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关于抗日的电影
比较好的抗日电影
《捍卫者》根据真实历史事件和人物故事改编,讲述的就是这一段发生在上海宝山的悲壮历史。
《八佰》则更多描绘淞沪会战的最后一役,但并未全然按照史实,而是进行了一定的加工。
《南京!南京!》以南京大屠杀为背景,选择以中为主、以日为辅的双重视角。影片剧情并没有峰回路转,只是平直地表现了这一场人类灾难的开始、发展、高潮、结束。
《破袭战》 影片以抗战期间的百团大战为背景,讲散告备述了太行军民在正太铁路上破坏袭击日本侵略者交通运输战线、拦截毁灭军用物资的惊险故事。是《地雷战》《地道战》三部曲的最后一部友告。
《黄桥决战》 影片讲冲毁述,抗战期间为了把抗战根据地连成一片,开展了诸多的军事行动,全片以黄桥为决战,以七千人的部队粉碎了敌人十万人的进攻,赢得了黄桥决战。
《侦察兵》 影片讲述了我军侦查兵深入敌后侦查,与敌人进行交锋,运用自己的聪明勇敢,果断不怕牺牲的精神,完美的完成侦查任务并顺利返回的紧张过程。
《突破乌江》 影片讲述红军第一方面军来到贵州境内乌江岸边,准备突破乌江。但由于水深并且水流湍急,敌人的火力猛,未能成功,在百姓帮助下和战士们的英勇无畏不怕牺牲的精神下,使部队顺利上岸。艰难的完成了任务,成功为大部队的到来扫清了障碍。
❷ 电影突破乌江观后感1500字
《突破乌江》是一部关于中国工农红军与中国国民党抗战的战争片。影片开头便交代了其背景:一九三四年,中国工农红军主力从江西革命根据地出发,突破了蒋介石匪军四道封锁线来到川湘黔边境,准备与红军二、六军团会师,蒋介石在发现我军的企图后,即调集数十万大军在红军前进的路上前堵后追,妄想一举歼灭红军主力,在这危急的关头,毛泽东同志挽救了红军,他力主放弃会师的企图,改向敌人薄弱的贵州前进。而这部影片讲述地便是中国工农红军的一个团甩掉了敌军的薛岳兵团——中国红军长征史上最大的劲敌,然后不惧牺牲地准备抢渡乌江,直攻贵州的侯家军。在第一次抢渡失败的情况下,陈连长他们毅然冒着生命危险再次抢渡了乌江,并成功过江。他们机智巧妙地捣毁敌人的一个碉堡后,并协助整个团一举歼灭了侯家军的一个旅,最后取得了胜利。
<一>情节的安排
《突破乌江》有两条线索贯穿着整个故事情节。一个是以罗小光,陈连长他们为主线,从团长命令他们连抢渡乌江到罗小光请求上级让他加入突击队,至他们第一次抢渡失败后再次抢渡取得成功。辅线则是长工黄大爷的儿子黄大发被侯家军抓走然后逃脱,巧遇罗小光与之成为朋友,并协助他们抢渡乌江歼灭敌人到最后光荣地加入中国工农红军。这一主一辅二线相辅相成贯穿整部影片,使其故事情节得以发展。影片的开端,他们团都向着贵阳前进,赶着会师,整个团都洋溢着喜悦、振奋,比如挑着两个桶的战士和另一个战士嬉戏,还有陈连长他们脸上的笑容以及罗小光说他们可以赶到那里吃早饭。直到他们召开会议准备渡乌江,都是影片的开端部分。该部分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及环境、背景。让观众对整个故事的梗概有了基本的了解。发展是表现乌江险峻地势和江面上恶劣的环境,到政委召集整个团准备抢渡乌江进行战斗这部分。在这一发展过程中,罗小光他们两次渡乌江,并在第二次成功地渡过了乌江。辅线黄大发从侯家军手里逃脱到加入抢渡乌江突击队员,帮助突击队渡了乌江。每一次渡乌江都推动了情节的发展,为最后我军和侯家军激烈地炮兵相接做了铺垫。所有发展中的情节都为高潮做好了准备。而高潮部分我军与敌军直接作战的整个过程,直到黄大发用手榴弹炸死了敌营长,既是黄大发报了仇,也为观众解了心头之恨。敌营长的死显然就意味着侯家军的失败,我军的胜利。结尾部分,黄大发加入了红军,我军军团也与乡亲们作了告别,继续着他们的征程。
<二>人物形象的塑造及性格的刻画
在《突破乌江》中,人物形象的塑造得到了很好的体现。导演在演员的选配上下了番功夫。例如,我军政委、团长、陈连长等人均是五官端正,面部线条清晰,棱角分明型,并且体型都很均衡,是典型的英雄、正义之士的“化身”。还有,黄大发、罗小光这两个涉世未深的小伙子,勇敢、冲动都表现的淋漓尽致。而黄大爷他们这一批穷苦老百姓的形象也都相当符合人物的需要。相反,敌方角色则形态各异,丑态居多。如敌旅长的秃头、八字胡,张营长的口吃,替死鬼王连长的矮胖,以及麻脸班长,他们首先就从本质上给予了观众怀印象,再加上导演从他们的语言、姿态、摄影造型手段等的“加工”,敌军的丑恶形象便跃然荧屏上了。
敌方旅长是国民党军队大家之长的一个典型代表。他持有一定的权利却和下属一样愚昧无知。在得知共军要渡乌江时,他和下属一起抽卦算命。卦上写着:犹如大龙入海,任其所游,有吉无凶,百事如意。他们便自慰道:是说我们有江防天险,又有金兵把守,保险没事。并且还有贵人蒋介石的相助。参谋长还说,楚霸王项羽当年被三面围困,最后自刎乌江,共军这次渡乌江,要让他们四面被围困,前后被夹击。而当一旁的官兵指出“此乌江非彼乌江”时,旅长便喝道:“别打岔了,管他哪个乌江呢,反正都是乌江!”既反映了他的愚昧无知,也说明了他的自欺欺人。这一卦,说白了,就是给共军抽的,而这“大龙”当然指的是共军。导演在此处用了隐喻的手法。在我军第一次渡乌江被结巴营长击退时,他们便举办了庆功宴。在敌旅长发言时,他显然连他们国民党民国几年都不知道,还需一旁的参谋长提醒是民国二十四年。可笑而又可悲,正是因为无知的领导,最后酿造了他们的失败。而“立见大人,立有忧亡,无主”这句,似乎也预示着他们的失败。
敌旅长他们在对共军的态度上是既轻视又害怕。在共军离他们仅200多里时,他除了等待薛岳兵团的赶到,便是抽卦,没有采取任何作战计划。直到来电说共军距他们仅40里时,他还在说不可能,显然是低估了对手的能力。尤其是前线战报共军制造了许多竹筏企图渡江,他依然还是不相信共军能在一夜之间造那么多竹筏,最后战败时以一句反问“这是共军吗?”悲凉地收场。虽说,敌旅长轻敌,但他心里也是害怕的。在参谋长报共军直奔乌江而来时,他就一直在关注薛岳兵团到了哪里。说薛岳兵团依然还是杳无音信时,他厉声道“这块肥肉老子独吞了”。实则,他心里相当害怕,他害怕薛岳兵团没能及时地援助。如果不害怕,他也不会愚昧地去抽卦,这纯属心理上的安慰。当然,不单单是他害怕,还有他的下属。参谋长一收到共军直奔乌江而来的电报时,他便下令迅速赶回。额头上,帽子里无不渗透着着急害怕的汗水。抽卦后,旁边的官兵担心地问道,万一薛岳兵团不能及时赶到怎么办?抽完大烟的麻脸班长被告知,江面上有动静时,他无不紧张地问在哪,然后还呵斥下属是不是被共军吓怕了。几句简单的话语,便将他们对共军的恐惧形象地表达了出来。
敌旅长不是个实事求是之人,他包庇自己的小舅子,自欺欺人,喜欢下属拍马屁。在共军试探敌情“那一战”后,他问是谁开的炮,其实他明知是自己的小舅子,却和参谋长一起惩处了王连长,也不听他辩解,还说要他“好汉做事,好汉当”。虽说都是参谋长说的话,但作为和自己沆瀣一气的下属,他显然是道出了自己的“心声”。在庆功宴上,结巴营长醉酒后说自己打死了共军151人,而不是121人。他也亲信“自己人”,还问参谋长怎么少报了30人,叫他以后一起补上,一起奖励。在小舅子已经醉酒的情况下,他也仅听他一面之辞,而不去做任何证实。坐在旁边的参谋长除了附和他又能怎样呢?这一战下来,我想,不仅仅是我军有伤亡,敌军也应有伤亡。而他们报喜不报忧,自己死了人却不说,纯粹是自欺欺人。参谋长说他会升官,会被蒋介石亲自召见,他就乐得哈哈大笑,完全不知道自己正处于一个什么情况下。
敌方参谋长是个复杂的角色。他是个聪明的人,能识出共军奔乌江的真实意图,也知道共军的实力,一句“共军一向用兵神速”向我们证实了这点。相比他的“主子”,他至少是知道对手的战力的。陈连长他们第二次渡乌江那一场景,参谋长巡岗时,命令结巴营长多派些人坚守渡口处,可见他的聪明。一旁的官兵说楚霸王自刎的那个乌江不是这个而是安徽的乌江时,他也能够接受,并坦然承认自己的错误,说明他也是能够听从手下对他的“忠言”。但他也是老奸巨猾、阿谀奉承、讨好上级之人。敌旅长问谁开的炮,正当结巴营长准备说是自己下令开的时候,他把后面的话一接,说成了“是不是你手下的人私自开的炮”。在共军集体用竹筏子渡乌江时,他对旅长说,等共军到了江心再开枪也不迟。可见其奸诈狡猾。在对待敌旅长的态度上,他是一味地奉承、讨好。讨好地说旅长会官运亨达,还有蒋介石的亲自接见,还帮助旅长包庇结巴营长等等。然而也正是他的这些奉承,才使得旅长被蒙蔽了,而他的聪明似乎最后也和敌旅长的一句“这是共军吗?”一起幡然醒悟了。
罗小光是一个多才多艺、勇敢、倔强、坚持、乐于助人、富有同情心的中国红军战士。他快板打得好,自编的一番话鼓足了战士们的士气。他不畏牺牲,尽管年龄小,个子小,可他毅然要求陈连长让加入突击队。尽管陈连长拒绝了他,他还是没有放弃,最后在战友的帮助下,他如愿地成为了抢渡乌江突击队员的一员。他耐心地教黄大发如何扑倒,怎样丢手榴弹。在黄大发的鞋子烂了的情况下,他把自己母亲给父亲生前做的一双鞋子送给了大发,也许这是他唯一的一双新鞋了,可是他也没有吝啬,可见他的热心。
黄大发是个和罗小光同般年纪的小伙子。他们有着近乎相似的痛苦经历,这也是他们两个合得来的原因之一。他机智、勇敢、顽强、倔强、冲动。被侯家军抓了后,他巧妙地逃脱了,尽管他负了伤。在他受伤爬到岸上,碰到罗小光,并误以为他是侯家军的情况下,他奋劲地和罗小光撕拼,最后晕倒,可见其顽强和勇敢。他协助罗小光他们渡江,也体现了他的勇敢。小刘在给他包扎伤口时,我军团长给了他一碗水喝,他本是想喝的,可是他还是倔强地拒绝了。尽管自己误会了罗小光,可他还是不好意思先主动开口。他和罗小光他们一起渡乌江后,看到了杀害他母亲的结巴营长,他冲动地出了声,差点暴露了。而后来他还是独自地离开队伍,准备去报仇,幸好最后被陈连长拉了回来。足以表现了他血气方刚,冲动的一面。
而政委、团长、陈连长他们则是一批沉稳冷静、指挥有方,关心下属的上级。我军成功地突破乌江与他们的领导是息息相关,紧密相连的。
还有两个特别值得提起的人物,一个是罗小光的爹,一个是黄大发的娘。他们的戏份都很少,却向我们展示了革命时期两种不同身份却都很伟大的人。身为赤卫队的队长,罗小光他爹在被别人抓获并枪毙时,他也是条汉子。他和中国众多帮助共产党,为国牺牲的烈士一样,都是英雄。被抓的时候,他将他最后的温柔给予了自己的妻儿,他万分的不舍,都融入了最后看他们一眼。在死的时候,他是坚挺着,不向敌人低头,身中了两枪,他依然没有倒下,而是坚强地转过深,狠狠地盯着敌人。他的眼神只有面对敌人的时候,才是那么的凶狠,那么的慑人。黄大发的娘是中国农村妇女的一个代表。她没有更多的细腻和柔情,在自己丈夫被打伤时,她是一手抓着他的衣服,一手托着他的头,而不是扑上去放声大哭。她的动作不够温柔,不够细腻,但是她爱夫护子心切,她勇敢地冲上去保护自己的儿子,与敌营长进行斗争,丝毫不妥协,而在最后葬送了自己的性命。
<三>摄影造型手段
在这部影片中,导演运用了各种景别,而这些不同景别的运用,向我们展示了不同的视野、空间范围、视觉韵律和节奏。首先是远景的运用。影片中多处用远景表现了乌江地势险峻、江水湍急。我军前进时和准备渡乌江战斗时,用了远景,以及战争场面也采用了远景。这样就表现了战争的宏观形象、规模和气势,给了观众整体的视觉信息。作为叙事性的描写的中景,片中大量的采用了。如影片开头部分,宣传员在石头上写字时用了中景,既交代了环境,也表现了他手写字的动作以及脸上的神情。还有开端部分介绍我军陈连长,罗小光他们时,也是用的中景。近景是表现人物面部神态和情绪、刻画人物性格的主要景别。罗小光打快板时的喜悦和回忆父亲被杀害的痛苦,敌旅长得知共军直奔乌江而来的紧张,陈连长发现手电筒掉入江里的那种悔恨和自责,以及黄大发看到娘被杀的那种愤怒和伤心等等均是通过近景表现出来的。他们肌肉颤动,目光的流转,眉毛的挑皱均被刻画得形象而又生动。黄大发一个人悄悄地离开突击队准备去报仇时,有一个对他脸部的特写,表现了他的仇恨和小心翼翼。用特写给影片营造了一种紧张的气氛。
导演在运用光线造型手段时,大量的使用了侧光和前侧光,重在表现我军战士的刚毅、英勇的形象。在政委召集众连长开会时,导演还专门用了人工光照在陈连长的脸上,以突出他是主要人物。在刻画敌军形象时,多使用脚光、顶光、逆光、侧逆光等,如参谋长向敌旅长报共军直奔乌江而来时,用了脚光和顶光。参谋长等人奉承说敌旅长会升官惹得敌旅长开心地大笑时,也运用了脚光,将他丑恶的形象表现得酣畅淋漓。
在《突破乌江》中,还运用了动态造型手段。罗小光和黄大发滚在一起时的运动,在我军和敌军战斗时,战士的运动。敌军烧毁老百姓的房子时的运动,这些都是人物的运动。还有机位的运动,如乌江地势和江面上情况的空镜头,摄像师就用了很多摇移镜头以表现我军所处环境的恶劣。小刘和政委谈及长工黄大爷边走边说时,便用了跟镜头。罗小光向黄大发讲述自己父亲被害时,摄像师便用了推镜头,由中景推到特写上,以详细地刻画罗小光的表情。影片中动态造型手段的结合,一方面响应人们眼中全面、详尽的事物,一方面克服平面造型局限,并且单一镜头中的信息量也大于固定镜头。
<四>悬念的设置
悬念的设置既推动了情节的发展,也给影片增加了趣味性,让观众兴味浓厚。第一个悬念的设置是在开端的部分,陈连长被团长调去,然后罗小光他们问班长发生了什么事,他说国家大事。这一悬念会让观众猜到底是什么国家大事,有继续看下去的念头。第二个悬念是敌参谋长在接到电报后,紧张的神色以及他催促手下快点回去,加上音乐制造的紧张气氛,为后面的情节的发展做了铺垫。罗小光要参加突击队,陈连长说他年龄小不让他参加,同班的战友小声地告诉他怎么办以及他们渡江后,陈连长发现了敌军一个仅有几个人的碉堡时告诉大家他的打算,都是悬念的设置,都推动了剧情,任其合情合理地发展。黄大发从侯家军手中逃脱,逃到岸上时,用音乐进行了渲染,制造了悬念,人们也跟着紧张的音乐一起紧张,担心黄大发是否会被侯家军发现,是否还能见到他的父亲。
<五>音乐
《突破乌江》中有二十几处响起了音乐。第一处是影片的开端,我军振奋地赶着会师,便运用喜悦的音乐。而第四处也是战士们走在路上,只不过是奔向乌江的路上,那种激昂的音乐伴随着战士们激昂的情绪,恰到好处。片中第二处音乐的响起,是乌江的那几组空镜头。大号的沉闷,带有哀婉,突然紧凑的节奏似像人们诉述了危险,而乌江的险峻、江水的湍急,在音乐中变得更具挑战性了。敌参谋长在收到电报后,神色马上变得慌张,这时音乐适时地响起,既增添了悬念,也营造出了一种紧张的氛围,更烘托出了人物的情绪。陈连长他们在第一次渡乌江时,音乐一直持续了近四分钟,其中音乐随着情节的变化,时而缓慢轻巧,时而紧促激烈,陈连长他们在乌江里拉线时,音乐跟着紧促,观众也跟着紧张,都在担心他们是否能成功渡江,最后绳子被炸断时,音乐也缓慢下来,团长一声“撤”,音乐也近戛然而止。敌营长被黄大发炸死的时候,振奋的音乐中还有喇叭的鸣叫,仿佛向人们昭示我军的胜利。黄大发的娘被敌营长用枪打死时,音乐悲壮而又愤怒,正体现着此时此刻片中人物的心情,也与观众意外、悲愤的心情产生了共鸣。战士和老百姓一起制作竹筏时,音乐轻快活泼,既体现了军民一起合作的欢快心情,又表现了劳动的喜悦。
<六>声音
影片中的声音也丰富多彩,千变万化。除了人物的同期声,战争的环境音,乐器的声响,还有一些音响的效果音等等。出现多次的号角声,每种号角声都有它特定的意义,有召集战士集合的,有开始战争的,有召集准备出发的。渐近渐大的马蹄声,表现了声音的透视,拓展了大景别的表现力,逼真形象。江水的咆哮,狂风的呼叫,枪支炮弹的轰鸣,灭火的水声,挂电话的声音,敌参谋长打开电报的声音,鞭子抽人的声音,轻微的转头砸人的声音,电话摔掉的声音等等,都栩栩如生,惟妙惟肖,给观众带来了视听上的享受。该片中还有一段快板,活泼,富节奏感,配上罗小光的说段,给影片增添了不少趣味,也让观众耳目一新。
<七>伏笔
导演在片中也运用了埋伏笔的手法。如描绘乌江的险峻湍急的空镜头,说明渡江的难度,为第一次渡江失败埋下了伏笔。地主和地主婆的出现,为后面小刘说有一户地主人家做了铺垫,他们说没有带走粮食和财产,也解决了后面被毁了房子和粮食的老百姓的食住问题。罗小光的一段快板,配上说词“咱们一天走了一百八,敌人三天才走了九十九”,以及我军战士们快捷的步伐的特写,都证实了后面敌旅长说“共军怎么一下子就从200多里走了只有离乌江40里的距离了”是完全有可能的。还有最大的一个伏笔就是前面所有表现敌方性格特征的场景、画面,均为他们的失败埋了伏笔,说明了他们失败的必然性。伏笔的运用也给影片增添了一定的悬念感,辅助了剧情有条不紊地发展。
<八>对比的运用
影片中有人物性格的对比,也有氛围的对比。如敌方对待老百姓的残忍和共军的友善,敌军的胆小和我军的勇敢,都是人物性格上的对比。而气氛的对比,最典型的就是陈连长他们渡江失败时,敌方在热热闹闹地开庆功宴,每一个人都兴奋至极,但我军却很沉闷,有唉声叹气的,有耷拉着脑袋的,都各有所思,用政委的话说,“白天没渡过江,大家都憋了一股劲”。正是运用了这种对比的手法,影片中人物的对立、敌我两方的矛盾才得以融入影片,人物的情感才能够升华,主题才得以深化。
❸ 关于红军的电影都有哪些
1,《血战湘江》
《血战湘江》是八一电影制片厂出品的战争类电影。该片由陈力执导,王霙、保剑锋、徐箭、董勇等主演,于2017年6月30日在中国上映。该片讲述了1934年红军34师官兵付出巨大牺牲奋力掩护党中央渡过湘江、成功突破封锁的悲壮故事。
2,《绝战》
《绝战》是由林小鑫、许江华执导的战争题材电影,由厦门蓝火焰影视、厦门乐众文化共同出品,由何育骏、王岚、高明升、胡子健、吕文军等主演。
该片于2016年7月1日在中国大陆上映。该片以“湘江战役”为背景,讲述红34师为了掩护中央主力红军突围,担当后卫与敌人浴血奋战、凤凰涅槃的故事。
3,《洪湖赤卫队》
《洪湖赤卫队》是北京电影制片厂、武汉电影制片厂联合拍摄的革命战争题材歌剧艺术片,由谢添执导,王玉珍主演,于1961年上映。
该片改编自同名歌剧,讲述了20世纪30年代,韩英带领洪湖赤卫队与敌人展开艰苦斗争,保卫湘鄂西革命根据地红色政权的故事。
4,《勇士》
《勇士》是由八一电影制片厂出品的战斗片,由宁海强执导,于小伟、李东学、聂远、宋佳伦领衔主演。该片于2016年10月14日在中国上映。《勇士》以红军长征强渡大渡河为背景,讲述了红四团二十二名突击队员,突破天险穿越枪林弹雨的生死关口,飞夺泸定桥的故事。
5,《巴山女红军》
《巴山女红军》是中润海天传媒影业出品的一部战争题材电影,影片讲述中国工农红军第红四方面军妇女独立团在川陕革命根据地的那一段辉煌历程。这支创造了奇迹与功勋、将女性抗争与解放运动推到巅峰的妇女武装,最终成为凄婉而悲壮的绝唱。
❹ 有什么讲红军长征的电影或电视剧好看的推荐一下呗
《亮剑》我觉得好行
❺ 绾㈣壊鐢靛奖鏈夊摢浜
绾㈣壊鐢靛奖鏈夛細銆婄孩娴疯屽姩銆嬨併婇噾鍒氬窛銆嬨併婂叓浣般嬨併婅鎴樻箻姹熴嬨併婃崓鍗鑰呫嬬瓑銆
1銆併婄孩娴疯屽姩銆
銆婄孩娴疯屽姩銆嬫槸涓閮ㄧ敱鏋楄秴璐ゆ墽瀵硷紝寮犺瘧銆侀粍鏅鐟溿佹捣娓呬富婕旂殑鍔ㄤ綔鐗囷紝浜2018骞2鏈16鏃ュ湪涓鍥藉唴鍦颁笂鏄犮傝ョ墖涓昏佽茶堪浜嗕腑鍥芥捣鍐涒滆洘榫欑獊鍑婚槦鈥8浜哄皬缁勫夊懡鎵ц屾挙渚ㄤ换鍔$殑鏁呬簨銆
❻ 说出一部电影的名字,证明你已经不再年轻
《甲午风云》,《英雄虎胆》,《柯山红日》,《农奴》,《哥俩好》,《夜半歌声》。
手提红灯(《红灯记》)四下看,勇刚平原来作战《平原作战》;水英高唱《龙江颂》,柯湘映红《杜鹃山》。《奇袭》《打击侵略者》;《英雄儿女》上前线;《三进山城》《侦察兵》,《车轮滚滚》飞硝烟;海娃智送《鸡毛信》,《小兵张嘎》掏鸟蛋!《五朵金花》《喜盈门》,《青松岭》上《艳阳天》;《红雨》《春苗》《青松岭》,《海霞》《海港》《磐石湾》。最喜还是“老三战”(《地道战》《地雷战》《南征北战》),十里八里鞋跑烂;肚子饿扁不吃饭,看了一遍又一遍;回家挨打心窃喜,梦里戴花把军参;革命英雄人人敬,童年岁月真浪漫!
昨晚才看了《三毛流浪记》。故事讲述了三毛的心酸遭遇,在解放前的上海。
三毛是上海的一名流浪儿童,他没有家,没有亲人,无家可归,衣食无着。吃贴广告的浆糊,睡在垃圾车里,冬天就以破麻袋披在身上御寒。为了生存他卖过报,拾过烟头,帮别人推黄包车,但总是受人欺悔,但他挣到的钱连吃顿饱饭都不够,只有与他命运相同的流浪儿关心他,给他温暖。
当时第一次看这电影时我很年轻,,那演员三毛不更老了吗?三毛再苦也能坚持可到我们这个岁数半点苦都不能吃了,没有牛奶水果就觉得去不了大街了,时间过得好快,你觉得老了就再看看三毛吧!
《春雷》一声震天响,迎来了《早春二月》,唱起了巜青春之歌》,组成了《革命家庭》,接受《风暴》的洗礼,讲起了《拔哥的故事》,点燃了《星星之火》,已成《燎原》之势,之后《大浪淘沙》里的年轻人组建了《洪湖赤卫队》和《红色娘子军》激战《七天七夜》退到《金沙江畔》,勇士们《突破乌江》上了《杜鹃山》这是《我这一辈子》的事。
小日本来了,王二小把《鸡毛信》送到冀中平原,村村开展了打击日本鬼子的《地道战》《地雷战》《麻雀战》,还组建了《铁道游击队》和《敌后武工队》响起了《平原枪声》,进行《东进序曲》,《小兵张嘎》骑着大红马《三进山城》在《战斗里成长》,之后讲起了《狼牙山五壮士》和《柳堡的故事》,《永不消逝的电波》终于《冲破黎明前的黑暗》。
抗战胜利后,独夫民贼蒋介石发动反人民的内战,刀铡《刘胡兰》,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开始了巜南征北战》《黑山阻击战》,涌现了《董存瑞》舍身炸碉堡,才有《红日》里歼灭蒋介石顽牌、张灵甫的七十四师,接着《战上海》、《兵临城下》,接着《智取华山》,随着把蒋介石赶到台湾岛子上去。
美帝国主义发动朝鲜战争,中国的巜英雄儿女》们雄纠纠,气昂昂跨过鸭绿江,用《奇袭》的战术《打击侵略者》,英雄的中国人民志愿军把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军队从《上甘岭》一直打到《三八线上》。
《春天来了》《咱们的牛百岁》赶着马车,带着《大李小李和老李》走上了《金光大道》直奔《青松岭》看见了《我们村里的年轻人》里的《五朵金花》和《四千金》都在《笑逐颜开》,便见《水乡的春天》到处开满了《山花》,《布谷鸟又叫了》又是一个《丰收》在望的年景,《花好月圆》!
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
欢腾的小凉河,金光大道,青松岭,春苗,决裂,火红的年代。都是宣扬 社会 主义核心价值观,防止资本主义复辟的经典作品。
我们那年的电影:
我叫″小铃铛",家住″槐树庄"。左邻″白毛女",右邻″李双双"。″今天我休息",正在讨论"家庭问题",突然来了″不速之客",说是丢了″秘密图纸",叫我″跟踪追击"。我跨过了″万水千山",走遍″林海雪原",来到″箭杆河边"。望着初升的″红日",我写下了″渡江侦察记"。我跟随″山间铃响马邦来",到了″林家铺子",问了″哥俩好",找到"大李小李和老李"。在″蝴蝶泉边"认识了″五朵金花",拜会了″刘三姐",询问了″阿诗玛"的近况。告别了″冰山上的来客",和″雷锋"一同登上"特快列车",我们参加了″铁道游击队"。为了保卫″粮食",我们发明了″地道战"″地雷战"。在″平原游击队"和″独立大队"的协助下,根据″红孩子""小兵张嘎"″英雄小八路"送来的″鸡毛信"。通过″永不消失的电波",经过″奇袭",最终取得了″上甘岭"的胜利。通过″南征北战"的煅炼,我″在战斗中成长"。
这是我的″电影史",还有落下的,请朋友们补上。谢谢!
《红色娘子军》
看到里面陈强演的南霸天那叫一个恨。
那时候电影都很激进,喜欢这部电影是因为里面的女演员第一很漂亮,第二有许多女兵光着腿的镜头,那些英姿飒爽的女兵的腿型真的很美,估计那时候很多人和我一样,嘴上不好意思说心里其实很期待。
吴琼花浓眉大眼,但我更喜欢里面她的那个叫红莲的“姐姐”。我觉得她更有女人味。
那个指导员洪常青被烧死也是我看这部电影最心痛的时刻,在那一瞬间,吴琼花成熟了,成为了真正意义上的革命者,不再冲动,开始知道动脑筋了,喜欢这部电影,给了我童年许多遐想和教育,让我从小知道热爱党,从小知道是那时候的共产党让穷人翻了身。
要说看的最早的一部电影,且有记意,说出来大家可能不信,在我的记意中,我过最早的一部电影是巜农奴》,好像讲的是西藏农,牧民翻身当家做主人的故事,那太小了,现在只有一点模糊的印像,只是这部影片在文革时受到批判,再也没看过了。以后随着午令的增长所看影片就多了,不过还是怀念老影片呀!像巜渡冮侦查记》巜永不消失的电波》巜南征北战》《三进山城》等都一生的记意,也教育了我们这代人的爱国情怀,借此极会我想对祖国说一声:祖国……母亲我永远爱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