋有味,干嘛就不准我吃窝窝头。” 茶馆想引进招待时,家里连白面都没有。
在王掌柜准备离开人世间前,又遇到了五十年前被清政府逮捕过得常四爷和实业失效后的秦二爷, 三位老人共同回顾近半个世纪的种种经历,凄凄的声音在空中久久回荡。
故事的最后王掌柜独自一人仰望屋顶,想找个挂腰带自尽的地方结束这一生。
PS:中间省略了一小部分,但真的是一部特别好的电影,值得一看。
㈢ 老舍先生的《茶馆》被改编成电影,评价如何
小时候大家去学语文课本的时候,其实都学过老舍先生写的茶馆,在这一部小说当中,她去讲述了老北京一家叫做裕太的大型茶馆的一个心衰千变,也反映出了北京当时的社会风貌和不同阶层的人在北京不同的生活状态,那么最近他被翻拍成了一个电影,而且在豆瓣上的评分也非常的高,有9点5分,那么现实生活当中,第一次把这样的一个有历史文化背景沉淀下来的话剧搬上银幕之后的一个巨大改变,不断给中国的影迷,同时也给世界的影迷带来了返璞归真的一个感受。
能够让人瞬间回到那个历史时代,去了解当时的人们生活的实际情况。都说艺术是来源于生活,这句话是完全没有错的,在现实生活当中,这部电影也完全是改编老舍先生的一个茶馆,那么在茶馆里面作为一个公众场合,自然会遇到很多的人,你也能听到很多稀奇古怪的事情,所以再这样的一个茶馆当中,能够很好的去浓缩出这个社会的一个实际情况,所以会给人们非常真实的感觉。
㈣ 老舍的《茶馆》结局是怎样的
老舍的《茶馆》结局是:
抗日战争胜利,国民党特务和美国兵在北京横行。这时的裕泰茶馆更加破败,只有“莫谈国事”的纸条写得更多,字也写得更大。康妈妈正在商量去西山找康大力。
由小刘麻子介绍来当女招待的小丁宝,也走进茶馆与老掌柜攀谈。小刘麻子向小唐铁嘴炫耀着他那一套拐骗妇女的缺德计划,被国民党党部雇用的打手小二德子跑到茶馆来抓人。
庞四奶奶则来恐吓王利发,让他交出康顺子。包办满汉全席的有名厨师被迫到监狱去蒸窝窝头,出名的评书艺人一次挣不上三个杂合面饼子钱,常四爷的生活更加艰苦,秦仲义的工厂被抢走。
王利发的茶馆也将被人霸占。这时,常四爷、秦仲义相继来到茶馆,找阔别多年的老掌柜谈心。他们互诉不幸,含着眼泪为自己撒起了纸钱。这时,茶馆里的灯光渐渐暗下去了,而大街上的阳光却渐渐明亮起来。
(4)茶馆电影里人老了怎么拍的扩展阅读:
茶馆背后故事:
《茶馆》是现代文学家老舍于1956年创作的话剧,剧作展示了戊戌变法、军阀混战和新中国成立前夕三个时代近半个世纪的社会风云变化。
通过一个叫裕泰的茶馆揭示了近半个世纪中国社会的黑暗腐败、光怪陆离,以及在这个社会中的芸芸众生。老舍先生从小就熟悉社会底层的城市贫民。
十分喜爱流传于北京市井和茶馆中的曲艺戏剧。老舍的出生地是北京小杨家胡同附近,在那里附近有家茶馆,他总爱驻足观看里面的热闹景象。成年后,他喜欢与朋友一起上茶馆啜茗谈天。
他对北京茶馆有一种特殊的亲近感。老舍对茶的兴趣很浓,不论绿茶、红茶、花茶、黑茶,他都爱品尝,一边写作一边品茶更是他的工作习惯,他的茶瘾很大,一日三换茶,泡得浓浓的。
老舍曾回答为什么写《茶馆》,他说:“茶馆是三教九流会面之处,可以容纳各色人物。一个大茶馆就是一个小社会。这出戏虽只有三幕,可是写了50来年的变迁。
在这些变迁里,没法子躲开政治问题。可是,我不熟悉政治舞台上的高官大人,没法子正面描写他们的促进与促退。我也不十分懂政治。我只认识一些小人物,这些人物是经常下茶馆的。
那么,我要是把他们集合到一个茶馆里,用他们生活上的变迁反映社会的变迁,不就侧面地透露出一些政治消息么?这样,我就决定了去写《茶馆》。”
《茶馆》剧本中出场的人物近50人,除茶馆老板之外,有吃皇粮的旗人、办实业的资本家、清官里的太监、信奉洋教的教士、穷困潦倒的农民,以及特务、打手、警察、流氓、相士等。
人物众多但性格鲜明,能够“闻其声知其人”,“三言两语就勾出一个人物形象的轮廓来”。作品通过茶馆老板王利发对祖传“裕泰茶馆”的惨淡经营,描写他虽然精明圆滑、呕心沥血,但终于挡不住衰败的结局,从侧面反映了中国社会的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