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电影题材 » 西昌彝族战争电影
扩展阅读
小6电影中文字幕 2025-07-29 20:46:57
孩子来看电影吧 2025-07-29 20:44:06

西昌彝族战争电影

发布时间: 2025-07-29 11:47:36

① 大渡河电影故事梗概

电影讲述了1935年5月,中央红军部队在四川省中西部强渡大渡河,主力由安顺场沿大渡河右岸北上,红四团官兵在天下大雨的情况下,在崎岖陡峭的山路上跑步前进,一昼夜奔袭竟达120公里,按时到达泸定桥西岸,创造了人类行军史的奇迹;

黄团长率领22名突击队员,沿着枪林弹雨和火墙密布的铁索踩着铁链夺下桥头,并与左岸部队合围占领了泸定桥越过天险,一举粉碎了蒋介石妄图把红军变为石达开第二的阴谋。从而打开了北上抗日的通道。

(1)西昌彝族战争电影扩展阅读:

《大渡河》电影详述——

1935年5月上旬,中央红军长征从云南省皎平渡巧渡金沙江后,沿会理至西昌大道继续北上,准备渡过大渡河进入川西地。蒋介石急令第2路军前线总指挥薛岳率主力北渡金沙江向四川省西昌进击;令川军第24军主力在泸定至富林(今汉源)沿大渡河左岸筑堡阻击;“第20军主力及第21军一部向雅安、富林地区推进,加强大渡河以北的防御力量。

企图凭借大渡河天险南攻北堵,围歼中央红军于大渡河以南地区。大渡河是岷江的一大支流,河宽300米,水深流急,两岸是险峻的群山,地势险要,大部队通过极其困难。5月24日晚,中央红军先头部队第1师第1团,经80多公里的急行军赶到大渡河右第7团1个营筑堡防守。

当晚,红1团由团政治委员黎林率第2营到渡口下游佯攻,团长杨得志率第1营冒雨分3路隐蔽接近安顺场,突然发起攻击,经20多分钟战斗,击溃川军2个连,占领丁安顺场,并在渡口附近找到1只木船。25日晨,刘伯承、聂荣臻亲临前沿阵地指挥。

红团第1营营长孙继先从第2连挑选17名勇士组成渡河突击队,连长熊尚林任队长,由帅士高等4名当地船工摆渡。7时强渡开始,岸上轻重武器同时开火,掩护突击队渡河,炮手赵章成两发追击炮弹命中对岸碉堡。

突击队冒着川军的密集枪弹和炮火,在激流中前进,快接近对岸时,川军向渡口反冲击,杨得志命令再打两炮,正中川军。突击队迅速登岸,并在右岸火力的支援下奋勇冲杀,击退川军的反扑,控制了渡口,后续部队及时渡河增援,一举击溃川军1个营,巩固了渡河点。随后,红1军团第1师和干部团由此渡过了被国民党军视为不可逾越的天险大渡河。

② 飞夺泸定桥是红军长征的哪部电影

影片名:《大渡河》

外文名:Cross The DADU River

出品公司:中国长春电影制品厂

制片地区:中国大陆

导 演:林农,王亚彪

类 型:战争

主 演:傅学诚,韩适,刘怀正,赵申秋,陈宝国,赵恒多

上映时间:1980年

剧情简介:1935年5月,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队伍来到金沙江到大渡河之间的天险纵横的重叠山川中。数十万国民党中央军和军阀武装围追、堵截,蒋介石的座机也飞临川军首脑驻地,两种决定中国命运的力量对峙着。

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刘伯承等同志部署了佯攻大树堡、暗渡安顺场的战斗。红军进入冕宁县城后,严格执行党的民族政策,释放了被反动政权拘押的群众,使这片彝族聚居地区,成为红军走向胜利的通衢。先遣团迅速夺取了安顺场渡口,17位勇士孤舟奋勇,直扑对岸守敌。

老谋深算的蒋介石也迅速调整了部署,调集部队左右夹击安顺场,妄图半渡而击,将渡河的红军分割围歼,扬言要红军重蹈石达开的覆辙。毛主席等首长及时变通部署,将计就计,一面继续造成在安顺场涉渡的假象,一面另辟泸定桥为强渡点。

之后,又以刘伯承佯攻雅安,作直取成都状,迷乱了川军,调开了固守泸定的川军二0八旅。蒋介石察觉了真相后,恼羞成怒,走马换将,命令新任川军司令何湘辉火速调二0八旅回援泸定...

(2)西昌彝族战争电影扩展阅读:

角色介绍——

1、刘伯承 演员傅学诚

刘伯承,原名刘明昭,曾用名刘伯坚,重庆市开州人。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中国人民解放军缔造者之一,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家,军事教育家。辛亥革命时期从军,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5年他与彝族首领小叶丹歃血为盟,使全军顺利通过彝族聚居区。继而指挥所部在安顺场强渡大渡河,打开红军北上的通路。

2、黄开湘 演员李东学

红四团团长,是整个团队的核心力量,是大家心中沉稳内敛的主心骨。他率领队友们穿越枪林弹雨的围剿,于惊涛骇浪之中突破天险飞夺泸定桥,在中国革命史上谱写了不朽的一页篇章。

3、廖大强 演员于小伟

红四团战士,是一名武将,有着硬汉魅力和英勇善战的杀气,还有着过人的胆识且性格粗狂,作战生猛、杀敌无数,身手敏捷而矫健,怀有勇士精神,铁索桥上迎着枪林弹雨奋而前进。

③ 求一些老的南方少数民族题材的电影片名。

1. 《诺玛的十七岁》:讲述了一个南方少数民族女孩成长的故事。
2. 《花腰新娘》:展现了红河地区花腰彝族的风情和婚嫁习俗。
3. 《咬指》:描述了红河瑶族的独特文化和社会现象。
4. 《石月亮》:反映了僳僳族和傣族在英殖民统治下的抗争历史。
5. 《山间铃响马帮来》:描绘了苗族和哈尼族生活的自然环境和日常习俗。
6. 《芦笙恋歌》:讲述了拉祜族的爱情故事和民族特色。
7. 《边寨烽火》:展示了景颇族的生活状态和战乱中的坚持。
8. 《五朵金花》:以傣族为背景,讲述了五个女孩的不同命运。
9. 《摩雅傣》:深入描绘了傣族的社会文化和人物性格。
10. 《刘三姐》:讲述了壮族女英雄刘三姐的传奇故事。
11. 《阿诗玛》:以彝族为背景,讲述了一段感人的爱情故事。
12. 《青春祭》:通过傣族青年的成长故事,展现了傣族文化。
13. 《鼓楼情话》:以侗族文化为背景,讲述了一段温馨的爱情故事。
14. 《苗家儿女》:聚焦苗族的生活现状和民族精神。
15. 《神秘的伴侣》:描绘了瑶族和彝族在抗日战争中的英勇斗争。
16. 《土家族》:展示了土家族独特的文化和生活场景。
17. 《布依族》:反映了布依族的社会生活和民族特色。
18. 《瑶山春》:描述了瑶族山寨的春天和瑶族人民的热情。
19. 《苗家儿女》:讲述了苗族人在新中国成立后的生活变迁。
20. 《火娃》:以壮族为背景,展现了一个孩子的成长历程。
21. 《拔哥的故事》:描述了壮族英雄拔哥的传奇故事。
22. 《绿海天涯》:讲述了独龙族和基诺族的生活环境和民族风情。
23. 《傲蕾•一兰》:以达翰尔族为背景,展现了一个女孩的成长故事。
24. 《青春祭》:再次提及傣族的青春祭祀仪式,突显傣族文化的重要性。
25. 《孔雀公主》:讲述了傣族公主与王子之间的爱情传说。
26. 《奇异的婚配》:描绘了彝族独特的社会习俗和婚配方式。
27. 《六盘山》:反映了姿衫回族的生活环境和历史背景。
28. 《孔雀飞来阿佤山》:以佤族为背景,讲述了一段发生在山寨的爱情故事。
29. 《拔哥的故事》:再次提及壮族英雄拔哥的动人故事。
30. 《傲蕾•一兰》:再次描述达翰尔族女孩的成长历程和民族精神。

④ 了解一下这部电影

1989年11月,中共中央军委确认了毛泽东、朱德等33位军事家,罗炳辉名列其中。

1897年,罗炳辉出生于云南滇东北的彝良。家境的贫寒,罗炳辉只读过两年私塾便被迫辍学。而社会的不公,造就了罗炳辉倔强的性格。而改变罗炳辉的命运的,还是11岁那年发生的事。那年,一个乡村恶霸从他家门口走过,恰巧被他向外泼的脏水弄湿了衣服,恶霸乘机刁难,少年罗炳辉上前论理,恶霸不由分说,揪住罗炳辉父子大打出手,从此,罗家便与乡村恶霸结下了仇。次年,一名恶霸又以莫须有的罪名敲诈罗家,罗炳辉气 不过,一纸诉状将恶霸告上法庭。然而,那是一个有理无处说的年代,县衙一纸判令,判罗家败诉,血气方刚的罗炳辉想要伸理,向恶霸讨回公道,于是,他萌发了当兵的念头。

就这样,他以惊人的毅力,用12天时间,徒步数百公里走到省会昆明,寻求发展。在昆明的那段日子,他先后做过木匠、伙夫、马夫,一次偶然的机遇,罗炳辉终于在当时的云南王唐继尧部当了兵,实现了他多年来的从军报仇的愿望。由于他吃苦耐劳,不久就被提升为三等中土。

1920年,罗炳辉当上了唐继尧的随行军士。次年,滇军军长顾品珍发表通电,逼靖国军总司令唐继尧下野,已身为副官的罗炳辉,跟随唐继尧来到了香港。此时的罗炳辉对军阀割据,涂炭百姓的军人生涯早已厌恶,他开始接受孙中山三民主义的影响。于是,他留下一封信,悄悄离开了香港。第二年参加了朱培德的讨逆军,前往广州参加讨伐陈炯明的战斗。北伐战争中,已身为营长的罗炳辉,总是冲锋在前,爱兵如子,深得官兵的拥护。

1927年,可以说是罗炳辉人生最重要的转折点。这年3月,他参加在南昌举行的被国民党杀害的赣州总工会领导人成赞坚的追悼会上,听到了曾为滇军高级将领,现已成为中国共产党人的朱德的讲话,罗炳辉第一次听到"工农革命"这个新名词,他多年郁闷的心胸一下子豁然开朗。朱德语重心长的对他讲,工农兵要联合起来,才能打倒军阀、土豪劣绅。只有革命成功了,大家才有工做,有田种,有饭吃,中国才有希望。这时的罗炳辉才真正看到了光明和前途。

1929年4月,罗炳辉任江西吉安县靖卫大队大队长。中共中央派滇籍中共党员赵醒吾到吉安对他做教育争取工作。

随后的日子,罗炳辉开始利用靖卫大队长的特殊身份,在"剿匪"中暗中帮助共产党人。十多年的血雨腥风,使他得出这样的结论:只有中国共产党才是有希望的党,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帮助中国广大的穷苦百姓脱离苦海,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将中国引向和平与富强。1929年7月,罗炳辉秘密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这个为寻求真理而走遍天涯的农民儿子,走上了革命的征途,实现了由三民主义者到共产主义者的伟大转变。

1929年秋,遵照党的指示,罗炳辉指挥了以吉安为中心的赣西数县武装起义,随后被任命为中国工农红军江西独立第五团团长。之后,他同红军将士-道打下万安,又在富田地区,歼灭前来围剿的国民党唐云山部,转战湘赣,指挥战斗数百次,对赣西革命根据地的巩固和扩大立了大功。由于罗炳辉卓越的指挥才能,1930年的长汀会议后,被任命为红十二军的代理军长、军长,后又被任命为红九军团军团长。

1933年,蒋介石调集50万大军对新生苏区红军进行了第五次"围剿"。连续几个月的封锁,使中央苏区和红军吃不上盐,兵工厂没有黑色火药,面临弹尽粮绝的危险境地。这时,红军在尤溪缴获了4000箱炸药和食盐。军委急令罗炳辉率领红九军团一部火速将这批物资抢运回苏区,罗炳辉临危受命,亲自挑担上路,途中遇上敌军就打,敌军一败,挑上担子就走,半个月的时间,红军将士每人挑着六七十斤重的担子,走了300多公里山路,终于将军需物资安全运回苏区。

1934年,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红军开始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罗炳辉率红九军团突出重围,抢渡湘江,在毛泽东的指挥下,进入西南地区。当时的《云南民国日报》上刊登消息,提高所谓捉拿中国共产党和红军主要领导人的"赏格",对罗烦辉的"赏格"由原来在江西中央苏区的三万元,猛增到"生擒者八万元,献首级者奖五万元"。

1935年,罗炳辉率领红九军团渡过金沙江,从西昌进入凉山彝区,由此彻底摆脱了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实现了北上抗日的战赂意图。在彝区,罗炳辉认真执行党的民族政策,与彝族同胞交朋友,取得了彝族兄弟的信任,彝族兄弟抬来羊肉、牛肉和酒,送给红军,在彝区,彝族同胞连称"红军瓦瓦古" (意思是红军万岁)。 沿途有不少彝族同胞积极参加红军,就这样,在彝族同胞的带领下,罗炳辉率领的红九军团顺利地通过了凉山彝族地区,与中央红军主力胜利会师。

抗日战争爆发后,罗炳辉告别延安,奔赴华中抗日前线。1938年,罗炳辉被任命为皖南新四军第一支队副司令员,与司令员陈毅并肩战斗,打击日寇。

1939年5月,随叶挺北渡长江。7月,任新四军第五支队司令员,江北指挥部副指挥。皖南事变后,为了打击日军对根据地的扫荡,罗炳辉根据多年游击战的经验,制定了伏击与运动游击为特色的包括伏击、纠缠、阻击、扰乱、歼灭等内容的所谓"梅花桩战术"。这一战术的特点是:一方面,部队宿营时按三角形的驻地部署,以分散敌人的火力,减少我方伤亡,还可对敌实施反包围。另一方面,一旦敌人进入梅花桩式阵地,则可从多个侧面极大地杀伤敌人。1941年4月,日伪军扫荡仪征,罗炳辉在仪征以北12公里按梅花桩式设伏。15日拂晓,敌人进入设伏圈,罗炳辉指挥部队,不到30分钟解决战斗。以后,拥有重型装备的700多人的日军又在金牛山再 次尝到了梅花桩式战法的苦头。此次战斗,新四军以劣势装备毙伤日伪军500多人,缴获了大批武器弹药,创造了梅花桩战法以少胜多的成功范例。

然而,多年艰苦的战斗环境,使罗炳辉患上了严重的高血压病。当抗战胜利的消息传遍全中国的时候,罗炳辉却因高血压而处于昏迷状态。直到第二天神志清醒时,人们才把这一喜讯告诉了他。当听到毛泽东发表的《对日寇的最后一战》时,病魔缠身的罗烦辉再一次振奋了。他坚决要求重返前线,参加受降工作。于是,罗炳辉抱病,坐着担架继续向前进发。

1946年4月,罗炳辉任山东军区第二副司令兼新四军第二副军长。

1946年6月9日,在罗炳辉的指挥下,我军向盘踞枣庄的敌军发起进攻,全歼敌军,解放了枣庄。然而,谁也没有想到,在1946年的6月21日,罗炳辉却因脑溢血而猝然长逝。枣庄战役由此成为这位将军32年军旅生涯的最后一仗。

"戎马三十载,将军滇之雄。"陈毅军长亲笔挥豪,痛悼与自己出生入死的战友,总司令朱德也为这位当年从云南走出来的战友题词:革命到底死而后已,精神不死万古长存。

的确,罗炳辉将军用自己的生命,实现了他对党的最后誓言:"我受党长期的培养和爱护,这次重上前线为党为人民捐躯,也是完全值得的……我毕生没有打过败仗,在我牺牲前,我还要再打一次胜战,作为我对党的最后一次献礼

⑤ 那里有巜从奴隶到将军》的电影

电影内容介绍

1915年,逃亡的彝族奴隶娃子小箩筐被滇军收留,当了马夫。在讨袁战争中,他立下赫赫战功。10年后被提升为副连长,改名萧罗。不久,他娶了卖身葬母的女奴隶索玛为妻。长期的军阀混战使他厌倦,1926年他告别妻儿,毅然投身北伐大军。1927年大革命失败,萧罗被国民党收编,受命率部剿共。在红军政委郝军的启发教育下,萧罗率部起义,被委任为红军师长,并改名罗霄。

电影《从奴隶到将军》连环画封面

1933年,罗霄因为坚持毛主席的革命路线,坚决抵制当时党内出现的“左”倾路线,而被免职,又当了马夫。但他毫不动摇,带着伤痛,跟随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后在陈毅的领导下,他出任新四军挺进江北部队司令员,挥师北上抗日。其百战百胜,常胜将军赫赫有名,传遍中外。

1940年,他与分散了六年之久的三个儿女团聚。后来大儿子罗干参军 ,在战斗中牺牲。他接着又送小儿子和女儿加入了革命队伍。

抗战胜利后,身经百战的罗霄不幸身患瘫痪,但他身残志坚,在解放战争中,坚持坐 在板车上指挥战斗,立下不朽功勋,最后在战斗中溘然长逝。


我有怎么给你,昨天看完的 ~~或者去56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