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难得的好制作,一部用心拍出的战争片《南征北战》
张军长,看在党国的份上,拉兄弟一把吧! 还记得这句经典的台词吗,老电影《南征北战》中,国民党的李军长由于被我解放军围困,突围无望急切恳求同僚张军长赶紧向自己靠拢的情形。这部电影是新中国成立后拍摄的第一部军事片,深受人们的喜爱, 观众把《南征北战》,《地道战》,《地雷战》一起称为“老三战”,《南征北战》则排在第一位。
近几年来,由于一些抗日神剧的出现,人们对军事题材的电影纷纷吐槽,什么手撕鬼子,裤子里面藏手榴弹,影片里各种违反军事常识的画面,也实时出现,军人留着酷酷的发型,衣服永远那么干净笔挺,女兵战场上穿着裙子等等数不胜数,让观众十分的失望。
可是同样是军事题材影片的《南征北战》,却为什么很少让人吐槽呢?
第一,影片真实, 该片取材于解放战争在华东战场发生的一个真实的一个战例,1947年冬,国民党军队对华东解放区发动重点进攻。我华东部队于苏北七战七捷以后,为歼灭敌人,大踏步后退,向凤凰山转移,最后在凤凰山围歼敌军李军长所属的七个师。以及增援的张军长的部队。·当时的创作组深入当年参战部队进行深入采访,收集了大量第一手资料,最后形成了剧本。
第二,影片创作团队强大,在军事题材的影片中可以说是空前绝后。 当时《南征北战》是作为八一建军节献礼的唯一影片,导演成荫领命后很快组建了一支创作班子,《南征北战》最早的底本儿来自一部话剧,该话剧由沈西蒙创作,描写了莱芜战役前后的故事,以这部话剧为底本,顾宝璋,沈默君,沈西蒙三位部队作家通力合作,最后形成了电影《南征北战》的剧本,为了加大影片的真实性,影片还专门请来了军事学院的战役战术教授。
在写剧本的过程中曾指挥过华东战场的开国大将粟裕,亲自为导演的讲解了当年战场上的各种情形和变化。林彪和陈毅元帅也对剧本其中的一些台词进行了修改。可以说南征北战的创造团队有二位元帅和一位大将当顾问。是后来的影片所没有的待遇。
第三,为了显示影片效果用的真炸药 ,为了早日完成拍摄和增加影片效果,上级有关部门给《南征北战》剧组调来了刚刚从抗美援朝前线撤下来的一个团的解放军,他们同时带来货真价实的各种武器,从机枪,到装甲车,从坦克到军用吉普车等。更真实的再现了战争的真实场面。
《南征北战》炸药用的是货真价实的TNT炸药,由于炸药威力极大,拍摄时剧组也是小心翼翼,结果战士们没有什么事毫发无损,倒是当兵多年且从未负伤的导演成荫,腿上崩了两个小窟窿。
第四注重细节 ,《南征北战》影片里面的军人不但真实参加过战争,就连道具都是真的,里面战士们扛枪的姿势,打枪的手势,走路及说话的语气很有军人的气势,都是相当标准的,不像现在的影片很是做作。而且机枪手的旁边都配备有副射手。这是很多影视剧忽略的一个场景。
第五,演员认真体验生活, 体验生活这个传统是一个优秀演员扮演角色必不可少的环节,比如《霸王别姬》里的张国荣为了饰演好程蝶衣这个角色,提前半年来到北京拜戏剧大师张曼玲为师,不仅学,还去剧院看其他演员表演,最后把程蝶衣演得惟妙惟肖,虽然最后自己以一票之差与戛纳影帝失之交臂,但是影片最后拿了戛纳最高奖“金棕榈”大奖,这与张国荣的出色表演还是分不开的。
《南征北战》的导演也是让演员深入体验生活,扮演男一号高营长的冯喆,由于长得比较英俊潇洒,他就主动要求去军营,每天他都跟普通战士一样,摸爬滚打出操训练,把自己打磨得像一个战争年代的军人。其他几位扮演首长的陈戈,王力,汤化达也同样在军营体验着生活。
饰演反派张军长的项堃,他体验生活的地方有些特殊,为了突出角色的狂妄,寻找关于原型张灵甫及其他类似的国民党将领的相关材料,他打扫出一间小土房,利用拍摄间隙深仔细推敲人物,对每一个内心动作和外部动作都用心揣摩。他人瘦了许多,银幕上的形象却丰满了。
第六,群众甘愿奉献 ,《南征北战》是在山东沂蒙拍摄的,这里是革命老区。由于当时是夏天要拍一些冬天的戏,可是到处都是绿油油的田野,果树,哪有冬天的景色啊,再换外景地既费时又费力还会影响影片拍摄进度,就在导演为难的时候,这一位老农民过来说:“这些树是俺们家的。为了拍电影我捐出来了,哪棵树碍事就除哪棵,不用犯难!”老大爷的诚恳把导演成荫和人们深深感动了,于是一个班一棵树,凡是电影镜头带着的就用手捋干净,带不着的一个树叶也不准动,战士们便开始了特殊的任务摘起了树叶。
影片拍摄时也有许多花絮,一些解放军战士不愿出演该片,因为很多战士一听说自己要演国民党士兵,立刻产生了对抗情绪,好在一位营长做工作,战士们最后高高兴兴的投入到拍摄中。在山东青州拍外景,当地群众们看到一队戴着钢盔、穿着美式皮靴的“国军”走来时,许多人气愤地朝这些“国军”扔起石头。
影片还流传了很多经典的话语,例如参谋长感叹“ 不是我们无能,而是共军太狡猾 ”。李军长喊话求救“ 张军长,看在党国的份上,赶快伸出手,拉兄弟一把吧 !”李军长向张军长求援,张军长安慰他喊道,“ 请你们坚持最后5分钟!最后5分钟! ”等等。
结束语,由于影片的经典,在1974年由导演成荫率领一批人员拍摄了一部彩色的《南征北战》,经典的东西总会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回忆。
『贰』 红色经典电影有哪些
六十多年前,新中国诞生了首部影片《桥》。斗转星移,岁月流金,一路放映而来的红色经典电影,或黑白、或彩色,深深感染着千百万电影观众。今天小编就给大家推荐十大中国红色经典电影。
《大决战》
独特魅力的战争影片
《大决战》三部曲:第一部:辽沈战役,导演: 李俊,杨光远,影片从史实出发,深入挖掘历史人物深刻的内心活动,表现出了毛泽东、林彪等人的军事才能和解放军的历史功绩。第二部:淮海战役,导演: 李俊,蔡继渭,影片真实地再现了战争的残酷,详细描绘了解放军的指挥官的高明和战士的英勇善战。第三部: 平津战役,导演: 李俊,韦廉,影片深入刻画了中共中央领导人的政治大智慧。
『叁』 国产的抗美援朝战争电影有几部,叫什么名字
比较经典的有《上甘岭》(1956,长春电影制片厂)、《英雄儿女》(1964,长影),这些影片我主要是从电视上看到的,后来知道,《英雄儿女》中王成的原型叫王必成,是在上甘岭战役中牺牲的。而《上甘岭》是中国第一部抗美援朝题材的电影。《英雄儿女》原著的名字叫《团圆》,作者就是巴金。
还看过《奇袭》(1960,八一电影制片厂),以二次战役时38军侦察队炸毁“武陵桥”(其实是在武陵里境内的大同江上的一座公路桥)为蓝本。八一厂1958年拍过一个军教片《武陵桥》(又称《奇袭武陵桥》),不过,真实中又是什么情况呢?呵呵,我也查了一下,这次38军的侦察队,指挥员是38军的侦察科长张魁印,队伍共计323人,差不多是一个营了,不过,电影《奇袭》将当年这个营“缩编”为了一个排,桥的名字改成了“康平桥”。而部队原本仅阵亡一人,在电影中则是倒下了好几个。此后我们还看过一部关于炸桥的电影,名字就叫《桥》。而新中国第一部电影也叫《桥》,是长春电影制片厂的前身东北电影制片厂拍摄的。
我也查了一下,那个年代还有:
《斩断魔爪》(1954,上海电影制片厂。抗美援朝的间谍战)
《长空比翼》(1958,八一。讲志愿军空军)
《前方来信》(1958,天马电影制片厂)
《三八线上》(1960,八一)
《烽火列车》(1960,长影。抗美援朝中军事后勤题材的不少)
《铁道卫士》(1960,长影。军事后勤+间谍战)
《慧眼丹心》(1960,珠江电影制片厂。后勤系统的题材)
《英雄坦克手》(1962,八一。抗美援朝中,志愿军装甲兵刚刚组建,参战不多)
《打击侵略者》(1965,八一。电影中将抗美援朝很多故事浓缩在了一起,有邱少云的故事,有奇袭白虎团的故事)
《激战无名川》(1974,八一。同样也是军事后勤题材,反“绞杀战”内容)
《碧海红波》(1975,西安电影制片厂。雷达兵+间谍战+反“绞杀战”)
《长空雄鹰》(1976,长影。反“绞杀战”题材)
不过“最有名”的我想可能就是八部样板戏之一——《奇袭白虎团》(1972,长影)。白虎团的团旗我看过,在北京的军博。不过这部样板戏没有看全过,看过几次片段。杨育才在电影/京剧里改名叫严伟才。杨育才是十二位“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英雄”中活着回到祖国的三位之一,还有两位是彭德怀和胡修道。
上世纪八十年代之后
上世纪八十年代之后,中国的电影继续着,先后有《心弦》(1981,上影)、《心灵深处》(1982,长影)、《战地之星》(1983,八一)、《毛泽东和他的儿子》(1991,潇湘)、《神龙车队》(1993,八一)、《铁血大动脉》(1998,八一)、《北纬三十八度线》(2000,八一)、《三八线上的女兵》(2000,CCTV电影频道)等故事片上影。至于记录片还有不少,我看过的有《共和国之战——抗美援朝战争》(《共和国之战》有一个系列,记录建国后的抗美援朝、对印自卫反击战、珍宝岛自卫反击战、对越自卫反击战),以及一些人物、事件的记录片(比如《狙击英雄》等),这些主要是电视记录片。记录电影比较有名的是《较量》(1996,八一),可惜我没有看过。
此外还有一些电视剧,主要是在八十年代以后,毕竟中国的电视是到了改革开放以后才逐渐普及的。有一部叫《硝烟散去》,记得那是讲一位被魏巍“写死”的志愿军战士的,此人叫李玉安,志愿军38军113师335团1营3连的士兵,魏巍“写死”他的那篇文章是原来读书时候学过的《谁是最可爱的人》,李玉安没有死,回国之后长期隐姓埋名,后来为了帮他儿子参军“走后门”,找到当地的征兵部门说,自己就是那个魏巍笔下的李玉安,希望部队看在一个志愿军老兵的份上能要他那个坚决要当兵的儿子。后来魏巍和他笔下“壮烈牺牲”的李玉安还见过面。还有一部我看过的叫《中国战俘》,反映的是志愿军战俘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