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拍摄战争片有什么意义24部德国二战影片介绍!
拍摄战争片的意义在于教育人们战争的可怕,珍惜当下的和平与幸福。以下是24部以德国视角拍摄的二战电影介绍:
- 《希特勒的男孩》:豆瓣评分8.2。讲述了出生于工人家庭的弗莱德里希在纳粹德国精英训练学校接受军国主义思想,后因好友之死而醒悟的故事。
- 《从海底出击》:豆瓣评分9.0。描述二战期间,一艘德国U型潜艇奉命出航搜索并击沉英国商船队,历经惊涛骇浪直至返回基地的过程。
- 《帝国的毁灭》:豆瓣评分8.7。讲述了希特勒人生中最后的12天,包括苏联红军攻克柏林和希特勒自杀的情景,打破了德国关于希特勒的禁忌。
- 《莉莉玛莲》:豆瓣评分7.9。讲述了二战时期德国歌女Willie和犹太作曲家Robert Mendelsson的恋情,以及Willie成为全德国士兵梦中情人的故事。
- 《第九日》:豆瓣评分7.4。讲述了1942年,被关在纳粹德国达绍集中营的卢森堡天主教神父为期九天的“假期”生活。
- 《五月的四天》:豆瓣评分8.4。以二战结束前的4天为背景,以一个13岁的孩子“天真”的角度看待战争,控诉战争对每个人的摧残。
- 《我们的父辈》:豆瓣评分9.6。以第二次世界大战为背景,讲述了5个20岁左右的德国年轻人在二战中的命运起伏。
- 《伯纳德行动》:豆瓣评分7.9。讲述一群身怀特殊技艺的犹太人在集中营里被迫为纳粹印刷伪钞的故事。
- 《斯大林格勒战役》:豆瓣评分8.1。从德国人的角度描述二战中斯大林格勒战役,同时探讨两个受害人因战争改变命运的经过。
- 《希望与反抗》:豆瓣评分8.0。讲述了1943年慕尼黑地下反战组织白玫瑰成员散发传单被捕的故事。
- 《我的德国爸爸》:豆瓣评分8.4。讲述了1944年法国小孩安托万、朱利安与一个德国大兵在逃亡途中的情感转变。
- 《地雷区》:豆瓣评分8.6。改编自真实历史事件,讲述二战结束后,被俘的年轻德国士兵被迫成为活体地雷探测器,在丹麦西海岸排雷的故事。
- 《冒牌上尉》:豆瓣评分8.5。根据真实故事改编,讲述了一名十九岁的普通国防兵假冒军官,在二战最后两周内为所欲为的故事。
- 《桥》:豆瓣评分6.9。讲述了1945年几个德国少年被应征入伍,守卫家乡小镇的一座桥的故事。
- 《百万大逃亡》:豆瓣评分7.4。讲述了1944年夏天,女伯爵莱娜为强征劳工争取权益,并在逃难过程中与一名法国劳工发展出特殊关系的故事。
- 《雪绒花海盗》:豆瓣评分7.4。讲述了二战中后期,卡尔和弟弟等人组成“雪绒花海盗”,救助当地平民,并与纳粹儿童团发生冲突的故事。
- 《欧洲欧洲》:豆瓣评分7.9。根据真实经历改编,讲述了和希特勒同一天生日的德国犹太男孩Solly在二战期间保全生命,并最终与兄长团聚的故事。
- 《铁十字勋章》:豆瓣评分7.9。从德军角度回顾1943年东部战场经历,围绕一个厌战老兵和一个以谋取铁十字勋章为目标的贵族军官展开。
- 《欧洲特快车》:豆瓣评分8.2。讲述了德裔美藉青年凯斯勒在二战后回到祖国,在火车上深入欧洲各地,陷入两难之境的故事。
- 《极地重生》:豆瓣评分8.4。讲述了二战末期,德国军人科利基文斯沦为战俘,经过漫长跋涉逃亡的故事。
- 《死亡终点站》:豆瓣评分7.8。讲述了1943年柏林,最后一批德国犹太人被赶上开往集中营火车的故事。
- 《施陶芬贝格》:豆瓣评分7.1。讲述了二战期间,部分德国军官试图暗杀希特勒,与同盟军和解的故事。
- 《柏林的女人》:豆瓣评分7.4。讲述了1945年柏林沦陷后,成千上万苏联士兵涌入,德国妇女遭受强奸的故事。
- 《八月的雾》:豆瓣评分7.6。讲述了二战中13岁男孩埃勒斯在病院工作,发现纳粹安乐死计划,并与朋友们团结起来企图破坏的故事。
这些电影以不同的角度和视角展现了二战时期的德国及其影响,对于理解历史、反思战争具有重要意义。
2. 冷门佳作,二战高分战争电影
冷门佳作,二战高分战争电影
《五月的四天》
豆瓣8.5
影片讲述二战结束前的四天,苏军小分队占领德国海边孤儿院,与撤退的德军遭遇。八个苏军要俘虏十倍于他们的德军,而德军偏要向英军投降,胶着僵持。为了保护孩子,苏军小分队与德军并肩作战,向自己人开火。
《五月的四天》这是一部根据真实故事改编的德国电影,以孩子的视角没有立场,讲述战争是人性的炼狱,少数不刻意强调战争之残酷的战争片,这才是最好的反战电影。
《沃伦》
豆瓣8.3
影片还原的是一段真实的历史,沃伦位于现乌克兰西北边界,二战以前这里属波兰,曾经是乌克兰人、犹太人、波兰人、俄罗斯人等多民族混居地带,二战期间先被苏联占领,接着被德国占领。
乌克兰人为谋求独立,成立起义军,不仅协助德国屠S犹太人,且在1943-1944年间s害了至少10万波兰人。近期最恐怖的观影体验,真正的恐怖片是战争。部分镜头会有不适感,过于真实、残忍,血腥,反人类。
《类人猿行动》
豆瓣7.7
影片讲述了英国训练两名捷克斯贺尺仿洛伐克士兵,刺杀纳粹党卫军头目莱因哈德·海德里希,行动代号“类人猿”。
真实事件改编,前面稍显沉闷,但贵在真实,没有太多花哨的讲述了一个刺杀行动,通过刺杀者的视角来表现整个事件,没有主角光环,也没有表达到狂热的爱国主义。
《无名战士》
豆瓣7.8
影片改编自1954年同名畅销小说《无名战士困灶》,讲述了一队芬兰士兵在苏芬战争中的故事。
芬兰二战题材影片,通过芬兰军队一个排普通士兵的视角,完整再现了芬兰的二战史。180分钟的片长,激烈的战斗禅纤场面此起彼伏,却没有一丝热血和激情,只有战争的残酷。非常出色的一部战争片。
3. 俄罗斯十大经典战争片 俄罗斯最好看的战争电影推荐
好的战争片往往有着一流的视听语言,能够引人入胜地看完全片,并且让人回味无穷,值得反复观摩。近些年好看的俄罗斯战争电影(因历史原因不包括苏联电影)有这里的黎明静悄悄、猎杀T34、兵临城下、五月的四天等。
1、这里的黎明静悄悄
这是2015年由列纳特·达夫列吉亚罗夫指导的俄罗斯经典战争片,是根据前苏联作家鲍里斯·利沃维奇·瓦西里耶夫的同名小说改编而成。和前苏联版(1972年罗斯托茨基执导版本)相比,2015年版的剧情内容变化不大,影片内容很忠实原著,忠于战争年代的真实。对于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来说,这是最好看的俄罗斯战争电影之一。
2、五月的四天
俄罗斯高分战争电影,由阿奇姆·凡·波瑞斯执导,2011年上映。该片的背景是二战结束前的4天时间里,以一个13岁的孩子“天真”的角度去看待战争。这部电影改编自俄国同名小说,是源于真实的故事。小编在观看这部电影之前,并没有想到这部电影会这么精彩,面对二战这一类沉重的题材,主创团队举重若轻,将整个影片的节奏控制得十分出色。
3、小士兵
俄罗斯十大战争片之一,2019年上映,由维多利亚·范纳西蒂娜执导兼编剧。值得一提的是,这部电影中的绝大多数情节都是根据真人真事改编的。电影中,扮演谢尔盖的小演员非常出色,他的表演生动、自然、质朴,惹人怜爱。也许电影的情节和手法还略有不足之处,但谢尔盖一定是点睛之笔,他为影片提供了大量的看点。作为观众的我们,一边看着这个小男孩的成长,一边为战争的残酷隐隐发痛。
4、兵临城下之决战要塞
俄罗斯经典战争片,2010年首次上映,2012年在中国上映,讲述了1941年德国法西斯军队开始进攻苏联,驻守在布列斯特要塞的苏军浴血抵抗的故事。电影选取了几个小人物轮流作为主角出现,视角和内容都相当丰富,不仅再现了布列斯特要塞保卫战的全过程,还使得“战争与人性”的主题更加突出。全片将战争的真实、激烈、血腥展现得淋漓尽致,有着震撼人心的强大力量。
5、炼狱
《炼狱》由亚历山大·涅夫佐罗夫执导兼编剧,1998年上映。这是俄罗斯人自己拍的关于第一次车臣战争的电影,讲述了俄军一座野战医院惨遭车臣恐怖分子袭击的故事。摄影师用写实手法,刻意拍摄了许多以往战争题材片所未描绘过的惨烈场景。在小编看来,如果有好莱坞那样的资金撑腰,这部电影的质量会更加出色,绝对可以成就一番票房。
6、战争天堂
这是一部黑白电影,2016年上映,安德烈·康查洛夫斯基执导并参与编剧。该片以二战作背景,讲述了三个人被爱情和天堂地幻象折磨的故事。2016年该片夺得第73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最佳导演奖。全片画面风格非常符合占据影片绝大多数篇幅的1942年至1944年间的岁月,四方的镜头有力凸显了战争年代对人性的禁锢,以及罪恶的集中营地狱般的逼仄空间。
7、战场上的布谷鸟
这是俄罗斯近年来最重要的电影之一,不但几乎囊括俄国境内各项国际影展的奖项,有着极佳的票房和口碑,还代表俄国角逐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在众多以二战为题材的影片中,该片被称为是一出披着喜剧外衣的“战争安魂曲”,具备了俄罗斯电影中轻快与浓郁的特征。该片由亚历山大·罗高斯基执导,2002年上映,讲述了一个苏联士兵、一个芬兰士兵、一个拉普族女人在二战接近尾声时发生的故事。
8、最后的前线
俄罗斯战争片推荐《最后的前线》。该片2020年上映,瓦季姆·舒梅列夫执导并参与编剧。全片讲述了1941年10月波多尔斯基学员在莫斯科郊外英勇抵抗的故事:波多尔斯克步兵和炮兵学校的学员被派往伊林斯基防线,与苏联第43军的部队并肩作战,阻止德军前进,直到增援部队到达。由于寡不敌众,这些年仅十多岁的年轻人在一场持续近两周的战斗中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9、猎杀T34
2020年上映的《猎杀T-34》,是近几年在中国观看人数最多的俄罗斯电影之一。其主要内容是一位被俘的苏军坦克车长在德军坦克军官逼迫下,不得不带领一个由战俘组成的坦克车组修复一辆从前线运回的战损T-34坦克,并且充当德军坦克训练时的活靶子。电影在开场后的半个多小时里,男主角就凭借出色的部署和配合,最终将一整个德军坦克连全部打爆。有人将这部电影称作“抗德神剧”。
10、女狙击手
俄罗斯战争片推荐2015年在俄罗斯上映的《女狙击手》。该片取材于苏联女英雄、神枪手“柳德米拉·米哈伊尔洛夫娜·帕夫利琴科”的部分生平,主要讲述了一位苏联女学生在战争爆发后中断学业,参军奔赴前线,最终书写了二战史上一段不朽的传奇故事。整部电影通过一名普通女性的视角真实地再现了战争的残酷,也从战争中揭露了人性的善恶,讽刺了国家战争机器,给观众们以反思和思考。
4. 《五月的四天》:战争没有输赢,人性没有国界
战争片一贯的走势是不余遗力地表现敌军之残酷狠辣,极尽所能褒赞我军之英猛刚毅,正义与胜利是永恒的人类荣耀,上帝的国终于在踏破铁鞋之后于燃烧的荆棘处降临,希望的曙光重新闪耀在狼藉的人间,和平与宁静指日可待。这是战争片内核意义表达所必须借助的形式,尸横遍野的惨状是为了铭记和深省,举旗呐喊的雄姿是为了怀念和致谢,烽火连天的壮伟是为了震慑和悼痛,所有这些都在传达着一种泾渭分明的正义与视死如归的勇魄,鲜血裂盯淋漓的森林和城市自然昭显着反战的沉痛呐喊,人性的善恶在这种极端环境下也成为值得悲悯的催生产物,这些都是一般战争片比较明确的定位,所有的战争片都应该是反战片,正义与邪恶是势不两立的冰火之峙。
但也有一些非主流战争片不按套路出牌,它们剑走偏锋独辟蹊径,以另一种角度和方式呈现出在战争这个大背景之下其他的一些细枝末节,这些细枝末节在鼓乐震天的大舞台上容易被只关注主流剧情关键台词的人们忽视和错过,它们藏匿在打不到灯光的舞台暗角之处,浑水摸鱼地等着历史的谢幕,而后在偃旗息鼓之时也悄无声息地随众而退,就像从未存在过一般。
《五月的四天》即是这样一部边缘化战争片,它以新颖别致的角度开掘,展示出战争的另外一种残酷的非主流面目,这样的直观揭露令人诧异之余又不禁陷入无言的沉思之中。在战争里,正义是一个巨大的群集概念,其没有办法具备完整的具体性,同样,邪恶也是一个巨大的群集概念,也没有办法归属到每一个个体,因为人性,是一个比战争,比大海,比宇宙更深不可测的概念。
《五月的四天》是2011年上映的一部德国电影,影片改编自同名俄国小说,同时也是取材自真实事件。这是一个发生在二战结束前四天的残酷故事,一支苏联军队占领了德国一所海边的孤儿院,他们留下8名士兵驻扎在此,执行阻拦逃匿德军和抓捕俘虏的任务。十三岁的孤儿男孩彼得既是这家孤儿院院长的侄子,也是一个幼小的纳粹童子军,他与苏军面前单刀匹马地对峙,即使被俘也毫无怯意。苏军军官及士兵将彼得作为战俘软禁,但并未对丛源乱他恶意相待。
与此同时,一支德国军队则驻扎在海边,他们不敢与苏军交战,一直藏匿在树林和海滩等待离开的时机。孤儿彼得虽然年纪小,但却一直怀着一颗炽烈的英雄梦。他渴望战争,崇尚武力,所以在一开始,他就对苏军有一种剧烈的仇视和敌对心态,对自己身为一个德国士兵而感到无比荣耀和自豪。彼得是整部电影叙事的一个重要贯穿线索,可以说整个事件都是彼得亲眼见证与亲身经历的,他以一个孩子的视角将战争看成是非正即恶的简单游戏,苏军是敌,德军是友,战争就是一场酷烈果狠的对决。
所以彼得想要挑起德军与苏军的对战,他抓住机会偷跑到海滩与德军告状,告诉他们有关孤儿院里苏军势单力薄的现状,希望他们能够前往孤儿院消灭苏军。但令彼得失望的是,德军并没有如他所愿来攻打孤儿院,彼得不禁认为他们是懦渗档夫,而苏军军官告诉他,他们只不过是想要活着,每一个战争中的人都只不过想要活着。
孤儿院里还有一个美丽的德国女孩安娜,她是彼得喜欢的姑娘。在苏军占领孤儿院时,安娜为免遭侮辱而一直躲在阁楼里。但后来还是被苏军发现。院长将安娜的长发剃短,但还是有一个苏军士兵意图侵犯安娜。苏军军官却严令制止了这位士兵,并将安娜带回房间保护着。悲悯的人道主义在这位苏军军官身上显现出来,当安娜惊慌不已时,这位年迈和善的军官对她友好温柔,施以援手,莫不令人感动。
8位军官与孤儿院里的人们相处也越来越融洽,他们与孩子们游戏逗弄,与院长交流,安娜甚至还与苏军军队的话务员恋爱了。而苏军军官也在直率敢为的彼得身上看到了自己儿子的影子,他与彼得聊天,对他倾诉了自己对在战争中死去的儿子的深切怀念。苏军军官对彼得来说本来是水火不容的敌人,而在一开始他也确实是这样对待他的,而如今两人之间似乎消除了那层国界与战争的分界线,此刻他们所感受到的只是人类共同的感伤与悲痛。彼得看着这位如父亲般慈善的敌军军官,想到在这个孤儿院发生的种种无法理解之事,对原先深信不疑的战争开始感到了困惑。
法西斯投降的消息终于来到了,所有人都欢呼雀跃,不论是孤儿院里的普通德国民众,还是离乡背井浴血奋战的苏军军队,都为即将到来的和平生活感到心花怒放。经过这短短四天的相处,苏军已经与这个孤儿院熟悉与亲密了,在他们之间,敌意和隔阂已经不再,大家的相处就如同朋友一般。这种难以言尽的关系,不能以审慎逻辑的理性来评价,只能以人类普遍共通的人情与心味来感受。在战争的大图景上,他们是战败国与战胜国的对立,但在人性的星系里,他们只是萍水相逢擦肩而过的两颗平等的星球。
与其说他们是在为了战争胜利而荣耀,不如说他们更多是在为战争结束而快乐。然而正当他们在为将要重获美好而欣喜时,一件出乎所有人意料的事情却残酷地发生了。这支苏军军队的上级带领着80位军队来到孤儿院与他们回合。苏军上尉对自己的下级与德国人的融洽相处感到不满,他不怀好意地挡住安娜,意图侵犯她。那位苏军军官做出让所有人吃惊的举动:殴打了上尉阻止了他对安娜的猥琐行径。这个举动彻底激怒了上尉,也将这8位苏军陷入万劫不复的境地之中。
8位苏军士兵中有一位决定放弃抵抗,想要回到上级部队里,却被那些翻脸不认人的士兵部队无情地射杀了。其余7位,联同原本躲藏在树林也闻讯赶来支援的德军部队一起,为了守护这个孤儿院,在最后的时刻,化敌为盟,打响了胜利之夕一场力量悬殊格局奇特的残酷战役。
这个故事最让人匪夷所思又感慨万千的部分,就是这8位苏军士兵不是死在德军的炮火下,却是在宣布胜利之后死在了自己军队的坦克枪弹之下,而且是为了保护德国的民众,而原本代表着正义的苏军上尉,却反而展现出自己邪恶卑琐的魔鬼一面,其为了一己之私竟然向自己并肩作战的朋友开枪射击,这种可怕行径和恶毒嘴脸,相当令人震惊。
《五月的四天》不论在选择的角度或是切入点上,都别具一格,它关注的,是战争中的人性。8位苏军对德国孤儿院的舍命捍卫,苏军上尉将德国民众视为战败的俘虏玩物,男孩彼得对战争的英雄化幻梦,所有这些都只有在战争这个大前台上才得以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在战争中,人与人似乎被划分成不同的物种,只存在你死我活的厮杀和践踏,根本不能够有任何共存的余地。苏军上尉认为德国民众就是另一个物种,是可以肆意凌辱的而且对此不需要感到任何有悖道德的羞愧,对他们来说,战争的另一方就是低等动物,是无知无觉的植物,是无痛无情的物体,不需要对其产生抱歉或者悲悯。那么在德军中,自然也绝对会有类似的想法,对于全球来说,其实也大同小异,南京大屠杀,清洗犹太种族政策,这些都是战争一方将战争另一方视为禽兽之后出现的行径,因为这就是战争,这就是战争对人性的扭曲,对价值观念的颠覆,对人道主义的灭窒,对绝对归属和界限的宣昂。
影片中彼得是贯穿全影的中心人物,因为彼得是一个执拗的德国童兵,他小小年纪却对军队战争法西斯就有强烈的倾慕和向往,这无疑也是令人感到难过的,试想,如果战争没有结束,他将势必成为一个凶残冷酷的纳粹兵,战争已经危及到了幼小的心灵,不仅在生理上,更是在心理和价值观上,这也是此片一个令人深思的点。彼得从开始时懵懂无知地盲目追寻战争,然后在与苏军相处中渐渐对战争迷惑,到最后亲眼看到苏军为了保护他们而自相残杀死于回家前夕,战争以一种血腥的真相呈现在他面前,也呈现在观众面前。真正优秀的战争片,都应该是反战片。
5. 你心目中最好看的德国战争片是哪部为什么
兵临城下 Enemy at the Gates(2001)
豆瓣评分 8.4
最后以一段里面丹尼洛夫关于平等的台词结束吧,我认为这句台词才是世界和平的基础。
“我们如此艰苦的想创建一个平等的社会,在那里,你不用去羡慕你的邻居。但总有值得羡慕的东西。一个微笑、一份友谊,一切你没有却又想得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