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求一部伊拉克战争的电影,名字忘了
《夺金三王》
本片的故事其实从波斯湾战争结束才开始。四名美军因为从伊拉克战俘的屁眼中发现了一张萨达姆秘密碉堡的地图,决定偷偷到碉堡夺取一批抢夺自科威特的黄金,只要此举得手,退伍回国就可以高枕无忧。他们本来以为此行轻而易举,不料各种意外接踵而至。
本片用玩笑嘲讽的口吻和夺宝冒险动作片的包装来检讨波斯湾战争,把好莱坞主流片拍出了另类趣味。本片对美伊双方在这场战争所扮演的角色作了相当深入而有趣的分析和批判,四名主角的个性亦塑造得鲜明有趣。在镜头和音响处理上本片还有一大特色,便是将“子弹穿肠过”的威力十分形象化地呈现在银幕上。
这个故事原可拍成主题严肃的战争冒险片,但导演戴维罗素坚持自己的独到见解,以不露痕迹的高明手法,让观众看不到沉重使命,反倒是运用大量动作场面、尖锐的嘲讽笑点、夸张的桥段,创造出一种属于新世代的动作喜剧。罗素的剧本很不平凡,他藉由四人至陌生国家作战,历经深入沙漠寻宝的冒险过程,才让他们了解到每只枪管的背后都存在另一个人的生命,进而尊重这场战争对当地人民的意义。戴维的故事透过这四个人的观点,粉碎美军的战争的态度,并阐述了他们在旅程中,对战争的崇高使命由忽略转为了解的过程。
导演表示,片中的大部份情节几乎都是真实故事改编,海珊从科亏特手中偷得黄金一事也非捏造。他认为这会是一个很有趣的故事背景,让这些在战场上没机会表现的军人,自辟战场,只为寻宝回家过好日子。同时发展出令人省思、娱乐效果并重,剧情十足的动作战争片。
《锅盖头》
讲述的是一场没机会开枪的战争,主角和队友们始终找不到一个能够射击的目标,于是,战场这种适宜大肆宣泄荷尔蒙的场合,变成了强制禁欲的修道院。片子的气氛可想而知,正如伊拉克人焚烧油井燃起的漫天黑烟一般,压抑、沉重、枯燥。不过,这一切的背后,战争的残酷仍旧可见。士兵们不期然地闯进一条高速公路,路面上寂静无人,但堆满了汽车残骸。士兵们漫步其间,好像撞进一个荒唐的地狱。说地狱,因为那里显然经历了猛烈的炮火袭击;说荒唐,因为那里太安静了,看起来就像一个远古战争的化石场。
如果给第一次海湾战争找一个象征物,大概没有比这条公路更合适的了。
现实中,它就是著名的“死亡之路”,即连接科威特城和巴士拉的80号公路。1991年2月26日至27日夜间,美军从空中和地面对沿着这条公路撤退的伊拉克车队进行了猛烈的轰炸。轰炸的结果,便如《锅盖头》中陆战队员所见,把这条公路变成了人间地狱。轰炸造成的伤亡数字,至今仍众说纷纭,从数百到十万,都有人主张。
第一次海湾战争的战场正是如此———交战的双方很少能面对对方,一方的攻击全靠远程火力甚至精确制导火力来解决,另一方处处被动挨打;一方尽力避免伤亡,另一方上天入地也无处逃生;最终,一方以阵亡126人的代价结束战斗,另一方的伤亡数字,大概永远都无人知晓。战场外的善恶,历史自有公论;战场上的情形,就是单方面的屠杀。
战争方式的演变会改变许多东西,改变的关键则在于距离。无人机、巡航导弹、精确制导炸弹,以及卫星电视、网络,这些都是战争中利用距离的手段。距离给士兵们带来安全,也给旁观者带来安慰,当然,只是漠然和错觉式的安慰。两次海湾战争中,高科技手段的使用,似乎降低了战争的残酷程度,至少,公众所能见到的残酷程度被降低了。特别是第二次海湾战争,几乎是一场全程电视直播的战役,电视这边,观众看见美国大兵散步或者飙车一般地攻城略地,一切都是如此真实,一切又都如此虚假。战争仍旧残酷,只不过你不大看得到罢了。
《拆弹部队》
电影的主角是个有些疯狂的家伙。本来,拆弹部队配备有机器人,虽然不是所有场合都好用,但好歹能创造出一些安全距离,而这个家伙从来不屑于使用机器人,每次都是亲自上阵的。
拆弹是一个很特殊的工作,既需要技术,也需要赌运。即便能够辨清每一个起爆器的走线,你也不能保证周围没有窥伺的敌人正在按下按钮。电影里,主角每一次都能够从鬼门关全身而退,现实中,我记得早先看过一则新闻,称英军在阿富汗的头号拆弹手不幸殉职,三百次以上的成功记录戛然而止,在他之前,排位第二的家伙早已罹难。
全身而退也不是没有代价的。电影为主角塑造了一种深不可测的心理,虽然这是好莱坞战争片的惯常手法,但此时此人的心理状态,已经全无———譬如,《战争启示录》中库尔兹上校那种残酷的崇高感。拆弹手的心理,只是让人觉得悲凉、苦涩、无可奈何。战争形式的改变,早晚也会影响到人心。
埋设炸弹与拆除炸弹,这场博弈,已经不是典型的战场行为。在伊拉克和阿富汗之前,经常需要拆弹部队的地方,是巴以和北爱尔兰。在那里,“占领者”,他们的敌人,还有中立的人民,都紧密地缠绕在一起。炸弹会造成不分敌我的杀伤,而爆炸产生的影响,则波及到社会的每个角落。这已经不再是军事斗争,而是事关政治、文化、心理的全面战争。海湾战争之后,伊拉克的状况也正是如此。在这种战争中,没有比直面炸弹更短的距离了,因此,这大概最适宜用来象征美国在后海湾战争时期的处境。
从沙漠风暴到如今,从《锅盖头》到《拆弹部队》,看起来就像是一个循环:当时以为能够遥遥操纵来解决的问题,最终发现,还是得直接面对。
而在今天,他们要从那里撤出了。
㈡ 寻找一款电影,美国战争题材,描述战后士兵的后遗症
中文名:《星条旗永不落》
本片真实的反应了美国的现实,讲述了关于3名从伊拉克战争中执行任务回国的军人的故事。杰克逊饰演一名医生,为他们进行战后治疗,经过几个月的治疗后,士兵们回到家,他们的妻子却发现自己的丈夫好像变了一个人,她们的心理难以承受这种改变。事实证明这些人还需要一些其他的治疗。
本片不但是好莱坞首部以美伊战争为故事背景的片子,同时也是好莱坞电影工作者首度尝试以几位从伊拉克战场回国后适应不良的士兵为主角的大银幕作品。
㈢ 美伊战争大片电影有哪些
前进巴格达,拆弹部队,黑鹰坠落,锅盖头,反恐王国/改朝换代 ,节选修订/洁版伊拉克/波湾阴谋 ,绿色地带 .关键指令,,军天十二小时 ,哈迪塞镇之战
㈣ 有哪些战争电影推荐
有些电影只配充当茶余饭后的消遣,有些电影则注定成为记忆的里程碑。《拯救大兵瑞恩》无疑属于后者。
“为什么要让我们八个人去救一个人呢?” 这便是《拯救大兵瑞恩》中八人小组面临的抉择。置身于瞬间万千生命消逝的战场,他们却要冒生命危险让一个素不相识的人脱离危险。
一部失败的战争片,主题很容易陷入到两个极点,一是进入到一种永远正确的没有立场的反战主义,二是被渲染成一种单薄虚假的个人英雄主义,而斯皮尔伯格小心的没有陷入到任何一极。他保持了对战争的冷酷残忍的描述,诚实的表达了暴力对人的伤害,但他也同样赞颂了士兵们在这场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努力。
㈤ 有什么关于美军近代战争的电影
1.《黑鹰坠落》
影片忠实还原了1993年索马里战事。 1993年,一组受过专业训练近百人的美军突击队,在非洲执行一项人道救援任务时,因误判情报,两架黑鹰直升机被敌军击落迫降至索马里,秘密任务衍生成战争事件。
2.《拆弹部队》:
电影主要讲述了一组美国拆弹专家被派往巴格达执行任务的故事。在那里每个当地人都像是潜在的敌人,每一个目标都像是伪装的炸弹,他们必须小心翼翼,稍不留神就会付出生命的代价。
3.《锅盖头》:
该片改编自安东尼·斯沃福德所著《海湾战争回忆录》,讲述了一队海军在第一次美伊大冲突中的遭遇。
4.《全金属外壳》:
由斯坦利库布里克执导,亚当鲍德温、马修摩丁等主演,于1987年6月17日美国上映。该片改编自古斯塔夫哈斯福特小说《短期服役》,讲述了美国海军陆战队在越南战争中的故事。
5.《兵临城下》:
该片讲述第二次世界大战时,苏联红军传奇狙击手瓦西里柴瑟夫与德军顶尖的神枪手康尼少校,在斯大林格勒战役中的一场生死之战。
㈥ 十部必看的特战片
十部必看的特战片:《勇者行动》《太阳之泪》《黑鹰坠落》《孤独的幸存者》《锅盖头》《生死狙击》《敢死队》《第一滴血》《巴尔干边界》《山2》。
1、《勇者行动》
是一部战争大片,一部青年励志片,一部展示美国精神的爱国影片。勇者,没有华丽的动作,没有吸引人的剧情,只有托付生死的信任、心有灵犀的默契,还有无所畏惧的勇气。
2、《太阳之泪》
讲述了一支精干的“海豹”分队前往尼日利亚的丛林,营救一位支援当地医护工作的美国医生期间发生的故事。典型的好莱坞式的战争片,主题、剧情、人物、枪战、语言等电影的一切元素都是我们熟悉的套路。
㈦ 六部气势磅礴的战争电影 带我们回到曾经战火纷飞的年代
战争带给人的感觉,往往是伤痛、死亡、惨烈……
战争令人望而生畏,我们讨厌战争。
从腐败的清朝最先领略到战争的痛苦,广袤的国土被各国列强啃掉了一口又一口,这就是畏惧战争的结果。
面对强敌无所畏惧,勇敢迎战,才造就了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
就让这六部气势磅礴的战争电影,再次带我们回到曾经战火纷飞的年代。
《集结号》
解放战争时期,连长谷子地带领47名战士,为了掩护大部队撤退,死守阵地,多次击退敌人进攻。
没有集结号的指令,他们无法撤退,除了谷子地,其他47名战士全部壮烈0牺牲。
解放后,战士们由于找不到遗体,被定为失踪。谷子地开始了艰辛的寻找遗体之路,他要为他的战士证明,他要为自己的兄弟讨个说法。
《兵临城下》
瓦西里是一个农村小伙,从小就打猎的他,练就了一手的好枪法。当德国入侵斯大林格勒时,小伙义无反顾的参军,要守护好自己的家乡。
此时的斯大林格勒已经沦陷,小伙精准的暗杀,让德军头痛不已。于是紧急调来了自己的神枪手,与瓦西里开始了斗智斗勇的比拼。
《拆弹部队》
美伊战争期间,詹姆斯接替刚刚牺牲同事的工作。
任务中意气用事,无视上级的指挥,却总能化险为夷。一次詹姆斯结识了一名伊拉克小孩,可没几天,小孩被用做了尸体炸弹。这让詹姆斯异常愤怒,只身一人要为孩子讨回公道。
《珍珠港》
本片在日本偷袭珍珠港的大事件为背景,三个年轻人的 情感 纠葛。
战争无疑是残酷的,浪漫的爱情和兄弟间的友情,为影片带来些许温暖,人生就是由不完美组成的,酸甜苦辣,细细品味个中滋味。
《硫磺岛的来信》
看了太多的抗日影视作品,以至于看到日本军帽都会有心理阴影。
但这是一部把日本军人描写成“人”的作品。
本片虽然描写的日本军人抗击美军的故事,启用的也都是日本知名演员,但制片、导演乃至编剧可都是美国人哦。
日本战败的大局已定,但此时却在一个不起眼的硫磺岛上,上演着二战时期最为惨烈的战争。
栗林中将率领两万官兵,迎击装备精良的四万美军,他明白这是一场毫无胜算的战争,在最后一场战役即将打响之际,栗林写下了一封家书。
《血战钢锯岭》
同样是二战临近尾声,美军和日军在冲绳岛展开激战。
作为军医的戴斯蒙德,相比拿枪战斗,他更加喜欢救死扶伤。
枪林弹雨中,他挽救了数十名濒死的年轻生命。
老道的导演梅尔吉布森,将二战时惨烈的人间炼狱,真实的再现。
很庆幸,我们生活在和平年代,很感谢,这些精彩的作品,让我们看到了战争的惨烈。我们只需在影院里,走进那硝烟弥漫的战场,看到那些曾经真实存在的人或事。
只作为 历史 就好,我们的生活,真的不需要战争来添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