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一部俄国人反抗波兰人的电影,结尾是反抗首领的儿子被波兰人在台上残酷的处死的情节
战国群雄
编剧: 弗拉基米尔·博托克 / 果戈理
主演: Vladimir Vdovichenkov
类型: 剧情 / 动作 / 历史神桥 / 战争
制片国家/地区: 俄凳瞎清罗斯
上映日期: 2009-02-19
片长枣前: 129 分钟
Ⅱ 波兰电影《血与剑》中,怎么会有“大汗”
克里木汗国(1443~1783)
Crimea,Khanate of the
15世纪中叶在克里木半岛上建立的封建国家。又译克里米亚汗国。13世纪30年代,蒙古人征服了克里木半岛和黑海北岸草原地带的阿兰人(亚速人)、亚美尼亚人、希腊人等当地居民。13、14世纪之交,金帐汗国在索尔哈特(即旧克里木)设置总督管辖区。1443年,哈吉-格莱(1443~1466在位)在当地蒙古封建主的支持下,脱离金帐汗国,建立了独立的汗国,定都巴赫奇萨赖。1475年土耳其人入侵,1478年沦为土耳其的藩属。克里木汗以金帐汗的继承者自居,竭力保护各弱小汗国,在土耳其苏丹支持下,力图在伏尔加河沿岸重建穆斯林国家,为此同波兰(一度统治乌克兰)、俄罗斯进行了长期的纷争。根据1774年俄土两国缔结的《楚库克-凯那尔吉和约》,克里木汗国脱离土耳其而“独立”。1783年被强行并入俄国版图。
Ⅲ 1612动乱年代片头波兰人是谁
16世纪下半叶,围绕莫斯科开始形成一个中央集权国家,其成员包括当时罗斯所有的大城市,后来伏尔加沿岸、乌拉尔和西伯利亚的民族也加入进来。莫斯科公国大公伊凡三世宣称自己是拜占庭皇帝的继承人,莫斯科是整个东正教世界的首都,即“第三罗马”。伊凡三世的孙子——伊凡四世,即伊凡雷帝(1547-1584)是第一个获得沙皇称号的大公,他在国内发动严酷的恐怖政策(削藩制),奠定了俄罗斯专制政权的基础,同时他也在国家管理、司法制度、军队和教会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重要的改革。 伊凡雷帝死后,开始了王位争夺战。争夺政权的尔虞我诈以及波兰、瑞典的武装干涉使国家陷入危机,即所谓的“混乱时代”。(动乱时代”特指1598年俄罗斯统治家族绝嗣之後的一段长期动荡。由于正统王室後继无人,俄罗斯农民落入外国势力之下,瑞典、立陶宛、德国和波兰的占领者纷至沓来。1612年,这时正值所谓的“动乱时代”的末期,勇敢的俄罗斯人把占据克里姆林宫几个月的波兰人赶了出去。1613年罗曼诺夫王朝的开始标志着这一时代的结束。)
1591年,俄罗斯沙皇费多尔·伊万诺维奇的同父异母兄弟、有王位继承权的季米特里被鲍里斯·戈东诺夫秘密杀害。1604年,一个自称是季米特里的人出现,并且得到了波兰国王西吉斯蒙德三世的支持。1605年,戈东诺夫的儿子费多尔二世被杀,季米特里即位,史称“伪沙皇季米特里”或“伪季米特里”。由于采取亲波兰的政策,伪季米特里触怒了俄罗斯大贵族。在大贵族瓦西里·舒伊斯基的率领下,季米特里被杀,舒伊斯基即位,号称瓦西里四世(1606—1610)。1607年,另一个伪季米特里出现了,再次得到波兰的支持。1610年,波兰军队攻占莫斯科,舒伊斯基被杀。这一次,西吉斯蒙德想让自己的儿子弗瓦迪斯拉夫继承俄罗斯皇位,后来又改变主意想自己兼任俄罗斯沙皇。但是波兰入侵者在1612年被俄罗斯贵族们召集的军队驱逐。1613年,全俄罗斯缙绅会议(zemsky sobor)宣布立17岁的米哈伊尔·罗曼诺夫为沙皇。罗曼诺夫王朝开始。库兹马·米宁(俄语全名为:Кузьма Минич Захарьев Сухорукий,汉译为库兹马·米尼奇·扎哈里耶夫·苏霍鲁基)俄罗斯历史上的民族英雄、俄罗斯人民反抗波兰军队解放战争的组织者。库兹马·米宁原是下诺夫哥罗德的肉商。1611年,在俄罗斯被波兰和瑞典的干涉军蹂躏之际,他和波让尔一起组织了反抗波兰侵略者的人民武装,并力主邀请在莫斯科市民起义中负伤的前沙皇大臣波扎尔斯基公爵任民军指挥官,武装资金来源于全俄范围的人民捐款。1612年,由波扎尔斯基领导的民军解放了被波兰人占领的莫斯科。此后,米宁在雅罗斯拉夫尔的“全国委员会”供职;1613年全俄缙绅会议之后,他成为杜马成员。在沙皇米哈伊尔·费奥多罗维奇·罗曼诺夫时代,米宁成为贵族,但不久即去世。
米宁的遗体被安葬于下诺夫哥罗德大天使教堂。1818年,为纪念米宁与波扎尔斯基解放莫斯科的事件,在红场华西里·柏拉仁诺教堂前竖立了他们的雕像。俄罗斯著名的画家列宾.И.Е于1894年画了一幅以《库茨马-米宁》为题的画而闻名世界,画中米宁站在古老的下诺夫格罗德城集合广场向人民发出捐款的号召。这幅作品与其所有的大型历史作品一样,创作重点集中在主要人物身上,也就是主题思想的携带者。广场上聚集的人群中,米宁向人民发出号召的身影凸现出来,背景是下诺夫格罗德的白石教堂。这幅作品内容丰富,笔法自由,整个色调建立在银蓝色和赭石色柔和细微的差别上。
随着1612年,下哥罗德人米宁和大公波扎尔斯基领导的民兵驱逐了侵略者。1613年,全俄缙绅会议推选米哈伊尔·费奥多罗维奇为沙皇,从此开始了罗曼诺夫王朝。该王朝统治俄罗斯整整三百年。电影《1612动乱年代》是2007年俄罗斯战争巨作。故事围绕一群衣衫褴褛的俄罗斯农民展开,他们装备上所能得到的加农大炮,雇用放纵的骑士,以杀死波兰占领者。这是一部动作片,其中不乏宏大战争场面、古装击剑格斗、精彩骑术以及围攻城堡的情节。它还包含神话元素:将说话的鱼和独角兽用在故事里。
Ⅳ 关于1968年的一部苏联电影《战争与和平》(War and Peace):
基本信息:
中文片名:战争与和平
外文片名:War and Peace
年代:1968年
国家:前苏联
对白:俄语
类型:剧情/战争
片长:UK:401 min (video version) / UK:511 min / USA:390 min
色彩:彩色
色彩:彩色
幅面:70毫米宽银幕电影
混音:单声道 70 mm 6-Track
级别:Australia:G USA:Unrated
摄制格式:70 mm
洗印格式:70 mm
上映日期:
美国
USA
1968年4月28日
概况介绍:
这是一部制作精致、构思严谨的巨片。场面壮阔,气势磅礴,继承了前苏联在拍摄历史题材影片方面的传统,完美地融托尔斯泰原著精神于其中,再现了俄法战争时期俄罗斯大地广阔的历史画卷。影片以1812年俄国卫国战争为中心,反映了1805年至1820年重大事件,包括奥斯特利茨大战、波罗底诺会战、莫斯科大火、拿破仑溃退等。通过对四大家庭以及安德烈、彼埃尔、娜塔莎在战争与和平环境中的思想和行动的描写,展示了当时俄国社会的风貌。
幕后制作:
耗时五年,据称耗资一亿美元(当时的价钱)的宏伟巨制,试图极其忠实地复制托尔斯泰的长篇巨著。战争戏和舞会戏非常出色,但整体水准参差不齐。影片长达六个半小时,在苏联电影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同时获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1956年的美国版虽然比这部短,但也有208分钟,有奥黛丽·赫本、亨利·方达等主演,也是以战争场面取胜。1973年英国BBC推出750分钟的电视版。
电影花絮:
影片拍摄得到了苏联军方的大力协助,甚至军方试图让片中兵力尽量与实际战役的参战人数基本相同。在世界影史上,本片成为动用临时演员最多的影片之一,超过本片的只有1982年的《甘地传》,参加该片拍摄的临时演员多达30万人。
1981年3月,本片在墨西哥电视一台和二台首次播出,创下了电视台播放最长影片的吉尼斯世界纪录。
1958年,好莱坞著名制片人迈克尔·托德(Michael Todd)访问莫斯科,他曾提议联合拍摄本片,但遭到苏联政府的拒绝。
剧情简介
1805年7月,拿破仑率兵征服了欧洲,法俄之间正酝酿着激烈的战争。然而在彼得堡上层的人们依旧过着恬静悠闲的生活,达官贵人们都汇聚在皇后的女官兼宠臣安娜·巴甫洛夫娜举办家宴招待会上。
赴宴的有宫廷官高位重的伐西里王爵和他漂亮却行为不端的女儿美伦,还有个头高大健壮的年轻人彼尔,他戴着眼镜,剪短发,穿浅色的流行短裤和褐色燕尾服。彼尔是莫斯科著名贵族别竺豪夫的私生子,从小出国留学,今年20岁,学成回国到首都谋职。他一进宴会厅,对人们议论拿破仑征战欧洲颇感兴趣。在这里,他高兴地结识了英俊而刚毅的青年安德烈--先朝保罗皇帝的退职老总司令包尔康斯基的长子,两人很快成了好朋友。
此时,安德烈正应库图佐夫将军的召唤,去任他的传令官,将出国跟征战欧洲的拿破仑军队作战,任即将分娩的妻子和妹妹玛丽再三劝留,也改变不了他的决心,他期望通过这次战争为自己带来辉煌与荣耀。在出征之前,安德烈把妻子从首都送到了在莫斯科郊外居住的父亲那里,委托父亲加以关照。于是他急奔前线,在波兰追上了俄军总司令库图佐夫,总司令派他到联合纵队去任职,并受到了嘉奖。
彼尔回到莫斯科,他继承了别竺豪夫伯爵身后所有的遗产,摇身一变成为莫斯科数一数二的资本家,成为社交界的宠儿。他的亲戚伐西里早就窥视别竺豪夫家的财产,本想通过篡改遗嘱来谋得,失败后,又处心积虑地要拉拢彼尔,一方面为他在彼得堡谋得一个不小的官职,又挖空心思巧安排,让已是宫廷女官的女儿美伦嫁给彼尔,以图钱财。结果他的计谋顺利达成,可这桩婚事实在不幸之至。彼尔发现了妻子与好友多勃赫夫之间的暧昧关系,他与多勃赫夫进行搏斗,并幸运的击倒对方,随之与妻子分居,自己也陷入了善恶和生死的困扰之中,在加入共济会后,受到宽宏大量的哲学的熏陶,接回了妻子。
当安德烈再次回到总司令身边,俄奥联军对法的奥斯特里齐战斗就要打响了。由于在战前的军事会议上,否决了几位老将军的意见,采取了马上出击的战略,结果惨败。安德烈受伤被俘,途中昏迷,被敌人误以为活不成而丢下,库图佐夫也以为安德烈阵亡,给他的父亲去信报丧。可是安德烈在老百姓的救治下又康复了。愈后的他直奔老家,是日夜晚,妻子莉沙正好产下一名男婴,但她却在分娩中死去了。安德烈在孤独与绝望之中给妻子最后一个吻,他觉得人生已再无意义,决定终老于领地。
一八零七年六月,俄与法言和,和平生活开始了。
一八零九年春天,安德烈·保尔康斯基因贵族会之事而去拜托罗斯托夫伯爵。在伯爵家他被充满生命力的年轻小姐娜达莎深深地吸引了。但由于秃山老公爵强烈反对,只好互相约以一年的缓冲期,而 后,安德烈·保尔康斯基即出国去了。但是,年轻的娜达莎无法忍受寂寞,且经不起彼尔之妻爱伦的哥哥阿纳托尔的诱惑,而擅自约定私奔,因此,与安德烈·保尔康斯基的婚约即告无效。
一八一二年,俄、法两国再度交战,安德烈·保尔康斯基于多勃琪诺战役中身受重伤,而俄军节节败退,眼见莫斯科即将陷于敌人之手了。罗斯托夫家将原本用来搬运家产的马车,改派去运送伤兵,娜达莎方能能于伤兵中发现将死的安德烈·保尔康斯基。她向他谢罪并热忱看护他,但一切都是徒劳了,安德烈·保尔康斯基仍然逃不过死亡之神而去世了。
彼尔化装成农夫,想伺机刺杀拿破仑,但却被法军逮捕而成为俘虏。其妻爱伦于战火中,仍继续其放荡行为,最后,因误服堕胎药而死亡。
几番奋战后,俄国终于赢得胜利,彼尔于莫斯科巧遇娜达莎,两人便结为夫 妇,而安德烈·保尔康斯基的妹妹玛莉亚也与娜达莎之兄尼克拉结婚,而组成一个幸福的家庭。
Ⅳ 战争与和平剧情详解
新版《战争与和平》电影剧情介绍
1. 这部电影由六个国家的团队合作拍摄,包括俄罗斯、意大利、英国、法国、波兰和西班牙,总投资高达2600万欧元。导演罗伯特·多恩海姆是一位罗马尼亚裔美国人,而主要演员则来自不同的国家,包括法国女演员克莱芒丝·波西。
2. 波西因在《哈利·波特与火焰杯》中扮演芙蓉·德拉库尔一角而在全球拥有众多粉丝。这部四集的同名电视电影在俄罗斯电视台的黄金时段播出,尽管收视率只有4%,且受到了观众的负面评价。
3. 新版《战争与和平》的拍摄是意大利电视台的提议,并得到了其他五个国家的支持。制作方投入了2600万欧元,耗时两年,在波兰、立陶宛、澳大利亚和俄罗斯等地进行拍摄。
4. 尽管新版不如1956年的版本星光熠熠,但也招募了一些欧洲一线明星,如波西、意大利男星阿列西奥·波尼和德国演员亚历山大·拜尔。罗马尼亚裔美国人罗伯特·多恩海姆执导,编剧之一是意大利人恩里科·迈蒂奥里。
5. 制作过程中,制片人和俄罗斯方面有一些分歧,俄罗斯人希望剧本尽可能接近原著,但其他国家的出资方希望电影能更加通俗易懂。
6. 在俄罗斯播放后,电影受到了媒体的严厉批评,被指出与原著有出入,叙事简略,选角也有争议。然而,在法国和意大利,新版《战争与和平》却获得了成功,收视率分别接近24%和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