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电影题材 » 元日战争的电影
扩展阅读
面子电影百度云盘字幕版 2025-08-23 23:41:04
日本战国战争电影大片 2025-08-23 23:40:54
龙谷神马电影 2025-08-23 23:39:23

元日战争的电影

发布时间: 2022-05-15 20:00:34

Ⅰ 元日战争中为什么蒙古人弓箭射不穿日本铠甲

话不是这样说的,蒙古人的弓箭不仅射不穿日本铠甲,而且在大多数情况下,他们的弓箭都射不穿同时期的铠甲。当然,如果碰到了蒙古人的破甲弩那就另说了!

日本盔甲

客观上说,蒙古人善骑善射,本来就适合在大陆上突袭作战,而日本本土比较狭小,几十万蒙古军队很难展开不说,单单是水上运输这个环节就能让不善水战的蒙古人吃尽苦头。

更何况蒙古人在大陆上作战一般不会带军粮,而是每攻下一个城池就将城内洗劫一空充当军粮,但到了日本,本身就水土不服,再加上骑兵威力很难施展开来,所以攻不下城池就更难获得补给,这样一来二去,既然不能速战速决,蒙古人自然就被日本人拖死了!

Ⅱ 中日历史上的战争及结果

一、中日之间第一场战争——白江口海战。(唐日战争)(唐胜)
公元663年,白江口之战,唐军一共焚毁日本战船400余艘,杀敌不计其数,海水尽皆染红。日本水军惨败消息传至周留城,守城的百济王子率军投降,百济自此彻底灭亡。日本陆军赶忙从周留城及其他地区撤退回本国。

二、忽必烈征日。(元日战争)(元败)
13世纪,元朝元世祖忽必烈曾两次派大军渡海征日,由于战略战术失误,加上两次遭到狂风暴雨吹翻船只,损失惨重,只好撤退。日本人则把元军失败原因归结于“神风”保佑,更相信日本是一个“神国”,增强了狂妄自大心理。

三、明朝抗倭战争(明胜)
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戚继光与俞大猷配合,歼灭了广东的倭寇。至此,明东南沿海抗倭之战取得了最后胜利。

四、壬辰战争(明胜)
明援朝抗日之战是明朝万历时中朝人民抗击日本侵略的战争。起于1592年至1598年结束。1592年是壬辰年,朝鲜史家因此称1592年—1598年的战争为壬辰卫国战争。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海战,中朝军队大获全胜,击沉敌舰数百艘,全歼日本水军。日本陆军完全孤立,仓皇逃窜回国。援朝抗日战争取得了彻底胜利。

五、甲午战争(清政府正式向日本屈膝投降)
甲午战争。战争分为四个战场,第一战场发生于朝鲜境内(平壤之战);第二为黄海海战;第三为辽东北半岛之战;第四为山东半岛之战。
平壤之战日军方面凭借优势火力和组织完善、训练有素的军队打败清军。前后不过两天,清军即竖白旗乞降,撤出平壤,使敌仅以伤亡600余人的代价即占领平壤并进而占领朝鲜全境。
黄海海战历时5个多小时,其规模之大,时间之长,为近代世界海战史上所罕见。海战的结果是北洋舰队损失“致远”、“经远”、“超勇”、“扬威”、“广甲”(“广甲”逃离战场后触礁,几天后被自毁)5艘军舰,死伤官兵千余人;日本舰队“松岛”、“吉野”、“比睿”、“赤城”、“西京丸”5舰受重伤,死伤官兵600余人。北洋舰队的损失大于日方。黄海海战以后,由于北洋舰队嗣后不敢再战,日本基本上掌握了黄海制海权,对后来中日战争的进程产生了重大影响。从这个意义上说,北洋舰队在黄海海战中是失利了。
辽东半岛之战自1894年10月24日开始,到1895年3月9日结束,历时近5个月,中经鸭绿江防之战、金旅之战、辽阳东路之战、辽阳南路与规复海城之战、田庄台大战,最后以清政府的屈辱求和而告结束。
山东半岛之战从1895年1月21日日军在山东荣成湾登陆到2月17日日军占领威海卫,历时近1个月,中经白马河前哨战、南帮炮台争夺战和刘公岛保卫战,最后威海卫海军基地失陷,“北洋舰队”最后覆灭。
清政府在日本的军事进攻和外交压力下,被迫于4月17日同日本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空前屈辱的不平等条约——《中日讲和条约十一款》(即《马关条约》)。《马关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日甲午战争结束,表明清政府正式向日本屈膝投降。

六、抗日战争(中胜)
一般意义上的抗日战争,是指从1937年7月7日芦沟桥事变开始,到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投降结束。但这里是指从1931年9月18日即“九·一八事变”开始。
1931年至1937年,中日之间的重要战斗包括:
东北沦陷。九一八事变发生后,由于东北军没有进行抵抗,4个多月内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全部沦陷。日本强占东北后,当地百姓自发组织了武装反抗侵略的斗争。
一二八淞沪事变。1932年1日28日晚,日本海军陆战队突然向闸北的国民党第十九路军发起了攻击,第十九路军在军长蔡廷锴、总指挥蒋光鼐率领下,奋起抵抗。直至3月3日停战。
长城抗战(1933年3月5日 - 5月25日)。长城抗战是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军队在华北进行的第一次较大规模的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战役。当年3月至5月,国民革命军在长城的义院口﹑冷口﹑喜峰口﹑古北口等地,顽强抗击侵略军,最终中日双方签订了《塘沽停战协定》。
绥远抗战。绥远抗战又称为百灵庙战役,是傅作义部与日本支持的蒙古德王所率部队之间发生的一场局部战争,发生于1936年底,以晋绥军和中央军全胜而告终。
1937年—1945年中日之间爆发了全面的战争,大小战斗无数,重要的战役包括国军在国内正面战场进行的22次会战和滇缅战争,以及中国共产党军队发起的百团大战:
淞沪会战的时间是1937年8月13日~11月11日,是中日双方规模最大的一次会战。3个月的战役中,双方都投入几十万兵力。以国军被迫撤退结束。
南京会战的时间是1937年12月1日至12月13日,日军第10军在金山卫登陆后长驱直入,会同淞沪战役中的日军向首都南京挺进,国民政府慌乱中组织南京保卫战,于12月13日沦陷。日军进入南京后制造了“南京大屠杀”。
太原会战的时间是1937年9月11日-11月8日,是中国第2战区部队同日军华北方面军在山西省北部、东部和中部地区进行的大规模的战略性防御战役,重要战斗包括天镇战役、平型关战役、忻口战役、娘子关战役和太原保卫战。此后国民党军在华北战场的正规战争宣告基本结束。
徐州会战是1938年1月至5月,中国第五战区部队与日军第五方面军、华中派遣军各一部,在以江苏省徐州为中心的津浦路、陇海路沿线进行的大规模防御战役,以三四月间围歼日军一万余人的台儿庄大战最为著名。
兰封会战发生于1938年5月,中国军队12个师在薛岳指挥下于河南对孤军深入的日军土肥原贤二部发起进攻作战。
武汉会战发生于1938年6月至10月,中国军队在安徽、河南、江西、湖北4省同日本侵略军展开大规模会战,其中在万家岭一带,日军4个团被全歼,史称万家岭大捷。会战历时4个半月,是抗战以来战线最长、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并具有重要意义的一次会战,最终以武汉失守宣告结束,但极大地消耗了日军的有生力量,抗战从此进入相持阶段。
随枣会战发生于1939年5月,冈村宁次率日军第十军部队向湖北随县、枣阳进攻,李宗仁率中国第五战区部队抵抗,并最终收复随县、枣阳,共击毙日军1.3万人,阻击了敌军的进攻。
第一次长沙会战,1939年9月14日~10月,日军动用10万兵力进攻长沙,在中国第九战区第十五集团军的抵抗下损失惨重,并被迫撤退。
桂南会战发生于1939年11月13日~1940年2月。1939年11月日军在广西登陆后,先后占领南宁和昆仑关,国民政府从数百公里外急调10个精锐师,对日军发动立体化进攻,在杜聿明指挥下于12月下旬取得昆仑关大捷。至次年2月3日,日军再次占领昆仑关,中国军队发起反击,于2月14日又一次夺回昆仑关,会战结束。
枣宜会战发生于1940年5月1日~6月18日,日本军队第11军对中国第五战区部队发动进攻,会战以日军占领宜昌而结束。在枣宜会战中,国军第33集团军总司令牺牲。
百团大战发生于1940年8月20日至12月15日,彭德怀指挥八路军129师、120师和晋察冀军区部队,在山西发动了以破袭正太铁路为重点的一次进攻战役,八路军参战部队共计105个团。
豫南会战发生于1941年1月25日~2月7日,是中国第五战区军队在豫南抗击日军的一次作战,共毙伤日军9000余人。
上高会战发生于1941年3月15日~4月9日,为保证南昌及附近占领区的安全,日军试图消灭赣北中国军队主力,王耀武率七十四军对阵装备精良的5万日军,共毙伤日军15000余人,给日本侵略者造成了极为沉重的打击。
中条山战役,1941年5月日军在山西境内发动全面进攻,中国军队惨败。
第二次长沙会战发生于1941年9至10月,中国军队第六战区在薛岳指挥下主动发起进攻的一次战役,共歼灭日军3万余人,但中国军队伤亡惨重。
第三次长沙会战发生于1941年12月23日~1942年1月6日,日本第11军司令阿南惟几统率约6万人数的日军,为策应向香港进军的日军,向30万中国军队发动牵制性攻击。薛岳将军负责的第9战区一线兵团依托各阵地逐次抵抗,给日军予沉重打击,共毙伤日军5万余人,取得“长沙大捷”。
浙赣会战发生于1942年5月至9月,是日军打击国军第三战区主力而发动的一场战争,日军最终打通了浙赣铁路,但损失惨重。
鄂西会战发生于1943年5月~6月,中国第六战区以10个军的兵力抗击了日军约5个师团兵力的进攻,其中胡琏指挥十八军第11师进行的石牌要塞保卫战取得了重大胜利。
常德会战发生于1943年11月至12月,日军纠集7个师团约10万人进攻常德,国军集中了第六战区和第九战区的16个军43个师21万人迎战,给敌重大消耗,最终中国军队收复常德等阵地,取得战役的胜利。
豫中会战发生于1944年4月~5月25日,冈村宁次指挥日军试图围歼中国第一战区主力,国军战败,致使洛阳在内的河南大部沦陷,其中许昌保卫战最为激烈。
长衡会战发生于1944年5月至9月初,日军为打通粤汉铁路,进攻湖南。日军先后投入10个师团,约25-28万人,而国军先后投入16个军,40多个师,约35-38万人,国军虽然顽强抵抗但最终遭到挫败,伤亡9万余人。
桂柳会战发生于1944年8月至12月,桂林和柳州先后沦陷。
湘西会战起于1945年4月9日,止于6月7日,中国军队取得了雪峰山大捷。战役以中国军队取得胜利告终,中国抗日正面战场由此从防御作战开始转向反攻阶段。
滇缅战争分成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支持英国盟军,中国远征军于1942年初入缅作战,历时两个多月终告失利,缅甸全境为日军所控制;中国远征军一部退回国内,一部进入印度组成中国驻印军训练。第二阶段,始于1943年10月中国驻印军会同英、美盟军对缅北日军展开的反攻,历时一年多先后赢得了胡康河谷战斗、孟拱河谷战斗以及密支那等战役的胜利;中国远征军也于1944年5月强渡怒江天险,从滇西开始反攻,发起了松山战役和腾冲战役,经8个月血战,连克日军重兵防守的腾冲、松山、龙陵、芒市等要隘城市。1945年1月,中国远征军和中国驻印军在畹町胜利会师,于当年3月将日军全部赶出缅北和滇西。中国驻印军和中国远征军缅北、滇西反攻作战并取得胜利,是中国正面战场唯一取得全胜的攻势性作战,同时也取得了抗战中仅有的几次对日军的全歼战,因此是中国抗日战争史上的一大壮举,。
历时十四年的抗日战争,在美苏等盟国的协助下,中国在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后获得了最终的胜利。

Ⅲ 听说元朝的时候曾经攻打过日本,后来在海上全军遭风暴了

文永之役,即第一次元日战争,发生于日本文永十一年、元朝至元十一年(1274年),当时日本后宇多天皇的年号为“文永”,称“文永之役”,此役元军以失败收场。

日期: 1274年11月20日
地点: 日本九州
结果: 日本胜利,撤回中国
起因: {{{casus}}}
领土变更: {{{territory}}}

参战方
元朝 高丽 日本镰仓幕府

指挥官
忻都 北条时宗

兵力
35,000名蒙古及汉族士兵
18,000名高丽士兵 10,000人

伤亡
16,000人死亡 少

弘安之役,即第二次元日战争,发生于日本后宇多天皇弘安四年、元朝至元十八年(1281年),当时日本天皇的年号为“弘安”,称“弘安之役”。此役元军再度以失败收场。

日期: 1281年8月15日
地点: 日本九州
结果: 元军舰队壊灭,日本大胜
起因: {{{casus}}}
领土变更: {{{territory}}}

参战方
元朝 高丽 日本镰仓幕府

指挥官
阿塔海 北条时宗

兵力
江南军100,000名以上
东路军40,000名高丽兵士 大宰府守备军25,000名
长门守备军15,000名
伤亡
八、九成没有回国
江南军95,000名以上死亡
东路军7,000名以上死亡
东路军33,000名逃亡 不明

Ⅳ 元日战争的战争背景

蒙古帝国消灭金朝以后,负责漠南汉地事务的忽必烈于1260年在中原即位称帝。同年,高丽元宗向其称臣,高丽成为其东藩。1264年忽必烈定鼎燕京,以易经“大哉乾元”之意,建立元朝,定都大都(今北京),并于两年之后要求高丽派使者奔赴日本,希望与日本“通好”(同时忽必烈想消耗南宋新附军)。
赵彝代表元廷出使日本,但未取得任何收获;1268年,忽必烈又派遣了第二批使者,同样是空手而回。两批使者都参见了镇西奉行,由其传达镰仓幕府的征夷大将军及在京都的天皇。此后,忽必烈或通过高丽,或自遣使者,又继续发送了一系列的信件,并以战争相威胁。幕府时值镰仓时代中期,幕府将军惟康亲王并无实权,实权掌握在权臣北条氏手中。当时的“执权”北条时宗决定不投降,并立刻着手加强日本最靠近高丽的领土,因此也是最有可能被首先侵略的地方——九州的防御。首先,幕府命令分封在九州的大名回到自己的驻地,并将在九州的军队西移,以进一步增固可能的登陆点的防御。另外,幕府还组织了大规模的宗教祈祷活动,以心理战来应对这场危机,其他大多数公家活动亦被推迟。
忽必烈早在1268年就想发动战争,但却发现朝鲜半岛当时没有足够的财力提供充足的兵力;1273年他派了一支部队去高丽做为先锋,结果这支部队却无法在高丽的国土上自给自足,最终被迫返回中国以资补给。因为元军骑兵所需的马匹,以及所需的养马草场,都严重限制了部队的运动,以致于元军无法在几乎寸草不生的地方活动。

Ⅳ 元日战争的介绍

元日战争是元朝皇帝忽必烈与属国高丽在1274年和1281年两次派军攻打日本而引发的战争;这两次侵略在日本合称“元寇”或“蒙古袭来”,或依当时的日本年号称抵御元军第一次进攻的战事为“文永之役”,第二次为“弘安之役”。镰仓、室町时代呼称(蒙古袭来、异贼袭来、蒙古合战、异国合战)亦有用凶徒称呼之,江户时代大日本史称为元寇。这两次入侵也以北九州为主要战场。这两次侵略企图尽管最终失败,但其在宏观历史上仍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这两次战争是日本史上最有名的事件之一,并且由于其在阻止蒙古帝国和元朝扩张上所发挥的作用,使得它们在世界史上扮演了重要的作用。这两起事件在很多小说中都被提及,并且神风这个词也是由此而生的。另外,除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的遭遇,这两起失败的入侵尝试应该算是日本一千多年来面临的最大的被侵略的威胁了。

Ⅵ 历史上日本和韩国之间发生过战争吗

历史上日本和韩国发生过战争。

1、日本第一次入侵朝鲜半岛的时候是在四世纪的时候。当时还没有天皇家族。因为真正有记载关于日本天皇是在六世纪的时候。当时日本还被我们称为倭国。日本在朝鲜半岛上建立了殖民统治。实力还非常强大。最盛时曾一度打到平壤附近。当时日本甚至要求中原王朝封日本为朝鲜总督。承认日本在朝鲜半岛的统治。

2、日本第二次在朝鲜半岛就是唐朝的时候了。不过这一次日本遇到了大唐的军队,被打的是要多惨有多惨。663年,唐朝、新罗联军与倭国、百济联军于白江口发生大战。唐朝13000军队和170多艘战船把日本42000军队、1000多艘战船打的全军覆没。

3、日本第三次入侵朝鲜半岛是在明朝万历年间。当时丰臣秀吉基本上统一了朝鲜,于是开始想称霸中原了。这时候又开始老的思路先入侵朝鲜半岛。朝鲜可以说是一败涂地。最后在明朝的支援下打了六七年才结束。

4、日本第四次入侵朝鲜就是甲午战争之后了。甲午战争之后,朝鲜沦为日本的殖民地。日俄战争之后日本彻底称霸东北亚了。之后吞并了朝鲜,朝鲜开始成为日本殖民地,一直到二战结束后才朝鲜半岛才开始光复。这次占领是时间最长的,也是对朝鲜半岛伤害最大的。

(6)元日战争的电影扩展阅读:

从历史上看,西域和东北亚,是历来的用兵之地。对边疆区域,屯兵制是千百年来的有效羁縻手段之一。左公柳、安顺场、新疆建设兵团都是屯兵制的成果。

扩张是个人、公司、社区、集体和国家维护自身生命力的自然诉求。一旦不再扩张,就意味着过了盛年。纵观历史上日本对朝鲜半岛的觊觎,自唐末就开始,至今也没有停歇。而中原王朝对周边的威压,也从未止步。

中原王朝300年一轮更替,是农业时代的人口增长和自然环境限制二者不可避免的矛盾轮回。而中国、日本、朝鲜的战争,也是以300年一轮回来计的。

Ⅶ 元日战争日本死多少人 元日战争有什么影响

忽必列元日战争是元朝皇帝忽必烈与属国高丽在1274年和1281年两次派军攻打日本而引发的战争直到1294年(元至元三十一年)正月忽必烈逝世,都未再攻打日本。

Ⅷ 对马岛之魂导演剪辑版区别是什么

《对马岛之魂》是由索尼旗下第一方工作室Sucker Punch开发的一款开放世界冒险游戏。游戏最初于2020年7月17日登陆PS4平台。发售之后,便迅速卖出了500万套的惊人销量,成为索尼独占游戏中卖出速度最快的一部新IP作品。



本作改编自元日战争。1274年,元朝与属国高丽派军攻打日本对马岛。玩家将扮演对马岛的武士境井仁,抵挡来袭大军。他将挺身而出与战友共同作战,化身为令敌人胆战心惊的“战鬼”,不择手段拯救遭受蹂躏的家园与同胞。

出色的动作设计,精彩又还原的战斗演出,搭配开放世界下靓丽的风景,都促使它成为一款优秀的第一方独占作品。

“剪辑版”与原版最大的区别,就是追加了全新章节【壹岐岛之章】,给玩家额外提供了4-6小时的全新内容。

玩家将继续扮演主角境井仁,以壹岐岛为场景,游玩全新的扩展剧情,新的地点,邂逅新角色,并完成新的故事。

当玩家完成第一章主线故事,推进到游戏第二个区域,就能直接体验新内容。通关的老玩家则是可以直接打开日志菜单,便能看到【壹岐岛的故事】已解锁的提示。

除了新章节之外,剪辑版的PS5版支持次世代手柄的自适应扳机与触觉反馈功能。画面也支持动态4K分辨率,60帧的帧率,以及新增了人物日语口型。另外,官方也表示会为《对马岛之魂》的多人模式【奇谭模式】免费追加新内容,以及包括一个全新模式。

Ⅸ 日本对韩国的侵略 日本侵略过韩国吗

日本侵略过韩国。

具体有五次战役

1、江华岛战役:日本在1876年,以武力打开了朝鲜的国门,强迫朝鲜签订了《江华条约》。

1894年—1895年,日本在甲午战争中战胜朝鲜的原宗主国清朝,驱逐了中国在朝鲜的势力,加紧控制朝鲜。1897年,朝鲜王朝改国号称“大韩帝国”,朝鲜从此改称韩国。

2、公元663年8月,白江口之战

地点:白江口(现韩国锦江入海口)

交战人数:唐朝、新罗一万三千人,战船170艘;日本、百济四万两千人,战船1000多艘

交战结果:日本的战船几乎全部沉没,唐军取得完全的胜利。此次战役奠定了东北亚地区上千年的政治格局。 日本开始全面的上唐朝学习。

3、元日战争、弘安之役

时间:公元1274年和1281年

地点:日本北九州地区

交战人数:第一次文永之役(1274年):元朝、高丽:士兵三万余人,战船九百余艘

日本:十万人

第二次弘安之役(1281年):元朝、高丽:士兵约20万 ,战船900余艘

日本:十万以上

交战结果:元朝高丽联军初期取得部分战果,但是跨海作战后援不足,被迫撤退,并在撤退中遇到台风,总计损失两万余人。日本方面损失不详,但是最终获得了战略上的成功。

4、应永外寇

交战方:李氏朝鲜VS日本

时间 :公元1419年

地点:对马岛

交战人数 :朝鲜:一万七千余人,战船200余艘;日本:日本约三千人,战船约130艘

交战结果:朝鲜伤亡约180人,日本伤亡200人。日本宗氏向朝鲜投降,称臣纳贡。

5、万历朝鲜战争

时间:1592-1598年

地点:朝鲜半岛

交战人数:第一次:明朝,四万余人。朝鲜:人数不详。日本,十四万余人

第二次:明朝,三万余人。朝鲜:人数不详。日本,十四万余人

交战结果:日本初期进展顺利,几乎占领朝鲜全境,但是明朝援救朝鲜之后,形势逆转。日军被迫撤离朝鲜。动摇了丰臣秀吉在日本的统治,德川家康趁机发展势力,为以后德川家取得日本统治权创造了条件。朝鲜虽然损失惨重,但是在明朝的援助下避免了被灭国的风险。明朝虽然成功的抵御了日本的侵略,但是长期的战争大大的增加了明朝国库的负担,减弱了对抗女真部族反叛的力量。

Ⅹ 成吉思汗为什么要攻打日本

据说成吉思汗攻打日本的原因就在日本不肯臣服于他。

成吉思汗曾经多次派遣使者到日本劝服日本人归降于他,但是日本人根本不理他,甚至还教训过使者,成吉思汗对于日本人这样蔑视他的威严感到不满,于是成吉思汗想派兵前去攻打日本。于是他派遣了将近三万人的军队前往日本,兵分三路,从三个地方同时击破。

(10)元日战争的电影扩展阅读:

日本人面对蒙古军队的攻击,从容不迫,日本镰仓幕府调集部分正规军与蒙古军开战,九州沿海各藩也紧急组织武士和民兵参战,这样的战争持续了将近一个月。战争一开始日本就溃不成军,损失惨重,但是他们以他们的毅力任然没有让蒙古军队再进一步。

慢慢的日本人熟悉了蒙古的作战方式之后,他们开始反击了,这也是日本人的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大约在1274年的10月20日,这天暴雨来袭,而蒙古人不熟悉地形,导致多数船只触碰到了触礁,至此援军损伤过半,成吉思汗见胜利无望,便吩咐剩余的军队原路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