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国十部教育孩子的电影
中国十部教育孩子的电影:
1、一个都不能少
导演:张艺谋
《奔跑的少年》是我国一部由伊利多斯·帕如克、努尔曼姑·吐尔地玉素甫和阿依古丽·阿不都拉等人主演的教育电影。
故事发生在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的一个新疆村庄里,主人公帕尔哈提是一所小学的教师,幼年时候的足球梦想被父亲扼杀。沙丘上,一颗足球被风吹到帕尔哈提的脚下,唤起了他对足球的回忆和热情。他将足球带回家缝好,由此一颗“天赐”的足球便改变了帕尔哈提和他班上十几个孩子的命运并组建了一个传奇的球队。
2. 鐩樼偣10閮ㄩ傚悎鑰佸笀甯︾潃瀛︾敓涓璧疯傜湅鐨勭數褰
鐢靛奖璇惧爞锛氱偣鐕冨︿範鐑鎯呯殑鍗侀儴甯堢敓鍏辫祻浣充綔
鎯宠薄涓涓嬶紝褰撹惧爞涓婁笉鍐嶆槸鍗曡皟鐨勮炬湰锛岃屾槸鐢靛奖灞忓箷涓婇偅浜涘紩浜哄叆鑳滅殑鏁呬簨锛屽︾敓浠浼氬備綍鍏村嬶紵鏁欒偛锛屼笉浠呬粎鏄鐭ヨ瘑鐨勪紶鎺堬紝鏇存槸蹇冪伒鐨勫惎杩銆備互涓嬫槸鍗侀儴绮惧績鎸戦夌殑鐢靛奖锛岃╄佸笀浠涓庡︾敓鍏变韩瑙嗗惉鐩涘达紝鎰熷彈鏂囧寲鐨勭版挒锛屽悓鏃跺湪杞绘澗鐨勬皼鍥翠腑浼犻掓繁娌夌殑鏁欒偛鎰忎箟銆
1. 銆婂湴鐞冧笂鐨勬槦鏄熴嬶紙Taare Zameen Par锛
杩欓儴鍏充簬鐗规畩鏁欒偛鐨勬不鎰堜箣浣滐紝鎻愰啋鎴戜滑姣忎釜瀛╁瓙閮芥槸鐙涓鏃犱簩鐨勬槦鏄熴傞氳繃銆婂湴鐞冧笂鐨勬槦鏄熴嬶紝鑰佸笀鍙浠ュ惎鍙戝︾敓鍙戞帢鑷鎴戯紝鐞嗚В姣忎釜瀛╁瓙閮藉煎緱琚娓╂煍浠ュ緟銆
缁忓吀鍙拌瘝锛氣滄瘡涓瀛╁瓙閮芥槸鐙涓鏃犱簩鐨勶紝缁堟湁涓澶╀粬浠浼氳蛋鍑鸿嚜宸辩殑璺銆傗
2.銆婃斁鐗涚彮鐨勬槬澶┿嬶紙Les Choristes锛
杩欓儴娓╅Θ鐨勫笀鐢熸晠浜嬬墖锛屼紶閫掔潃姝h兘閲忋傚畠鍛婅瘔鎴戜滑锛岃佸笀鐨勫奖鍝嶅姏鏃犲勪笉鍦锛岀埍鎵嶆槸鏁欒偛鐨勭湡璋涖
缁忓吀鍙拌瘝锛氣滄案杩滃埆璇存案杩滐紝鎬绘湁甯屾湜鍦ㄧ瓑寰呫傗
3.銆婂ぉ绌轰箣鍩庛嬶紙澶╃┖銇鍩庛儵銉斻儱銈匡級
瀹宕庨獜鐨勫姩鐢讳笘鐣岋紝鎸戞垬鍕囨皵涓庢ⅵ鎯崇殑杈圭晫锛屾暀瀵煎︾敓浠鍕囨暍杩芥眰鍐呭績鐨勫0闊炽
缁忓吀鍙拌瘝锛氣滃潥鎸佸悗鐨勯噴鏀撅紝杩庢帴鍏夋槑鐨勬湭鏉ャ傗
4.銆婅倴鐢冲厠鐨勬晳璧庛嬶紙The Shawshank Redemption锛
杩欓儴鍔卞織鐢靛奖灏嗚嚜鎴戞晳璧庣殑鍔涢噺娉ㄥ叆瀛︾敓蹇冪敯锛屽嵆浣垮洶澧冮噸閲嶏紝涔熻佸績鎬甯屾湜銆
缁忓吀鍙拌瘝锛氣滆嚜鐢辩殑缈呰唨锛屽嵆浣垮洑绂佷篃鏃犳硶闃绘尅銆傗
5.銆婄豢閲庝粰韪銆
杩欓儴缁忓吀鐨勭ヨ瘽鏁呬簨锛岀敤鐖变笌鍕囨皵鍞ら啋灏忓︾敓鐨勬兂璞″姏锛岃╀粬浠鏄庣櫧瀹剁殑鐪熻皼銆
缁忓吀鍙拌瘝锛氣滃讹紝鏄蹇冪伒鐨勬腐婀撅紝鏃犺鸿蛋鍒板摢閲岄兘鍊煎緱瀵绘壘銆傗
鈥︹
姣忎竴閮ㄧ數褰遍兘鏄涓娆″績鐏电殑鏃呰岋紝瀹冧滑閫氳繃涓嶅悓鐨勬柟寮忥紝鏁欎細瀛︾敓浠鐝嶈嗙埍銆佸媷姘斻佹櫤鎱э紝浠ュ強濡備綍闈㈠圭敓娲荤殑鎸戞垬銆傚湪绗戝0鍜屾唱姘翠腑锛岀數褰辨垚涓鸿繛鎺ョ煡璇嗕笌鎯呮劅鐨勬ˉ姊侊紝璁╂暀鑲蹭笉鍐嶆灟鐕ワ紝鑰屾槸鍏呮弧浜嗕箰瓒e拰鍚绀恒
璁╂垜浠涓璧疯蛋杩涜繖浜涚數褰辩殑涓栫晫锛屾劅鍙楃數褰卞甫鏉ョ殑鏁欒偛榄呭姏锛岃╁︿範涔嬭矾鏇村姞涓板瘜澶氬僵銆
3. 有个外国电影是关于学生教育的,一个男老师和一群孩子
这类电影确实很多,其中一部名为《死亡诗社》的电影特别引人注目。这部电影讲述了一位个性独特、思想前卫的男老师,他用自己独特的方式教学生们写诗,鼓励他们追求梦想,追求思想自由。这位老师不仅改变了学生们的生活,也影响了他们的人生观。
电影中的男老师通过一系列的课程和活动,激发了学生们对生活的热情和对未来的憧憬。他鼓励学生们勇于表达自己的想法,敢于挑战传统观念。学生们逐渐学会了思考,学会了勇敢,学会了追求自己真正想要的生活。
在电影中,这位男老师还引导学生们阅读经典文学作品,让他们了解历史,理解社会。他用诗歌和文学作为媒介,帮助学生们建立起对世界的认识和理解。学生们在老师的引导下,开始更加深入地思考自己和世界的关系,从而更加自信地面对生活。
这部电影不仅展现了教育的力量,还展示了人性的美好。它让我们认识到,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激发学生的潜能,帮助他们成为更好的人。这部电影值得一看,它会让你对教育有更深的理解。
这位男老师用他的智慧和勇气,改变了学生们的人生轨迹。他不仅教会了他们知识,更重要的是,他教会了他们如何思考,如何面对生活的挑战。这部电影让我们看到了教育的力量,也让我们看到了人性的美好。
4. 浅析电影《孩子王》中的教育
一、电影《孩子王》概述
《孩子王》是由 阿城 的同名小说改编而成的电影,讲述了中国“十年动乱”时期,知青“老杆”被调到农场中学教书;他尽己所能教给学生真正有用的知识,最后却因没有按教学大纲及课本教课而被解雇的故事。所谓“孩子王”,指的即是“教师”这一职业。影片整体的意境不显波澜,却展示了当时中国的一些教育问题,暗藏了深刻的主旨。本文将以其中传达的教育观念为切入点展开,并对其中一些细节进行探讨。
二、《孩子王》中的教育观
1、平等真诚、虚心求教
“讲老实话,字,我倒是认识不少;书,没教过,不知道该教你们什么。你说说看,李老师是怎么教的?”
老杆初来乍到,面对学生的质问,他没有生气,而是诚实地承认自己“确实不会教书”,并虚心地向学生请教平常教书的方法,这体现了老杆平等真诚的教育观念。之后他让学生一个个上台圈出黑板上的生字,又进一步拉近了他与学生之间的距离。
老师和学生不应该是绝对的上与下的关系,而应是一种相对平等的教学相长的关系。长久以来的传统教育都强调学生应“尊师重教”,这没有错,但一定程度上也导致了一些老师对“尊重学生”的忽略。平等、真诚的理念都基于对学生的尊重,对教育事业的敬畏。这也是良好师生关系建立的必要条件。
2、脚踏实地、学以致用
“我收拾着一应教具,觉得这两节课尚有收获,结结实实地教了几个字,有如一天用锄翻了几分山地,计工员来量了,认认真真地记在账上。”
在老杆来之前,学生上课即是抄书。在尚有许多生字存在的条件下,学生们并不能理解课文的含义,一味地抄书讲解也就失去了意义。老杆放弃课文讲述而专攻生字的决定,无疑是最利于学生自身发展的。几个“结结实实”的汉字,胜与十万高谈阔论的文章——价值取决于是否内化于己。
山里的孩子们并不会写作,甚至一篇文章下来,不过一个“兔子尾巴”似的“走”字,老杆却说这样至少让人明白“他不是跑来的,也不是飞来的,更不是叫人背来的,而是走来的”。“清楚”是老杆对这些孩子唯一的标准,也是最为实际的标准。语言文字的功能性在于传情达意,而能够“传达”的首要条件,便是清楚。修饰性的语言只是辅助,如同房子中的墙饰、浮雕,这些是不能称重的,真正承担起房屋的架构的,仍是朴素的房梁支柱。
在作文章之外,“清楚”的首要性可延伸至为人处世的方方面面。不论做何事,都必须脚踏实地地做,不可做连字也不识,抄“社论”做文章之事。在自身能力有限时,至少保证“清楚明白”,内修而外致,方能屹立不倒。
3、就事论事、适时严厉
“我们说好是你昨天写今天的劳动,你虽然作文是昨天写的,但劳动也是昨天的。记录一件事,永远在事后,这个道理是扳不动的。”
影片中,王福是个刻苦努力的学生,他与老杆以字典为赌注,称自己今天能完成明天劳动后的作文。在他提前完成了劳动与作文,并与第二天交于老杆后,老杆对他说了这段话。此时的老杆是严厉的,他没有因为王福的努力,或是王福向来的“好学生”形象而迁就他,让他赢得这个赌注,而是借刺深刻阐述了“记录一件事,永远在事后”的道理。“就事论事”的教育观念是老生常谈的,但能做到却又是难能可贵的。
由于刻板印象造成的教育中区别对待的现象至今仍不鲜见。老师常常对“好学生”会稍显宽容,而对“差学生”则更为严厉,这在教育中是不恰当的。教师对于学生的态度应当取决于学生处于事件的对错,正确的事情应当赞赏,而错误的事情无论对象是谁都应该加以批评,阐明原委,这样才能在学生中树立正当的对错观与赏罚观。
4、时时反思、常怀审视
“我每每点一支烟在旁边望他抄。有时怀疑起来,是不是我害了学生?书究竟可以这样教吗?学也究竟可以这样学吗?初时将教书看得严重,现在又将学习搞得如此呆板,我于教书,到底要负怎样的责任?”
这是老杆的自我怀疑与反思,也应当是每一位教师都应常常问自己的问题。教育是发展的,甚至教育应当走在时代之前,而非在时代的浪潮中被裹挟。所谓“正常”的教育模式,有时候已经成为限制孩子发展的枷锁,如果我们陷入这种“潮流”,我们是否有勇气去突破禁锢,去寻找更好的教育方式?我们所身负的教育责任,不仅仅是讲授书中的文化知识,更是去培养一个个立体的人。因此,在从事教育事业时,我们必须时时反思,常怀审视的目光,承担起下一代的责任。
三、《孩子王》中的细节反思
1、循环的故事
“老黑他们明白过来,极严肃地一齐吼道:‘讲的什么呢?从前有座山,山里有座庙,庙里有个和尚讲故事。讲的什么呢?从前有座山,山里有座庙……’”
影片里老黑一众将这个循环的故事吼得极富节奏感,这个场景却透着无法言说的荒诞与虚无。重复的情节还有老杆的两次上山下山。这种重复循环的情节设置,既是前后的一次对比,同时也从结构上暗喻了影片循环的本质。而上山下山的重复,又如同西西弗斯神话,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而意义在何处尚看不见尽头。这也透露着历史循环于一代人的悲剧性。在这样的历史洪流中,怎样的教育似乎都无济于事。
王福的一个标志是“抄字典”,而“抄字典”行为本身也是重复。影片最后,老杆给王福的一句话是:“今后什么都不要抄,字典也不要抄”。这是在引导王福跳出循环,还是一声无奈的叹息,暗示着王福也无法跳出历史、阶级的层层圈套?答案尚未可知。
2、放牛娃的象征
放牛娃在影片中是一个象征性的人物,老杆曾四次与放牛娃相遇,他执着地询问其是否要念书识字,得到的只有呆滞的凝视。放牛娃的身份经历,影片中没有展现,但仅从他迷蒙的目光中,我们可以推测他对“读书”并无概念,也不知读书对改变命运的重要性,甚至连“改变现在的生活”的意识也没有,只是机械地接受着生活现状。当时中国又有多少这样处于教育背面的孩子呢?老杆有心教授,却空有表达,实乃心有余而力不足。
3、紫色迷雾的隐喻
影片的最后,老杆被迫离开农场中学,他走进了一片紫色迷雾中,神色迷茫。这片迷雾即是以当时的视角,对中国未来教育发展的隐喻。老杆要回队里劳作,孩子们继续抄着讲着阶级斗争的课文,他教孩子们识字写作的这段日子,是否会如向一潭死水里投的一颗石子,激起的波纹转瞬即逝,老杆在迷茫,很多人也在迷茫。众多的迷茫汇聚成紫色迷雾,仍只能随时代前行,怀抱着教育的希冀,等待雾散云开的那一天。
四、总结
雅斯贝尔斯在《什么是教育》中说:“教育就是一棵树摇动一棵树,一朵云推动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在电影《孩子王》中,我们看到了一位真诚平等,学以致用、不盲从时代的教师形象,也看到了中国当时教育制度,教育方式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对中国教育未来发展的忧虑。在当今时代,这些问题都得到了较大程度的解决与改善,但知青老杆传达的教育观念,依然值得我们学习品味。
参考文献
[1]陈琳.《孩子王》的影像寓言[J].视听,2020(12):88-89.DOI:10.19395/j.cnki.1674-246x.2020.12.044
[2]邱晨晨,姜思羽.作为教师,我是谁?——来自电影《孩子王》的追问[J].中国教师,2019(05):119-121.
[3]万思扬,苏米尔.压抑的年代与反叛的精神——再谈电影《孩子王》的文化意涵[J].电影评介,2017(11):56-58.DOI:10.16583/j.cnki.52-1014/j.2017.11.016.
[4]阿城.《棋王树王孩子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