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巴以战争
公元前20世纪前后,阿拉伯半岛上闪米特族的迦南人定居在巴勒斯坦,成为该地区最早的居民。公元前13世纪末,希伯来人也来此并于公元前11世纪建立希伯来王国。此后巴勒斯坦又先后被亚述人、巴比伦人、波斯人及罗马人占领和统治。公元前1世纪,罗马帝国统治该地区后,将犹太人逐出该地并使之流落世界各地。公元7世纪,巴勒斯坦成为阿拉伯帝国的一部分。阿拉伯人在战胜罗马帝国接管巴勒斯坦后不断迁入,并被当地土著人同化,逐渐形成了现代的巴勒斯坦阿拉伯人。公元15世纪,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开始统治巴勒斯坦。
巴勒斯坦位于亚洲西部地中海沿岸,古称迦南,包括现在的以色列、加沙、约旦河西岸和约旦。历史上,犹太人和阿拉伯人都曾在此居住过。公元前20世纪前后,闪米特族的迦南人定居在巴勒斯坦的沿海和平原地区,成为巴勒斯坦最早的居民。公元前13世纪未,希伯莱各部落迁入巴勒斯坦,并曾先后建立希伯莱王国及以色列王国。此后巴勒斯坦又先后被亚述人、巴比伦人、波斯人及罗马人占领和统治。公元7世纪,阿拉伯人在战胜罗马帝国接管巴勒斯坦后不断迁入,并被当地土著人同化,逐渐形成了现代的巴勒斯坦阿拉伯人。19世纪末,犹太复国主义运动在世界各地兴起,各地的犹太人大批移入巴勒斯坦。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巴勒斯坦沦为英国的“委任统治地”。英国将其分为两部分:即以约旦河为界把巴勒斯坦分为东西两部分,东部称外约旦(即今约旦王国),西部仍称巴勒斯坦(即今以色列、约旦河西岸和加沙地带)。此后,世界各地犹太人开始陆续移居巴勒斯坦地区。在犹太人纷纷涌入巴勒斯坦的过程中,犹太人与当地的巴勒斯坦阿拉伯人发生过多次流血冲突。1947年11月,联合国通过第181号巴勒斯坦分治决议。决议规定,在2.7万平方公里的巴勒斯坦领土上建立犹太国和阿拉伯国,耶路撒冷国际化。1948年5月14日,以色列国宣告成立。由于这项决议遭到巴勒斯坦人以及阿拉伯方面的强烈反对,巴勒斯坦国却未能诞生。
以色列宣布建国后,阿以之间爆发了5次大规模战争。以色列通过战争占领了包括耶路撒冷在内的大量的巴勒斯坦领土,数百万巴勒斯坦阿拉伯人被逐出家园,沦为难民。长期以来,以色列在被占领的阿拉伯领土上实施犹太移民政策,大量兴建犹太移民定居点,力求通过改变其占领领土上的人口结构,建立一个大以色列国。
为了恢复民族权利,重返家园,巴勒斯坦人开始了武装斗争。1964年5月,巴勒斯坦解放组织(简称“巴解组织”)成立,其目标就是要在“巴勒斯坦领土上消灭犹太复国主义”。从此,巴勒斯坦开始了反对以色列入侵的武装斗争。多年的战争使双方认识到,谁也无法消灭谁,战争解决不了问题。在国际社会的斡旋下,巴以双方开始寻找政治解决的途径。
1991年10月马德里中东和会召开,阿以间开始艰难的和平谈判。在阿以和谈中,巴以和谈是构成中东和平进程的关键。1993年9月,巴以双方签署了第一个和平协议-巴勒斯坦自治《原则宣言》以来,双方还签署了一系列协议,然而这些协议由于以历届政府的有意拖延而未能彻底执行。尽管根据有关协议,1994年5月巴勒斯坦开始自治,但关于巴勒斯坦最后阶段谈判却因双方在耶路撒冷的归属、犹太人定居点、巴勒斯坦难民回归、巴以边界划定等棘手问题上分歧太大,巴以双方至今没有达成永久性和平协议。
2000年9月,以强硬派领导人沙龙强行进入伊斯兰圣地阿克萨清真寺,引发了一场旷日持久的巴以流血冲突,特别是2001年3月沙龙政府上台以后,由于沙龙采取了一系列强硬政策,巴勒斯坦一些激进组织针对以色列人制造了一系列“恐怖活动”,致使以色列采取了强烈打击报复,巴以双方陷入报复与反报复的恶性循环。
中东和平进程
为了恢复民族权利,重返家园,巴勒斯坦人开始了武装斗争。1964年5月,巴勒斯坦解放组织(简称“巴解组织”)宣告成立,开始反对以色列入侵的武装斗争。此后,巴解组织改变谋求建国的斗争方式,开始以和平谈判来实现建国的漫长历程。
1988年11月15日,巴解组织全国委员会第19次特别会议通过《独立宣言》,宣布建立以耶路撒冷为首都的巴勒斯坦国。此后有130多个国家先后承认巴勒斯坦国。由于没有自己的领土,巴勒斯坦国不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国家。
1991年10月马德里中东和会召开,阿以间开始艰难的和平谈判。这是阿拉伯国家与以色列第一次坐到一起试图解决长达40多年的冲突。这次会议构筑了中东和谈的基本框架——和谈分成双边会谈和多边会谈两个层次,确立了以“土地换和平”的基本原则。1993年9月13日,巴以双方第一个和平协议——巴勒斯坦自治《原则宣言》在华盛顿签署。根据协议,巴勒斯坦人首先在加沙-杰里科地区实行自治,临时过度期为5年。
根据1994年5月,巴以双方签署的关于实施加沙-杰里科自治原则宣言的最后协议,5月4日巴勒斯坦开始自治。1995年9月巴以双方签署了塔巴协议,以色列军队先后撤出约旦河西岸的7座主要城市,由巴方自治。1996年5月4日,巴以开始就关于巴勒斯坦最后阶段谈判进行了首轮会谈。
但以色列在1996年6月内塔尼亚胡执政后,背弃以“土地换和平”的原则,强调以“安全换和平”的原则取而代之,使中东和平进程停滞不前。尽管巴以先后签署了《希伯伦协议》和《怀伊协议》,但终因以政府的拖延而未能彻底执行。1999年5月,巴拉克当选以色列总理。为落实怀伊协议,巴以签署了《沙姆沙伊赫备忘录》,双方同意1999年9月13日开始最终地位谈判,并于2000年2月15日前就耶路撒冷地位等问题达成框架协议,9月13日前达成最终协议。由于以方蓄意拖延,协议条款没有得到很好的执行。2000年7月巴以美三方首脑会晤在美国马里兰州的戴维营举行。因涉及耶路撒冷地位、边界划分、犹太人定居点前途、巴难民回归以及水资源分配等棘手问题,会谈未能达成协议。同年9月28日,以色列强硬派领导人沙龙强行进入伊斯兰圣地阿克萨清真寺,引发了巴以间一场旷日持久的流血冲突。2001年3月沙龙政府上台以后,巴以关系更加恶化。
阿拉伯与以色列矛盾概况
阿拉伯国家和以色列之间矛盾的实质是领土问题,双方的领土争端是在过去几十年中陆续形成的。
1947年联合国安理会通过的巴勒斯坦分治决议,把总面积为2·6万多平方公里的巴勒斯坦领土一分为二,14477平方公里划给犹太人建以色列国,11655平方公里划给阿拉伯人建立巴勒斯坦,并将耶路撒冷暂定为“国际城市”,即归属未定。
在以色列建国的第二天,即1948年5月15日爆发的阿以战争中,以色列吞并了划归给巴勒斯坦的620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并强行占领了西耶路撒冷。当时的约旦国王阿卜杜拉占领了划归巴勒斯坦的约旦河西岸领土,包括东耶路撒冷,共5268平方公里。1967年第三次中东战争中,以色列占领了约旦河西岸和加沙地带,同时还占领了6000多平方公里的埃及西奈半岛、1600平方公里的叙利亚戈兰高地、埃及管辖的加沙地带,又从约旦手中夺走了东耶路撒冷,并宣布整个耶路撒冷为以色列的首都。1982年黎巴嫩战争中,以色列又占领了黎巴嫩南部一条10-15公里宽的狭长地带。
根据1978年埃以达成的戴维营协议,以色列把西奈半岛归还了埃及。1974年,以色列曾把戈兰高地的一部分退还给叙利亚,但继续占领戈兰高地其余的700平方公里的土地,并于1981年宣布将其并吞。
近几年来,以色列在它所占领的阿拉伯领土上大量兴建犹太移民定居点。在约旦河西岸和加沙地带,以色列已建立200个定居点,犹太移民达10·4万。以色列的犹太移民政策是谋求通过改变其占领的阿拉伯领土上的人口结构,建立一个从约旦河直至地中海的大以色列国。
多年来,阿拉伯国家要求以色列遵照联合国242号和338号决议,在被占领土上停止兴建犹太移民定居点,撤出1967年其占领的领土,以“土地换和平”。以色列却认为,西奈半岛归还埃及后,它已完成履行联合国决议的要求,现在只需要以“和平换和平”。
巴勒斯坦人民要求在被占领土上建立自己独立的国家,以色列却只顾同西岸和加沙地带的代表讨论“有限自治”问题。叙利亚要求以色列归还戈兰高地,黎巴嫩要求以色列撤出黎巴嫩南部,而以色列却一再表示坚持“寸土不让”。
以巴分治和以色列建国
公元70年,古罗马大军占领耶路撒冷,摧毁犹太教圣殿。公元135年,犹太人被逐出巴勒斯坦,由此开始了持续1800多年的漂泊生涯。从被逐出故土那天起,犹太人就没有忘记过重返故园。
19世纪末,欧洲出现了大规模反犹太主义浪潮,犹太复国主义的思潮和运动也由此相应兴起。1881年,俄籍犹太医生平斯克尔出版了《自我解放》一书,提出了建立犹太民族国家的想法。该书被认为是犹太复国主义的发端。1896年,匈牙利犹太律师赫茨尔又出版了《犹太国》一书,完整地提出了犹太复国主义的思想。针对当时欧洲到处可以听到的“犹太人滚出去”的口号,他这样写道:“我现在要以最简单的形式提出这个问题:我们现在要‘出去’吗?到哪里去呢?”“应该把地球的某一部分的主权授予我们,其面积足以满足一个民族的正常需要;其余的事情将由我们自己来做。”赫茨尔的著作在犹太人中引起了很大的反响,但这个民族家园究竟建在何处,犹太人内部也有过分歧。他们设想过在南非和阿根廷,还认真考虑过乌干达,并为之进行过投票。直到1897年8月29日在瑞士巴塞尔召开的第一次世界犹太复国主义者代表大会,才将其最终定在犹太人心目中的文化根——巴勒斯坦。
这次大会提出,犹太人应建立“一个得到公众承认的、有法律保障的家园(或国家)”。与此同时,“世界犹太复国主义组织”成立并开始活动。他们组织犹太人向许多世纪以来阿拉伯人聚居的巴勒斯坦移民,并成立了“犹太国民基金”和“巴勒斯坦土地开发公司”等相应机构。这次大会召开的1897年,被认为是犹太人将自己的家园梦想开始付诸实践的一年,也被认为是巴以争端的开始之年。
从《贝尔福宣言》到《巴勒斯坦白皮书》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巴勒斯坦被英军占领,战后成为英国的“委任统治地”。1917年11月2日,英国外交大臣贝尔福写信给犹太复国主义者联盟副主席罗斯查尔德,声称“英王陛下政府赞成在巴勒斯坦建立一个犹太人的民族国家,并将尽最大努力促其实现”。此信后被称为《贝尔福宣言》。犹太人据此开始向巴勒斯坦大批移民。但是,此举遭到巴勒斯坦当地阿拉伯人的强烈反对,他们以暴动和罢工的方式向英国施加压力,要求限制犹太人移民。这场动乱一直持续了3年之久。与此同时,在纳粹迫害下生计无着的犹太人继续向巴勒斯坦大批移民,至1939年,移居巴勒斯坦的犹太人总数已增加到44.5万人。
1936至1939年期间,英国曾建议在巴勒斯坦分别建立一个犹太人国家(面积远比后来联合国划定的小)和一个阿拉伯人国家,但被阿拉伯人拒绝。1939年5月,英国政府害怕进一步激起阿拉伯各国的反抗,遂主动向阿拉伯各国示好,提出了所谓的《巴勒斯坦白皮书》。白皮书提出:在今后5年中,每年只限移入1.5万名犹太人;限制犹太人购买阿拉伯人的土地,准备把巴勒斯坦逐步移交给一个阿拉伯人占多数的当地政府,犹太人可在该政府管辖下实行高度自治。阿拉伯人的动乱是平息了,但是,在对立情绪强烈的犹太人与阿拉伯人之间建立信任,显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巴勒斯坦白皮书》公布之时,恰是欧洲犹太人为逃避纳粹大屠杀,苦苦寻求安身立命的绿洲之日。在纳粹惨绝人寰的大屠杀中,全世界1/3的犹太人被杀害,遇难者总数达600万,欧洲犹太人所剩无几。英国在向德国宣战前,由于坚持白皮书的立场,不让受迫害的德国和奥地利犹太人进入巴勒斯坦,使得当地犹太人和托管当局处在了战争边缘。只是基于对德国法西斯的共同仇恨,才使暴力活动有所限制。但是,在战时,犹太突击队从未停止过对拦截非法移民的英军设施的破坏。
联合国第181号决议和以色列立国
二战结束后,从纳粹集中营里解放出来的几十万波兰犹太囚徒,成了无家可归之人。他们不能返回故园,因为此时在波兰各地相继发生了杀害返乡犹太人的事件;除了几个北欧国家之外,饱受战争蹂躏的西欧国家无力收容他们;连素以移民国家著称的美国都不愿敞开大门。此时,惟一张开臂膀欢迎他们的,就是巴勒斯坦的犹太社区。由于英国继续坚持白皮书的政策,导致犹太突击队同英国托管当局的冲突不断升级。犹太人炸路断桥,袭击拘禁非法移民的营地,暗杀英国官员。
对英国而言,这将是一场不得人心的战争。此时,希特勒杀害600万犹太人的罪行,正被逐步揭露,国际舆论一边倒地同情犹太人。让那些被解放的波兰犹太人继续住集中营,实在是说不过去。随着轴心国秘密文件的曝光,英国当年拒绝意大利的提议、不同意德国和奥地利犹太人经意大利转送巴勒斯坦的决定,也大白于天下,舆论视英国为残杀犹太人的帮凶。在国际舆论的压力下,英国决定从巴勒斯坦脱身。1947年2月15日,英国宣布把巴勒斯坦这块烫手山芋转交联合国。
1947年11月29日,第二届联合国大会以33票赞成、13票反对(其中10个是伊斯兰国家)、10票弃权的结果,表决通过了巴勒斯坦分治的决议,即联合国第181号决议。决议规定:英国于1948年8月1日之前结束在巴勒斯坦的委任统治,并撤出其军队;两个月后,在巴勒斯坦的土地上建立两个国家,即阿拉伯国和犹太国。根据分治决议的蓝图,阿拉伯国国土可达11203平方公里,约占当时巴勒斯坦总面积的43%,人口中阿拉伯人为72.5万人,犹太人为1万人;犹太国国土为14942平方公里,约占巴勒斯坦总面积的57%,人口中阿拉伯人为49.7万人,犹太人为59.8万人。决议还规定:成立耶路撒冷市国际特别政权,由联合国来管理。苏联出于争取以色列执政的工党的考虑,一改从帝俄时期就固有的反犹态度,为以色列建国出了大力,并对以色列国的建立和巩固给予了外交和军事上的支持。苏联常驻联合国代表葛罗米柯在联大一番感人的演讲,对181号决议的顺利通过起了重要作用。而曾在《贝尔福宣言》中信誓旦旦地表示支持犹太人复国的英国,却在此时投了弃权票。
当时,巴勒斯坦地区的阿拉伯人有120多万,占总人口的2/3强。但分治决议中的阿拉伯国的领土只占巴勒斯坦总面积的43%。更令阿拉伯人难以容忍的是,阿拉伯国的领土支离破碎,互不相连,大部分是丘陵和贫瘠地区。犹太国则不然,犹太人虽仅有60万,不到总人口的1/3,然而其领土却占巴勒斯坦总面积的57%,大部分又位处沿海地带,土地肥沃。
1948年5月14日下午,特拉维夫现代艺术博物馆前面的广场上,挤满了犹太人。下午4时,身高1.6米的“以色列建国之父”本—古里安宣布《以色列国独立宣言》。本—古里安就任以色列第一任总理。
以色列建国的消息通过电波传遍了全世界,大部分国家作出了积极的反应。本—古里安宣布建国17分钟后,美国白宫新闻秘书查理·罗斯向记者宣布:美国承认以色列。承认以色列的文告是美国人在还不知道这个新国家叫什么名字的时候就拟好的。当得知这个国家取名“以色列”时,杜鲁门总统用笔将文告上的“犹太国”字样划去,改为“以色列”。5月17日,苏联宣布承认以色列。
建国次日即爆发战争
1948年5月15日,也就是以色列宣布建国的第二天,英国宣布结束在巴勒斯坦的委任统治。当天,阿拉伯联盟国家埃及、伊拉克、黎巴嫩、叙利亚以及外约旦(1950年改称约旦)的军队相继进入巴勒斯坦,同时,阿拉伯联盟发表声明,宣布对以色列处于战争状态,第一次中东战争由此爆发。这次战争史称“巴勒斯坦战争”。
与以后的几次中东战争不同,英美两国出于在阿拉伯世界的长远战略考虑,在巴勒斯坦战争中站到了阿拉伯人一边。倒是苏联为争取这个新生的国家,对以色列给予了充分的支持。当时在苏联控制之下的捷克斯洛伐克不仅为以色列提供了大量的军火,而且为以色列提供专用机场、建立空中走廊,为以色列训练空军和伞兵部队。战争进行之时,几名驻欧美国空军犹太裔士兵冒着军法审判的危险,偷了3架重型轰炸机,在捷克斯洛伐克的机场装满炸弹后,起飞轰炸开罗和大马士革。
由于参战的阿拉伯各国彼此之间心存疑忌、内部不和,外约旦国王阿卜杜拉和埃及国王法鲁克各打算盘,使得只有游击队实力的以色列取得了战争的主动权。7月中旬,在英、美的催促下,以色列宣布停火,但零星战斗持续到1949年。这次战争后,巴勒斯坦被分为三部分:以色列占领了巴勒斯坦总面积的78%,超过“分治决议”规定面积5700多平方公里;约旦河西岸归约旦管辖;加沙地带归埃及管辖。近百万巴勒斯坦人被逐出家园成为难民。
第一次中东战争的失败使周围阿拉伯国家备感耻辱,到处弥漫着革命的气息。1949年3月、8月和12月,叙利亚先后3次发生政变。1951年7月,约旦国王阿卜杜拉父子被巴勒斯坦难民刺杀。阿卜杜拉国王18岁的孙子侯赛因由于子弹击中了祖父亲手别在他胸口上的一枚勋章而幸免于难,于1953年继位成为约旦哈希姆王国国王。1952年7月,埃及军人推翻法鲁克王朝,自由军官组织领导人纳赛尔于1956年6月成为总统。
五次中东战争简介
第一次中东战争(1948—1949):又称巴勒斯坦战争,以色列称“独立战争”。1948年5月14日,以色列宣布建国。次日凌晨,外约旦、伊拉克、叙利亚、埃及等阿拉伯国家出兵进攻以色列。
第二次中东战争(1956—1957):又称苏伊士运河战争,以色列称“西奈战役”。1956年10月,英、法、以色列借口埃及宣布苏伊士运河公司收归国有和禁止以船只通过运河与蒂朗海峡,联合向埃及发动进攻。
第三次中东战争(1967):又称“六五战争”,阿拉伯国家称“六月战争”,以色列称“六天战争”。1967年,以色列借口埃及封锁亚喀巴湾,于6月5日晨,对埃及、叙利亚、约旦发动突然袭击。
第五次中东战争(1982年6月—9月):又称黎巴嫩战争。1982年6月6日,以色列出兵占领黎巴嫩14的领土,袭击黎巴嫩境内的巴解组织及其武装力量,并与在黎的叙利亚军队交战。
2. 有关电影《天堂此时》
译 名 天堂此时
片 名 Paradise Now
年 代 2005
语 言 阿拉伯语
字 幕 中文
片 长 87 Min
导 演 哈尼·阿布-阿萨德 Hany Abu-Assad
主 演 Kais Nashef .... Said
Ali Suliman .... Khaled
Lubna Azabal .... Suha
Amer Hlehel .... Jamal
Hiam Abbass .... Said's mother
Ashraf Barhom .... Abu-Karem
Mohammad Bustami .... Abu-Salim
剧情简介:
影片围绕两名年轻的巴勒斯坦男子展开。克汉雷和萨德是一同长大的好友。他们都被招募到特拉维夫充当自杀人弹。两人被允许与家人待最后一个晚上。但由于必须绝对保守秘密,他们不能告诉家人与任务相关的事情。
次日早上,两人被带到边界并安装上炸弹,炸弹安装得非常隐秘,令人无法觉察。然而行动并没有按计划进行,两个朋友失散了,而各自身上都带着炸弹。于是他们得要面对自己的命运……
获奖记录:
《天堂此时》没有明星,不是大制作,但是当《天堂此时》2005年第55届柏林电影节竞赛单元———全景单元中放映一结束,很多记者就断言,这是一部必定会在本届电影节上有所收获的作品。该片的新闻发布会现场被挤得满满当当,而影片主创人员的出场也赢得了超乎想象的热烈掌声。果不其然,《天堂此时》获得了第55届柏林电影节蓝天使最佳欧洲片奖。作为柏林电影节竞赛单元最重要的补充,全景单元在2005年已经举办了20年。2005年的全景单元共选择了来自30个国家的34部故事片,18部纪录片和26部短片,其中28部作品是全球首映,可见为了20周年的纪念,全景单元的主席维兰德·斯派克是下足了工夫。维兰德.斯派克1992年起开始担任柏林电影节全景单元主席,他本人也曾经是演员和导演。
《天堂此时》是一部由荷兰、德国和法国合拍的作品。该片讲述了一对生活在巴勒斯坦的青年,被选中作为人体炸弹后,他们所面临的命运和心理历程。这部从小人物的命运来折射巴以冲突大事件的严肃影片,让偏爱政治题材的柏林电影节给予了褒奖。2006年,《天堂此时》又获得了第63届金球奖最佳外语片奖,这部具有带有巨大震撼力和强烈政治色彩的影片号称是历史上首部描写巴勒斯坦自杀爆炸事件的影片,引发了人们的强烈关注。
幕后花絮:
《天堂此时》的绝大多数镜头都是在位于约旦河西岸的纳布卢斯拍摄。影片的导演·哈尼·阿布阿萨德(Hany Abu-Assad)是一位现定居荷兰的以色列人,他拍摄该片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让巴勒斯坦地区和以色列的两股敌对势力都能够看到,从而呼唤和平。
影片的联合制片人贝罗·贝耶表示:“支持或者反对暴力都不是这部影片的注脚,我们想要做的是让所有的极端主义者变得更具人性化。”该片放映后,引发了柏林当地的极大反响。当地媒体都用极大篇幅对该片进行报道。导演阿布阿萨德表示:“《天堂此时》能够在柏林放映,我感到非常高兴。我想,这部影片会被很多以色列人看到,希望能够改变一些人的看法。”《天堂此时》赢得了以色列电影基金组织的大力支持。以色列电影基金组织表示,即使该影片仅能找到一个发行商和很少的愿意播放该影片的电影院,他们仍同意负担这部叫《天堂此时》的影片的发行经费。“我想不管怎样这部影片是能够在以色列上映的,”电影基金总理事舍尔瑞说,“制片人或许找不到一个发行商,但是他还可以直接和电影公司联系或寻找其他办法,而我仍会帮助他们。”
3. 求一部伊拉克战争的电影,名字忘了
《夺金三王》
本片的故事其实从波斯湾战争结束才开始。四名美军因为从伊拉克战俘的屁眼中发现了一张萨达姆秘密碉堡的地图,决定偷偷到碉堡夺取一批抢夺自科威特的黄金,只要此举得手,退伍回国就可以高枕无忧。他们本来以为此行轻而易举,不料各种意外接踵而至。
本片用玩笑嘲讽的口吻和夺宝冒险动作片的包装来检讨波斯湾战争,把好莱坞主流片拍出了另类趣味。本片对美伊双方在这场战争所扮演的角色作了相当深入而有趣的分析和批判,四名主角的个性亦塑造得鲜明有趣。在镜头和音响处理上本片还有一大特色,便是将“子弹穿肠过”的威力十分形象化地呈现在银幕上。
这个故事原可拍成主题严肃的战争冒险片,但导演戴维罗素坚持自己的独到见解,以不露痕迹的高明手法,让观众看不到沉重使命,反倒是运用大量动作场面、尖锐的嘲讽笑点、夸张的桥段,创造出一种属于新世代的动作喜剧。罗素的剧本很不平凡,他藉由四人至陌生国家作战,历经深入沙漠寻宝的冒险过程,才让他们了解到每只枪管的背后都存在另一个人的生命,进而尊重这场战争对当地人民的意义。戴维的故事透过这四个人的观点,粉碎美军的战争的态度,并阐述了他们在旅程中,对战争的崇高使命由忽略转为了解的过程。
导演表示,片中的大部份情节几乎都是真实故事改编,海珊从科亏特手中偷得黄金一事也非捏造。他认为这会是一个很有趣的故事背景,让这些在战场上没机会表现的军人,自辟战场,只为寻宝回家过好日子。同时发展出令人省思、娱乐效果并重,剧情十足的动作战争片。
《锅盖头》
讲述的是一场没机会开枪的战争,主角和队友们始终找不到一个能够射击的目标,于是,战场这种适宜大肆宣泄荷尔蒙的场合,变成了强制禁欲的修道院。片子的气氛可想而知,正如伊拉克人焚烧油井燃起的漫天黑烟一般,压抑、沉重、枯燥。不过,这一切的背后,战争的残酷仍旧可见。士兵们不期然地闯进一条高速公路,路面上寂静无人,但堆满了汽车残骸。士兵们漫步其间,好像撞进一个荒唐的地狱。说地狱,因为那里显然经历了猛烈的炮火袭击;说荒唐,因为那里太安静了,看起来就像一个远古战争的化石场。
如果给第一次海湾战争找一个象征物,大概没有比这条公路更合适的了。
现实中,它就是著名的“死亡之路”,即连接科威特城和巴士拉的80号公路。1991年2月26日至27日夜间,美军从空中和地面对沿着这条公路撤退的伊拉克车队进行了猛烈的轰炸。轰炸的结果,便如《锅盖头》中陆战队员所见,把这条公路变成了人间地狱。轰炸造成的伤亡数字,至今仍众说纷纭,从数百到十万,都有人主张。
第一次海湾战争的战场正是如此———交战的双方很少能面对对方,一方的攻击全靠远程火力甚至精确制导火力来解决,另一方处处被动挨打;一方尽力避免伤亡,另一方上天入地也无处逃生;最终,一方以阵亡126人的代价结束战斗,另一方的伤亡数字,大概永远都无人知晓。战场外的善恶,历史自有公论;战场上的情形,就是单方面的屠杀。
战争方式的演变会改变许多东西,改变的关键则在于距离。无人机、巡航导弹、精确制导炸弹,以及卫星电视、网络,这些都是战争中利用距离的手段。距离给士兵们带来安全,也给旁观者带来安慰,当然,只是漠然和错觉式的安慰。两次海湾战争中,高科技手段的使用,似乎降低了战争的残酷程度,至少,公众所能见到的残酷程度被降低了。特别是第二次海湾战争,几乎是一场全程电视直播的战役,电视这边,观众看见美国大兵散步或者飙车一般地攻城略地,一切都是如此真实,一切又都如此虚假。战争仍旧残酷,只不过你不大看得到罢了。
《拆弹部队》
电影的主角是个有些疯狂的家伙。本来,拆弹部队配备有机器人,虽然不是所有场合都好用,但好歹能创造出一些安全距离,而这个家伙从来不屑于使用机器人,每次都是亲自上阵的。
拆弹是一个很特殊的工作,既需要技术,也需要赌运。即便能够辨清每一个起爆器的走线,你也不能保证周围没有窥伺的敌人正在按下按钮。电影里,主角每一次都能够从鬼门关全身而退,现实中,我记得早先看过一则新闻,称英军在阿富汗的头号拆弹手不幸殉职,三百次以上的成功记录戛然而止,在他之前,排位第二的家伙早已罹难。
全身而退也不是没有代价的。电影为主角塑造了一种深不可测的心理,虽然这是好莱坞战争片的惯常手法,但此时此人的心理状态,已经全无———譬如,《战争启示录》中库尔兹上校那种残酷的崇高感。拆弹手的心理,只是让人觉得悲凉、苦涩、无可奈何。战争形式的改变,早晚也会影响到人心。
埋设炸弹与拆除炸弹,这场博弈,已经不是典型的战场行为。在伊拉克和阿富汗之前,经常需要拆弹部队的地方,是巴以和北爱尔兰。在那里,“占领者”,他们的敌人,还有中立的人民,都紧密地缠绕在一起。炸弹会造成不分敌我的杀伤,而爆炸产生的影响,则波及到社会的每个角落。这已经不再是军事斗争,而是事关政治、文化、心理的全面战争。海湾战争之后,伊拉克的状况也正是如此。在这种战争中,没有比直面炸弹更短的距离了,因此,这大概最适宜用来象征美国在后海湾战争时期的处境。
从沙漠风暴到如今,从《锅盖头》到《拆弹部队》,看起来就像是一个循环:当时以为能够遥遥操纵来解决的问题,最终发现,还是得直接面对。
而在今天,他们要从那里撤出了。
4. 请推荐基本反映种族冲突的电影
本来想推荐《美国X史》的,但是你不要暴力。
那就来个喜剧吧,《别惹佐汉》,巴以冲突的,很搞。
动画片《我在伊朗长大》,讲述一个伊朗小女孩在伊斯兰革命时期的成长故事。
5. 有什么好看中国古代战争电影
好看的国产古代战争电影有哪些
《赤壁》
《赤壁》是分别发行于2008年、2009年,由吴宇森执导的系列电影,由金城武、梁朝伟、张震、林志玲、 张丰毅、赵薇、胡军、中村狮童主演。该片分为《赤壁(上)》和《赤壁(下)》上下两部,分别于2008年7月10日和2009年1月7日上映,上部最终中国内地票房3.12亿,下部2.51亿人民币,总票房5.8亿。
《赵氏孤儿》
《赵氏孤儿大报仇》(又名《冤报冤赵氏孤儿》、《赵氏孤儿冤报冤》,简称《赵氏孤儿》)是元代纪君祥创作的杂剧,全剧五折一楔子。
《三国志见龙卸甲》
《三国志之见龙卸甲》是由导演李仁港执导,刘德华和李美琪领衔主演的动作片 。影片讲述了中国古代三国时期,蜀汉名将赵云传奇的一生。本片于2008年4月3日亚洲上映。
历史上战争的原因有什么相似点
历史上对战争及其产生根源有各种不同观点。自然主义战争学者认为,战争的根源在于自然环境和人类的生物本性,并认为战争是自然的和永恒的现象。宗教战争论者则认为战争是上帝对人的惩罚,并用超自然力量解释战争起因。种族主义者则认为,战争的起因是优劣民族之间差别。近现代地缘主义政治学者则认为战争是基于地理环境,即为争夺一定的生存空间和自然资源引起的。马尔萨斯主义者则认为,人口过剩和饥饿是战争的真正原因。历史唯物主义认为,战争既非从来就有,也不是永恒的,战争是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在私有制产生以后,随着阶级和国家的形成,出现压迫和被压迫时才出现的。历史上有各种类型的战争,包括侵略战争和自卫战争;正义战争和非正义战争,有传统战争和现代战争;局部战争和世界战争等多种类型。
在二战之前(包括二战),战争是由于参战各国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所导致的。在战后,直至21世纪初,大多是由于多极化与单极化的矛盾激化而导致的,但以后因宗教文化民族冲突升华引发的战争将是主要原因(如:巴以冲突)。战争的根源有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多种因素。对战争状态的描述也有多种方式,现代国家主要从法律角度对战争进行描述。认为战争是交战国之间的一种特殊法律关系。这种战争状态通常经过一定的法律程序,并伴随着一系列的法律后果。战争状态是法律状态,它往往是交战双方或一方宣战,但彼此之间并不一定有实际的战争冲突。通常由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宣布战争状态。交战国家一旦进入战争状态,它们之间就由和平关系转变为战争关系,战争法也同时开始适用。对战争的描述除从法律角度外,还可以从军事角度、政治角度等方面进行论述。
6. 巴以战争的起源是什么
http://club2.cat898.com/newbbs/dispbbs.asp?BoardID=1&ID=2622375
http://club2.cat898.com/newbbs/dispbbs.asp?BoardID=1&ID=2620546
http://club2.cat898.com/newbbs/dispbbs.asp?BoardID=1&ID=2620254
[原创]浏星雨:再谈巴勒斯坦土地和难民问题
文章提交者:流星雨72 加帖在 猫眼看人 【凯迪网络】 http://www.kdnet.net
浏星雨:再谈巴勒斯坦土地和难民问题(之一)
原作者:浏星雨72(本人刚刚在网络上搜索时发现此文,本文的主要内容是本人参与网络讨论时的即时作品,被别人整理后发布在迦南论坛)
林思云在巴以土地上问题上的谬误
—–---再谈巴以土地分割的合理性问题
林思云先生有篇谈中东问题的大作,我曾就此发文和他商榷讨论过,他几乎是有问必复,但在领土和人口问题是,他至终避而不谈,于是我就当他已经默认我的质疑。下面我将这个问题提出我自己的看法:
林思云先生有些偏日反美(当然不是象左左和愤青那样的反了)。他在这篇长文中说:
巴勒斯坦境内居住的阿拉伯人占总人口的68%,阿拉伯人拥有的土地占巴勒斯坦总面积的94%。可是联大181号决议却规定把巴勒斯坦总面积的
57%划给占三分之一人口的犹太人,占三分之二人口的阿拉伯人只得到43%的土地。为什么要把近60%的土地分给只占三分之一人口的犹太人?联大的决议案中没有任何解释。但不管从哪个角度来看,联大181号决议也缺乏公平性可言,
——-1,首先181号决议的事实是:1947年11月29日,第二届联合国大会以33票赞成、13票反对(其中10个是伊斯兰国家)、
10票弃权的结果,表决通过了巴勒斯坦分治的决议,即联合国第181号决议。决议规定:英国于1948年8月1日之前结束在巴勒斯坦的委任统治,并撤出其军队;两个月后,在巴勒斯坦的土地上建立两个国家,即阿拉伯国和犹太国。根据分治决议的蓝图,阿拉伯国国土可达11203平方公里,约占当时巴勒斯坦总面积的43%,人口中阿拉伯人为72.5万人,犹太人为1万人;犹太国国土为14942平方公里,约占巴勒斯坦总面积的57%,人口中阿拉伯人为
49.7万人,犹太人为59.8万人。
——-2,从上面可以看到:犹太国领土占57%,人口也占59。8%(109。5万),巴勒斯坦国领土占43%,人口也占40。1%。并没有犹太人占土地多的说法,因为犹太国的土地是由犹太人和巴勒斯坦人共用的,就象现在生活在以色列的120万巴勒斯坦人和现在的犹太人共同拥有以色列国土一样。关于土地划分的问题,当时还考虑到世界上还有几百万的流浪的犹太人需要安置。
——3,林思云说,阿拉伯人拥有的土地占巴勒斯坦总面积的94%,则更是个大谬误。我们知道一国的土地主要有两部分,
一是国有(或皇家所有),二是私人所有(我们中国是国有,集体两种)。国有所占一般都是绝大多数的。在巴勒斯坦也是这样,英国托管当局所有的土地占巴勒斯坦的大部分,所以绝对不可能阿拉伯人占有94%的巴勒斯坦地区的土地。事实情况是:在巴勒斯坦地区拥有土地的阿拉伯人大多不是巴勒斯坦本地的阿拉伯人,而是住在大马士革开罗的阿拉伯富人。巴勒斯坦地区的阿拉伯人(后称巴勒斯坦人)所拥有的土地很少。当时犹太人多拥有的(大部分为从叙利亚约旦埃及等地的阿拉伯人购买所得)土地的量是当地阿拉伯人(后来的巴勒斯坦人)的土地2-3倍(具体记忆不清),这很好理解,犹太人从欧洲带来资金和技术和管理经验,当老板的多,而当地阿拉伯人则穷人多,打工的多,拥有土地就少,许多从周边阿拉伯国家来打工的阿拉伯人主要依靠犹太人生活,这就是为什么所划定的犹太国里的阿拉伯人有49万之多,因为他们是靠替犹太人种地过活的。当时传统上比较发达的地方阿拉伯人比较聚集,而原来比较偏僻的地方则是犹太人来后,开垦出来后(因为地方偏僻地价便宜可以多买地),大量的阿拉伯人才移民过来。这是为什么划给犹太国的土地占57%,并有47万阿拉伯人的真实缘由。
—-4,林思云说的,巴勒斯坦国的土地支离破碎和贫瘠的说法更是荒谬。去看看1948年的地图就知道,无论是犹太国还是巴勒斯坦国的国土都不是连续完整的,而是大致分为两大块,如同十字架。支离破碎的巴勒斯坦地区的土地是后来形成的,这么归功于他们的阿拉伯兄弟了。再说是否贫瘠?事实上,北部的水资源丰富地区归巴勒斯坦国所有,被称为粮仓的约旦河西岸(简称西岸)归巴勒斯坦国所有,巴勒斯坦国还拥有海岸线和港口。相反,犹太国(以色列)水资源比巴勒斯坦国少很多,所以后来的以色列海水淡化技术很高(被逼出来的嘛),南部的沙漠戈壁滩则划给犹太国(以色列),所以以色列的沙漠农业世界很有名啊(也是被逼出来的嘛),还给中国不少技术支援。大家没听说过巴勒斯坦缺水或有大片的沙漠戈壁滩吧,那个西岸可以说是那里土地最肥沃的地区,也是传统上工商业最发达的地区,全都归来巴勒斯坦国,相反,现在以色列国内的许多地价昂贵的繁华市镇原来都是荒凉地区。所以林思云的说法站不住脚了。
2 再谈巴勒斯坦土地和难民问题
—–5,巴勒斯坦难民问题也是一个常常被中国读者误读的问题。中国读者一般认为,是以色列造就了巴勒斯坦难民,甚至认为是以色列的犹太人为了霸占巴勒斯坦的土地和财产将巴勒斯坦人赶走,制造了巴勒斯坦难民。但有个很奇怪的现象,登陆巴勒斯坦自治政府的官方网站,在巴勒斯坦难民问题的首页中的显著位置所标明的却是:巴勒斯坦难民产生的主要源于阿拉伯国家的错误政策。首先,被犹太极端组织赶走的巴勒斯坦人是有的,但那是少数。有一些是主动躲避战乱逃离的。
大多数巴勒斯坦人是被他们的阿拉伯兄弟惑悠走的,入侵以色列的阿拉伯联军告诉巴勒斯坦说,暂时离开躲避一下,少则3-5天,多则半个月,所有的土地财产都将是你们的了。结果呢,这些巴勒斯坦再也没有能够回去,因为本述他们的地方,一部分被以色列占领了,还有一部分被他们的阿拉伯兄弟瓜分了。于是这些巴勒斯坦人就成了难民,而且一当就是半个多世纪。一般估计难民的数量在50-80万之间,他们及他们的后代就从此吃喝拉撒全靠国际社会了(目前人口约300万人)。但是,在中东战争中,有大致相同数目的犹太难民(约70万),土地财产全被阿拉伯政权没收,但以色列等国接纳了他们,没有向联合国讨过一分钱,现在他们和他们的后代活跃在各条战线,为他们自己和人类作出自己的贡献。
林先生是个很不错的网络作家,这篇文章也很有价值,我曾经和他讨论过,他基本回答了我的别的问题,但是这个问题,无论我再三追问,他始终避而不答,我就当他默认他错了。
关于181号决议的土地和人口的问题常常在中文论坛争论,那是因为我们的媒体长期以来这这个问题避讳造成的,现在有必要澄清了。
=======================================
读者wenchaocui 的读后评论:
感谢“选择”网友提供如此详细的资料,使我第一次对巴以矛盾有全面和历史的了解。
也感谢“流星雨72”网友补充的资料。
总的感觉,巴勒斯坦和以色列的恩恩怨怨实在难搞清谁是谁非。从近代看,一次世界大战后英国战胜了奥斯曼,得到了包括巴勒斯坦在内的一些殖民地,并且由于种种利益考虑,很快就支持犹太复国主义,美国也一直支持。而英法在中东地区殖民地的独立运动是在二战中和(主要在)二战后完成的。这时候,居住在巴勒斯坦境内的犹太人已经50万了。殖民地独立时,宗主国有无划分国境权利?至少有协调各方划分国境的权利,这在中东和印度、巴基斯坦有实证。另外,还有一个联合国181号决议。尽管它不一定合理,但以色列建国的过程,从法律上基本上是符合国际法的。合法而不合情理,终于导致几十年的冲突。而且冲突一直被西方大国、苏联、一些阿拉伯国家当权者所利用,更趋复杂化。近年来阿以冲突基本平息,巴勒斯坦权利机构也接受联合国181号决议,巴以冲突和平解决已经看到了曙光。希望早日实现持久的和平。
流星雨72 补充:巴勒斯坦阿拉伯人不上称秤导致失去土地
中国读者在谈到巴勒斯坦土地时,有几个概念需要搞清楚:
1,巴勒斯坦地区的土地当然是现在的巴勒斯坦人的,这是想当然了,就象印度洋不是属于印度的一样。其实在1948年前没有巴勒斯坦人,而只有生活在那块土地上的阿拉伯人,犹太人,贝都因人等等,历史上没有巴勒斯坦国,所谓的巴勒斯坦人,是在以色列建国后才被广泛认可的概念。
2,
3,传统的巴勒斯坦地区要比现在的以色列国和巴勒斯坦自治区要大得多,他包括外约旦的大片地区,那些土地在20-30年代早已被周边的阿拉伯国家瓜分了。所以有极端犹太分子声称现在的巴勒斯坦难民应该住到那里去,因为以色列国按照决议事实上只得到了巴勒斯坦地区全部土地的约28%(具体记忆不清),也有极少数巴勒斯坦极端分子认为他们应该建立的是大巴勒斯坦国,不但包括以色列,还包括被瓜分的部分。
lyx760 读后评论:
选择先生:我之所以接受流星雨关于犹太人私人所有的土地比阿拉伯人私人所有的土地多的说法,是我以前在好几个地方看到,由于当时巴勒斯坦的贝都因人和阿拉伯人还处于游牧阶段,没有土地所有权的概念,反正大家把牲畜往草地上一赶,就行了。而犹太人是农业民族,有很深私有财产观念,一来就向当地部落酋长买地,而当地人还嘲笑犹太人蠢,有牲畜往上赶不就行了,白送钱给他们,他们照样往上赶牲畜。而犹太人买了地后,用栅栏把地围起来,起先 少,不影响牲畜走路、吃草,两个民族的关系仍然很好。可后来用栅栏围起来的地越来越多,牲畜常在栅栏边挤成一团,于是阿拉伯人火了,就拆栅栏,于是引发了两族之间的暴力冲突。这是文化的冲突,并非哪一个族是暴徒。
3 再谈巴勒斯坦土地和难民问题
我觉的这种说法符合常识,有合理性,一般比较倾向赞同。而流星雨的说法验证了这一说法,阿拉伯人不买地,私人所有的土地当然比犹太人少。而这些没有土地的阿拉伯人就有可能当犹太人的雇工、从事商业或服务活动,其服务对象是犹太农民,当然住在犹太区了,那么建立犹太国时,当然要划入犹太国了,难道还要把他们赶出家园?从比例看,阿拉伯人几乎相当于犹太人,民主选举未必就一定受歧视,阿拉伯人说不上是少数民族,而是一样多的平等民族。也就是说,作为民主国家的以色列本是两个民族的共同国家,并非某一单一民族的国家。至于今天这个结果,应当说是拒不接受民主选举的恶果,毕竟,人类只能往先进文明方向发展,不能倒退。
想象一下,假设巴勒斯坦地区合并为一个国家,你能想象把它交给哈马斯、阿拉法特等来领导吗?那将是什么后果?而如果象以色列那样管理,是不是全世界都可以接受。你也许可以说沙龙这个人很坏,不能领导,可他最多连任一届,而且现在看起来有可能要因腐败而下台。而且制度是关键的,就是坏人在这样的制度下,也只能干好事,而不会干坏事。当年以色列总统贝京可说是恐怖分子的鼻祖,正是他对阿拉伯平民的屠杀触发了难民潮,造成了今天的问题。可他当总统后,却获得了诺贝尔和平奖。
林思云先生的许多观点,如为汪精卫的汉奸行为说好,我不赞成。但我认为他写文章是严谨的,说理的,事实资料是尽量真实的,是值得一看,并有收获得。所以主帖主要资料应当是真实的,有认真思考的价值。不过主帖也有一些事实错误,也许源于他的偏见(正常的偏见人人都有,不是那种恶意的),也要理性看待。如他说巴黎和会协议只有中国没签字,是代表了美、英等的观点,有错。巴黎公约是两个国家没签字,另一个恰恰是美国,他中途退场以示抗议(中国没有),用当时的美国总统的话说,巴黎和会是帝国主义的“分赃”会议,他就是反对把战败的奥斯曼帝国土地转为战胜国领导,更反对把战胜国(中国)的土地转为其他战胜国所有,在山东权益问题上,中国一再请求美国支持,美国确实支持了。也许这出于林先生对美国的偏见,因此后来林思云说美国在以色列建国战争中停止对阿拉伯国家军事援助,是事实,但同时美国以禁止出售武器给以色列,这实际上是偏向阿拉伯国家,因为阿拉伯国家的武器供应是从英国来,而且已经有了,而以色列没有武器供应国,而且没有武器。后来以色列从苏联弄到了一批武器,才使战争打了下去。此类失误应当还有。
流星雨72 补充:
阿拉伯人,没有土地所有权的概念,反正大家把牲畜往草地上一赶,就行了。而犹太人是农业民族,有很深私有财产观念,一来就向当地部落酋长买地,而当地人还嘲笑犹太人蠢,有牲畜往上赶不就行了,白送钱给他们,他们照样往上赶牲畜。
-----你说得很对,那种巴勒斯坦的土地有94%是属于巴勒斯坦人的说法就是他们自己的说法,因为阿拉伯人认为我爷爷在这里放羊,所以这地是我的,我爸爸在这里搭屋住了50年,所以这块地基就是我们的,他们殊不知道他们是盗用别人的生产资料,他家的房子
是“违章建筑”,人家不计较还行,一旦认真了就被赶出来了。
-----谈到巴勒斯坦的土地,就应该了解当时的奥斯曼帝国19世纪中期的土地登记制度,公道地说,许多巴勒斯坦祖辈留下的土地是稀里糊涂地在近100年前失去的,那是穆斯林兄弟在统治。所以当地的巴勒斯坦阿拉伯人所真正拥有的土地量不及犹太人。
jeremiah 读后评论:
三分之一三分之二的问题,前年夏天在迦南论坛就争执过。林先生再厉害,你一眼就能看出的问题难道几十个联合国成员的代表都一无所知么?
再谈巴勒斯坦土地和难民问题之二:
*.*.*.* 2008-12-31 15:10:21
悄悄话 好友 信息 博客 搜索 回复 本主题下所有发言 邮箱有积分!积分换礼大升级,快抽取 第 2 楼
文章提交者:流星雨72 加帖在 猫眼看人 【凯迪网络】 http://www.kdnet.net
再谈巴勒斯坦土地和难民问题之二:
原作者:浏星雨72(本人刚刚在网络上搜索时发现此文,本文的主要内容是本人参与网络讨论时的即时作品,被别人整理后发布在迦南论坛)
巴勒斯坦难民的回归问题
最近又有人在鼓噪“巴勒斯坦难民”的回归问题。巴勒斯坦难民是何许人?根据统计在第一次中东战争中逃离巴勒斯坦地区的阿拉伯人为73万,他们成了世界上最早的“巴勒斯坦难民”。再加上第三次中东战争中的30万-40万逃离的阿拉伯人,满打满算也就是100多万。
4 再谈巴勒斯坦土地和难民问题
其实100多万难民,在历史的长河中也不算特别高的纪录。有统计表明光是20世纪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就产生了共计1亿3千500百万难民,他们是战争冲突的受害者。但是唯独巴勒斯坦难民问题越拖越得不到解决,越拖还人越多。时至今日,阿拉伯国家天天叫喊的巴勒斯坦难民为数却高达370万,如此可怕的增长,原因在于按照巴勒斯坦建国委员会在1968年通过的全国宪章,巴勒斯坦人是:1967年以前就定居在巴勒斯坦的阿拉伯人,而1947年以后,如果其父母是巴勒斯坦人,那么他也一定是巴勒斯坦人。而根据《不列颠网络全书》第一次中东战争中产生的70多万难民当中,竟然只有百分之40-45是真正有家产的定居者,其他的都是去巴勒斯坦地区打工的“流盲”以及从来不知道定居为何物的游牧部落!!!另外起码有一半左右的人连一个以色列兵的影子都没见到,其他一半是否都是被犹太人赶出来的也得另算。
如根据1947-1949年巴勒斯坦难民问题的产生》,当阿拉伯人和犹太人争夺海法的战斗失败之后,尽管犹太指挥官摩西卡梅利并未要将阿拉伯人驱逐出去,仅仅命令要在阿拉伯区实行宵禁时,阿拉伯代表却拒绝签署投降文件并要求让阿拉伯居民离开海法,尽管犹太市长利维出面声称欢迎阿拉伯人留下来,但还是有7万名阿拉伯人从海法外逃。于是乎我们得出这样的怪结论,一个青年,老家在伊拉克,47年去加沙地区打工,打着打着战争爆发了,然后他听说犹太人见了阿拉伯人格杀勿论(后来证明并非如此),于是逃到了埃及境内。之后他就成了难民,而根据埃及的规定,难民有严格的活动范围限制,不得随意出境,于是他就留在了埃及,娶了一个当地的埃及女人当老婆,生下五个小孩,子又有五子。再根据阿拉伯国家们的说法:这些人全是因为犹太人侵占了他们的家园而无法可归的“巴勒斯坦难民”,他们都有权回到巴勒斯坦定居,也有权向以色列要求就当年扔下的不动产的赔偿!!
世间怪事无过于此。
看过了难民问题的产生过程,再来看难民问题的解决,一般来说只有两条路子:1,当所在国与难民的信仰、文化、社会结构等相同时,难民一般会被吸收成为其人民,然后自然也就不再成为难民;2,当所在国出于各种理由(政治顾忌、人种差别、信仰)不可能吸收消化难民时,难民就会长期驻留下来,成为一个越来越棘手的问题。我们至今从未看到世上有一例大规模逐出难民之后,经历数十年而能返回原地居住的事例。例如二战后,从立陶宛、爱沙尼亚等地掀起大规模驱赶日耳曼人的浪潮,成千上万的难民涌入已是一片废墟的德国,但时至今日我们没有听说过什么“日耳曼难民问题”;再如印度和巴基斯坦分治后,各有几百万穆斯林和印度教徒成为难民,但时至今日我们也未听过什么“印度难民问题”,“巴基斯坦难民问题”。
其实,第一次中东战争并非仅仅产生了阿拉伯难民,据统计有起码80万人的犹太人(出自商务译书馆《中东战争》和《不列颠网络全书》),从同样也生活了许多年头的地方—–伊拉克、埃及、黎巴嫩等等被驱逐出来。以前大街上处处有犹太人商店、每五个居民就有一个犹太人的巴格达,到今天根本看不到一点点犹太人生活过、存在过的迹象!
张平教授在他的”记伊拉克犹太人的照片与以巴难民问题的解决“一文中写道:
原来当十二万犹太人逃离伊拉克时,不仅所有的财产被全部没收,而且私人物品也同样禁止携带,塔丽娅家族所有的家庭相册都被强行扣留,整个家族几代人活生生的记忆就这样湮没在了那个两河文明起源的国度里。我以前只知道伊拉克犹太人的财产全部被伊拉克政府没收,做梦也没想到居然连照片也不放过。
1948年以来犹太和巴勒斯坦难民的情况存在着惊人的相似之处。双方的数目大体相等,都在六十万到八十万之间。双方都逃离了各自祖居上千年的家园。双方在逃离时都丧失了祖祖代代积累下来的财富和产业。甚至在逃亡原因上,以巴双方的叙述也惊人地相似:都宣称对方是自愿逃离的,都宣称自己的难民是被对方强行驱逐的。
5 再谈巴勒斯坦土地和难民问题
双方最大的不同则在于对待各自难民的态度。以色列默默无闻地吸收了自己的难民,花费巨大的努力将他们融入了本来是以西方犹太人为主体的以色列社会,没伸手向国际社会要一分钱,也没把自己难民问题的解决当作实现和平的先决条件。反观阿拉伯各国,除约旦以外,大多把巴勒斯坦难民关在难民营里,严厉禁止他们与当地社会融合,有意制造和扩大巴勒斯坦难民问题,并让国际社会负担难民们的生活。与此同时,所谓的巴勒斯坦难民回归权的问题则一直成为以巴实现和平的主要障碍。
由于国家之间重新划界而发生的大规模人口置换并不是什么新鲜的事情,更不是以巴之间独有的问题。希腊独立前后在希腊和土耳其之间、希腊和保加利亚之间都曾发生大规模的人口置换,同样的问题也曾发生在印度独立时的印度和巴基斯坦。这些国家随后都签署了相关协议,没有一个国家要求“回归”或者是人口重新置换。稍有点理性的人都会明白,这种难民逃亡的实质不仅是逃避战乱,本质上是在政治版图变迁后拒绝归属居住地的国家。把这些心怀敌意的人口强行塞回原住地,实际上是制造新的冲突,而坚持这一谈判条件的实质则是拒绝实现和平。(以上摘自张平教授的文章)
而根据1995年的统计,以色列国内有100多万阿拉伯公民,他们当年没有盲目听信犹太人吃人杀人的传闻而留了下来,可以保留其聚居社区的文化特色、可以参加各种政治活动,可以购置地产(却有毫无根据的造谣说以色列禁止阿拉伯公民购买土地)。究竟是哪一方在搞“种族清洗”呢?而以色列宣布自己是犹太人的祖国,将这些难民全部安置,因此可以这么说:以色列没有过难民问题,不等于以色列没有过难民。
再来反观阿拉伯世界对待同样是自己同胞的巴勒斯坦难民的一些做法:
1948年联合国通过决议对巴勒斯坦难民进行人道救助时,阿拉伯国家拒绝出一个子儿;
所有阿拉伯国家除了约旦外没有一个承认巴勒斯坦难民可以有公民权;
自从萨达姆政权垮台以来,数千名原先在巴格达政府提供的廉价公寓中居住的巴勒斯坦难民被房东驱逐,另外还有两百个家庭收到房主通知,勒令他们在本月末孩子放暑假后立即搬出。
在有50万巴勒斯坦人生活的沙特,因石油富得出格的沙特,在它04年10月通过的法令当中,允许所有在沙特生活超过10年以上的人申请公民权——唯独不包括巴勒斯坦人。
阿拉伯联盟专门提出指导性原则,不让阿拉伯国家给巴勒斯坦人公民权,以“避免他们身份的流失从而保护他们的归还权力”。
因此,关于谁在利用巴勒斯坦难民以求得谈判桌上的筹码,谁制造了巴勒斯坦难民的苦难来做为在国际上骗取捐款的手段,难道不是一清二楚了吗?是谁造就巴勒斯坦难民,不是一清而楚的吗?
张平教授点评:本文略感不足的是讨论以巴土地问题没有深入探讨奥斯曼土耳其时代特定的土地制度问题,也就是土地差不多全部国有,只有少量土地供异族人买卖的情况。英国委任统治期间的土地制度改革并不成功,以色列的土地法至今有大量奥斯曼时代的内容,甚至连土地局的名字都是直接沿用土耳其文的。所以所谓1947年巴勒斯坦人拥有巴勒斯坦90%以上土地的说法在法律上根本不能成立。
7. 有没有关于巴以冲突的电影
《辛德勒的名单》
根据澳大利亚小说家托马斯·肯尼利所著的《辛德勒名单》改编而成。是1993年由史蒂文·斯皮尔伯格导演的一部电影。
影片再现了德国企业家奥斯卡·辛德勒与其夫人埃米莉·辛德勒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倾家荡产保护了1200余名犹太人免遭法西斯杀害的真实历史事件。
8. 急:请问有没有关于巴以冲突的英文电影
波弗特
慕尼黑
天堂此时
太阳与人
加利利婚礼
西岸故事
私宅
9. 巴以战争指的是巴基斯坦与以色列之闸的战争吗
“巴以战争”指的是巴勒斯坦和以色列之间的冲突(TheIsraeliPalestinianConflict)
由于巴勒斯坦属于阿拉伯国家,且以色列与其他阿拉伯国家如埃及、黎巴嫩、叙利亚都有争端,所以巴以冲突或者说巴以矛盾也可以称为阿以矛盾或阿以冲突。
巴以冲突有着深刻的历史根源,早在公元前13世纪,以色列人的祖先(希伯来人)从阿拉伯沙漠地区来到巴勒斯坦地区,(注意:这里我们说的巴勒斯坦是“地区”,与今天所说的巴勒斯坦“国家”有所不同),在这里建立了国家,后来这个地区先后遭受过亚述、巴比伦、波斯和罗马的侵占和破坏,其中公元1世纪罗马人的侵占导致了大批以色列人(即犹太人)流亡外地,大部分迁徙到了西欧地区,后来又遭受着西欧封建势力和宗教势力的迫害,再次迁徙,来到东欧等地,19世纪末,流亡在东欧的犹太人又遭受当地民族的压迫和排挤,到了二战时期,这种歧视和迫害更是被纳粹德国发展到了极致。
可见,犹太人漂泊他乡长达千年,且饱受压迫和欺凌,到了19世纪末,犹太人中出现了“复国主义”思潮,英美等国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支持并利用了这一思潮,于是,大批分散在世界各地的犹太人纷纷返回了早已离开几千年的故土,巴勒斯坦地区。
然而问题出现了,这里早已居住了阿拉伯人,而且居住时间也长达千年,犹太人在英美等国的支持下强行移民巴勒斯坦,导致大批巴勒斯坦的阿拉伯人的流亡。因为自己的祖先生活过,所以自己也要在这儿生活,这显然是说不通的,但是因为有着《圣经》作为根据,有着历史情感,有着忧患意识,有着大国的支持,犹太人无论如何也要逆转自己悲惨的命运,所以“复国主义”大行其道。
为了解决问题,联合国在1947年通过了“181号决议”,规定在巴勒斯坦地区分别成立以色列和阿拉伯两个国家。可以看到,这个决议在以色列人看来可以勉强接受,但在巴勒斯坦的阿拉伯人看来简直荒谬至极,况且,这项决议对阿拉伯人而言并不公平,不但将一半儿,准确说一大半儿的土地让给了占总人数32%的以色列人,而且这些土地集中了大量肥沃的平原和淡水资源。由于阿拉伯人在联合国大会的席位当时只有六个,所以根本无法挽回,而这个决议的通过有着美国人的操纵。于是,在1948年,以色列宣布成立,随后,中东战争打响,阿拉伯人团结一致对抗以色列。中东战争共有5次,战争中,除了巴勒斯坦之外,约旦、叙利亚和埃及的土地也都进一步被以色列侵占,于是,原本是欧洲人与犹太人的矛盾就这样被转嫁给了阿拉伯人。
当年将犹太人逐出巴勒斯坦的是罗马人,后来迫害犹太人的人是欧洲封建势力与宗教势力,近代屠杀犹太人的是德国纳粹,这一切不是阿拉伯人干的,而巴勒斯坦这个地区阿拉伯人不仅生活了上千年,还为了保住这一地区与外族进行过殊死的对抗,犹太人的悲惨遭遇固然值得同情和理解,但是这不能成为让另一个民族遭受悲惨遭遇的理由。基于对宗教、土地、资源和历史的种种纠结,巴以冲突延续至今也无法找到合适的解决途径。
两个民族对同一块土地提出了排他性的主权要求是根本原因。犹太移民定居点问题和耶路撒冷地位问题则是巴以和平之路上的严重障碍。
10. 巴以战争的概况
巴以(巴勒斯坦和以色列)冲突是中东地区冲突的热点之一,冲突的背后隐藏着深刻的历史根源,既有宗教的、民族的因素。更重要的是大国干预等外部因素,各种因素互相影响、激化,使得巴以冲突的复杂性非同一般。其中,两个民族对同一块土地提出了排他性的主权要求是根本原因。犹太移民定居点问题和耶路撒冷地位问题则是巴以和平之路上的严重障碍。这些问题若不解决。巴以冲突就不会停止。中东也难以实现真正的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