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电影题材 » 中国1910年战争电影
扩展阅读
宝贝老板播放全集大电影 2025-08-05 08:46:21
什么软件有小电影 2025-08-05 08:31:45

中国1910年战争电影

发布时间: 2025-08-05 07:27:36

Ⅰ 有哪些关于中国近代史题材的电视剧或电影

1.《辛亥革命》

是由张黎和成龙执导,赵文瑄、李冰冰、陈冲、孙淳、房祖名、胡歌、余少群、杜宇航等主演的革命战争片。该片讲述了晚清末年,内忧外患,中华民族到了危亡之际。改良派维新变法运动的失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派,决心以革命推翻清政府,建立共和体制的故事。

2.《走向共和》

是一部由中央电视台、北京同道影视节目制作有限公司、中国国际电视总公司、长沙电视台等联合出品的中国近代史题材电视剧,该剧由张黎执导,盛和煜、张建伟编剧,王冰、吕中、孙淳、马少骅、李光洁等主演。

3.《孙中山》

是2016年中国拍摄电视剧。该剧由蔺永钧编剧、冯刚为总导演,张绍明、林伟、王艺伦共同导演,韩夫一、孙茜、王卓、薛浩文、李舜、周显欣、张秋歌、王辉、赵波主演,讲述了孙中山先生伟大、传奇而不朽的一生。

4.《建国大业》

是2009年上映的一部中国历史电影,是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的献礼作品。本片由黄建新执导,韩三平担任制片人,云集了华语影坛百余位明星客串(零片酬)的影片。

5.毛泽东》

是由中央电视台、中国电视剧制作中心有限责任公司、湖南广播电视台、湖南和光传媒有限责任公司出品,由高希希执导,黄晖、叶剑、温豪杰编剧,唐国强、侯京健、刘劲、王伍福、郭连文等主演的革命历史剧。

(1)中国1910年战争电影扩展阅读

《辛亥革命》剧情

晚清末年,内忧外患,中华民族到了危亡之际。改良派维新变法运动的失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派,决心以革命推翻清政府,建立共和体制。

1895到1910年,革命党人先后发动了多次起义,秋瑾、徐锡麟等一批革命党先驱先后牺牲,革命陷入低潮。

1910年底,孙中山再次在海外召集同盟会骨干,组织力量准备在广州发动起义黄兴与徐宗汉假扮夫妇,秘密潜入广州。然而广州之战终因革命党人寡不敌众而告负,林觉民等一大批革命骨干壮烈牺牲,黄兴也身负重伤。徐宗汉等冒死收葬了烈士遗体72具,葬于广州城外的黄花岗。

经过这次的起义,清政府对革命党人进行了血腥镇压,同时积极寻求与帝国主义的卖国交易。

Ⅱ 辛仁浦是什么人

辛仁浦是电影《英雄黄骅》里面的反派人物,黄骅是由冀鲁边区军区手枪队队长冯冠奎受叛徒辛仁浦的指使枪杀的,指使打死黄骅的军区司令员是邢仁浦,而电影上的名字是辛仁浦。

电影《英雄黄骅》再现了20世纪40年代燃烧在燕赵大地上的抗战烽火,1941年,抗日战争最艰苦的年月,时任八路军115师教导第6旅副旅长的黄骅临危受命,来到冀鲁边区领导军民抗战,他英勇善战,很快扭转了被动局面,发展壮大了八路军力量,最终却不幸被叛徒和汉奸刺杀牺牲。

该影片作为新中国成立60周年的献礼影片,已被列为2009年河北省委宣传部重点工程,并于2011年3月15日正式亮相央视电影频道。

(2)中国1910年战争电影扩展阅读:

邢仁甫(1910年—1950年),化名李少林、关沧州、罗镇、沙欧,盐山县旧县镇东街人。曾任冀鲁边军区司令员、八路军一一五师教导第六旅旅长,后投敌,解放后被正法。

邢仁甫的叛变投敌,使党的事业遭受了不应有的损失,他自己也堕入了罪恶的万丈深渊。

法网恢恢,疏而不漏。1949年1月5日,在解放天津的战斗中,我人民解放军抓获了一个名叫罗镇的国民党专员兼保安司令。他不是别人,正是双手沾满烈士鲜血、恶贯满盈的大叛徒--邢仁甫。历史是无情的,任何与党、与人民为敌的人,卖国求荣终将得到应有的惩罚。

1950年9月7日,在盐山县城东万人公审大会上,随着一声清脆的枪响,一个从八路军的军区司令员蜕变为大叛徒的人结束了生命。他没有作为一名英雄,倒在腥风血雨的战场上,却作为一名罪犯,倒在人民政府的刑场上。

Ⅲ 电影《辛亥革命》讲的是一个怎样的故事

由电影《辛亥革命》浅谈对辛亥革命的思考

中国的璀璨文化中,君主帝王专制制度占据了几千年的历史,它在我们的历史中的地位是不可撼动的。但是,在一百多年前的二十世纪初,一场辛亥革命却改变了历史,君主专制制度就此终结,从此开启了中华民族的新时代。

1、辛亥革命的爆发是必然的。

一般认为,中国近代史是从1840年的鸦片战争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的历史。这一段历史是不堪回首的,其中包含了太多国家的屈辱与太多人付出的血泪,当然也有着很多革命人奉献的热血。1840年的鸦片战争就是悲剧的开端。第一个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为西方列强打开了一扇侵占中国的大门。那时的清政府只能用惨不忍睹来形容:外部,列强虎视眈眈,一遇时机就咬一口,没有不占的便宜;内部,清朝官员招权纳贿,痛民误国,只贪图自己的一己私利,在国家大难面前都在为自己的小利益争破头。正是在清政府处于内外交困之时,1901年《辛丑条约》的签订更是标志着以慈禧太后为首的清政府已经彻底放弃了抵抗外国侵略者的念头,甘心担当“洋人的朝廷”。这是让多少国人所唾弃的。

列强在华各处扩张势力,清政府的无能,使得人民对国家的怨言不断。政府的财政紧缺,只得对人民多方压迫,民众叫苦声不断,而政府根本就没有精力去顾及。在这样的环境中,革命的爆发一触可及:率先醒悟的青年知识分子在这样的情况下开始摸索救国救民的新道路,他们都是对世界的情势与国家的民族危机有敏锐认识的人,并且也怀着救国必胜的决心,在孙中山的领导下他们也理所当然的成为了辛亥革命的中坚力量。

2、革命的艰难到成功

革命是什么?在电影片头,秋瑾说:“革命是为给天下人造一个风雨不侵的家,给孩子一个宁静温和的世界。”其实在我看来,革命就是一种必须的手段,让我们整个民族不再受列强的压迫,我们自己真正强大起来,屹立在世界之上。在影片中,有很多令人感动的镜头,青年战士们怀着对革命的热情,身上随时都揣着写给家人的信,应该算是遗书吧,他们在战场上也不退缩,就是这样的一群人,他们把自己的全部奉献给了革命;革命烈士们的家人都全力支持革命,就算失去亲人他们伤心,他们也坚信革命是必须的。但是觉醒参加革命的人却只是小一部分,大部分的民众都是鲁迅笔下的麻木不仁状态。革命人受刑时,民众们却是在旁边充满好奇的围观,他们的脸上没有悲愤没有痛心,有的只是对受刑这个小小事件的看热闹心情。看到这里我是感到很悲凉的,民众是革命的目的,而民众却不理解,这样得来的结果又有什么好处呢。

唤醒沉睡的人民,也许这才是革命的关键。

Ⅳ 胡歌演的林觉民什么电影

是《辛亥革命》。

《辛亥革命》是由张黎和成龙执导,赵文瑄、李冰冰、陈冲、孙淳、房祖名、胡歌、余少群、杜宇航等主演的革命战争片。

该片讲述了晚清末年,内忧外患,中华民族到了危亡之际。改良派维新变法运动的失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派,决心以革命推翻清政府,建立共和体制的故事。 该片于2011年9月23日在中国内地公映。

剧情简介

晚清末年,内忧外患,中华民族到了危亡之际。改良派维新变法运动的失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派,决心以革命推翻清政府,建立共和体制。1895到1910年,革命党人先后发动了多次起义,秋瑾、徐锡麟等一批革命党先驱先后牺牲,革命陷入低潮。

1910年底,孙中山再次在海外召集同盟会骨干,组织力量准备在广州发动起义黄兴与徐宗汉假扮夫妇,秘密潜入广州。然而广州之战终因革命党人寡不敌众而告负,林觉民等一大批革命骨干壮烈牺牲,黄兴也身负重伤。

徐宗汉等冒死收葬了烈士遗体72具,葬于广州城外的黄花岗。经过这次的起义,清政府对革命党人进行了血腥镇压,同时积极寻求与帝国主义的卖国交易。在四川,清廷又一次丧权辱国的行为,引发了轰轰烈烈的保路运动,湖北新军被紧急抽调前去镇压。

在武昌,新军当中的革命党名单泄露,湖广总督瑞澄开始对名单上的革命党人逐一捕杀,革命形势十分危急,革命党人熊秉坤、金兆龙等愤然打响了革命第一枪。经过一夜激战,武昌起义的革命军攻占了总督府,黎元洪被革命军将士紧急推为军政府都督。

武昌起义成功,举国震惊,消息传到美国,孙中山和同盟会成员欢欣鼓舞。立即派黄兴和徐宗汉赶到武昌战场,大大振奋了革命军士气。不惜以热血和生命保卫飘扬着革命红旗的武汉三镇。经过这么多血与火的洗礼,黄兴和徐宗汉的感情不断升华,两人决定结为革命夫妻继续比并肩战斗。

风雨飘渺的清廷只好请袁世凯出山,率北洋军镇压革命。袁世凯一方面镇压革命军,另一方面仍试图在各方势力的博弈中,暗地里通过革命党人汪精卫传达与革命党和谈的愿望。

Ⅳ 电影《闯关东》我从一半开始看的,关东究竟是哪,为什么有几百年的历史

闯关东,作为一种社会习俗而被广泛接受。山海关城东门,界定着关外和中原大地,一关之隔,却从清朝到民国数百年间,从背井离乡的山东人开始兴起了闯关东。19世纪,黄河下游连年遭灾,满清政府却禁关令依旧。破产农民不顾禁令,成千上万的冒惩罚危险,“闯”入东北,此为“闯关东”来历。至1840年东北人口仅突破300万人,比一百年前猛增了七八倍,全国人口达四亿多。清末,沙俄侵略东北。清于1860年在东北局部驰禁放荒,1897年全部开禁,1910年东北总人口增至1800万人。民国,“闯关东”洪流澎湃,新中国前夕近4000万人(数据来自《中国人口地理》,张善余)。 民国38年间,山东人闯关东数量达到平均每年48万人之多,总数超过1830万,留住的山东人达 到792万之多,“可以算得是人类有史以来最大的人口移动之一”、“近代史上空前的大举”。 因此,现在东北土著居民的先祖大多属于山东等省份---黄河下游地区的。
闯关东,清入关实行民族等级与隔离制度,严禁汉人进入满洲“龙兴之地”垦殖---颁布禁关令。顺治曾告诫满洲贵族末路退往关东,雍正说“朕夷狄之君”“非中国人”。满人倾族入关,东北人口剧减,借口“祖宗肇迹兴王之所”保护“参山珠河之利”,长期对东北实行封禁政策。顺治开始,满境分段修千余公里“柳条边”篱笆墙---满洲长城(柳条边墙、柳墙、柳城、条子边),康熙中期竣工。从山海关经开原、新宾至凤城南的柳条边曰“老边”;自开原东北至今吉林市北曰“新边”(《辞海》)。故,在民间有“边里人”、“边外人”的说法。
闯关东-山东人-清代分三个时期:(1)、1644至1667年,《辽东招民开垦条例》,规定“招至百者,文授知县,武授守备”,23年间“鲁民移民东北者甚多”,许多地区因移民而“地利大辟, 户益繁息”。(2)、1668至1860年,为维护满洲固有风俗和保护八旗生计, 康熙七年清廷下令“辽东招民授官,永著停止”,对东北实行禁封政 策。(3)、1861至1911年,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对边疆控制日益削弱,沙俄不断侵 蚀黑龙江边境,清政府采纳了黑龙江将军特普钦建议,于咸丰十年( 1860)正式开禁放垦。
闯关东,从“流人”到“流民”,到东北“移民社会” 。清初民族矛盾尖锐,清朝统治者采取了极其残酷的镇压手段。将“造反”者遣送边陲“烟瘴”之地,山东触犯刑律者多发配“极 边寒苦”的东北,这种遣犯史称“流人”。山东人是“安土重迁”的典型。人口压力、天灾人祸、 满清政府的政策导向等构成了山东人闯关东的外因。以修筑当时的中东铁路为例,《东北开发史》 引日本人稻叶君山的话说:“中国苦力,如蚁之集,而劳力之供给地 之山东,更乘机输送无数劳工出关为之助。是即一千五百余里之中东 路乃山东苦力所完成,亦非过言也。” 闯关东,东北是外敌侵扰之地,山东人卓绝的斗争。吉林省浑江市《湾沟公社志》记载:“1921年间有一名叫王振邦的农民, 原籍山东,因逃荒携妻及长女一家流落于西川一带。1931年日军侵占 东北,王振邦与山东老乡聚义百余人抗日,1934年末,他们与日军大小战事三四次,其中第二次战绩最佳,日军死伤惨重,义军为日军所 胆寒。”
闯关东,由于东北为流放地,禁垦,边墙西为蒙古贵族驻牧地。但覆灭的满清殖民政府无力阻挡历史潮流,满清二百多年殖民统治,倒促进了满蒙汉等族的大融合,即使“满蒙独立”运动、“伪满洲国”等历史沧桑,都没能改变满洲人成为中国的满族人。山东圣人之乡心态乡土意识淡化,冒险精神增强最,促使流民春往冬归转变为在东北扎根。辛亥革命东北几千万关内汉人回到中国怀抱,“以至于人文地理学地图表明该地区完全是中国人的”(《草原帝国》,法国,勒内.格鲁塞)。
闯关东,是悲壮的历史,是一次移民壮举。存在特定的“闯关东”路线、存在“闯关东”的特定背景。因此,闯关东是一种社会历史移民现象,有自发的客观因素,有内在的政治影响深度。“山东人闯关东实质上是贫苦农民在死亡线上自发的不可遏止的 悲壮的谋求生存的运动。”日本人小越平隆1899年在《满洲旅行记》 中记载了当年真实的历史画面:“由奉天入兴京,道上见夫拥独轮车 者,妇女坐其上,有小儿哭者眠者,夫从后推,弟自前挽,老媪拄杖, 少女相依,踉跄道上,丈夫骂其少妇,老母唤其子女。队队总进通化、 怀仁、海龙城、朝阳镇,前后相望也。由奉天至吉林之日,旅途所共 寝者皆山东移民...”。作为世界第一的大民族---汉族,几百年来人囗压力就使汉人不断向周边扩散:走西囗、下南洋,内蒙古和新疆也成为汉人移民地。那么,闯关东便成了人口与经济的平衡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