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电影题材 » 草原的战争电影大全
扩展阅读
最新在线电影查看 2025-05-13 21:29:27
韩国战争电影后金 2025-05-13 21:28:46

草原的战争电影大全

发布时间: 2022-04-16 18:06:55

⑴ 寻找一些关于战争的电影

中国的 1。上甘岭(1956)(Shanggang Hill) 本片根据电影文学剧本《二十四天》改编。讲述1952年秋朝鲜战争中最惨烈的战役之一上甘岭战役的整个过程。在电影美学和影片主题上达到了和谐统一。 2。英雄虎胆(1958)(COURAGEOUS FIGHTER) 讲解放初期,在广西南部的十万大山地区剿匪。 3。林则徐(1959)(The Opium Wars) 不用多介绍了。 4。红色娘子军(1961)(The Red Detachment of Women) 向前进 向前进 战士的责任重 妇女的冤仇深 5。甲午风云(1962)(Naval Battle of 1894) ] 打吉野的 6。冰山上的来客(1963)(VISITORS ON THE ICY MOUNTAIN) 还爱情呢 7。小兵张嘎(1963)(ZHANG GA,THE SOLDIER BOY) 你就是罗京宝叔叔。 8。红日(1963)(Red SUN) 打74师的 9。归心似箭(1979)(ANXIOUS TO RETURN) 获1982年获第一届香港电影节金像奖最佳语片奖 10。一个和八个(1983)(ONE AND EIGHT) 第五代导演的看山座 至于大决战之类 虽然导演在场面上很宏大史诗 对于蒋介石 林彪等形象也突破以往 更具回归人性 但说穿了对于所谓两种力量角逐中的领导人描述过多 还是咱中国人打中国人。悲哀 故不放入 我们要记录大社会背景下挣扎的小人物 外国的 一、《现代启示录》Apocalypse Now (1979) 该片表面上在讲越战,但在所有著名的战争片中,它可能是“升华”程度最高的一部。它可以套用于任何战争,甚至广而言之说它表现任何人生经历都不为过。影片虽然不乏对战争的正面描写,但它的精髓是刻画人性中的黑暗,难怪它不是以越战记录为蓝本,而是改编自英国小说家康拉德的经典名著《黑暗之心》。 影片讲述一个疯狂的美国军官在柬埔寨丛林中建筑恐怖王国的故事,马龙·白兰度扮演的这名军官镜头不多,台词和处理均很“虚幻”,仿佛是一种力量,而不是某个人;若再“虚幻”下去,那就要变成《大红灯笼高高挂》中的大家长了。 本片是电影大师科波拉的战争史诗片,是他对于战争暴力造成人性异化的一种反思。影片巧妙地将现实主义的题材和象征意义融合在一起,以一名战士沿河寻找白兰度的旅程为线索,展开了一种近乎荒诞的“实况记录”。影片具有一种“大歌剧”般的风格,夸张而华美,带有强烈的表现主义色彩。在飞机上播放瓦格纳《女武神》主题音乐的轰炸场面是这种风格的集中体现,也是本片的经典场景之一。 2001年夏,科波拉推出该片的新版本,比原来的版本多了将近一个钟头。 二、《拯救大兵瑞恩》Saving Private Ryan (1998) 该片中有一个重复出现的细节颇耐人寻味:士兵们把牺牲了的战友留下的家信重新抄写一遍,而不让他的家人看到血迹斑斑的原件。此举的动机无可指责,但细细想一下,您不觉得原件更珍贵吗?传统的二战片好比是这重新誊写的家书,已经抹去了血迹和弹孔;而本片给我们看的是原件,因此我们震惊、颤抖,因为我们早已习惯了通过滤镜观察战争。 当代头号大导演斯皮尔伯格在此不仅建立了又一座艺术丰碑,而且奇迹般地将一向无法协调的思想倾向和戏剧元素加以融合。他并没有贬低二战的正义性,但他提出了个人生命价值的命题,并在影片中直接讨论;他打破常规在片头大段描写诺曼底登陆,但人物的塑造并没有因此被削弱;他的战争戏跟非战争戏泾渭分明,但影片的整体感非常好。他那超凡的叙事能力为观众提供了见“树”又见“林”的战争场面。 这是一部肯定二战、又宣扬反战的作品,是一部赤裸裸表现极端暴力、但从骨子里赞美人性与和平的作品。 三、《野战排》Platoon (1986) 大导演奥利弗·斯通越战三部曲的第一部,获四项奥斯卡大奖。 本片以导演的亲身经历为基础,全面而真实地反映了越战的主要一面,即美军在前线的所作所为。影片的主要戏剧矛盾源于一名讲人道的军官和一名非理性的军官的冲突,但没有图解反战思想的痕迹。 在人物和事件、思想和艺术的综合方面,本片没有偏颇,是一部百分之百的优秀战争片。 四、《桂河大桥》The Bridge on the River Kwai (1957) 这部荣获七项奥斯卡大奖的英国片有着英国式的严谨结构和绅士般的节奏。影片反映二战期间一群英国士兵在日本战俘营的故事,虽然没有什么正面的刀枪交锋,但对人物心理的刻画颇独具匠心。 影片前半部份:英军战俘不畏日本军官的折磨,支持原则,维护尊严;但影片到后半部份,角色似乎发生了转换:日本军官从恶魔的外表展现人性的一面,而英国军官在面对必须炸毁自己兴建的桥梁时表现出来的僵硬思维,同样令人惊讶。 本片可视为是三个军人的故事,每个人身上既有着民族性,同时也有独特的个性。日本军官齐滕大佐外冷内热,武士道精神尚未完全抿灭他的人性;亚力克·金纳斯扮演的英国军官浑身上下都充满尊严,但似乎有点走火入魔;威廉·霍尔登扮演的美国军官有点流里流气,但他应变能力强,关键时刻也能明辨是非。 大卫·里恩的作品都讲究气势,以现代观念看许多场景都偏拖遢,但跟整体的表现手法很一致。 五、《巴顿将军》Patton (1970) 一部关于二战将军的史诗式传记片。它把巴顿将军塑造成一个既高大雄伟、又具体实在的艺术形象,不仅有血有肉,而且有“污点”;不仅功勋垂世,而且“劣迹”昭彰。 影片描写战争史实,但镜头几乎一直对准主角,巧妙地让人们从巴顿的威力中感受德军的力量。主角的演技出神入化,尤其是开场戏——在美国国旗撑满银幕的背景下,主人公作了长达五分钟的开场独白。这是高难度的反传统处理,也是影片最著名的一段。 影片的战争场面宏伟壮观:北非沙漠里,遍地砂砾,怪石嶙峋;银装素裹的草原,硝烟弥漫,大自然的优美景致和战争的氛围交织成一幅幅具有强烈视觉冲击力的画面。 六、《西线无战事》All Quiet on the Western Front (1930) 这部当年度奥斯卡最佳影片是一部具有浓厚反战思想的作品,描述一战期间参军的一群德国少年兵的经历。 导演手法细腻、流畅,开创了使用升降机拍摄大场面,把对白、音响和配乐混合录制的手法。影片结尾处主角捉蝴蝶被子弹击中的镜头,已成为电影史上的经典。 七、《猎鹿人》Deer Hunter (1978) 本片从三名炼钢工人加入越战,反映出战争对人民生活的破坏。影片明显地分为战争前、战争中、战争后三个部份,每个部份互为补充,让人们看到战争造成的肉体伤残固然触目惨痛,精神伤害却更为惊心。 影片的主要细节是一个名为“俄国轮盘”的游戏:越南军人在左轮手枪中只装一颗子弹,然后要美军战俘往自己头上射击。但这种残酷的游戏却像毒品一样,吸引了其中一名美军,以至于他回到后方仍不愿返回家乡,却自愿留在越南从事这种生命赌博。 该片节奏缓慢,叙事松散且富有跳跃性,既显得有大气,又显得导演缺乏基本功。本片获得五项奥斯卡大奖。 八、《最长的一日》The Longest Day (1962) 《拯救大兵瑞恩》之前描写盟军登陆诺曼底的经典之作,云集了众多当时的超级男明星,阵容之强,在战争片中极为罕见。但明星们在此没有什么出风头的机会,因为整部影片以叙事为主,从各个方面(包括美军、德军、法国抵抗力量等)全面反映当时的战局,人物塑造处于从属地位。 本片被认为是以传统手法正面表现二战的盖棺之作。 九、《乱世忠魂》From Here to Eternity (1953) 本片荣获八项奥斯卡大奖,是20世纪拍摄的表现珍珠港事件最出色的影片。 其实影片主要篇幅用在描写珍珠港前夕夏威夷美军的生活,对军界内部黑暗面的揭露非常犀利,如偷情、虐待小兵等均有详尽披露。 日军飞机偷袭珍珠港乃本片的压轴戏,同时也为人物矛盾提供了一个大框架与大和解,尤其是小兵在操场上吹号哀悼战友的一场戏颇有点睛之妙。 十、《虎!虎!虎!》Tora! Tora! Tora! (1970) 如果您想通过观看战争片,了解某场战争的前因后果、战略战术,本片是最佳选择。这部由美国和日本联合制作的影片,细致地呈现了双方在珍珠港事件前的每一步,包括外交、军事和情报的发展。影片在观点上不偏不倚,极其客观;在细节上不厌其烦,忠实史实。它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但在人物塑造方面则未下功夫。 “虎!虎!虎!”是日本空军在轰炸珍珠港时喊出的口号。该片的轰炸场面很壮观,当然不如新片《珍珠港》充满电脑特技的45分钟轰炸戏,毕竟现代科技在表现宏大及难以再现的场面时有着独特的优势。您若对《珍珠港》片尾美军轰炸东京的史实感兴趣,有一部1944年出品的影片《东京上空30秒》详细叙述了这段故事。
记得采纳啊

⑵ 一部很久以前的国产电影,发生在大草原上,结局是男主被人抬回来时身中数枪已死,女主好像最后点燃蒙古包

《悲情布鲁克》
类型 剧情 历史 战争
蒙古族导演塞夫、麦丽斯夫妇执导的作品
一贯表现了他们难以割舍的草原情结。影片由两条线索构成,一条是以草原英雄车凌为首的蒙族人反抗侵略者和封建王爷的斗争经历,一条是王府卫队长之妻卓拉与车凌等四个男人的情感纠葛,两条线索互相交织,情节曲折动人,场面恢宏美观,充满阳刚之气,犹如一幅悲壮的诗篇。
剧情

……中了王爷之计,车凌死于日军乱枪之中,扎那悔恨不已…… 等待与车凌而去的卓拉面对坐棺中的车凌悲痛欲绝,怒斥蒙面人扎那,扎那以卓拉的起誓相要胁,欲娶卓拉为妻,婚庆宴上,面对对爱情忠贞不渝的卓拉,扎那自惭形秽,蒙面而去,卓拉在大火中洁身走向车凌。蒙古包熊熊燃烧,带着两个纯洁的灵魂升上蓝天。

⑶ 一个草原英雄放火烧草原为了阻止敌人前进,剧情中提到了梅林,求影名

《嘎达梅林》是2002年上映的一部历史战争片,由冯小宁执导,鄂布斯、刘薇主演。[1]
该电影讲述了20世纪30年代蒙古族英雄嘎达梅林率领各族人民奋起反抗日本侵略者、军阀、封建王权的英雄故事。

⑷ 世界十大经典战争片

一、《拯救大兵瑞恩》Saving Private Ryan (1998) 【影片评介】: 本片是斯皮尔伯格首部名符其实的战争片,描述的是1944年6月6日,英美盟军在诺曼底登陆。在这一天的进攻中,盟军总部发放阵亡通知单的工作人员发现:一家姓瑞恩的有三兄弟都阵亡了。而她的小儿子詹姆斯.瑞恩也在欧洲大陆战斗,还不知生死。盟军司令马歇尔将军得知此情况,立刻下令派一只小分队去救他。最后,这只小分队经过欲血奋战,终于找到了瑞恩,并守住了一座连接巴黎和柏林两地的大挢。本片被认为是有史以来最逼真的战争片之一,美国电影协会将其定为“极度渲染战争暴力”片。不过,许多二战老兵对影片给予了极高评价,称它是“最真实反映二战的影片”,尤其是片中全长26分钟的重现诺曼底登陆的壮观场面。 二、《现代启示录》Apocalypse Now (1979) 该片表面上在讲越战,但在所有著名的战争片中,它可能是“升华”程度最高的一部。它可以套用于任何战争,甚至广而言之说它表现任何人生经历都不为过。影片虽然不乏对战争的正面描写,但它的精髓是刻画人性中的黑暗,难怪它不是以越战记录为蓝本,而是改编自英国小说家康拉德的经典名著《黑暗之心》。影片讲述一个疯狂的美国军官在柬埔寨丛林中建筑恐怖王国的故事,马龙?白兰度扮演的这名军官镜头不多,台词和处理均很“虚幻”,仿佛是一种力量,而不是某个人;若再“虚幻”下去,那就要变成《大红灯笼高高挂》中的大家长了。本片是电影大师科波拉的战争史诗片,是他对于战争暴力造成人性异化的一种反思。影片巧妙地将现实主义的题材和象征意义融合在一起,以一名战士沿河寻找白兰度的旅程为线索,展开了一种近乎荒诞的“实况记录”。影片具有一种“大歌剧”般的风格,夸张而华美,带有强烈的表现主义色彩。在飞机上播放瓦格纳《女武神》主题音乐的轰炸场面是这种风格的集中体现,也是本片的经典场景之一。2001年夏,科波拉推出该片的新版本,比原来的版本多了将近一个钟头。三、《珍珠港》 (1999) 雷夫与丹尼是从小一起长大的死党,两人对于飞行从小就十分有兴趣。 长大后,时值二战时空,两人一同加入美军飞行队伍。受训期间,雷 夫结识了军中护士伊弗琳,两人迅速入爱河。 此时美军决定派出精英部队前往欧陆,协助欧洲各国抵抗纳粹德国的侵略,雷夫自告奋勇前往参战。于是将伊弗琳托付给丹尼照顾,不久之后,欧洲传来噩耗,雷夫的座机在空战中不幸遭德军击落,生死未卜。伊弗琳与丹尼得知噩耗后,只能互相勉励对方。但是爱情的幼苗却悄悄地萌芽。 就在1941年12月7日,雷夫突然出现在伊弗琳与丹尼驻扎的珍珠港。正当三人不知如何面对这个难题时,日军也悄悄地准备偷袭珍珠港。雷夫与丹尼这对好朋友又是情敌,还得一起并肩作战,随着二次世界大战的开 打,两人只能将儿女私情暂时抛在一旁,共同为自由、正义而战。 四、《桂河大桥》The Bridge on the River Kwai (1957) 这部荣获七项奥斯卡大奖的英国片有着英国式的严谨结构和绅士般的节奏。影片反映二战期间一群英国士兵在日本战俘营的故事,虽然没有什么正面的刀枪交锋,但对人物心理的刻画颇独具匠心。影片前半部份:英军战俘不畏日本军官的折磨,支持原则,维护尊严;但影片到后半部份,角色似乎发生了转换:日本军官从恶魔的外表展现人性的一面,而英国军官在面对必须炸毁自己兴建的桥梁时表现出来的僵硬思维,同样令人惊讶。本片可视为是三个军人的故事,每个人身上既有着民族性,同时也有独特的个性。日本军官齐滕大佐外冷内热,武士道精神尚未完全抿灭他的人性;亚力克?金纳斯扮演的英国军官浑身上下都充满尊严,但似乎有点走火入魔;威廉?霍尔登扮演的美国军官有点流里流气,但他应变能力强,关键时刻也能明辨是非。大卫?里恩的作品都讲究气势,以现代观念看许多场景都偏拖遢,但跟整体的表现手法很一致。 五、《巴顿将军》Patton (1970) 一部关于二战将军的史诗式传记片。它把巴顿将军塑造成一个既高大雄伟、又具体实在的艺术形象,不仅有血有肉,而且有“污点”;不仅功勋垂世,而且“劣迹”昭彰。影片描写战争史实,但镜头几乎一直对准主角,巧妙地让人们从巴顿的威力中感受德军的力量。主角的演技出神入化,尤其是开场戏──在美国国旗撑满银幕的背景下,主人公作了长达五分钟的开场独白。这是高难度的反传统处理,也是影片最著名的一段。影片的战争场面宏伟壮观:北非沙漠里,遍地砂砾,怪石嶙峋;银装素裹的草原,硝烟弥漫,大自然的优美景致和战争的氛围交织成一幅幅具有强烈视觉冲击力的画面。 六、《西线无战事》All Quiet on the Western Front (1930) 这部当年度奥斯卡最佳影片是一部具有浓厚反战思想的作品,描述一战期间参军的一群德国少年兵的经历。导演手法细腻、流畅,开创了使用升降机拍摄大场面,把对白、音响和配乐混合录制的手法。影片结尾处主角捉蝴蝶被子弹击中的镜头,已成为电影史上的经典。 七、《猎鹿人》Deer Hunter (1978) 本片从三名炼钢工人加入越战,反映出战争对人民生活的破坏。影片明显地分为战争前、战争中、战争后三个部份,每个部份互为补充,让人们看到战争造成的肉体伤残固然触目惨痛,精神伤害却更为惊心影片的主要细节是一个名为“俄国轮盘”的游戏:越南军人在左轮手枪中只装一颗子弹,然后要美军战俘往自己头上射击。但这种残酷的游戏却像毒品一样,吸引了其中一名美军,以至于他回到后方仍不愿返回家乡,却自愿留在越南从事这种生命赌博。该片节奏缓慢,叙事松散且富有跳跃性,既显得有大气,又显得导演缺乏基本功。本片获得五项奥斯卡大奖。 八、《最长的一日》The Longest Day (1962) 《拯救大兵瑞恩》之前描写盟军登陆诺曼底的经典之作,云集了众多当时的超级男明星,阵容之强,在战争片中极为罕见。但明星们在此没有什么出风头的机会,因为整部影片以叙事为主,从各个方面(包括美军、德军、法国抵抗力量等)全面反映当时的战局,人物塑造处于从属地位。本片被认为是以传统手法正面表现二战的盖棺之作。 九、《乱世忠魂》From Here to Eternity (1953) 本片荣获八项奥斯卡大奖,是20世纪拍摄的表现珍珠港事件最出色的影片。其实影片主要篇幅用在描写珍珠港前夕夏威夷美军的生活,对军界内部黑暗面的揭露非常犀利,如偷情、虐待小兵等均有详尽披露。日军飞机偷袭珍珠港乃本片的压轴戏,同时也为人物矛盾提供了一个大框架与大和解,尤其是小兵在操场上吹号哀悼战友的一场戏颇有点睛之妙。 《十、《虎!虎!虎!》Tora! Tora! Tora! (1970) 如果您想通过观看战争片,了解某场战争的前因后果、战略战术,本片是最佳选择。这部由美国和日本联合制作的影片,细致地呈现了双方在珍珠港事件前的每一步,包括外交、军事和情报的发展。影片在观点上不偏不倚,极其客观;在细节上不厌其烦,忠实史实。它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但在人物塑造方面则未下功夫。 “虎!虎!虎!”是日本空军在轰炸珍珠港时喊出的口号。该片的轰炸场面很壮观,当然不如新片《珍珠港》充满电脑特技的45分钟轰炸戏,毕竟现代科技在表现宏大及难以再现的场面时有着独特的优势。您若对《珍珠港》片尾美军轰炸东京的史实感兴趣,有一部1944年出品的影片《东京上空30秒》详细叙述了这段故事。

⑸ 关于草原题材的电影观后感

电影《狼图腾》是一部中法合拍片,取材于姜戎的同名小说,由法国著名导演让·雅克·阿诺执导,还有强大摄影团队及《泰坦尼克号》等电影的金牌配乐詹姆斯•霍纳等制作团队,全片总共投资3亿元,整个拍摄和后期制作总共耗时近两年时间。阿诺导演曾经执导了《熊的故事》、《虎兄虎弟》等多部轰动世界的动物电影,还执导过梁家辉参与演出的《情人》和裘德·洛主演的战争电影《兵临城下》,都为中国影迷所熟知。按理说以他的水平,完全可以把《狼图腾》拍成一部视觉和听觉效果都极具震撼力,具有完美艺术气质的大片,可惜,在中国这块土地,他失去了所有的灵感。即使是最顶尖的导演,拍出来的电影不可能个个是经典。
50万字的长篇小说在改编电影时,通常不能完全体现原著全貌,所以导演在改编的过程中应该会有所取舍,重点讲述其中的一个点,抓住主要精神。但是,看完电影,却感觉故事非常凌乱,感觉电影编剧是一个团队,有人负责写一段狼的战斗场景,有人负责写一段人的情感,有人负责写一段特殊年代对自然生态平衡的破坏,导演负责使用浆糊强行进行最后一道工序,终于让这部电影粘贴形成了。我认为电影的主角应该是狼,而不是人。电影的灵魂应该是紧紧抓住冯绍峰养小狼这条主线,彻底改变人狼对立而最终达到人狼和谐这一主题。然而,最能打动人的也是最感人的地方却非常平淡,狼自始至终不过是人类的附加物,狼的活动都是围绕人展开的,狼没有自己的世界和生活。冯绍峰对小狼的感情也没有达到一定的高度,不过是抚摸、亲嘴之类的小动作,再加上给几块肉而已。换作任何一个喜欢动物的人都会做到。他对狼的了解只是比别人多喂了几天狼罢了,凭什么包顺贵打狼时一定要他带路才能找到狼?面对外来户对狼群的疯狂屠杀,特别是当两头狼走投无路时,一头选择跳崖,一头选择自掘坟墓,冯绍峰也没有表现出一种深刻的内疚和忏悔。他绝不是真正迷上狼爱上狼的人。狼图腾主题就这样轻而易举地被丢弃了。整部电影最能体现狼图腾含义的地方在自以为是的编导和容易上当的观众看来,也许就是影片选择用一个狼形状的白云作为别具匠心、意味深长的结尾,其实更是败笔。真正的图腾是在一个民族,一个人的心中,绝不是弄出个电脑合成就能表达的。

电影中不时给观众熬制出带着浓浓草原腥味的心灵羊汤,而且不只一碗。蒙古族老阿爸就像中国好声音的导师,而冯绍峰则像个无辜又纯情的学员。老阿爸开始极力推崇狼的隐忍和团队协作,把狼的生存比作成吉思汗胜利一样,后来又变成精神专家,随处解释着草原众神腾格里—长生天是怎样的精神信仰,最后变成生态学者,时刻强调食物链的重要性。可惜老阿爸如此高深的智慧,却倒在了一个普普通通的陷阱,真不知道他触动陷阱是为了拿走羊还是保护狼。电影中的狼也没有老阿爸吹嘘的神奇,几场群狼出动的戏虽然出彩,但大多看不出什么计谋,多是在一旁等待,然后突然出击,拼命追逐和咬住猎物,完事大吉。这种手法对付弱小的动物还行,一旦面对人类的枪口,只有四散奔逃,更像乌合之众,哪有什么团队协作精神?
法国人喜欢浪漫,法国人导演的电影一定少不了爱情这一元素。阿诺导演最让人津津乐道的两部电影分别展示了两个屁股的美,一个是男人的,一个是女人的。香港著名演员梁家辉在《情人》中露的屁股丝毫不比外国男人差,甚至更性感,以至于全体法国女人都喜欢上了梁老师。还有在《兵临城下》中,蕾切尔·薇兹和裘德·洛在一场激情戏中露的屁股,让天下所有男人都砰然心动。而在中国,电影是要通过审查的,所以阿诺没有选择露屁股而是选择露大腿。噶斯迈在暴风雪中的大腿确实唯美,不过,我不明白的是零下四十度的蒙古包里是不是安装地暖或空调,女牧民睡觉还要脱光衣服?冯绍峰作为一个毫无用处,只会添麻烦的草原观光客,女牧民为什么会喜欢呢?难道是因为拿到了青霉素?要知道女牧民的儿子也是被冯养的狼咬的啊!还有窦骁在草原上演出的那半场野合戏更让人感觉无聊。这种鸡肋式的爱情其实完全没有必要,导演这样安排,纯属法国式的情怀,或者有不可告知的商业目的。
《狼图腾》虽然有一流的摄影团队,电影拍出来的乌拉盖草原风光的确很美,但是因为近几年草原退化严重,可供拍摄的场地有限,所以电影中有着很多重复的镜头。电影中还有很多不为人注意的硬伤,比如冯绍峰被小狼咬了,本来应该像噶斯迈儿子一样打青霉素,然而只是噶斯迈草草包扎就算了事。冯绍峰找医生要青霉素,那个医生却让冯绍峰用狼身上的东西交换,显然编导把当前的医生丑行代换到上个世纪六十年代了。冯绍峰养的小狼成为草原公害,牧民们似乎没有任何办法阻止,充其量不过是和窦骁大闹一场。

当然,《狼图腾》还有很多让人眼前一亮的地方,比如参演的明星狼们表演真实可信,电影中展现的几个片段 “狼马大战”、“野狼猎杀羊群”、“狼跳山崖”等都拍得十分精彩,特别那场狼与马群的追逐戏,场景宏大,让人心跳加速,血脉贲张。第二天,马群尸体像一个个冰雕一样冻在寒冷的湖面上,几乎是整部电影最具震撼感的场面。虽然那些马好像是被瞬间封冻的,更像是“万马奔腾”的雕塑。还有蒙古国女演员昂哈妮玛表演到位,暴风雪中不畏严寒,救羊露大腿的镜头让人印象深刻。
纵观整部电影,我只看到了狼,图腾在哪儿没有看到。我只看到一个染上两坨高原红就证明一辈子想呆在草原的2B青年,我只看到一个无意间见过女人大腿产生冲动就以为是爱情的屌丝青年,我只看到一个被女人拒绝后想通过养狼来打发漫长岁月的无聊青年。
评判一部电影好坏的标准很简单,当人们从影院走出时,从中享受到了快乐,收获了感动,这就是好的电影。成功的电影应该拥有打动人心的力量。显然,《狼图腾》没有做到这一点。

⑹ 犯罪分子化妆成公安人员在草原上展开激烈的战争是什么电影

《刑警荣誉》是1993年上映的剧情片,由穆德远、方芬执导,孙淳、赵小锐等主演。影片讲述了奋斗在一线的中国刑警打击犯罪分子的故事。

⑺ 一部国产电影,很老的,上过《流金岁月》,讲草原抗日的。

《悲情布鲁克》1995 同类型电影还有《嘎达梅林》

导演: 塞夫 / 麦丽丝
编剧: 柳城
主演: 涂们 / 董娉 / 巴音 / 契那日图 / 谷子
类型: 剧情 / 历史 / 战争
制片国家/地区: 中国大陆
又名: The Sorrow of Brook Steppe

⑻ 求所有的经典的战争大片

好莱坞十大经典战争电影
一、《现代启示录》Apocalypse Now (1979)
该片表面上在讲越战,但在所有著名的战争片中,它可能是“升华”程度最高的一部。它可以套用于任何战争,甚至广而言之说它表现任何人生经历都不为过。影片虽然不乏对战争的正面描写,但它的精髓是刻画人性中的黑暗,难怪它不是以越战记录为蓝本,而是改编自英国小说家康拉德的经典名著《黑暗之心》。
影片讲述一个疯狂的美国军官在柬埔寨丛林中建筑恐怖王国的故事,马龙·白兰度扮演的这名军官镜头不多,台词和处理均很“虚幻”,仿佛是一种力量,而不是某个人;若再“虚幻”下去,那就要变成《大红灯笼高高挂》中的大家长了。
本片是电影大师科波拉的战争史诗片,是他对于战争暴力造成人性异化的一种反思。影片巧妙地将现实主义的题材和象征意义融合在一起,以一名战士沿河寻找白兰度的旅程为线索,展开了一种近乎荒诞的“实况记录”。影片具有一种“大歌剧”般的风格,夸张而华美,带有强烈的表现主义色彩。在飞机上播放瓦格纳《女武神》主题音乐的轰炸场面是这种风格的集中体现,也是本片的经典场景之一。
2001年夏,科波拉推出该片的新版本,比原来的版本多了将近一个钟头。
二、《拯救大兵瑞恩》Saving Private Ryan (1998)
该片中有一个重复出现的细节颇耐人寻味:士兵们把牺牲了的战友留下的家信重新抄写一遍,而不让他的家人看到血迹斑斑的原件。此举的动机无可指责,但细细想一下,您不觉得原件更珍贵吗?传统的二战片好比是这重新誊写的家书,已经抹去了血迹和弹孔;而本片给我们看的是原件,因此我们震惊、颤抖,因为我们早已习惯了通过滤镜观察战争。
当代头号大导演斯皮尔伯格在此不仅建立了又一座艺术丰碑,而且奇迹般地将一向无法协调的思想倾向和戏剧元素加以融合。他并没有贬低二战的正义性,但他提出了个人生命价值的命题,并在影片中直接讨论;他打破常规在片头大段描写诺曼底登陆,但人物的塑造并没有因此被削弱;他的战争戏跟非战争戏泾渭分明,但影片的整体感非常好。他那超凡的叙事能力为观众提供了见“树”又见“林”的战争场面。
这是一部肯定二战、又宣扬反战的作品,是一部赤裸裸表现极端暴力、但从骨子里赞美人性与和平的作品。
三、《野战排》Platoon (1986)
大导演奥利弗·斯通越战三部曲的第一部,获四项奥斯卡大奖。
本片以导演的亲身经历为基础,全面而真实地反映了越战的主要一面,即美军在前线的所作所为。影片的主要戏剧矛盾源于一名讲人道的军官和一名非理性的军官的冲突,但没有图解反战思想的痕迹。
在人物和事件、思想和艺术的综合方面,本片没有偏颇,是一部百分之百的优秀战争片。
四、《桂河大桥》The Bridge on the River Kwai (1957)
这部荣获七项奥斯卡大奖的英国片有着英国式的严谨结构和绅士般的节奏。影片反映二战期间一群英国士兵在日本战俘营的故事,虽然没有什么正面的刀枪交锋,但对人物心理的刻画颇独具匠心。
影片前半部份:英军战俘不畏日本军官的折磨,支持原则,维护尊严;但影片到后半部份,角色似乎发生了转换:日本军官从恶魔的外表展现人性的一面,而英国军官在面对必须炸毁自己兴建的桥梁时表现出来的僵硬思维,同样令人惊讶。
本片可视为是三个军人的故事,每个人身上既有着民族性,同时也有独特的个性。日本军官齐滕大佐外冷内热,武士道精神尚未完全抿灭他的人性;亚力克·金纳斯扮演的英国军官浑身上下都充满尊严,但似乎有点走火入魔;威廉·霍尔登扮演的美国军官有点流里流气,但他应变能力强,关键时刻也能明辨是非。
大卫·里恩的作品都讲究气势,以现代观念看许多场景都偏拖遢,但跟整体的表现手法很一致。
五、《巴顿将军》Patton (1970)
一部关于二战将军的史诗式传记片。它把巴顿将军塑造成一个既高大雄伟、又具体实在的艺术形象,不仅有血有肉,而且有“污点”;不仅功勋垂世,而且“劣迹”昭彰。
影片描写战争史实,但镜头几乎一直对准主角,巧妙地让人们从巴顿的威力中感受德军的力量。主角的演技出神入化,尤其是开场戏——在美国国旗撑满银幕的背景下,主人公作了长达五分钟的开场独白。这是高难度的反传统处理,也是影片最著名的一段。
影片的战争场面宏伟壮观:北非沙漠里,遍地砂砾,怪石嶙峋;银装素裹的草原,硝烟弥漫,大自然的优美景致和战争的氛围交织成一幅幅具有强烈视觉冲击力的画面。
六、《西线无战事》All Quiet on the Western Front (1930)
这部当年度奥斯卡最佳影片是一部具有浓厚反战思想的作品,描述一战期间参军的一群德国少年兵的经历。
导演手法细腻、流畅,开创了使用升降机拍摄大场面,把对白、音响和配乐混合录制的手法。影片结尾处主角捉蝴蝶被子弹击中的镜头,已成为电影史上的经典。
七、《猎鹿人》Deer Hunter (1978)
本片从三名炼钢工人加入越战,反映出战争对人民生活的破坏。影片明显地分为战争前、战争中、战争后三个部份,每个部份互为补充,让人们看到战争造成的肉体伤残固然触目惨痛,精神伤害却更为惊心。
影片的主要细节是一个名为“俄国轮盘”的游戏:越南军人在左轮手枪中只装一颗子弹,然后要美军战俘往自己头上射击。但这种残酷的游戏却像毒品一样,吸引了其中一名美军,以至于他回到后方仍不愿返回家乡,却自愿留在越南从事这种生命赌博。
该片节奏缓慢,叙事松散且富有跳跃性,既显得有大气,又显得导演缺乏基本功。本片获得五项奥斯卡大奖。
八、《最长的一日》The Longest Day (1962)
《拯救大兵瑞恩》之前描写盟军登陆诺曼底的经典之作,云集了众多当时的超级男明星,阵容之强,在战争片中极为罕见。但明星们在此没有什么出风头的机会,因为整部影片以叙事为主,从各个方面(包括美军、德军、法国抵抗力量等)全面反映当时的战局,人物塑造处于从属地位。
本片被认为是以传统手法正面表现二战的盖棺之作。
九、《乱世忠魂》From Here to Eternity (1953)
本片荣获八项奥斯卡大奖,是20世纪拍摄的表现珍珠港事件最出色的影片。
其实影片主要篇幅用在描写珍珠港前夕夏威夷美军的生活,对军界内部黑暗面的揭露非常犀利,如偷情、虐待小兵等均有详尽披露。
日军飞机偷袭珍珠港乃本片的压轴戏,同时也为人物矛盾提供了一个大框架与大和解,尤其是小兵在操场上吹号哀悼战友的一场戏颇有点睛之妙。
十、《虎!虎!虎!》Tora! Tora! Tora! (1970)
如果您想通过观看战争片,了解某场战争的前因后果、战略战术,本片是最佳选择。这部由美国和日本联合制作的影片,细致地呈现了双方在珍珠港事件前的每一步,包括外交、军事和情报的发展。影片在观点上不偏不倚,极其客观;在细节上不厌其烦,忠实史实。它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但在人物塑造方面则未下功夫。
“虎!虎!虎!”是日本空军在轰炸珍珠港时喊出的口号。该片的轰炸场面很壮观,当然不如新片《珍珠港》充满电脑特技的45分钟轰炸戏,毕竟现代科技在表现宏大及难以再现的场面时有着独特的优势。您若对《珍珠港》片尾美军轰炸东京的史实感兴趣,有一部1944年出品的影片《东京上空30秒》详细叙述了这段故事。
特别推荐:《黄金时代》The Best Years of Our Lives (1946)
该片不属于笔者自己定义的狭义战争片,因为它描写的是二战刚结束后三名美军士兵返回家乡的故事。我们借此机会推荐本片,一则因为它感人泪下,另外,这个题材不多见,要处理得当更是不容易。
来自不同社会阶层的三名士兵从九死一生的战场,怀着无比的兴奋和憧憬,回到故土。但他们面临的新挑战,在心理上绝对不亚于战火的洗礼。一般的公众印象都停留在英雄凯旋而归的阶段,但他们回到家以后又必需怎样适应平凡的家庭生活,他们在普通工作岗位上又会有什么新的挫折?本片把触角伸向大家视而不见的地方,从炮火散去后的平淡中挖掘出战争的创伤和永恒的亲情。
本片在二战结束的次年推出,荣获七项奥斯卡大奖,其中扮演断臂军人的演员是真的残疾军人,他除了获得最佳男配角,还因“把希望和勇气带给退伍军人”得到特别奖

⑼ 寻求关于草原与战争的电影或电视剧

强力推荐《成吉思汗》。。。还有<花木兰>不是讲的匈奴 而是北魏拓跋氏与柔然拓跋氏之间的战争

⑽ 有没有讲述内蒙古抗日解放战争的电视剧或者电影

电视剧《草原春来早》,还有一部相关类型的电影,也是讲清末民初时在草原上的故事